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47276U - 移苗装置以及移苗器 - Google Patents

移苗装置以及移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47276U
CN208047276U CN201820555500.5U CN201820555500U CN208047276U CN 208047276 U CN208047276 U CN 208047276U CN 201820555500 U CN201820555500 U CN 201820555500U CN 208047276 U CN208047276 U CN 2080472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ylinder
montant
outer barrel
transplanting
transplan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5550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志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y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Zhangy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y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Zhangy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82055550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472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472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4727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苗装置以及移苗器,涉及农作机械技术领域,该移苗装置包括内筒、外筒和使力杆;所述内筒上设置有第一筒腔,所述外筒上设置有第二筒腔,所述内筒套入所述第二筒腔内;所述内筒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为敞开状,所述外筒的顶端和底端也设置为敞开状;所述外筒的顶端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外筒的径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使力杆的一端与所述内筒连接,且所述使力杆的长度能够进行调节,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移苗装置在进行移苗时导致植物叶茎受损,同时移苗装置灵活性较低且不便于携带等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移苗装置以及移苗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作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苗装置以及移苗器。
背景技术
育苗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原意是指在苗圃、温床或者温室里进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至土地里去栽种,也可以指各种生物在生长初期或者开始生长等幼小时经过人工保护直至独立生存这个阶段,育苗是一项劳动强度大、耗费时间多且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传统的大多数育苗方式中,大多采用露地直播的方式或者采用阳畦、改良阳畦和日光温室育苗,但是由于设备的简陋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导致育苗的妙龄长、质量差、大小不齐,而且成本较高,同时还往往会冻害或者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缺苗;另外,传统的育苗技术只有靠经验,技术失误多,特别是单凭经验育苗很难掌握和推广;因此发展到后期大多采用集中育苗移栽的方式,从而增加了很多好处,例如集中移苗前期更方便管理、育苗定植后不缓苗、植株生长整齐、育苗所用的基质营养配方合理使得苗壮、根系发达等。
当培育的植物苗到了一定的生长周期时,则需要从育苗室移栽至正常生长的地方,在进行移苗是大多采用移苗器,但是传统所用的移苗器容易造成对植物苗叶茎的破坏;同时,大多数使用的移苗器结构相对较大,故而灵活性较低,不便于携带,且放置时占地范围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苗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移苗装置在进行移苗时导致植物叶茎受损,同时移苗装置灵活性较低且不便于携带等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苗装置,包括内筒、外筒和使力杆;
所述内筒上设置有第一筒腔,所述外筒上设置有第二筒腔,所述内筒套入所述第二筒腔内;所述内筒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为敞开状,所述外筒的顶端和底端也设置为敞开状;所述外筒的顶端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外筒的径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使力杆的一端与所述内筒连接,且所述使力杆的长度能够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呈封闭环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封闭环的内环与所述外筒的顶端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封闭环的内环与所述外筒的顶端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包括多个水平弧面;
