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17039U - 多功能自行车支架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自行车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17039U
CN207917039U CN201820343888.2U CN201820343888U CN207917039U CN 207917039 U CN207917039 U CN 207917039U CN 201820343888 U CN201820343888 U CN 201820343888U CN 207917039 U CN207917039 U CN 2079170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matrix
piece
kickstand
actu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4388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季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34388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170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170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1703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用于固定于自行车上的固定组件和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夹持组件连接,在所述夹持组件上设有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位和用于装载移动电源的第二夹持位。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上设有装载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位和装载移动电源的第二夹持位,因而其可以方便的装载移动终端和移动电源,从而可方便人们骑行时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使用简单、功能实用,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Description

多功能自行车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支架,特别涉及一种可同时装载移动终端和移动电源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
【背景技术】
人们骑行时,经常需要使用手机进行导航。为方便人们骑行时使用手机,现出现了各种自行车支架。现有的自行车支架通常只能用于固定手机,其功能较为单一。而实际生活中,人们外出时为避免手机没电,经常会随身携带移动电源。而骑行时,若手机没电了,用户便无法方便的对手机进行充电,而只能停下来进行充电,或者将移动电源捆绑在自行车的某处。因此,若能提供一种能同时装载手机和移动电源的自行车支架,其必能更加方便人们的出行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既能装载移动终端,又能装载移动电源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用于固定于自行车上的固定组件和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夹持组件连接,在所述夹持组件上设有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位和用于装载移动电源的第二夹持位。
所述第一夹持位和第二夹持位分别设于所述夹持组件相对的两侧。
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基体,在所述第一基体上设有容置孔,在所述容置孔的开口端设有限制移动电源从所述容置孔内掉落的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容置孔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夹持位。
所述容置孔沿所述第一基体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限制部包括分别设于所述容置孔两端开口处的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与所述第一基体一体成型,其设于所述第一基体的沿长度方向的端部,其凸出形成于所述第一基体的表面。
在所述第一基体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部设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体一体连接,所述按压部的另一端呈悬空状态,所述按压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基体的外表面平齐,在所述按压部的外表面上设有所述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按压部一体成型,并突出于该按压部的外表面。
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放置移动终端的第二基体、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调节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基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与第一基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夹持位,所述调节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与第一基体之间,通过所述调节件可使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同步运动。
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夹持部和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对合连接,其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装设于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基体相对的两侧,所述调节件设有呈长杆状的第一螺杆部,所述第一螺杆部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内,当转动所述第一螺杆部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沿所述第一螺杆部的方向同步移动。
在所述夹持组件上设有半球状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呈空心状,其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一连接孔,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基体和第一固定件,所述固定基体的一端设有呈半球状的连接槽及与所述连接槽贯通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部嵌设于所述连接槽内并可转动,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而伸入至第一连接孔内而紧固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连接槽。
