CN208114942U - 一种脱毛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脱毛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14942U
CN208114942U CN201720489320.7U CN201720489320U CN208114942U CN 208114942 U CN208114942 U CN 208114942U CN 201720489320 U CN201720489320 U CN 201720489320U CN 208114942 U CN208114942 U CN 2081149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air
ventilation opening
skin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8932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德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angw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angw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4207802&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08114942(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angw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angw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7676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168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149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149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毛仪包括壳体,脱毛机构以及散热机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脱毛机构包括脱毛部和冷敷部,所述脱毛部用于产生照射向待除毛皮肤的光照,所述冷敷部用于与皮肤接触进行冷敷;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组件和导风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热管以及散热片,所述热管包括相互连通的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与所述冷敷部连接,所述冷凝段与所述散热片连接;导风组件连通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形成一通风通道,并且推动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之间的空气流动;所述散热片放置于通风通道内。利用热管内汽液相态及时地将制冷件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及时导离,使温度可以达到对皮肤造成暂时麻痹的冷却温度。

Description

一种脱毛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毛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脱毛仪。
【背景技术】
光照脱毛是依据选择性的光热动力学原理,利用了光的“选择性光热效应”,用调节到特定波长的光穿过表皮,直接照射毛囊。毛囊、毛干的黑色素选择性地吸收光能,由此产生的热效应使毛囊坏死,毛发便不再生长。光照脱毛作为安全快捷长久的去毛技术,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光照脱毛时有可能会损伤毛囊的周边组织,给皮肤带来灼热的痛感,因此,在对皮肤进行光照射的时候在出光口周围设置冷敷部,用来对皮肤进行适当的降温,减缓皮肤的灼痛感。
而现有的脱毛仪在进行脱毛时冷敷部对肌肤冷却效果不好,无法做到真正减缓皮肤的灼痛感。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目前脱毛仪冷敷部对肌肤冷却效果不好,无法做到真正减缓皮肤的灼痛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毛仪。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脱毛仪,包括:壳体,脱毛机构以及散热机构;所述壳体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脱毛机构和散热机构收容于该容纳空间,壳体上设置有连通该容纳空间的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脱毛机构包括脱毛部和冷敷部,所述脱毛部用于产生照射向待除毛皮肤的光照,所述冷敷部外露于所述容纳空间,用于与皮肤接触进行冷敷;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组件和导风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热管以及散热片,所述热管包括相互连通的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与所述冷敷部连接,所述冷凝段与所述散热片连接;导风组件连通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形成一通风通道,并且推动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之间的空气流动;所述散热片放置于通风通道内。
优选地,所述导风组件包括蜗壳以及风扇,所述蜗壳形成一腔室;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腔室内,腔室开设有连通的第一导风口和第二导风口;所述第一导风口连通第一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导风口与第二通风口连通;风扇运转时推动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之间的空气流动;所述散热片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口。
