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68125U - 一种多功能扳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68125U
CN208068125U CN201721568889.9U CN201721568889U CN208068125U CN 208068125 U CN208068125 U CN 208068125U CN 201721568889 U CN201721568889 U CN 201721568889U CN 208068125 U CN208068125 U CN 2080681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face
wrench
wrench portion
face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688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卫民
付超俊
王伟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an Zhenfa To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n'an Zhenfa To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an Zhenfa To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n'an Zhenfa To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6888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681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681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681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扳手,包括握持部、第一扳手部和第二扳手部,第一扳手部固定于握持部的一端,第二扳手部固定于握持部的另一端,第一扳手部和/或第二扳手部的外端设置为开口的结构,第一扳手部设有工作部一,第二扳手部设有工作部二,工作部一和/或工作部二的夹持范围自内端向外端呈逐渐增大设置;工作部一包括与被夹持物件相抵靠的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第一工作面和/或第二工作面上设有锯齿状结构;工作部二包括与被夹持物件相抵靠的第三工作面和第四工作面,第三工作面和/或第四工作面上设有锯齿状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扳手,结构简单,可适用于多种型号的螺母或螺栓等的紧固,使用方便,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扳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扳手。
背景技术
扳手是一种常用的安装与拆卸工具,可利用杠杆原理扮转螺栓、螺订、螺母和其他螺纹紧持螺栓或螺母的开日或套孔固件,广泛应用于生活及生产的各个力面。扳手通常在柄部的一端或两端制有夹持螺栓或螺母的开口或套孔,使用时沿螺纹旋转方向在柄部施加外力,就能拧转螺栓或螺母。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扳手的一端设有扳手结构,功能单一,扳手结构的夹持处设置为单一结构,只能适用单个型号的螺母或螺栓等的紧固,对于不同型号的螺母或螺栓,在使用时需要不断更换对应型号的扳手,故使用不便利。
现有技术中,如图2所示,扳手的两端设有扳手结构,两端的扳手结构设置大小不一,相比现有技术1可适用于两种型号的螺母或螺栓等的紧固,但由于夹持处设置为单一结构,各端的扳手结构只能适用单个型号的螺母或螺栓等的紧固,两端即适用于两种型号的螺母或螺栓等的紧固,因此对于不同型号的螺母或螺栓,在使用时还是需要不断更换对应型号的扳手,故使用不便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功能扳手,结构简单,可适用于多种型号的螺母或螺栓等的紧固,使用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多功能扳手,包括握持部、第一扳手部和第二扳手部,其中,第一扳手部固定于所述握持部的一端,第二扳手部固定于所述握持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扳手部和/或第二扳手部的外端设置为开口的结构,所述第一扳手部设有工作部一,所述第二扳手部设有工作部二,所述工作部一和/或工作部二的夹持范围自内端向外端呈逐渐增大设置;
优选地,所述工作部一包括与被夹持物件相抵靠的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所述第一工作面和/或第二工作面上设有锯齿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工作部二包括与被夹持物件相抵靠的第三工作面和第四工作面,所述第三工作面和/或第四工作面上设有锯齿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之间通过连接面一进行光滑过渡,所述连接面一设置为圆弧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作面、连接面一和第二工作面形成有夹持空间一,所述夹持空间一用于供被夹持物件的放置;
