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68282U -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68282U
CN207968282U CN201820410909.8U CN201820410909U CN207968282U CN 207968282 U CN207968282 U CN 207968282U CN 201820410909 U CN201820410909 U CN 201820410909U CN 207968282 U CN207968282 U CN 2079682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micro
vibration
permanent magne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1090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ity Of Dongyang Province East Cheng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ity Of Dongyang Province East Che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ity Of Dongyang Province East Cheng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ity Of Dongyang Province East Che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1090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682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682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682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它包括线圈、永磁体、振动体、外壳、弹性装置和电路基板,线圈包括上线圈和下线圈,上线圈固定在外壳顶端内侧,下线圈固定在与上线圈相对的外壳底端内侧,永磁体悬空置于上线圈和下线圈之间,通过上线圈和下线圈配合产生的磁场驱动永磁体带动振动体进行振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线圈和下线圈配合产生的磁场减少了微振动器达到设定振感的时间,使得响应时间减少、微振动器更加灵敏并且振感更强,通过使用开口部设有弹簧的U字形簧片作为弹性装置使得微振动器的振感更强并延长了微振动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用电磁工作的微振动器,尤其涉及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背景技术
微振动器作为一种微型电机,主要用于手机、电动玩具等小型电子产品上,特别是智能手机上的手游等娱乐都需要振动来提高游戏的体验感,但是传统的扁平电机由于电刷的磨损,使用的寿命较短,同时达到一定的振感时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振感也不强。虽然智能手机的体积越来越大,但安装微振动器的空间却越来越小。传统的微振动器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2889418 U,授权公告日2013年04月17日,公开了一种手机振动器,包括硅胶外壳、定子、转轴、转子座、轴承、转子线圈、电枢、磁钢、偏心轮一和偏心轮二,所述定子安装在硅胶外壳内部,所述转子座设置在硅胶外壳内部右端,所述转轴一端安装在转子座上,另一端安装在轴承上,所述磁钢安装在转轴中间部位,所述偏心轮一和偏心轮二安装在转轴上,且分别处于磁钢的左、右两侧,所述转子线圈固定在转子座上,所述电枢安装在转子座右端,由于偏心轮安装在壳体内部,旋转时不会对手机内的其它部件和线路发生碰撞,保证了振动装置的可靠性,减低了构件装配的复杂性。但是,上述专利中提及的使用偏心轮的手机振动器仍然没有解决微振动器振动使用寿命短、响应时间较长以及振感弱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微振动器振动使用寿命短、响应时间较长以及振感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包括线圈、永磁体、振动体、外壳、弹性装置和电路基板,线圈固定在外壳内侧,永磁体、振动体、弹性装置和电路基板均位于外壳内,振动体通过弹性装置固定在外壳上,永磁体固定在振动体上,电路基板为线圈施加电气信号,通电后的线圈通过磁力驱动永磁体带动振动体进行振动,所述线圈包括上线圈和下线圈,所述上线圈固定在外壳顶端内侧,所述下线圈固定在与上线圈相对的外壳底端内侧,所述永磁体悬空置于上线圈和下线圈之间,通过上线圈和下线圈配合产生的磁场驱动永磁体带动振动体进行振动,进而减少了微振动器的振动响应时间。通过控制上线圈和下线圈的通电电流,使得两个线圈产生相反的磁极,进而增大对永磁体的磁力,减少了微振动器达到设定振感的时间,使得响应时间减少、微振动器更加灵敏并且振感更强。再者,通过控制上、下线圈的两个通电电流,能够使得微振动器的振动模式更加丰富,进而提高用户对于手游的体验度。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包括下托架和机壳,所述电路基板为FPC,所述下托架为圆形平板,所述机壳为下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机壳下端开口边缘处设有一段缺口,该缺口用于FPC穿入外壳内,所述FPC进入外壳后分为两段,一段FPC粘贴在下托架上为下线圈供电,另一段FPC粘贴在机壳上端内侧壁上为上线圈供电。