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42408U - 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42408U
CN208042408U CN201820531795.2U CN201820531795U CN208042408U CN 208042408 U CN208042408 U CN 208042408U CN 201820531795 U CN201820531795 U CN 201820531795U CN 208042408 U CN208042408 U CN 2080424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ter
outlet
return
air curt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3179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达华
张鑫林
鞠天奕
赖铭坤
刘兰华
黄英
杨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2053179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424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424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4240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具体是一种利用空气幕和冷水循环以达到调节大空间人员居留区域、中间空气分层和排出上部热空气的目的,实现建筑物内区域制冷及通风节能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射流送风形成的空气幕,形成隔离作用,能使工作区形成一个良好的空调区域,降低了传统射流喷口高速送风对工作区的影响;工作区的送风方式采用由下侧送风上侧回风,可以有效地降低管道送风量,较传统大空间分层空调相比缩小了设备尺寸,而且送风气流分布均匀,在人员居留区域能形成空气湖,舒适性大大提高,适用于建筑大空间的普及和推广。

Description

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通风技术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空气幕及冷水循环达到工作区气流分布均匀、中间空气分层、回收能量的分层空调通风系统,具体为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分类,大空间建筑是指高度大于10m、体积大于10000m3的建筑,公共建筑中的体育建筑、会展建筑、交通建筑及工业厂房等均属于大空间建筑。目前,在大空间建筑环境中,综合考虑到建筑能耗及室内的空气品质,一般都采用分层空调的方式,即仅对大空间建筑下部人员的居留区域进行送风调节,而对上部空间不进行送风。为了更好地调节大空间的下部区域,一般要求送风射流的速度高、送风距离长、送风量大,而分层空调的送风方式主要有喷口及旋流式风口两种,且这两种送风口均风速大、吹风感强,这样能较好地调节大空间的下部区域,但又都会造成空间在竖向上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发生空间温湿度“分层”的现象,根本无法保证室内空气的精确度与均匀性。另外,现有的分层空调又不能保证上部空间的每个区域都达到换风换气的效果,而且分层空调中冬夏两季均采用同一送风喷口,这样必然导致在冬季时,由于热气流上升,室内温度场分布不均匀,从而人流活动区域温度偏低,进而导致空调效果较差等缺点。因此,针对大空间建筑日益增多的现状,亟需找到解决大空间建筑环境对于空气温湿度控制的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该通风系统针对大空间建筑物内的空调通风特点,利用空气幕和冷水循环达到了调节大空间人员居留区域、中间空气分层和排出上部热空气,实现了建筑物内区域制冷及通风节能的效果。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该通风系统包括有总送风机构、送回风机构、空气幕机构、排风机构、水循环机构和风道;
风道包括有总风道、风道Ⅰ和风道Ⅱ,总风道设置于建筑物顶端,风道Ⅰ与风道Ⅱ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两侧,总风道分别与风道Ⅰ和风道Ⅱ连通;
总送风机构包括有总风阀、空气过滤网和鼓风机,总风阀、空气过滤网和鼓风机从左至右依次安装在总风道中;总风阀为开关阀门,可对总风道进行开启和关闭,空气过滤网为对空气的过滤装置,鼓风机为相应的鼓风装置,通过鼓风机并利用总风道对该通风系统提供室外新风。
