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10122U -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包装箱 - Google Patents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包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10122U
CN207810122U CN201721534941.9U CN201721534941U CN207810122U CN 207810122 U CN207810122 U CN 207810122U CN 201721534941 U CN201721534941 U CN 201721534941U CN 207810122 U CN207810122 U CN 207810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guard member
bottom plate
fiber optical
optical transce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3494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向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 Xua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 Xua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 Xua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 Xua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3494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10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10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10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ing Of Machine Parts And Wound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包装箱,光纤收发器内托包括底板、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底板的中部设有竖直布置的中连接板,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分别固定于中连接板的相对两侧,且第一保护件靠近第二保护件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腔,第二保护件靠近第一保护件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腔,第一缺口腔与第二缺口腔对接形成收发器容置腔,第一保护件的后端、第二保护件的后端和底板共同围设形成适配器容置腔;从而使收发器可以很好地被安置在收发器容置腔里面,以及使收发器的适配器可以很好地安置在适配器容置腔里面,进而使收发器在包装运输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Description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包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包装箱。
背景技术
光纤收发器主要用于短距离的双绞线电信号和长距离的光信号进行互换,在光纤最后一公里线路连接到城域网和更外层的网络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有的光纤收发器在包装运输的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先在包装箱的底部放置一泡沫块,然后再放入光纤收发器,最后再用泡沫块将光纤收发器与包装箱之间的间隙填充,其存在的缺点是:泡沫块不能很好地包裹于光纤收发器的周边,以及泡沫块在运输中易发生移位,而不能有效地起到保护光纤收发器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包装箱,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纤收发器通过泡沫包装在运输过程中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纤收发器内托,包括底板、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所述底板的中部设有竖直布置的中连接板,所述第一保护件和所述第二保护件分别固定于所述中连接板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保护件靠近所述第二保护件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腔,所述第二保护件靠近所述第一保护件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腔,所述第一缺口腔与所述第二缺口腔对接形成收发器容置腔,所述第一保护件的后端、所述第二保护件的后端和所述底板共同围设形成适配器容置腔。
优选地,所述中连接板的中部设有中连接缝,所述第一保护件靠近所述第二保护件的一端设有第一插缝,所述第二保护件靠近所述第一保护件的一端设有第二插缝,所述第一插缝和所述第二插缝均与所述中连接缝插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护件包括第一外侧板、第一顶板和第一内侧板,所述第一外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顶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外侧板的顶端并平行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内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并平行于所述第一外侧板,所述第一插缝开设于所述第一内侧板上,所述第一缺口腔成型于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一内侧板上,且所述第一缺口腔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一缓冲间距。
优选地,所述第一顶板上开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内侧板且间隔布置的第一切缝和第二切缝,所述第一缺口腔通过按压位于所述第一切缝与所述第二切缝之间的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一内侧板成型。
