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53132U - 一种电池管理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管理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53132U
CN208053132U CN201820457866.9U CN201820457866U CN208053132U CN 208053132 U CN208053132 U CN 208053132U CN 201820457866 U CN201820457866 U CN 201820457866U CN 208053132 U CN208053132 U CN 2080531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oxide
semiconductor
metal
conn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5786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5786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531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531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531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管理电路,包括主控制器、充电电路、充电控制电路、采样电路和放电控制电路;充电电路与充电控制电路连接;充电控制电路与电池连接;充电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充电电路对电池进行充电;电池与放电控制电路连接;放电控制电路,用于对电池进行放电控制;采样电路分别与充电控制电路、充电电路和电池连接;主控制器分别与充电电路、充电控制电路、放电控制电路和采样电路连接,用于控制充电电路进行工作,并根据采样电路输入的信号对充电控制电路,以及对放电控制电路进行控制。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电池在不工作时的放电问题,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管理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充放电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管理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尤其是车辆采用电池进行供电。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现有技术中采用专用的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对电池的充电进行控制,电池充电管理芯片采样电池的温度、电流、电压,可以设置充电时间,达到自动充电关断。
但是充电管理芯片工作温度范围为-20℃~60℃,不满足汽车级认证要求,无法应用于车载电子控制单元,并且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只能对电池的充电进行控制,而车辆运输中电池容易发生放电而降低使用寿命或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电路,可以解决电池不工作时的放电问题,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管理电路,包括主控制器、充电电路、充电控制电路、采样电路和放电控制电路;
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与电池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电池与所述放电控制电路连接;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放电控制;
所述采样电路分别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和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充电电路、所述充电控制电路、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和所述采样电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电路进行工作,并根据所述采样电路输入的信号对所述充电控制电路,以及对所述放电控制电路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管理电路还包括:保护电路;
所述保护电路设置于所述充电电路和所述充电控制电路之间,用于当所述电池充电或者放电时,对所述电池进行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一直流电源、直流转换控制器、第一电感、第二电容、第二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三电容;
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直流转换控制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直流转换控制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转换控制器的第三端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主控制器发送的充电使能信号;所述直流转换控制器的第四端接地;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保护电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稳压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稳压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连接;
所述稳压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直流转换控制器的第五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一三极管;
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稳压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主控制器发送的充电控制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十九电阻;
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主控制器发送的放电控制信号。
进一步的,采样电路包括第二直流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五电阻、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池中热敏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电池的管理电路中设置放电控制电路,可以对电池的放电进行控制,可以避免电池不工作时的放电问题,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管理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管理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管理电路的具体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管理电路的结构框图,如图1a所示,电池管理电路包括主控制器100、充电电路110、充电控制电路120、采样电路130和放电控制电路140。
其中,充电电路110与充电控制电路120连接;充电控制电路120与电池150连接;充电控制电路120,用于控制充电电路110对电池150进行充电;电池150与放电控制电路140连接;放电控制电路140,用于对电池150进行放电控制;采样电路130与充电控制电路120并联;主控制器100分别与充电电路110、充电控制电路120、放电控制电路140和采样电路130连接,用于控制充电电路110进行工作,并接收采样电路130采集的信号,以及根据信号分别对充电控制电路120进行控制以及放电控制电路140进行控制。
具体的,主控制器100可以发送充电使能信号,使充电电路110进行工作,并将充电电路110输出的电流信号经充电控制电路120输入到电池150中,为电池150进行供电。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池可以是镍氢电池。
其中,采样电路130可以采集电流信号、电压信号或者温度信号等,并将电流信号、电压信号或者温度信号输入到主控制器100中,主控制器100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和/或设置的充电时间对充电控制电路120进行控制。当采集的电流信号大于设定电流值,或者采集的电压信号达到设定电压值,或者采集的温度信号达到设定温度值或者当充电时间达到设定充电时间值,控制充电控制电路120关断,以停止充电电路110对电池充电。
其中,当电池不工作时,主控制器100可以向放电控制电路140发送放电控制信号,以使放电控制电路140关断,以防止电池进行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以及使用寿命。其中,主控制器100向放电控制电路140发送放电控制信号可以由用户进行控制。即当主控制器100接收到禁止放电的预设操作时,向放电控制电路140发送第一放电控制信号,以使放电控制电路140关断,防止电池放电。当主控制器100接收到放电的预设操作时,向放电控制电路140发送第二放电控制信号,以使放电控制电路140接通,对负载进行供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管理电路,通过在电池的管理电路中设置放电控制电路,可以对电池的放电进行控制,可以避免电池不工作时的放电问题,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效率。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电池管理电路还可以包括保护电路160;其中,保护电路160设置于充电电路110和充电控制电路120之间,用于当电池150充电或者放电时,对电池进行保护。具体的,在充电过程中,保护电路可以使电池的充电电压在预设范围内,避免电池充电过程中电压过大的问题,并且当电池放电时,可以防止过多消耗电能,增加输入到负载上的功率。