送回风机构包括有回风机Ⅰ、换热器Ⅱ、送风口Ⅰ、换热器Ⅲ、送风口Ⅱ和回风机Ⅱ,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距地面0.5-1.5m,换热器Ⅱ位于送风口Ⅰ内侧的风道Ⅰ内,换热器Ⅲ位于送风口Ⅱ内侧的风道Ⅱ内,回风机Ⅰ和回风机Ⅱ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回风机Ⅰ和回风机Ⅱ分别位于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的正上方,回风机Ⅰ和回风机Ⅱ分别距离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为3.0-4.0m;
空气幕机构包括有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相向对称地安装于建筑物内侧中部,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分别位于回风机Ⅰ和回风机Ⅱ正上方,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分别距离回风机Ⅰ和回风机Ⅱ为2.0-4.0m;
水循环机构包括有喷嘴Ⅰ、换热器Ⅰ、供水总管、集水槽Ⅰ、供水支管Ⅰ、供水支管Ⅱ、回水支管Ⅰ、回水支管Ⅱ、回水总管、循环水泵Ⅰ、集水槽Ⅱ、集水槽Ⅲ、循环水泵Ⅱ、水阀Ⅰ、喷嘴Ⅱ、换热翅片Ⅰ、挡水板Ⅰ、水阀Ⅱ、喷嘴Ⅲ、换热翅片Ⅱ和挡水板Ⅱ;水循环机构均分别安装于风道内,喷嘴Ⅰ安装于鼓风机的右侧,喷嘴Ⅰ的下方安装有换热器Ⅰ,换热器Ⅰ的下方安装有集水槽Ⅰ,喷嘴Ⅰ的右侧连接有回水总管,集水槽Ⅰ的右侧连接有供水总管,供水总管的右下方连接有供水支管Ⅰ,供水支管Ⅰ底部连接有喷嘴Ⅱ,供水总管右侧连接有供水支管Ⅱ,供水支管Ⅱ底部连接有喷嘴Ⅲ,回水总管的右下方连接有回水支管Ⅰ,回水总管的右侧连接有有回水支管Ⅱ,回水支管Ⅰ的下方连接有水阀Ⅰ,水阀Ⅰ的右侧设置有集水槽Ⅱ,集水槽Ⅱ内安装有循环水泵Ⅰ,循环水泵Ⅰ与水阀Ⅰ连接,回水支管Ⅱ延伸至建筑物右侧下方并连接有水阀Ⅱ,水阀Ⅱ的左侧设置有集水槽Ⅲ,集水槽Ⅲ内安装有循环水泵Ⅱ,循环水泵Ⅱ与水阀Ⅱ连接,喷嘴Ⅱ下方安装有换热翅片Ⅰ,换热翅片Ⅰ左侧安装有挡水板Ⅰ,喷嘴Ⅲ下方安装有换热翅片Ⅱ,换热翅片Ⅱ右侧安装有挡水板Ⅱ;
排风机构包括有排风口Ⅰ、干燥器Ⅰ、排风机Ⅰ、排风口Ⅱ、干燥器Ⅱ和排风机Ⅱ,排风机构均嵌入安装于建筑物的墙体上,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相向对称地安装于建筑物外侧上部,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分别位于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正上方,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分别距离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为5.0-8.0m,建筑物内侧上部相向对称地开有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分别与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连通,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分别位于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正上方,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分别距离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为5.0-8.0m,挡水板Ⅰ的左侧安装有干燥器Ⅰ,挡水板Ⅱ的右侧安装有干燥器Ⅱ。
优选地,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的风口形式均为双层百叶风口,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的风口形式均为单层百叶风口,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风口形式均为条缝型格栅风口。
优选地,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射流风速为5-15m/s。
优选地,风幕机Ⅰ与回风机Ⅰ的距离为2.0-3.0m,风幕机Ⅱ与回风机Ⅱ的距离为2.0-3.0m。
优选地,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送风气流与水平面夹角不超过5°。
其中,送风口Ⅰ、送风口Ⅱ、回风机Ⅰ、回风机Ⅱ、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可设置电动调节阀,从而与总风阀形成联动控制,自动控制各阀门的开启程度。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室外空气经过总风阀进入总风道,并经空气过滤网过滤后,由鼓风机加压后送入换热器Ⅰ中,并与喷嘴Ⅰ喷淋的冷水进行间接换热,此时,室外空气被初步预冷后分成两部分,分别进入风道Ⅰ和风道Ⅱ,通过设置在风道Ⅰ内的换热器Ⅱ和风道Ⅱ内的换热器Ⅲ,进一步冷却后经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送入人员居留区域,经送风口Ⅰ送入的空气在人员居留区域受热后,部分由回风机Ⅰ抽回到风道Ⅰ内,并与风道Ⅰ内的预冷空气混合后,再经换热器Ⅱ并通过送风口Ⅰ进入人员居留区域,从而气流形成循环,在人员居留区域形成空气湖调节区;经送风口Ⅱ送入的空气在人员居留区域受热后,部分由回风机Ⅱ抽回到风道Ⅱ内,与风道Ⅱ内的预冷空气混合后,经换热器Ⅲ并通过送风口Ⅱ进入人员居留区域,从而气流形成循环,在人员居留区域形成空气湖调节区。