优选地,所述第二保护件包括第二外侧板、第二顶板和第二内侧板,所述第二外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顶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外侧板的顶端并平行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二内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并平行于所述第二外侧板,所述第二插缝开设于所述第二内侧板上,所述第二缺口腔成型于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第二内侧板上,且所述第二缺口腔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二缓冲间距。
优选地,所述第二顶板上开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二内侧板且间隔布置的第三切缝和第四切缝,所述第二缺口腔通过按压位于所述第三切缝与所述第四切缝之间的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第二内侧板成型。
优选地,所述光纤收发器内托还包括第一侧件和第二侧件,所述第一侧件和所述第二侧件分别设于所述适配器容置腔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侧件和所述第二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保护件和所述第二保护件并排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件包括第一缓冲板和第一弯折板,所述第一弯折板与所述底板相贴合,所述第一缓冲板的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缓冲板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弯折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外侧板的内侧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件包括第二缓冲板和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二弯折板与所述底板相贴合,所述第二缓冲板的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所述第二缓冲板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板的一端,所述第二弯折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侧板的内侧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光纤收发器内托,通过将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分别固定于中连接板相对的两侧,从而形成一个稳固的对插自锁结构,并且在第一保护件靠近第二保护件的一端设置第一缺口腔,以及在第二保护件靠近第一保护件的一端设置第二缺口腔,在将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分别固定于中连接板相对的两侧的过程中,第一缺口腔与第二缺口腔逐渐对接形成一个恰好与收发器的外形尺寸相适配的收发器容置腔,使收发器可以很好地被安置在里面,进而使收发器在包装运输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在第一保护件的后端和第二保护件的后端并且配合底板共同围设形成一个上端为开口结构的适配器容置腔,适配器容置腔与收发器的适配器的外形尺寸相适配,使收发器的适配器可以很好地安置在里面,进而使收发器的适配器在包装运输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一种包装箱,包括箱体,以及上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所述光纤收发器内托设置于所述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箱,由于使用上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通过将光纤收发器内托放置在箱体内,并且将收发器和适配器分别放置于收发器容置腔和适配器容置腔内,以起到保护收发器和适配器的作用,再通过包装箱封装,如此确保光纤收发器和适配器在运输途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收发器内托的折叠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收发器内托的折叠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收发器内托的折叠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收发器内托的折叠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收发器内托的折叠示意图五;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收发器内托的折叠示意图六;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收发器内托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收发器内托的结构示意图二。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底板 11—第一底板缝隙 12—第二底板缝隙
13—底板开口 20—第一保护件 21—第一外侧板
22—第一顶板 23—第一内侧板 24—第一切缝
25—第二切缝 26—第五切缝 30—第二保护件
31—第二外侧板 32—第二顶板 33—第二内侧板
34—第三切缝 35—第四切缝 36—第六切缝
40—中连接板 41—第一板体 42—第二板体
43—中连接缝 50—收发器容置腔 51—第一缺口腔
52—第二缺口腔 60—适配器容置腔 70—第一侧件
71—第一缓冲板 72—第一弯折板 80—第二侧件
81—第二缓冲板 82—第二弯折板 231—第一插缝
232—第一缓冲间距 331—第二插缝 332—第二缓冲间距
511—第一镂空孔 521—第二镂空孔 901—第一折叠槽
902—第二折叠槽 903—第三折叠槽 904—第四折叠槽
905—第五折叠槽 906—第六折叠槽 907—第七折叠槽
908—第八折叠槽 909—第九折叠槽 910—第十折叠槽
911—第十一折叠槽 912—第十二折叠槽 913—第十三折叠槽