优选地,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导风管,所述导风管连通本体和蜗壳,且所述导风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从与蜗壳连接端侧到与本体连接端侧由大逐渐变小。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风口为进风口,所述第二导风口为出风口。
优选地,所述脱毛部包括本体以及灯管,所述本体上开设有出光口和通风口,所述灯管安装于本体内用于产生可经出光口照射向待除毛皮肤的光;所述冷敷部包括制冷件,所述制冷件包括位于本体外侧的制冷面,所述制冷面与出光口的外端面同侧设置,用于对皮肤进行冷敷。
优选地,冷敷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出光口周围的第一传导件,所述第一传导件包括相对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内表面位于本体内,且与制冷面相贴合,所述外表面外露用于与皮肤相贴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导件为金属传导件,套设于所述出光口周围,且第一传导件的外露端面呈U型或“回”型。
优选地,所述制冷件数量为2,分别设置贴合于第一传导件内表面的相对两端。
优选地,所述散热片为类矩形结构的薄片结构,其包括连接部和凸出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冷凝段面贴合接触,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散热片长度方向的侧边上和/或宽度方向的侧边上,且与其所在的平面存在高度差。
优选地,所述脱毛部还包括滤光片以及反光件;所述滤光片设置于灯管的出光方向上;所述反光件设置于出光方向相反方向上;所述反光件和滤光片配合形成一导风通路;所述灯管容置于所述导风通路内。
优选地,所述本体内设置有一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呈折弯状,将气流从导风组件导向导风通路。
优选地,所述脱毛仪为激光脱毛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脱毛仪具有如下的优点:
1、通过散热机构的热管与脱毛机构的冷敷部相贴合设置,并且冷敷部与皮肤接触,将产生的冷流传导至皮肤对皮肤进行冷敷。同时利用热管内汽液相态原理及时地将制冷件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及时导离,确保冷敷部的制冷效果。从而脱毛机构与皮肤相贴合面的温度可以达到对皮肤造成暂时麻痹的冷却温度。
通过将散热片与热管连接,有效的扩大热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强热管的吸热能力。
通过将散热片设置于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之所形成的通风散热通道上,利用导风组件加速两个通风口之间的空气流通,利用强对流加速空气与散热片之间的热交换,进一步加强散热机构的散热能力。
2、散热片上设置凸出部,凸出部与其所在的平面存在高度差。从而在多个散热片在组装配合后,受到外力时散热片的凸出部可以与相邻的散热片相抵,防止散热片因过薄而轻易变形,影响散热片之间的间距,从而影响散热效果。且凸出部可以增加散热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果。
3、传导件包括第一传导件和第二传导件,第一传导件和第二传导件均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银、铜、铁等金属或合金制成,制冷件与第一传导件相贴合,使得制冷件产生的冷流可以及时的传递到皮肤,对皮肤进行冷敷,减缓皮肤因光照射带来的灼痛感。第二传导件第一传导件在扩大制冷件与皮肤接触面接的同时,避免了制冷件直接接触皮肤,也即避免了皮肤上的油脂等杂质对制冷件带来的腐蚀。
第二传导件进一步扩大了第一传导件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同时其与第一传导件的可拆卸连接可以在第一传导件损坏时,确保第一传导件的及时更换。
4、通过设置导风管,导风管包括两端连通的开口,风扇推动空气流动产生的气流通过两端开口分别可以加速热管和灯管附近的空气流动,使得风扇可以同时加速热管和灯管的冷却。
5、通过设置导风管并利用导风管连通风扇和灯管,使得风扇可以对热管扇热的同时还可以对灯管散热,进一步导风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从与第二导风口连接端到与脱毛部的本体通风口的连接端由大逐渐变小,使得风扇以恒定的功率推动空气向脱毛部流动时,在导风管内逐渐被压缩,从而使导风管与脱毛部的本体连接的一端风速更快,进而对设置在本体内的灯管进行冷却时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C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脱毛机构、散热机构控制机构组装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脱毛机构第一视角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脱毛机构第二视角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C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脱毛机构的制冷件一种结构变形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脱毛机构脱毛部与冷敷部组装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脱毛机构和散热机构图配合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散热机构的导风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D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一变形实施例的的导风组件与脱毛部本体组装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E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另一变形实施例的的导风组件与脱毛部本体组装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散热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散热组件的散热片结构示意图。
