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46666U - 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46666U
CN207946666U CN201820047849.8U CN201820047849U CN207946666U CN 207946666 U CN207946666 U CN 207946666U CN 201820047849 U CN201820047849 U CN 201820047849U CN 207946666 U CN207946666 U CN 2079466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t
resistance
chip
module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4784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森
周志鹏
朱前进
罗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YUNSE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YUNSE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YUNSE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YUNSE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04784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466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466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466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涉及监控领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监控设备箱存在智能化水平较低的技术问题,能够提高监控设备箱的智能化水平。该智能监控设备箱包括设备箱主体以及设置在设备箱主体上的电柜门,设备箱主体内部设置有主控制板以及分别与主控制板相连接的电源、防拆开关、温湿度传感器、风扇和照明灯,电源用于为主控制板供电;防拆开关用于保护主控制板的数据安全;温湿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智能监控设备箱内部的温湿度信息,并将温湿度信息传输至主控制板;风扇用于为智能监控设备箱降温;照明灯用于照明;主控制板用于接收温湿度信息,并根据温湿度信息控制风扇开启或关断。

Description

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平安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安防产品及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同时也对产品创新和性能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监控箱体采用不锈钢板,整体喷塑,箱体安装防水锁,所有锁芯统一钥匙,箱体内配备避雷器、空气开关、接线盒等器件。
目前,传统的监控设备箱,单纯的将各个零配件拼凑在一起,虽然能够起到监控的作用,但是功能单一,智能化程度低,例如不能对箱体温度进行监测和调节,监控设备箱存在由于高温导致内部器件工作异常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的监控设备箱存在智能化水平较低的问题,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监控设备箱存在智能化水平较低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监控设备箱,包括:设备箱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设备箱主体上的电柜门,所述设备箱主体内部设置有主控制板、电源、防拆开关、温湿度传感器、风扇和照明灯,所述电源、所述防拆开关、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所述风扇、所述照明灯分别与所述主控制板相连接;
所述电源用于为所述主控制板供电;
所述防拆开关用于保护主控制板的数据安全;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智能监控设备箱内部的温湿度信息,并将所述温湿度信息传输至所述主控制板;
所述风扇用于为智能监控设备箱降温;
所述照明灯用于照明;
所述主控制板用于接收所述温湿度信息,并根据所述温湿度信息控制风扇开启或关断。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主控制板包括:电压转换模块、控制模块、防拆开关模块、温湿度传感模块、风扇模块、照明模块以及报警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与所述电源相连接,所述防拆开关模块、温湿度传感模块、风扇模块、照明模块以及报警模块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防拆开关模块与防拆开关相连接,所述温湿度传感模块与温湿度传感器相连接,所述风扇模块与所述风扇相连接,所述照明模块与照明灯相连接,所述报警模块用于发出警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6、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11、电阻R21、电阻R41、贴片电容C1、贴片电容C7、贴片电容C8、贴片电容C25、贴片电容C26、贴片电容C27、贴片电容C33、晶体谐振器X2以及电感L4;
其中,电阻R5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4脚相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SCSn端,电阻R6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5脚相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MOSI端,电阻R7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6脚相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MISO端,电阻R11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7脚相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SCLK端,电阻R21的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9脚相连接,电阻R41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脚相连接,电阻R41的另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贴片电容C1的一端与电阻R21的另一端相连接,贴片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7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8脚相连接,贴片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8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7脚相连接,贴片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25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0脚相连接,贴片电容C25的另一端、贴片电容C26的一端、贴片电容C27的一端以及贴片电容C33的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26的另一端、贴片电容C27的另一端以及贴片电容C33的另一端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主控芯片U6的4脚、6脚、18脚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晶体谐振器X2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8脚相连接,晶体谐振器X2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7脚相连接,电感L4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0脚相连接;主控芯片U6的3脚、5脚和21脚均接地,主控芯片U6的9脚、10脚、23脚、19脚以及22脚悬空。