同时,通过设置在建筑物内侧的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以射流送风的方式形成空气幕,减缓人员居留区域内的冷空气进入空气幕区域,起到隔离冷空气的作用。
此外,通过设置在建筑物外侧的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排出该区域内的热空气和污染空气,排风区域的热空气污染物来自空气幕区域和人员居留区域的空气,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排出的热空气分别与供水支管Ⅰ和供水支管Ⅱ送来热水作用,经换热翅片Ⅰ和换热翅片Ⅱ进行间接热交换,热水降温后分别流入集水槽Ⅱ和集水槽Ⅲ中,再分别由设置在集水槽Ⅱ和集水槽Ⅲ内的循环水泵Ⅰ和循环水泵Ⅱ,将水分别送回换热器Ⅰ中形成水冷循环。
(3)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与传统的大空间采用高速送风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低速送风方式,直接将冷空气送风至工作区,在送风口的上部设置回风机,下侧送风上侧回风,类似置换通风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管道送风量,较传统大空间分层空调相比缩小了设备尺寸,在人员居留区域形成空气湖,具有气流分布均匀,垂直温差小,舒适性高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利用空气幕机构射流送风形成的空气幕,能使工作区形成一个良好的空调区域,降低了传统射流高速送风对工作区的影响,射流送风形成的空气幕区域可以起到隔离冷空气作用,减缓人员居留区域中冷空气与排风区域的热空气对流作用;
3.本实用新型利用排风区域的空气温度低于室外温度的特点,通过水冷循环,经换热器预冷空气后的温水和由排风机排出的热风进行换热,实现了通风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总风道,2-空气过滤网,3-鼓风机,4-喷嘴Ⅰ,5-换热器Ⅰ,6-回水总管,7-供水总管,8-集水槽Ⅰ,9-供水支管Ⅰ,10-回水支管Ⅰ,11-排风机Ⅰ,12-水阀Ⅰ,13-循环水泵Ⅰ,14-集水槽Ⅱ,15-风道Ⅰ,16-风幕机Ⅰ,17-回风机Ⅰ,18-换热器Ⅱ,19-送风口Ⅰ,20-换热器Ⅲ,21-送风口Ⅱ,22-人员居留区域,23-回风机Ⅱ,24-空气幕区域,25-风幕机Ⅱ,26-排风区域,27-集水槽Ⅲ,28-循环水泵Ⅱ,29-排风机Ⅱ,30-回水支管Ⅱ,31-供水支管Ⅱ,32-风道Ⅱ,33-总风阀,34-喷嘴Ⅱ,35-排风口Ⅰ,36-换热翅片Ⅰ,37-挡水板Ⅰ,38-干燥器Ⅰ,39-排风口Ⅱ,40-水阀Ⅱ,41-喷嘴Ⅲ,42-换热翅片Ⅱ,43-挡水板Ⅱ,44-干燥器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显然,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样式。
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如图1-图3所示,图1为该通风系统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该通风系统包括有总送风机构、送回风机构、空气幕机构、排风机构、水循环机构和风道;
风道包括有总风道1、风道Ⅰ15和风道Ⅱ32,总风道1设置于建筑物顶端,风道Ⅰ15与风道Ⅱ32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两侧,总风道1分别与风道Ⅰ15和风道Ⅱ32连通;
总送风机构包括有总风阀33、空气过滤网2和鼓风机3,总风阀33、空气过滤网2和鼓风机3从左至右依次安装在总风道1中;总风阀33为开关阀门,可对总风道1进行开启和关闭,空气过滤网2为对空气的过滤装置,鼓风机3为相应的鼓风装置,通过鼓风机3并利用总风道1对该通风系统提供室外新风。
送回风机构包括有回风机Ⅰ17、换热器Ⅱ18、送风口Ⅰ19、换热器Ⅲ20、送风口Ⅱ21和回风机Ⅱ23,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距地面0.5-1.5m,换热器Ⅱ18位于送风口Ⅰ19内侧的风道Ⅰ15内,换热器Ⅲ20位于送风口Ⅱ21内侧的风道Ⅱ32内,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分别位于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的正上方,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分别距离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为3.0-4.0m;
