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50643U -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750643U CN207750643U CN201721897208.3U CN201721897208U CN207750643U CN 207750643 U CN207750643 U CN 207750643U CN 201721897208 U CN201721897208 U CN 201721897208U CN 207750643 U CN207750643 U CN 2077506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source
- gas supply
- pipeline
- room
- source pip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包括连接气道(1)、连接法兰(2)、第一驻室(3)、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气源管路(5)、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喷管模型(8)、通气支臂(9)、外部支杆管道(12)、供气段体(13),通过驻室间相互连接,再通过通气支臂(9)中的外部气源管路注气,完成由二次流管路(7)到喷管模型(8)的喷射进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属于风洞实验领域。
背景技术
喷流干扰问题是高超声速绕流中一种典型的复杂流动现象。超音速飞行器尾喷管所产生的高温高速喷流与飞行器绕流相互干扰形成的复杂干扰流场,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稳定性、操纵性以及升力、阻力等气动特性,对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控制特性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矢量喷流对超声速飞行器后体的气动特性影响更加显著,因此,研究矢量喷流对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风洞喷流模拟试验是研究飞行器尾喷管矢量喷流干扰效应的重要手段。
喷管模型内部通气管路与外部气源连接的转接装置设计是双发推力矢量试验喷管模型关键技术之一。首先该转接装置要减小管路压力损失,同时要满足双发推力矢量喷管的等压传送要求、高压密封性、主/次流同时供气的要求。由于喷管模型内部空间有限,管路系统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合理安排。
现今国内生产型风洞亚跨超风洞关于推力矢量气动干扰方面的研究一般以单发设计居多,无法满足双发四代机的推力矢量风洞试验供气转接要求;双发推力矢量喷流实验需要对喷管模型实现等压均匀的供气管路系统,这是与单发喷流实验所不同的地方,并且前者要求供气均匀性更高、支撑强度更大等特点;单发喷流实验只需要对一个主流和一个次流管路供气,而双发推力矢量喷流实验需要同时对两个矢量喷管进行供气,并满足风洞阻塞比的要求,所以导致供气转接装置要具备体积小并满足四路供气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推力矢量风洞试验供气转接要求难以满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解决了传统方法中供气均匀性不好、支撑强度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包括连接气道、连接法兰、第一驻室、第一气源管路、第二气源管路、第二驻室、二次流管路、喷管模型、通气支臂、外部支杆管道、供气段体,所述连接气道、连接法兰、第一驻室、第一气源管路、第二气源管路、第二驻室、二次流管路均位于供气段体上,所述第一驻室、第二驻室分别设置于供气段体下层且相邻安装并互相连通,所述第一气源管路设置于第一驻室下端,所述第二气源管路设置于第二驻室下端,所述第二驻室尾端与位于供气段体末端二次流管路相连,二次流管路与喷管模型内部连通,所述供气段体通过设置于供气段体两侧的连接气道与喷管模型固定连接,通气支臂首端与供气段体外部连接,外部支杆管道与通气支臂尾端外部连接并支撑通气支臂。
所述通气支臂包括第一外部气源管路、第二外部气源管路,所述第一外部气源管路与第一气源管路相连,所述第二外部气源管路与第二气源管路相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设计采用主流和二次流驻室相互独立的方式,便于对主流和二次流单独供气,便于主流与二次流压力的调节,并实现两侧喷管供气压力的相等和稳定供气,设计的主流驻室具有通气和喷管模型支撑作用,结构紧凑,便于操作。
(2)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的双发喷管模型在风洞实验中的等压均匀供气与连接支撑实验要求,与通气支臂的连接安装方便、支撑强度高,整个实验装置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提供风洞喷流装置结构图;
图2为实用新型提供的供气段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连接气道1、连接法兰2、第一驻室3、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气源管路5、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喷管模型8、通气支臂9、外部支杆管道12、供气段体13,其中通气支臂9包括第一外部气源管路10、第二外部气源管路11,连接气道1、连接法兰2、第一驻室3、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气源管路5、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均设置于供气段体13内,供气段体13下层设置有第一驻室3、第二驻室6,二者互相连通且相邻安装,第一驻室3下端设置有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驻室6下端设置有第二气源管路5,连接气道1设置于供气段体13两端,通过连接法兰2与喷管模型8从外部相连,其中第一驻室3、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依次连通,同时二次流管路7与喷管模型8连通,同时,如图2所示,通气支臂9与供气段体13下端连接,支撑供气段体13,通气支臂9内的第一外部气源管路10与第一气源管路4相连,第二外部气源管路11与第二气源管路5相连,外部支杆管道12与通气支臂9尾端相连,起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如下:
