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35588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35588U
CN207835588U CN201721674910.3U CN201721674910U CN207835588U CN 207835588 U CN207835588 U CN 207835588U CN 201721674910 U CN201721674910 U CN 201721674910U CN 207835588 U CN207835588 U CN 2078355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electronic equipment
proactive module
equipment according
receiv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7491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涛
韩高才
李竹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7491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355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35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355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前摄模组,其包括摄像头,并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对称设置于前摄模组两侧的两个限位部;夹持组件,其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本体部两侧的两个弹性夹持部,两个弹性夹持部可夹持于任一限位组件的两个限位部;壳体,其背面设有贯穿壳体顶部的收容槽,前摄模组和夹持组件设置于收容槽内,夹持组件与壳体固定连接;当前摄模组沿收容槽的长度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摄像头凸出于壳体,两个弹性夹持部夹持于位于下方的限位组件的两个限位部;当前摄模组沿收容槽的长度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前摄模组收容于壳体内并与壳体的上表面齐平,两个弹性夹持部夹持于位于上方的限位组件的两个限位部。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如今很多的电子设备,例如移动通信终端(如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掌上电脑)、移动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为了实现自拍或可视通话的功能,通常都会在设备的正面设置前置摄像头。然而,绝大多数设备的前置摄像头都是在前TP面板(Touch Panel,触控面板)上开设透光孔,然后将前置摄像头内置在前面板内,以使得前置摄像头能够透过该透光孔正常工作。
但是,这样的做法一般会造成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设备的前面板上开设透光孔,会在前面板上显露出一个黑色圆点,影响设备的外观视觉效果。第二,当设备要实现全面屏设计时,由于前面板上需要开设透光孔,会降低前面板的屏占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的电子设备的前摄模组需要在电子设备正面的显示面板开孔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前摄模组,所述前摄模组包括摄像头,所述前摄模组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前摄模组两侧的两个限位部;
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所述本体部两侧的两个弹性夹持部,所述两个弹性夹持部可夹持于任一所述限位组件的所述两个限位部;
壳体,所述壳体的背面设有贯穿所述壳体顶部的收容槽,所述前摄模组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收容槽内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当所述前摄模组沿所述收容槽的长度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摄像头凸出于所述壳体,所述两个弹性夹持部夹持于位于下方的所述限位组件的所述两个限位部;当所述前摄模组沿所述收容槽的长度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前摄模组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齐平,所述两个弹性夹持部夹持于位于上方的所述限位组件的所述两个限位部。
可选地,所述收容槽包括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贯穿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收容部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下方并与所述第一收容部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宽度,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收容部的两侧内壁均设有滑轨,所述前摄模组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滑轨相适配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轨内。
可选地,所述滑轨的顶部设有定位部,所述前摄模组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定位件;当所述前摄模组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定位件抵接于所述定位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夹持组件的宽度,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的中部;所述第二收容部的侧壁与对应的所述弹性夹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部,所述间隙部不小于所述弹性夹持部脱离对应的所述限位部所需的最小弹性形变空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收容部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覆盖至少部分所述夹持组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收容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台阶部,所述盖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台阶部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为弧形限位部,所述弹性夹持部为与所述弧形限位部相适配的弧形夹持部。
