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44417U -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44417U CN207944417U CN201721843087.4U CN201721843087U CN207944417U CN 207944417 U CN207944417 U CN 207944417U CN 201721843087 U CN201721843087 U CN 201721843087U CN 207944417 U CN207944417 U CN 2079444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engthening course
- protection structure
- river
- bank protection
- ecological b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2—Improving land use; Improving water use or availability; Controlling eros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40—Afforestation or reforestation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化环保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生态护岸结构,包括固化补强层、植生层和挡土装置,挡土装置设置在河堤边坡上靠近水的一侧,固化补强层包括从河道中转移出来的底泥,挡土装置用于对固化补强层进行限位,植生层包括植物种子,植生层设置在固化补强层上;该生态护岸结构利用河道底泥形成固化补强层,并对底泥进行改良和利用,实现了驳岸的生态修复,又避免底泥的外排或处置不当所造成的二次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化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河道底泥是引起水体黑臭的根本原因之一。现有的河道底泥处理处置技术主要以异位处理为主,包括采用绞吸船抽吸、高压水枪冲洗、长臂挖机或两栖挖机清淤至河岸后用专用车辆运输至填埋场填埋或改良后作为种植土回填,成本高,投入大,占地多,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由于清淤量大,给黑臭水体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与此同时,水体沿岸的防护是生态绿化防护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工程,目前现有的技术手段为在沿岸边直接采用人工客土覆盖土质较差的土壤,但后期人工覆盖的土壤容易直接受到潮水、雨水及地表径流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既浪费物料也耗费工时。
因此,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修复河堤边坡又能实现底泥就地处理和利用的生态护岸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生态护岸结构,设置在河堤边坡上,包括固化补强层、植生层和挡土装置,所述挡土装置设置在河堤边坡上靠近水的一侧,所述固化补强层包括从河道中转移出来的底泥,所述挡土装置用于对所述固化补强层进行限位,所述植生层包括植物种子,所述植生层设置在所述固化补强层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固化补强层还包括固化剂和连续纤维丝,所述固化剂和所述连续纤维丝混合在所述底泥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若干锚杆,所述锚杆垂直安插在河堤边坡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土装置为垂直于河面的混凝土挡土墙,所述挡土墙上部高于河面常水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化补强层中设置有排水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与所述排水孔连通,所述排水装置设置在河堤边坡的下部,并贯穿所述固化补强层和所述植生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护岸结构包括固化补强层、植生层和挡土装置,挡土装置设置在河堤边坡上靠近水一侧,固化补强层包括从河道中转移出来的底泥,挡土装置用于对固化补强层进行限位,植生层包括植物种子,植生层设置在固化补强层上;该生态护岸结构利用河道底泥形成固化补强层,并对底泥进行改良和利用,实现了驳岸的生态修复,又避免底泥的外排或处置不当所造成的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态护岸结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生态护岸结构一个实施例的施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等方位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河道底泥是引起水体黑臭的根本原因之一。现有的河道底泥处理处置技术主要以异位处理为主,包括采用绞吸船抽吸、高压水枪冲洗、长臂挖机或两栖挖机清淤至河岸后用专用车辆运输至填埋场填埋或改良后作为种植土回填,成本高,投入大,占地多,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由于清淤量大,甚至当地填埋场都拒绝此类淤泥进行填埋,给黑臭水体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本实用新型立足于充分利用河道河堤的地形特点,提供了一种生态护岸结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下:
同时参考图1、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态护岸结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生态护岸结构一个实施例的施工示意图;生态护岸结构设置在河堤边坡1上,包括固化补强层100、植生层200和挡土装置300,该挡土装置300设置在河堤边坡上靠近河水一侧,固化补强层100包括从河道中转移出来的底泥,挡土装置300用于对固化补强层100进行限位,防止其沿河堤边坡向下滑动,植生层200包括植物种子,植生层200设置在固化补强层100上。
固化补强层100还包括固化剂和连续纤维丝,结合前文所述的底泥处理方法,固化补强层100为同时喷射底泥、固化剂和连续纤维丝而形成的多组分、多相态的固化补强层,混合在底泥中的连续纤维丝可起到加筋补强的作用,固化剂有助于底泥和连续纤维丝的固化从而形成固化补强层100。
植生层200的植物种子成长后可形成植被层400,也可以在固化补强层100上直接种植相应的植物,形成植被层400,植被层400的根系可对底泥起到固定作用,提高抗雨水侵蚀和冲刷的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并且起到绿化作用,实现了河道底泥的处理、改良和再利用,以及对河堤边坡进行了生态修复。
本实施例的生态护岸结构还包括若干垂直安插在河堤边坡上的锚杆4,固化补强层形成后,锚杆4起到纵向应力传导的作用,有效防止固化补强层下滑。
挡土装置300为预制的混凝土挡土墙,该挡土墙垂直于河面,用于承受固化补强层100存在下滑趋势所引起的横向应力,可阻挡固化补强层下滑,挡土墙上部高出河面常水位,可避免河水对固化补强层100的冲刷。
生态护岸结构还包括排水装置3,该排水装置设置在河堤边坡的下部,具体为排水管,排水管的开口朝向河水一侧,并穿设在固化补强层100和植生层200中,用于将固化补强层100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到河水中,有利于维持护岸结构的稳定性,有助于植物生长。
该生态护岸结构利用就地处理的底泥,并对底泥进行改良和利用,既实现了驳岸的生态修复,又避免底泥的外排或处置不当所造成的二次污染。