所述夹持空间一设有多个夹持部位,用于不同型号的被夹持物件的夹紧或松开。
优选地,所述第三工作面和第四工作面之间通过连接面二进行光滑过渡,所述连接面二设置为圆弧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三工作面、连接面二和第四工作面形成有夹持空间二,所述夹持空间二用于供被夹持物件的放置;
所述夹持空间二设有多个夹持部位,用于不同型号的被夹持物件的夹紧或松开。
优选地,所述锯齿状结构部分填充第一工作面和/或第二工作面和/或第三工作面和/或第四工作面。
优选地,所述锯齿状结构完全填充第一工作面和/或第二工作面和/或第三工作面和/或第四工作面。
优选地,还包括防护结构,所述握持部和/或第一扳手部和/或第二扳手部由所述防护结构包覆。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扳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扳手,扳手部对应的工作部形成的夹持空间,自内端向外端呈逐渐增大设置,对应的位置可夹持多种型号的螺母或螺栓,夹持范围大,因此可适用于多种型号的螺母或螺栓等的紧固,对于多种型号的螺母或螺栓的紧固或松开时,无需更换不同型号的扳手,因此给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携带方便,也从而降低了工具的消耗成木,节约了资源;
(2)本实用新型的扳手,在被夹持物件相抵靠的工作面上设有锯齿状结构,增大与被夹持物件(若螺母或螺栓等)的摩擦力,被夹持的螺母或螺栓不易打滑,夹持更稳定,从而更好地紧固螺母或螺栓,且作用于扳手上的力小,操作方便;
(3)本实用新型的扳手,所述握持部和/或第一扳手部和/或第二扳手部由所述防护结构包覆,因此具有一定的绝缘效果,在变电站低压设备及配电房低压设备带电及邻近带电设备中使用时,可大大降低操作者人身触电的危害,并降低接地及短路的几率;因此在温度较低或较高的作业环境下使用,能有效降低高温或低温对皮肤造成的不适甚至损伤。此外,该扳手表面具有较大的摩擦力,从而避免从操作者手中滑落,且扳手的金属材质的表面不直接与空气接触,从而降低了氧化速度,延长了该扳手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工具的消耗成木,节约了资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扳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扳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扳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扳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扳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扳手夹持范围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扳手夹持范围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扳手夹持范围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扳手,主要用于夹持物件,比如用于螺母或螺栓连接件的紧固和松开,本实用新型的扳手包括握持部1、第一扳手部2和第二扳手部3,如图3和4所示,第一扳手部2固定于握持部1的一端,第二扳手部3固定于握持部1的另一端,握持部1、第一扳手部2和第二扳手部3连接并形成为一体结构,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分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扳手部2 的外端设置为开口4的结构,同样地,第二扳手部3的外端设置也可以设置为开口4的结构,当第一扳手部2和第二扳手部3都设置成开口4结构时,都可以用来紧固螺母等夹持件,开口4的设置,方便夹持件的放置。使用时,手握住握持部1,根据(夹持件)或紧固件如螺母的型号,选择相配合的第一扳手部 2或第二扳手部3去夹持夹持件,来实现对夹持件如螺母等的拧紧或松开作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10所示,第一扳手部2设有工作部一5,第二扳手部3设有工作部二6,工作部一5和/或工作部二6的夹持范围自内端向外端呈逐渐增大设置,对应的位置可夹持多种型号的螺母或螺栓,夹持范围大,因此可适用于多种型号的螺母或螺栓等的紧固,对于多种型号的螺母或螺栓的紧固或松开时,无需更换不同型号的扳手,因此给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携带方便,也从而降低了工具的消耗成木,节约了资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工作部一5包括连接面一9、第一工作面7和第二工作面8,且第一工作面7和第二工作面8呈相对设置,且第一工作面7和第二工作面8呈不平行设置,第一工作面7和第二工作面8之间通过连接面一9进行光滑过渡,且为提供夹持的范围,连接面一9设置为圆弧结构,方便夹持件的放置,当连接面一9设置成圆弧时,与该处匹配的螺母抵靠在连接面一9上时,形成其中一个夹持的空间或范围,适合其中一种型号的夹持件如螺母的夹持,为工作部一5适用不同型号的夹持件如螺母提供其中一个夹持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工作面7、连接面一9和第二工作面8三者相连形成的夹持空间一10,用于供被夹持物件(夹持件)的放置,夹持空间一10 