可选地,所述弧形限位部自所述前摄模组的侧部向内凹陷形成,位于所述前摄模组同一侧的所述两个弧形限位部之间形成有弧形过渡部。
可选地,所述前摄模组包括框体以及并排设置于所述框体底部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内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后壳的表面齐平;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内壁设有与所述摄像头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
可选地,所述本体部的中部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内壁抵接配合的抵接部。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中框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中框壳体两侧的前壳和后壳,所述中框壳体设有所述收容槽,所述后壳设有贯穿所述后壳顶部的缺口部,所述缺口部与所述前摄模组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后壳的表面与所述前摄模组的表面齐平。
可选地,所述前摄模组的表面设有推手部。
可选地,所述推手部为自所述前摄模组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凹陷部。
可选地,所述推手部为设置于所述前摄模组表面的多个凸出条纹部。
可选地,所述弹性夹持部包括与所述本体部保持弹性连接的弹性臂以及设置于所述弹性臂端部的夹持部。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的电子设备,将前摄模组设置在壳体背面开设的收容槽内,当需要使用前置拍摄功能时(如自拍或可视通话),可以将前摄模组移动到第一位置,使摄像头凸出壳体,此时前摄模组处于工作状态,通过夹持组件的弹性夹持部配合位于上方的限位组件的限位部将前摄模组的位置固定,即可实现相应的前置拍摄功能。当不需要用到前置拍摄功能时,可以将前摄模组移动到第二位置,使前摄模组收容于壳体的收容槽内并与壳体的上表面齐平,此时前摄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通过夹持组件的弹性夹持部配合位于下方的限位组件的限位部将前摄模组的位置固定,即可达到将前摄模组隐藏在壳体内的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在前摄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前摄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限位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在前摄模组处于工作状态时的正面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在前摄模组处于工作状态时的背面局部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子设备去除后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前摄模组处于工作状态时与限位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在前摄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的背面局部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电子设备去除后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前摄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与限位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去除盖板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去除前摄模组的第二延伸部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的电子设备的前摄模组需要在电子设备正面的显示面板开孔的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介绍。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包括前摄模组10、夹持组件20以及壳体30。其中,结合图2所示,所述前摄模组10包括摄像头11,所述前摄模组10沿长度方向(如图2所示为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两组限位组件12,所述限位组件12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前摄模组10两侧的两个限位部13。结合图3所示,所述夹持组件20包括本体部21和设置于所述本体部21两侧的两个弹性夹持部22,所述本体部21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211(图中所示为两个),所述两个弹性夹持部22可夹持于任一所述限位组件12的所述两个限位部13。结合图1和图4所示,所述壳体30的正面设有显示面板90,所述壳体30的背面设有贯穿所述壳体30顶部的收容槽31,所述前摄模组10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收容槽31内。所述壳体30内设有与所述第一螺孔211数量对应的多个第一螺孔307,所述夹持组件20设置于所述收容槽31内,并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211和所述第一螺孔307的第一紧固件212(优选为螺丝或螺钉)与所述壳体30固定连接。
参见图5至图13所示,当所述前摄模组10沿所述收容槽31的长度方向(如图4所示为沿竖直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摄像头11凸出于所述壳体30并露出采光区域,此时前摄模组10处于工作状态,所述两个弹性夹持部22夹持于位于下方的所述限位组件12的所述两个限位部13(如图8所示),进而将前摄模组10的位置固定。当所述前摄模组10沿所述收容槽31的长度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前摄模组10收容于所述壳体30内并与所述壳体30的上表面齐平,所述两个弹性夹持部22夹持于位于上方的所述限位组件12的所述两个限位部13(如图11所示),进而将前摄模组10的位置固定。也就是说,本公开的电子设备100,显示面板90设置在壳体30的正面,前摄模组10可以在壳体30的背面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能够完全避让并且不占用显示面板90的空间,同时又不影响前摄模组10的正常使用。通过夹持组件20的弹性夹持部22与限位组件12的限位部13的相互配合,能够对前摄模组10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前摄模组10的位置不稳定。此外弹性夹持部22的夹紧力还可以提供推出以及收回前摄模组10时必要的阻力特征,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手感体验具有积极良好的作用。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的电子设备100,将前摄模组10设置在壳体30背面开设的收容槽31内,当需要使用前置拍摄功能时(如自拍或可视通话),可以将前摄模组10移动到第一位置,使摄像头11凸出壳体30并露出采光区域,此时前摄模组10处于工作状态,通过夹持组件20的弹性夹持部22配合位于上方的限位组件12的限位部13将前摄模组10的位置固定,即可实现相应的前置拍摄功能。当不需要用到前置拍摄功能时,可以将前摄模组10移动到第二位置,使前摄模组10收容于壳体30的收容槽31内并与壳体30的上表面齐平,此时前摄模组10处于非工作状态,通过夹持组件20的弹性夹持部22配合位于下方的限位组件12的限位部13将前摄模组10的位置固定,即可达到将前摄模组10隐藏在壳体30内的效果。