多个水平弧面沿所述外筒顶端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使力杆包括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
所述第一竖杆的底端与所述内筒连接,且所述第一竖杆的顶端套设在所述第二竖杆上,且所述第二竖杆能够沿所述第一竖杆做竖直往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通过螺栓固定;
所述第一竖杆上设置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竖杆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孔,且每一个所述第二固定孔均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对应;所述螺栓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杆与所述内筒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钩,所述连接钩穿过所述内筒的侧壁与所述内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竖杆远离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设置有手持部。
进一步的,所述内筒的底部的外筒壁与所述外筒底部的内筒壁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的顶端内径大于所述外筒的底端内径;
所述内筒的顶端内径大于所述内筒的底端内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苗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移苗装置在进行移苗时导致植物叶茎受损,同时移苗装置结构相对较大故而不便于携带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苗器,包括上述的移苗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苗装置,包括内筒、外筒和使力杆,内筒上设置有第一筒腔,外筒上设置有第二筒腔,且内筒能够放置在第二筒腔内,且内筒的顶端面与底端面均设置为敞开状,即具有敞开口,外筒的顶端面和底端面也设置为敞开状,具有敞开口;在内筒的顶端还连接有使力杆,通过使力杆确保当操作者站立时也可以作用在内筒上,同时,使力杆的长度能够根据不同身高的人群进行调节,进而增加了该移苗装置的使用灵活性,且当使力杆的长度达到最小是更便于携带,不占用较多的空间。
在实际使用时,因为外筒的底端面呈敞开状,因而外筒的侧壁能够切入土壤中,通过外筒的侧壁将需要移栽的植物苗框起来;同时,在外筒竖直向下运动时,对土壤具有挤压力,使得植物苗所在的位置处能够沿外筒的轴线向上凸起;待外筒的位置插入土壤到一定程度后,操作者使力在使力杆上,使得使力杆将内筒沿植物苗套入,然后将植物苗容纳在内筒的内部;当使力杆将内筒拉起,从而实现对植物苗的移栽。
另外,在外筒的顶端处还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沿着外筒的径向、且与圆心远离的方向延伸,从而使得限位部与外筒的筒壁之间形成一个折弯角;当外筒插入土壤时,限位部位于土壤上,改善了因外筒全部进入土壤而不容易拿起、脱离的问题;同时,限位部能够阻隔内移栽植物苗周围的其他植物苗,进而确保被移栽植物苗的完成性,又保证周围的植物苗不会受到破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苗器,包括上述的移苗装置,通过上述的移苗装置对培育初期的植物苗进行移栽,进而实现植物苗的更好生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移苗器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与移苗装置相同,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移苗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外筒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钩与内筒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内筒;20-外筒;30-使力杆;40-连接钩;50-螺栓;60-手持部;101-第一筒腔;201-第二筒腔;202-限位部;301-第一竖杆;302-第二竖杆;3021-第二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苗装置,包括内筒10、外筒20和使力杆30;内筒10上设置有第一筒腔101,外筒20上设置有第二筒腔201,内筒10套入第二筒腔201内;内筒10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为敞开状,外筒20的顶端和底端也设置为敞开状;外筒20的顶端设置有限位部202,限位部202沿外筒20径向、且与圆心远离的方向延伸;使力杆30的一端与内筒10连接,且使力杆30的长度能够进行调节。
具体的,该移苗装置包括内筒10、外筒20和使力杆30,内筒10上设置有第一筒腔101,外筒20上设置有第二筒腔201,且内筒10能够放置在第二筒腔201内,即外筒20能够套在内筒10的外侧壁上;且内筒10的顶端面与底端面均设置为敞开状,即具有敞开口,外筒20的顶端面和底端面也设置为敞开状,具有敞开口;在实际使用时,因为外筒20的底端面呈敞开状,因而外筒20的侧壁能够切入土壤中,通过外筒20的侧壁将需要移栽的植物苗框起来;同时,在外筒20竖直向下运动时,对土壤具有挤压力,使得植物苗所在的位置处能够沿外筒20的轴线向上凸起;待外筒20的位置插入土壤到一定程度后,将内筒10沿植物苗套入,然后将植物苗容纳在内筒10的内部,即第一筒腔101内,进而实现对育苗区的植物苗进行移栽。
其中,为了便于将容纳植物苗的内筒10收起,并使得植物苗随着内筒10移动至需要内移栽的位置处,在内筒10的顶部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使力杆30,使力杆30能够将内筒10拉起,从而实现对植物苗的移栽;同时,操作者也可以在站立的情况下直接作用在使力杆30上,并通过使力杆30将压力传递至内筒10,进而将内筒10插入外筒20的第二筒腔201内,无需操作人员蹲着实现内筒10的插入,节省了对人力的支出。