914—第十四折叠槽 915—第十五折叠槽 916—第十六折叠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8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收发器内托,包括底板10、第一保护件20和第二保护件30,所述底板10的中部设有竖直布置的中连接板40,所述第一保护件20和所述第二保护件30分别固定于所述中连接板40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保护件20靠近所述第二保护件30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腔51,所述第二保护件30靠近所述第一保护件20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腔52,所述第一缺口腔51与所述第二缺口腔52对接形成收发器容置腔50,所述第一保护件20的后端、所述第二保护件30的后端和所述底板10共同围设形成适配器容置腔60。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纤收发器内托,通过将第一保护件20和第二保护件30分别固定于中连接板40相对的两侧,从而形成一个稳固的对插自锁结构,并且在第一保护件20靠近第二保护件30的一端设置第一缺口腔51,以及在第二保护件30靠近第一保护件20的一端设置第二缺口腔52,在将第一保护件20和第二保护件30分别固定于中连接板40相对的两侧的过程中,第一缺口腔51与第二缺口腔52逐渐对接形成一个恰好与收发器的外形尺寸相适配的收发器容置腔50,使收发器可以很好地被安置在里面,进而使收发器在包装运输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在第一保护件20的后端和第二保护件30的后端并且配合底板10共同围设形成一个上端为开口结构的适配器容置腔60,适配器容置腔60与收发器的适配器的外形尺寸相适配,使收发器的适配器可以很好地安置在里面,进而使收发器的适配器在包装运输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中连接板40的中部设有中连接缝43,所述第一保护件20靠近所述第二保护件30的一端设有第一插缝231,所述第二保护件30靠近所述第一保护件20的一端设有第二插缝331,所述第一插缝231和所述第二插缝331均与所述中连接缝43插接。具体地,中连接板40包括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中连接缝43设置在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之间,为使第一保护件20可以稳固地卡接在中连接板40上,在第一保护件20上靠近第二保护件30的一端开设第一插缝231,使第一插缝231与靠近第一板体41一侧的中连接缝43相互垂直地卡接,在第二保护件30上靠近第一保护件20的一端开设第二插缝331,使第二插缝331与靠近第二板体42一侧的中连接缝43相互垂直地卡接,此时第一保护件20上靠近第二保护件30的一端与第二保护件30上靠近第一保护件20的一端恰好相贴合在一起,并且在中连接缝43中相互抵持,形成一个稳固的对插自锁结构,从而可以有效地保持收发器内托的结构稳固而不变形。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保护件20包括第一外侧板21、第一顶板22和第一内侧板23,所述第一外侧板21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10的一侧,所述第一顶板22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外侧板21的顶端并平行于所述底板10,所述第一内侧板23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22并平行于所述第一外侧板21,所述第一插缝231开设于所述第一内侧板23上,所述第一缺口腔51成型于所述第一顶板22和所述第一内侧板23上,且所述第一缺口腔51与所述底板10之间形成第一缓冲间距232。具体地,第一保护件20通过第一外侧板21、第一顶板22和第一内侧板23一体折叠形成,并且在第一顶板22和第一内侧板23上开设第一缺口腔51,同时将第一插缝231开设在第一内侧板23上,使第一内侧板23与中连接板40中部的中连接缝43的一侧卡接,从而形成一个可恰好承托收发器半边的第一保护件20且将收发器的半边放置在第一缺口腔51内,即,第一缺口腔51的长度与收发器长度的一半相适配;进一步地,为使收发器在运输的过程中,避免振荡产生的冲击力直接作用到收发器的机体上,从而更好地保护收发器的运输安全,在第一缺口腔51与底板10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间距232,用以缓冲运输路途中产生的振荡冲击力;更进一步地,为便于取放收发器于第一缺口腔51内,在第一缺口腔5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镂空孔511,并且将第一镂空孔511延伸至第一顶板22上,从而使第一镂空孔511形成一个弯折的镂空孔,进而利于用户在取放收发器时便捷地伸入手指进行抓取与置入的动作。
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外侧板21、第一顶板22和第一内侧板23之间也可以通过胶水粘接或插缝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等方式进行组合形成第一保护件20。
本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所述第一顶板22上开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内侧板23且间隔布置的第一切缝24和第二切缝25,所述第一缺口腔51通过按压位于所述第一切缝24与所述第二切缝25之间的所述第一顶板22和所述第一内侧板23成型。具体地,通过在第一顶板22上开设第一切缝24和第二切缝25,第一切缝24和第二切缝25平行设置且二者之间的距离与收发器的宽度相适配,使第一缺口腔51通过按压第一切缝24与第二切缝25之间的第一顶板22和第一内侧板23成型;进一步地,第一切缝24和第二切缝25两端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第一切缝24和第二切缝25距离第一内侧板23的末端的长度与第一缓冲间距232的长度相等,即,第一缓冲间距232是通过第一切缝24和第二切缝25距离第一内侧板23的末端的这部分长度经折叠与底板10相抵接形成的。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保护件30包括第二外侧板31、第二顶板32和第二内侧板33,所述第二外侧板31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10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顶板32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外侧板31的顶端并平行于所述底板10,所述第二内侧板33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32并平行于所述第二外侧板31,所述第二插缝331开设于所述第二内侧板33上,所述第二缺口腔52成型于所述第二顶板32和所述第二内侧板33上,且所述第二缺口腔52与所述底板10之间形成第二缓冲间距332。