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59065U - 空调柜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柜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59065U
CN208059065U CN201820311411.6U CN201820311411U CN208059065U CN 208059065 U CN208059065 U CN 208059065U CN 201820311411 U CN201820311411 U CN 201820311411U CN 208059065 U CN208059065 U CN 2080590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guiding component
air
conditioner
wind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1141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智强
刘志强
毛先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7857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44509U/zh
Priority to CN201821579446.4U priority patent/CN210373777U/zh
Priority to CN201821579447.9U priority patent/CN209819684U/zh
Priority to CN201821578621.8U priority patent/CN210241757U/zh
Priority to CN201821578162.3U priority patent/CN209819683U/zh
Priority to CN201820311411.6U priority patent/CN2080590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590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590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柜机,该空调柜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上下导风组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导风叶片,多个所述导风叶片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来回摆动以改变所述出风口上下出风角度,每个所述导风叶片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多个通风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实现了空调柜机无风感功能的同时避免了空调体积增大,且节省了耗材和成本。

Description

空调柜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柜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柜机使用的越来越普遍,同时人们对空调柜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人们希望空调能高效的带来凉意,却不希望被风直吹。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工程师们研发出了在空调上下导风组件中的导风叶片上设设置微孔,通过微孔将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打散再送出,从而实现该要求。但是,当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状态时,导风叶片以及出风风道内会产生冷凝水,因此,如何实现冷凝水的盛接是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柜机,旨在解决冷凝水如何盛接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柜机,包括:
底座;
壳体,所述壳体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换热器组件相邻;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蜗壳蜗舌组件,所述蜗壳蜗舌组件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上下导风组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导风叶片,每个所述导风叶片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多个通风孔;
其中,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具有无风感模式,以竖直方向为零度,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每一所述导风叶片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正负18.5度。
优选的,所述出风风道具有上顶面、下底面,以及连接所述上顶面与所述下底面的两风道立面;其中,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侧缘与所述出风风道的风道立面之间的距离a不大于2.5mm。
优选的,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侧缘与所述出风风道的风道立面之间的距离a不大于2mm。
优选的,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下边缘与所述出风风道的下底面之间具有一空隙;
所述出风风道的下底面设置有第一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用以遮挡所述上下导风组件与所述出风风道下底面之间的空隙。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风板的靠近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一端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下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一挡风板的弹性体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风板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下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一挡风板上。
优选的,所述上下导风组件与所述出风风道下底面之间的空隙的高度不大于3cm。
优选的,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上边缘与所述出风风道的上顶面之间具有一空隙;
所述出风风道的上顶面设置有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挡风板用以遮挡所述上下导风组件与所述出风风道上顶面之间的空隙。
优选的,所述第二挡风板的靠近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一端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上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二挡风板的弹性体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风板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上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二挡风板上。
优选的,所述上下导风组件还包括驱动多个所述导风叶片沿上下方向来回摆动的第一驱动装置。
优选的,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下游还设置有竖直延伸的多个左右导风板,多个所述左右导风板通过一第二装置驱动而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来回摆动。