空气幕机构包括有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相向对称地安装于建筑物内侧中部,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分别位于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正上方,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分别距离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为2.0-4.0m,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射流风速为5-15m/s,风幕机Ⅰ与回风机Ⅰ的距离为2.0-3.0m,风幕机Ⅱ与回风机Ⅱ的距离为2.0-3.0m,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送风气流与水平面夹角不超过5°;
水循环机构包括有喷嘴Ⅰ4、换热器Ⅰ5、供水总管7、集水槽Ⅰ8、供水支管Ⅰ9、供水支管Ⅱ31、回水支管Ⅰ10、回水支管Ⅱ30、回水总管6、循环水泵Ⅰ13、集水槽Ⅱ14、集水槽Ⅲ27、循环水泵Ⅱ28、水阀Ⅰ12、喷嘴Ⅱ34、换热翅片Ⅰ36、挡水板Ⅰ37、水阀Ⅱ40、喷嘴Ⅲ41、换热翅片Ⅱ42和挡水板Ⅱ43;水循环机构均分别安装于风道内,喷嘴Ⅰ4安装于鼓风机3的右侧,喷嘴Ⅰ4的下方安装有换热器Ⅰ5,换热器Ⅰ5的下方安装有集水槽Ⅰ8,喷嘴Ⅰ4的右侧连接有回水总管6,集水槽Ⅰ8的右侧连接有供水总管7,供水总管7的右下方连接有供水支管Ⅰ9,供水支管Ⅰ9底部连接有喷嘴Ⅱ34,供水总管7右侧连接有供水支管Ⅱ31,供水支管Ⅱ31底部连接有喷嘴Ⅲ41,回水总管6的右下方连接有回水支管Ⅰ10,回水总管6的右侧连接有有回水支管Ⅱ30,回水支管Ⅰ10的下方连接有水阀Ⅰ12,水阀Ⅰ12的右侧设置有集水槽Ⅱ14,集水槽Ⅱ14内安装有循环水泵Ⅰ13,循环水泵Ⅰ13与水阀Ⅰ12连接,回水支管Ⅱ30延伸至建筑物右侧下方并连接有水阀Ⅱ40,水阀Ⅱ40的左侧设置有集水槽Ⅲ27,集水槽Ⅲ27内安装有循环水泵Ⅱ28,循环水泵Ⅱ28与水阀Ⅱ40连接,喷嘴Ⅱ34下方安装有换热翅片Ⅰ36,换热翅片Ⅰ36左侧安装有挡水板Ⅰ37,喷嘴Ⅲ41下方安装有换热翅片Ⅱ42,换热翅片Ⅱ42右侧安装有挡水板Ⅱ43;
排风机构包括有排风口Ⅰ35、干燥器Ⅰ38、排风机Ⅰ11、排风口Ⅱ39、干燥器Ⅱ44和排风机Ⅱ29,排风机构均嵌入安装于建筑物的墙体上,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相向对称地安装于建筑物外侧上部,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分别位于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的正上方,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分别距离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为5.0-8.0m,建筑物内侧上部相向对称地开有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分别与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连通,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分别位于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的正上方,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分别距离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为5.0-8.0m,挡水板Ⅰ37的左侧安装有干燥器Ⅰ38,挡水板Ⅱ43的右侧安装有干燥器Ⅱ44。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的风口形式均为双层百叶风口,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的风口形式均为单层百叶风口,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风口形式均为条缝型格栅风口。
其中,送风口Ⅰ、送风口Ⅱ、回风机Ⅰ、回风机Ⅱ、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可设置电动调节阀,从而与总风阀形成联动控制,自动控制各阀门的开启程度。
实施例1
夏季空调运行时,系统开启后,室外空气经过总风阀33进入总风道1,并经空气过滤网2过滤后,由鼓风机3加压后送入换热器Ⅰ5中,并与喷嘴Ⅰ4喷淋的冷水进行间接换热,此时,室外空气被初步预冷后分成两部分,分别进入风道Ⅰ15和风道Ⅱ32,通过设置在风道Ⅰ15内的换热器Ⅱ18和风道Ⅱ32内的换热器Ⅲ20,进一步冷却后经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送入人员居留区域22,经送风口Ⅰ19送入的空气在人员居留区域22受热后,部分由回风机Ⅰ17抽回到风道Ⅰ15内,并与风道Ⅰ15内的预冷空气混合后,再经换热器Ⅱ18并通过送风口Ⅰ19进入人员居留区域22,从而气流形成循环,在人员居留区域22形成空气湖调节区;经送风口Ⅱ21送入的空气在人员居留区域22受热后,部分由回风机Ⅱ23抽回到风道Ⅱ32内,与风道Ⅱ32内的预冷空气混合后,经换热器Ⅲ20并通过送风口Ⅱ21进入人员居留区域22,从而气流形成循环,在人员居留区域22形成空气湖调节区。
