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81979U - 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81979U
CN207781979U CN201721439862.XU CN201721439862U CN207781979U CN 207781979 U CN207781979 U CN 207781979U CN 201721439862 U CN201721439862 U CN 201721439862U CN 207781979 U CN207781979 U CN 207781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hell
pair
connector
limiting secti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3986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开轩
王建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3986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81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81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81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壳体包括本体、限位臂及第二限位臂。所述本体可用于支撑连接端子。所述本体具有一外表面。所述限位臂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上,且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组装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限位臂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限位臂与所述限位臂平行且间隔设置,并围成限位槽。所述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中的至少一个连续突出设置有止退部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壳体可与对配壳体通过阻挡限位配合,实现组装一体,从而提升了通用性能、灵活性能,且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 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元件安装结构,特别是一种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连接器壳体用于支撑相应的连接件,从而实现构造成相应的可实现电传输的连接器。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往往预先根据连接需要而制造相应的壳体。而在连接需要发生变化时,则需要重新制造相应的壳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根据具体连接需要而组装一体的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器壳体包括本体、限位臂及第二限位臂。所述本体可用于支撑连接端子。所述本体具有一外表面。所述限位臂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上,且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组装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限位臂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限位臂与所述限位臂平行且间隔设置,并围成限位槽。所述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中的至少一个连续突出设置有止退部。
优选地,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与另一对配的壳体进行组装时,所述连接器壳体上的所述止退部在另一对配的壳体上的对配限位结构作用下,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产生偏离,以便另一连对配的壳体上的对配限位结构进入并容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限位槽内。
优选地,所述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横向限位壁。所述横向限位壁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突出延伸至所述限位槽。所述横向限位壁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横向间隔设置,并围成一引导槽。
优选地,所述止退部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延伸设置。
优选地,所述止退部设置在所述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之间。
优选地,所述止退部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横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止退部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可往复移动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器壳体还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自所述第二限位臂沿轴向连续延伸设置。所述止退部纵向突出设置在所述支撑臂上。
优选地,所述支撑臂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横向间隔设置呈一悬臂。所述支撑臂为弹性形变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器壳体还包括轴向止挡壁。所述轴向止挡壁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组装方向设置所述限位槽的前端。
优选地,所述限位臂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限位臂至少为两个。其中一对所述限位臂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组装方向限定的轴线对称设置。其中一对所述第二限位臂设置在所述一对所述限位臂之间,且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组装方向限定的轴线对称设置。
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止退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臂上。其中一对所述止退部彼此背向突出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器壳体还包括所述一对止退部可背离其突出方向移动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一对止退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伸缩部。所述弹性伸缩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对止退部联动连接,并可横向弹性形变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器壳体还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自所述第二限位臂沿轴向连续延伸设置。所述止退部纵向突出设置在所述支撑臂上。