装置连接完毕后,由外部支杆管道12开始注气,气体由第一外部气源管路10进入第一气源管路4,同时另一管路由第二外部气源管路11进入第二气源管路5,两路气体分别进入第一驻室3、第二驻室6,注入气体再由驻室通过二次流管路7进入喷管模型8,完成装置喷气过程。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Claims (2)
1.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气道(1)、连接法兰(2)、第一驻室(3)、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气源管路(5)、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喷管模型(8)、通气支臂(9)、外部支杆管道(12)、供气段体(13),所述连接气道(1)、连接法兰(2)、第一驻室(3)、第一气源管路(4)、第二气源管路(5)、第二驻室(6)、二次流管路(7)均位于供气段体(13)上,所述第一驻室(3)、第二驻室(6)分别设置于供气段体(13)下层且相邻安装并互相连通,所述第一气源管路(4)设置于第一驻室(3)下端,所述第二气源管路(5)设置于第二驻室(6)下端,所述第二驻室(6)尾端与位于供气段体(13)末端二次流管路(7)相连,二次流管路(7)与喷管模型(8)内部连通,所述供气段体(13)通过设置于供气段体(13)两侧的连接气道(1)与喷管模型(8)固定连接,通气支臂(9)首端与供气段体(13)外部连接,外部支杆管道(12)与通气支臂(9)尾端外部连接并支撑通气支臂(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支臂(9)包括第一外部气源管路(10)、第二外部气源管路(11),所述第一外部气源管路(10)与第一气源管路(4)相连,所述第二外部气源管路(11)与第二气源管路(5)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897208.3U CN207750643U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897208.3U CN207750643U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750643U true CN207750643U (zh) | 2018-08-21 |
Family
ID=63151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897208.3U Active CN207750643U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75064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81827A (zh) * | 2020-12-30 | 2021-05-11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一种应用于矢量喷管推力测量的通气支臂装置及应用 |
-
2017
- 2017-12-29 CN CN201721897208.3U patent/CN20775064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81827A (zh) * | 2020-12-30 | 2021-05-11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一种应用于矢量喷管推力测量的通气支臂装置及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168832B (zh) | 一种提高管风洞试验雷诺数的喉道结构 | |
CN109250149A (zh) | 用于吸气式高超飞行器整流罩分离模拟的风洞试验装置 | |
CN108254155B (zh) | 一种用于大长细比轨控侧向喷流测力试验结构 | |
CN109100110A (zh) | 一种应用于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通气支臂装置 | |
CN204495535U (zh) | 1.2米量级风洞用动力模拟引射器 | |
CN105628331B (zh) | 大型常规高超声速风洞的节能环保系统 | |
CN104406763A (zh) | 喷管喉道段水冷结构 | |
CN105043711B (zh) | 一种兼容多喷管的风洞扩压器及风洞扩压方法 | |
CN107741313A (zh) | 一种低扰动宽马赫数风洞层流双喷管 | |
CN111426445B (zh) | 一种路德维希管风洞及其扩展高马赫数方法 | |
CN207923408U (zh) | 一种低扰动宽马赫数风洞层流双喷管 | |
CN107806977A (zh) | 一种组合式宽马赫数高焓脉冲风洞管体结构 | |
CN110864903B (zh) | 一种周向进气的双流路喷管实验管道 | |
CN103437911B (zh) | 带隔板流体控制二元矢量喷管及其矢量推力产生和控制方法 | |
CN207750643U (zh) | 一种双喉道推力矢量喷管模型的供气转接段装置 | |
CN105443268A (zh) | 具有流量调节功能的旁路式无源双喉道气动矢量喷管及控制方法 | |
CN212903808U (zh) | 一种引射器及设有该引射器的风洞试验装置 | |
CN109387350B (zh) | 一种内式同轴波纹管天平系统 | |
CN109236759A (zh) | 一种多单元蜂窝状组合结构的超声速引射器 | |
CN107655652A (zh) | 风洞试验中小推力喷流喷管供气装置及供气方法 | |
Huang et al. | Hypersonic drag reduction mechanism of a novel combinational spike and multi-opposing jets aerodynamic configuration | |
CN208947639U (zh) | 用于吸气式高超飞行器整流罩分离模拟的风洞试验装置 | |
CN109505711B (zh) | 一种用于产生高温超声速燃气的气-气小火箭装置 | |
CN206002316U (zh) | 用于发动机试车台排气系统的引射器 | |
CN207336021U (zh) | 风洞试验中小推力喷流喷管供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