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36558U - 全自动钓鱼器 - Google Patents

全自动钓鱼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36558U
CN207836558U CN201820122427.2U CN201820122427U CN207836558U CN 207836558 U CN207836558 U CN 207836558U CN 201820122427 U CN201820122427 U CN 201820122427U CN 207836558 U CN207836558 U CN 2078365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fishline
elastic component
pulling force
component cond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2242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和伯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12242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365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365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3655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Means For Catching 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自动钓鱼器,包括主杆、弹性件导管、垂子、第一挂钩、第二挂钩、第一钓线、第二钓线、第三钓线、拉环、拉力转换杆、触发管、钓钩及弹性机构,主杆上端与弹性件导管侧壁固定连接,垂子固定于弹性件导管顶部。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固定于主杆上且第一挂钩设于第二挂钩上方,垂子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第一钓线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后与拉环连接。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或垂子上,第二钓线固定于拉力转换杆上且其一端与弹性机构连接,另一端穿过拉环后与触发管上端侧壁连接,第三钓线一端与触发管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钓钩连接。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可任意挂饵、任意甩杆,且可使得鱼不易挣脱钓钩。

Description

全自动钓鱼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垂钓用品,具体是全自动钓鱼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位。钓鱼活动作为休闲娱乐和陶冶性情方式之一,大有蓬勃发展之势。传统的钓鱼用具在应用时,需要钓鱼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关注浮漂,并适时提竿才能将鱼钓起,对于大部分初学者,由于经验的缺乏,钓鱼效率低,很容易丧失钓鱼的兴趣。为了改善传统钓鱼用具的不足,人们研发出了大量自动钓鱼钩、自动钓鱼器、强力弹簧钓等自动钓鱼用具。然而,这些自动钓鱼用具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重、成本高等问题,感应鱼是否上钩时经常出现误判,而未及时提竿则易出现鱼挣脱钓钩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自动钓鱼用具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全自动钓鱼器,其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实现,成本低,且其应用时可使得鱼不易挣脱钓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全自动钓鱼器,包括主杆、弹性件导管、垂子、第一挂钩、第二挂钩、第一钓线、第二钓线、第三钓线、拉环、拉力转换杆、触发管、钓钩及弹性机构,所述主杆和弹性件导管均竖直设置,主杆上端与弹性件导管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垂子固定于弹性件导管顶部;
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固定于主杆上且第一挂钩设于第二挂钩上方,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两者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正下方;所述第二挂钩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形状结构,所述第二挂钩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的长度;
所述垂子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所述第一钓线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后与拉环连接;所述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或垂子上,所述第二钓线固定于拉力转换杆上且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至拉力转换杆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换杆另一端端头的间距,第二钓线一端与弹性机构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拉环后与触发管上端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钓线位于拉力转换杆与触发管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两者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三钓线一端与触发管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钓钩连接。
