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35154U -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35154U
CN207935154U CN201820239862.3U CN201820239862U CN207935154U CN 207935154 U CN207935154 U CN 207935154U CN 201820239862 U CN201820239862 U CN 201820239862U CN 207935154 U CN207935154 U CN 2079351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fan blade
flow windwheel
wind collection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3986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英杰
蔡序杰
王波
黄愉太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3986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351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351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351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轴流风轮及空调器,所述轴流风轮包括轮毂及设于所述轮毂上的第一组风叶和第二组风叶,所述第一组风叶包括多个短风叶,所述第二组风叶包括多个长风叶,所述多个长风叶与所述多个短风叶间隔设置;所述轴流风轮还包括与所述轮毂同轴且呈筒状设置的集风筒,所述集风筒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长风叶中部,且所述集风筒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短风叶。本实用新型的轴流风轮,能够减小沿所述轴流风轮径向流动的风量,以增大所述轴流风轮的轴向送风量。

Description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轴流风轮常用在家用电器或空调器中来充当通风换气装置使用。轴流风轮工作时,带动其周向上的空气旋转形成气流,并驱动该气流沿轴流风轮的轴向吹出。然而,常规的轴流风轮在工作过程中,部分气流在离心作用力下顺沿轴流风轮的风叶径向流动,从而导致该轴流风轮径向风量损失较大,该轴流风轮的送风量减小,易导致该轴流风轮的能耗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轴流风轮,旨在减小沿所述轴流风轮径向流动的风量,以增大所述轴流风轮的轴向送风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轴流风轮及包括有所述轴流风轮的空调器,所述轴流风轮包括轮毂及设于所述轮毂上的第一组风叶和第二组风叶,所述第一组风叶包括多个短风叶,所述第二组风叶包括多个长风叶,所述多个长风叶与所述多个短风叶间隔设置;所述轴流风轮还包括与所述轮毂同轴且呈筒状设置的集风筒,所述集风筒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长风叶中部,且所述集风筒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短风叶。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风叶均位于所述集风筒的内侧,且每一所述短风叶的外叶缘与所述集风筒的内壁面衔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风叶的每一短风叶的外端部均与所述集风筒连接,且所述短风叶的外叶缘延伸至所述集风筒的外侧。
优选地,每一所述短风叶包括位于所述集风筒内外两侧的第一内叶部和第一外叶部,所述短风叶的表面积为S210,所述第一内叶部的表面积为S210,S210/S200∈[0.7,0.9]。
优选地,每一所述长风叶包括位于所述集风筒内外两侧的第二内叶部和第二外叶部,所述长风叶的表面积为S300,所述第二内叶部的表面积为S310,S310/S300∈[0.3,0.8]。
优选地,每一所述长风叶具有位于旋转方向前侧的前叶缘,所述前叶缘呈凹弧状设置,以使所述前叶缘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二内叶部上的内凹弧,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外叶部上的外凹弧。
优选地,所述内凹弧的弧长为L1,所述外凹弧的弧长为L2,L1/L2∈[0.2,1.0]。
优选地,每一所述长风叶具有位于旋转方向后侧的且呈凸弧状设置的后叶缘,所述后叶缘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二内叶部上的内凸弧,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外叶部上的外线段。
优选地,所述内凸弧的弧长为L3,所述外线段的线段长度为L4,L3/L4∈[0.2,1.0]。
优选地,所述集风筒呈直筒状设置;或者,所述集风筒自所述轴流风轮的进风侧向其出风侧呈渐缩状设置。