这样,前摄模组10在非工作状态时隐藏在壳体30内不会影响到电子设备100的外观,而且也可以避免在电子设备100正面的显示面板90上开设透光孔,完全避让并且不占用显示面板90的空间,不会影响显示面板90屏幕的完整性,又能增加正面显示面板90的屏幕面积,解决了全面屏电子设备100的前置摄像问题,从而实现全面屏显示的效果。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30包括中框壳体301以及设置于所述中框壳体301两侧的前壳302和后壳303,所述显示面板90设置于所述前壳302,所述收容槽31设置于所述中框壳体301,所述后壳303设有贯穿所述后壳303顶部的缺口部304,所述缺口部304与所述前摄模组10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31设在中框壳体301上稍微偏离正中间的位置,如图1所示。当然,在其他例子中,所述收容槽31也可以设在中框壳体301的正中部。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当前摄模组10移动到第一位置时(即处于工作状态时),前摄模组10凸出于壳体30并露出部分缺口部304。结合图9所示,当前摄模组1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即处于非非工作状态时),前摄模组10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1内,并且能够自所述缺口部304露出于后壳303,所述后壳303的表面与所述前摄模组10的表面齐平,使电子设备100达到外观平整的效果。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摄模组10包括框体17以及并排设置于所述框体17底部的第一延伸部18和第二延伸部19,所述第一延伸部18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19的内侧,所述第二延伸部19与所述后壳303的表面齐平。所述框体17内设有容置空间305,所述摄像头11封装设置于所述框体17的容置空间305内,所述限位组件12的所述两个限位部13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8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框体17、所述第一延伸部18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19为一体成型,便于加工成型。
进一步地,结合图13所示,所述第二延伸部19的内壁设有与所述摄像头11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39(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39用于与电子设备100的主板相连,以使所述主板能够控制摄像头11进行各种拍摄操作。此外,还可以在摄像头11上设置装饰镜片,可以起到保护和装饰摄像头11的作用,镜片还可以搭配不同的颜色,以达到不同的外观效果。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摄模组10的第二延伸部19的外表面设有推手部101,可以辅助用户对前摄模组10进行推动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手部101是自所述前摄模组10的第二延伸部19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凹陷部。可选地,所述凹陷部为圆形凹槽部,能够增大推手部101与用户的接触面积,更便于用户操作前摄模组10进行推动。当然,在其他例子中,所述推手部101可以是设置于所述前摄模组10的第二延伸部19的外表面的多个凸出条纹部。可选地,所述多个凸出条纹部相互平行设置,同样能够增大推手部101与用户的接触面积,更便于用户操作前摄模组10进行推动。
当需要使用前置拍摄功能时(如自拍或可视通话),用户可以通过所述推手部101将前摄模组10推动到第一位置,使摄像头11凸出壳体30并露出采光区域,此时前摄模组10处于工作状态,通过夹持组件20的弹性夹持部22配合位于上方的限位组件12的限位部13将前摄模组10的位置固定,即可实现相应的前置拍摄功能。当不需要用到前置拍摄功能时,用户可以通过所述推手部101将前摄模组10推动到第二位置,使前摄模组10收容于壳体30的收容槽31内并与壳体30的上表面齐平,此时前摄模组10处于非工作状态,通过夹持组件20的弹性夹持部22配合位于下方的限位组件12的限位部13将前摄模组10的位置固定,即可达到将前摄模组10隐藏在壳体30内的效果。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31包括第一收容部32和第二收容部33,所述第一收容部32贯穿所述壳体30的顶部,所述第二收容部33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32下方并与所述第一收容部32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收容部33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收容部32的宽度,所述夹持组件20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33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收容部32的两侧内壁均设有滑轨34,所述前摄模组10的第二延伸部19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滑轨34相适配的滑动件14,所述滑动件14滑动设置于所述滑轨34内。另外,所述滑轨34的顶部设有定位部35,所述前摄模组10的框体17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定位部35配合的定位件15。
前摄模组1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所述滑动件14在所述滑轨34内滑动,通过滑动件14与滑轨34的相互配合,可以对前摄模组10起到导向的作用。当所述前摄模组10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定位件15抵接于所述定位部35,通过定位件15与定位部35的相互配合,可以限制前摄模组10推出壳体30的最大距离,防止前摄模组10脱离壳体30。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收容部33盖设有盖板37,所述盖板37覆盖至少部分所述夹持组件20,当前摄模组10移动到第一位置时,盖板37可以遮住设在壳体30内的其他内部构件,具有良好的外观效果。进一步地,盖板37的外观颜色可以设置为与后壳303的颜色相同,这样可以做到较高的一致度,可以达到更好的外观效果以及内部结构的保护,并不会暴露出壳体3内部的其他结构特征,以达到美观效果。