图5C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的散热组件的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工作时空气的流向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脱毛仪工作时空气的流向第二视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或“设于”另一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水平”、“上”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A-1C。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毛仪10,用于去除皮肤表面的毛发。其包括壳体20,脱毛机构30,散热机构40、电源机构50以及控制机构60。壳体20呈类“T”字型,其包括壳罩部201以及握持部203。壳罩部201以及握持部203配合后构成一个容置空间,将脱毛机构30、散热机构40以及电源机构50收容于其内部。电源机构50与脱毛机构30,散热机构40以及控制机构60电连接,以提供电力来源。控制机构60与脱毛机构30以及散热机构40电连接,控制机构60包括控制元件601。控制元件601为多个,设置于壳体20的表面,便于操作人员对脱毛仪10的各项功能进行操控。具体地,控制元件601可以控制脱毛仪10的启停切换,同时可以控制脱毛机构30以及散热机构40配合完成对皮肤的脱毛工作。脱毛机构30部分外露于壳体20形成的容置空间,用于产生的光照出射以去除皮肤表面的毛发以及产生制冷以减缓在光照脱毛时对皮肤产生的灼痛感。散热机构40推动空气流动,用于将脱毛机构30产生的热量及时转移,以确保脱毛机构30的制冷效果。
本实施例以散热机构40从第一壳罩通风口2011进风,从第二壳罩通风口2013出风对脱毛机构30冷却为例进行说明。
壳罩部201为具有开口2015的中空保护罩式的结构,以收容脱毛机构30和散热机构40。脱毛机构30部分外露于开口2015,以便于脱毛机构30与皮肤接触进行除毛。在壳罩部201上开设有第一壳罩通风口2011以及第二壳罩通风口2013,第一壳罩通风口2011和第二壳罩通风口2013均与外部大气连通,散热机构40推动空气流动并通过第一壳罩通风口2011和第二壳罩通风口2013将脱毛机构30产生的热量及时与外部大气完成热交换,从而及时降低脱毛机构 30的温度。
握持部203大致为圆柱状中空结构,操作人员可以手持握持部203来操控该脱毛仪10。在握持部203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滑垫2031,以增加握持部203的摩擦力。电源机构 50收纳于握持部203内。该电源机构50,还可以是采用外部电源、干电池、或可充电式电池来供给电源的方式等。优选为可充电式电池,可以多次充电,便于脱毛仪10的收纳和携带。
请参阅图2,控制机构60还包括一控制电路板603,控制电路板603放置在壳罩部201内设置于散热机构40一侧,且与控制元件601电连接,控制元件601将控制信号传递到控制电路板603,再由控制电路板603控制对应的脱毛机构 30以及散热机构40工作。为了防止控制电路板603晃动,在控制电路板603上靠近散热机构40的一侧设置有缓冲泡沫6031,缓冲泡沫6031轻便且具有吸震缓冲作用,防止控制电路板603上的电子元器件因震动造成性能不稳定。
请参阅图3A-3B,脱毛机构30包括脱毛部70以及冷敷部80。脱毛部70用于产生去除皮肤表面毛发的光照,冷敷部80可以制冷,其与皮肤贴合对正在进行除毛的皮肤进行一定温度的冷敷,减缓光照脱毛时给皮肤带来灼热的痛感。
脱毛部70卡拆卸安装于壳体20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具体地,脱毛部70可以与壳体20通过螺钉固定或者结构卡合实现安装,冷敷部80套设于脱毛部70,与脱毛部70通过结构过盈配合或螺钉配合实现卡拆卸连接。
脱毛部70包括灯管701,反光件703,本体705以及滤光片709。灯管701安装在该本体705内,本体705上开设有出光口707,灯管701产生的光照经出光口707引导集中照射待除毛皮肤,以提高除毛质量。出光口707截面可以为矩形,五边形等多边形结构,也可以是环形或圆形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出光口707远离灯管701的端面用于与皮肤接触。滤光片709设置在灯管701的出光方向上,也即滤光片709设置在灯管701和出光口707之间,其主要用于保护灯管701,防止外物从出光口707对灯管701造成损坏,同时滤光片709还可以阻断灯管701发出的对肌肤有害紫外线,防止紫外线对皮肤造成损伤,滤光片709还具有调整光照亮度的功能,防止灯管701光照亮度过高对皮肤造成伤害。滤光片709优选为可拆卸安装在灯管701的出光方向上,便于滤光片709的更换,满足了不同用户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需求。
灯管701发出的光可以是彩光、复合光、强光、脉冲光或激光。即灯管701产生的光可以穿过表皮,直接照射毛囊。当灯管701发出的光为激光时,脱毛仪10为激光脱毛仪。
反光件703呈U型设置在灯管701的周围,且U型的开口朝向出光口707的方向。反光件703将灯管701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引导到出光口707的方向,从而使灯管701所发出的光利用率达到最高。本体705上开设有与散热机构40连接的通风口,同时反光件703和滤光片709以及本体705合围形成具有至少一第一风口和一第二风口的导风通道708,且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分别对应灯管701两端开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灯管701竖立设置,也即沿与壳体20握持部203大致平行的方向设置,因此第一风口设置于第二风口下方。相应的,灯管701的一端设置在第一风口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风口处,散热机构40推动空气通过本体 705的通风口再经第一风口处进入导风通道708,在滤光片 709和本体705以及反光件703的阻挡作用下,空气流向第二风口,加速灯管701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带走灯管701 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对灯管701进行冷却。且第一风口位于第二风口下方,便于第二风口处的空气在与灯管701 完成能量交换后及时排出,避免在第二风口处完成能量交换的空气再次回流到第一风口阻碍灯管701降温,影响灯管701的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第一风口不止可以位于第二风口的下方,还可以位于第二风口的左侧或右侧,也可以是上侧,只要保证空气在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流通,也即可以保证空气从灯管701一端向另一端流通,确保对灯管701的冷却即可。
进一步,在反光件703上开设有与导风通道708连通的缺口7031,缺口7031位于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从本体705的通风口流通的气流可以从第一风口和缺口7031流向灯管701,双重对灯管701冷却,加快灯管701的降温速率,进一步保证灯管701的散热效果。进而防止灯管701 产生的热量影响制冷件801的制冷效果。