自内端向外端逐渐增大,也即第一工作面7和第二工作面8之间的间距(相对距离)越来越大,通过第一工作面7和第二工作面8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一10 也越来越大,能匹配型号更大的夹持件如螺母等的夹持,如图8-10所示,列举其中三个夹持范围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三个范围值,根据需要可设置多个范围值,结合夹持空间一10设置,该夹持空间一10设有多个夹持部位,用于不同型号的被夹持物件的夹紧或松开,因此在使用时,对于多种型号的被夹持物件如螺母等,无需匹配多把的扳手,即通过本实施例的扳手即可完成多种型号的紧固件的拧紧或松开,工作效率高,且携带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5、6、7所示,第一工作面7和/或第二工作面8上都可以设置为锯齿状结构,被夹持物件抵靠在锯齿状结构的工作面上,能增大与被夹持物件(若螺母或螺栓等)的摩擦力,被夹持的螺母或螺栓不易打滑,夹持更稳定,从而更好地紧固螺母或螺栓,且作用于扳手上的力小,操作方便。本实施例的锯齿状结构可以设置成完全覆盖或填充第一工作面7和/或第二工作面8,也可以部分填充第一工作面7和/或第二工作面8,只要该锯齿状结构可以匹配于夹持件如螺母的安装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工作部二6包括连接面二13、第三工作面11和第四工作面12,且第三工作面11和第四工作面12呈相对设置,且第三工作面11和第四工作面12呈不平行设置,第三工作面11和第四工作面 12之间通过连接面二13进行光滑过渡,且为提供夹持的范围,连接面二13设置为圆弧结构,方便夹持件的放置,当连接面二13设置成圆弧时,与该处匹配的螺母抵靠在连接面二13上时,形成其中一个夹持的空间或范围,适合其中一种型号的夹持件如螺母的夹持,为工作部二6适用不同型号的夹持件如螺母提供其中一个夹持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工作面11、连接面二13和第四工作面12三者相连形成的夹持空间二14,用于供被夹持物件(夹持件)的放置,夹持空间二14自内端向外端逐渐增大,也即第三工作面11和第四工作面12之间的间距(相对距离)越来越大,通过第三工作面11和第四工作面12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二14也越来越大,能匹配型号更大的夹持件如螺母等的夹持,如图8-10所示,列举其中三个夹持范围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三个范围值,根据需要可设置多个范围值,结合夹持空间二14设置,该夹持空间二14设有多个夹持部位,用于不同型号的被夹持物件的夹紧或松开,因此在使用时,对于多种型号的被夹持物件如螺母等,无需匹配多把的扳手,即通过本实施例的扳手即可完成多种型号的紧固件的拧紧或松开,工作效率高,且携带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5、6、7所示,第三工作面11和/或第四工作面12上都可以设置为锯齿状结构,被夹持物件抵靠在锯齿状结构的工作面上,能增大与被夹持物件(若螺母或螺栓等)的摩擦力,被夹持的螺母或螺栓不易打滑,夹持更稳定,从而更好地紧固螺母或螺栓,且作用于扳手上的力小,操作方便。本实施例的锯齿状结构可以设置成完全覆盖或填充第三工作面11和/ 或第四工作面12,也可以部分填充第三工作面11和/或第四工作面12,只要该锯齿状结构可以匹配于夹持件如螺母的安装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包括防护结构(图中未示出),即在握持部1 和/或第一扳手部2和/或第二扳手部3上套设防护结构,该防护结构包覆握持部 1或第一扳手部2或第二扳手部3,因此具有一定的绝缘效果,在变电站低压设备及配电房低压设备带电及邻近带电设备中使用时,可大大降低操作者人身触电的危害,并降低接地及短路的几率;因此在温度较低或较高的作业环境下使用,能有效降低高温或低温对皮肤造成的不适甚至损伤。此外,该扳手表面具有较大的摩擦力,从而避免从操作者手中滑落,且扳手的金属材质的表面不直接与空气接触,从而降低了氧化速度,延长了该扳手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工具的消耗成木,节约了资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多功能扳手,包括握持部、第一扳手部和第二扳手部,其中,第一扳手部固定于所述握持部的一端,第二扳手部固定于所述握持部的另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扳手部和/或第二扳手部的外端设置为开口的结构,所述第一扳手部设有工作部一,所述第二扳手部设有工作部二,所述工作部一和/或工作部二的夹持范围自内端向外端呈逐渐增大设置;
所述工作部一包括与被夹持物件相抵靠的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所述第一工作面和/或第二工作面上设有锯齿状结构;
