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49198U -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 - Google Patents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49198U
CN208049198U CN201720662253.4U CN201720662253U CN208049198U CN 208049198 U CN208049198 U CN 208049198U CN 201720662253 U CN201720662253 U CN 201720662253U CN 208049198 U CN208049198 U CN 208049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ting member
resonating
near field
resonator
electric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6225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登科
江勇孝
杨仁贵
杨广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Tianlineng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Taiwan Huix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Co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Co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wan Co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6225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49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49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49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包括基板、多个设置于该基板上的第一共振单元、多个跨设于多个该第一共振单元的第二共振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设置于该第二共振单元上的第三共振单元。该第一共振单元形成第一电磁波束,该第二共振单元分别跨设于该多个该第一共振单元形成联结串联关,并将该第一电磁波束再次共振放大后形成第二电磁波束,该第三共振单元设置于该第二共振单元的第二电磁波束上,该第三共振单元将共振放大后的第三电磁波束集中反馈至人体。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增进人体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气血通畅之功效。

Description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在一个种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特别关于一种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
背景技术
生物贴片是将欲传递物或传感器利用贴布直接贴覆于人体肌肤,使物质与皮肤直接接触,如此,可隔绝衣物或空间造成的干扰或是传递效果不佳的问题,相较于穿戴式装置,生物贴片可使用的位置更为广泛,接触面积也更大。
近年来,生物贴片的科技发展相当迅速,例如具有医疗效果的药物释放贴布,除传统的药物负载及传递功能外,更进一步利用人体产生的微弱电流增进药物渗透效果。另外,也有可以监控心跳、血糖、血压等人体信号的生物感应贴片,利用近场通讯,达到无线监控生理信息的NFC生物贴片。
保健用品方面也有多种生物贴片的应用发展,例如通过加载磁石、钛金属、锗金属等特殊物质,经由与身体直接接触以促进特定部位的血液循环,达到舒缓肌肉酸痛、调节体内生理机能状态的健康促进贴布。
然而,目前市面上贩卖的健康促进贴布,即使磁石、钛金属、锗金属等生物贴布可较长时间使用,但其依然具有能量、电磁波、辐射、负离子等其宣称功能逐渐衰弱的现象,而无法永久使用。此外,其他形式的生物感应贴片即使也提供强化人体生物电波后回馈人体,然而该等生物感应贴片反馈回人体的电波尚有强度不足的缺失,以致无法达成促进人体循环及改善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用以贴附于人体上或距离人体一定距离摆动调理,通过获得该人体的生物电波与吸收空间中有益人体的生物电磁波,并将其通过三段式结构共振放大并反馈至人体,该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共振单元、一个或多个第二共振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三共振单元。该一个或多个第一共振单元具有接收该生物电波以形成第一感应电流的第一接收器、电性连接至该第一接收器并将该第一感应电流第一级共振放大的第一高频振荡器、以及将该共振放大的第一感应电流输出为第一波束的第一发送器。该一个或多个第二共振单元分别跨设于该第一共振单元形成该第一波束一侧的位置上。该第二共振单元具有一个或多个接收该第一波束以形成第二感应电流的第二接收器、电性连接至该第二接收器并将该第二感应电流第二级共振放大的第二高频振荡器、以及将该共振放大的第二感应电流输出为第二波束的第二发送器。该一个或多个第三共振单元,设置于该第二共振单元共振放大的该第二波束之上。该第三共振单元具有接收该第二波束以形成第三感应电流的第三接收器、电性连接至该第三接收器并将该第三感应电流第三级共振放大的第三高频振荡器、以及将经由三级共振放大后的第三感应电流输出为第三波束并集中回馈至人体的第三发送器。
进一步地,该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更进一步包括有搭载并设置于该第一共振单元一侧或搭载并设置于该第三共振单元一侧的基板。
进一步地,该基板上具有贴附于人体上的黏着层。