优选地,所述支撑臂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横向间隔设置呈一悬臂。所述支撑臂为弹性形变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器壳体还包括对配限位部及第二对配限位部。所述对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另一外表面上,用于容置在对配的壳体的限位槽内,并与其限位臂限位配合;,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另一外表面上,用于容置在对配的壳体的限位槽内,并与其第二限位臂限位配合。
优选地,所述对配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止退配合部。所述止退配合部可用于与连接器壳体的止退部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止退配合部为凹槽、台阶或缺口。
优选地,所述对配限位部在所述本体组装方向的前端设置有组装引导面。所述组装引导面倾斜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对配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之间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本体的外表面和另一外表面为所述本体上彼此背对设置的侧壁面。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壳体为一体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配壳体。所述对配壳体包括对配本体、对配限位部及第二对配限位部。所述对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对配本体的外表面上。所述对配限位部可用于容置在连接器壳体的限位槽内,并与限位臂限位配合。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对配本体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可用于容置在连接器壳体的限位槽内,并与第二限位臂限位配合。所述对配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止退配合部。所述止退配合部可用于与连接器壳体的止退部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止退配合部为凹槽、台阶或缺口。
优选地,所述对配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之间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组件。所述连接器壳体组件包括根据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及根据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对配壳体。所述对配壳体与所述连接器壳体沿该连接器壳体的轴向组装一体。所述对配限位部容置在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限位臂阻挡限位配合地设置。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容置在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第二限位臂阻挡限位配合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端子及根据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端子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壳体包括支撑端壁、一对侧壁、底壁及顶壁。所述支撑端壁、一对侧壁、底壁及顶壁彼此连接,并围成一容置腔。所述支撑端壁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组装方向的前端。所述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支撑端壁。所述连接端子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内,另一端突出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连接器壳体连接为一体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根据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限位臂与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对配限位部阻挡限位配合。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第二限位臂与所述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阻挡限位配合。在组装所述至少两个连接器壳体时,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上的所述止退部在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上的所述对配限位部及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之一的作用下,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产生偏离,以使得所述另一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对配限位部及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进入并容置在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限位槽内。
优选地,所述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横向限位壁。所述横向限位壁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突出设置。所述横向限位壁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横向间隔设置,并围成一引导槽。所述对配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横向止挡壁。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横向止挡壁插设至所述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引导槽内,且与所述横向限位壁彼此横向阻挡配合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横向止挡壁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突出设置,并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横向间隔设置呈一对配引导槽。所述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横向止挡壁插设在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对配引导槽内,且彼此横向阻挡配合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对配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止退配合部;所述止退配合部可用于与连接器壳体的止退部阻挡配合;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止退配合部与所述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止退部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轴向可阻挡配合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止退部设置在一弹性形变结构上,以可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形变至与所述止退配合部解除阻挡配合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轴向止挡壁。