优选的,所述上下导风组件还具有正常导风模式,以水平方向为零度,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正常导风模式时,每一所述导风叶片的上下摆动至上下极限值。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柜机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控制的空调柜机包括:
底座;
壳体,所述壳体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换热器组件相邻;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蜗壳蜗舌组件,所述蜗壳蜗舌组件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上下导风组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导风叶片,每个所述导风叶片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多个通风孔;
其中,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具有无风感模式,以竖直方向为零度,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每一所述导风叶片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正负18.5度。
该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开机指令/无风感控制指令;
根据所述开机指令/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多个导风叶片转动至覆盖所述出风口的覆盖状态,在所述覆盖状态,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风叶片接触或者具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上下导风组件的导风叶片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多个通风孔,从而实现空调柜机无风感功能的同时避免空调体积增大,且节省耗材和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柜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柜机的风道组件和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柜机的去掉盖板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空调柜机的截面图;
图5为图2所示的风道组件和导风组件的另一视角;
图6为图4中A-A的剖视示图;
图7为图4中B-B的剖视示图;
图8为图5中上半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柜机的风道组件和导风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A1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柜机的风道组件和导风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A2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柜机的风道组件和导风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A3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柜机的风道组件和导风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A4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请参阅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柜机以及该空调柜机的控制方法。
请参阅图1至图16,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柜机10,该空调柜机10包括底座100、壳体200、换热器组件400、风道组件500、上下导风组件600以及接水结构11等。下面将先具体介绍各部件的结构、特征,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然后介绍空调柜机10的工作模式。
下面介绍各部件的结构、特征,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柜机10,该空调柜机10包括底座100,所述底座 100上设置有竖直放置的壳体200,壳体200的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的型号而进行选择,例如长方体状、圆柱状或者其他形状等。并且,当空调柜机10处于工作时,其应当是处于立式状态,即壳体200的长度方向和空间竖直方向对应。其中,壳体20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201,出风口201沿所述壳体2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进出风口之间设置有风道,在风道中设置有贯流风机,该贯流风机的轴竖直设置,从而形成竖直方向上从进风口流向出风口的气流,一般地,进风口也沿所述壳体2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一般与出风口201 在竖直方向高度相似而相对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壳体200可以是由更多的零部件组成,其具体结构不一,只要符合本实施例即可适用。其次,一般的,壳体200的上端通过顶盖300进行封盖,以通过顶盖300与壳体200围合形成容置空间,以便容纳其他部件。
换热器组件400,所述换热器组件400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组件400通过管路与室外机相连,形成封闭的循环管路系统,以实现制热或者制冷功能,即换热器组件400可以对从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进行换热,以达到对室内空气温度进行调节的目的。
风道组件500,所述风道组件500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换热器组件400相邻设置,所述风道组件500包括蜗壳蜗舌组件510和竖直设置的贯流风机520。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组件400、贯流风机520和蜗壳蜗舌组件510 等部件设置在壳体200内并在壳体200内形成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201的出风风道80。当贯流风机520转动时,从进风口吸入空气进行换热后,经出风口201 吹向室内,达到对室内空气温度进行调节的目的。本实施例可以采用单贯流风机520空调柜机10结构,也可以采用双贯流风机520空调柜机10结构,都可以适用,附图1至6所示部件均为双贯流空调柜机10的部件。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组件400、贯流风机520和蜗壳蜗舌组件510等部件设置在壳体200 内的结构为本领域公知技术,此处不再详细阐述。但需要提请的是,在空调柜机10处于使用状态时,空调柜机10的竖直方向与空间的上下方向对应,由此,蜗壳蜗舌组件510所形成的出风风道80相应具有上顶面80a、下底面80b,以及连接上顶面80a和下底面80b的相对两风道立面80c。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控制竖直方向,即上下向的出风角度,空调柜机10还包括上下导风组件600,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201设置且沿所述壳体200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导风叶片601,多个所述导风叶片601沿所述壳体200的长度方向摆动以改变所述出风口201上下出风角度,多个导风叶片601对应所述出风口201设置具体可以是多个导风叶片601设置在出风口201内,或者靠近在出风口201设置,但能够对经过出风口201的风进行角度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多个导风叶片601可以直接设置在壳体200形成出风口201的实体结构上,也可以是通过叶片载体将多个叶片安装后组合成一个整体再安装在壳体200或者其他部件上(附图所示为安装在蜗壳蜗舌组件510形成的风道出口)。
