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34178U - 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对组织进行间隙烧灼的器械 - Google Patents

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对组织进行间隙烧灼的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34178U
CN207734178U CN201621479457.6U CN201621479457U CN207734178U CN 207734178 U CN207734178 U CN 207734178U CN 201621479457 U CN201621479457 U CN 201621479457U CN 207734178 U CN207734178 U CN 2077341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mponent
extension
tissue
instr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7945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智�
惠小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edical Treasu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BET CHANGDU HUIHENG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BET CHANGDU HUIHENG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BET CHANGDU HUIHENG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7945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341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341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3417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对组织进行间隙烧灼的器械,其中电极组件通过电外科切割动作从该器械的前端区域扩展。在扩展到一个或多个扩展位置后,该电极组件双激活且组织烧灼执行于双极方式。在过程之后,电极组件向器械回缩且该器械从组织区域中退回。

Description

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对组织进行间隙烧灼的器械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用于组织活检的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对组织进行间隙烧灼的器械。
背景技术
传统身体上病患或异常组织的切除被称为“有创的”。在执行有创外科手术中,六个世纪以来,操作者通常使用具有锐利边缘的工具,包括电外科形式。对于后者,由WilliamT.Bovie发展了电外科设备。其后继者也在后续的年代被外科团队接纳,现有的版本称为“Bovie”。
对于传统切割方法,创伤通常发生于周边和正常组织。这些创伤比较显见,其他一些少见的创伤也见报道。已出现报道称传统恶性肿瘤的切除以及简单活检手术会产生“种植”效应,导致身体内肿瘤的扩散和转移。病人的不舒适和长恢复周期之外,还报道有侵入式外科手术伴生有免疫抑制期,这种状态会增加病患传播的风险。
已经并持续开展研究相比于传统外科手术更微创的方法,尤其对于肿瘤或组织异常的检测已经越来越精细。例如,现有成像系统(钼靶、超声、核磁) 可检测和定位毫米量级的小肿瘤或组织异常。当检测到肿瘤,例如,在乳腺中,可使用细针活检手术。回顾性调查确定约80%的活检组织为良性。当检测到恶性病患时,活检手术产生上述种植或转移的风险。切除较小的异常组织区不仅对患者产生创伤,而且相对代价高昂。后者的代价问题也存在于传统穿刺针活检手术。