通过使用FPC作为电路基板减少了微振动器的体积,有利于微振动器集成到智能手机内。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弹簧片,所述弹簧片以永磁体中心呈对称分布,弹簧片一端固定在振动体下端,另一端固定在下托架上。弹簧片的使用使得弹性装置能提供更大的恢复力,使得微振动器的振感更强。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四个弹簧片,弹簧片所在位置的连线呈正方形,所述弹簧片为U字形簧片,所述U字形簧片的开口处设有连接在开口两侧的弹簧,该弹簧为U字形簧片提供额外恢复力,进而延长U字形簧片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永磁体为圆柱形磁钢,所述振动体包括固定套和质量块,所述质量块通过固定套固定在磁钢外侧,所述质量块为圆环状钨合金,所述固定套为圆环状构建,固定套的内环半径与磁钢半径相同,固定套内环和磁钢胶合,固定套的外环半径与质量块内环半径相同,固定套外环和质量块内环胶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线圈和下线圈配合产生的磁场减少了微振动器达到设定振感的时间,使得响应时间减少、微振动器更加灵敏并且振感更强,通过使用开口部设有弹簧的U字形簧片作为弹性装置使得微振动器的振感更强并延长了微振动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的侧视结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的爆炸图。
图中:1、下托架,2、机壳,3、FPC,4、上线圈,5、下线圈,6、弹簧片,7、永磁体,8、固定套,9、质量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通常来说,使用电磁工作的微振动器包括线圈、永磁体、振动体、外壳、弹性装置和电路基板,线圈固定在外壳内侧,永磁体、振动体、弹性装置和电路基板均位于外壳内,振动体通过弹性装置固定在外壳上,永磁体固定在振动体上,电路基板为线圈施加电气信号,通电后的线圈通过磁力驱动永磁体带动振动体进行振动。
图1为该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的侧视结构剖面图,图2为该微振动器的爆炸图,如图所示,该微振动器包括下托架1、机壳2、FPC、上线圈4、下线圈5、弹簧片6、永磁体7、固定套8和质量块9,下托架1和机壳2构成了微振动器的外壳。FPC为柔性电路板的简称FPC,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通过使用FPC作为电路基板减少了微振动器的体积,有利于微振动器集成到智能手机内。下托架1为圆形平板,机壳2为下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机壳2下端开口边缘处设有一段缺口,该缺口用于FPC穿入外壳内。弹簧片6为U字形簧片,U字形簧片的开口处设有连接在开口两侧的弹簧,该弹簧为U字形簧片提供额外恢复力,进而延长U字形簧片的使用寿命,U字形簧片作为弹性装置使得微振动器的振感更强并延长了微振动器的使用寿命。
上线圈4固定在外壳顶端内侧,下线圈5固定在与上线圈4相对的外壳底端内侧,永磁体7悬空置于上线圈4和下线圈5之间,通过上线圈4和下线圈5配合产生的磁场驱动永磁体7带动振动体进行振动,进而减少了微振动器的振动响应时间。如图2所示,FPC通过机壳2下端开口边缘处的缺口进入外壳内部,FPC进入外壳后分为两段,一段FPC粘贴在下托架1上为下线圈5供电,另一段FPC粘贴在机壳2上端内侧壁上为上线圈4供电,对两个线圈施加例如2V-5V AC 频率180-300Hz(频率和电压都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调整)的电流,当上线圈4形成吸力时,下线圈5形成斥力,使永磁体7朝上运动,永磁体7通过固定套8带动质量块9向上运动;当电流方向变后,当上线圈4形成斥力时,下线圈5形成吸力,使永磁体7朝下运动,永磁体7通过固定套8带动质量块9向下运动,通过不断的上下运动形成加速度,从而产生振动。上线圈4和下线圈5产生的磁场叠加增强,使得磁场对永磁体7的磁力增强,进而振动体迅速振动,减少了微振动器达到设定振感的时间,使得响应时间减少、微振动器更加灵敏并且振感更强。进一步的,通过控制上、下线圈5的两个通电电流,能够使得微振动器的振动模式更加丰富,比如通过音乐来调节微振动器振动的幅度和频率,进而增强用户对于手游的体验。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Claims (5)

1.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包括线圈、永磁体、振动体、外壳、弹性装置和电路基板,线圈固定在外壳内侧,永磁体、振动体、弹性装置和电路基板均位于外壳内,振动体通过弹性装置固定在外壳上,永磁体固定在振动体上,电路基板为线圈施加电气信号,通电后的线圈通过磁力驱动永磁体带动振动体进行振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包括上线圈和下线圈,所述上线圈固定在外壳顶端内侧,所述下线圈固定在与上线圈相对的外壳底端内侧,所述永磁体悬空置于上线圈和下线圈之间,通过上线圈和下线圈配合产生的磁场驱动永磁体带动振动体进行振动,进而减少了微振动器的振动响应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下托架和机壳,所述电路基板为FPC,所述下托架为圆形平板,所述机壳为下