所述工作部二包括与被夹持物件相抵靠的第三工作面和第四工作面,所述第三工作面和/或第四工作面上设有锯齿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之间通过连接面一进行光滑过渡,所述连接面一设置为圆弧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面、连接面一和第二工作面形成有夹持空间一,所述夹持空间一用于供被夹持物件的放置;
所述夹持空间一设有多个夹持部位,用于不同型号的被夹持物件的夹紧或松开。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工作面和第四工作面之间通过连接面二进行光滑过渡,所述连接面二设置为圆弧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工作面、连接面二和第四工作面形成有夹持空间二,所述夹持空间二用于供被夹持物件的放置;
所述夹持空间二设有多个夹持部位,用于不同型号的被夹持物件的夹紧或松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状结构部分填充第一工作面和/或第二工作面和/或第三工作面和/或第四工作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状结构完全填充第一工作面和/或第二工作面和/或第三工作面和/或第四工作面。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结构,所述握持部和/或第一扳手部和/或第二扳手部由所述防护结构包覆。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结构,所述握持部和/或第一扳手部和/或第二扳手部由所述防护结构包覆。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结构,所述握持部和/或第一扳手部和/或第二扳手部由所述防护结构包覆。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结构,所述握持部和/或第一扳手部和/或第二扳手部由所述防护结构包覆。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结构,所述握持部和/或第一扳手部和/或第二扳手部由所述防护结构包覆。
CN201721568889.9U 2017-11-22 2017-11-22 一种多功能扳手 Active CN2080681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68889.9U CN208068125U (zh) 2017-11-22 2017-11-22 一种多功能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68889.9U CN208068125U (zh) 2017-11-22 2017-11-22 一种多功能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68125U true CN208068125U (zh) 2018-11-09

Family

ID=64032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68889.9U Active CN208068125U (zh) 2017-11-22 2017-11-22 一种多功能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681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068125U (zh) 一种多功能扳手
CN104999399A (zh) 一种单手使用的t型套筒扳手
CN202241011U (zh) 一种改进的套筒夹头
CN201388651Y (zh) 电工用外挂式工具包
CN106041831A (zh) 一种多用途工程锤
CN208231689U (zh) 一种用于拆装螺杆部分外露长螺栓的套筒头
CN206795631U (zh) 一种多功能五金工具钳子
CN208020087U (zh) 一种专用扳手及多功能扳手
CN208601413U (zh) 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自锁式扳手
CN215148592U (zh) 一种高强度且带有定位结构的电动扳手
CN201783900U (zh) 一种多功能螺丝刀
CN205415461U (zh) 一种新型照明起子
CN211890698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扳手
CN205600575U (zh)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应急扳手
CN204819361U (zh) 狭窄空间用螺帽装卸夹具
CN206084956U (zh) 一种多功能钳子
CN215240495U (zh) 一种t型扳手
CN210550960U (zh) 一种组合式多功能扳手
CN208060693U (zh) 一种用于电流互感器检定的大电流线接口连接装置
CN207651364U (zh) 一种用于配电带电作业的绝缘操作杆
CN202684803U (zh) 断路器操作机构专用扳手
CN201511311U (zh) 一种钳子
CN209566052U (zh) 一种零件夹持器
CN212536383U (zh) 一种具有高强结构的木工螺丝
CN208127454U (zh) 便携式短路接地线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