进一步地,该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更进一步包括有结合于该基板上并包覆该第一共振单元、该第二共振单元、及该第三共振单元上的保护层。
进一步地,该第一共振单元的第一波束的指向方向指向该第一共振单元所在平面的一或两侧。
进一步地,该第二共振单元的第二接收器设置于两侧并分别对应于两个该第一共振单元第一波束的指向方向以接收该第一波束并产生该第二感应电流。
进一步地,该第二发送器的第二波束的指向方向指向该第二共振单元所在平面的一或两侧。
进一步地,该第三共振单元的第三接收器设置于该第二波束的指向方向以接收该第二波束并产生第三感应电流。
进一步地,该第三发送器的指向方向指向人体的方向。
进一步地,该第一共振单元与该第二共振单元之间、及/或第二共振单元与第三共振单元之间、及/或第一共振单元与第一共振单元之间、及/或第二共振单元与第二共振单元之间、及/或第三共振单元与第三共振单元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进一步地,多个该第一共振单元以堆叠的方式设置于该基板上并形成多个堆叠。
进一步地,多个该堆叠环型排列于该基板上。
进一步地,该堆叠的数量至少为4个。
进一步地,每一该堆叠上具有至少10个该第一共振单元。
进一步地,每一该堆叠上的该第一共振单元所产生的该第一波束分别具有不同的相位差,以避免该第一共振单元之间相互干扰。
进一步地,该第二共振单元所产生的该第二波束分别具有不同的相位差,以避免该第二共振单元之间相互干扰。
进一步地,跨设于该第一共振单元上的该第二共振单元数量至少为8 个。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可吸收人体与空间中的生物电波,且通过第一共振单元、第二共振单元以及第三共振单元的特殊设置位置,即该第二共振单元分别跨设于该第一共振单元形成第一波束一侧的位置上,该第三共振单元设置于该第二共振单元之上,该第三共振单元具有第三发送器可将共振放大后之第三波束的生物电波集中反馈至该人体,以增进人体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气血通畅的功效。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一共振单元以堆叠方式设置于基板上,且进一步以环形方式排列,相较于先前技术的生物贴片均只有单一单元而无堆叠,本实用新型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具有更佳的共振放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优选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中第一共振单元的方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中第二共振单元的方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中第三共振单元的方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 1
基板 10
黏着层 11
第一共振单元 20
第一接收器 21
第一高频振荡器 22
第一发送器 23
第二共振单元 30
第二接收器 31
第二高频振荡器 32
第二发送器 33
第三共振单元 40
第三接收器 41
第三高频振荡器 42
第三发送器 43
绝缘层 5
保护层 6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结合附图说明如下。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为说明方便,其比例未必照实际比例绘制,该附图及其比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此先行说明。
本文中所提到的包括意指不排除一或多个其他组件、步骤、操作和/或元素的存在或添加至所述之组件、步骤、操作和/或元素。约或接近或基本上意指具有接近于允许指定误差的数值或范围,以避免被任何不合理之第三方,违法或不公平的使用为理解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精确或绝对数值。本文所述的电磁辐射/电磁波指不需由介质传播,由同相位振荡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交互变化所产生,其具有能量及动量以波的形式传递。一般而言,所有物质中除绝对零度及暗物质外,所有物质无时无刻皆在释放电磁波,以人体而言,通常将人体释放的电磁波称为生物电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用以贴附于人体上或距离人体一定距离摆动共振调理,将人体与周围空间中的生物电磁波吸收放大并反馈至人体。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获得人体的生物电波再从空间吸收广大的太阳光谱波形中8-14微米波形电磁波,并将其经由本实用新型共振放大并反馈至人体。
下文中,将进一步以详细说明与描述本实用新型。然而,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帮助更加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阅图1及图2,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及优选实施例的侧视图,如图所示:
该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1包括基板10、多个第一共振单元20、多个第二共振单元30及一个或多个第三共振单元40。其中,该多个第一共振单元20设置于该基板10上,并向上依序堆叠设置该第二共振单元30、及该第三共振单元40。于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堆叠的方向可以反向设置,例如该第三共振单元40设置于该基板10上,并向上依序堆叠设置该第二共振单元30、及该第一共振单元20。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基板10为一种印刷贴布,可供贴于人体的任何部位,该基板10上具有贴附于人体上的黏着层11。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该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1包括有结合于该基板10上并包覆该多个第一共振单元20、该多个第二共振单元30及该一各或多个第三共振单元40上的保护层6。该保护层6的功能除可保护该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1的结构外,还可避免因触摸导致的肤电活动所造成的电性干扰。