为了更好的配合散热机构40对灯管701进行降温,在本体705上设置有导风件7055,导风件7055可以将散热机构40推动流动的空气集中导向导风通道708的第一风口,加快灯管701附近的空气流通,从而达到降温效果。
冷敷部80与皮肤的接触端面与脱毛部70的出光口707 外露端面同侧设置,便于在脱毛部70对皮肤进行光照照射除毛时,冷敷部80与被照射的皮肤周围接触,对被照射的周围皮肤进行冷敷降温,以减缓被照射皮肤产生的灼痛感,且冷敷部80可以产生零度的低温,真正做到使出光口707 附近的皮肤达到无线接近冰点,真正减缓皮肤的灼痛感,且短时间的接触不会造成皮肤损伤。
冷敷部80包括制冷件801、第一传导件803以及第二传导件805。
制冷件801优选为半导体制冷元件,制冷件801用于产生冷流,其优选为片状结构设置于灯管701的出光光路上方向上,包括位于本体705外,且远离灯管701的第一表面8011以及位于本体705内,靠近灯管701的第二表面8013。制冷件801的第一表面8011与出光口707的外端面同侧设置,用于与皮肤面贴合,将冷流传导至皮肤,以对皮肤冷敷甚至暂时麻痹,减缓皮肤因脱毛产生的灼痛感,第二表面8013件通过与散热组件403相贴合,将制冷件801产生的热量及时导离,确保制冷件801的制冷效果。即第一表面 8011为制冷面,第二表面8013为导热面。
第一传导件803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银、铜、铁等金属或合金制成的片状结构,即第一传导件803为金属传导件。第一传导件803包括相对的两表面,在此称为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内表面位于本体705内,且与制冷件801的第一表面8011贴合接触,传导制冷件801所产生的冷流。所述内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制冷件801的面积以扩大第一表面 8011传导的冷流面积。优选地,第一传导件803的外表面形状呈U型或“回”型,同时,第一传导件803外表面与出光口707远离灯管701的外端面共面设置,从而确保可以将制冷件801产生的冷流最大限度的传导到被除毛的皮肤周围,以冷流暂时麻痹皮肤,减缓皮肤因光照带来的灼热感。第一传导件803在扩大制冷件801与皮肤接触面接的同时,避免了制冷件801直接接触皮肤,也即避免了皮肤上的油脂等杂质对制冷件801带来的腐蚀。
进一步,为了确保制冷件801所产生的冷流可以及时传导到皮肤,第一传导件803为薄片设计,且其厚度优选为0.2mm-3mm。
第二传导件805的环状结构,环套于出光口707周围,并与壳体20通过结构卡合或者螺钉配合实现安装连接。第二传导件805与第一传导件803通过螺钉旋紧实现可拆卸连接,便于在制冷件801和/或第一传导件803损坏时及时的更换。优选地,第二传导件805为一个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银、铜、铁等金属或合金制成,即第二传导件805为金属传导件,且第二传导件805皮肤相接触的面和制冷件801 与皮肤相接触的面同侧设置,可以有效的扩大制冷件801 对皮肤的冷流传导面积,加强对皮肤的冷却效果。
可以理解,当第一传导件803和第二传导件805均为金属时,其可以为独立设置,通过结构卡合或焊接或螺钉配合紧固连接。当均为相同种类的金属时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独立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结构变形,制冷件801和/或第一传导件803 可以直接与壳体20紧固连接,可以不通过第二传导件805 来实现与壳体20的固定。
请参阅图3C,作为一种结构变形制冷件801数量为两个设置于散热组件403和第一传导件803之间,优选地,制冷件801设置贴合于第一传导件803内表面的相对两端。该相对两端可以为第一传导件803宽度方向的相对两端,也可以是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散热组件403对应贴合与制冷件801设置,以对制冷件的散热效果最优。
请参阅图4A-4E,灯管701在发光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同时制冷件801选为半导体制冷元件时,制冷件801 的第二表面8013也会产生热量,若不将这些热量及时转移,则会影响制冷件801的制冷效果,从而影响对皮肤的冷敷效果,使得制冷件801的产生的冷流快速流失,从而冷流温度达不到对皮肤造成暂时麻痹的冷却温度。
为了将制冷件801以及灯管701工作时产生热量及时转移,制冷件801与散热机构40之间至少有第一散热通道,散热机构40通过第一散热通道将制冷件801产生的热量及时转移。进一步,灯管701与散热机构40之间至少有第二散热通道,散热机构40通过第二散热通道将灯管701产生的热量及时转移。
具体地,散热机构40大致与脱毛机构30平行设置,也即散热机构40设置在脱毛机构30一侧,优选地,所述散热机构40与前述的控制电路板603分别设置在脱毛机构30相对的两侧。散热机构40包括导风组件401以及散热组件403。散热组件403与制冷件801的第二表面8013相贴合接触形成该第一散热通道,可以与制冷件801进行能量交换,及时将制冷件801产生的热量转移,从而保证制冷件801的第一表面8011的制冷效果。导风组件401提供推动空气流动的动力,并对流动的空气进行一定的引导,以将流动的空气送向灯管701,形成该第二散热通道对灯管701进行冷却。同时,导风组件401的还可以加速散热组件403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对散热组件403进行冷却。从而确保散热组件 403与制冷件801可以及时完成能量交换,从而使制冷件 801制冷时,传导到第一传导件803的温度可以达到对皮肤造成暂时麻痹的冷却温度,减缓皮肤因脱毛造成的疼痛感。
导风组件401靠近灯管701设置,散热组件403与导风组件401大致平行,散热组件403通过第一散热通道将与制冷件801完成能量交换的热气流通过第二散热通道并从第二壳罩通风口2013导出壳体20。该导风组件401包括风扇 4011,蜗壳4013以及导风管4015。蜗壳4013呈蜗壳状,其内部形成一腔室,腔室开设相互连通的第一导风口4012 和第二导风口4014。风扇4011安装在蜗壳4013内,风扇 4011运转时提供推动空气加速流动的动力,流动的空气从第一导风口4012将散热组件403产生的热量从第二壳罩通风口2013及时导离散热组件403,完成散热组件403的降温。同时,蜗壳4013的第二导风口4014与导风管4015连通,导风管4015与本体705的通风口连通,即蜗壳4013的第二导风口4014通过导风管4015间接与脱毛部70的本体705连通,推动脱毛部70附近的空气流动,由于从导风管4015出来的气流温度低于灯管701附近空气的温度,因此,流动的空气可以对脱毛部70的灯管701进行降温,防止灯管701产热过多造成冷敷部80的第一传导件803和/或第二传导件805 对皮肤的冷敷接触效果。
还可以理解,蜗壳4013与导风管4015可以是一体成型,或者是可拆卸连接,同时,导风管4015与脱毛部70的本体 705也可以是一体成型,或者是可拆卸连接,只要实现从蜗壳4013内产生的流动空气可以同时对灯管701进行冷却即可。