所述轴向止挡壁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轴向止挡壁与所述止退部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轴向间隔设置。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对配限位部和/或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与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轴向止挡壁可轴向阻挡配合地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壳体可与对配壳体通过阻挡限位配合,实现组装一体,从而提升了通用性能、灵活性能,且降低了成本。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壳体通过同时设置可彼此配合的限位臂及对配限位部,从而能够与另一连接器壳体或对配壳体实现组装一体,便利于根据连接需要而实现模块化的组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壳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与图1的连接器壳体对配组装一体的对配壳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壳体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连接器壳体自对配限位部的对配方向的前端向后端的投影示意图。
图5为图4的连接器壳体自对配限位部的对配方向的后端向前端的投影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连接器示出了一对对配限位部及一对第二对配限位部的投影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由两个图6的连接器组装一体形成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9中两个连接器沿双向箭头A1 分别转动了一定角度。
图10为图8的连接器组件示出了一对限位臂及一对第二限位臂的投影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连接器组件沿E1-E1线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0的连接器组件沿E2-E2线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0的连接器组件沿F-F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壳体101。所述连接器壳体 101包括本体10a、限位臂30及第二限位臂50。所述限位臂30和所述第二限位臂50均设置于所述本体10a,并可分别与对配限位部70及第二对配限位部90 限位配合。
所述本体10a的具体形状及结构根据需要而选择,只要能够支撑相应的所述限位臂30及所述第二限位臂50即可。所述本体10a具有一外表面12a。所述本体10a的外表面12用于支撑所述限位臂30和所述第二限位臂50。所述本体10a的外表面12a与下述对配本体10b的(另一)外表面12b横向间隔排列,并分别为下述安装本体10的两侧壁的外表面。另外,所述外表面12a与另一外表面12b可以为本体10a上一对背对设置的侧壁面。
所述限位臂30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表面12上。所述限位臂30沿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组装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限位臂30可与对配限位部90横向阻挡配合。为了增强所述连接器壳体101与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限位保持一体的稳固性能,所述限位臂30和所述第二限位臂50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横向限位壁3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精简结构,所述横向限位壁35自所述限位臂 30沿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纵向连续延伸设置。所述横向限位壁35延伸至所述限位臂30与所述第二限位臂50围成的限位槽40。所述横向限位壁35与所述本体10a的外表面12横向间隔设置,并围成一引导槽42。为了使得所述横向限位壁35与下述对配限位部70限位配合更加顺畅、省力,所述横向限位壁35具有引导面37。所述引导面37自所述横向限位壁35的自由端31相对于所述本体10a的外表面12倾斜向下延伸。也即是,所述引导面37或其延伸面与所述本体 10a的外表面12呈某一锐角相交设置。
所述限位臂30的数量根据需要而选择。为了增强所述限位臂30的限位保持好性能,所述限位臂30为多个。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所述限位臂30、 30b正对设置,从而使得一对引导面37、37b呈八字设置。
所述第二限位臂50设置在所述本体10a的外表面12上。所述第二限位臂 50与所述限位臂30平行且间隔设置,并围成以限位槽40。所述第二限位臂50 的具体结构根据需要而选择,只要能够与容置在所述限位槽40内的第二对配限位部90纵向阻挡配合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臂50与所述限位臂30齐平设置。
所述第二限位臂50的数量根据需要而选择。所述第二限位臂5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所述第二限位臂50、50b相对且间隔设置。具体地,一对所述第二限位臂50、50b、一对所述限位臂30、30b沿与所述连接器壳体10的组装方向平行的轴线(即如下图10中的虚线L2)对称设置。为了增强稳固性能,一对所述第二限位臂50、50b对配方向的底端通过连接底壁54实现彼此连接。所述连接底壁54与设置在一对所述轴向止挡壁45、45b之间,并纵向连接一体。
为了阻止对配限位部70和/或第二对配限位部90沿轴向过度插配,所述连接器壳体101还包括轴向止挡壁45。所述轴向止挡壁45设置在所述限位槽40 内。所述轴向止挡壁45的具体设置方式及具体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对对配限位部 70和/或第二对配限位部90的止挡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设置,所述轴向止挡壁45横向突出设置在所述本体10a的外表面12上。为了便利于制造及提升稳固止挡性能,所述轴向止挡壁4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限位臂30和所述第二限位臂50连接一体。一对所述轴向止挡壁45、45b分别与对应所述限位臂30、30b与所述第二限位臂50、50b连接一体。
为了提升对对配限位部70和/或第二对配限位部90限位保持性能,所述连接器壳体101还包括止退部60。所述止退部60设置在所述限位臂30和/或所述第二限位臂50上。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精简结构,所述止退部60自所述第二限位臂50沿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纵向连续延伸设置。所述止退部60延伸至所述限位槽40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退部60可与第二对配限位部90轴向阻挡配合。所述止退部60可以为任意可实现阻挡的突出结构,譬如:凸肋、凸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退部60为卡扣。所述止退部60为弹性形变结构。所述止退部60的具体结构只要能够满足在发生横向挤压时形变至与第二对配限位部90的止退配合部95阻挡配合即可。所述止退部60可以形变(或自然状态) 与第二对配限位部90的止退配合部95解除阻挡配合,从而彼此分离。当然,所述止退部60也可以以自然延伸状态(或形变)与第二对配限位部90的止退配合部95阻挡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退部60设置在下述支撑臂35上。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所述止退部60、60b分别背对设置在一对所述第二限位臂50、50b上。“背对”也即是“背向”、相反方向。所述止退部60、60b可背离其突出方向地设置。相应地,一对所述止退部60、60b受外力(挤压)时可靠近彼此地设置。相应地,所述止退部60设置在弹性形变结构上,从而便利于实现以对配结构的阻挡及解除阻挡配合。所述弹性形变结构可以为下述支撑臂65。