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110包括:第一直流电源VCC1、直流转换控制器U1、第一电感L1、第二电容C2、第二电感L2、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电容C3。
其中,第一直流电源VCC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和直流转换控制器U1的第一端VIN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直流转换控制器U1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转换控制器U1的第三端与主控制器(图2中未示出)连接,用于接收主控制器发送的充电使能信号1;直流转换控制器U1的第四端接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保护电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接地。
其中,充电电路110的工作过程是:当直流转换控制器U1的第三端EN接收到主控制器发送的充电使能信号1时,直流转换控制器U1可以进行工作。充电使能信号1可以控制直流转换控制U1的导通与断开。当直流转换控制器U1的第二端SW接通时,直流转换控制器U1的第二端SW与第四端GND之间是通路,由第一直流电源VCC1对第一电感L1充电,由第二电容C2对第二电感L2进行充电,以使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进行储能,并且第三电容C3对电池150充电。当直流转换控制器U1的第二端SW断开时,直流转换控制器U1的第二端SW与第四端GND之间是断路,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进行放电,第一直流电源VCC1、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对电池进行充电,并且为第三电容C3进行充电。其中,充电使能信号1可以是高电平信号,可以配置脉冲调制模式控制电池充电电流的大小。其中,第一二极管D1可以是防反接的肖特基二极管,其作用是可以防止充电电流反向回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一直流电源VCC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其中,第一电容C1的作用是对第一直流电源VCC1进行滤波,以使输入到直流转换控制器U1第一端VIN的电流信号为纹波较小的直流。
可选的,如图2所示,充电控制电路120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和第一三极管Q6。
其中,第一MOS管Q1的漏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与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栅极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二MOS管Q2的第二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还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和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MOS管Q2的栅极和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第二MOS管Q2的漏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6的集电极分别与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和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6的基极与主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主控制器发送的充电控制信号2。可选的,如图2所示,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电容C4,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与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
如图2所示,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均为PMOS管;第一三极管Q6为NPN型三极管。充电控制电路的控制原理如下:当主控制器向充电控制电路发送充电控制信号2时,将充电控制信号2发送至第一三极管Q6的基极,则第一三极管Q6导通,由于第一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均接地。当从充电电路的输出的电流输入到充电控制电路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导通,电流输入到电池150的正极,从而对电池150进行充电。当主控制器不向充电控制电路发送充电控制信号2时,或者发送停止充电的控制信号时,第一三极管Q6处于断开的状态,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处于断开的状态。原因在于:由于第一MOS管Q1内体二极管的存在,在第一MOS管Q1的源极存在电压,且第一MOS管Q1的源极和栅极电压相同,所以第一MOS管Q1处于断开的状态,从而第二MOS管Q2也处于断开的状态。因此,充电电路将不能给电池进行充电。其中,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可以起到限流的作用,避免当第一三极管Q6导通时通过第一三极管Q6上的电流过大。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内的体二极管可以防止充电控制电路断开时,电池150输出的电流反向回流。
由此,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可以控制充电电路对电池进行充电。主控制器可以根据设置的时间和/或采样电路采集的信号向充电控制电路发送充电控制信号,以控制对电池的充电。
可选的,如图2所示,放电控制电路140包括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二三极管Q5和第十九电阻R19。其中,第三MOS管Q3的漏极与电池150的正极连接;第三MOS管Q3的源极与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第三MOS管Q3的栅极分别与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和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和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还分别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和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MOS管Q4的栅极和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与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与第四MOS管Q4的栅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漏极与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三极管Q5的集电极分别与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和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Q5的基极与主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主控制器发送的放电控制信号3。其中,第二三极管Q5可以是NPN型三极管。
其中,放电控制电路140的控制原理如下:当主控制器向放电控制电路140发送放电控制信号3时,将放电控制信号3发送至第二三极管Q5的基极,则第二三极管Q5导通,由于第二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第四MOS管Q4的栅极均接地,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导通。当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导通时,电池150输出的电流输入到第十九电阻R19,从而对负载进行供电。当主控制器不向放电控制电路发送放电控制信号3或者发送禁止放电的控制信号时,第二三极管Q5处于断开的状态,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处于断开的状态。原因在于:由于第三MOS管Q3内体二极管的存在,第三MOS管Q3的源极存在电压,且第三MOS管Q3的源极和栅极电压相同,所以第三MOS管Q3处于断开的状态,从而第四MOS管Q4也处于断开的状态。因此,电池150将不能进行放电。其中,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和第十八电阻R18可以起到限流的作用,避免当第二三极管Q5导通时输入到第一三极管Q6上的电流过大。
由此,通过放电控制电路可以控制电池进行放电。当电池不工作时,主控制器不向放电控制电路发送放电控制信号,或者发送禁止放电的控制信号,禁止电池对外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和寿命。
可选的,如图2所示,保护电路160包括:稳压管Z1、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二二极管D2;稳压管Z1的负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和充电控制电路120连接;稳压管Z1的正极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直流转换控制器U1的第五端FB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池150的负极、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