空调柜机10运行时有导风模式,当控制上下导风组件600用于上下导风时,可以使得上下方向出风角度方位较大,并且往复上下摆动,使得经过换热的空气可以向上及向下吹送。特别地,制冷时可以向上导风,由于冷空气下沉,冷风送的更远,辐射范围广。制热时可以向下导风,避免热空气上浮而远离人所处的区域,从而提高舒适性。实际应用中,如果以水平方向为零度,每一所述导风叶片601导风时的上下导向角度一般为70°左右。当然,根据空调柜机10的不同型号可以设置导风叶片601的上下摆动幅度更大,例如摆动角度72°、75°、78°、80°或者更大。
空调柜机10运行时有无风感模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叶片601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多个通风孔602。在出风口201处的多个导风叶片601形成上下导风组件600,该上下导风组件600中的多个导风叶片601旋转形成阻挡出风口201出风的状态,即为无风感模式,在该状态的上下导风组件600和贯流风机520之间形成正压区域,该区域的空气通过导风叶片601上的通风孔602穿过,由于在整个上下导风组件600中有几百上千个通风孔,所以形成风速较低,风速均匀,且出风温度均匀的空气流,这样的空气流到达人所在的区域时,给人的感觉没有吹风感,而且又很凉爽和舒适。
其中通风孔602的孔径为1.2mm~8mm,优选1.5mm~4.5mm。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孔径为2.5mm,孔间距为5.5mm,该孔径适中,导风叶片上的孔数较多,无风感效果较好,且风阻并不是太大。另外,通风孔602的形状不受限制,可以是圆形孔、方形孔、椭圆形孔等,本实施例采用圆形孔设置,如附图。此外,每个所述导风叶片601上的通风孔602的数量和排布规则可相同或者不同,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本实施例中,为方便生产制造,采用同样规格的导风叶片601,且每个所述导风叶片601上的通风孔602的数量和排布规则一致。例如,可采用每个所述导风叶片601上的多个通风孔602呈多行多列且均匀分布设置。需要说明是,当采用多个通风孔 602呈多行多列且均匀分布设置时,以便于更好的打散通过的气流而提高无风感的效果。
当用户需要实现无风感时,则驱动导风叶片601能够对其上游风道的出风产生阻挡,使得导风叶片601内侧风道形成一定的正压,气流从多个通风孔602中穿过再吹向室内,由于导风叶片601内侧风道的强风经过通风孔602 的梳理后会在导风叶片601外侧形成低风速均匀气流,使得吹出至室内的气流只会使人体感受到凉意(空调柜机10为制冷模式时),而不会感受到冷风直吹,这样就实现了有冷感无风感的目的,同时,可减少现有实现无风感要增加微孔挡板的设置,从而节约了耗材和成本。
具体解释,多个导风叶片601转动至旋转形成阻挡出风口201出风的状态时,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风叶片601的上下边缘相接触或者具有间隙。其中,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风叶片601接触具体可以是每相邻两个所述导风叶片601中的其中一个导风叶片601的一部分搭在另一个所述导风叶片601上或者两者的边缘相互适配抵接,拼接成一个板面。本实施例的目的是,多个导风叶片601具有摆动至覆盖所述出风口201,相当于形成具有一定面积的微孔板结构,使得经贯流风机520加压送出的气流大部分从通风孔602中流出,实现了对气流的打散,从而实现无风感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导风叶片601转动到阻挡出风口出风的状态时,由于制造工艺、研发设计、安装时存在各种原因使得,导风叶片之间的搭接、抵接、有缝隙的并拢,会存在有部分气流并非通过通风孔602流过的情况,一般的,其并不对整体的无风感舒适性造成较大的影响情况,是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更进一步具体解释,多个导风叶片601转动至旋转形成阻挡出风口201 出风的状态时,若以多个导风叶片601处竖直向上的方向为零度,且以上下导风组件600朝向出风口201的方向为导风叶片601的方向,当所有导风叶片601逆时针转动时,在该导风叶片601方向与竖直面形成夹角a,这个夹角的范围是0至18.5度,在本实施例中该夹角a等于5度,上下相邻的导风叶片601的上下端为抵触。在另一大风量空调柜机10中采用了更厚的导风叶片601,且上下相邻的导风叶片601的上下端为搭接,该夹角a等于10.5度。通过控制角度,可以控制整体通风板面的面积,也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接触形式,解决不同的需求。
多个导风叶片601转动至旋转形成阻挡出风口201出风的状态时,若以多个导风叶片601处竖直向上的方向为零度,且以上下导风组件600朝向出风口201的方向为导风叶片601的方向,当所有导风叶片601顺时针转动时,在该导风叶片601方向与竖直向上的面形成夹角a,这个夹角的范围是161.5 至180度,在本实施例中该夹角a等于177度,上下相邻的导风叶片601的上下端为有缝隙的并拢,会有少许的空气从该缝隙中经过,也形成了散风效果。在另一大风量空调柜机10中采用了更厚的导风叶片601,且上下相邻的导风叶片601的上下端为搭接,该夹角a等于166.5度。通过控制角度,可以控制整体通风板面的面积,也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接触形式,解决不同的需求。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设置上下导风组件600具有正常导风模式,此处如果以水平方向为零度,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正常导风模式时,每一所述导风叶片601的上下摆动主极限值。例如,可以是每一所述导风叶片601 的上下摆动角度为正负70°。详细地,以水平方向为零度,导风叶片601形成的角度可以是正70°到负70°的范围,在本实施例中,以导风叶片601初始位置为水平位置为例,导风叶片601从0度以顺时针转动到下极限值,再按照逆时针转动经过0度继续转动,到达上极限值后继而向下转动,周而复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进行制冷时,如果室内空气湿度比较大,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上游风道内呈正压状态,同时该区域内的气流刚经过换热器组件400进行换热,故经降温除湿后的气体处于饱和状态。进而,当饱和气体从正压区域经过导风叶片601之间,或者导风叶片601与风道立面80c之间的缝隙时,该饱和气体会在经过缝隙后发生膨胀,吸收大量的热,在导风叶片601朝向出风口的一侧形成易凝水区域。因此,导风叶片601的背风面区域的温度降低,故导风叶片601会产生冷凝水。同理,上下导风组件600与出风风道80的各风道立面80c之间,和 /或各导风叶片601之间均存在有缝隙,故参照前述冷凝水产生原理,饱和气体经过缝隙后会膨胀,进而导风叶片601的易凝水面会产生冷凝水,其形成的冷凝水顺着导风叶片601流向接水结构11,一方面可以避免水滴直接滴到出风风道80下底面80a形成的嘀嗒声,同时巧妙的利用了导风叶片601搭接、抵触或并拢的结构,实现了冷凝水的引流。
采用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的端面与对应的风道立面80c 之间形成缝隙,该缝隙处的风道立面80c形成易凝水面,其形成的冷凝水经风道立面80c导流至所述接水结构11。因此,考虑到冷凝水的产生会对空调柜机10的内部结构以及内部线路产生影响,故本实施例中,增设有接水结构 11以对上述所产生的冷凝水进行盛接。同时还需要解释,由于现有技术中未出现通过上下导风叶片601的结构及控制其转动角度而实现空调柜机10的无风感模式。因此,本方案所设置的接水结构11是在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的基础上所配合使用,故接水结构11所解决的接水问题是在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下所具有的。
具体对接水结构11进行解释,在本实施例中,接水结构11设置在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以对导风叶片601以及出风风道80上所产生的冷凝水进行盛接。具体的,接水结构11可以有多种设置,例如:接水结构11呈第一接水盘设置,该第一接水盘安装在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并且第一接水盘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出风风道80的具体形状而灵活设置,在此不再赘述。但应该说明,由于出风风道80的内壁上会产生冷凝水,故第一接水盘设置在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时,第一接水盘的侧边应抵接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由此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上所产生的冷凝水才会流入第一接水盘内以被盛接。并且,为了方便第一接水盘的清洗及更换,优选设置第一接水盘与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接,螺钉连接或者螺纹连接等;具体解释螺纹连接,第一接水盘底部的外表面环设有外螺纹,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设置有具有内螺纹的安装槽,同时,第一接水盘上的外螺纹与安装槽内的内螺纹适配。此外,该第一接水盘的底面设置有第二接水口,所述第二接水口连接冷凝水管。