优选地,所述轮毂的半径为R0,所述长风叶的外叶缘所在圆周的半径为R1,所述集风筒的等效筒径为R2,所述集风筒的轴向筒深H,H∈[(R2-R0),(R1-R2)]。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轴流风轮的轮毂上设置第一组风叶和第二组风叶,以利用所述第一组风叶带动较靠近轮毂的内围气流旋转,并将这部分气流集中沿该轴流风轮中心轴向吹出;而第二组风叶带动较远离轮毂的外围气流旋转,并将这部分气流集中沿该轴流风轮的外围轴向吹出。如此通过此两组风叶同时配合旋转,可将气流集中沿所述轴流风轮的轴向向室外吹出,大大增加了该轴流风轮的送风能力,进而增大所述轴流风轮的送风量。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轴流风轮还设置了与所述轮毂同轴、且呈筒状设置的集风筒,使集风筒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长风叶中部,且所述集风筒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短风叶,以利用所述集风筒拦截段风叶径向流动的气流,并将这部分气流集中于所述第一组风叶所形成的集风区集中送出,从而避免这部分气流在短风叶的外叶缘形成叶璇尖涡,进而减小风量损失及噪声,增大所述轴流风轮的送风量,延长送风距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流风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轴流风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轴流风轮的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轴流风轮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流风轮与常规轴流风轮的转速-风量对比测试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流风轮与常规轴流风轮的风量-噪音对比测试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轴流风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轴流风轮的主视图;
图9为图7中轴流风轮的侧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轮毂 330 前叶缘
200 短风叶 331 内凹弧
210 第一内叶部 332 外凹弧
220 第一外叶部 340 后叶缘
300 长风叶 341 内凸弧
310 第二内叶部 342 外线段
320 第二外叶部 400 集风筒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流风轮及空调器,所述轴流风轮能够减小沿所述轴流风轮径向流动的风量,以增大所述轴流风轮的轴向送风量,进而降低该轴流风轮的功率,减小能耗。在本实施例中,该轴流风轮安装于空调器内,所述空调器可以是窗式空调器、分体式空调器或者柜式空调器。其中,若所述空调器为窗式空调器,则所述轴流风轮设于该窗式空调器的室外侧;若所述空调器为分体式空调器,则所述轴流风轮设于该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外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轴流风轮还可安装在风扇、风机内。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轴流风轮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轴流风轮包括轮毂100及设于轮毂100上的第一组风叶和第二组风叶,所述第一组风叶包括多个短风叶200,所述第二组风叶包括多个长风叶300,所述多个长风叶300与所述多个短风叶200间隔设置;所述轴流风轮还包括与轮毂100同轴且呈筒状设置的集风筒400,集风筒400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长风叶300中部,且集风筒400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短风叶200。
具体而言,轮毂100用以与驱动电机(未图示)连接,多个长风叶300与所述多个短风叶200沿轮毂100的外环周依次交替间隔设置。在此应说明的是,相对于长风叶300而言,该短风叶200的外叶缘所在圆周的半径,小于长风叶300的外叶缘所在圆周半径,所述圆周半径均应为对应圆的等效半径。
所述轴流风轮工作时,轮毂100在所述驱动电机驱动下转动,并带动此两组风叶旋转。其中,所述第一组风叶带动较靠近轮毂100的内围气流旋转,并将这部分气流集中沿该轴流风轮中心轴向吹出;第二组风叶带动较远离轮毂100的外围气流旋转,并将这部分气流集中沿该轴流风轮的外围轴向吹出。显然,通过此两组风叶同时配合旋转,可将气流集中沿所述轴流风轮的轴向向室外吹出,大大增加了该轴流风轮的送风能力,进而增大所述轴流风轮的送风量,延长送风距离。
由于所述第一组风叶与所述第二组风叶间隔设置,一方面,在所述轴流风轮工作时,所述第一组风叶与第二组风叶的振动频率各不相同,使得经第二组风叶导流通过的气流与经第二组风叶导流通过的气流,其频率也不同,两气流混合后,频率降低,频谱变宽,达到调和所述轴流风轮的出风频率的目的及降低噪音的效果。
在此又考虑到,由于所述第一组风叶的短风叶200其径向宽度较小,部分气流提前于短风叶200的外叶缘分离,这部分气流一方面易导致该轴流风轮径向风量损失,使得该轴流风轮的轴向送风量减小;另一方面,易在该短风叶200的外叶缘形成叶璇尖涡而造成较大的噪声。