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收容部33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台阶部38,所述台阶部38上设有第二螺孔381,所述盖板37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螺孔381相适配的第二连接孔(未图示),所述盖板37的两端均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螺孔381的第二紧固件382(优选为螺丝或螺钉)与所述两个台阶部38固定连接,进而与所述壳体30固定连接。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夹持部22包括与所述本体部21保持弹性连接的弹性臂221和设于所述弹性臂221的端部的夹持部222。其中,所述弹性臂221可以采用弹片的结构形式,弹片通常用弹簧钢等材质加工,具有一定的可变形能力。可选地,所述本体部21的中部设有用于与所述前摄模组10的第二延伸部19的内壁抵接配合的抵接部23,进而与所述弹性夹持部22形成“山”字型结构,所述柔性电路板39也可以设置在所述抵接部23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21、所述弹性夹持部22的弹性臂221以及所述弹性夹持部22的夹持部222为一体成型,便于加工成型。此外,所述本体部21与所述弹性夹持部22之间为圆滑过渡设置,更为美观。
进一步地,所述前摄模组10的限位部13为弧形限位部,所述弹性夹持部22的夹持部222为与所述弧形限位部相适配的弧形夹持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限位部自所述前摄模组10的侧部向内凹陷形成,位于所述前摄模组10同一侧的所述两个弧形限位部之间形成有弧形过渡部16。
结合图8和图11所示,前摄模组1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夹持组件20的弹性夹持部22的弧形夹持部从前摄模组10的其中一组限位组件12的弧形限位部内沿着所述弧形过渡部16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弹性夹持部22的弹性臂221在弧形过渡部16的推抵作用下会发生弹性形变而向外(即朝远离前摄模组10的方向)弯折一定空间,当弹性夹持部22的弧形夹持部移动到前摄模组10的另一组限位组件12的弧形限位部内后,弹性夹持部22的弹性臂221在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向内(即朝靠近前摄模组10的方向)进行复位,夹持在该组限位组件12的弧形限位部内,进而将前摄模组10的位置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收容部33的宽度大于所述夹持组件20的宽度,所述夹持组件20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33的中部。所述第二收容部33的侧壁与对应的所述弹性夹持部22的弹性臂221之间形成有间隙部36,所述间隙部36不小于所述弹性夹持部22的弹性臂221脱离对应的所述限位部13所需的最小弹性形变空间,以使所述弹性夹持部22的弹性臂221有足够的空间脱离对应的所述限位部13并沿所述弧形过渡部16滑至夹持于另一个限位组件12的限位部13。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闪光灯,所述闪光灯设置于所述前摄模组10上。当需要用到前置拍摄功能时,闪光灯可以对摄像头11进行灯光辅助,进而提高自拍或可视通话的体验。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指纹识别组件306、听筒组件以及传感器组件,所述指纹识别组件306、所述听筒组件以及所述传感器组件均设置于所壳体30的背面,所述后壳303设有与所述指纹识别组件306相适配的开口,以使所述指纹识别组件306露出于所述后壳303。可选地,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距离传感器和感光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将指纹识别组件306、听筒组件以及传感器组件设置在壳体30的背面,可以将壳体30正面更多的空间提供给显示面板90,进而增大屏占比,美化电子设备100的外观。
在本公开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100为移动通信终端(如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移动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8)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摄模组,所述前摄模组包括摄像头,所述前摄模组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前摄模组两侧的两个限位部;
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所述本体部两侧的两个弹性夹持部,所述两个弹性夹持部可夹持于任一所述限位组件的所述两个限位部;
壳体,所述壳体的背面设有贯穿所述壳体顶部的收容槽,所述前摄模组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收容槽内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当所述前摄模组沿所述收容槽的长度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摄像头凸出于所述壳体,所述两个弹性夹持部夹持于位于下方的所述限位组件的所述两个限位部;当所述前摄模组沿所述收容槽的长度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前摄模组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齐平,所述两个弹性夹持部夹持于位于上方的所述限位组件的所述两个限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包括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贯穿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收容部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下方并与所述第一收容部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宽度,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两侧内壁均设有滑轨,所述前摄模组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滑轨相适配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轨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的顶部设有定位部,所述前摄模组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定位件;当所述前摄模组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定位件抵接于所述定位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夹持组件的宽度,