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防拆开关模块包括:电阻R40、电容C43以及接线端子CN4;接线端子CN4的1脚、电容C43的一端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接线端子CN4的2脚、电容C43的另一端、电阻R40的一端均与主控芯片U6的1脚相连接,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报警模块包括:蜂鸣器U10、三极管Q1以及电阻R34;三极管Q1的基极B与电阻R34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34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5脚相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E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与蜂鸣器U10的负极相连接,蜂鸣器U10的正极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温湿度传感模块包括:温湿度芯片U11、瓷片电容C29和瓷片电容C30;温湿度芯片U11的1脚、瓷片电容C29的一端、瓷片电容C30的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温湿度芯片U11的2脚与主控芯片U6的2脚相连接,瓷片电容C29的另一端和瓷片电容C30的另一端均接地,温湿度芯片U11的3脚悬空,温湿度芯片U11的4脚接地;
风扇模块包括:低压MOS管U9、电阻R33、电阻R44、电阻R45、接线端子CN5以及三极管Q4;低压MOS管U9的1脚与电阻R33的一端、三极管Q4的3脚相连接,低压MOS管U9的2脚、电阻R33的另一端均与12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低压MOS管U9的3脚、电阻R44的一端均与接线端子CN5的1脚相连接,电阻R44的另一端、接线端子CN5的2脚、三极管Q4的2脚均接地,三极管Q4的1脚与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45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32脚相连接;
照明模块包括:低压MOS管U12、电阻R46、电阻R47、电阻R48、电阻R54、电阻R55、接线端子CN6、三极管Q5和三极管Q7;低压MOS管U12的1脚与电阻R47的一端、三极管Q5的3脚相连接,低压MOS管U12的2脚、电阻R47的另一端与12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低压MOS管U12的3脚、电阻R48的一端与接线端子CN6的1脚相连接,接线端子CN6的2脚、电阻R48的另一端、三极管Q5的2脚、三极管Q7的2脚均接地,三极管Q5的1脚与电阻R46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46的另一端与电阻R55的一端、三极管Q7的3脚相连接,电阻R55的另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三极管Q7的1脚与电阻R54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54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脚相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的ICSP模块、下载接口模块和时钟模块;
其中,所述ICSP模块包括:串口芯片JP1和贴片微动开关S1;串口芯片JP1的1脚与MISO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2脚同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3脚与SCLK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4脚与MOSI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5脚与贴片微动开关S1的一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6脚与贴片微动开关S1的另一端均接地;
下载接口模块包括:串口芯片JP2;串口芯片JP2的1脚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串口芯片JP2的2脚接地,串口芯片JP2的3脚与主控芯片U6的31脚相连接,串口芯片JP2的4脚与主控芯片U6的30脚相连接;
时钟模块包括:时钟芯片U4、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容C9、电容C28以及纽扣电池卡座BT1;电阻R22的一端与时钟芯片U4的4脚相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9脚相连接,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与时钟芯片U4的16脚相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时钟芯片U4的15脚相连接,电容C9的一端、电容C28的一端以及时钟芯片U4的2脚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与电容C28的另一端接地,纽扣电池卡座BT1的正极端与时钟芯片U4的14脚相连接,纽扣电池卡座BT1的负极端接地,时钟芯片U4的5脚、6脚、7脚、8脚、9脚、10脚、11脚、12脚、13脚均接地,时钟芯片U4的1脚、3脚悬空。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网络模块以及网络接口模块,所述网络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网络接口模块与所述网络模块相连接;
所述网络模块包括:网络芯片U8、电阻R25、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容C15以及电容C16;电阻R25的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10脚相连接,电阻R2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8的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32脚相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36脚相连接,电阻R29的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9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37脚相连接,网络芯片U8的37脚与主控芯片U6的26脚相连接,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31的一端、电阻R32的一端均与3.3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30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43脚相连接,电阻R31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44脚相连接,电阻R32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45脚相连接,电容C15的1脚与网络芯片U8的20脚相连接,电容C15的2脚接地,电容C16的2脚与网络芯片U8的22脚相连接,电容C16的1脚、网络芯片U8的23脚接地,网络芯片U8的3脚、9脚、14脚、16脚、19脚、29脚、38脚、39脚、40脚、41脚、42脚、48脚均接地,网络芯片U8的28脚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
所述网络接口模块采用RJ45网络接口模块,所述RJ45网络接口模块包括:网口RJ1、电阻R42、R43、电容C2、网口RJ1的9脚与网络芯片U8的25脚相连接,网口RJ1的11脚与网络芯片U8的27脚相连接,电阻R42的一端与网口RJ1的10脚相连接,电阻R42的另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阻R43的一端与网口RJ1的12脚相连接,电阻R43的另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容C2的1脚接地,电容C2的2脚、网口RJ1的13脚以及网口RJ1的14脚均接地,网口RJ1的4脚、5脚、7脚、8脚悬空。