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轴流风轮上设置与轮毂100同轴、且呈直筒状设置的集风筒400,使集风筒400的筒壁依次贯连所述多个长风叶300中部及短风叶200,以利用集风筒400拦截段风叶径向流动的气流,并将这部分气流集中于所述第一组风叶所形成的集风区集中送出,从而避免这部分气流在短风叶200的外叶缘形成叶璇尖涡,进而减小风量损失及噪声,增大所述轴流风轮的送风量,延长送风距离。集风筒400与长风叶3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或者分体设置。至于短风叶200与集风筒400的具体连接方式,则可以是相切连接或相交连接,具体在后文中有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轴流风轮的轮毂100上设置第一组风叶和第二组风叶,以利用所述第一组风叶带动较靠近轮毂100的内围气流旋转,并将这部分气流集中沿该轴流风轮中心轴向吹出;而第二组风叶带动较远离轮毂100的外围气流旋转,并将这部分气流集中沿该轴流风轮的外围轴向吹出。如此通过此两组风叶同时配合旋转,可将气流集中沿所述轴流风轮的轴向向室外吹出,大大增加了该轴流风轮的送风能力,进而增大所述轴流风轮的送风量。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轴流风轮还设置了与轮毂100同轴、且呈筒状设置的集风筒400,使集风筒400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长风叶300中部,且集风筒400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短风叶200,以利用集风筒400拦截段风叶径向流动的气流,并将这部分气流集中于所述第一组风叶所形成的集风区集中送出,从而避免这部分气流在短风叶200的外叶缘形成叶璇尖涡,进而减小风量损失及噪声,增大所述轴流风轮的送风量,延长送风距离。
在此,短风叶200与集风筒40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相切连接或相交连接。为便于解释说明,在此定义:短风叶200与集风筒400相切连接的轴流风轮为第一类轴流风轮;短风叶200与集风筒400相交连接的轴流风轮为第二类轴流风轮。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轴流风轮为第一类轴流风轮:所述第一组风叶均设于集风筒400的内侧,且每一短风叶200的外叶缘与集风筒400的内侧面衔接。即是说,每一短风叶200的外叶缘与集风筒400的内侧面相切连接。
具体而言,由于短风叶200的外叶缘与集风筒400的内侧面衔接,一方面,可避免气流在短风叶200的外叶缘形成叶璇尖涡,减小风量损失和噪声;另一方面增强了短风叶200的牢固性,减小了短风叶200在旋转过程中发生的振颤,亦可以减小由振颤所产生的噪声。
为验证本实用新型的轴流风轮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在相同风叶数量及工况条件下,分别对所述第一类轴流风轮及常规轴流风轮进行测试,测得数据如下:
表1.常规轴流风轮,测得的参数
表2.第一类轴流风轮,测得的参数
转速(r/min) 风量(m3/h) 功率(w) 噪音(dB)
850 4511 140.6 58.2
800 4245 118.1 56.3
750 3983 100.9 53.4
700 3737 82.7 52.5
650 3497 63.2 50.9
依据上述表1及表2测得数据,绘制得转速-风量对比测试图(如图5所示),以及风量-噪音对比测试图(如图6所示)。由此可见,在相同转速条件下,相对于常规轴流风轮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类轴流风轮的风量增加近230m3/h,噪音降低近1.2dB,而其功率升高不足9w。显然,所述第一类轴流风轮能够获得较大风量的同时,其功率不至于过大。
请参阅图7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轴流风轮的第二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轴流风轮为第二类轴流风轮:所述第一组风叶的每一短风叶200的外端部均与集风筒400相交,以使短风叶200的外叶缘延伸至集风筒400的外侧。
在此,由于短风叶200的外叶缘延伸至集风筒400的外侧,短风叶200的位于集风筒400内侧的部分,可带动较靠近轮毂100的内围气流旋转,并将这部分气流集中沿该轴流风轮中心轴向吹出;而该短风叶200的位于集风筒400外侧的部分,则可配合长风叶300的外端部带动较远离轮毂100的外围气流旋转,并将这部分气流集中沿该轴流风轮的外围轴向吹出。
请参阅图7和图8,进一步地,为提高短风叶200的送风能力,每一短风叶200包括分别位于集风筒400内外两侧的第一内叶部210和第一外叶部220,短风叶200的表面积为S200,第一内叶部210的表面积为S210,S210/S200∈[0.7,0.9]。在此应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所限定的技术特征的数值尺寸(厚度及筒深除外)均以所述轴流风轮水平放置时,该轴流风轮在水平面上对应投影所得的尺寸。
具体而言,S210/S200可以是0.75、0.80、0.85,具体可结合所述轴流风轮的规格设置。通过对短风叶200进行局部合理划分,以使得该短风叶200具有较佳的叶形,有利于提高短风叶200的送风能力。若S210/S200过小,则短风叶200的第一内叶部210导风面积相对过小,难以聚集内围气流,导致短风叶200的送风能力不佳。若S210/S200过大,则说明短风叶200的第一外叶部220导风面积相对过小,第一外叶部220的导流力度不足,不利于对外围气流进行导流。
为了证实S210/S200∈[0.7,0.9]对所述第二类轴流风轮的效果,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测试实验基础上,基于转速为750r/min条件下,进一步对该第二类轴流风轮进行测试,实验如下:
表3-1.第二类轴流风轮,测得的参数
S210/S200 风量(m3/h) 功率(w) 噪音(dB)
0.5 3923 100.6 53.9
0.6 3946 100.7 54.0
0.7 3975 100.8 54.1
0.8 3997 100.9 54.2
0.9 3983 100.8 54.1