导风管4015的内腔在与第二导风口4014连接端侧的长度方向的距离为H,宽度方向的距离为d1,导风管4015 的内腔在与脱毛部70的本体705通风口连接端侧的长度方向的距离为H,宽度方向的距离为d2,且d1大于d2。即导风管4015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从与第二导风口4014连接端到与脱毛部70的本体705通风口的连接端由大逐渐变小。这样设置使得风扇4011以恒定的功率推动空气向脱毛部 70流动时,在导风管4015内逐渐被压缩,从而使导风管 4015与脱毛部70连接的一端风速更快,进而对脱毛部70 的灯管701进行冷却时效果更好。从导风管4015引导下出来的气流在导风件7055的导向作用下吹向导风通路708,对导风通路708内的灯管701进行冷却。
作为一个变形实施例,散热机构40的导风组件401可以没有导风管4015,只需风扇4011向散热片4031形成的散热面鼓风,推动散热片4031附近的空气流通,加速散热片 4031与周围空气进行能量交换。
请参阅图5A-5C,散热组件403与制冷件801的第二表面8013相贴合,将第二表面8013产生的热量及时转移,保证第一表面8011的制冷效果。散热组件403包括散热片 4031,热管4033以及连接件4035。连接件4035是银,铜、铁或铝等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或者合金制成。热管4033 与连接件4035面贴合连接,通过连接件4035与制冷件801 的第二表面8013连接,将制冷件801产生的热量及时导离,保证制冷件801的制冷效果。同时,连接件4035与脱毛机构30可拆卸连接,便于对热管4033的拆卸更换。可以理解,连接件4035可以与热管4033一体成型。散热片4013为银,铜、铁或铝等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或者合金制成的薄片,其与热管4033面接触连接,增加热管4033的冷凝段4034 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冷凝的效率,以提高热管4033 的导热性能。
具体地,热管4033为真空管,其内部有少量液体介质和多孔毛细结构,在真空状态下,液体的沸点降低,同时多孔毛细结构对液体的抽吸力可使液体流动。热管4033 包括相互连通的蒸发段4032以及冷凝段4034,且蒸发段 4032数量优选为两段,分别连接冷凝段4034的两端,确保冷凝段4034热量迅速散发,保证热管4033的散热性能。
连接件4035包括第一接触面4036和第二接触面4038。第一连接触面4036与制冷件801的第二表面8013相贴合,第二连接面4038与热管4033的蒸发段4032面接触,蒸发段4032的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多边形,在此不做限制,只需蒸发段4032与第一传导件803间接或者直接面贴接触导热即可。蒸发段4032内的液体吸收第二表面8013产生的热量蒸发形成蒸汽,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携带汽化潜热流向冷凝段4032。散热片4031与冷凝段4034接触,优选为面贴合接触。具体地,散热片4031为类矩形结构的薄片,其包括连接部4041和凸出部4043。凸出部4043可以设置在散热片4031长度方向的的侧边上和/或宽度方向的侧边上,且与其所在的平面存在高度差,即凸出部4043凸向相邻散热片4031。从而在多个散热片4031在组装配合后,受到外力时一个散热片4031的凸出部4043可以与相邻的散热片 4031相抵,防止散热片4031因过薄而轻易变形,影响散热片4031之间的间距,从而影响散热效果。且凸出部4043 也可以增加散热片403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片4031的散热效果。连接部4041与冷凝段4034面贴合接触,该贴合接触可以为间接贴合面接触,即连接部4041 通过导热材料间接与冷凝段4034接触;也可以为直接贴合面接触。直接增大散热片4031与冷凝段4034的接触面积。优选地,,散热片4031等间距布设形成一个散热面,从而间接增大了冷凝段4034的散热面积。该散热面与第一导风口4012形成的导风面相贴合,经过第一导风口4012将冷凝段4034内的蒸汽经管壁与外界散热片4031换热放出潜热而冷凝成液体,回流到蒸发段4032液体再沿多孔结构的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4032,进入下一个相变的工作循环。
可以理解散热片4031的布设也可以不是等间距布设,只需排列形成一个散热面,增大散热面积即可。
同种物质的汽化潜热比显热高的多,热管4033利用汽液相态变化传热的原理,高效的完成能量交换,其有效导热性是铜、铝等有色金属的10倍~100倍,可以高效地将制冷件801第二表面8013所产生的热量及时导离,保证制冷件801的制冷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6A-6B,热管4033将制冷件801工作时发出的热量及时导到与热管4033连接的散热片4031,利用散热片4031与外部大气接触完成能量交换,从而完成制冷件801的散热。
进一步,设置在蜗壳4013内的风扇4011运转推动周围气体加速流动产生气流,气流集中流向蜗壳4013的第一导风口4012。多块散热片4031排列形成形成一散热面,该散热面位于第一导风口4012处,集中流向第一导风口4012 的气流可以加速散热片4031与外部大气的热量交换,大大加快了热管4033与制冷件之间的能量交换。
更进一步,流向第一导风口4012的气流流向第二导风口4014,第二导风口4014与导风管4015连通,在导风管 4015的导向作用下,气流流向脱毛部70。脱毛部70设置有导风件7055,在导风件7055的导向作用下,气流进入导风通路708,对设置在导风通路708内的灯管701进行散热,由于,灯管701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大于制冷件801产生的热量,因此与制冷件801完成能量交换后的气流还可以与灯管801进行能量交换。
再进一步,导风通路708竖向设置,即导风通路708 的第一风口位于导风通路708的第二风口下方,便于气流与灯管701完成热量交换后及时排出,避免吸收热量的气流回流阻碍灯管701降温,影响灯管701的散热效果。
同时在配合形成导风通路708的反光件703上开设有缺口7031,缺口7031位于导风通路708进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且通过主体705的通风口连通导风管4015,使得从导风管4015过来的气流可以直接流向导风通路708,对位于导风通路708内灯管701降温。
可以理解,散热机构40从第一壳罩通风口2011进风,从第二壳罩通风口2013出风,即风扇4011运转时对散热组件403的散热可以为抽风是散热,也即风扇4011运转时第一导风口4012进风,第二导风口4014出风,对应的导风通路708的第一风口为进风口,第二风口为出风口。此时,外部的空气被风扇4011运转产生的动力从第一壳罩通风口2011抽入第一导风口4012,被抽入的空气通过散热组件 403,与散热组件403完成能量交换的同时,加速散热组件 403附近的空气流动速率,以使得散热组件403快速降温,从而保证散热组件403贴合接触的制冷件801第二表面 8013产生的热量及时转移,确保第一表面8011对皮肤的冷敷接触效果,且对散热组件403散热之后的空气从第一导风口4012经过第二导风口4013进入导风通路708,并经导风通路708第一风口和缺口7031对灯管701进行冷却,由于灯管701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大于制冷件801产生的热量,因此与制冷件801完成能量交换后的气流还可以与灯管801 进行能量交换,冷却效果较好。