特别当遇到小肿瘤或组织异常时,研究者往往寻求侵入更小、代价低以及创伤更少的手术方法。例如,若较小的肿瘤可在原位被生物损毁从而缺血或坏死,则该坏死组织区域将最终通过吸收而生理消除。
执行该小目标组织区域的原位毁损的方法是通过热作用到异常组织。该方法可冷却或加热目标组织到不可逆细胞死亡或坏死的温度。
后者的方法,引入热疗,通常是侵入性更少的方法。例如,通过感应、辐射、接触或基于joulean的技术加热生物组织。虽然这些热疗方法展现了对比高侵入性外科手术潜在的优势,但是已发现其使用的限制。基于感应的系统,其通过传递高频电磁辐射到组织来执行。其是通过在两个置于邻近患者皮肤的电极传递辐射来实现的。该方法的缺点在于相对大体积的组织到一定温度需要更多的时间。实践中,组织温度加热到比正常体温高6℃-10℃需要维持20分钟或更长才能产生坏死。该系统通常不允许定义组织体积。导致不充分坏死或延伸到周围正常组织的过渡坏死。因此,研究者寻求将组织加热与化疗或放疗结合。
间隙热疗已成为侵入式外科方法的重要替代。总体而言,已发展六种用于加热或冷冻组织的热疗模式,他们是:(1)射频加热;(2)微波加热;(3)激光加热;(4)超声加热;(5)低温冷冻。射频加热可分为直接或间接两种。后者间接方式涉及将金属丝或颗粒(可自动调整)放入目标组织,然后从外部施加射频场。
上述六种模式涉及组织内温度改变的两种方法的其中一种,即目标组织的传导和扩散或热量分布。传导是热从或到设备或仪器,其特征为慢过程,因为组织热扩散是慢现象。这不仅会造成较长的治疗时间,还是的最终创伤的大小和形状不确定。这种传导型模式包括:间接射频加热、激光加热以及低温冷冻。
对目标组织的扩散或分布热疗明显区别于上述传导型方法。该方法具有在相对短时间内将目标组织加热到所需要烧灼温度的潜在优势。烧灼过程涉及将目标组织加热到预设温度范围,在此期间产生不可逆细胞死亡。但是,手术过程展现了更多的信心,研究者还是遇到了实现阻碍。在这方面,对于微波或超声系统,烧灼的组织体积难以控制,因为这些手术依赖于从发射换能器或天线系统进入组织的组织加热辐射能量。其产生的损伤的精确大小取决与治疗时间以及目标组织对微波或超声的响应能力。这方面,研究者寻求在治疗区域放入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或测量电阻来估计烧灼组织的范围以决定治疗的终止点。
电外科仪器通常工作于两种操作模式之一,单极和双极。在单极模式中,电流在相对小的主动电极和相距主动电极一段距离的大的回路电极之间传导。因为在单极模式中,组织中的电流密度相对于离主动电极的距离成平方下降,其治疗超过很小体积的目标组织都很困难,维持治疗的体积准确性也同样如此。尽管存在操作限制,单极设备作为电外科切割工具以及对于切割组织面的凝结还是颇为有效的。各种方法涉及不同的波形,但都和表面相关并涉及仪器顶端和组织间的电弧。
双极模式的电外科(joulean)加热涉及电流在相似表面积的两个电极之间的传递。为了烧灼目标组织,该电外科加热技术通过仪器实现,该仪器可将尖的柔性细丝或针状电极针扩展进入目标组织。这称作使用细针组织穿刺的机械系统,其对于单位电极长度需要小的表面积。这样,两电极件的可允许电流将受到显著限制,因为过大的电流密度将使得临近电极的组织立刻变得干燥从而破坏整个手术。这带来的影响是,因为临近电极的组织变干将展现非常高的电阻抗,其阻止进一步的组织加热并限制可有效烧灼治疗的组织体积。因为这个原因,细针技术对于大的病患需要10到15分钟的治疗时间。而且,细电极的温度监控和导电液的灌注会减少电极和周围组织间的阻抗。此外,针突出机制已显示其扩展比较困难,操作者没有关于细电极探针位置的想要信息。例如,这些丝在插入目标组织过程中因各自柔性不同和异常组织密度特性的不同而偏斜。使用传统成像系统来观察和辨认位置则由于电极微小的表面积而受到阻碍。这样,这些成像系统“看”不见这些电极。因此,目标组织要么是欠治疗,要么是治疗手术延伸到临近的正常组织,即,其侵犯到了目标组织之外。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涉及执行间隙组织烧灼的系统和装置。对于选择用于烧灼的组织,本申请电外科设备使用的电极组件工作于基本无创的方式,其在目标组织的对侧扩展。该扩展执行于临近如肿瘤的异常组织,因此对于恶性病灶区域不存在“种植”的机会。通过使用单电极电外科切割手术的主电极组件来机械实现扩展。该扩展执行于邻近如肿瘤的异常组织,在病患存在的地方没有机会“种植”。通过主电极组件使用单极电外科切割过程机械执行该扩展。当扩展后,电极组件使用相对较低的电流密度执行生物活性烧灼手术以将目标组织体的温度抬升到产生不可逆细胞死亡的级别。总体而言,烧灼电压和电流参数呈现出相对低的峰值因子和电压。为了达到有效的烧灼电流密度,电极组件可使用以相对高的电流密度和电压进行扩展的主电外科组件。次电极可包含于电极组件,其配置较大表面积以达到后续烧灼手术需要的较低电流密度。