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共振单元20、第二共振单元30、及第三共振单元40的细部构造进行说明: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第一共振单元结构
请先一并参阅图3,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中第一共振单元的方框示意图,如图所示:
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1中第一共振单元20的方框示意图。该第一共振单元20具有第一接收器21、第一高频振荡器22、以及第一发送器23。该第一高频振荡器22电性连接至该第一接收器21及该第一发送器23。该第一接收器21接收该生物电波以形成第一感应电流,该第一高频振荡器22将该第一感应电流进行第一级共振放大,放大后的该第一感应电流会感应生成辐射功率场域,经由该第一发送器23输出为第一波束。其中,该第一共振单元20的第一波束的指向方向指向该第一共振单元20所在平面的一或两侧。
该第一感应电流传送至该第一高频振荡器22后,将驱动该第一高频振荡器22以将该第一感应电流的生物电波共振放大。为增加该第一接收器 21接收生物电波信号的范围,该第一接收器21优选为线圈式天线结构,以使本实用新型体积能在小型化与薄型化的生物贴片目标上得到最佳的生物电波接收效果,于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一接收器21设置的形式不属于所欲限制的范围。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接收器21及该第一发送器23分别为独立的天线。于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一接收器21以及该第一发送器23可以共构为单一天线,于本实用新型中不予以限制。
请再次参阅图2,为加强该生物电波共振放大功效,可以设置多个该第一共振单元20,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多个该第一共振单元20以堆叠的方式设置于该基板10上并形成多个堆叠。每一该堆叠可以为2至20个,例如:2、5、7、10、12、15、17、20个,然而,经多次试验发现,该堆叠优选至少为10个,以维持本实用新型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1应用于生物贴片时能在一定的厚度范围,并能达到优选地共振放大效果。
再次参考图1,为避免该第一共振单元20间的电性干扰,多个该第一共振单元2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5,该绝缘层5为符合本实用新型轻、薄、短、小的目标,优选为树脂、陶瓷、金属基氧化物、氮化物及导热材料等,但不限于此。
承上所述,该堆叠因受限于生物贴片利用上的便利性,因此,每一该堆叠中之该第一共振单元20数量不宜过多,然而,为加强该生物电波共振放大效果,可以平面式扩增设置该堆叠数量,该堆叠数量可以为2至12个堆叠,例如:2、4、6、8、10、12个堆叠,优选至少为4个。其中,多个该堆叠可以线性排列、矩形排列、环型排列或不规则排列等不同排列方式,而实验后发现优选以环型排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共振放大效果。
更进一步地,为避免该第一共振单元20之间相互干扰,可依据预先的设定使每一该堆叠上的该第一共振单元20所产生的该第一波束21分别具有不同的相位差,即第一共振单元20与第一共振单元20间的堆叠方式经过一定相位校正,以使电磁波峰传导不会干扰并顺畅。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第二共振单元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4,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中第二共振单元的方框示意图,如图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1中具有多个该第二共振单元30,其分别跨设于多个该第一共振单元20形成该第一波束一侧的位置上,该第二共振单元30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二接收器31、第二高频振荡器32、以及第二发送器33。该第二高频振荡器32电性连接至该一个或多个第二接收器31及该第二发送器33,该一个或多个第二接收器31 接收该第一波束以形成第二感应电流,该第二高频振荡器32将该第二感应电流进行第二级共振放大,放大后的该第二感应电流会感应生成辐射功率场域,经由该第二发送器33输出为第二波束。其中,该第二发送器33的第二波束的指向方向指向该第二共振单元30所在平面的一或两侧。
于本实施例中,为了大面积接收该第一共振单元20所产生的第一波束,该第二共振单元30的第二接收器31设置于两侧并分别对应于二该第一共振单元20第一波束的指向方向以接收该第一波束并产生该第二感应电流。
所述的第二接收器31经由分配天线的位置及涵盖面积以加强感应该第一波束,用以接收更多的辐射能量,利用较强的电磁感应生成更大的感应电流。
该第二高频振荡器32与该第二接收器31及该第二发送器33电性连接,该第二感应电流会驱动该第二高频振荡器32,将该第二波束共振放大,并且经由该第二发送器33将共振放大后的该第二波束指向该第三共振单元40方向送出。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接收器31及该第二发送器33分别为独立的天线。于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二接收器31以及该第二发送器33可以共构为单一天线,于本实用新型中不予以限制。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了跨设于多个该第一共振单元20上,该第二共振单元30为长条状的长方形单元。于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二共振单元30数量可以为2至20个,例如:2、4、6、8、10、12、14、16、18或 20个,然而,经多次试验,该第二共振单元30优选至少为8个,以维持生物贴片在一定的重量范围,并能达到较好地共振放大效果。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多个该第二共振单元30的排列方式为环型排列,以分别跨置于多个第一共振单元20上、或是跨置于两两第一共振单元20之间。