同时,通过设置在建筑物内侧的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以射流送风的方式形成空气幕,减缓人员居留区域22内的冷空气进入空气幕区域24,起到隔离冷空气的作用。
此外,通过设置在建筑物外侧的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排出该区域内的热空气和污染空气,排风区域26的热空气污染物来自空气幕区域24和人员居留区域22的空气,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排出的热空气分别与供水支管Ⅰ9和供水支管Ⅱ31送来热水作用,经换热翅片Ⅰ36和换热翅片Ⅱ42进行间接热交换,热水降温后分别流入集水槽Ⅱ14和集水槽Ⅲ27中,再分别由设置在集水槽Ⅱ14和集水槽Ⅲ27内的循环水泵Ⅰ13和循环水泵Ⅱ28,将水分别送回换热器Ⅰ5中形成水冷循环。
实施例2
过渡季运行时,开启鼓风机3和排风机Ⅰ11、排风机Ⅱ29后,室外空气经过各个调节阀进入总风道1,并经空气过滤网2过滤后,由鼓风机3加压后分别进入风道Ⅰ15和风道Ⅱ32,经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送入人员居留区域22,形成空气湖调节区,通过设置在建筑物外侧的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排出来自人员居留区域22的热空气和污染物,通风模式为下送上排的置换通风工作模式。
实施例3
冬季空调运行时,系统开启后,室外空气经过总风阀33进入总风道1,并经空气过滤网2过滤后,由鼓风机3加压后送入换热器Ⅰ5中,并与喷嘴Ⅰ4喷淋的热水进行间接换热,此时,室外空气被初步预冷后分成两部分,分别进入风道Ⅰ15和风道Ⅱ32,通过设置在风道Ⅰ15内的换热器Ⅱ18和风道Ⅱ32内的换热器Ⅲ20,进一步加热后经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送入人员居留区域22,经送风口Ⅰ19送入的空气在人员居留区域22受冷后,部分由回风机Ⅰ17抽回到风道Ⅰ15内,并与风道Ⅰ15内的预冷空气混合后,再经换热器Ⅱ18并通过送风口Ⅰ19进入人员居留区域22,从而气流形成循环,在人员居留区域22形成空气湖调节区;经送风口Ⅱ21送入的空气在人员居留区域22受冷后,部分由回风机Ⅱ23抽回到风道Ⅱ32内,与风道Ⅱ32内的预热空气混合后,经换热器Ⅲ20并通过送风口Ⅱ21进入人员居留区域22,从而气流形成循环,在人员居留区域22形成空气湖调节区。
同时,通过设置在建筑物内侧的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以高速射流送风的方式形成空气幕,减缓人员居留区域22内的热空气进入空气幕区域24,起到隔离热空气的作用。
此外,通过设置在建筑物外侧的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排出来自空气幕区域24和人员居留区域22的冷空气和污染物,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排出的热空气分别与换热翅片Ⅰ36和换热翅片Ⅱ42进行直接热交换,热水升温后分别流入集水槽Ⅱ14和集水槽Ⅲ27中,再分别由设置在集水槽Ⅱ14和集水槽Ⅲ27内的循环水泵I和循环水泵Ⅱ28,将水分别送回换热器I中形成水热循环。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征和基本原理及相关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具体实施方式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各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总送风机构、送回风机构、空气幕机构、排风机构、水循环机构和风道;
风道包括有总风道(1)、风道Ⅰ(15)和风道Ⅱ(32),总风道(1)设置于建筑物顶端,风道Ⅰ(15)与风道Ⅱ(32)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两侧,总风道(1)分别与风道Ⅰ(15)和风道Ⅱ(32)连通;
总送风机构包括有总风阀(33)、空气过滤网(2)和鼓风机(3),总风阀(33)、空气过滤网(2)和鼓风机(3)从左至右依次安装在总风道(1)中;
送回风机构包括有回风机Ⅰ(17)、换热器Ⅱ(18)、送风口Ⅰ(19)、换热器Ⅲ(20)、送风口Ⅱ(21)和回风机Ⅱ(23),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距地面0.5-1.5m,换热器Ⅱ(18)位于送风口Ⅰ(19)内侧的风道Ⅰ(15)内,换热器Ⅲ(20)位于送风口Ⅱ(21)内侧的风道Ⅱ(32)内,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分别位于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的正上方,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分别距离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为3.0-4.0m;