其中,为了使不同人群能够更好的使用该移苗装置,使力杆30的长度能够进行调节,即使力杆30的长度可以加长也可以缩短,进而增加了该移苗装置的使用灵活性,同时当使力杆30的长度达到最小是更便于携带,不占用较多的空间,改善现有技术中因移苗装置的结构灵活性较低,且携带不便利的问题。
其中,在外筒20的顶端处还设置有限位部202,限位部202沿着外筒20的径向、且与圆心远离的方向延伸,从而使得限位部202与外筒20的筒壁之间形成一个折弯角;当外筒20插入土壤时,限位部202位于土壤上,改善了因外筒20全部进入土壤而不容易拿起、脱离的问题;同时,限位部202能够阻隔内移栽植物苗周围的其他植物苗,进而确保被移栽植物苗的完成性,又保证周围的植物苗不会受到破坏。
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图4所示,限位部202呈封闭环结构。
进一步的,封闭环的内环与外筒20的顶端卡接。
具体的,限位部202呈封闭环结构,且封闭环的环面水平向上,进而与外筒20的外筒20壁上形成折弯角,便于对外筒20的向下运动形成限位。
其中,封闭环能够卡接在外筒20的外侧壁上,且封闭环套设在外筒20的顶端边缘处,以使得外筒20能够获得最大的插入深度,确保植物的根茎等完全折断。
类似的,封闭环的内环与外筒20的顶端焊接。
具体的,封闭环的内环与外筒20的顶端的边缘通过焊接固定,进一步增加了封闭环与外筒20连接处的牢固性,且成本较低。
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图4所示,使力杆30与内筒1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钩40,连接钩40穿过内筒10的侧壁与内筒10连接。
具体的,使力杆30与内筒10的顶端的侧壁连接,便于通过使力杆30实现内筒10的插入以及提取,改善传统需要人为蹲着拿取内筒10的操作形式,进而节省对人力的消耗。
其中,在使力杆30与内筒1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钩40,在内筒10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钩40穿过的连接孔,连接钩40能够穿过内筒10的侧壁,并与内筒10固定卡接,进而使得使力杆30与内筒10固定。
其中,连接钩40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但是无论几个连接钩40,且连接钩40均是沿内筒10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类似的,连接钩40与内筒10的侧壁通过焊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图4所示,使力杆30包括第一竖杆301和第二竖杆302;连接钩40设置在第一竖杆301上,第一竖杆301套设在第二竖杆302上,且第二竖杆302能够沿第一竖杆301做竖直往复运动。
进一步的,第一竖杆301和第二竖杆302通过螺栓50固定;第一竖杆30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第二竖杆30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孔3021,且每一个第二固定孔3021均与第一固定孔对应;螺栓50能够穿过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3021固定。
具体的,使力杆30的长度能够进行伸缩,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人群;使力杆30包括第一竖杆301和第二竖杆302,第一竖杆301的底端与内筒10连接,第一竖杆301的顶端与第二竖杆302的底端连接,故而,连接钩40与第一竖杆301的底端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竖杆301套设在第二竖杆302的外侧壁上,且第二竖杆302能够沿第一竖杆301的长度方向竖直滑动,从而调整使力杆30的长度。
其中,第一竖杆301和第二竖杆302的连接处能够通过螺栓50固定,在第一竖杆30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第二竖杆30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孔3021,且每一个第二固定孔3021均与第一固定孔对应,通过螺栓50穿过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3021从而实现第一竖杆301和第二竖杆302的固定连接,并通过每一个第二固定孔3021分别与第一固定孔对应连接,从而实现对使力杆30长度的调节。
进一步的,在第二竖杆302远离第一竖杆301的一端设置有手持部60,便于操作人手持进行使力。
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图4所示,外筒20的顶端内径大于外筒20的底端内径;内筒10的顶端内径大于内筒10的底端内径。
进一步的,内筒10的底部的外筒20壁与外筒20的底部的内筒10壁贴合
具体的,内筒10和外筒20均设置为梯形筒结构,即外筒20顶端的内径大于外筒20底端的内径,内筒10顶端的内径大于内筒10底端的内径;同时,当内筒10插入至外筒20中时,内筒10底端的外侧壁与外筒20底端的内侧壁能够贴合,以确保该移苗装置的底端的插入口相差较小,进一步的确保植物苗的完成性,降低对植物苗的损伤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苗装置,本实施例提供的移苗装置的主要结构和实现的效果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202包括多个水平弧面;多个水平弧面沿外筒20的顶端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具体的,限位部202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水平弧面,且多个水平弧面能够沿外筒20的顶端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一个水平弧面均与外筒20的外侧壁形成折弯角。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苗器,包括上述的移苗装置。