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与网络接口模块相连接的网口变压器模块,所述网口变压器模块包括:网络变压器T1、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感L3、电感L6、电容C4、电容C5以及电容C6;电阻R14的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1脚相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电阻R15的一端、电感L6的1脚和电容C6的1脚均与网络变压器T1的2脚相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3脚相连接,电感L6的2脚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容C6的2脚接地,电阻R16的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7脚相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8脚相连接,电阻R17的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6脚相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7脚相连接,电感L3的1脚、电容C5的2脚与网络变压器T1的7脚相连接,电感L3的2脚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容C5的1脚接地,电阻R18的一端、电阻R19的一端均与电容C4的1脚相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15脚相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10脚相连接,电容C4的2脚接地,网络变压器T1的4脚、5脚、12脚、13脚悬空。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继电器模块。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感知控制系统,包括:上位机和第一方面提及的智能监控设备箱,所述上位机与所述智能监控设备箱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监控设备箱,包括设备箱主体以及设置在设备箱主体上的电柜门,设备箱主体内部设置有主控制板以及分别与主控制板相连接的电源、防拆开关、温湿度传感器、风扇和照明灯,电源用于为主控制板供电;防拆开关用于保护主控制板的数据安全;温湿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智能监控设备箱内部的温湿度信息,并将温湿度信息传输至主控制板;风扇用于为智能监控设备箱降温;照明灯用于照明;主控制板用于接收温湿度信息,并根据温湿度信息控制风扇开启或关断。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监控设备箱存在智能化水平较低的技术问题,能够提高监控设备箱的智能化水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监控设备箱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感知型监控设备箱,以解决传统设备箱无法感知状态数据的问题。通过核心主控制板,可以实现对温湿度的采集和风扇开启降温,提高了智能化程度,且该设备箱还能够进行防拆报警;此外,主控制板还可以将智能监控设备箱(前端)采集的温湿度、电源状态、网络状态、风扇状态、箱门状态、继电器状态、布撤防状态等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上位机(后台),同时后台可对前端的智能监控设备箱进行远程布撤防、温湿度设定、风扇控制、继电器控制等操作,实现双向通信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监控设备箱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监控设备箱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源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片同步降压稳压器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拆开关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报警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湿度传感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ICSP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载接口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时钟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口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口变压器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备用电源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备用电池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感知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智能监控设备箱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监控设备箱,该智能监控设备箱包括:设备箱主体10以及设置在设备箱主体上的电柜门9,所述设备箱主体内部设置有主控制板8、电源4、防拆开关5、风扇6、照明灯7以及温湿度传感器(未示于图中),所述电源、所述防拆开关、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所述风扇、所述照明灯分别与所述主控制板相连接。
所述电源用于为所述主控制板供电,保证主控制板的正常工作。
所述防拆开关用于防止非法拆卸,以保护主控制板的数据安全。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智能监控设备箱内部的温湿度信息,并将所述温湿度信息传输至所述主控制板。
所述风扇用于为所述智能监控设备箱降温。
所述照明灯用于照明智能监控设备箱,以方便检修。
所述主控制板用于接收所述温湿度信息,并根据所述温湿度信息控制风扇开启或关断。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板还可以用于控制照明灯开启或关断,和/或,用于与外界进行通讯。
进一步的,所述照明灯采用LED灯。
进一步的,所述设备箱主体内部还设置有接线盒11、防浪涌保护器1、自动重合闸漏电保护器2、插座3,所述电源、防浪涌保护器、自动重合闸漏电保护器、插座均与接线盒相连接。
具体的,所述接线盒设置有零线接线柱(N)、火线接线柱(L)和地线接线柱(PE),所述电源、防浪涌保护器、自动重合闸漏电保护器、插座接在对应的接线柱上。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电源是经过电压转换的电源,例如电源适配器,能够将交流电(220V)转换为直流电(12V/24V)。
这里的电源输出的电压为直流12V和24V两种电压,以满足不同设备的电压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板包括:电压转换模块801、控制模块800、防拆开关模块802、温湿度传感模块(未示与图中)、风扇模块803、照明模块804以及报警模块(未示于图中),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与所述电源4相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用于将电源的电压值进行转换,以满足不同的电压需求;所述防拆开关模块、温湿度传感模块、风扇模块、照明模块以及报警模块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防拆开关模块与防拆开关5相连接,所述温湿度传感模块与温湿度传感器相连接,所述风扇模块与所述风扇6相连接,照明模块与照明灯7相连接,所述报警模块用于发出警报。
具体的,所述电源采用12V,所述电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源转换电路以及第二电源转换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转换电路用于将12V电源转换为5V电源。
具体的,参照图3,第一电源转换电路包括:转换芯片U1,电容C49、电容C50、电容C51和电容C52;其中,转换芯片U1的1脚、电容C49的一端、电容C50的一端与12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容C49的另一端、电容C50的另一端接地,转换芯片U1的3脚、电容C51的一端、电容C52的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容C51的另一端、电容C52的另一端接地,转换芯片U1的2脚接地。
第二电源转换电路用于将12V电源转换为3.3V直流电源(图4中以D3V3标示),第二电源转换电路采用单片同步降压稳压器模块。