空气幕机构包括有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相向对称地安装于建筑物内侧中部,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分别位于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正上方,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分别距离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为2.0-4.0m;
水循环机构包括有喷嘴Ⅰ(4)、换热器Ⅰ(5)、供水总管(7)、集水槽Ⅰ(8)、供水支管Ⅰ(9)、供水支管Ⅱ(31)、回水支管Ⅰ(10)、回水支管Ⅱ(30)、回水总管(6)、循环水泵Ⅰ(13)、集水槽Ⅱ(14)、集水槽Ⅲ(27)、循环水泵Ⅱ(28)、水阀Ⅰ(12)、喷嘴Ⅱ(34)、换热翅片Ⅰ(36)、挡水板Ⅰ(37)、水阀Ⅱ(40)、喷嘴Ⅲ(41)、换热翅片Ⅱ(42)和挡水板Ⅱ(43);水循环机构均分别安装于风道内,喷嘴Ⅰ(4)安装于鼓风机(3)的右侧,喷嘴Ⅰ(4)的下方安装有换热器Ⅰ(5),换热器Ⅰ(5)的下方安装有集水槽Ⅰ(8),喷嘴Ⅰ(4)的右侧连接有回水总管(6),集水槽Ⅰ(8)的右侧连接有供水总管(7),供水总管(7)的右下方连接有供水支管Ⅰ(9),供水支管Ⅰ(9)底部连接有喷嘴Ⅱ(34),供水总管(7)右侧连接有供水支管Ⅱ(31),供水支管Ⅱ(31)底部连接有喷嘴Ⅲ(41),回水总管(6)的右下方连接有回水支管Ⅰ(10),回水总管(6)的右侧连接有有回水支管Ⅱ(30),回水支管Ⅰ(10)的下方连接有水阀Ⅰ(12),水阀Ⅰ(12)的右侧设置有集水槽Ⅱ(14),集水槽Ⅱ(14)内安装有循环水泵Ⅰ(13),循环水泵Ⅰ(13)与水阀Ⅰ(12)连接,回水支管Ⅱ(30)延伸至建筑物右侧下方并连接有水阀Ⅱ(40),水阀Ⅱ(40)的左侧设置有集水槽Ⅲ(27),集水槽Ⅲ(27)内安装有循环水泵Ⅱ(28),循环水泵Ⅱ(28)与水阀Ⅱ(40)连接,喷嘴Ⅱ(34)下方安装有换热翅片Ⅰ(36),换热翅片Ⅰ(36)左侧安装有挡水板Ⅰ(37),喷嘴Ⅲ(41)下方安装有换热翅片Ⅱ(42),换热翅片Ⅱ(42)右侧安装有挡水板Ⅱ(43);
排风机构包括有排风口Ⅰ(35)、干燥器Ⅰ(38)、排风机Ⅰ(11)、排风口Ⅱ(39)、干燥器Ⅱ(44)和排风机Ⅱ(29);排风机构均嵌入安装于建筑物的墙体上,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相向对称地安装于建筑物外侧上部,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分别位于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的正上方,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分别距离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为5.0-8.0m,建筑物内侧上部相向对称地开有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分别与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连通,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分别位于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的正上方,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分别距离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为5.0-8.0m,挡水板Ⅰ(37)的左侧安装有干燥器Ⅰ(38),挡水板Ⅱ(43)的右侧安装有干燥器Ⅱ(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的风口形式均为双层百叶风口,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的风口形式均为单层百叶风口,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的风口形式均为条缝型格栅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的射流风速为5-15m/s。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风幕机Ⅰ(16)与回风机Ⅰ(17)的距离为2.0-3.0m,风幕机Ⅱ(25)与回风机Ⅱ(23)的距离为2.0-3.0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的送风气流与水平面夹角不超过5°。