具体地,通过上述的移苗装置对培育初期的植物苗进行移栽,进而实现植物苗的更好生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移苗器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与移苗装置相同,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移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外筒和使力杆;
所述内筒上设置有第一筒腔,所述外筒上设置有第二筒腔,所述内筒套入所述第二筒腔内;所述内筒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为敞开状,所述外筒的顶端和底端也设置为敞开状;所述外筒的顶端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外筒的径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使力杆的一端与所述内筒连接,且所述使力杆的长度能够进行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呈封闭环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多个水平弧面;
多个水平弧面沿所述外筒顶端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移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使力杆包括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
所述第一竖杆的底端与所述内筒连接,且所述第一竖杆的顶端套设在所述第二竖杆上,且所述第二竖杆能够沿所述第一竖杆做竖直往复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通过螺栓固定;
所述第一竖杆上设置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竖杆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孔,且每一个所述第二固定孔均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对应;所述螺栓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杆与所述内筒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钩,所述连接钩穿过所述内筒的侧壁与所述内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杆远离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设置有手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底部的外筒壁与所述外筒底部的内筒壁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顶端内径大于所述外筒的底端内径;
所述内筒的顶端内径大于所述内筒的底端内径。
10.一种移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移苗装置。
CN201820555500.5U 2018-04-18 2018-04-18 移苗装置以及移苗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472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55500.5U CN208047276U (zh) 2018-04-18 2018-04-18 移苗装置以及移苗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55500.5U CN208047276U (zh) 2018-04-18 2018-04-18 移苗装置以及移苗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47276U true CN208047276U (zh) 2018-11-06

Family

ID=63982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55500.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47276U (zh) 2018-04-18 2018-04-18 移苗装置以及移苗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472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71015U (zh) 一种市政园林用蓄水种植板
CN109041618A (zh) 一种园林种植土耕作工具
CN208047276U (zh) 移苗装置以及移苗器
CN219437689U (zh) 一种农业种植用育苗盘
CN206698895U (zh) 一种玉米育苗盆
CN214430585U (zh) 一种无花果树种苗种植培育箱
CN108781999A (zh) 一种苗木生长用扶正装置
CN213960913U (zh) 一种便于植物扦插的装置
CN208338437U (zh) 一种红薯苗专用育苗装置
CN207612744U (zh) 一种油用牡丹幼苗培育架
CN218736182U (zh) 一种农业栽培的分体式结构
CN217038088U (zh) 用于土培油樟苗的挖取装置
CN218353530U (zh) 一种节能型水果种植用育苗培养箱
CN211960246U (zh) 一种农业种植培育装置
CN220986862U (zh) 一种用于农业种植的幼苗培育装置
CN215935672U (zh) 一种现代农业育苗设备
CN221082160U (zh) 一种木荚红豆育苗装置
CN216313931U (zh) 一种秦艽栽培装置
CN208908678U (zh) 一种棉花秧苗培育装置
CN221532240U (zh) 一种架框高密度山药种植箱
CN219893996U (zh) 一种可拆卸的育苗盘
CN222193270U (zh) 一种装配式温室草莓立体栽培设备
CN221128194U (zh) 一种园林绿化植物固定结构
CN212589195U (zh) 用于杨树幼苗的育种培育架
CN217241714U (zh) 一种草果育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6

Termination date: 20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