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螺母件和第一螺杆件,所述第一螺杆件的一端限制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内,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而延伸至固定基体外,所述第一螺母件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杆件的自由端上。
在所述夹持组件上设有呈环状的箍圈,在所述箍圈上设有开口,在所述箍圈的开口处端部上分别设有相对的结合部,在所述结合部上装设有可调节所述箍圈松紧程度的第二固定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上设有装载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位和装载移动电源的第二夹持位,因而其可以方便的装载移动终端和移动电源,从而可方便人们骑行时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使用简单、功能实用,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另一视角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固定基体11的结构剖视图。
图5是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夹持组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固定组件10、固定基体11、箍圈111、开口112、结合部113、第二安装孔114、连接槽115、第二连接孔116、第一固定件12、第一螺母件121、第二固定件13、第二螺栓件131、第二螺杆部1311、头部1312、第二螺母132、夹持组件20、第一基体21、容置孔211、第一限制部212、第二限制部213、按压部214、限位部215、第三连接部216、第一连接孔217、第二基体22、放置平面221、第一夹持件23、第一夹持部231、第一连接部232、第一螺孔233、第一限位孔234、第二夹持件24、第二夹持部241、第二连接部242、第二螺孔243、第二限位孔244、调节件25、第一螺杆部251、转动部252、第一安装孔26、限位件27、移动电源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包括固定组件10和夹持组件20。所述固定组件10用于将整个支架固定在自行车上,如自行车把手上,所述夹持组件20用于装载移动终端和移动电源30。所述固定组件10与所述夹持组件20连接在一起,其之间优选为活动连接,从而可方便调整移动终端的使用方向。当然,所述固定组件10与所述夹持组件20之间也可以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10与所述夹持组件20之间活动连接,其使用方向可调节。
如图1~图6所示,为方便同时装载移动终端和移动电源30,所述夹持组件20设有第一夹持位和第二夹持位。所述第一夹持位用于夹持移动终端,所述第二夹持位用于夹持移动电源3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位和第二夹持位分别设于所述夹持组件20相对的两侧,即,夹持组件20的一侧是第一夹持位,另一侧是第二夹持位。
如图1~图6所示,所述夹持组件20包括第一基体21、第二基体22、第一夹持件23、第二夹持件24和调节件25。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对合连接,其分别用于放置移动电源30和移动终端。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也可以一体成型而成。
如图1~图6所示,在所述第一基体21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的容置孔211。所述容置孔211的形状及大小应能方便置入多种型号的移动电源30,从而以提高其通用性。
为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以图2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进行描述,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应当理解为相对方向,当基准方向改变时,相应的方位关系应进行适应性调整。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孔211上下两端敞口,从而方便用户由上往下的朝所述容置孔211内插入移动电源30,并方便引出数据线。为避免移动电源30掉落,在所述容置孔21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制部212和第二限制部213,通过该第一限制部212和第二限制部213可将移动电源30限制在该容置孔211内,使得移动电源30无法主动的从所述容置孔211内脱出。所述第一限制部212与所述第一基体21一体成型,其位于所述第一基体21的沿长度方向的底端,其凸出形成于所述第一基体21的表面。所述第一限制部212呈长条状,其垂直于第一基体21的表面,其可托住移动电源30的端部而防止移动电源30掉落。同时,该第一限制部212不密封住容置孔211的底端,从而可方便引出移动电源30的数据线,并方便移动电源30散热。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容置孔211也可设置成一端敞口的形状,其底端呈密封状,即第一限制部212完全密封住容置孔211的底端,此时,其可完全避免移动电源30掉落,可大大提高其安全性。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二限制部213设于设于所述容置孔211的另一端,即与第一限制部212相对的另一端。为方便用户往容置孔211内放入移动电源30,并限制移动电源30掉落,在所述第一基体21上设有按压部214。所述按压部2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体21一体连接,其另一端呈悬空状态,从而使得该按压部214具有一定的弹性而可以被按压。所述按压部214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基体21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限制部213形成于所述按压部214上的外表面上,其突出于所述按压部214的外表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制部213呈凸条状,其与所述按压部214一体成型。所述第二限制部213突出的形状可避免移动电源30掉落。当需要放入移动电源30时,可先按压所述按压部214,使得所述第二限制部213不阻碍移动电源30的置入;当移动电源30置入容置孔211内后,松开所述按压部214,所述第二限制部213便突出于第一基体21的表面而卡住移动电源30,防止其移动、掉落。