因为本申请之仪器声称可执行各种尺寸的目标组织或肿瘤的烧灼,电极组件的物理尺寸将相应变化。这称作关联电外科发生器产生的切割和凝结点参数调制。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丢弃电极组件和仪器组件配置有电编码组件,其由发生器在启动时查询。该查询允许对发生器的部件进行一定形式的自动输出调整。
在优选实施例中,仪器使用带有刚性前端区域的支持部件,其位于要烧灼的组织的附件。在操作的插入模式期间,两个可扩展电极组件主要部件保持于非干扰方向,嵌套于所述前端区域。每个电极以单极方式电外科激励,其与远端布置的病人回路电极连接。当电极互相成角度向外扩展到烧灼方向时,电外科切割开始。这种接触正常周边组织的“切割”产生于组织细胞液和定位、电流感应汽化和随之产生的细胞破裂。每个电极组件主要部件可呈伸长弹性结构,其具有邻近仪器顶端并在仪器前端区域沿槽状扩展部延伸的远端。通过从远程基座启动仪器内的组件,每个电极向前推进压缩以形成逐渐扩大的弧状结构,进而开始电外科切割。当每个电极达到了烧灼取向,控制系统将变化为具有烧灼特性电压和电流的生物活性双极模式。总体而言,该电流将呈现低峰值因子并发生于低于电外科切割手术使用的电压之下。具有相对较大表面积的次级电极随同主切割电极一起扩展并仅由烧灼特性电压和电流激活。
对于关联较大组织体积的技术,该两个电极组件的扩展可从第一烧灼取向增量到最后一个。在每一个增量位置,开展会停止,烧灼动作开始直到目标组织体部被烧灼。然后,电极组件在以电外科切割模式开展到下一个增量烧灼取向并开始后续的烧灼。该过程迭代进行直到达到最后一个烧灼取向,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目标组织体的烧灼。当完成目标组织体的烧灼以产生坏死区后,从基座再次启动该仪器回退电极主组件进入仪器内。这也可在电极恢复到巢状取向期间通过电外科操作处于切割模式的电极来执行。当电极组件恢复到其非干扰巢状取向后,该仪器可移除用于下一个手术。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邻近于要烧灼组织的仪器的前端区域包含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使用产生于邻近被烧灼组织的温度状态信号,可利用温度阈值技术对烧灼的电流和电压进行调制。此外,还可利用温度特性自动确定何时烧灼动作完成。
可就扩展电极组件和本申请设备的刚性前端组件与内窥镜和其他形式的输送系统一起使用。这样,可将本设备与常规膀胱镜一起使用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肿胀前列腺组织内形成坏死区。为了能更好地接近目标组织区域,支撑组件可为柔性以可以弯曲(例如,使用塑料或如线缆加强塑料管的塑料/金属矩阵)。在自然形成的身体腔道内(例如,尿道或尿道到前列腺过渡、肠、血管、食管),仅仅设备的远端部分可具有刚性前端区域来形成电极组件主机构的扩展及同时产生电外科切割和/或组织的烧灼。为了快速形成坏死区,用于BPH 治疗的本设备可具有两个以上的电极,例如四个电极,其在形成电外科切割的扩展之后,可以双主动电极方式来烧灼,形成椭球形或球形坏死区域。
本申请的其他目的将在某种程度上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将部分在下文中呈现。
本申请因此包括系统和装置,具备步骤、结构、元件和部件的结合,其在下述详细披露中例证。为了对本申请的本质及目的进行深入理解,可使用附图进行参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仿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烧灼设备的仿视图,其部分示于体模中以揭示内部结构;
图3为图2所示设备的前端区域的仿试图,显示一个电极组件主结构以形成弓形的扩展;
图4为显示发生细胞坏死的临界温度的图表;