具体地,与第一保护件20相同,第二保护件30通过第二外侧板31、第二顶板32和第二内侧板33一体折叠形成,并且在第二顶板32和第二内侧板33上开设第二缺口腔52,同时将第二插缝331开设在第二内侧板33上,使第二内侧板33与中连接板40中部的中连接缝43的另一侧卡接,从而形成一个可恰好承托收发器另外半边的第二保护件30且将收发器另外的半边放置在第二缺口腔52内,即,第二缺口腔52的长度与收发器长度的一半相适配,如此,第一缺口腔51与第二缺口腔52相互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与收发器的外形尺寸相适配的收发器容置腔50;进一步地,为使收发器在运输的过程中,避免振荡产生的冲击力直接作用到收发器的机体上,从而更好地保护收发器的运输安全,在第二缺口腔52与底板10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间距332,用以缓冲运输路途中产生的振荡冲击力,如此,第一缓冲间距232与第二缓冲间距332相互对接形成一个位于收发器容置腔50下方的完整的缓冲空间,进而可以对收发器形成有效的保护;更进一步地,为便于取放收发器于第二缺口腔52内,在第二缺口腔5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镂空孔521,并且将第二镂空孔521延伸至第二顶板32上,从而使第二镂空孔521也形成一个弯折的镂空孔,进而利于用户在取放收发器时便捷地伸入手指进行抓取与置入的动作。
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外侧板31、第二顶板32和第二内侧板33之间也可以通过胶水粘接或插缝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等方式进行组合形成第二保护件30。
本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所述第二顶板32上开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二内侧板33且间隔布置的第三切缝34和第四切缝35,所述第二缺口腔52通过按压位于所述第三切缝34与所述第四切缝35之间的所述第二顶板32和所述第二内侧板33成型。具体地,与第一缺口腔51成型的过程相同,通过在第二顶板32上开设第三切缝34和第四切缝35,第三切缝34和第四切缝35平行设置且二者之间的距离与收发器的宽度相适配,使第二缺口腔52通过按压第三切缝34与第四切缝35之间的第二顶板32和第二内侧板33成型;进一步地,第三切缝34和第四切缝35两端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第三切缝34和第四切缝35距离第二内侧板33的末端的长度与第二缓冲间距332的长度相等,即,第二缓冲间距332是通过第三切缝34和第四切缝35距离第二内侧板33的末端的这部分长度经折叠与底板10相抵接形成的。
本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所述光纤收发器内托还包括第一侧件70和第二侧件80,所述第一侧件70和所述第二侧件80分别设于所述适配器容置腔60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侧件70和所述第二侧件80分别与所述第一保护件20和所述第二保护件30并排设置。具体地,第一侧件70和第二侧件80用以在侧面对放置在适配器容置腔60里的适配器进行保护,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适配器的两侧受到较大冲击而被损坏,其中,第一侧件70设置在第一保护件20的后端且与第一保护件20平行设置,第二侧件80设置在第二保护件30的后端且与第二保护件30平行设置,第一侧件70、第二侧件80和底板10共同围设形成适配器容置腔60。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侧件70包括第一缓冲板71和第一弯折板72,所述第一弯折板72与所述底板10相贴合,所述第一缓冲板71的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22,所述第一缓冲板71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板72的一端,所述第一弯折板7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外侧板21的内侧抵接。具体地,第一侧件70由第一顶板22开始垂直地朝向下弯折形成第一缓冲板71,当第一缓冲板71距离底板10的高度为本身的厚度时,第一缓冲板71再垂直地朝向第一外侧板21的内侧弯折形成第一弯折板72,从而形成一个方形的空腔用以保护适配器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侧件80包括第二缓冲板81和第二弯折板82,所述第二弯折板82与所述底板10相贴合,所述第二缓冲板81的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32,所述第二缓冲板81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板82的一端,所述第二弯折板8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侧板31的内侧抵接。具体地,与第一侧件70形成的过程相同,第二侧件80由第二顶板32开始垂直地朝向下弯折形成第二缓冲板81,当第二缓冲板81距离底板10的高度为本身的厚度时,第二缓冲板81再垂直地朝向第二外侧板31的内侧弯折形成第二弯折板82,从而形成一个方形的空腔用以保护适配器的另一侧,如此,第一侧件70和第二侧件80分别位于适配器容置腔60的两侧,并配合底板10,形成一个与适配器外形尺寸相适配的容置腔,使适配器可以稳固地安置在里面,从而形成有效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装箱,包括箱体,以及上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所述光纤收发器内托设置于所述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包装箱,由于使用上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通过将光纤收发器内托放置在箱体内,并且将收发器和适配器分别放置于收发器容置腔51和适配器容置腔52内,以起到保护收发器和适配器的作用,再通过包装箱封装,如此确保光纤收发器和适配器在运输途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实施例二。
一种光纤收发器内托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提供一底板10,于所述底板10的中部凵设置竖直布置的中连接板40;