也可以是从第二壳罩通风口2013进风,从第一壳罩通风口2011出风。即对散热组件403的散热可以为送风式散热,也即风扇4011运转时导风通路708的第二风口为进风口,第一风口为出风口。对应的第二导风口4014进风,第一导风口4012出风,此时,外部的空气被风扇4011运转产生的动力从第二壳罩通风口2013抽入导风通路708的第二风口,然后从第二风口流经第一风口,加速导风通道708 内的空气流动对导风通道708内的灯管701进行散热。对灯管701完成散热的气流通过第一风口送入第二导风口4014,然后经第一导风口4012吹向散热组件403,与散热组件403 完成能量交换的同时,加速散热组件403附近的空气流动速率,以使得散热组件403快速降温,从而保证散热组件 403贴合接触的制冷件801第二表面8013产生的热量及时转移,确保第一表面8011对皮肤的冷敷接触效果。
由于送风式散热是先对灯管701散热,然后再对散热组件403的散热面吹风,对散热组件403的散热效果没有抽风式散热效果好,因此,抽风式散热,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但不局限于抽风式散热,也可为送风式散热,只需保证风扇4011同时可以加快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之间气流的流通速率,可以对散热组件403以及灯管701 散热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脱毛仪10具有如下的优点:
1、通过散热机构的热管与脱毛机构的冷敷部相贴合设置,并且冷敷部与皮肤接触,将产生的冷流传导至皮肤对皮肤进行冷敷。同时利用热管内汽液相态原理及时地将制冷件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及时导离,确保冷敷部的制冷效果。从而脱毛机构与皮肤相贴合面的温度可以达到对皮肤造成暂时麻痹的冷却温度。
通过将散热片与热管连接,有效的扩大热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强热管的吸热能力。
通过将散热片设置于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之所形成的通风散热通道上,利用导风组件加速两个通风口之间的空气流通,利用强对流加速空气与散热片之间的热交换,进一步加强散热机构的散热能力。
2、散热片上设置凸出部,凸出部与其所在的平面存在高度差。从而在多个散热片在组装配合后,受到外力时散热片的凸出部可以与相邻的散热片相抵,防止散热片因过薄而轻易变形,影响散热片之间的间距,从而影响散热效果。且凸出部可以增加散热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果。
3、传导件包括第一传导件和第二传导件,第一传导件和第二传导件均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银、铜、铁等金属或合金制成,制冷件与第一传导件相贴合,使得制冷件产生的冷流可以及时的传递到皮肤,对皮肤进行冷敷,减缓皮肤因光照射带来的灼痛感。第二传导件第一传导件在扩大制冷件与皮肤接触面接的同时,避免了制冷件直接接触皮肤,也即避免了皮肤上的油脂等杂质对制冷件带来的腐蚀。
第二传导件进一步扩大了第一传导件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同时其与第一传导件的可拆卸连接可以在第一传导件损坏时,确保第一传导件的及时更换。
4、通过设置导风管,导风管包括两端连通的开口,风扇推动空气流动产生的气流通过两端开口分别可以加速热管和灯管附近的空气流动,使得风扇可以同时加速热管和灯管的冷却。
5、通过设置导风管并利用导风管连通风扇和灯管,使得风扇可以对热管扇热的同时还可以对灯管散热,进一步导风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从与第二导风口连接端到与脱毛部的本体通风口的连接端由大逐渐变小,使得风扇以恒定的功率推动空气向脱毛部流动时,在导风管内逐渐被压缩,从而使导风管与脱毛部的本体连接的一端风速更快,进而对设置在本体内的灯管进行冷却时效果更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脱毛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脱毛机构以及散热机构;
所述壳体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脱毛机构和散热机构收容于该容纳空间,壳体上设置有连通该容纳空间的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
脱毛机构包括脱毛部和冷敷部,所述脱毛部用于产生照射向待除毛皮肤的光照,所述冷敷部外露于所述容纳空间,用于与皮肤接触进行冷敷;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组件和导风组件;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热管以及散热片,所述热管包括相互连通的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与所述冷敷部连接,所述冷凝段与所述散热片连接;
导风组件连通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形成一通风通道,并且推动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之间的空气流动;
所述散热片放置于通风通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包括蜗壳以及风扇,所述蜗壳形成一腔室;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腔室内,腔室开设有连通的第一导风口和第二导风口;所述第一导风口连通第一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导风口与第二通风口连通;风扇运转时推动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之间的空气流动;
所述散热片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导风管,所述导风管连通本体和蜗壳,且所述导风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从与蜗壳连接端侧到与本体连接端侧由大逐渐变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口为进风口,所述第二导风口为出风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毛部包括本体以及灯管,所述本体上开设有出光口和通风口,所述灯管安装于本体内用于产生可经出光口照射向待除毛皮肤的光;