或者是:所述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a于临近出风口20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水筋,所述第一挡水筋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对应连接至出风风道80 的两风道立面80c。进而,当冷凝水流至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a时,直接被第一挡水筋拦截而盛接在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a。
更或者是: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设置有多条挡水筋110,多个挡水筋110与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形成所述的接水结构11。具体的,挡水筋 110的条数可以设置为两条、三条、四条、五条、六条或者更多,分别举例挡水筋110的条数为两条和四条进行解释说明。
挡水筋110的个数为两条时,视挡水筋110包括第一挡水筋和第二挡水筋,并且两挡水筋110于出风风道80的出风方向上间隔排布;同时,出风风道80的两风道立面80c分别视为第一风道立面和第二风道立面。因此容易理解的,第一挡水筋与所述第二挡水筋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两所述挡水筋110的第一端均连接所述出风风道80的第一风道立面,两所述挡水筋 110的第二端均连接出风风道80的第二风道立面,同时,两挡水筋110的底面均贴合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进而两挡水筋110与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围合形成接水结构11。当挡水筋110的个数为四条时,四条挡水筋110 均具有相对的两端,每一挡水筋110的首尾相连以形成环形结构;再者,将形成环形结构的多条挡水筋110贴合在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即可围合形成所述接水结构11。容易考虑到的,由于出风风道80的内壁上会产生冷凝水,故此处实施方式所形成的接水结构11应与出风风道80的两风道立面80c抵接,由此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上所产生的冷凝水才会流入第一接水盘内以被盛接。
以上三种方式均能实现接水功能,故均可作为接水结构11的选择形式。并且在上述方案中,当冷凝水流入接水结构11后,可以通过引流管直接导出壳体200外或者是导向壳体200内的其他接水结构11,再通过其他的接水结构11进行引流排出。再者,也可以在接水结构11的底部开设有引流孔,然后冷凝水通过引流孔而顺着壳体200内的其他导流结构流出壳体200外,或者导流至其他接水结构11。此外,应该说明的,本申请中的挡水筋110可以呈直线筋体设置、弧线筋体设置、折线筋体设置或者多曲段筋体设置;并且,挡水筋110可以直接由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凸设形成,也可以是独立安装在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上。还有,接水结构11不一定限制在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也可以是设置在出风风道80内,但不与下底面80b接触或是部分接触,只要能实现对导风叶片601以及出风风道80上所产生的冷凝水进行盛接即可。
下面简单的介绍空调柜机10的工作模式。
为方便解释,于实际应用中,设定“上”、“下”空间方向,具体方向指示请参阅图1所示。同时,设定导风叶片601在顺时针转动至其下端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后实现上下导风组件600的无风感出风。再者,加入空调柜机10的正常导风模式(即导风叶片601转动至非无风感模式时的出风模式),以通过两种出风模式之间的相互转换而对空调柜机10的工作模式进行具体解释。
具体模式转换说明:设定起始空调柜机10处于关闭状态,同时,导风叶片601为遮盖出风口201设置。开启空调柜机10后,导风叶片601转动至水平方向以处于正常出风状态。当用户调控空调柜机10为正常导风模式时,导风叶片601进行上下转动而实现上下方向导风功能,此模式状态中的导风叶片601 的上下转动角度范围为5°<X<175°,且转动周而复始。当用户调控空调柜机 10转换至无风感模式时,导风叶片601顺时针转动至其下端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的位置,此时各相邻导风叶片601的端部相互搭接(或拼接,或形成小间隙)以将出风口201遮盖。并且,出风气体只能通过导风叶片601上的通风孔 602进行打散流出,以达成无风感出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上下导风组件600的导风叶片601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多个通风孔602,从而实现空调柜机10无风感功能的同时避免空调体积增大,且节省耗材和成本。同时,在出风风道80内设置有接水结构11,进而当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接水结构11能够对导风叶片601以及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上所产生的冷凝水进行盛接且排出,以有效避免冷凝水对空调柜机10内的其他结构以及电控部件等造成影响。
在另一实施例中,采用无风感模式时,上下导风组件600与贯流风机520 之间形成正压区,在所述导风叶片601朝向出风口201侧形成易凝水面,其形成的冷凝水顺着所述导风叶片601流向接水结构11。
具体解释,在本实施例中,当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各导风叶片601转动至上下朝向(即转动至具有上端和下端),且由正向朝向负向倾斜。同时,由于冷凝水凝结于导风叶片601的背风面(朝向出风口201 的一面),冷凝水顺着所述导风叶片601流向接水结构11。优选的,以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朝向上游风道的方向为正向;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每一所述导风叶片601的上端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0至正18.5度。容易理解的,若设置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每一所述导风叶片601的上端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负值。由此,当导风叶片601上产生冷凝水时,导风叶片601的背风面呈现为吸附面而将冷凝水悬空吸附。进而,在冷凝水顺着导风叶片601的背风面流动且重量不断增大的过程中,会出现冷凝水于导风叶片601上直接低落至接水结构11内而产生滴水声,以影响空调柜机10的使用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80还具有相对的两风道立面80c,采用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500的端面与对应的风道立面80c之间形成缝隙,该缝隙处的风道立面80c形成易凝水面,其形成的冷凝水经风道立面80c导流至所述接水结构11。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上还可以设置有导流筋,该导流筋不仅可以对冷凝水进行导向至接水结构11内,还可以增大冷凝水与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之间的吸附力,以进一步避免冷凝水的低落。其中,导流筋可以是直线形、曲线形或者是这两种形状的结合。此外,该处设置的导流筋可以直接由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凸设形成,也可以是独立设置在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上。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上还可以设置多个凸包,同时,多个小凸包之间形成有导流道,进而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 上所凝聚的冷凝水可以通过导流道而引流至接水结构11内,同时增设凸包还可以增大冷凝水的吸附力,以有效避免冷凝水的低落。同理的,该处设置的凸包可以直接由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凸设形成,也可以是独立设置在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结构11在其底面设置有第一接水口,所述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a向该接水口倾斜,该接水口连接冷凝水管。