在所述连接器壳体101与另一对配的壳体进行组装时,所述连接器壳体101 上的所述止退部60、60b在另一对配的壳体上的对配限位结构(纵向挤压)作用下,沿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纵向产生偏离,以便另一连对配的壳体上的对配限位结构进入并容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所述限位槽40内。与所述连接器壳体101对配的壳体可以为下述对配壳体103或另一连接器壳体101。相应地,对配限位结构可以为对配限位部70及第二对配限位部90。
为了增强所述止退部60的弹性形变性能,所述连接器壳体101还包括支撑臂65。所述支撑臂65自所述第二限位臂50轴向连续延伸设置。所述支撑臂65 与所述本体10a的外表面12横向间隔(下图5中示出了间隔d)设置呈一悬臂。所述支撑臂65支撑所述止退部60,并增强所述止退部60的弹性形变性能。所述支撑臂65延伸至与所述限位臂30的端部齐平。在本实施中,一对支撑臂65、 65b分别对应支撑一对所述止退部60、60b。相应地,所述止退部60可往复移动地设置,从而能够实现与止退配合部95的阻挡配合及解除阻挡。
所述支撑臂65自所述第二限位臂50的自由端连续延伸,并与所述本体10 的外表面12a围成让位槽69。进一步地,所述让位槽69在所述本体10a的外表面12a上形成凹陷,从而加深深度,以获得更加的形变范围。所述让位槽69能够便利于对所述支撑臂65、65b施加向内的挤压力。
为了进一步地增强一对所述支撑臂65、65b的机械稳固性能及便利于统一操作,所述支撑臂65、65b之间通过弹性伸缩部68连接。所述弹性伸缩部68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撑臂65、65b联动连接,并可弹性形变地设置。所述弹性伸缩部68能够增强所述支撑臂65、65b的抗压能力。所述弹性伸缩部68 可弯折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伸缩部68呈“人”字状。为了充分节省空间,所述弹性伸缩部68沿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对配方向凹陷设置。相应地,所述弹性伸缩部68分别与一对所述支撑臂65、65b连接成“M”字形。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弹性伸缩部68与所述本体10a的表面12横向间隔设置。如下图10示,所述弹性伸缩部68没有受到外力挤压而处于自由延伸状态。如果受到如箭头N1、N2指示方向的外力挤压时,譬如纵向方向的外力,所述弹性伸缩部68压缩,从而使得所述支撑臂65、65b驱动对应的所述止退部60、60b接触与下述对配壳体103的止退配合部95、95b彼此解除阻挡,从而便利于拆卸。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壳体101包括对配限位部70、70b及第二对配限位部90、90b。所述对配限位部70、70b设置在所述本体10的另一外表面12b上,用于容置在对配的壳体的限位槽40’内,并与其限位臂30’限位配合。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90b设置在所述另一外表面12b上,用于容置在对配的壳体的限位槽40’内,并与其第二限位臂50’限位配合。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配壳体103。所述对配壳体103可与如实施例一记载的所述连接器壳体101对配组装一体。所述对配壳体103包括对配本体10b、对配限位部70及第二对配限位部90。所述对配限位部70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均设置于所述对配本体10b。
所述对配本体10b用于支撑所述对配限位部70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所述对配本体10b还可以支撑连接端子或对配端子,或可与连接端子连接的对配端子(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配本体10b可以为与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所述本体10a分别独立的两个部件,从而可以实现彼此对配。所述对配本体10b具有外表面12b。所述外表面12b用于支撑所述对配限位部70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
所述对配限位部70设置在所述对配本体10b的外表面12b上。所述对配限位部70可与实施例一记载的所述限位臂30阻挡配合。具体地,所述对配限位部70与所述限位臂30纵向阻挡配合。所述对配限位部70大致呈沿所述连接器壳体10的轴向延伸的凸肋状。
所述对配限位部70的数量根据需要而选择。所述对配限位部70小于或等于所述限位槽40的数量,并与与对应限位槽40对配。为了增强所述对配限位部70的对配限位性能,一对所述对配限位部70、70b平行且间隔设置。
为了增强所述对配壳体103与所述连接器壳体101限位配合的稳固性能,所述对配限位部70和/或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上设置有横向止挡壁7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止挡壁75自所述对配限位部70纵向连续延伸设置。所述横向止挡壁75与所述对配本体10b的外表面12b横向间隔设置,并形成一(个) 对配引导槽84。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所述对配引导槽84、84b对向设置。
为了便利于所述对配壳体103与所述连接器壳体101对配组装,所述横向止挡壁75具有止挡面77。所述止挡面77自所述横向止挡壁75的自由端相对于所述对配本体10a的外表面12b倾斜向下延伸设置。所述止挡面77可与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引导面37阻挡配合设置。为了增强阻挡性能,在所述对配壳体 103与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组装一体时,所述止挡面77与所述引导面37平行且正对设置。相应地,一对所述横向止挡壁75、75b呈“八”字状设置。一对所述止挡面77、77b呈“八”字状相对设置。
为了便利于实现所述对配壳体103与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快速组装一体,所述对配限位部70和/或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设置有组装引导面78。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充分节省材料及精简工艺,所述组装引导面78仅设置在所述对配限位部70上。所述组装引导面78设置在所述对配限位部70在对配组装方向上的前端。所述组装引导面78自所述横向止挡壁75倾斜延伸设置,并且具有小于所述横向止挡壁75的纵向尺寸。也即是,所述组装引导面78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在本实施例中,一对组装引导面78、78b沿对配组装方向呈“八”字形分布。