由上述表1和表3-1可分析得出,在750r/min转速下,S210/S200保持在0.7~0.9范围内时,该轴流风轮能够获得较大的风量,其功率和噪音均保持在较低水平;而当S210/S200自0.7下降至0.5时,该轴流风轮的风量迅速降低,其送风能力大大减弱。由此可见,S210/S200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确保该轴流风轮获得较大的风量。
请继续参阅图7和图8,基于上述实施例,每一长风叶300包括位于集风筒400内外两侧的第二内叶部310和第二外叶部320,长风叶300的表面积为S300,第二内叶部310的表面积为S310,S310/S300∈[0.3,0.8]。
具体而言,S310/S300可以是0.4、0.5、0.6、0.7,具体可结合所述轴流风轮的规格设置。通过对长风叶300各局部位置进行合理划分,以使得该长风叶300具有较佳的叶形,有利于提高长风叶300的送风能力。若S310/S300过小,则长风叶300的第二内叶部310导风面积相对过小,难以聚集内围气流,导致第二内叶部310的送风能力不佳。若S310/S300过大,则说明长风叶300的第二外叶部320导风面积相对过小,第二外叶部320的导流力度不足,不利于对外围气流进行导流。
为了证实S310/S300时的效果,以第二类轴流风轮为例,对该第二类轴流风轮的长风叶300进行局部合理划分后,在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测试实验基础上,基于转速为750r/min条件下,进一步对该第二类轴流风轮进行测试,实验如下:
表3-2.第二类轴流风轮,测得的参数
S310/S300 风量(m3/h) 功率(w) 噪音(dB)
0.3 3975 101.7 53.9
0.4 3981 101.8 54.1
0.5 3989 101.8 54.1
0.6 4013 101.1 54.2
0.7 3996 100.9 54.1
0.8 3987 101.8 54.1
0.9 3961 101.7 54.0
由上述表1和表3-2可分析得出,在750r/min转速下,S310/S300保持在0.3~0.8范围内时,该轴流风轮能够获得较大的风量,其功率和噪音均保持在较低水平;而当S310/S300自0.8增大至0.9时,该轴流风轮的风量迅速降低,其送风能力大大减弱。由此可见,S310/S300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确保该轴流风轮获得较大的风量。
请再次参阅图7和图8,基于上述实施例,每一长风叶300具有位于旋转方向前侧的前叶缘330(风叶自后向前旋转,如图2中虚线箭头所示),前叶缘330呈凹弧状设置,以使前叶缘330具有形成在第二内叶部310上的内凹弧331,以及形成在第二外叶部320上的外凹弧332。值得一提的是,以所述轴流风轮旋转时,气流的上游为前,气流的下游为后。故前叶缘330为长风叶300的较靠近气流上游的叶缘。
具体地,每一长风叶300的前叶缘330呈凹弧状设置,且前叶缘330的厚度自内向外呈渐缩状设置。该前叶缘330的外端与该长风叶300的外叶缘前端连接,从而在第二外叶部320的前端形成有叶尖端。在所述轴流风轮工作时,所述叶尖端向前截掠气流,气流自前叶缘330的不同位置进入到长风叶300的压力面,有效减小气流对前叶缘330的冲击,从而减小噪音的产生。
请继续参阅图7和图8,进一步地,为确保长风叶300能够较好地向前截掠气流,可对前叶缘330各部分长度进行划分:内凹弧331的弧长为L1,外凹弧332的弧长为L2,L1/L2∈[0.2,1.0]。
具体地,L1/L2可以是0.4、0.6、0.8,实际应用中可结合所述轴流风轮的规格设置。例如,若L2为120mm~150mm,则L1为24mm~150mm;或者,L2为150mm~200mm,则L1为30mm~200mm;亦或者,L2为200mm~300mm,则L1为40mm~300mm。在此通过对前叶缘330进行局部合理划分,可以使得该长风叶300具有较佳的前叶缘330,有以确保长风叶300各部分均达到较佳的向前截掠气流的能力。若L1/L2过小,则前叶缘330的内凹弧331弧长过短,导流力度不足,对集风筒400内围的送风能力较差。若L1/L2过大,则前叶缘330的外凹弧332弧长相对过短,其向前截掠气流的能力较差,导致第二外叶部320的送风能力较差。
为了证实L1/L2对所述轴流风轮的效果,再次以第二类轴流风轮为例,对该第二类轴流风轮的长风叶300进行局部划分后,在上述实施例的测试实验基础上,基于转速为750r/min条件下,进一步对该第二类轴流风轮进行测试,实验如下:
表3-3.第二类轴流风轮,测得的参数
L1/L2 风量(m3/h) 功率(w) 噪音(dB)
0.2 4010 100.7 52.7
0.4 4025 100.8 52.9
0.6 4037 100.9 53.2
0.8 4019 100.8 52.8
1.0 4011 100.7 52.6
1.2 3986 100.6 52.7
由上述表1和表3-3可分析得出,在相同转速下,L1/L2保持在0.2~1.0范围内时,该轴流风轮能够获得较大的风量,其噪音降低近1dB;尤其是L1/L2保持在0.4~0.8范围内时,该轴流风轮的风量达到最大,送风能力更强。而当L1/L2自1.0增大至1.2时,该轴流风轮的风量迅速减小。由此可见,L1/L2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确保该轴流风轮获得较大的风量,且所产生的噪音更小。
还请参阅图7和图8,基于上述实施例,每一长风叶300具有位于旋转方向后侧的且呈凸弧状设置的后叶缘340,后叶缘340具有形成在第二内叶部310上的内凸弧341,以及形成在第二外叶部320上的外线段342。
具体而言,将内凸弧341呈向后凸设的弧形状设置,可延长第二内叶部310上的气流分离点,有效地推迟了气流分离的发生,进而推迟了涡旋的生成,减小了涡旋的积卷而损失风量。而由于第二外叶部320周向延展距离较长,该第二外叶部320本身上的气流分离点较长,故而不易产生涡旋,故而将外线段342呈直线型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后叶缘340亦可以整体呈弧形设置。