图5为图1所示烧灼设备前端区域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5所示6-6平面的剖视图;
图7为图5所示7-7平面的剖视图;
图8为图5所示8-8平面的剖视图;
图9为图5所示9-9平面的剖视图;
图10为图5所示前端区域局部剖视图示出电极的扩展;
图11为图5所示前端区域局部剖视图示出电极主结构增量扩展取向;
图12为图1所示设备的底座区域的局部剖视图;
图13A为图12所示13A-13A平面的剖视图;
图13B为图12所示13B-13B平面的剖视图,示出交流电路设置;
图14为本申请使用的控制组件的电气框图;
图15为示出双电极组件扩展及两个电极间电流的剖视图;
图16为根据本申请设备的剖视图,显示与扩展电极组件组合操作的表面安装电极;
图17A-17D为示出本申请设备执行的扩展和烧灼动作的剖视图;
图18为示出根据本申请设备前端区域相对于目标组织的位置的仿视图;
图19为示出扩展电极组件相对于目标组织体的位置的仿视图;
图19A为图19所示19A-19A平面的剖视图;
图20为类似图19的仿视图,但显示烧灼手术期间的电流通量密度线;
图20A为图20所示20A-20A平面的剖视图;
图21为示出根据本申请设备在烧灼手术后从组织中撤离的仿视图;
图22为根据本申请设备安装内窥镜的图示;
图23为根据本申请设备的前端区域的仿视图,其中次电极与主电极组件结合;
图24为图23所示的25-25平面的剖视图;
图25为根据本申请设备的前端区域的仿视图,示出扩展弓形主电极和细长型次电极;
图26为根据本申请设备的前端区域的仿视图,示出弓形主电极组件和心轴驱动板形式的次电极;
图27为根据本申请设备的前端区域的局部剖视图,示出连同弓形主电极扩展的弓形次电极;
图28为图27所示的29-29平面的剖视图;
图29为设备前端区域的局部剖视图,示出具有主次电极的电极组件;
图30为图29所示31-31平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31为图29所示32-32平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32为图29所示33-33平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33为图29设备前端区域的局部图示,示出在从组织中移除该设备期间的次电极扩展;
图34为根据本申请设备具有主次电极组件的局部图示;
图35为图34所示36-36平面的剖视图;
图36为图34设备的局部图示,示出在设备从组织中移除期间次电极板的扩展;
图37为根据本申请设备的前端区域的仿视图,示出直扩展电极的多样性;
图38为根据本申请设备的前端区域的仿视图,示出结合表面安装电极的扩展电极的弓形;
图39为根据本申请设备内窥应用的图示,示出四个扩展电极;
图40为根据本申请设备的局部顶视图,使用从导向端口和导向腔扩展的等角间距直电极;
图41为图40所示设备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是将控制密度和波形的电流穿过例如形成恶性细胞的异常的组织。电流通道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坏死,但对周围健康组织不产生损伤。在这方面,目标组织的温升大约在65℃。因为这些组织体积的间隙限制,一瞬间邻近健康组织也会被加热,但温升的最高温度在41℃到45℃之间。该热疗的体积限制是通过使用可连同专业设备工作于两种模式的电外科发生器来产生。该模式的最初一种在设备的开展电极组件的部件上提供电外科切割动作,接下来的模式是执行目标组织的烧灼。总体而言,用于电外科切割的施加电压应高于间隙烧灼手术的电压为宜。峰值因子,对于每一种操作类型而言是峰值电压除以RMS电压,范围大约在1-3之间。因为使用电外科切割以扩展设备的电极组件,主电极可为具有更大主横断面尺寸的健壮结构。该增强电极尺寸还能使烧灼期间延伸进入异常组织或间隙组织的电流达到更理想的均匀电流密度。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使用电外科发生器的单极操作执行电外科切割,而结合双极模式来执行烧灼。
参见图1,10总体展示了本申请热疗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系统10包括定制电外科发生器和控制布局12,12具有前面板部14,在下端有三个连接接收插座 16-18。在后者两个插座的上部是纸带20,其向外延伸穿过槽,在槽的后面放置有打印机组件(图未示)。在22-25所示的面板14上通过选择性点亮的发光二极管(LED)提供视觉提示。最后,发生器组件12的后面是产生声音提示信号的音频格架。