本实用新型应用时,第一钓线相对连接拉环端的另一端与钓竿主线连接,将饵料挂于钓钩上,拉力转换杆距离其固定第二钓线部位近的一端的侧壁与第一挂钩折弯端一侧接触,第二钓线绕过第一挂钩折弯端相对接触拉力转换杆侧的另一侧后与弹性机构连接,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与第一挂钩折弯端下端面接触,第一挂钩作为弹性机构的主力支点,实现力的转换。触发管套设于第二挂钩的自由端,拉力转换杆距离其固定第二钓线部位远的一端嵌入触发管内,第二挂钩为触发管支点。本实用新型在钓钩端未抛入水中之前,上提第一钓线,使得第二钓线位于弹性件导管与拉力转换杆之间的一截处于紧绷状态,此时,不管挂饵的多少及抛杆的力量,弹性件导管都不会从第二挂钩的自由端脱落;在钓钩端抛入水后,不再上提第一钓线,第二钓线位于弹性件导管与拉力转换杆之间的一截处于松弛状态,鱼吃钩后会触发弹性件导管从第二挂钩自由端脱落,吃钩的鱼游动时需负荷垂子及垂子上直接或间接固定的部件移位,鱼的游动范围小,而弹性机构的伸缩可使得吃钩的鱼在挣扎过程中不易从钓钩上脱落。
作为本实用新型弹性机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弹性机构为拉力弹簧,所述拉力弹簧套设于弹性件导管上且其上端与垂子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钓线与弹性机构连接的一端具体连接于拉力弹簧下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机构采用拉力弹簧实现,取材便捷,便于实施,在鱼吃钩后,通过拉力弹簧的伸缩,使得鱼始终处于钩紧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拉力弹簧为锥形拉力弹簧,其大端连接于垂子上,拉力弹簧与弹性件导管之间的区域构成窝料区域。如此,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可将诱饵放置于窝料区域内,以产生诱惑鱼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主杆下端侧壁上固定有漂子。本实用新型在垂子和漂子的作用下,可使得主杆下端悬浮,钓钩也处于悬浮状态,鱼儿更容易吃到钓钩上的饵料,能提升鱼吃钩的机率。本实用新型的钓鱼器在池中沉底后,主杆下端悬浮,也可使得触发管运行畅通无阻。
作为本实用新型弹性机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弹性机构为设于弹性件导管内且一端与弹性件导管内壁连接的弹性带。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机构采用弹性带实现,取材便捷,便于实施,在鱼吃钩后,通过弹性带的伸缩,使得鱼始终处于钩紧状态。
进一步的,全自动钓鱼器,还包括窝料篓,所述窝料篓为纺锤状篓体结构,其侧壁构成有若干镂空的漏料孔;所述垂子设于窝料篓内且与窝料篓内顶部接触,所述弹性件导管穿过窝料篓底部且其侧壁与窝料篓底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应用时,饵料可放置于窝料篓内,作为诱饵来诱捕鱼。纺锤状的窝料篓可使得主杆下端翘起,钓钩处于悬浮状态,鱼儿更容易吃到钓钩上的饵料,能提升鱼吃钩的机率。
进一步的,所述窝料篓包括半椭球状的上篓体和下篓体,以及连接上篓体和下篓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所述垂子与上篓体内顶部接触,弹性件导管穿过下篓体底部且其侧壁与下篓体底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将窝料篓分为上、下两个篓体,上篓体与下篓体通过可拆卸式连接机构连接,在放置诱饵时断开两者的连接,以便于放置饵料,在放置完成后,再将两者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导管内壁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线管,所述第一钓线穿过弹性件导管的一截具体从线管穿过。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线管,能避免第一钓线穿过弹性件导管的一截与弹性带之间出现缠绕,进而能避免第一钓线与弹性带缠绕在一起而影响本实用新型的正常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与其至拉力转换杆端头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挂钩折弯部位与第二挂钩折弯端端头之间的间距。如此,本实用新型的弹性件导管从第二挂钩的自由端脱落时,也会从拉力转换杆上脱落,能减少本实用新型应用时所造成的牵绊。
进一步的,所述主杆下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限位环,所述第三钓线穿过限位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环,便于弹性机构伸缩力的施加,也能降低第三钓线出现牵绊的机率。本实用新型在限位环的作用下,能保证从任意方向都可触发弹性件导管脱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实现,成本低,在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可任意挂饵料,任意远抛,可选任何钓竿(手竿、海竿)及各种钓钩,本实用新型在鱼吃钩后不易挣脱钓钩,能提升钓鱼效率。
(2)本实用新型同时解决了钓鱼时起钓、溜鱼及钩垂挂底三大难点,便于推广应用。
(3)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只要学会挂鱼饵,抛鱼竿就行,男女老少均可使用,鱼竿可任意放置,人在场可看鱼线或竿的动向即证明鱼是否上钩,起竿不慌,晏上将鱼提起。在钓鱼时如人离场可增设报警器,因此,可一边钓鱼,一边玩。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弹性件导管、垂子及线管连接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主杆,2、弹性件导管,3、垂子,4、第一挂钩,5、第二挂钩,6、限位环,7、漂子,8、拉力弹簧,9、弹性带,10、窝料篓,11、第一钓线,12、第二钓线,13、第三钓线,14、拉环,15、拉力转换杆,16、触发管,17、钓钩,18、线管,19、可拆卸式连接机构,20、连接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全自动钓鱼器,包括主杆1、弹性件导管2、垂子3、第一挂钩4、第二挂钩5、限位环6、漂子7、第一钓线11、第二钓线12、第三钓线13、拉环14、拉力转换杆15、触发管16、钓钩17及弹性机构,其中,本实施例的主杆1和弹性件导管2均竖直设置,主杆1上端与弹性件导管2侧壁固定连接,垂子3采用铅垂,其固定于弹性件导管2顶部。本实施例的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均固定于主杆1上且第一挂钩4设于第二挂钩5上方,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2正下方。第二挂钩5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形状结构,第二挂钩5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15的长度。