进一步地,为确保气流能够较为平稳地自长风叶300的后叶缘340分离,可对后叶缘340各部分长度进行划分:内凸弧341的弧长为L3,所述外线段342的线段长度为L4,L3/L4∈[0.2,1.0]。
具体地,L3/L4以是0.4、0.6、0.8,具体可结合所述轴流风轮的规格设置。例如,若L4为100mm~150mm,则L3为20mm~150mm;或者,L4为150mm~200mm,则L3为30mm~200mm;亦或者,L4为200mm~300mm,则L3为40mm~300mm。在此通过对后叶缘340进行局部划分,以使得该长风叶300具有较佳的后叶缘340,有以确保气流能够较为平稳地自长风叶300的后叶缘340分离。若L3/L4过小,则前叶缘330的内凸弧341弧长过短,压力分布较为集中,气流容易发生紊乱。若L3/L4过大,则后叶缘340的外线段342段长度相对过短,气流径向流失较大,易造成径向风量损失。
为了证实L3/L4对轴流风轮的效果,继续以上述的第二类轴流风轮为例,对该第二类轴流风轮的长风叶300进行局部划分后,在上述实施例的测试实验基础上,基于转速为750r/min条件下,进一步对该第二类轴流风轮进行测试,实验如下:
表3-4.第二类轴流风轮,测得的参数
L3/L4 风量(m3/h) 功率(w) 噪音(dB)
0.2 4023 100.7 52.6
0.4 4036 100.9 52.8
0.6 4045 101.1 53.1
0.8 4031 100.9 52.6
1.0 4020 100.7 52.3
1.2 3989 100.6 52.5
由上述表1和表3-4可分析得出,在相同转速下,L3/L4保持在0.2~1.0范围内时,该轴流风轮能够获得较大的风量,其噪音降低近1.2dB;尤其是L3/L4保持在0.4~0.8范围内时,该轴流风轮的风量达到最大,送风能力更强。而当L3/L4自1.0增大至1.2时,该轴流风轮的风量迅速减小。由此可见,L3/L4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确保该轴流风轮获得较大的风量,且所产生的噪音更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集风筒400自所述轴流风轮的进风侧向其出风侧呈渐缩状设置。如此可使得集风筒400的进风侧呈扩口状,以便于进风侧周向上的气流进入集风筒400内,增大进风量;而其出风侧呈缩口状,有利于将所述轴流风轮内围的气流集中,从而增大内围的送风量,延长送风距离。
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可参阅图3和图4或图9),轮毂100的半径为R0,长风叶300外叶缘所在周缘的半径为R1,集风筒400的等效筒径为R2,集风筒400的轴向筒深H,H∈[(R2-R0),(R1-R2)]。
上述轮毂100或长风叶300的“半径”均为是以轮毂100中心为圆心的等效半径,并不是某一局部位置的具体半径。至于集风筒400,若集风筒400呈直筒状设置,则集风筒400的等效筒径为其实际筒径,如图3和图4所示;若集风筒400呈渐缩状设置,则集风筒400的等效筒径为其平均筒径,如图9所示。
具体而言,若H小于(R1-R0),则集风筒400的轴向筒深过小,不足以将所述第一组风叶产生的风量集中;若H大于(R2-R1),则集风筒400的轴向筒深过大,一方面阻挡了所述轴流风轮的进风,另一方面还占用较大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轴流风轮,所述轴流风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轴流风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及设于所述轮毂上的第一组风叶和第二组风叶,所述第一组风叶包括多个短风叶,所述第二组风叶包括多个长风叶,所述多个长风叶与所述多个短风叶间隔设置;所述轴流风轮还包括与所述轮毂同轴且呈筒状设置的集风筒,所述集风筒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长风叶中部,且所述集风筒的筒壁依次连接所述多个短风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风叶均位于所述集风筒的内侧,且每一所述短风叶的外叶缘与所述集风筒的内壁面衔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风叶的每一短风叶的外端部均与所述集风筒连接,且所述短风叶的外叶缘延伸至所述集风筒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短风叶包括位于所述集风筒内外两侧的第一内叶部和第一外叶部,所述短风叶的表面积为S210,所述第一内叶部的表面积为S210,S210/S200∈[0.7,0.9]。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长风叶包括位于所述集风筒内外两侧的第二内叶部和第二外叶部,所述长风叶的表面积为S300,所述第二内叶部的表面积为S310,S310/S300∈[0.3,0.8]。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长风叶具有位于旋转方向前侧的前叶缘,所述前叶缘呈凹弧状设置,以使所述前叶缘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二内叶部上的内凹弧,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外叶部上的外凹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轴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弧的弧长为L1,所述外凹弧的弧长为L2,L1/L2∈[0.2,1.0]。