如图1~图6所示,所述容置孔211、第一限制部212和第二限制部213便形成了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夹持位,其可容置移动电源30,并可防止移动电源30掉落。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基体21与第二基体22之间对合连接,其连接方式可参考公知技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21与第二基体22通过螺钉对合连接。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21与第二基体22也可通过卡扣等结构对合连接。所述第一基体21与第二基体22对合连接时,其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其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夹持件23和第二夹持件24。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二基体22设有放置移动终端的放置平面22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体22整体呈矩形板状,其一侧表面为放置平面221,与放置平面221相对的一侧用于与所述第一基体21对合连接。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夹持件23和第二夹持件24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基体21的两侧,其活动设置。第一夹持件23、第二夹持件24和第一基体21之间便形成了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位。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夹持件2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一连接部232。所述第二夹持件24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夹持部241和第二连接部242。所述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241相对设置,其可夹持住并托住移动终端而防止移动终端掉落。所述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241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232和第二连接部242用于与第一基体21及调节件25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32垂直于第一夹持部231的内壁,第二连接部242垂直于第二夹持部241的内壁。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32上设有第一螺孔233,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42上设有第二螺孔243。所述第一螺孔233与所述第一夹持部231垂直或近乎垂直,所述第二螺孔243与所述第二夹持部241垂直或近乎垂直。所述第一螺孔233由所述第一连接部232的一端贯通至其另一端,所述第二螺孔243由所述第二连接部242的一端贯通至其另一端。所述第一螺孔233与第二螺孔243的直径一致,其用于装设所述调节件25。
如图1~图6所示,所述调节件25包括第一螺杆部251和转动部252。所述转动部252设于所述第一螺杆部251的端部,其用于方便用户进行旋转调节。所述转动部252与所述第一螺杆部251既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转动部252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所述第一螺杆部251呈长杆状,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孔233、第二螺孔243相匹配的外螺纹。
如图1~图6所示,为方便将所述第一连接部232和第二连接部242设置在第一基体21与第二基体22之间,在所述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相对合的部位上设有第一安装孔26。所述第一安装孔26既可以是单独设置在第一基体21的边缘上,也可以是单独设置在第二基体22的边缘上,或是分别设置在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的边缘上。所述第一安装孔26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32和第二连接部242的形状相匹配,其可方便所述第一连接部232和第二连接部242插入其内。所述第一安装孔26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基体21的两侧。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232和第二连接部242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6而伸入至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之间。当所述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对合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夹持件23和第二夹持件24便被限制在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之间,并使得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241相对,第一螺孔233和第二螺孔243位置相对。所述调节件25的第一螺杆部251同时与第一螺孔233和第二螺孔243螺纹连接在一起,这样,当转动所述调节件25的转动部252时,所述第一连接部232和第二连接部242便可同步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241相向的进行夹紧或相背离的进行松开。
如图1~图6所示,为进一步的保证第一夹持件23和第二夹持件24进行直线移动,在所述第一夹持件23上还设有第一限位孔234,在所述第二夹持件24上设有第二限位孔244。所述第一限位孔234与所述第一螺孔233平行,其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设于所述第一螺孔233的两侧或一侧;所述第二限位孔244与所述第二螺孔243平行,并与第一限位孔234的位置相对应。在所述第一限位孔234和第二限位孔244之间设有限位件27。所述限位件27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限位孔234、第二限位孔244的形状相匹配,且其尺寸略小于第一限位孔234、第二限位孔244的尺寸。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27为长圆杆。所述限位件27的一端插接在第一限位孔234内,其另一端插接在第二限位孔244内,这样,当所述第一夹持件23和第二夹持件24沿第一螺杆部25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限位件27可进一步约束第一夹持件23和第二夹持件24沿直线移动。
如图1~图6所示,同样的,为保证第一夹持件23和第二夹持件24的直线移动,还可在所述第一基体21和/或第二基体22的朝向第一连接部232和第二连接部242的位置处设置限位部215。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基体21的内侧表面上设有相对平行间隔的限位部215。所述限位部215与所述第一螺杆部251平行,其将所述第一连接部232和第二连接部242限制在该限位部215之间进行移动,从而可保证第一夹持件23和第二夹持件24的直线移动。