具体的,参照图4,单片同步降压稳压器模块包括:包括单片同步降压稳压器U2,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2,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34、电容C35,电感L2,二极管D1;电阻R8一端与单片与步降压稳压器U2的7脚相连,电阻R8另一端、电容C12、C13的一端、单片与步降压稳压器U2的2脚与12V电源相连,电阻R19的一端与电容C10的一端相连,电阻R19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0的另一端与片与步降压稳压器U2的6脚相连,电阻R10的一端、电容C34、C35,电感L2的一端与3.3V电源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电阻R12的一端单片与步降压稳压器U2的5脚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电感C11、C12、C13、C34、C35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一端、单片与步降压稳压器U2的4脚接地,电容C14的一脚、电感L2的2脚、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单片与步降压稳压器U2的3脚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采用ATMEGA系列单片机。
具体的,参照图5,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6、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11、电阻R21、电阻R41、贴片电容C1、贴片电容C7、贴片电容C8、贴片电容C25、贴片电容C26、贴片电容C27、贴片电容C33、晶体谐振器X2以及电感L4。
其中,电阻R5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4脚相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SCSn端,电阻R6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5脚相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MOSI端,电阻R7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6脚相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MISO端,电阻R11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7脚相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SCLK端,电阻R21的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9脚相连接,电阻R41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脚相连接,电阻R41的另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贴片电容C1的一端与电阻R21的另一端相连接,贴片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7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8脚相连接,贴片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8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7脚相连接,贴片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25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0脚相连接,贴片电容C25的另一端、贴片电容C26的一端、贴片电容C27的一端以及贴片电容C33的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26的另一端、贴片电容C27的另一端以及贴片电容C33的另一端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主控芯片U6的4脚、6脚、18脚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晶体谐振器X2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8脚相连接,晶体谐振器X2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7脚相连接,电感L4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0脚相连接;主控芯片U6的3脚、5脚和21脚均接地,主控芯片U6的9脚、10脚、23脚、19脚以及22脚悬空。
需要说明的是,SCSn/SS端为从机选择端,SCK/SCLK为同步时钟端,MOSI为主机输出从机输入端,MISO为主机输入从机输出端。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电阻R36和电阻R37,电阻R36的一端、电阻R37的一端均与主控芯片U6的24脚相连接,电阻R37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备用电源输入端Vin。
进一步的,参照图6,所述防拆开关模块包括:电阻R40、电容C43以及接线端子CN4;接线端子CN4的1脚、电容C43的一端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接线端子CN4的2脚、电容C43的另一端、电阻R40的一端均与主控芯片U6的1脚相连接,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地。
参照图7,所述报警模块包括:蜂鸣器U10、三极管Q1以及电阻R34;三极管Q1的基极B与电阻R34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34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5脚相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E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与蜂鸣器U10的负极相连接,蜂鸣器U10的正极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防拆开关断路时,主控芯片可控制蜂鸣器响起发出警报。
参照图8,所述温湿度传感模块包括:温湿度芯片U11、瓷片电容C29和瓷片电容C30;温湿度芯片U11的1脚、瓷片电容C29的一端、瓷片电容C30的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温湿度芯片U11的2脚与主控芯片U6的2脚相连接,瓷片电容C29的另一端和瓷片电容C30的另一端均接地,温湿度芯片U11的3脚悬空,温湿度芯片U11的4脚接地。
参照图9,风扇模块包括:低压MOS管U9、电阻R33、电阻R44、电阻R45、接线端子CN5以及三极管Q4;低压MOS管U9的1脚与电阻R33的一端、三极管Q4的3脚相连接,低压MOS管U9的2脚、电阻R33的另一端均与12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低压MOS管U9的3脚、电阻R44的一端均与接线端子CN5的1脚相连接,电阻R44的另一端、接线端子CN5的2脚、三极管Q4的2脚均接地,三极管Q4的1脚与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45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32脚相连接;风扇模块可根据设定的温度开启或关闭(停止)。例如,温湿度传感模块用来测量设备箱内的智能监控设备箱温度和湿度,并将温度和湿度发送至主控制板,当温度高于预设温度上限值,主控制板控制风扇开启进行降温。
参照图10,所述照明模块包括:低压MOS管U12、电阻R46、电阻R47、电阻R48、电阻R54、电阻R55、接线端子CN6、三极管Q5和三极管Q7;低压MOS管U12的1脚与电阻R47的一端、三极管Q5的3脚相连接,低压MOS管U12的2脚、电阻R47的另一端与12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低压MOS管U12的3脚、电阻R48的一端与接线端子CN6的1脚相连接,接线端子CN6的2脚、电阻R48的另一端、三极管Q5的2脚、三极管Q7的2脚均接地,三极管Q5的1脚与电阻R46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46的另一端与电阻R55的一端、三极管Q7的3脚相连接,电阻R55的另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三极管Q7的1脚与电阻R54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54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脚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的ICSP模块、下载接口模块和时钟模块。
