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95210U -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 - Google Patents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95210U
CN207795210U CN201820095134.XU CN201820095134U CN207795210U CN 207795210 U CN207795210 U CN 207795210U CN 201820095134 U CN201820095134 U CN 201820095134U CN 207795210 U CN207795210 U CN 2077952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strata
series
fireflood
op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9513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海岩
袁士宝
刘召
刘文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Shiy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Shiy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Shiy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Shiy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009513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952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952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952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包括多个重复排列的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包括相邻设置的A层系的注入井、A层系的生产井、B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A层系的注入井和A层系的生产井在油藏的A层系油层部位射开,B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在油藏的B层系油层部位射开。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的井网改造为对向火驱井网,实现油田充分利用现有井网高效开发油藏,能够通过对向火驱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Description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井网改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油气田开发中合理的井网结构研究倍受人们重视。在火烧油层中,随着实践的不断加深,我们对火烧油层的井网结构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观念,对其也在不断的做深入的探究。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的老油井,井网模式一般呈排状或交错排状分布,通过高轮次的蒸汽吞吐来提高产量。但蒸汽吞吐油层动用程度很不均匀,只有40%~65%,而且蒸汽吞吐的波及范围只有25~50m。一般蒸汽吞吐多采用一套井网合采,平面上储层物性差异大、井网井距参数设计和注汽参数不合理,油层动用程度低;纵向上吸汽厚度小,油层动用程度低;蒸汽吞吐受效半径小,油层动用程度低。高轮次的蒸汽吞吐油藏,油汽比和地层压力普遍较低,开发效果差,提高采收率潜力小。
井网的结构选择和具体的调整部署是油气田开发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同样也是火驱采油中的重要步骤,合理的井网能提高采收率并且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对于稠油热采方式,大多数井网在薄互层油藏的开采中纵向差异导致油层动用低,层间动用差别大,影响采收率。火驱通常作为蒸汽吞吐后的接替开发方式。为实现油田高效开发,充分利用老井并达到较高的采收率,对于老井网的薄互层火驱井网改造显得十分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的井网改造为对向火驱井网,使生产井与相邻层位注入井相邻,充分利用现有井网及相邻层位的火驱燃烧的热量,能够实现对向火驱的形式,从而高效开发油藏,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包括多个重复排列的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包括相邻设置的A层系的注入井、A层系的生产井、B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A层系的注入井和A层系的生产井在油藏的A层系油层部位射开,B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在油藏的B层系油层部位射开。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井网为排状井网,将排状井网改造为排状的对向火驱井网时:
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中,A层系的注入井、A层系的生产井、B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分别处于四边形的四角位置,B层系的生产井和A层系的生产井分别与A层系的注入井相邻,B层系的注入井处于与A层系的注入井相对的对角位置;
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沿对向火驱井网的排向和列向均重复排列;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排向,A层系的注入井与B层系的生产井交替分布,A层系的生产井和B层系的注入井交替分布;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列向,A层系的注入井与A层系的生产井交替分布,B层系的生产井与B层系的注入井交替分布。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井网为交错排状井网,井距为100~150m,将交错排状井网改造为排状的对向火驱井网时:
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中,A层系的注入井、A层系的生产井、B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分别处于四边形的四角位置,B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分别与A层系的注入井相邻,A层系的生产井处于与A层系的注入井相对的对角位置;