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沿所述连接器壳体101与所述对配壳体103的组装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对配壳体103与所述连接器壳体101对配组装一体时,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与所述第二限位臂50对配,并限位配合。具体地,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容置在所述限位槽40内,并与所述第二限位臂50纵向阻挡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一对第二对配限位部90、90b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对配限位部70、70b与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90b之间对应通过对配底壁75、 75b连接。为了增强稳固性能,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与所述对配限位部70之间至少部分连接。譬如,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与所述对配限位部70之间可完全连接呈一体。在本实施中,为了充分节省材料,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与所述对配限位部70之间设置有逃料槽85。对应,一对所述逃料槽85、85b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与90b,及两个所述对配限位部70与70b轴线(即下图7中的虚线L1)对称设置。
为了与所述止退部60阻挡配合,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上设置有止退配合部95。在所述对配壳体103与所述连接器壳体101对配组装一体时,所述止退配合部95与所述止退部60沿对配方向的方向阻挡配合。所述止退配合部95 的具体结构只要能够实现阻挡配合即可。在本实施中,为了便利于制造及便利于所述对配壳体103与所述连接器壳体101的组装及拆卸,所述止退配合部95、 95b为台阶部。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3至图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105。所述连接器壳体105包括如实施例一记载的所述连接器壳体101及如实施例二记载的所述对配壳体103。具体地,所述本体10a与所述对配本体10b连接形成安装本体10。所述本体10a与所述对配本体10b可以为一体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0a 与所述对配本体为注塑一体件。具体地,所述安装本体10包括支撑端壁16、两侧壁12a、12b,底壁14a、顶壁14b。所述端壁16、两侧壁12a、12b、底壁14a、顶壁14b围成容置腔18。所述容置腔18可容置下述连接端子88。
相应地,所述限位臂30、所述第二限位臂50设置在所述安装本体10的外表面上,且可以与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105的所述对配限位部70、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对配组装一体。所述对配限位部70、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设置在所述安装本体10的外表面上,且可以与其他所述连接器壳体105的所述限位臂30、所述第二限位臂50对配组装一体。
为了便利于实现规格的组装一体,所述安装本体10具有一对背对设置的第一、第二侧壁面55、55b。所述限位臂30和所述第二限位臂50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面55上,从而可与相邻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105的所述对配限位部70、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对配组装一体。所述对配限位部70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90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面55b,从而可与相邻的又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105 的所述限位臂30、所述第二限位臂50对配组装一体。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6及图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107。所述连接器107包括连接端子88及如实施例三记载的所述连接器壳体105。
所述连接端子88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105上。所述连接端子88的数量、规格、设置方式及种类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88穿透所述安装本体10的支撑端壁16,并保持在支撑端壁16上。所述连接端子88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置腔18内。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排所述连接端子88沿所述安装本体10的横向排列设置。多个所述连接端子88排列成一排。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8至图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109。所述连接器组件109包括至少两个如实施例四记载的所述连接器107。所述至少两个所述连接器107组装一体。所述至少两个所述连接器107的组装方式根据应用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有连接器107均沿所述安装本体10的横向排列,并彼此组装一体。
如无特殊说明,在实用新型中出现的“轴向”、“纵向”与“横向”为相对概念,且两两垂直。“轴向”指的是沿所述限位臂30、第二限位臂50的长度方向。“纵向”指的是所述限位臂30、第二限位臂50的宽度方向。“上”与“下”、“底”与“顶”、“左”与“右”均为相对概念。相应地,“径向”可以与“轴向”、“纵向”垂直。具体地,如图4及图5的左右方向为“横向;”如图4、图5及图7中的上下方向为“纵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为“轴向”。上述方位特征限定仅用于结合附图以便利于说明各个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其他不同的应用场合中可以相应转变。另外,“前、后”为相对概念,指的是对配时最靠前的方向。具体地,图7中的右端为前端,左端为后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37)

1.一种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可用于支撑连接端子;所述本体具有一外表面;
限位臂,所述限位臂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上,且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组装方向延伸设置;及
第二限位臂,所述第二限位臂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限位臂与所述限位臂平行且间隔设置,并围成限位槽;
所述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中的至少一个连续突出设置有止退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与另一对配的壳体进行组装时,所述连接器壳体上的所述止退部在另一对配的壳体上的对配限位结构作用下,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产生偏离,以便另一连对配的壳体上的对配限位结构进入并容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限位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横向限位壁;
所述横向限位壁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突出延伸至所述限位槽;
所述横向限位壁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横向间隔设置,并围成一引导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退部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退部设置在所述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退部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横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退部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可往复移动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自所述第二限位臂沿轴向连续延伸设置;