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机壳下端开口边缘处设有一段缺口,该缺口用于FPC穿入外壳内,所述FPC进入外壳后分为两段,一段FPC粘贴在下托架上为下线圈供电,另一段FPC粘贴在机壳上端内侧壁上为上线圈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弹簧片,所述弹簧片以永磁体中心呈对称分布,弹簧片一端固定在振动体下端,另一端固定在下托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四个弹簧片,弹簧片所在位置的连线呈正方形,所述弹簧片为U字形簧片,所述U字形簧片的开口处设有连接在开口两侧的弹簧,该弹簧为U字形簧片提供额外恢复力,进而延长U字形簧片的使用寿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为圆柱形磁钢,所述振动体包括固定套和质量块,所述质量块通过固定套固定在磁钢外侧,所述质量块为圆环状钨合金,所述固定套为圆环状构建,固定套的内环半径与磁钢半径相同,固定套内环和磁钢胶合,固定套的外环半径与质量块内环半径相同,固定套外环和质量块内环胶合。
CN201820410909.8U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Active CN2079682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10909.8U CN207968282U (zh)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10909.8U CN207968282U (zh)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68282U true CN207968282U (zh) 2018-10-12

Family

ID=63725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10909.8U Active CN207968282U (zh)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6828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48858A (zh) * 2018-03-26 2018-08-24 浙江省东阳市东磁诚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CN110277891A (zh) * 2019-07-12 2019-09-24 哈朴铁石(上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发声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48858A (zh) * 2018-03-26 2018-08-24 浙江省东阳市东磁诚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CN110277891A (zh) * 2019-07-12 2019-09-24 哈朴铁石(上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发声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34959U (zh) 振动电机
US7170205B2 (en) Internal weight type vertical vibrator
US20060001324A1 (en) Pattern coil type vertical vibrator
KR100984046B1 (ko) 리니어 타입 진동모터
KR20110032890A (ko) 수평 진동자
CN207968282U (zh)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CN108448858A (zh)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CN107317454A (zh) 线性振动马达
KR20050083528A (ko) 공진주파수를 이용한 선형 진동모터
CN218587058U (zh) 一种振动马达
US6486579B1 (en) Electromagnetic vibrator and portable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KR100726245B1 (ko) 진동모터
JP2000301064A (ja) 振動生成装置
CN208638229U (zh) 振动电机
CN100536286C (zh) 微型铁芯马达
TW588494B (en) Vibration motor of coin type
US7446445B2 (en) Vibration motor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utilizing the same
CN104467340B (zh) 一种水平振动马达
CN207069868U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207069866U (zh) 线性振动马达
KR20160028134A (ko) 컨틸레버형 진동발생기
CN213484731U (zh) 一种扁平状圆形微型振动器
KR20120018405A (ko) 수평 선형 진동기
CN108418382A (zh) 线性振动电机
CN201068842Y (zh) 微振动发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