所述冷敷部包括制冷件,所述制冷件包括位于本体外侧的制冷面,所述制冷面与出光口的外端面同侧设置,用于对皮肤进行冷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冷敷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出光口周围的第一传导件,所述第一传导件包括相对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内表面位于本体内,且与制冷面相贴合,所述外表面外露用于与皮肤相贴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导件为金属传导件,套设于所述出光口周围,且第一传导件的外露端面呈U型或“回”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件数量为2,分别设置贴合于第一传导件内表面的相对两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为类矩形结构的薄片结构,其包括连接部和凸出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冷凝段面贴合接触,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散热片长度方向的侧边上和/或宽度方向的侧边上,且与其所在的平面存在高度差。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毛部还包括滤光片以及反光件;所述滤光片设置于灯管的出光方向上;所述反光件设置于出光方向相反方向上;所述反光件和滤光片配合形成一导风通路;所述灯管容置于所述导风通路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内设置有一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呈折弯状,将气流从导风组件导向导风通路。
12.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毛仪为激光脱毛仪。
CN201720489320.7U 2017-01-06 2017-05-04 一种脱毛仪 Active CN2081149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76766.2U CN209316830U (zh) 2017-01-06 2017-05-04 一种脱毛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23298 2017-01-06
CN2017200232987 2017-01-0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76766.2U Division CN209316830U (zh) 2017-01-06 2017-05-04 一种脱毛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14942U true CN208114942U (zh) 2018-11-20

Family

ID=642078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89320.7U Active CN208114942U (zh) 2017-01-06 2017-05-04 一种脱毛仪
CN201821276766.2U Active CN209316830U (zh) 2017-01-06 2017-05-04 一种脱毛仪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76766.2U Active CN209316830U (zh) 2017-01-06 2017-05-04 一种脱毛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08114942U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55799A (zh) * 2020-04-02 2020-12-08 深圳市予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CN112057164A (zh) * 2020-08-26 2020-12-11 佛山市金蒂电器有限公司 脱毛仪
WO2021003950A1 (zh) * 2019-07-07 2021-01-14 深圳由莱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KR20210000127U (ko) * 2019-07-07 2021-01-18 셴젠 유라이크 스마트 일렉트로닉스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휴대식 탈모 장치
JP2021007750A (ja) * 2020-04-02 2021-01-28 深▲せん▼市予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脱毛器及び半導体冷却片
WO2021027014A1 (zh) * 2019-08-09 2021-02-18 深圳市洋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KR20210082375A (ko) * 2019-12-23 2021-07-05 광저우 메이잔 트레이딩 코퍼레이션 리미티드 사파이어를 이용한 광펄스 쿨링 제모기
CN113520588A (zh) * 2021-07-06 2021-10-22 深圳由莱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脱毛仪散热控制系统、散热控制方法和脱毛仪
GB2598176A (en) * 2020-06-19 2022-02-23 Shenzhen Ulike Smart Electronics Co Ltd Depilator
JP2022536200A (ja) * 2019-08-09 2022-08-12 深▲せん▼市洋沃電子有限公司 携帯式脱毛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3682A1 (zh) * 2020-06-19 2021-12-23 深圳由莱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脱毛仪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95286Y1 (ko) 2019-07-07 2022-04-19 셴젠 유라이크 스마트 일렉트로닉스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휴대식 탈모 장치
EP4295725A3 (en) * 2019-07-07 2024-03-13 Shenzhen Ulike Smart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depilation instrument