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的中部;所述第二收容部的侧壁与对应的所述弹性夹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部,所述间隙部不小于所述弹性夹持部脱离对应的所述限位部所需的最小弹性形变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部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覆盖至少部分所述夹持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台阶部,所述盖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台阶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弧形限位部,所述弹性夹持部为与所述弧形限位部相适配的弧形夹持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限位部自所述前摄模组的侧部向内凹陷形成,位于所述前摄模组同一侧的所述两个弧形限位部之间形成有弧形过渡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摄模组包括框体以及并排设置于所述框体底部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内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壳体的背面齐平;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内壁设有与所述摄像头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的中部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内壁抵接配合的抵接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中框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中框壳体两侧的前壳和后壳,所述中框壳体设有所述收容槽,所述后壳设有贯穿所述后壳顶部的缺口部,所述缺口部与所述前摄模组相适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的表面与所述前摄模组的表面齐平。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摄模组的表面设有推手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手部为自所述前摄模组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凹陷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手部为设置于所述前摄模组表面的多个凸出条纹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持部包括与所述本体部保持弹性连接的弹性臂以及设置于所述弹性臂端部的夹持部。
CN201721674910.3U 2017-12-05 2017-12-05 电子设备 Active CN207835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74910.3U CN207835588U (zh) 2017-12-05 2017-12-05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74910.3U CN207835588U (zh) 2017-12-05 2017-12-05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35588U true CN207835588U (zh) 2018-09-07

Family

ID=63387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74910.3U Active CN207835588U (zh) 2017-12-05 2017-12-05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355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87076A1 (zh) * 2019-03-19 2020-09-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和盖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87076A1 (zh) * 2019-03-19 2020-09-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和盖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0192A (zh) 电子设备
US10334091B2 (en) Borderless ultra-thin slide phone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
CN110049222B (zh) 移动终端
CN204668207U (zh) 电子设备按键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08111650A (zh) Lcd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03950311U (zh) 移动终端
JP2002055737A (ja) 格納式スクリーンを有する電子装置
EP1635541A2 (en) Data input key for a portable apparatus and key array thereof
CN109151098A (zh) 电子设备
JP6088958B2 (ja) 防水コネクタ構造を具えた電子機器
EP4231467A1 (en) Card socket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5211633U (zh) 侧键、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7835588U (zh) 电子设备
JP4937710B2 (ja) カード装着装置
CN103280659B (zh) 电连接器
CN207977995U (zh) 终端
KR102019120B1 (ko) 버튼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동 단말기
CN211296756U (zh) 电子设备
CN112333953A (zh) 电子设备
CN207782879U (zh) Lcd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16146359U (zh) 潜望式摄像头及电子设备
CN210093267U (zh) 一种全面屏手机的摄像头模组结构
CN209767593U (zh) 智能终端全面屏结构
CN212593939U (zh) 触屏客户端游戏辅助器
US8345448B2 (en) Mobile terminal having noise shielding 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circuit boar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