所述止退部纵向突出设置在所述支撑臂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臂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横向间隔设置呈一悬臂;
所述支撑臂为弹性形变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轴向止挡壁;所述轴向止挡壁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组装方向设置所述限位槽的前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臂至少为两个;
所述第二限位臂至少为两个;
其中一对所述限位臂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组装方向限定的轴线对称设置;
其中一对所述第二限位臂设置在所述一对所述限位臂之间,且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组装方向限定的轴线对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所述止退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臂上;
其中一对所述止退部彼此背向突出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一对止退部可背离其突出方向移动地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止退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伸缩部;
所述弹性伸缩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对止退部联动连接,并可横向弹性形变地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自所述第二限位臂沿轴向连续延伸设置;
所述止退部纵向突出设置在所述支撑臂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臂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横向间隔设置呈一悬臂;
所述支撑臂为弹性形变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配限位部,所述对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另一外表面上,用于容置在对配的壳体的限位槽内,并与其限位臂限位配合;及
第二对配限位部,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另一外表面上,用于容置在对配的壳体的限位槽内,并与其第二限位臂限位配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配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止退配合部;
所述止退配合部可用于与连接器壳体的止退部阻挡配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退配合部为凹槽、台阶或缺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配限位部在所述本体组装方向的前端设置有组装引导面;
所述组装引导面倾斜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配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之间间隔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的外表面和另一外表面为所述本体上彼此背对设置的侧壁面。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16、18至22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为一体件。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为一体件。
25.一种对配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配本体;
对配限位部,所述对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对配本体的外表面上;所述对配限位部可用于容置在连接器壳体的限位槽内,并与限位臂限位配合;及
第二对配限位部,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对配本体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可用于容置在连接器壳体的限位槽内,并与第二限位臂限位配合;
所述对配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止退配合部;
所述止退配合部可用于与连接器壳体的止退部阻挡配合。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对配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退配合部为凹槽、台阶或缺口。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对配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配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之间间隔设置。
28.一种连接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及
根据权利要求25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对配壳体;
所述对配壳体与所述连接器壳体沿该连接器壳体的轴向组装一体;
所述对配限位部容置在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限位臂阻挡限位配合地设置;
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容置在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第二限位臂阻挡限位配合地设置。
29.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端子;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
所述连接端子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包括支撑端壁、一对侧壁、底壁及顶壁;
所述支撑端壁、一对侧壁、底壁及顶壁彼此连接,并围成一容置腔;
所述支撑端壁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组装方向的前端;
所述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支撑端壁;
所述连接端子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内,另一端突出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设置。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连接器壳体连接为一体件。
32.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根据权利要求17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
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限位臂与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对配限位部阻挡限位配合;
