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05874U - 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05874U
CN207905874U CN201820081258.2U CN201820081258U CN207905874U CN 207905874 U CN207905874 U CN 207905874U CN 201820081258 U CN201820081258 U CN 201820081258U CN 207905874 U CN207905874 U CN 207905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an
regenerator
trans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8125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腾龙
张红光
于飞
侯孝臣
李健
张梦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2008125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058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05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058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Abstract

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属于节能减排领域。该系统主要由发动机、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通过调节不同阀门、离合器和风扇的接通与断开,同时利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膨胀机产生的动力,来实现热泵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模式的切换,从而更好的利用发动机的排气能量。

Description

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用于回收发动机的排气能量,属于节能减排领域。
背景技术
从发动机的能量平衡来看,输出的有效功一般只占燃油燃烧总热量的 30%-45%(柴油机)或20%-30%(汽油机),余热能量主要通过排气和冷却介质 (冷却水、机油散热等)被排放到大气中。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车用发动机,其余热能量回收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此外,余热能回收技术由于不需要消耗其它任何能源,仅依靠技术的进步即可实现,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发动机余热能利用技术主要集中在增压、余热制冷、余热取暖、余热发电和改良燃料燃烧性能等几个方面。在当前车用发电机余热利用的各种技术方案中,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技术的热效率最高,是最有可能首先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跨临界CO2循环技术在制冷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本实用新型结合有机朗肯循环和跨临界CO2循环综合优势,可以实现发电、制冷和制热的三重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系统主要由包括发动机、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通过控制电磁阀一、离合器、风扇的开启与闭合以及四通换向阀内的工质流通路径,来实现热泵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模式的切换,从而更好的利用发动机的排气能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主要由发动机排气通路系统、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跨临界 CO2热泵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所述的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蒸发器(2)、膨胀机(3)、发电机(4)、回热器(5)、冷凝器(6)、储液罐(7)以及工质泵(8);
所述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即ORC系统,包括压缩机(10)、车外换热器 (11)、膨胀阀(12)、车内换热器(13)、第一风扇(14)、第二风扇(20);
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离合器(9)、控制单元(15)、车内温度传感器(18)、电磁阀一(17)、四通换向阀(19)以及连接这些部件的线路;
发动机排气通路:发动机(1)通过管路与三通阀(16)一端连接,三通阀(16)的另外两端分别与电磁阀一(17)和蒸发器(2)连接;蒸发器(2)与车外换热器(11)连接;
所述的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蒸发器(2)依次与膨胀机(3)、回热器(5)、冷凝器(6)、储液罐(7)、工质泵(8)连接,工质泵(8)再与回热器(5)连接,回热器(5)再与蒸发器(2)连接形成循环回路;在回热器(5) 中分别走两个独立的管路;发电机(4)与膨胀机(3)连接;
所述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中压缩机(10)出口端与四通换向阀(19)的一端A连接,四通换向阀(19)的C端与压缩机(10)的进口端连接,四通换向阀(19)的B端与车内换热器(13)连接,车内换热器(13)依次与膨胀阀 (12)、车外换热器(11)、四通换向阀(19)的D端连接;车内换热器(13) 配有第一风扇(14),车外换热器(11)配有第二风扇(20);