请参阅图9,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空调柜机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组件400以及所述接水结构11下方的第二接水盘12,所述冷凝水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接水盘12。容易理解的,第二接水盘12设置在换热器以及所述接水结构11的下方,其一为了盛接换热器所产生的冷凝水,其二设置其与接水结构11连通,进而接水结构11内所盛接的冷凝水可引流至第二接水盘12内,以通过第二接水盘12对冷凝水一起汇聚及排出。其中,第二接水盘12的具体结构可根据不同型号的空调柜机10的壳体200进行灵活设置,在此不作进一步限定。
此外,还应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水结构11与第二接水盘12 之间的连通方式还可以是,通过管道连通、导流槽连通或者导流通道连通等。本实施例优选的,接水结构11由两条挡水筋110与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 围合构成,具体结构解释可参照前述实施例内容。其中,所述第一挡水筋或第二挡水筋上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主要用以将接水结构11内的冷凝水引出,然后顺着蜗舌蜗壳组件或者顺着其他结构而引流至第二接水盘12内。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缺口开设在第一挡水筋上,该挡水筋相对靠近贯流风轮一侧;同时,缺口开设在第一挡水筋110的端部,相当于第一挡水筋的端部未连接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该结构设置简单,且引流效果佳。
请继续参阅图9,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柜机1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接水盘12下方的第三接水盘13,所述第二接水盘12上设置有引流道以及开设有引流口,所述第二接水盘12的引流道将冷凝水引流至引流孔,以通过所述引流口而将冷凝水引流至所述第三接水盘13。
本实施例中,第三接水盘13的结构具体参照空调柜机10的壳体200而灵活设置,也可以适当参照第二接水盘12的结构进行设置,在此不一一赘述。具体解释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接水盘12主要用以对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以及接水结构11内收集到的冷凝水进行盛接,同时对盛接后的冷凝水进行导流以通过同一引流孔而引流至第三接水盘13。第三接水盘13在汇集到冷凝水后,直接将冷凝水排出壳体200外,或是通过其他结构件而将冷凝水排出壳体200外。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水盘12相当于将不同区域的冷凝水进行汇集以引向第三接水盘13,而第三接水盘13主要用于盛接所有的冷凝水的同时,将冷凝水排出。所以,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相当于通过两个接水盘分体收集冷凝水,以防止由于冷凝水过多而溢出接水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至16,所述出风风道80具有上顶面80a、下底面80b,以及连接所述上顶面80a与所述下底面80b的两风道立面80c;其中,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侧缘与所述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之间的距离a不大于 2.5mm。
实际应用中,空调柜机10呈竖直状态放置,故蜗舌蜗壳组件所形成的出风风道80对应空间方位而具有上顶面80a和下底面80b,当然还包括连接上顶面80a和下底面80b两风道立面80c,进而四个面围合形成所述出风风道80。其中,出风风道80呈竖直方向展开,一般呈弧面设置。
对于上下导风组件600而言,其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201设置且沿所述壳体200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导风叶片601。每一导风叶片601均呈四边设置,具体包括上边缘、下边缘,以及两侧缘。容易理解的,由于多个导风叶片601沿壳体200的长度方向排布,所以当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多个导风叶片601呈竖直倾斜方向排布,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前述实施例所列举的方案,在此不赘述。因此,位于最上端的导风叶片601的上边缘视为整个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上端缘,位于最下端的导风叶片601的下边缘视为整个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下端缘,而多个导风叶片601的侧缘所连接形成的侧边为整个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侧边缘。同时,为了保证导风叶片601 能够转动的前提下,故设置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上端缘与出风风道80的上顶面80a具有一间隙,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下端缘与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 具有一间隙,同样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侧边缘与出风风道80的侧风道立面80c具有一间隙。
但是,由于上下导风组件600具有无风感模式,故上述各间隙的数值必须直接设置得较小或者间接设置得较小。本实施例中,直接将上下导风组件 600的侧边缘靠近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设置,并且两者(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侧边缘与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间的距离a不大于2.5mm,优选距离a不大于2mm。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空调柜机10而设置该距离a为1mm、1.3mm、1.5mm、1.7mm或1.8mm等。容易理解的,由于实用新型中的导风叶片601上的通风孔602的孔径配套采用2.5mm,所以当设置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侧边缘与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之间的间距a 不大于2.5mm时,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侧边缘与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 之间同样可以实现无风感出风效果,进而有效改善空调柜机10的无风感出风效果。