其中,稳压管Z1和第三电阻R3串联后与电池150并联,在电池150充电过程中,电池的电压不断增加,稳压管Z1的电压也是在增加,当增加到一定值时,稳压管Z1反向击穿,电池上的电压不再发生变化,充电电路由恒流输出转换为恒压输出,避免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电压过大而损坏的问题。
其中,当对电池150充电过程中,第四电阻R4可以防止电池150的充电电流过大。当电池150放电过程中,第二二极管D2可以防止第四电阻R4上的电压过大损耗较多电能,从而可以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第三电阻R3可以避免输入到直流转换控制器U1第五端FB电流过大,对直流转换控制器U1造成影响。其中,输入到直流转换控制器U1第五端为电池的反馈信号,通过该反馈信号可以控制直流转换控制器U1第二端SW的接通与断开。例如,当反馈信号的电压值大于目标值时,控制直流转换控制器U1第二端断开,当反馈信号的电压值小于目标值时,控制直流转换控制器U1第二端接通。
可选的,如图2所示,采样电路包括第二直流电源VCC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五电阻R5、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其中,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主控制器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和电池150的负极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主控制器连接;第二直流电源VCC2的输出端与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池150中热敏电阻的一端和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电池150中的热敏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与主控制器连接。
其中,采样电路120在采样时,主控制器可以采集第二电阻R2上的电压信号6,通过采集的第二电阻R2的电压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电池两端的电压。当主控制器采集电流信号时,主控制器可以采集第四电阻R4上的电压,从而得到充电电流信号5,其中第五电阻R5可以起到限流的作用,避免电流过大对主控制器造成损坏。当主控制器采集温度信号4时,通过采集第十电阻R10上的电压,可以计算电池150中热敏电阻上的电压,从而计算电池的温度。其中,第十一电阻R11起到限流的作用。
由此,在电池充电过程中,通过采样电路可以得到电池的电流信号、电压信号以及电池的温度,从而使主控制器对充电控制电路进行控制以对电池充电进行控制。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9)

1.一种电池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器、充电电路、充电控制电路、采样电路和放电控制电路;
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与电池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电池与所述放电控制电路连接;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放电控制;
所述采样电路分别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和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充电电路、所述充电控制电路、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和所述采样电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电路进行工作,并根据所述采样电路输入的信号对所述充电控制电路,以及对所述放电控制电路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电路;
所述保护电路设置于所述充电电路和所述充电控制电路之间,用于当所述电池充电或者放电时,对所述电池进行保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一直流电源、直流转换控制器、第一电感、第二电容、第二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三电容;
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直流转换控制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直流转换控制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转换控制器的第三端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主控制器发送的充电使能信号;所述直流转换控制器的第四端接地;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保护电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稳压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稳压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连接;
所述稳压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直流转换控制器的第五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一三极管;
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稳压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主控制器发送的充电控制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十九电阻;
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主控制器发送的放电控制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电路包括第二直流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五电阻、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池中热敏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CN201820457866.9U 2018-03-30 2018-03-30 一种电池管理电路 Active CN2080531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57866.9U CN208053132U (zh) 2018-03-30 2018-03-30 一种电池管理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57866.9U CN208053132U (zh) 2018-03-30 2018-03-30 一种电池管理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53132U true CN208053132U (zh) 2018-11-06

Family

ID=63987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57866.9U Active CN208053132U (zh) 2018-03-30 2018-03-30 一种电池管理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531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86263U (zh) 一种超级电容放电控制电路
CN102931702B (zh) 电池组并联系统、装置及电池组并联方法
CN106253395B (zh) 一种电动车用智能型充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811502B (zh) 一种基于oz8952芯片的改进型锂电池组管理电路
CN206559133U (zh) 电源切换电路
CN204012676U (zh) 一种电池检测和保护电路
CN207652086U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多通道唤醒电路
CN110729784B (zh) 集成高边开关及mos管控制电源ac/dc切换的电池管理系统
CN115733228A (zh) 一种储能电源的充电和放电控制系统
CN107846063A (zh) 一种基于法拉电容的智能仪器仪表保护系统
CN101783503B (zh) 过压保护电路
CN212875483U (zh) 一种ct取电电源
CN208053132U (zh) 一种电池管理电路
CN110635543B (zh) 基于单片机的充电控制系统
CN104852562A (zh) 一种开关电源芯片的低损耗通用启动电路
CN208156170U (zh) 一种总线电源的主动报警电路
CN207304498U (zh) 一种逆e类功率放大电路
CN107171375A (zh) 充电设备及系统
CN215343995U (zh) 双向dc-dc电源充放电系统及电池充电换电设备
CN106255278B (zh) 一种带实时保护功能的应急led照明电路
CN106537726B (zh) 一种基于车载电源的车电与超级电容供电切换电路
CN109638928A (zh) 一种供电管理电路、方法
CN205811657U (zh) 一种具备脉冲充电的交直流切换电源
CN205544356U (zh) 一种采用浮地式的恒压充电电路
CN112104022B (zh) 一种ct取电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4 / F, building 1, No.14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Jingwei Hengru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01 Beijing city Chaoyang District Anxiang Beili 11 B block 8 layer of Beijing Jingwei Hengrun Technolog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ngwei HiRain Technologie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