再次参阅图2,为避免该共振单元之间电性导通,于该第一共振单元 20与该第二共振单元3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5,并且该多个该第二共振单元 30之间也设置有绝缘层5。该绝缘层5优选为树脂、陶瓷、金属基氧化物、氮化物及导热材料等,但不限于此等。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第三共振单元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5,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中第三共振单元的方框示意图,如图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1中的第三共振单元40设置于该第二共振单元30共振放大的该第二波束之上。该第三共振单元40具有第三接收器41、第三高频振荡器42、以及第三发送器43。该第三高频振荡器42电性连接至该第三接收器41及该第三发送器43。该第三接收器41接收该第二波束以形成第三感应电流,该第三高频振荡器42 电性连接至该第三接收器41并将该第三感应电流进行第三级共振放大,放大后的该第三感应电流会感应生成辐射功率场域,经由该第三发送器43输出为第三波束。其中,该第三发送器43的指向方向指向人体的方向,使该生物电波经三级共振放大后,反馈发送至人体。
再次参阅图1且一并参考图5,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三共振单元40设置于该多个该第二共振单元30环型排列之中心,该第三共振单元 40的第三接收器41设置于该第二波束的指向方向以接收该第二波束并产生第三感应电流。于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三共振单元40为方形。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三接收器41及该第三发送器43分别为独立的天线。于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三接收器41以及该第三发送器43可以共构为单一天线,于本实用新型中不予以限制。
再次参阅图2,为避免该第二共振单元30与该第三共振单元40间的电性干扰,两者之间设置有绝缘层5,该绝缘层5为符合本实用新型轻、薄、短、小的目标,优选为树脂、陶瓷、金属基氧化物、氮化物及导热材料等,但不限于此。
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工作原理进行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 5:
本实用新型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1贴附或靠近于人体时,该第一共振单元20经由第一接收器21接受人体的生物电波,由于该第一共振单元20以环型的方式设置,可有效的增加生物电波的接收面积;经由第一接收器21所接收到的生物电波感应为第一感应电流,并经由该第一高频振荡器22进行第一级共振放大,输出至该第一发送器23以经由辐射电场感应为第一波束,其中,为避免单一堆叠上的多个第一共振单元20相互干扰,该多个第一共振单元20默认输出不同相位的第一波束;由于第一共振单元20构成多个堆叠,第二共振单元30可跨置于多个第一共振单元20分别构成的堆叠上,以增加第一波束的接收面积,该第二共振单元30的第二接收器31相对的设置于两侧,可同时经由两个堆叠上的第一共振单元20所产生的第一波束感应生成第二感应电流,以增加感应电流的接收面积;所感应生成的第二感应电流经由该第二高频振荡器32进行第二级共振放大,输出至该第二发送器33经由辐射电场感应为第二波束;该第二波束于本实施例中指向该第二共振单元30的中间位置,以传送至设置于该第二共振单元30中心的第三共振单元40,其中,为避免环状堆叠设置的多个第二共振单元30相互干扰,该多个第二共振单元30默认输出不同相位的第二波束;该第三共振单元40的第三接收器41接收该第二波束后形成第三感应电流,所生成的第三感应电流经由该第三高频振荡器42经由第三级共振放大,输出至该第三发送器43以经由辐射电场感应为第三波束;由于该第三发送器43的指向方向朝向人体,经由前面三级放大后的第三波束集束于人体的方向并反馈至人体,以达到增进人体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气血通畅的功效。
需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 1虽以应用于生物贴片为主要实用新型目标,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因本实用新型具有无线接收与传输的优势,举凡穿戴式装置,例如:手表、手环、脚环、耳环、项链、头套、眼镜、帽子或护腕等,又或者是衣物、鞋帽等,甚至是可近身携带的小物件或设置于桌面、床头等可与人体近身接触之物品,皆可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不受局限。再者,本实用新型因利用近场通讯之技术,因此,不受限于需与人体直接接触,即使本实用新型与人体间具有物体区隔,只要该区隔物并非强力电磁辐射屏蔽物,则依然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即,生物贴片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但不限于此等。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1不仅可吸收人体不断释出之生物电波,且相较于现有技术可更进一步将其信号放大,并反馈回人体,可增进人体血液循环,而达到气血通畅的功效,并可永久使用。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通过该多个第一共振单元20 以堆叠方式设置于基板10上,且进一步以环形方式排列,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生物贴片均只有单一单元而无堆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1具有获得更佳的共振放大效果。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用以贴附或靠近于人体,通过获得该人体的生物电波并将其放大并反馈至人体,其特征在于,该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包括:
一个或多个第一共振单元,具有接收该生物电波以形成第一感应电流的第一接收器、电性连接至该第一接收器并将该第一感应电流第一级共振放大的第一高频振荡器、以及将该共振放大的第一感应电流输出为第一波束的第一发送器;
一个或多个第二共振单元,分别跨设于该第一共振单元形成该第一波束一侧的位置上,该第二共振单元具有一个或多个接收该第一波束以形成第二感应电流的第二接收器、电性连接至该第二接收器并将该第二感应电流第二级共振放大的第二高频振荡器、以及将该共振放大的第二感应电流输出为第二波束的第二发送器;以及
一个或多个第三共振单元,设置于该第二共振单元共振放大的该第二波束之上,该第三共振单元具有接收该第二波束以形成第三感应电流的第三接收器、电性连接至该第三接收器并将该第三感应电流第三级共振放大的第三高频振荡器、以及将经由三级共振放大后的第三感应电流输出为第三波束并集中回馈至人体的第三发送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搭载并设置于该第一共振单元一侧或搭载并设置于该第三共振单元一侧的基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上具有贴附于人体上的黏着层。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结合于该基板上并包覆该第一共振单元、该第二共振单元、及该第三共振单元上的保护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共振单元的第一波束的指向方向指向该第一共振单元所在平面的一或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共振单元的第二接收器设置于两侧并分别对应于两个该第一共振单元第一波束的指向方向以接收该第一波束并产生该第二感应电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发送器的第二波束的指向方向指向该第二共振单元所在平面的一或两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共振单元的第三接收器设置于该第二波束的指向方向以接收该第二波束并产生第三感应电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发送器的指向方向指向人体的方向。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共振单元与该第二共振单元之间、及/或第二共振单元与第三共振单元之间、及/或第一共振单元与第一共振单元之间、及/或第二共振单元与第二共振单元之间、及/或第三共振单元与第三共振单元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多个该第一共振单元以堆叠的方式设置于该基板上并形成多个堆叠。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多个该堆叠环型排列于该基板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该堆叠的数量至少为4个。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堆叠上具有至少10个该第一共振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堆叠上的该第一共振单元所产生的该第一波束分别具有不同的相位差。
16.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共振单元所产生的该第二波束分别具有不同的相位差。
17.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其特征在于,跨设于该第一共振单元上的该第二共振单元数量至少为8个。
CN201720662253.4U 2017-06-08 2017-06-08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 Active CN208049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62253.4U CN208049198U (zh) 2017-06-08 2017-06-08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62253.4U CN208049198U (zh) 2017-06-08 2017-06-08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49198U true CN208049198U (zh) 2018-11-06

Family

ID=63996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62253.4U Active CN208049198U (zh) 2017-06-08 2017-06-08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491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8643A (zh) * 2020-08-24 2020-11-06 山东健生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加速药膏吸收的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8643A (zh) * 2020-08-24 2020-11-06 山东健生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加速药膏吸收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1842B2 (en) Layered midfield transmitter with dielectric tuning