S200:于所述中连接板40的一侧设置第一保护件20,并将所述第一保护件20与所述中连接板40连接;
S300:于所述中连接板40的另一侧设置第二保护件30,并将所述第二保护件30与所述中连接板40连接;
S400:于所述第一保护件20靠近所述第二保护件30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腔51;
S500:于所述第二保护件30靠近所述第一保护件20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腔52;
S600:所述第一缺口腔51与所述第二缺口腔52对接形成收发器容置腔50;
S700:所述第一保护件20的后端、所述第二保护件30的后端和所述底板10共同围设形成适配器容置腔60。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收发器内托的制造方法,通过提供一底板10,并在底板10上针对性地开设缝隙,底板10通过缝隙并按照上述的折叠步骤进行折叠,使底板10最终折叠形成光纤收发器的内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纤收发器内托制造方法,其制造出的光纤收发器内托具有收发器容置腔51和适配器容置腔52,那么应用时可以将光纤收发器容置于收发器容置腔51以及将适配器容置于适配器容置腔52。通过收发器容置腔51和适配器容置腔52分别对光纤收发器和适配器起到保护作用,如此确保光纤收发器和适配器在运输途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进一步地,步骤S100具体为:提供一底板10,于所述底板10的中部凵设置竖直布置的中连接板40;在底板10的中部位置上,开设有两条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底板缝隙11与第二底板缝隙12,以及在第一底板缝隙11与第二底板缝隙12的中间开设一条中连接缝43,第一底板缝隙11与第二底板缝隙12两端的起点和终点均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且在第一底板缝隙11与第二底板缝隙12起点的一端开设有一连通第一底板缝隙11与第二底板缝隙12的底板开口13;折叠时,将位于第一底板缝隙11与第二底板缝隙12和中连接缝43之间的板体沿着第一底板缝隙11与第二底板缝隙12终点之间的连线朝向底板10的内侧折叠90°形成中连接板40,使之与底板10垂直;采用此种方法其制作简单且折叠方便。
进一步地,步骤S200中,第一保护件20包括第一外侧板21、第一顶板22和第一内侧板23,所述第一外侧板21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10的一侧,所述第一顶板22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外侧板21的顶端并平行于所述底板10,所述第一内侧板23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22并平行于所述第一外侧板21,所述第一插缝231开设于所述第一内侧板23上,所述第一缺口腔51成型于所述第一顶板22和所述第一内侧板23上,且所述第一缺口腔51与所述底板10之间形成第一缓冲间距232。第一保护件20通过在底板10的一侧边沿上开设第一折叠槽901,第一折叠槽901与第一底板缝隙11平行且延伸至底板10的前后两端,第一外侧板21通过第一折叠槽901朝向底板10的上方折叠90°形成且第一底板缝隙11与第二底板缝隙12的长度均与第一外侧板21的高度相同,在第一外侧板21的上端开始设有与第一折叠槽901平行且长度相同的第二折叠槽902,第一顶板22通过第二折叠槽902朝向第一外侧板21的内侧折叠90°形成,在第一顶板22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三折叠槽903,第三折叠槽903与第二折叠槽902平行,第一内侧板23通过第三折叠槽903朝向底板10折叠90°形成,在第一内侧板23上开设有与中连接缝43相对应的第一插缝231,第一内侧板23与中连接板40通过第一插缝231与中连接缝43的配合实现卡接;更进一步地,在第一顶板22上开设有一与第二折叠槽902平行的第四折叠槽904,以及在第一内侧板23上开设有一与第二折叠槽902平行的第五折叠槽905,在第四折叠槽904与第五折叠槽905之间的板体上开设有第六折叠槽906,第四折叠槽904、第五折叠槽905和第六折叠槽906的起点和终点均在同一直线上,在第四折叠槽904与第五折叠槽905起点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切缝24,在第四折叠槽904与第五折叠槽905终点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切缝25,第五折叠槽905至第一内侧板23末端的距离为第一缓冲间距232。
进一步地,步骤S300中,第二保护件30包括第二外侧板31、第二顶板32和第二内侧板33,所述第二外侧板31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10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顶板32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外侧板31的顶端并平行于所述底板10,所述第二内侧板33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32并平行于所述第二外侧板31,所述第二插缝331开设于所述第二内侧板33上,所述第二缺口腔52成型于所述第二顶板32和所述第二内侧板33上,且所述第二缺口腔52与所述底板10之间形成第二缓冲间距332。与第一保护件20相同,第二保护件30通过在底板10的另一侧边沿上开设第七折叠槽907,第七折叠槽907与第二底板缝隙12平行且延伸至底板10的前后两端,第二外侧板31通过第七折叠槽907朝向底板10的上方折叠90°形成且第一底板缝隙11与第二底板缝隙12的长度均与第二外侧板31的高度相同,在第二外侧板31的上端开始设有与第七折叠槽907平行且长度相同的第八折叠槽908,第二顶板32通过第八折叠槽908朝向第二外侧板31的内侧折叠90°形成,在第二顶板32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九折叠槽909,第九折叠槽909与第八折叠槽908平行,第二内侧板33通过第九折叠槽909朝向底板10折叠90°形成,在第二内侧板33上开设有与中连接缝43相对应的第二插缝331,第二内侧板33与中连接板40通过第二插缝331与中连接缝43的配合实现卡接;更进一步地,在第二顶板32上开设有一与第八折叠槽908平行的第十折叠槽910,以及在第二内侧板33上开设有一与第八折叠槽908平行的第十一折叠槽911,在第十折叠槽910与第十一折叠槽911之间的板体上开设有第十二折叠槽912,第十折叠槽910、第十一折叠槽911和第十二折叠槽912的起点和终点均在同一直线上,在第十折叠槽910与第十一折叠槽911起点的一端开设有第三切缝34,在第十折叠槽910与第十一折叠槽911终点的一端开设有第四切缝35,第十一折叠槽911至第二内侧板33末端的距离为第二缓冲间距332,第一缓冲间距232与第二缓冲间距332的高度及前后方向的长度均相同。