膨胀机(3)和压缩机(10)物理位置靠近,控制系统中的离合器(9)位于两者之间,使得离合器(9)能够将膨胀机(3)和压缩机(10)关联;控制单元 (15)分别与离合器(9)、电磁阀一(17)、四通换向阀(19)、第一风扇(14)、第二风扇(20)连接。
储液罐(7)中的液态工质经工质泵(8)加压后进入回热器(5)中,之后有机工质进入蒸发器(2)经过发动机排气的加热并达到高温高压状态,气态的高温高压有机工质进入膨胀机(3)并驱动发电机(4)发电,同时闭合离合器(9),膨胀机带动热泵系统的压缩机(10)工作,完成做功后的工质经回热器(5)、冷凝器(6)冷凝为饱和液体后流回储液罐(7);发动机(1)经由三通阀(16)、电磁阀一(17)通过管道与车外换热器(11)相连通;跨临界CO2热泵系统中亚临界CO2由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膨胀机(3)驱动的压缩机(10)压缩至超临界状态,压缩机(10)出口与四通换向阀(19) 一端相连接,四通换向阀(19)另外三端分别与车内换热器(13)、车外换热器(11) 和压缩机(10)入口相连接,车内换热器(13)和车外换热器(11)之间连接膨胀阀 (12),第二风扇(20)靠近车外换热器(11)、第一风扇(14)靠近车内换热器(13),用于提供强度可调的风量;车内温度传感器(18)与控制单元(15)相连接,控制单元(15)用于控制电磁阀一(17)、离合器(9)、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20)的开启与闭合以及四通换向阀(19)内的工质流通路径。
本实用新型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的运行工作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跨临界CO2热泵系统运行模式的不同,可预设车内环境温度T1、T2、 T3作为控制参考量,其中T2<T1<T3,控制单元(15)通过控制电磁阀一(17)、离合器(9)、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20)的开启与闭合以及四通换向阀(19)内的工质流通路径;
发动机(1)启动后,低压有机工质通过工质泵(8)加压,然后在回热器(5)中进行预热,随后有机工质进入蒸发器(2)并达到高温高压气体状态,高温高压有机工质气体进入膨胀机(3)并驱动发电机(4)发电,并且闭合离合器(9)带动热泵系统的压缩机(10)工作,之后,膨胀工作后的有机工质气体通过回热器(5),对工质泵流出的液态有机工质预热,最后依次流入冷凝器(6)和储液罐(7),循环重新开始;发电机(4)所产生的电能存储在电池中;
亚临界CO2由ORC系统的膨胀机(3)驱动的压缩机(10)压缩至超临界状态;然后CO2通过四通换向阀(19)流向车内换热器(13)或者车外换热器(11),CO2流动的具体路径取决于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具体如下:
制热模式:车内温度传感器(18)所测得温度低于预设温度T2时,控制单元 (15)发出指令,接通电磁阀一(17)、离合器(9)和第一风扇(14),此时处于加热模式下,一部分发动机尾气在跨临界CO2热泵系统中的车外换热器(11)中与CO2进行换热,另一部分发动机尾气作为热源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蒸发器(2)中进行换热;同时控制单元(15)发出指令使得四通换向阀(19)的A与B连通、C与D 端连通,车外换热器(11)作为蒸发器在加热模式下吸收发动机排气的热量,经过车外换热器(11)加热后,CO2达到高温状态;然后CO2通过四通换向阀(19)从D 到C进入压缩机(10)被压缩,之后,超临界CO2通过四通换向阀(19)从A到B流入车内换热器(13),此时车内换热器(13)作为冷凝器对车内环境进行加热,其中,第一风扇(14)用于提供强度可调的风量;随后CO2从车内换热器(13)流出,经过膨胀阀(12)降压,最后流入车外换热器(11);当车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T1之后,此时控制单元(15)发出指令,关闭电磁阀一(17)、第一风扇(14)并断开离合器(9);
纯发电模式:车内温度传感器(18)所测得温度在T2与T3之间时,控制单元(15)发出指令,关闭电磁阀一(17)、第一风扇(14)、第二风扇(20)并断开离合器(9),此时只有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运行;
制冷模式:车内温度传感器(18)所测得温度高于预设温度T3时,控制单元 (15)发出指令,接通离合器(9)、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20),同时四通换向阀(19) 改变了CO2的流通路径,即控制单元(15)发出指令使得四通换向阀(19)的A与D 连通,B与C连通,与加热模式不同,电磁阀一(17)在制冷模式下完全关闭,而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由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膨胀机(3)输出的机械功来驱动,CO2通过四通换向阀(19)A到D,从压缩机(10)流入车外换热器(11),释放热量,第二风扇(20)用于提供强度可调的风量;车内换热器(13)与车外换热器(11)之间连接的膨胀阀(12)用于膨胀降压;车内换热器(13)与压缩机(10)进口之间通过四通换向阀 (19)从B到C连接,从而使车内换热器(13)对车内环境进行制冷,第一风扇(14) 用于提供强度可调的风量。当车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T1之后,此时控制单元(15)发出指令,使离合器(9)断开、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20)关闭。
有益效果:
1、该实用新型采用回热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和热泵循环系统结合,具有更高的热效率,能充分利用内燃机工作时排出的排气能量。
2、根据车内温度的高低,通过合理的控制策略,控制电磁阀一(17)、离合器(9)、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20)的开启与闭合以及四通换向阀(19)内的工质流通路径,从而实现制冷循环与制热循环的来回切换。
3、排气温度较高于环境温度,即使在极低的环境温度下,车外换热器的除霜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轻易解决。