Lehpamer RFID design principles
US7191013B1 (en) Hand held device for wireless powering and interrogation of biomems sensors and actuators
Yoo et al. A 5.2 mW Self-Configured Wearable Body Sensor Network Controller and a 12$\mu $ W Wirelessly Powered Sensor for a Continuous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US9943228B2 (en) Functional skin patch
US964208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lanar, multi-function, multi-power sourced, long battery life radio communication appliance
US9002456B2 (en) Implant with antenna array
JP3173637U (ja) 高周波輻射検知装置
US20160174842A1 (en) Epidermal electronics systems having radio frequency antennas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7851208A (zh) 具有无线供电和近场通信能力的小型化电子系统
CN106415427B (zh) 可穿戴无线电子装置和提供通信的方法
JP2018532501A (ja) 刺激治療のための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20170338848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lanar, multi-function, multi-power sourced, long battery life radio communication appliance
Zhao et al. The role and challenges of body channel communication in wearable flexible electronics
US10799706B2 (en) Garment for positioning midfield transmitter relative to implanted receiver
US20180041617A1 (en) Wearable device with an antenna system
CN208049198U (zh) 三段式结构生物电波近场感测共振器
Yu et al. Magnetoelectric 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for millimeter-sized wireless biomedical implants
US20220264196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ong-Distance Remote Sensing With Sub-Wavelength Resolution Using a Wirelessly-Powered Sensor Tag Array
Yahya Alkhalaf et al. Self-sustainable biomedical devices powered by RF energy: A review
US11596794B2 (en) Enh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between external and implanted devices
CN106975156A (zh) 光电共振芯片及其传导方法
CN108310662A (zh) 一种生物共振晶片及其应用
JP2004364009A (ja) データ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CN106794355A (zh) 一种生物保健晶片及采用该种生物保健晶片的健康随意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2, Floor 20, No. 37, Section 2, Sanmin Road, Banqiao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Taiwan, China, China

Patentee after: Taiwan Huixi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aiwan, Taipei, China, Dunhua Road 2, 40, 7, 1, Da'an District, China

Patentee before: TAIWAN HUIXIN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19

Address after: Room 204 and 212, Building 1, No. 3 Science Research Road,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Tianlineng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 Floor 20, No. 37, Section 2, Sanmin Road, Banqiao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Taiwan, China, China

Patentee before: Taiwan Huixi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