具体的,参照图11,所述ICSP模块包括:串口芯片JP1和贴片微动开关S1;串口芯片JP1的1脚与MISO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2脚同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3脚与SCLK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4脚与MOSI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5脚与贴片微动开关S1的一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6脚与贴片微动开关S1的另一端均接地;串口芯片JP1的1脚与电阻R7的另一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3脚与电阻R11的另一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4脚与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接,由此实现串口芯片JP1与主控芯片U6的连接。ICSP模块作为烧录程序的接口,主要用于灌boot loader和预先编制的程序(例如引导程序或者应用程序)。
参照图12,下载接口模块包括:串口芯片JP2;串口芯片JP2的1脚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串口芯片JP2的2脚接地,串口芯片JP2的3脚与主控芯片U6的31脚相连接,串口芯片JP2的4脚与主控芯片U6的30脚相连接;下载接口模块用来把引导程序和应用程序下载到主控制板的E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里。
参照图13,时钟模块包括:时钟芯片U4、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容C9、电容C28以及纽扣电池卡座BT1;电阻R22的一端与时钟芯片U4的4脚相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9脚相连接,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与时钟芯片U4的16脚相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时钟芯片U4的15脚相连接,电容C9的一端、电容C28的一端以及时钟芯片U4的2脚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与电容C28的另一端接地,纽扣电池卡座BT1的正极端与时钟芯片U4的14脚相连接,时钟芯片U4的14脚相连接还可以连接备用电源VB(或者称为Vbat);纽扣电池卡座BT1的负极端接地,时钟芯片U4的5脚、6脚、7脚、8脚、9脚、10脚、11脚、12脚、13脚均接地,时钟芯片U4的1脚、3脚悬空。时钟模块用于计时,具体的,时钟模块主要控制心跳包等计时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网络模块以及网络接口模块,所述网络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网络接口模块与所述网络模块相连接。
具体的,参照图14,所述网络模块包括:网络芯片U8、电阻R25、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容C15以及电容C16;电阻R25的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10脚相连接,电阻R2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8的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32脚相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36脚相连接,电阻R29的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9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37脚相连接,网络芯片U8的37脚与主控芯片U6的26脚相连接,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31的一端、电阻R32的一端均与3.3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30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43脚相连接,电阻R31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44脚相连接,电阻R32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45脚相连接,电容C15的1脚与网络芯片U8的20脚相连接,电容C15的2脚接地,电容C16的2脚与网络芯片U8的22脚相连接,电容C16的1脚、网络芯片U8的23脚接地,网络芯片U8的3脚、9脚、14脚、16脚、19脚、29脚、38脚、39脚、40脚、41脚、42脚、48脚均接地,网络芯片U8的28脚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网络芯片U8的4脚、8脚、11脚、15脚、17脚、21脚均与3.3V交流电源相连接。这里的网络芯片U8是全硬件TCP/IP协议栈。
参照图15,所述网络接口模块采用RJ45网络接口模块,所述RJ45网络接口模块包括:网口RJ1、电阻R42、R43、电容C2、网口RJ1的9脚与网络芯片U8的25脚相连接,网口RJ1的11脚与网络芯片U8的27脚相连接,电阻R42的一端与网口RJ1的10脚相连接,电阻R42的另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阻R43的一端与网口RJ1的12脚相连接,电阻R43的另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容C2的1脚接地,电容C2的2脚、网口RJ1的13脚以及网口RJ1的14脚均接地,网口RJ1的4脚、5脚、7脚、8脚悬空。此处的网络接口模块作为网线的连接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与网络接口模块相连接的网口变压器模块。
具体的,参照图16,所述网口变压器模块包括:网络变压器T1、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感L3、电感L6、电容C4、电容C5以及电容C6;电阻R14的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1脚相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电阻R15的一端、电感L6的1脚和电容C6的1脚均与网络变压器T1的2脚相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3脚相连接,电感L6的2脚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容C6的2脚接地,电阻R16的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7脚相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8脚相连接,电阻R17的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6脚相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7脚相连接,电感L3的1脚、电容C5的2脚与网络变压器T1的7脚相连接,电感L3的2脚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容C5的1脚接地,电阻R18的一端、电阻R19的一端均与电容C4的1脚相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15脚相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10脚相连接,电容C4的2脚接地,网络变压器T1的4脚、5脚、12脚、13脚悬空。需要说明的是,网口变压器的作用如下:一、增强信号,使其传输距离更远;其二,使芯片端与外部隔离。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继电器模块。
继电器模块用于弱电控制强电或其它直流电源,具体的,继电器模块用于外接监控器件(例如补光灯、摄像头等)。
考虑到外接监控器件的个数以及主控制板的接线端子数,进一步的,继电器模块为多个,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加,从而实现主控制板对不同监控器件的控制。
参照图17,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继电器模块为三个,继电器模块主要包括常闭型4脚继电器K1、常闭型4脚继电器K2和常闭型4脚继电器K3。
其中,常闭型4脚继电器K1包括接线端子CN2,二极管D4,三极管Q2以及电阻R38,继电器K1的1脚、二极管D4的2脚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继电器K1的2脚、二极管D4的1脚与三极管Q2的3脚相连接,继电器K1的3脚与接线端子CN2的2脚相连接,继电器K1的4脚与接线端子CN2的1脚相连接,三极管Q2的2脚接地,三极管Q2的1脚与电阻R38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38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2脚相连接。