示出具有连接器34的控制组件线缆32延伸自插座18的电气连接到总体示于40的本申请设备或切割和烧灼装置。可见设备40包括总体示于42的伸长支撑成员,其在顶端44和基座或后区域46之间。本实施例的基座区域46配置以连接到用于手动定位设备40的可移除手柄36。顶端44向内伸出的是前端区域 48,其沿纵轴50自顶端44延伸,且在插入模式操作期间,设备40的前端区域置于邻近要烧灼组织的为之。这样,在主要的实施例中,顶端44和支撑成员42 未插入到目标组织而是进入到邻近目标异常组织的正常或健康组织中。
可见从前端区域48的扩展部向外伸出的是两个电极组件52和54。示出电极组件52和54成V型扩展取向,其在将前端区域48置于目标组织邻近处后而形成。在将设备40放置进入或从组织中移除期间,电极组件的主部件在前端区域48内回复到窝状取向。对于本实施例而言,电极主构件52和54的启动是通过总体示于56的启动组件完成的。可见手柄36支撑控制按钮型开关58和60。这些开关使用于以初始外科切割电流而后以烧灼电流启动电极52和54。作为备选或补充方案,可提供远程开关。在这一点上,连接器组件线缆62显示具有插入连接器,其与发生器组件12的插座16通信。线缆62延伸到总体示于66具有脚踏启动开关68和70的的脚踏型双开关,这些开关可用于分别以外科切割电流和烧灼电流来启动电极52和54。
回到手柄组件36,如发光二极管(LED)的视觉提示设备可如总体示于72 提供。电极组件52和54在电外科切割期间以单极方式操作。为了提供这种形式切割的回路,如74所示提供了传统的病人回路电极。具有扩展表面积的电极 74施加到患者体表并可见通过线缆76延伸到连接器78连接到电外科发生器12,连接器78转而插入到插座17内。
当组件12上电后,控制组件执行设备40某种形式的电询问。在这方面,电外科切割电流波形将峰峰电压在500到3500伏的范围内变化。该变化取决于组件52和54的主线缆形部件的横断面尺寸和形状。实际上,电外科切割牵涉到集中度高的能量沉积和相关组织加热到产生细胞液汽化的足够水平。这产生细胞壁的破裂以执行“切割”。对比而言,还是取决于电极尺寸,烧灼电流将通常为连续波形,其具有范围在20到2000伏之间的峰峰电压,并展现出相对低的电流密度。在本申请的数个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将包括主部件功能以执行电外科切割辅助扩展,以及次电极的更大表面积以施加相对低电流密度的烧灼电流。因此,本申请的理想状况是在设备40中提供电参数编码组件,其由与发生器12关联的控制系统执行询问。在该编码组件的询问之后,例如,点亮LED22 来表示该系统就绪。然后设备40的前端区域48置于患者内邻近目标组织周边范围或边界的位置。通过踩下开关66的脚踏开关68,或启动手柄36上的开关 58,初始化电外科切割手术。当这些发生时,发生器12内的控制系统点亮LED23 以显示“上电”状态并通过网格28发出初始第一频率的独特声音,例如在800-1000Hz范围内。操作者接着启动设备40的启动组件56以使得电极52和54 从其窝状原始取向开始逐步扩展。
现在看图2和图3,其详细显示了设备40的前端区域48。图2中,可见模体中的电极组件52和54,其在各自前端区域48内扩展部组件80和82之下成窝状。该扩展组件80和82包括向外开放的槽,槽80延伸于前端位置84邻近顶端44和后端位置86之间。类似地,可见扩展槽82从前端位置88延伸到后端位置90。图2揭示了电极组件52和54的远端将各自扩展槽80和82向前延伸到与顶端44后端的支撑结构毗邻的形式。电极的主组件还延伸至至少一个弓形,其定义超过86和90处后端位置的距离。图3揭示该弓形结构,其在组件 56启动后向前压迫组件54时产生。注意图中,组件54的前端和后端区域置于各自的柔性绝缘管或套92和94内。电极组件54可侧向位于套94内并固定在套92内。套92和94功能是避免电极和支撑组件42之间的短路。
回到图1,在电外科切割模式中电极组件52和54扩展之后,系统10处的控制组件提供可选的诊断功能。例如,在手术的关键点上,系统10可执行目标肿瘤的电化评估。电极组件52和54可在例如范围在20KHz到100MHz的多种频率下以较低的电流测量目标组织的电特性。这样,这些测量可确定恶性或非恶性,并评估恶性的程度。该诊断测量的结果可通过发生器装置12的控制组件记录在纸带20上。