为方便理解生态护岸结构的组成,可参考以下生态护岸结构的一种构建方法:先选定需处理的河段,对应该河段的位置在河堤边坡1上靠进河水2一侧设置挡土墙12,并将挡土墙12与河堤边坡1之间储存的水排出;然后布置排水孔,设置排水装置3,并在河堤边坡上安插锚杆4;启动喷射设备5并进行相应的调试,利用清淤设备6抽取该河段的底泥7,并将底泥7通过喷射设备5喷射到河堤边坡上,底泥依靠其补强特性粘附于河堤边坡上,喷射底泥的同时,可通过喷射设备同时喷射固化剂8和连续纤维丝9,以辅助底泥的固化,形成固化补强层;对喷射在河堤边坡上的底泥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检测合格后,将植物种子10喷播到该部分底泥上,形成完整的底泥生态护岸结构,喷射种子的同时还可喷射营养液11,形成适于种子生长的植生层;定期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跟踪维护。
本实用新型因地制宜,结合淤泥固化技术、连续纤维丝补强土植生技术等对河道底泥进行处理和改良再利用,实现河堤边坡的生态修复,同时减少底泥外排,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种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生态护岸结构,设置在河堤边坡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化补强层、植生层和挡土装置,所述挡土装置设置在河堤边坡上靠近水的一侧,所述固化补强层包括从河道中转移出来的底泥,所述挡土装置用于对所述固化补强层进行限位,所述植生层包括植物种子,所述植生层设置在所述固化补强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补强层还包括固化剂和连续纤维丝,所述固化剂和所述连续纤维丝混合在所述底泥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锚杆,所述锚杆垂直安插在河堤边坡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装置为垂直于河面的混凝土挡土墙,所述挡土墙上部高于河面常水位。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补强层中设置有排水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与所述排水孔连通,所述排水装置设置在河堤边坡的下部,并贯穿所述固化补强层和所述植生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843087.4U CN207944417U (zh) | 2017-12-25 | 2017-12-25 |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843087.4U CN207944417U (zh) | 2017-12-25 | 2017-12-25 |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44417U true CN207944417U (zh) | 2018-10-09 |
Family
ID=63704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843087.4U Active CN207944417U (zh) | 2017-12-25 | 2017-12-25 |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4441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35304A (zh) * | 2017-12-25 | 2018-05-15 |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底泥处理方法和生态护岸结构 |
CN109997592A (zh) * | 2019-04-28 | 2019-07-12 | 浙江原野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边坡植被生态恢复方法 |
-
2017
- 2017-12-25 CN CN201721843087.4U patent/CN20794441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35304A (zh) * | 2017-12-25 | 2018-05-15 |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底泥处理方法和生态护岸结构 |
CN108035304B (zh) * | 2017-12-25 | 2023-12-19 | 中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底泥处理方法和生态护岸结构 |
CN109997592A (zh) * | 2019-04-28 | 2019-07-12 | 浙江原野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边坡植被生态恢复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73271C (zh) | 利用暗管排水改良盐碱地的系统工程方法 | |
CN107190836B (zh) | 一种公园u型排水沟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3262689A (zh) | 滨海盐碱地梯田式吹填土改良的绿化方法 | |
CN101336593B (zh) | 改良盐渍土壤建造生态园林景观复合结构的方法 | |
CN210827501U (zh) | 一种料场岩质边坡的绿化结构 | |
CN206784315U (zh) | 生态河道护岸 | |
CN109168385A (zh) | 一种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及实施方法 | |
CN103866750A (zh) | 荒坡蓄水保土螺旋深沟修造方法 | |
CN108035304A (zh) | 一种底泥处理方法和生态护岸结构 | |
CN206681021U (zh) | 一种多功能边坡加固结构 | |
CN107938643A (zh) | 一种基于废弃石料矿山的地形地貌治理方法 | |
CN111919629A (zh) | 一种用于边坡生态修复的植生系统 | |
CN107711461A (zh) | 干旱地区乔木一体化灌溉系统 | |
CN103758139A (zh) | 植被型锚杆生态袋及其护坡方法 | |
CN207944417U (zh) |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 |
CN103774627A (zh) | 灌区防渗型生态渠道的构建方法 | |
CN113235623A (zh) | 一种适用于高陡边坡生态恢复的厚层基材客土喷播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5019425A (zh) | 一种排水体和固化层组合地基结构的施工方法 | |
CN211547755U (zh) | 退化矿山生态修复系统 | |
CN208844656U (zh) | 雨水收集与恒压自渗植被补水网 | |
CN207228298U (zh) | 一种景观旱溪结构 | |
CN212259911U (zh) | 一种用于边坡生态修复的植生系统 | |
CN207700203U (zh) | 一种具有生态防护功能的桩板墙支护结构 | |
CN206625181U (zh) | 河道土层防护结构 | |
CN206173981U (zh) | 一种园林设计生态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Unit 2002, 20 / F, block B, phase I, Tianan cloud Valley Industrial Park, 2018 Xuegang Road,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29 Patentee after: Cecep Tieh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2002, 20 / F, block B, phase I, Tianan cloud Valley Industrial Park, 2018 Xuegang Road,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29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TECH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