4、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膨胀机与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的压缩机相连接,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1-发动机;2-蒸发器;3-膨胀机;4-发电机;5-回热器;6-冷凝器;7- 储液罐;8-工质泵;9-离合器;10-压缩机;11-车外换热器;12-膨胀阀;13-车内换热器;14-第一风扇;15-控制单元;16-三通阀;17-电磁阀一;18-车内温度传感器;19-四通转向阀;20-第二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法。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主要由发动机、带有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一种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具体结构里阿尼额关系可参见图1,由发动机1、带有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所述的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蒸发器2、膨胀机3、发电机4、回热器5、冷凝器6、储液罐7以及工质泵8;
所述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10、车外换热器11、膨胀阀12、车内换热器13、第一风扇14、第二风扇20;
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离合器9、控制单元15、三通阀16、电磁阀一17、车内温度传感器18、四通换向阀19以及连接这些部件的线路;
连接关系:发动机1通过管路与三通阀16一端连接,另外两端分别与电磁阀一17和蒸发器2连接;储液罐7中的液态工质经工质泵8加压后进入回热器 5中,之后有机工质进入蒸发器2并达到高温高压状态,气态的高温高压有机工质进入膨胀机3并驱动发电机4发电,闭合离合器9,膨胀机带动热泵系统的压缩机10工作,完成做功后的工质经冷凝器6冷凝为饱和液体后流回储液罐7;电磁阀一17通过管道与车外换热器11相连接,亚临界CO2由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膨胀机3驱动的压缩机10压缩至超临界状态,压缩机10出口与四通换向阀19一端相连接,四通换向阀19另外三端分别与车内换热器13、车外换热器11 和压缩机10入口相连接,车内换热器13和车外换热器11之间连接膨胀阀12,第二风扇20靠近车外换热器11、第一风扇14靠近车内换热器13,用于提供强度可调的风量;车内温度传感器18与控制单元15相连接,控制单元15用于控制电磁阀一17、离合器9、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20的开启与闭合以及四通换向阀19内的工质流通路径。
工作过程:
根据跨临界CO2热泵系统运行模式的不同,可预设温度T1、T2、T3作为控制参考量,其中T2<T1<T3,控制单元15可以控制电磁阀一17、离合器9、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20的开启与闭合以及四通换向阀19内的工质流通路径。
发动机1启动后,低压有机工质通过工质泵8加压,然后在回热器5中进行预热,随后有机工质进入蒸发器2并达到高温高压状态,高温高压有机工质气体进入膨胀机3并驱动发电机4发电,并且可闭合离合器9带动热泵系统的压缩机10工作,之后,膨胀后的有机工质气体通过回热器5,对工质泵流出的液态有机工质预热,最后流入冷凝器6和储液罐7,循环重新开始。所产生的电能存储在电池中。亚临界CO2可由ORC系统的膨胀机3驱动的压缩机10压缩至超临界状态。然后CO2通过四通换向阀19流向换热器车内换热器13或者车外换热器11。CO2流动的具体路径取决于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具体如下:
制热模式:车内温度传感器18所测得温度低于预设温度T2时,控制单元 15发出指令,接通电磁阀一17、离合器9和第一风扇14,此时处于加热模式下,一部分发动机尾气在跨临界CO2热泵系统中的车外换热器11中与CO2进行换热,另一部分发动机尾气作为热源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蒸发器2中进行换热。同时控制单元15发出指令接通四通换向阀19的A与B接头,C与D接头,车外换热器11作为蒸发器在加热模式下吸收发动机排气的热量。经过车外换热器11加热后,CO2达到高温状态。然后CO2通过四通换向阀19从D到C进入压缩机 10被压缩,之后,超临界CO2通过四通换向阀19从A到B流入车内换热器13,此时车内换热器13作为冷凝器对车内环境进行加热,其中,第一风扇14用于提供强度可调的风量。随后CO2从车内换热器13流出,经过膨胀阀12降压,最后流入车外换热器11。当车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T1之后,此时控制单元15发出指令,关闭电磁阀一17、第一风扇14并断开离合器9。
纯发电模式:车内温度传感器18所测得温度在T2与T3之间时,控制单元 15发出指令,关闭电磁阀一17、第一风扇14、第二风扇20并断开离合器9,此时只有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运行。
制冷模式:车内温度传感器18所测得温度高于预设温度T3时,控制单元 15发出指令,接通离合器9、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20,同时四通换向阀19 改变了CO2的流通路径,即控制单元15发出指令接通四通换向阀19的A与D 接头,B与C接头,与加热模式不同,电磁阀一17在制冷模式下完全关闭,而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完全由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膨胀机3输出的机械功来驱动。CO2通过四通换向阀19A到D,从压缩机10流入车外换热器11,释放热量,第二风扇20用于提供强度可调的风量。车内换热器13与车外换热器11之间连接的膨胀阀12用于膨胀降压。车内换热器13与压缩机10进口之间通过四通换向阀19从B到C连接,从而使车内换热器13对车内环境进行制冷,第一风扇14 用于提供强度可调的风量。当车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T1之后,此时控制单元15 发出指令,使离合器9、第一风扇14和第二风扇20断开。