对于系统10执行烧灼模式或操作模式,操作者启动诸如脚踏开关70或手柄36上的开关60的开关。此时,RF烧灼电流流经电极52和54之间,优选采用双极。这样,发生器12的控制组件将把高电位RF烧灼电流施加到一个这样的电极上,而将中位或低电位的施加到另一个电极上。在该RF烧灼电流施加期间,第二频率如范围在400Hz到600Hz的声音通过格栅28广播出去,且在前面板14的“上电”LED23再次点亮,或设备40的阵列72的LED点亮。当规格化电流发生预设改变后,射频发生器/控制组件12启动前面板14上的发光二极管24或手柄36上阵列72内的LED。一般地,这些LED位于邻近于“治疗完成”标签的位置。前面板14上的发光二极管25是一个传统“上电”指示器。烧灼手术完成后,电极组件52和54由启动组件56移动到其结合图2所描述的窝状取向。在该回复的过程中,若需要,可再次启动电外科切割模态以促进该回复动作。
“耐热性”问题,也就是细胞(正常或病变细胞)的亚群耐受初始亚临界温度并继续忍受相同温度以执行治疗的能力,并没有在系统10中显现。当前热疗将包括已知整个肿瘤或组织加上周边组织形成的边缘暴露于65℃到75℃的温度30秒或更多时间。看图4,显示了描绘温度持续vs引起不可逆细胞死亡临界温度的曲线100。系统10执行的烧灼将产生安全因子15x到30x的不可逆细胞凋亡。虚线102和104显示在60℃临界温度,在6秒内发生了不可逆组织效应。在70℃临界温度,在大约1秒的间隔后发生了不可逆细胞凋亡。
参见图5,其揭示了设备40前端区域48的剖面图。图中,显示顶端44配置有环形肩110,其插入到管状支撑部件42的前端内。可见顶端44配置成通道锥,用于穿透(经皮)患者皮肤。立即置于顶端44后部的是柱状电绝缘电极啮合块112,其具有后向柱状开口114,该开口粘附性地可容纳部件或电极54以及关联的电绝缘管或套92。
再参考图6,剖视图揭示了上述电极啮合块112以及其上形成的开口114,还有组件54和绝缘管或套92的剖视图。邻近组件54的是组件或电极52和其关联的绝缘管或套118。组件52和套118的组合固定在块112内的柱形开口120 内。
图5中,电极或组件54以其收缩或窝状显示,这是在设备40移动进入靶区组织附近的插入模式时以及设备40在烧灼手术后移出时使用的。为了支撑电极组件,也为了在其扩展开始时提供向外的斜缝,在支撑成员42的内部124中安装了电绝缘柱状导向组件122。
再参见图7,其揭示了导向组件122处支撑成员42的剖视图。可观察到在导向组件122中形成了向内圆形截断梯形长形切口126以支撑电极组件54形成如图5中所示的外向偏离取向。扩展部或槽82的外向宽度图中表示为W2。图7 还揭示了类似的长形切口128,其为了外向偏离与扩展部或槽80关联的电极组件52。槽80显示于图中具有外向宽度W1。以及,支撑成员42显示具有外部直径D2
回到图5,可见电极54向后延伸,于是与固定在柱状空腔130中的电绝缘管或套94滑动啮合。空腔130从柱状电绝缘电极导向134的外表面132向后延伸。导向134配置有通道或腔道136,电极组件54可滑动通过该通道或腔道。以及,导向134固定在支撑成员42的内部124内。
马上参见图8,其提供了邻近电极导向134的表面132的这些特征的剖视图。图中,可见柔性绝缘套94固定于柱状空腔130内,电极组件54在柔性电绝缘管94中可滑动,这由位于管94内部和组件54外表面之间的环状空隙138可看出来。类似地,电极组件52安装于柔性电绝缘导向管或套140内。管140固定于从电极导向134的表面132后向延伸的柱状空腔142内。如之前,组件52由环状空隙144可看出在套140内可滑动。
看图9,其画出了图8中所示部分后向的剖视图。图中,揭示了延伸穿过电极导向134的通道或腔道136。电极组件54穿过通道136的可滑动性可由他们之间的环状空隙146看出。类似地,在电绝缘电极导向134内配置有通道或腔道148用于对电极组件52的滑动支撑。其滑动性可由二者之间的环状间隙看出。