此外还增加说明,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一侧通过转轴或者连动杆以带动每一导风叶片601的转动。因此,在更优选的方案中,为有效减小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侧边缘与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之间的间距,可选择在出风风道80的风道立面80c上凹设有让位槽,该让位槽用以容置上下导风组件600 所连接的转轴或连动杆,以达成上述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下边缘与所述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之间具有一空隙;所述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设置有第一挡风板14,所述第一挡风板14用以遮挡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与所述出风风道80下底面80b之间的空隙。
可以理解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主要针对上下导风组件 600的下端缘与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之间的空隙(下述简称“下空隙”) 进行密封处理,以改善空调柜机10的无风感出风效果。具体的,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设置有第一挡风板14,该第一挡风板14 的高度与下空隙的尺寸相近,或者大于下空隙的尺寸。进而,当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第一挡风板14能够将下空隙进行遮盖,以间接实现下空隙的密封而提高空调柜机10的无风感出风效果。并且,考虑到若下空隙的高度设置较大,则当导风叶片601上的冷凝水低落至接水结构11时,会存在滴水声噪。因此在设置第一挡风板14的基础上,还应该设定下空隙的高度不大于3cm;优选为1.5cm~1.8cm;更优为小于1.5cm,例如0.5cm、1cm、 1.2cm或者1.4cm等。
其中,第一挡风板14的位置可以位于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上游风道内或者设置于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下游风道内,更或者于所述导风组件的上、下游风道内均设置有第一挡风板14。优选的,为了更好的对下空隙进行密封,故选择最后者方案设置,以实现双重挡风而增强间接密封空隙的效果。但此处值得注意,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挡风板14采用刚性材料制成,则挡风板的所设位置不应对导风叶片601的转动造成干涉。
其次,第一挡风板14可以直接由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凸设形成,或者是独立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本实施例中选择后一方案设置。并且,在前述一实施例中有提及接水结构11由两条挡水筋110配合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而形成。故可结合两实施例以构成较佳的技术方案:挡水筋110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并且该安装槽与第一挡风板14适配,以供第一挡风板14插入而进行固定。应该解释的,此处可设置第一挡风板14插接在挡水筋110上即可直接进行固定,或者第一挡风板14 插接在挡水筋110后再通过粘接、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并且,优选第一挡风板14固定在挡水筋110后,第一挡风板14的相对两侧边均与出风风道80的两风道立面80c抵接及贴合。进而由该结合方案可以得知,通过挡水筋110和挡风板的配合,不仅起到了密封下空隙的效果,还大幅度增大了接水结构11的容水量。
此外还应该声明,若在结构允许的前提下,也可以直接将上下导风组件 600的下端缘靠近出风风道80的下底面80b设置,以将空隙降低至5mm以内。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风板14的靠近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 的一端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下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一挡风板14的弹性体上;或者,所述第一挡风板14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下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一挡风板14上。
可以理解的,当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其下端缘抵接在弹性体上,进而实现下空隙的直接全密封设置,同时弹性体还发生适当的弹性形变以防止导风叶片601卡坏。其中,弹性体可以选择橡胶、海绵、EPDM 以及硅胶材料等,当然不管选择哪一种材料制成,都得确保其柔度能够供柔性体自身具有足够的弹性形变以确保导风叶片601不被卡坏。
更进一步的,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上边缘与所述出风风道80的上顶面80a之间具有一空隙;所述出风风道80的上顶面80a设置有第二挡风板15,所述第二挡风板15用以遮挡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与所述出风风道80上顶面80a之间的空隙。
可以理解的,引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主要针对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上端缘与出风风道80的上顶面80a之间的空隙(下述简称“上空隙”) 进行密封处理,以改善空调柜机10的无风感出风效果。具体的,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80的上顶面80a设置有第二挡风板15,该第二挡风板15 的高度与上空隙的尺寸相近,或者大于下空隙的尺寸。进而,当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第二挡风板15能够将上空隙进行遮盖,以间接实现上空隙的密封而提高空调柜机10的无风感出风效果。
其中,第二挡风板15的位置可以位于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上游风道内或者设置于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下游风道内,更或者于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 的上、下游风道内均设置有第二挡风板15。优选的,为了更好的对上空隙进行密封,故选择最后者方案设置,以实现双重挡风而增强间接密封空隙的效果。但此处值得注意,若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挡风板15采用刚性材料制成,则挡风板的所设位置不应对导风叶片601的转动造成干涉。
其次,第二挡风板15可以直接由出风风道80的上顶面80a凸设形成,或者是独立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80的上顶面80a,本实施例中选择后一方案设置。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是,将第二挡风板15直接连接在出风风道80的上顶面80a;或者是,出风风道80的上顶面80a设置有安装槽(包括由出风风道80的上顶面80a直接凹陷形成)或者安装筋等结构以配合第二挡风板15 的安装。
在又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风板15的靠近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 的一端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上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二挡风板15的弹性体上;或者,所述第一挡风板14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上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二挡风板15上。
可以理解的,当上下导风组件6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其下端缘抵接在弹性体上,进而实现下空隙的直接全密封设置,同时弹性体还发生适当的弹性形变以防止导风叶片601卡坏。其中,弹性体可以选择橡胶、海绵、EPDM 以及硅胶材料等,当然不管选择哪一种材料制成,都得确保其柔度能够供柔性体自身具有足够的弹性形变以确保导风叶片601不被卡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的下游还设置有竖直延伸的多个左右导风板70。