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长风叶具有位于旋转方向后侧的且呈凸弧状设置的后叶缘,所述后叶缘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二内叶部上的内凸弧,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外叶部上的外线段。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轴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凸弧的弧长为L3,所述外线段的线段长度为L4,L3/L4∈[0.2,1.0]。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筒呈直筒状设置;或者,所述集风筒自所述轴流风轮的进风侧向其出风侧呈渐缩状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轴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的半径为R0,所述长风叶的外叶缘所在圆周的半径为R1,所述集风筒的等效筒径为R2,所述集风筒的轴向筒深为H,H∈[(R2-R0),(R1-R2)]。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轮。
CN201820239862.3U 2018-02-07 2018-02-07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Active CN2079351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39862.3U CN207935154U (zh) 2018-02-07 2018-02-07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39862.3U CN207935154U (zh) 2018-02-07 2018-02-07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35154U true CN207935154U (zh) 2018-10-02

Family

ID=63652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39862.3U Active CN207935154U (zh) 2018-02-07 2018-02-07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351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8195A (zh) * 2018-02-07 2019-08-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8195A (zh) * 2018-02-07 2019-08-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153536A1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104736854A (zh) 涡轮风扇及空调机
CN105697394A (zh) 微小型高效出口流场无畸变离心风机
CN104487712A (zh) 螺旋桨风扇及具备其的送风机、空气调节机以及供热水用室外机
WO2021208496A1 (zh) 混流风轮、风机组件、动力系统、风扇
CN105008723A (zh) 螺旋桨式风机及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机的空调机
CN207935154U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105756976A (zh) 一种直联混流风机
CN107956739A (zh) 贯流风轮及空调器
CN207935153U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204716616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用的高效低噪音轴流风轮
CN207195307U (zh) 风机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906046A (zh) 一种风扇叶轮
CN203067346U (zh) 双进风离心风轮及具有该风轮的空调器
CN207879693U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107588046A (zh) 风机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7420973U (zh) 空调器、轴流风机及其风道
JP2000192898A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
CN110118195A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209012125U (zh) 轴流风轮和暖风机
CN207879691U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110118193A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207879692U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207527738U (zh) 一种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110701923A (zh) 低转速离心风轮冷却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