本实施例的垂子3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第一钓线11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2后与拉环14连接。本实施例的弹性机构采用拉力弹簧8,拉力弹簧8套设于弹性件导管2上且其上端与垂子3下端面固定连接,第二钓线12固定于拉力转换杆15上且拉力转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至拉力转换杆15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换杆15另一端端头的间距,拉力转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与其至拉力转换杆15两端端头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与第二挂钩5折弯端端头之间的间距。第二钓线12一端与拉力弹簧8下端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拉环14后与触发管16上端侧壁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二钓线12位于拉力转换杆15与触发管16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本实施例的漂子7固定于主杆1下端侧壁上,限位环6倾斜设置且固定于主杆1下端,第三钓线13一端与触发管16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穿过限位环6后与钓钩17连接。为了使本实施例应用时更换钓钩17操作便捷,第三钓线13穿出限位环6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扣20,钓钩17具体通过钓线连接在连接扣20上,以实现与第三钓线13的连接。本实施例在设置有连接扣20后,也便于同时连接多个钓钩17,能提升钓鱼效率。本实施例的拉力弹簧8优选采用锥形拉力弹簧,其大端连接于垂子3上,拉力弹簧8与弹性件导管2之间的区域构成窝料区域。
本实施例应用时,适用于湖、塘、河,但不可在水流急及水中漂浮物多的河段,以防异物拉挂。
本实施例通过将直接位力转化为剪力实施控制,在设计完成后,对钩穿鱼嘴需要多大拉力及走长、鱼儿吸食有多大的拉钩力及钩破嘴的力、以及如何控制触发等进行了研究,通过野外实钓与室内静态实验,设置拉力为350~400g,拉运动长度为2~3cm为宜,触发力控制在2~3g,因鱼儿吃钓的力在水中最大拉力均在8g以下,鱼嘴的最大钩穿力为200 ~250g,最弱部分的钩穿力为4~6g(实验数据),因此设计拉力为350~400g,触发力为2~3g,当鱼儿吃食吸力大于2g,就会将鱼钩上。本实施例的拉力弹簧8内形成窝料区域,内设铅垂30g,加窝料总重约40~45g,当鱼儿上钩后,整个鱼具加上弹簧的作用下,它的嘴上有一个带有弹性的40~50g的力挂在嘴上不会脱钩,一斤以下的鱼很快就没力了,大鱼5斤以上,要人工控制但不需要硬拉,防挂异物将鱼嘴拉破。
本实施例的主要构想是力的大小转换与控制,第一挂钩4为拉力弹簧8的主力支点,拉力转换杆15一端在弹性机构和第一钓线11的作用下挂在第一挂钩4上,另一端靠在第二挂钩5自由端,此时拉力转换杆15的端点只受到2~3g的剪力,采用触发管16套上第二挂钩5自由端及靠在第二挂钩5自由端的拉力转换杆15端头上,就构成了力的动平衡。
本实施例在拉紧第一钓线11时触发管16处于锁止状态,不能移位,进行上料、挂鱼饵等操作均不会被触发触发管16脱落。本实施例的钓鱼器抛入池中沉底后,器具与饵料均沉底,仍保持力的动平衡,此时将第一钓线11放松3~5cm,触发管16放松,不再锁止,当鱼儿上钩拉动第三钓线13时,只需2~3g力即可使触发管16脱离第二挂钩5自由端,将产生突发的350~400g拉力将鱼儿钩上。
实施例2: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如下:本实施例的弹性机构为设于弹性件导管2内且一端与弹性件导管2内壁连接的弹性带9,其中,弹性带9优选采用橡皮筋。本实施例还包括窝料篓10,窝料篓10为纺锤状篓体结构,其侧壁构成有若干镂空的漏料孔。本实施例的垂子3设于窝料篓10内且与窝料篓10内顶部接触,弹性件导管2穿过窝料篓10底部且其侧壁与窝料篓10底部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在具体设置时,窝料篓10包括半椭球状的上篓体和下篓体,以及连接上篓体和下篓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19,垂子3与上篓体内顶部接触,弹性件导管2穿过下篓体底部且其侧壁与下篓体底部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19可在上、下篓体分别设置卡孔和卡扣实现,也可在一个篓体上设置两块夹块,另一个篓体上设置可夹持于两块夹块之间的夹条实现。
为了避免第一钓线11与弹性带9之间出现牵绊,本实施例的弹性件导管2内壁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线管18,第一钓线11穿过弹性件导管2的一截具体从线管18穿过。
本实施例采用了纺锤状的窝料篓10,垂子3设在其内,能防止了钩、垂挂底。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杆(1)、弹性件导管(2)、垂子(3)、第一挂钩(4)、第二挂钩(5)、第一钓线(11)、第二钓线(12)、第三钓线(13)、拉环(14)、拉力转换杆(15)、触发管(16)、钓钩(17)及弹性机构,所述主杆(1)和弹性件导管(2)均竖直设置,主杆(1)上端与弹性件导管(2)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垂子(3)固定于弹性件导管(2)顶部;
所述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均固定于主杆(1)上且第一挂钩(4)设于第二挂钩(5)上方,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2)正下方;所述第二挂钩(5)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形状结构,所述第二挂钩(5)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15)的长度;