WO2021003950A1 (zh) * 2019-07-07 2021-01-14 深圳由莱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KR20210000127U (ko) * 2019-07-07 2021-01-18 셴젠 유라이크 스마트 일렉트로닉스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휴대식 탈모 장치
EP4223177A1 (en) * 2019-07-07 2023-08-09 Shenzhen Ulike Smart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depilation instrument
EP3991596A4 (en) * 2019-07-07 2022-08-17 Shenzhen Ulike Smart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HAIR REMOVAL DEVICE
WO2021027014A1 (zh) * 2019-08-09 2021-02-18 深圳市洋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JP2022536200A (ja) * 2019-08-09 2022-08-12 深▲せん▼市洋沃電子有限公司 携帯式脱毛装置
JP7355431B2 (ja) 2019-08-09 2023-10-03 深▲せん▼市洋沃電子有限公司 携帯式脱毛装置
KR20210082375A (ko) * 2019-12-23 2021-07-05 광저우 메이잔 트레이딩 코퍼레이션 리미티드 사파이어를 이용한 광펄스 쿨링 제모기
KR102290072B1 (ko) * 2019-12-23 2021-08-19 광저우 메이잔 트레이딩 코퍼레이션 리미티드 사파이어를 이용한 광펄스 쿨링 제모기
JP6994543B2 (ja) 2020-04-02 2022-01-14 深▲せん▼市予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脱毛器及び半導体冷却片
JP6994544B2 (ja) 2020-04-02 2022-01-14 深▲せん▼市予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半導体冷却片及び脱毛器
CN112055799A (zh) * 2020-04-02 2020-12-08 深圳市予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CN112533554A (zh) * 2020-04-02 2021-03-19 深圳市予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JP2021010741A (ja) * 2020-04-02 2021-02-04 深▲せん▼市予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半導体冷却片及び脱毛器
CN112055799B (zh) * 2020-04-02 2023-02-17 深圳市予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JP2021007750A (ja) * 2020-04-02 2021-01-28 深▲せん▼市予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脱毛器及び半導体冷却片
CN112533554B (zh) * 2020-04-02 2023-09-22 深圳市予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GB2598176A (en) * 2020-06-19 2022-02-23 Shenzhen Ulike Smart Electronics Co Ltd Depilator
GB2598176B (en) * 2020-06-19 2023-08-16 Shenzhen Ulike Smart Electronics Co Ltd Depilator
CN112057164B (zh) * 2020-08-26 2023-09-22 佛山市金蒂电器有限公司 脱毛仪
CN112057164A (zh) * 2020-08-26 2020-12-11 佛山市金蒂电器有限公司 脱毛仪
CN113520588A (zh) * 2021-07-06 2021-10-22 深圳由莱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脱毛仪散热控制系统、散热控制方法和脱毛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16830U (zh) 2019-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14942U (zh) 一种脱毛仪
CN207804372U (zh) 一种脱毛仪
CN207804371U (zh) 一种脱毛仪
KR200495286Y1 (ko) 휴대식 탈모 장치
CN211534779U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209464502U (zh) 一种脱毛仪
CN111743622A (zh) 便携的脱毛仪
CN111700725A (zh) 脱毛仪
CN211381746U (zh) 一种具有新型冷敷机构的便携式脱毛仪
WO2021003950A1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209790005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0331379U (zh) 一种具有冷敷功能的光学脱毛装置
CN213758532U (zh) 一种冰敷脱毛仪
CN213787756U (zh) 脱毛仪
WO2021196506A1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CN112451087A (zh)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CN111685869A (zh) 脱毛仪
CN216535497U (zh) 一种脱毛仪
CN209301312U (zh) 带水冷的激光脱毛仪
CN216724728U (zh) 带制冷的手持式半导体激光脱毛仪
CN212326718U (zh) 脱毛仪
CN112426223A (zh)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CN219089625U (zh) 脱毛仪的风道结构及其脱毛仪
CN218784026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脱毛仪
CN220695342U (zh) 一种蓝宝石水冷脱毛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