这样,便在所述夹持组件20上形成了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位和夹持移动电源30的第二夹持位。第二夹持位由第一基体21上的容置孔211和第一限制部212、第二限制部213形成,其可方便用户快速的置入移动电源30,并可通过第一限制部212和第二限制部213防止移动电源30掉落。所述第一夹持位由第一基体21及第一基体21两侧的第一夹持件23、第二夹持件24形成,当需装入移动终端时,可旋转所述转动部252而使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241同步的朝远离对方的方向移动,从而扩大夹持位而可方便置入不同尺寸型号的移动终端;当移动终端置入第一夹持位后,可旋转所述转动部252而使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241同步的朝靠近对方的方向移动,从而缩小夹持位而夹紧移动终端。
如图1~图6所示,为方便将整个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固定在自行车上,其设有与所述夹持组件20连接的固定组件10。
如图1~图6所示,所述固定组件10包括固定基体11、第一固定件12和第二固定件13。
如图1~图6所示,所述固定基体11的一端与自行车固定,其另一端与夹持组件20连接。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固定基体11的一端设有呈环状的箍圈111,其用于套设在自行车上进行固定。为方便调节安装,在所述箍圈111上设有开口112,该开口112使得所述箍圈111呈开口112状的环体而可调节直径大小。为方便紧固连接,在所述箍圈111的开口112处端部上分别设有相对的结合部113。在所述结合部113上分别设有第二安装孔114。所述第二安装孔114既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内螺纹孔。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孔114为未设有内螺纹的通孔。所述第二固定件13包括第二螺栓件131和第二螺母132。所述第二螺栓件131设有呈长杆状的第二螺杆部1311,在第二螺杆部1311的端部设有头部1312。所述头部1312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14的尺寸。所述第二螺母132可套设于所述第二螺杆部1311上。安装时,将所述箍圈111套设于自行车上,如自行车把手上,然后将第二螺栓件131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114,然后在第二螺杆部1311的自由端上套设第二螺母132,然后旋紧第二螺栓件131和第二螺母132,便可使箍圈111与自行车紧固连接在一起。
如图1~图6所示,为将所述夹持组件20与所述固定组件10连接在一起,并方便用户调节使用方向,在所述夹持组件20上设有半球状的第三连接部216,在所述固定基体11的一端设有呈半球状的连接槽115,所述第三连接部216可嵌入所述连接槽115并进行多方向的转动。
具体的,如图1~图6所示,在所述第一基体21的与第二基体22相背离的一侧表面上设有所述第三连接部216。所述第三连接部216呈空心状,在其顶部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一连接孔217。
如图1~图6所示,在所述固定基体11的与箍圈111相对的另一端设有所述连接槽115。在所述连接槽115的底部设有与所述连接槽115贯通的第二连接孔116,其用于装设第一固定件12。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12包括第一螺母件121和第一螺杆件。所述第一螺杆件设有呈长杆状的第三螺杆部和连接在第三螺杆部端部的第三限制部。所述第三螺杆部与所述第三限制部既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在所述第一螺母件121上设有与所述第三螺杆部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一螺杆件的第三限制部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部216内,其第三螺杆部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217和第二连接孔116而伸出至固定基体11外;所述第一螺母件121则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三螺杆部的自由端上。当旋紧所述第一螺母件121时,所述第三连接部216便固定嵌设在所述连接槽115内而不能转动;当需要调节使用方向时,旋松所述第一螺母件121,然后转动所述第一基体21,其后旋紧所述第一螺母件121即可。
藉此,便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整体可通过箍圈111而安装在自行车上使用。使用时,用户可将移动终端,如手机夹持在第一夹持位内,将移动电源30放置在第二夹持位内,从而方便同时装置移动终端和移动电源30,方便骑行过程中充电。此外,所述第一夹持位是通过机械固定的方式夹紧移动终端的,其夹持稳定而不易松脱,其可大大提高夹持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可方便调节使用方向,且其连接稳定可靠,可保证使用安全。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用于固定于自行车上的固定组件(10)和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组件(20),所述固定组件(10)与所述夹持组件(20)连接,在所述夹持组件(20)上设有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位和用于装载移动电源(30)的第二夹持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位和第二夹持位分别设于所述夹持组件(20)相对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20)包括第一基体(21),在所述第一基体(21)上设有容置孔(211),在所述容置孔(211)的开口端设有限制移动电源(30)从所述容置孔(211)内掉落的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容置孔(211)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夹持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孔(211)沿所述第一基体(21)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限制部包括分别设于所述容置孔(211)两端开口处的第一限制部(212)和第二限制部(213),所述第一限制部(212)与所述第一基体(21)一体成型,其设于所述第一基体(21)的沿长度方向的端部,其凸出形成于所述第一基体(21)的表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体(21)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部设有按压部(214),所述按压部(2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体(21)一体连接,所述按压部(214)的另一端呈悬空状态,所述按压部(214)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基体(21)的外表面平齐,在所述按压部(214)的外表面上设有所述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按