当上下导风叶片601处于无风感模式时,经过贯流风机520加压送出的空气在遇到无风感模式下的上下导风叶片601阻隔后,在与风机之间的风道中形成有一定压力的风道腔。空气在风道腔中停滞后,经过上下导风叶片601 的贯通小孔形成低速均温均流速的空气流,流向出风口201。由于在出风口 201处还设置有左右导风板70,当在某个区域需要特定降温时,会把多个左右导风板70转向该特定区域,从而实现对于某个特定区域的无风感气流的送风。
在现有技术中,经过孔板的小孔梳理后,形成的最终送向用户的无风感空气流。但是由于无风感空气流主要依靠扩散来降温,对于某特定区域降温效果与其他区域的降温效果相同。而通过所有导风板对无风感导风后,会使得局部的无风感空气受到扰动,形成的空气流并不像未导风前那么均匀。所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倾向采用导风板对无风感空气流导流。
通过控制左右导风板70的宽度,其宽度在2.0cm~12cm范围内,可以确保无风感空气流不会受到太大的破坏。在本实施例中,其正常导风区域内的宽度为5.5cm,并未显着破坏无风感气流。
另外,通过在左右导风板70上设置有贯穿的孔,虽然实现左右导风的效果有所减小,但可以有效降低导风板在导风过程中对于无风感空气流的破坏。
在又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还包括驱动多个所述导风叶片601沿上下方向来回摆动的第一驱动装置603;
并且,所述多个所述导左右导风板70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以沿所述壳体200的宽度方向来回摆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自动控制空调柜机10的无风感模式开启,所述上下导风组件600还包括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多个所述导风叶片601沿上下方向来回摆动,如此,可以改变所述出风口201上下出风角度,同样也可驱动所述多个导风叶片601转动至覆盖所述出风口201的覆盖状态,非常方便。
同理,为了实现自动控制空调柜机10的左右导风功能,多个所述导左右导风板70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以沿所述壳体200的宽度方向来回摆动。
此外,基于上述空调柜机10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柜机10 的控制方法,该空调柜机10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接收开机指令/无风感控制指令;
步骤S2、根据所述开机指令/无风感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多个导风叶片601 转动至覆盖所述出风口201的覆盖状态,在所述覆盖状态,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风叶片601接触或者具有间隙。
当用户使用空调进行开机时,或者在运行的过程中接收到无风感控制指令时,就可以触发控制所述多个导风叶片601转动至覆盖所述出风口201的覆盖状态,此时,要保证每相邻的两个导风叶片601接触或者具有间隙,形成具有一定面积的微孔板结构,使得经出风口201排出的气流至少大部分从多个导风叶片601的通风孔602中流出,实现了对大量气流的打散,从而实现有凉感无风感的效果,提高了人体使用空调的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导风叶片601摆动后,最理想的是将整个出风口201 覆盖,但是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完成覆盖出风口201而封死出风口201的出风,可以有一定的间隙,也应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以所述水平方向为零度,其中每一所述导风叶片601还具有使出风口201 外形成正压的上下摆动角度b,在所述覆盖状态下,所述导风叶片601的摆动角度b为30至90度。可选地,所述摆动角度b为35、40、45、50、55、60、 65、70、75、78、78.5、80、85或者88度。摆动角度越大,对出风口201出风形成的打散效果越好。
进一步地,在控制导风叶片601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对贯流风机520的转速进行控制,控制贯流风机520的转速不超过目标设定值,例如800或者 1000转/分,以避免风速过大对导风叶片601形成阻力以及产生噪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壳体,所述壳体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换热器组件相邻;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蜗壳蜗舌组件,所述蜗壳蜗舌组件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上下导风组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导风叶片,每个所述导风叶片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多个通风孔;
其中,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具有无风感模式,以竖直方向为零度,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每一所述导风叶片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正负18.5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具有上顶面、下底面,以及连接所述上顶面与所述下底面的两风道立面;其中,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侧缘与所述出风风道的风道立面之间的距离a不大于2.5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侧缘与所述出风风道的风道立面之间的距离a不大于2mm。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下边缘与所述出风风道的下底面之间具有一空隙;
所述出风风道的下底面设置有第一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用以遮挡所述上下导风组件与所述出风风道下底面之间的空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的靠近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一端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下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一挡风板的弹性体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下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一挡风板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导风组件与所述出风风道下底面之间的空隙的高度不大于3cm。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上边缘与所述出风风道的上顶面之间具有一空隙;
所述出风风道的上顶面设置有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挡风板用以遮挡所述上下导风组件与所述出风风道上顶面之间的空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风板的靠近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一端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上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二挡风板的弹性体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呈弹性体设置,以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上端缘抵接在所述第二挡风板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导风组件还包括驱动多个所述导风叶片沿上下方向来回摆动的第一驱动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导风组件的下游还设置有竖直延伸的多个左右导风板,多个所述左右导风板通过一第二装置驱动而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来回摆动。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导风组件还具有正常导风模式,以水平方向为零度,当所述上下导风组件处于正常导风模式时,每一所述导风叶片的上下摆动至上下极限值。