进一步地,步骤S400中,第一缺口腔51通过按压位于所述第一切缝24与所述第二切缝25之间的所述第一顶板22和所述第一内侧板23成型;在按压的过程中,第四折叠槽904与第六折叠槽906之间的板体向下运动并最终呈竖直状态与第一外侧板21平行,第六折叠槽906与第五折叠槽905之间的板体逐渐运动呈水平状态与底板10平行,从而形成第一缺口腔51。
进一步地,步骤S500中,第二缺口腔52通过按压位于所述第三切缝34与所述第四切缝35之间的所述第二顶板32和所述第二内侧板33成型;与第一缺口腔51相同,在按压的过程中,第十折叠槽910与第十二折叠槽912之间的板体向下运动并最终呈竖直状态与第二外侧板31平行,第十二折叠槽912与第十一折叠槽911之间的板体逐渐运动呈水平状态与底板10平行,从而形成第二缺口腔52。
进一步地,步骤S600中,所述第一缺口腔51与所述第二缺口腔52对接形成收发器容置腔50;在第一缺口腔51与第二缺口腔52形成的过程中,二者相互对称,并且最终定型卡接完成后,第一缺口腔51与第二缺口腔52完全对接形成收发器容置腔50。
进一步地,步骤S700中,所述第一保护件20的后端设置有第一侧件70、所述第二保护件30的后端设置有第二侧件80,所述第一侧件70、所述第二侧件80和所述底板10共同围设形成适配器容置腔60,且所述第一侧件70和所述第二侧件80分别与所述第一保护件20和所述第二保护件30并排设置,所述第一侧件70包括第一缓冲板71和第一弯折板72,所述第二侧件80包括第二缓冲板81和第二弯折板82。在折叠时,在第一顶板22的后部开设有一与第一外侧板21平行的第十三折叠槽913,以及一条与第十三折叠槽913相垂直的第五切缝26,第五切缝26由第十三折叠槽913开始延伸至第一弯折板72的末端,第一缓冲板71通过第十三折叠槽913朝向底板10的方向折叠90°形成,在第一缓冲板71的另一端开设有第十四折叠槽914,第一弯折板72通过第十四折叠槽914朝向第一外侧板21内侧的方向折叠90°形成,并且第一弯折板72的末端与第一外侧板21抵接,以及第一弯折板72的下表面与底板10的上表面相贴合;在第二顶板32的后部开设有一与第二外侧板31平行的第十五折叠槽915,以及一条与第十五折叠槽915相垂直的第六切缝36,第六切缝36由第十五折叠槽915开始延伸至第二弯折板82的末端,第二缓冲板81通过第十五折叠槽915朝向底板10的方向折叠90°形成,在第二缓冲板81的另一端开设有第十六折叠槽916,第二弯折板82通过第十六折叠槽916朝向第二外侧板31内侧的方向折叠90°形成,并且第二弯折板82的末端与第二外侧板31抵接,以及第二弯折板82的下表面与底板10的上表面相贴合;如此使第一侧件70、第二侧件80和底板10共同围设形成适配器容置腔6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光纤收发器内托,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所述底板的中部设有竖直布置的中连接板,所述第一保护件和所述第二保护件分别固定于所述中连接板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保护件靠近所述第二保护件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腔,所述第二保护件靠近所述第一保护件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腔,所述第一缺口腔与所述第二缺口腔对接形成收发器容置腔,所述第一保护件的后端、所述第二保护件的后端和所述底板共同围设形成适配器容置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连接板的中部设有中连接缝,所述第一保护件靠近所述第二保护件的一端设有第一插缝,所述第二保护件靠近所述第一保护件的一端设有第二插缝,所述第一插缝和所述第二插缝均与所述中连接缝插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件包括第一外侧板、第一顶板和第一内侧板,所述第一外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顶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外侧板的顶端并平行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内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并平行于所述第一外侧板,所述第一插缝开设于所述第一内侧板上,所述第一缺口腔成型于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一内侧板上,且所述第一缺口腔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一缓冲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上开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内侧板且间隔布置的第一切缝和第二切缝,所述第一缺口腔通过按压位于所述第一切缝与所述第二切缝之间的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一内侧板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件包括第二外侧板、第二顶板和第二内侧板,所述第二外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顶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外侧板的顶端并平行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二内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并平行于所述第二外侧板,所述第二插缝开设于所述第二内侧板上,所述第二缺口腔成型于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第二内侧板上,且所述第二缺口腔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二缓冲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板上开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二内侧板且间隔布置的第三切缝和第四切缝,所述第二缺口腔通过按压位于所述第三切缝与所述第四切缝之间的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第二内侧板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收发器内托还包括第一侧件和第二侧件,所述第一侧件和所述第二侧件分别设于所述适配器容置腔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