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沿对向火驱井网的排向和列向均重复排列;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排向,B层系的生产井与A层系的注入井交替分布,A层系的生产井和B层系的注入井交替分布;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列向,A层系的注入井与B层系的注入井交替分布,B层系的生产井与A层系的生产井交替分布。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井网为交错排状井网,井距为50~75m,将交错排状井网改造为交错排状的对向火驱井网时:
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中,A层系的注入井、A层系的生产井、B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分别处于四边形的四角位置,B层系的注入井和A层系的注入井分别与B层系的生产井相邻,A层系的生产井处于与B层系的生产井相对的对角位置;
B层系的注入井和A层系的注入井沿对向火驱井网的列向设置,A层系的生产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沿对向火驱井网的排向设置;
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沿对向火驱井网的两个斜向重复排列;
对向火驱井网沿一个斜向,A层系的注入井和A层系的生产井交替分布,B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交替分布;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另一个斜向,A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交替分布,A层系的生产井与B层系的注入井交替分布。
A层系的注入井与B层系的生产井之间的距离和A层系的生产井与B层系的注入井之间的距离均为25~75m。
相邻两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之间,井网之间的井间距为25~75m。
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中还设有观测井。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井网结构为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该井网结构由多个重复排列的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构成,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包括相邻设置的A层系的注入井、A层系的生产井、B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A层系的注入井和A层系的生产井在油藏的A层系油层部位射开,B层系的注入井和B层系的生产井在油藏的B层系油层部位射开,因此能够实现油田充分利用现有井网高效开发油藏,通过该井网结构能够对油藏进行对向火驱开采,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蒸汽吞吐排状原井网与改造后新打井示意图;
图2是排状大井距井网改造为本实用新型井网结构后的示意图;
图3为排状大井距井网改造为本实用新型井网结构后燃烧方向错开的火驱示意图(图2中A部的燃烧方向错开的火驱示意图);
图4为为排状大井距井网改造为本实用新型井网结构后燃烧方向错开的火驱示意图(图2中B部的燃烧方向错开的火驱示意图);
图5是排状小井距井网改造为本实用新型井网结构后的示意图;
图6是排状改造为本实用新型井网结构后设置了监测井的示意图;
图7是交错排状原井网与改造后新打井示意图;
图8是交错排状大井距井网改造为本实用新型井网结构后的示意图;
图9是交错排状小井距井网改造为本实用新型井网结构后的示意图。
图中,1-A层系的注入井,2-A层系的生产井,3-B层系的注入井,4-B层系的生产井,5-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6-监测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图1和图7,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的老油井一般为单井的蒸汽吞吐,井网模式一般呈排状或交错排状分布,在蒸汽吞吐开发后期利用更改井网模式,采用火驱开采来提高采收率。
将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的老油井改造为本实用新型的井网结构时,先对油藏划分层系,划分层系时,将相邻的两个油层划分至不同的层系;然后在蒸汽吞吐的老井网的基础上适当的打新井,通过整体规划来布置井网,使井网成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这样的井网改造可以使燃烧方向错开,充分利用火驱热量来提高油藏动用。
结合图3和图4,由于对向火驱井网中,薄互层油藏层系中,每套层系对应设置一套井网,且井网之间的火驱注采方向相对,即井网之间的火驱燃烧面运动方向是相对的,这样,对注气井进行点火后,每套层系对应的油层分别燃烧,油层在燃烧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相邻层系油层的燃烧热量,提高油层的流动性,因此能够提高采收率。
如图2、图5、图6、图8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包括多个重复排列的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包括相邻设置的A层系的注入井1、A层系的生产井2、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A层系的注入井1和A层系的生产井2在油藏的A层系油层部位射开,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在油藏的B层系油层部位射开;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中还设有观测井6;A层系的注入井1与B层系的生产井4之间的距离和A层系的生产井2与B层系的注入井3之间的距离均为25~75m;相邻两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之间,井网之间的井间距为25~75m。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结合图1,当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井网为排状井网且改造为排状的对向火驱井网时:
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中,A层系的注入井1、A层系的生产井2、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分别处于四边形的四角位置,B层系的生产井4和A层系的生产井2分别与A层系的注入井1相邻,B层系的注入井3处于与A层系的注入井1相对的对角位置;
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沿对向火驱井网的排向和列向均重复排列;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排向,A层系的注入井1与B层系的生产井4交替分布,A层系的生产井2和B层系的注入井3交替分布;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列向,A层系的注入井1与A层系的生产井2交替分布,B层系的生产井4与B层系的注入井3交替分布。
当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井网为排状井网,井网井距100~150m时,对向火驱井网结构的井网间距为50~75m;