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第二限位臂与所述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阻挡限位配合;
在组装所述至少两个连接器壳体时,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上的所述止退部在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上的所述对配限位部及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之一的作用下,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产生偏离,以使得所述另一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对配限位部及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进入并容置在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限位槽内。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横向限位壁;
所述横向限位壁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突出设置;
所述横向限位壁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横向间隔设置,并围成一引导槽;
所述对配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横向止挡壁;
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横向止挡壁插设至所述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引导槽内,且与所述横向限位壁彼此横向阻挡配合地设置。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止挡壁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突出设置,并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横向间隔设置呈一对配引导槽;
所述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横向止挡壁插设在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对配引导槽内,且彼此横向阻挡配合地设置。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配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止退配合部;
所述止退配合部可用于与连接器壳体的止退部阻挡配合;
所述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止退配合部与所述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止退部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轴向可阻挡配合地设置。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退部设置在一弹性形变结构上,以可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纵向形变至与所述止退配合部解除阻挡配合地设置。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轴向止挡壁;所述轴向止挡壁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
所述轴向止挡壁与所述止退部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轴向间隔设置;
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对配限位部和/或所述第二对配限位部与另一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轴向止挡壁可轴向阻挡配合地设置。
CN201721439862.XU 2017-10-27 2017-10-27 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07781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39862.XU CN207781979U (zh) 2017-10-27 2017-10-27 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39862.XU CN207781979U (zh) 2017-10-27 2017-10-27 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81979U true CN207781979U (zh) 2018-08-28

Family

ID=63232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39862.XU Active CN207781979U (zh) 2017-10-27 2017-10-27 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819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28466A (zh) * 2017-10-27 2019-05-07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28466A (zh) * 2017-10-27 2019-05-07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5995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KR20080068549A (ko) 캔틸레버식 단자 억제 비임을 구비한 전기 커넥터 본체
CN207781979U (zh) 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02044767B (zh) 电连接器
EP1557909A1 (en) Lock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with lock mechanism of lock structure
US8192236B1 (en) Battery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JP5718506B1 (ja) コネクタ
CN101752721B (zh) 电连接器、对接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406360Y (zh) 电连接器
CN109728466A (zh) 连接器壳体、对配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06299888B (zh) 高速连接器
CN201373930Y (zh) 一种mt插针光纤连接器及其连接器壳体
KR101121646B1 (ko) 소켓 콘택트
CN204304061U (zh) 可正反插的连接器插头
CN209561657U (zh) 连接稳固的插板式电源连接器母座
CN204464594U (zh) 稳固型usb连接器
CN203967438U (zh) 插头连接器
CN105281090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37549B (zh) 插头连接器
KR20100034384A (ko) 스페이서가 구비된 커넥터
CN201608337U (zh) 电连接器
CN209374749U (zh) 一种高脚内开槽的lvds接插件
CN216580402U (zh) 一种防止挂台变形的护套
CN211126142U (zh) 一种弯脚压接连接器
CN108879149A (zh) 易于装配的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