侧件和所述第二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保护件和所述第二保护件并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件包括第一缓冲板和第一弯折板,所述第一弯折板与所述底板相贴合,所述第一缓冲板的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缓冲板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弯折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外侧板的内侧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件包括第二缓冲板和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二弯折板与所述底板相贴合,所述第二缓冲板的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所述第二缓冲板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板的一端,所述第二弯折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侧板的内侧抵接。
10.一种包装箱,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箱还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纤收发器内托,所述光纤收发器内托设置于所述箱体内。
CN201721534941.9U 2017-11-16 2017-11-16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包装箱 Active CN207810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34941.9U CN207810122U (zh) 2017-11-16 2017-11-16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包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34941.9U CN207810122U (zh) 2017-11-16 2017-11-16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包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10122U true CN207810122U (zh) 2018-09-04

Family

ID=63333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34941.9U Active CN207810122U (zh) 2017-11-16 2017-11-16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包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101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3285A (zh) * 2017-11-16 2019-04-05 深圳市宇轩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3285A (zh) * 2017-11-16 2019-04-05 深圳市宇轩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其制造方法
CN109573285B (zh) * 2017-11-16 2024-05-10 深圳市飞速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10122U (zh)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包装箱
CN201458052U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卧式包装结构
CN106081362B (zh) 基于瓦楞纸的厨房纯水机用缓冲包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212172865U (zh) 一种左右通用防护缓冲及其裁片
CN109573285A (zh) 光纤收发器内托及其制造方法
CN213229852U (zh) 一种包装组件及空调器组件
CN111924306A (zh) 一种纸袋
CN210391951U (zh) 一种提高抗压性能的瓦楞包装盒结构
CN111169765B (zh) 一种防护缓冲及其裁片
CN210853670U (zh) 一种包装折叠缓冲结构
CN210338628U (zh) 纸撑角
CN207312227U (zh) 一种电视机或显示屏用充气袋
CN209023320U (zh) 一种四周填充式内卡包装盒
US6702180B2 (en) Stereoscopic inner spacer
CN211618398U (zh) 应用于易碎物品的缓冲包装裁片及包装结构
CN110282217B (zh) 一种电风扇的绿色缓冲包装体
CN213832464U (zh) 一种缓冲瓦楞纸护角结构
CN115649614B (zh) 一种有保护支架的摇盖式酒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CN220077002U (zh) 一种防护性能好的包装纸箱
CN219487971U (zh) 一种便捷式显示器包装装置
CN212291054U (zh) 一种纸袋
CN218464192U (zh) 一种抗冲击葡萄酒包装盒
CN220743664U (zh) 一种缓冲包装盒成型纸板
CN215664687U (zh) 一种与外箱结合的缓冲包装结构
CN213769330U (zh) 一种缓冲包装裁片及缓冲包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4F, Yingfeng center, No.19, Haitian Er Road, Binhai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rapid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4 Haitian two road,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Guangdong, Xinhai Yi Si Bo software building 2702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YUXUAN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