CN201820311411.6U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Active CN2080590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78575.1U CN209944509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9446.4U CN210373777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9447.9U CN209819684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8621.8U CN210241757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8162.3U CN209819683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0311411.6U CN208059065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11411.6U CN208059065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78575.1U Division CN209944509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9447.9U Division CN209819684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9446.4U Division CN210373777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8621.8U Division CN210241757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8162.3U Division CN209819683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59065U true CN208059065U (zh) 2018-11-06

Family

ID=63991946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79446.4U Active CN210373777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8162.3U Active CN209819683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8575.1U Active CN209944509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8621.8U Active CN210241757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0311411.6U Active CN208059065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9447.9U Active CN209819684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79446.4U Active CN210373777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8162.3U Active CN209819683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8575.1U Active CN209944509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N201821578621.8U Active CN210241757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79447.9U Active CN209819684U (zh) 2018-03-06 2018-03-06 空调柜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6) CN2103737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8675A (zh) * 2018-03-06 2018-07-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1570B (zh) * 2020-10-27 2021-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口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8675A (zh) * 2018-03-06 2018-07-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73777U (zh) 2020-04-21
CN209819684U (zh) 2019-12-20
CN209819683U (zh) 2019-12-20
CN209944509U (zh) 2020-01-14
CN210241757U (zh) 2020-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78675A (zh)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5485783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4075376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8059065U (zh) 空调柜机
CN107314453A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805912B (zh) 引流部件及空调器
US11029058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5864894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换热单元
CN109114673A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901124Y (zh) 柜式环保节能空气调节器
CN104848420B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208779562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JPH09166353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7394978U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779561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08794584U (zh) 空调组件及空调
CN108426301A (zh)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8059063U (zh) 空调柜机
CN102374601B (zh) 一体式空调的节能型智能换新风系统
CN20904259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688312U (zh) 除湿机
CN208108318U (zh) 空调柜机
CN205807648U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CN207936357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07262545U (zh) 导风板和空调柜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