常闭型4脚继电器K2包括接线端子CN1,二极管D3,三极管Q3,电阻R20;继电器K2的1脚、二极管D3的2脚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继电器K2的2脚、二极管D3的1脚与三极管Q3的3脚相连,继电器K2的3脚与接线端子CN1的2脚相连,继电器K2的4脚与接线端子CN1的1脚相连,三极管Q3的2脚接地,三极管Q3的1脚与电阻R20的一端相连,电阻R20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3脚相连。
常闭型4脚继电器K3包括接线端子CN3,二极管D7,三极管Q6,电阻R53;继电器K3的1脚、二极管D7的2脚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继电器K3的2脚、二极管D7的1脚与三极管Q6的3脚相连,继电器K3的3脚与接线端子CN3的2脚相连,继电器K3的4脚与接线端子CN3的1脚相连,三极管Q6的2脚接地,三极管Q6的1脚与电阻R53的一端相连,电阻R53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1脚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还包括:备用电源转换电路。
具体的,参照图18,备用电源转换电路包括:场效应管U7、二极管D5和电阻R1,场效应管U7的1脚连接备用电池的输入端Vin;场效应管U7的3脚连接Vbat,场效应管U7的2脚连接12V电源的正极,二极管D5的正极端连接Vin,二极管D5的负极端连接12V电源的正极,电阻R1的一端连接Vin,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备用电池模块。
参照图19,所述备用电池模块包括:充电管理芯片U13,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6、电阻R57、电阻R58,电容C53、电容C54、电容C55、电容C56、电容C57,电感L5,二极管D2,场效应管U5,贴片LED2(绿光LED)、LED3(红光LED),接线端子CN7;其中,电阻R2的一端与电容C57的2脚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一端、场效应管U5的3脚与电感L5的2脚相连,电容C57的1脚、二极管D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13的5脚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容C55的2脚相连,电容C55的1脚、充电管理芯片U13的2脚接地,电阻R56的一端与贴片LED2、LED3的正极相连,贴片LED2的负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13的3脚相连,贴片LED3的负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13的4脚相连,电阻R56的另一端、电容C52的2脚、场效应管U5的2脚、充电管理芯片U13的9脚、电容C53的2脚与Vin相连,电容C53的1脚接地,电容C54的1脚与充电管理芯片U13的1脚相连,场效应管U5的1脚与充电管理芯片U13的10脚相连,电阻R57的一端、电感L5的1脚与充电管理芯片U13的8脚相连,电阻R57的另一端、电阻R58的一端、接线端子CN7的1脚、电容C56的2脚、充电管理芯片U13的7脚与Vbat相连,电阻R58的另一端、电阻R4的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13的6脚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56的另一端、接线端子CN7的2脚接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监控设备箱是一款智能化新型硬件产品,其本质是将物联网技术、温湿度传感技术、串口/无线通信技术、防拆报警技术、温控风扇技术运用于传统设备箱上;工艺结构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最大程度上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性;智能监控设备箱机整合了自动重合闸、温湿度探测及报警、防盗防拆、温控风扇、电源控制、断电断网报警、双网传输、LED照明等多样化功能,模块化设计,按需装配,集中管理,为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后期的高效维护提供了保障。
实施例二:
如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感知控制系统,包括:上位机100和实施例一所述的智能监控设备箱200,所述上位机与所述智能监控设备箱相连接。
具体的,所述上位机与所述智能监控设备箱的主控制板通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位机与所述智能监控设备箱的主控制板有线通讯连接,具体的,所述上位机与所述智能监控设备箱的主控制板通过网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位机可以是控制终端,该控制终端设置在中心管理平台。
控制终端可以与智能监控设备箱进行双向数据通讯,例如温湿度传感模块用来测量设备箱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终端发送读取温度和湿度指令,智能监控设备箱收到指令,由其内部的控制模块,读取温度和湿度,并将读取的温度和湿度通过有线数据传输通道返回给控制终端。此外,智能监控设备箱可以将报警信息发送至控制终端,告知控制终端进行及时检修。
该智能感知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设备箱采用模块化设计,灵活多变,方便现场维护使用。
(2)设备箱具备一体化供电,工业端子,DC24V、DC12V输出;三相插座,两相插座AC220V输出。
(3)设备箱具备一组温控风扇,可近程或远程设定风扇开启条件。
(4)设备箱具备三组继电器控制模块,可后台控制前端补光灯等接入设备的开启关闭。
(4)设备箱支持开箱自动照明灯功能。
(6)设备箱支持防拆报警功能,布防状态下,设备箱被异常打开时现场会发出报警声音,后台弹出报警信息。
(7)设备箱支持远程布撤防,布防状态下设备处于监控状态,撤防便于维修人员维修设备。
(8)支持断电检测:当断电后,可以把断电信息发送至管理平台。
(10)机箱控制板支持备用电源接入,断电情况下控制板可持续工作。
(11)机箱支持断电断网情况下,故障日志本地保存,等待恢复后上传至管理平台。
(12)检测主控制板信号采集采用RJ45以太网接口(或TTL通讯接口),通过网络传输设备,能够将智能控制箱内功能模块运行状况信息反馈传输至中心管理平台。
(13)可通过管理平台实时显示设备温度湿度、网络是否正常、电源是否正常、风扇是否开启、继电器状态、箱门状态、布撤防状态、在线状态等。
(14)可通过管理平台实时接收箱门异常开启、温度过高、电源异常、网络异常、风扇开启/关闭、继电器开启/关闭等告警信息。
此外,该智能感知控制系统通过设备箱能够实时上传状态数据至上位机;上位机也可以远程控制风扇开启,解决了设备箱夏天由于温度过高造成零部件损坏的问题;上位机可精确定位断电断网等异常情况,给维护带来了便利。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与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智能监控设备箱,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箱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设备箱主体上的电柜门,所述设备箱主体内部设置有主控制板、电源、防拆开关、温湿度传感器、风扇和照明灯,所述电源、所述防拆开关、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所述风扇、所述照明灯分别与所述主控制板相连接;
所述电源用于为所述主控制板供电;
所述防拆开关用于保护主控制板的数据安全;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智能监控设备箱内部的温湿度信息,并将所述温湿度信息传输至所述主控制板;
所述风扇用于为智能监控设备箱降温;
所述照明灯用于照明;
所述主控制板用于接收所述温湿度信息,并根据所述温湿度信息控制风扇开启或关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监控设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板包括:电压转换模块、控制模块、防拆开关模块、温湿度传感模块、风扇模块、照明模块以及报警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与所述电源相连接,所述防拆开关模块、温湿度传感模块、风扇模块、照明模块以及报警模块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防拆开关模块与防拆开关相连接,所述温湿度传感模块与温湿度传感器相连接,所述风扇模块与所述风扇相连接,所述照明模块与照明灯相连接,所述报警模块用于发出警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监控设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6、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11、电阻R21、电阻R41、贴片电容C1、贴片电容C7、贴片电容C8、贴片电容C25、贴片电容C26、贴片电容C27、贴片电容C33、晶体谐振器X2以及电感L4;