压部(214)一体成型,并突出于该按压部(214)的外表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20)包括放置移动终端的第二基体(22)、第一夹持件(23)、第二夹持件(24)和调节件(25),所述第一夹持件(23)和第二夹持件(24)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基体(21)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件(23)、第二夹持件(24)与第一基体(2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夹持位,所述调节件(25)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件(23)、第二夹持件(24)与第一基体(21)之间,通过所述调节件(25)可使所述第一夹持件(23)和第二夹持件(24)同步运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2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一连接部(232),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32)上设有第一螺孔(233);所述第二夹持件(24)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夹持部(241)和第二连接部(242),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42)上设有第二螺孔(243);所述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对合连接,其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一连接部(232)和第二连接部(242)装设于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之间,所述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24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基体(21)相对的两侧,所述调节件(25)设有呈长杆状的第一螺杆部(251),所述第一螺杆部(251)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螺孔(233)和第二螺孔(243)内,当转动所述第一螺杆部(251)时,所述第一夹持件(23)和第二夹持件(24)沿所述第一螺杆部(251)的方向同步移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持组件(20)上设有半球状的第三连接部(216),所述第三连接部(216)呈空心状,其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一连接孔(217),所述固定组件(10)包括固定基体(11)和第一固定件(12),所述固定基体(11)的一端设有呈半球状的连接槽(115)及与所述连接槽(115)贯通的第二连接孔(116),所述第三连接部(216)嵌设于所述连接槽(115)内并可转动,所述第一固定件(12)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116)而伸入至第一连接孔(217)内而紧固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216)与所述连接槽(115)。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12)包括第一螺母件(121)和第一螺杆件(122),所述第一螺杆件(122)的一端限制于所述第三连接部(216)内,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217)和第二连接孔(116)而延伸至固定基体(11)外,所述第一螺母件(121)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杆件(122)的自由端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自行车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持组件(20)上设有呈环状的箍圈(111),在所述箍圈(111)上设有开口(112),在所述箍圈(111)的开口(112)处端部上分别设有相对的结合部(113),在所述结合部(113)上装设有可调节所述箍圈(111)松紧程度的第二固定件(13)。
CN201820343888.2U 2018-03-13 2018-03-13 多功能自行车支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170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43888.2U CN207917039U (zh) 2018-03-13 2018-03-13 多功能自行车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43888.2U CN207917039U (zh) 2018-03-13 2018-03-13 多功能自行车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17039U true CN207917039U (zh) 2018-09-28

Family

ID=63599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43888.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17039U (zh) 2018-03-13 2018-03-13 多功能自行车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170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03519U (zh) 平板电脑支架
CN204372470U (zh) 一种手机、平板电脑夹持装置
CN102954286B (zh) 可调式电缆挂架及其调节方法
CN201863155U (zh) 电气柜专用内六角扳手
CN207917039U (zh) 多功能自行车支架
CN103496346A (zh) 车顶行李箱肘杆式连接固定夹
CN207864336U (zh) 一种导电抱箍装置
CN210405414U (zh) 一种手机夹快装板
CN103162149A (zh) 可旋转调节的led工作灯
CN204629402U (zh) 一种可调式支架及具有该可调式支架的移动照明设备
CN206732840U (zh) 一种构件夹紧装置
CN207767319U (zh) 炮台后挂天线管夹装置
CN207539590U (zh) 手机自拍杆
CN202350662U (zh) 箭囊固定装置
CN207644533U (zh) 固定支架
CN210025057U (zh) 一种座钟机芯固定架
CN208997645U (zh) 一种支架
CN209461917U (zh) 一种便携的金具串手扶装置
CN203442441U (zh) 一种平板电脑用支架的底座
CN204664986U (zh) 便携式台灯
CN203162650U (zh) 一种可旋转调节的led工作灯
CN203036370U (zh) 一种带有双向固定结构的led台灯
CN204922891U (zh) 一种灯底座
CN203765484U (zh) 快速台虎钳
CN208845567U (zh) 一种复合型万向调节球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