当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井网为排状井网,井网井距50~75m时,对向火驱井网结构的井网间距为25~37.5m。
如图8所示,结合图7,当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井网为交错排状井网,井距为100~150m且改造为排状的对向火驱井网时:
此时对向火驱井网结构的井网间距为50~75m,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中,A层系的注入井1、A层系的生产井2、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分别处于四边形的四角位置,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分别与A层系的注入井1相邻,A层系的生产井2处于与A层系的注入井1相对的对角位置;
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沿对向火驱井网的排向和列向均重复排列;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排向,B层系的生产井4与A层系的注入井1交替分布,A层系的生产井2和B层系的注入井3交替分布;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列向,A层系的注入井1与B层系的注入井3交替分布,B层系的生产井4与A层系的生产井2交替分布。
如图9所示,结合图7,当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井网为交错排状井网,井距为50~75m且改造为交错排状的对向火驱井网时:
此时对向火驱井网结构的井网间距为25~37.5m,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中,A层系的注入井1、A层系的生产井2、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分别处于四边形的四角位置,B层系的注入井3和A层系的注入井1分别与B层系的生产井4相邻,A层系的生产井2处于与B层系的生产井4相对的对角位置;
B层系的注入井3和A层系的注入井1沿对向火驱井网的列向设置,A层系的生产井2和B层系的生产井4沿对向火驱井网的排向设置;
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沿对向火驱井网的两个斜向重复排列;
对向火驱井网沿一个斜向,A层系的注入井1和A层系的生产井2交替分布,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交替分布;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另一个斜向,A层系的注入井1和B层系的生产井4交替分布,A层系的生产井2与B层系的注入井3交替分布。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蒸汽吞吐开发后期的薄互层转火驱开发,薄互层一般都是储层较薄、多层,用来开发的薄互层一般都需10层以上,该改造井网方法可以保证油田开采的产量和效率。
监测井的布置,排状井网参照图6,三角井网参照图8和图9,打监测井能够对各个层系实施监控。
监测井需对每层的温度进行有效监测,对温度的监测有利于控制燃烧状态,控制和调整燃烧前缘。在井下安装永久性传感器对井下温度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与传输。
监测井温度监测方法:由于火驱是井底的温度不停变化,需对温度监测井实施24小时监测。
本实用新型的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通过对蒸汽吞吐原井网进行改造,将所有的老井都利用起来,少打新井,设置两套井网,实现燃烧方向错开的火驱开发模式。
对薄互层稠油油藏老井网的火驱改造时,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设置两套井网:A井网和B井网,每套井网开发不同的层系,层系之间纵向相邻;
步骤二:井网改造后每套井网应有注入井、生产井;
步骤三:如需打新井,在整体的井网布局中进行有效规划;
步骤四:在井网对应地层射孔,以备注气或采油;
步骤五:按照A井网和B井网原井网结构进行整体的井网部署,使得某井网注入井附近有其他井网的生产井,完成对薄互层蒸汽吞吐老井网的改造。
A井网和B井网内火线推进方向成一定夹角,该夹角大于30°,使得燃烧热量分布更容易分散到相邻层系,提高了油藏内原油流动能力。

Claims (7)

1.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重复排列的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包括相邻设置的A层系的注入井(1)、A层系的生产井(2)、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A层系的注入井(1)和A层系的生产井(2)在油藏的A层系油层部位射开,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在油藏的B层系油层部位射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井网为排状井网,将排状井网改造为排状的对向火驱井网时:
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中,A层系的注入井(1)、A层系的生产井(2)、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分别处于四边形的四角位置,B层系的生产井(4)和A层系的生产井(2)分别与A层系的注入井(1)相邻,B层系的注入井(3)处于与A层系的注入井(1)相对的对角位置;
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沿对向火驱井网的排向和列向均重复排列;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排向,A层系的注入井(1)与B层系的生产井(4)交替分布,A层系的生产井(2)和B层系的注入井(3)交替分布;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列向,A层系的注入井(1)与A层系的生产井(2)交替分布,B层系的生产井(4)与B层系的注入井(3)交替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井网为交错排状井网,井距为100~150m,将交错排状井网改造为排状的对向火驱井网时:
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中,A层系的注入井(1)、A层系的生产井(2)、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分别处于四边形的四角位置,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分别与A层系的注入井(1)相邻,A层系的生产井(2)处于与A层系的注入井(1)相对的对角位置;
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沿对向火驱井网的排向和列向均重复排列;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排向,B层系的生产井(4)与A层系的注入井(1)交替分布,A层系的生产井(2)和B层系的注入井(3)交替分布;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列向,A层系的注入井(1)与B层系的注入井(3)交替分布,B层系的生产井(4)与A层系的生产井(2)交替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井网为交错排状井网,井距为50~75m,将交错排状井网改造为交错排状的对向火驱井网时:
每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中,A层系的注入井(1)、A层系的生产井(2)、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分别处于四边形的四角位置,B层系的注入井(3)和A层系的注入井(1)分别与B层系的生产井(4)相邻,A层系的生产井(2)处于与B层系的生产井(4)相对的对角位置;
B层系的注入井(3)和A层系的注入井(1)沿对向火驱井网的列向设置,A层系的生产井(2)和B层系的生产井(4)沿对向火驱井网的排向设置;
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沿对向火驱井网的两个斜向重复排列;
对向火驱井网沿一个斜向,A层系的注入井(1)和A层系的生产井(2)交替分布,B层系的注入井(3)和B层系的生产井(4)交替分布;
对向火驱井网沿其另一个斜向,A层系的注入井(1)和B层系的生产井(4)交替分布,A层系的生产井(2)与B层系的注入井(3)交替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A层系的注入井(1)与B层系的生产井(4)之间的距离和A层系的生产井(2)与B层系的注入井(3)之间的距离均为25~75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对向火驱井网结构单元之间,井网之间的井间距为25~75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中还设有观测井(6)。
CN201820095134.XU 2018-01-20 2018-01-20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 Active CN2077952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95134.XU CN207795210U (zh) 2018-01-20 2018-01-20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95134.XU CN207795210U (zh) 2018-01-20 2018-01-20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95210U true CN207795210U (zh) 2018-08-31

Family

ID=63272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95134.XU Active CN207795210U (zh) 2018-01-20 2018-01-20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952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8328A (zh) * 2019-09-18 2020-02-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水平井线性井网的注采井交替轮换的蒸汽驱采油方法
CN113250666A (zh) * 2020-02-11 2021-08-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浅层稠油油藏火烧辅助蒸汽吞吐的开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8328A (zh) * 2019-09-18 2020-02-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水平井线性井网的注采井交替轮换的蒸汽驱采油方法
CN113250666A (zh) * 2020-02-11 2021-08-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浅层稠油油藏火烧辅助蒸汽吞吐的开采方法
CN113250666B (zh) * 2020-02-11 2022-06-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浅层稠油油藏火烧辅助蒸汽吞吐的开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ineng et al. Shale gas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II)
CN101798915B (zh) 一种利用分段火驱开采提高厚层块状稠油采收率的方法
CN102606129B (zh) 一种薄互层油田开发方法及系统
CN107435535B (zh) 一种采用平面重力驱开采高倾角稠油油藏的方法
CN104011331B (zh) 伴加氧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方法
Blevins et al. The Ten-Pattern Steamflood, Kern River Field, California
CN105545274B (zh) 一种提高厚层稠油油藏火驱效果的井网及方法
CN101818620B (zh) 一种最大油藏接触井型开采方法
CN207795210U (zh) 薄互层油藏蒸汽吞吐后改造为对向火驱的井网结构
CA3010530C (en) Single well cross steam and gravity drainage (sw-xsagd)
CN101818637A (zh) 一种通过控制火烧注气速度提高厚层块状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方法
CN105672978A (zh) 一种平移式五点水平井立体井网布井方法
Hui et al.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 analysis for Sarvak reservoir in South Azadegan oil field, Iran
Bi 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exploration and co-production methods of Upper Permian Longtan coal measure gas in Yangmeishu Syncline, 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CN104196507A (zh) 一种火驱吞吐与火驱联动开采稠油的方法
CN206309375U (zh) 菱形反九点井网的改进井网结构
US20130146284A1 (en) Staggered horizontal well oil recovery process
CN107939373A (zh) 一种新型火烧油层稠油开发井网结构及方法
CN104389572A (zh) 一种火烧油层开采层状油藏的方法
RU2599994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неоднородного пласта сверхвязкой нефти
CN103628848B (zh) 多方位层间注水驱替采油方法和系统
CN201794571U (zh) 一种分段注气管柱
CN104024570A (zh) 水平井行列式石油采收过程
CN107701158B (zh) 开采泡沫型超重油的方法
CN201714363U (zh) 一种通过控制火烧注气速度开采厚层块状稠油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