其中,电阻R5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4脚相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SCSn端,电阻R6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5脚相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MOSI端,电阻R7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6脚相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MISO端,电阻R11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7脚相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SCLK端,电阻R21的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9脚相连接,电阻R41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脚相连接,电阻R41的另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贴片电容C1的一端与电阻R21的另一端相连接,贴片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7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8脚相连接,贴片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8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7脚相连接,贴片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25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0脚相连接,贴片电容C25的另一端、贴片电容C26的一端、贴片电容C27的一端以及贴片电容C33的一端接地;贴片电容C26的另一端、贴片电容C27的另一端以及贴片电容C33的另一端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主控芯片U6的4脚、6脚、18脚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晶体谐振器X2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8脚相连接,晶体谐振器X2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7脚相连接,电感L4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0脚相连接;主控芯片U6的3脚、5脚和21脚均接地,主控芯片U6的9脚、10脚、23脚、19脚以及22脚悬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监控设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拆开关模块包括:电阻R40、电容C43以及接线端子CN4;接线端子CN4的1脚、电容C43的一端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接线端子CN4的2脚、电容C43的另一端、电阻R40的一端均与主控芯片U6的1脚相连接,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报警模块包括:蜂鸣器U10、三极管Q1以及电阻R34;三极管Q1的基极B与电阻R34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34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5脚相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E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与蜂鸣器U10的负极相连接,蜂鸣器U10的正极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监控设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湿度传感模块包括:温湿度芯片U11、瓷片电容C29和瓷片电容C30;温湿度芯片U11的1脚、瓷片电容C29的一端、瓷片电容C30的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温湿度芯片U11的2脚与主控芯片U6的2脚相连接,瓷片电容C29的另一端和瓷片电容C30的另一端均接地,温湿度芯片U11的3脚悬空,温湿度芯片U11的4脚接地;
风扇模块包括:低压MOS管U9、电阻R33、电阻R44、电阻R45、接线端子CN5以及三极管Q4;低压MOS管U9的1脚与电阻R33的一端、三极管Q4的3脚相连接,低压MOS管U9的2脚、电阻R33的另一端均与12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低压MOS管U9的3脚、电阻R44的一端均与接线端子CN5的1脚相连接,电阻R44的另一端、接线端子CN5的2脚、三极管Q4的2脚均接地,三极管Q4的1脚与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45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32脚相连接;
照明模块包括:低压MOS管U12、电阻R46、电阻R47、电阻R48、电阻R54、电阻R55、接线端子CN6、三极管Q5和三极管Q7;低压MOS管U12的1脚与电阻R47的一端、三极管Q5的3脚相连接,低压MOS管U12的2脚、电阻R47的另一端与12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低压MOS管U12的3脚、电阻R48的一端与接线端子CN6的1脚相连接,接线端子CN6的2脚、电阻R48的另一端、三极管Q5的2脚、三极管Q7的2脚均接地,三极管Q5的1脚与电阻R46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46的另一端与电阻R55的一端、三极管Q7的3脚相连接,电阻R55的另一端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三极管Q7的1脚与电阻R54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54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1脚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监控设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的ICSP模块、下载接口模块和时钟模块;
其中,所述ICSP模块包括:串口芯片JP1和贴片微动开关S1;串口芯片JP1的1脚与MISO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2脚同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3脚与SCLK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4脚与MOSI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5脚与贴片微动开关S1的一端相连接,串口芯片JP1的6脚与贴片微动开关S1的另一端均接地;
下载接口模块包括:串口芯片JP2;串口芯片JP2的1脚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串口芯片JP2的2脚接地,串口芯片JP2的3脚与主控芯片U6的31脚相连接,串口芯片JP2的4脚与主控芯片U6的30脚相连接;
时钟模块包括:时钟芯片U4、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容C9、电容C28以及纽扣电池卡座BT1;电阻R22的一端与时钟芯片U4的4脚相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6的29脚相连接,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与时钟芯片U4的16脚相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时钟芯片U4的15脚相连接,电容C9的一端、电容C28的一端以及时钟芯片U4的2脚均与5V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与电容C28的另一端接地,纽扣电池卡座BT1的正极端与时钟芯片U4的14脚相连接,纽扣电池卡座BT1的负极端接地,时钟芯片U4的5脚、6脚、7脚、8脚、9脚、10脚、11脚、12脚、13脚均接地,时钟芯片U4的1脚、3脚悬空。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监控设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网络模块以及网络接口模块,所述网络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网络接口模块与所述网络模块相连接;