CN201820531795.2U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424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31795.2U CN208042408U (zh)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31795.2U CN208042408U (zh)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42408U true CN208042408U (zh) 2018-11-02

Family

ID=63945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31795.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42408U (zh)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424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8791A (zh) * 2018-04-16 2018-09-11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通风系统
CN113223398A (zh) * 2021-05-17 2021-08-06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大空间舒适度模拟技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8791A (zh) * 2018-04-16 2018-09-11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通风系统
CN108518791B (zh) * 2018-04-16 2023-08-01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通风系统
CN113223398A (zh) * 2021-05-17 2021-08-06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大空间舒适度模拟技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5822B (zh) 新风空调
CN103776118A (zh) 一种新型厨房空调
CN102353112B (zh) 填料式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8518791A (zh) 一种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通风系统
CN208042408U (zh) 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CN203857600U (zh) 机械制冷与露点间接蒸发冷却联合空调机
CN107166584A (zh) 带卵石床蓄热的冬夏两用热回收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CN104534578B (zh) 一种单冷水机组诱导送风与辐射一体化空调装置
CN103953988A (zh) 压入管式逆流露点间接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联合空调机组
CN207230773U (zh) 结合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两级余热回收型新风空调器
CN107120726A (zh) 一种热泵用风机盘管机组、机组供热方法及机组组合装置
CN203719005U (zh) 一种新型厨房空调
CN206669940U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
CN108488986A (zh) 一种余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
CN2588265Y (zh) 多用途降温、供暖/加湿立式空调柜机
CN201811379U (zh) 蒸发冷却式冷水和新风复合机组
CN206073254U (zh) 一种强化辐射供冷/供热顶板换热的吊顶装置
CN205402926U (zh) 高大建筑物内降温用蒸发冷却分层空调系统
CN207881087U (zh) 室内环境控制设备
CN204678572U (zh) 基于蒸发冷却与热管、热泵联合的空调机组
CN106594912A (zh) 一种带冷热源的户式新风热回收装置
CN208253835U (zh) 一种结合层式送风的蒸发冷却通风空调系统
CN107044708A (zh) 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和空调器及室内空气净化方法
CN205842858U (zh) 一种新风空调机
CN2555473Y (zh) 多分区新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