所述垂子(3)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所述第一钓线(11)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2)后与拉环(14)连接;所述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2)或垂子(3)上,所述第二钓线(12)固定于拉力转换杆(15)上且拉力转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至拉力转换杆(15)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换杆(15)另一端端头的间距,第二钓线(12)一端与弹性机构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拉环(14)后与触发管(16)上端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钓线(12)位于拉力转换杆(15)与触发管(16)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三钓线(13)一端与触发管(16)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钓钩(1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为拉力弹簧(8),所述拉力弹簧(8)套设于弹性件导管(2)上且其上端与垂子(3)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钓线(12)与弹性机构连接的一端具体连接于拉力弹簧(8)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弹簧(8)为锥形拉力弹簧,其大端连接于垂子(3)上,拉力弹簧(8)与弹性件导管(2)之间的区域构成窝料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1)下端侧壁上固定有漂子(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为设于弹性件导管(2)内且一端与弹性件导管(2)内壁连接的弹性带(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窝料篓(10),所述窝料篓(10)为纺锤状篓体结构,其侧壁构成有若干镂空的漏料孔;所述垂子(3)设于窝料篓(10)内且与窝料篓(10)内顶部接触,所述弹性件导管(2)穿过窝料篓(10)底部且其侧壁与窝料篓(10)底部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窝料篓(10)包括半椭球状的上篓体和下篓体,以及连接上篓体和下篓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19),所述垂子(3)与上篓体内顶部接触,弹性件导管(2)穿过下篓体底部且其侧壁与下篓体底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导管(2)内壁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线管(18),所述第一钓线(11)穿过弹性件导管(2)的一截具体从线管(18)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转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与其至拉力转换杆(15)端头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与第二挂钩(5)折弯端端头之间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1)下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限位环(6),所述第三钓线(13)穿过限位环(6)。
CN201820122427.2U 2018-01-25 2018-01-25 全自动钓鱼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8365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2427.2U CN207836558U (zh) 2018-01-25 2018-01-25 全自动钓鱼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2427.2U CN207836558U (zh) 2018-01-25 2018-01-25 全自动钓鱼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36558U true CN207836558U (zh) 2018-09-11

Family

ID=63412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2242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836558U (zh) 2018-01-25 2018-01-25 全自动钓鱼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365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1997A (zh) * 2018-01-25 2018-08-17 和伯清 全自动钓鱼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1997A (zh) * 2018-01-25 2018-08-17 和伯清 全自动钓鱼器
CN108401997B (zh) * 2018-01-25 2021-02-26 和伯清 全自动钓鱼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92723A1 (en) Fishing net with post and cable pulley system
US2033701A (en) Fishing device
CN108401997A (zh) 全自动钓鱼器
US2289663A (en) Fishing hook float
CN207836558U (zh) 全自动钓鱼器
CN203723288U (zh) 一种钓鱼网
CN205623990U (zh) 一种弹簧秤式自动钓鱼器
CN205233223U (zh) 绝钓爆炸钩
CN210017530U (zh) 鱼钩、渔具套装
JP2008212129A (ja) イカ釣り用疑似餌
CN207322443U (zh) 多功能自动钓鱼坠
CN208940736U (zh) 一种新型钓网
CN209218971U (zh) 一种钓鱼网兜
CN201640222U (zh) 一种仕挂
CN205922565U (zh) 一种无饵自动提示爆炸钩
KR20110127829A (ko) 다어종 포획용 망낚시구
CN106070104B (zh) 一种无饵自动提示爆炸钩
CN109105346A (zh) 一种自动钓鱼器
CN206150234U (zh) 多功能杠杆钓钩
CN204443754U (zh) 一种捕鱼装置
CN208354387U (zh) 穿孔编织式光诱导鱼钩、鱼坠组件及轻型光电诱导钓具
CN106561588A (zh) 两爪多功能全自动钓鱼永不脱钩鱼钩
KR200233164Y1 (ko) 개량 트롤 어구
CN211430689U (zh) 一种单脚防流走锚鱼钩
CN208434571U (zh) 缠绕式光电诱导鱼钩、鱼坠组件及相应轻型光电诱导钓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1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