所述网络模块包括:网络芯片U8、电阻R25、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容C15以及电容C16;电阻R25的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10脚相连接,电阻R2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8的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32脚相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36脚相连接,电阻R29的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9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37脚相连接,网络芯片U8的37脚与主控芯片U6的26脚相连接,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31的一端、电阻R32的一端均与3.3V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30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43脚相连接,电阻R31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44脚相连接,电阻R32的另一端与网络芯片U8的45脚相连接,电容C15的1脚与网络芯片U8的20脚相连接,电容C15的2脚接地,电容C16的2脚与网络芯片U8的22脚相连接,电容C16的1脚、网络芯片U8的23脚接地,网络芯片U8的3脚、9脚、14脚、16脚、19脚、29脚、38脚、39脚、40脚、41脚、42脚、48脚均接地,网络芯片U8的28脚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
所述网络接口模块采用RJ45网络接口模块,所述RJ45网络接口模块包括:网口RJ1、电阻R42、R43、电容C2、网口RJ1的9脚与网络芯片U8的25脚相连接,网口RJ1的11脚与网络芯片U8的27脚相连接,电阻R42的一端与网口RJ1的10脚相连接,电阻R42的另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阻R43的一端与网口RJ1的12脚相连接,电阻R43的另一端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容C2的1脚接地,电容C2的2脚、网口RJ1的13脚以及网口RJ1的14脚均接地,网口RJ1的4脚、5脚、7脚、8脚悬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监控设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与网络接口模块相连接的网口变压器模块,所述网口变压器模块包括:网络变压器T1、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感L3、电感L6、电容C4、电容C5以及电容C6;电阻R14的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1脚相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电阻R15的一端、电感L6的1脚和电容C6的1脚均与网络变压器T1的2脚相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3脚相连接,电感L6的2脚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容C6的2脚接地,电阻R16的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7脚相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8脚相连接,电阻R17的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6脚相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7脚相连接,电感L3的1脚、电容C5的2脚与网络变压器T1的7脚相连接,电感L3的2脚与3.3V直流电源相连接,电容C5的1脚接地,电阻R18的一端、电阻R19的一端均与电容C4的1脚相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15脚相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网络变压器T1的10脚相连接,电容C4的2脚接地,网络变压器T1的4脚、5脚、12脚、13脚悬空。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监控设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继电器模块。
10.一种智能感知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位机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监控设备箱,所述上位机与所述智能监控设备箱相连接。
CN201820047849.8U 2018-01-11 2018-01-11 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Active CN2079466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47849.8U CN207946666U (zh) 2018-01-11 2018-01-11 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47849.8U CN207946666U (zh) 2018-01-11 2018-01-11 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46666U true CN207946666U (zh) 2018-10-09

Family

ID=63701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47849.8U Active CN207946666U (zh) 2018-01-11 2018-01-11 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466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2846A (zh) * 2018-01-11 2018-04-20 安徽云森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2846A (zh) * 2018-01-11 2018-04-20 安徽云森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67291B (zh) 一种远程电力监控系统
CN104269927B (zh) 远程电力监控装置
CN106200493B (zh) 一种开关型室温控制器
CN104617495B (zh) 一种室外箱柜防凝露控制方法
CN109898563A (zh) 一种基于nb-iot的智能电子井盖及控制方法
CN207946666U (zh) 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CN109541988A (zh) 一种智能充放电工装设备
CN107144750A (zh) 一种低压台区掉电监测装置及报警方法
CN107942846A (zh) 智能监控设备箱及智能感知控制系统
CN203745878U (zh) 基于物联网的集体宿舍供电管理控制装置
CN205828896U (zh) 一种带网络测控的机柜电源分配单元
CN204832285U (zh) 一种防盗电计量表箱
CN209028432U (zh) 一种智能控制箱
CN206977466U (zh) 基于zigbee通讯方式的智能锁网关
CN207882721U (zh) 一种户外机柜安全监测支架
CN203894300U (zh) 专用于智能电表的防窃电gprs终端
CN109386182A (zh) 一种基于NB-IoT的智能远程遥控机柜
CN212008735U (zh) 一种用于高压电力设备的非接触智能验电器
CN106300264B (zh) 潜水电机保护器
CN106386773B (zh) 一种多功能自供电驱鸟装置
CN108598889A (zh) 智能配电箱
CN208795402U (zh) 一种分体式管压采集仪
CN208522766U (zh)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poe供电设备
CN204425038U (zh) 一种配电自动化测控终端
CN114143358A (zh) 一种边缘物联台区智能融合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