Claims (3)

1.一种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气通路系统、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所述的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蒸发器(2)、膨胀机(3)、发电机(4)、回热器(5)、冷凝器(6)、储液罐(7)以及工质泵(8);
所述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即ORC系统,包括压缩机(10)、车外换热器(11)、膨胀阀(12)、车内换热器(13)、第一风扇(14)、第二风扇(20);
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离合器(9)、控制单元(15)、车内温度传感器(18)、电磁阀一(17)、四通换向阀(19)以及连接这些部件的线路;
发动机排气通路:发动机(1)通过管路与三通阀(16)一端连接,三通阀(16)的另外两端分别与电磁阀一(17)和蒸发器(2)连接;蒸发器(2)与车外换热器(11)连接;
所述的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蒸发器(2)依次与膨胀机(3)、回热器(5)、冷凝器(6)、储液罐(7)、工质泵(8)连接,工质泵(8)再与回热器(5)连接,回热器(5)再与蒸发器(2)连接形成循环回路;在回热器(5)中分别走两个独立的管路;发电机(4)与膨胀机(3)连接;
所述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中压缩机(10)出口端与四通换向阀(19)的一端A连接,四通换向阀(19)的C端与压缩机(10)的进口端连接,四通换向阀(19)的B端与车内换热器(13)连接,车内换热器(13)依次与膨胀阀(12)、车外换热器(11)、四通换向阀(19)的D端连接;车内换热器(13)配有第一风扇(14),车外换热器(11)配有第二风扇(20);
膨胀机(3)和压缩机(10)物理位置靠近,控制系统中的离合器(9)位于两者之间,使得离合器(9)能够将膨胀机(3)和压缩机(10)关联;
控制单元(15)分别与离合器(9)、电磁阀一(17)、四通换向阀(19)、第一风扇(14)、第二风扇(20)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风扇(20)靠近车外换热器(11)。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风扇(14)靠近车内换热器(13)。
CN201820081258.2U 2018-01-18 2018-01-18 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Active CN2079058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81258.2U CN207905874U (zh) 2018-01-18 2018-01-18 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81258.2U CN207905874U (zh) 2018-01-18 2018-01-18 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05874U true CN207905874U (zh) 2018-09-25

Family

ID=63563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81258.2U Active CN207905874U (zh) 2018-01-18 2018-01-18 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0587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67038A (zh) * 2018-01-18 2018-06-15 北京工业大学 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
CN110145377A (zh) * 2019-05-16 2019-08-20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汽车发动机废气的制冷系统
CN113381443A (zh) * 2021-05-24 2021-09-10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发电电网负荷波动补偿系统的工作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67038A (zh) * 2018-01-18 2018-06-15 北京工业大学 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
CN108167038B (zh) * 2018-01-18 2024-04-16 北京工业大学 Orc-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
CN110145377A (zh) * 2019-05-16 2019-08-20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汽车发动机废气的制冷系统
CN113381443A (zh) * 2021-05-24 2021-09-10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发电电网负荷波动补偿系统的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67038A (zh) 有机朗肯循环-跨临界co2热泵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联合系统
CN103154488B (zh) 内燃机的废热利用装置
CN104837658B (zh) 用于车辆的热泵系统
CN106246268B (zh) 一种发动机余热综合回收系统
CN103114942A (zh) 废热回收系统
CN207905874U (zh) 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CN107289670B (zh) 一种船舶余热梯级利用式空调装置及工作方法
CN102094690B (zh) 基于单螺杆膨胀机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利用系统
CN105698432A (zh) 多功能模式co2冷电联合循环系统及模式切换控制方法
CN102042120A (zh) 废热再生系统
CN106837440B (zh) 一种再热式有机朗肯循环发动机余热回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608829A (zh) 基于热管理的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593934U (zh) 一种电动车废热利用变频热泵空调系统
CN104501445A (zh) 一种电动车废热利用变频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方法
US20130091884A1 (en) Heat Powered Reciprocating Piston Engine
CN202204147U (zh) 一种空气能热泵热水器
CN210220292U (zh) 一种高效太阳能喷射制冷及供暖系统
CN103982260B (zh) 一种单轴功元件有机朗肯循环低品质能源利用装置
CN107621094B (zh) 一种油气双燃料冷热电空调热泵装置
CN103277937B (zh) 多用途热泵
CN101266088A (zh) 利用柴油机余热驱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
CN100516676C (zh) 蓄能式发动机驱动式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06668348U (zh) 一种再热式有机朗肯循环发动机余热回收系统
KR101281725B1 (ko) 고효율 가스엔진식 히트펌프 시스템
JP2006232006A (ja) 廃熱回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5

Address after: 100080 706, 7th floor, block a, 8 Haidian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China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24 No. 100 Chaoyang District Ping Tian Park,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