参见图5和图10,其示出了电极扩展系统的操作。总体而言,该主电极可由诸如钨、钼、铌、钶、钽、钒、钛、镍、钴、铁、铂、锆、铜或包含上述金属一种或多种的合金、不锈钢或导电聚合物或塑料的导电材料制成。52和54处的电极组件通过使用启动组件机械向前推进其反抗如电极啮合块112的前部连接压缩而扩展。当该压缩移动发生时,电极组件受到除82处电极扩展部位置外所有位置的横向移动的限制。这样,该电极组件将向外变形以形成拱形结构,实际上横向向外移动到纵轴50。为了保证横向移动是向外的,对于当前实施例,导向组件122提供电极组件上的初步外向导向或偏离。参见图10,显示模体中的电极组件54在其插入和移出模式的窝状取向,并已移到定义如54所示的位置的初始外部拱形。绝缘套92和94的绝缘功能从该图中为显然。外向扩展的范围依赖于电极组件54的前向移动范围。这样,其向前移动“拱形形成距离”。参见图11,示出了电极组件54扩展的三个位置及尺寸记号。图中,组件54示于模体中其窝状或插入和移出模式。再者,显示电极在结合图10所讨论的其拱形扩展位置54’。对设备40的进一步启动将进一步向前移动电极组件54以建立如模体中54”所示出的更中间拱形位置。最后,如54”’所示,示出该组件达到最大扩展高度L3,从扩展部82向外延伸。图中还示出扩展部的长度名称L1,以及从扩展部前端到顶端44前部的距离名称L2。图中还示出设备扩展电极的主要尺寸D1。最后,当前图结合图12还示出支撑成员42从顶端44的前部到其基部前端的长度L4
上述尺寸D1以及电极的横截面可依据手持应用而适度变化。这样,对于较小异常组织或良性组织的烧灼手术,可用相应较小尺寸D1的较小设备。另一方面,为执行可控电流密度的烧灼之目的,通过分布电流密度选择横截面尺寸使得选用最大实际尺寸或者在54处通过主电极组件扩展次电极。相应地,可优选从电外科发生器功能12到电极功能的电源可定制以对应这些电极尺寸。这可通过发生器设备的手动调节或记载编码来执行。
在电外科切割模式中,电极组件52和54的扩展可同步或一个扩展接着下一个扩展的模式。可获得各种这样的启动技术。对于当前实施例,通过基座区域46处的启动组件56执行同步启动。参见图12,其以剖视图方式揭示了基座或后区域46,其与支撑成员42耦合。看图,支撑成员42与手柄组件36的柱状前基座外壳160在延伸到内腔164的中央柱状开口162处连接。可见支撑成员 42的末端紧靠开口162内形成的肩166。可见静态电极导柱134延伸到具有后表面168的基座区域46。所示延伸穿过电极导柱134的是前面所述的通道或腔道136,其中分布电极54。再者,通道或腔道170位于电极导柱134内以滑动保持电极组件52并限制其只能纵向移动。
安装在电极导柱134的后表面168内的是两个管状刚性绝缘支撑套172和 174。分别滑动保持电极54和52,套172和174以悬臂方式后向延伸滑动进入电极驱动块176内。这样,块176内的通道或腔道178可滑动接收套172。类似地,块176内的通道或腔道180可滑动地接收刚性支撑套174。注意套172终止于182,而相应地,套174终止于184。但是,电极组件54延伸越过通道178 内的终止点182到块176的后表面186。块176由绝缘材料形成而电极组件54 连接到块的后表面186,可见于联结188。可通过粘合剂实现连接。电耦合到电极组件54终点的是柔性电抽头190。抽头190配置成松延展方式以提供“松散”以在电极系统启动后允许其前向平移。
类似地,电极组件52滑动延伸穿过套174,因此穿过块176的通道或腔道 180到达块后表面186。在该位置,其通过示于192的粘性带黏贴到块176的面 186上。此外,连接到电极组件52末端的是延伸进入空腔164的电抽头194。象190一样,抽头194具有足够的“间隙”或长度来容纳电极系统的前向移动启动。电极驱动块176滑动安装于支撑成员42的后向空腔196内,且其位置由操作者控制。
驱动块176的前进或退回由操作者通过指定方向旋转柱形控制把手来执行。这样,把手198具有柱状轴承面200,其可滑动位于支撑成员42的外表面之上。在其安装位置,螺旋槽202延伸穿过并缠绕支撑成员42。穿过该槽202的是槽履带销204,期放射状地安装于把手198内。履带销204的里端滑动啮合电极驱动块176内后向形成的矩形环状凹槽。为槽履带销204内外向偏离而弹性安装的是膨胀或止动成员208。通过所示的布置,操作者对把手198的旋转将产生相对于把手198和块176向前启动方向或退回方向上的平移。这在销204循迹于螺旋槽202内时发生。块176的移动驱动电极组件52和54向前或向后。把手 198的最大前向移动示于模体的198’处。实际上,该平移的距离为前述“拱形形成距离”。
为了便于把手198在中间或增量位置沿螺旋槽202轨道的定位,210-213处的凹槽形成于槽202内,其通过止动成员208可释放啮合。通过定位把手198 内216处的环形槽来提供进一步的稳定性,其从柱形轴承面200外向延伸。在该槽内,定位有O环218。该O环218与支撑成员42的外表面的摩擦啮合将增强把手198定位的稳定性,因此也增强了电极组件52和54定位的稳定性。
在电极组件52和54扩展期间,电外科切割电流和电压从电抽头190和194 施加于每个电极。该过程执行于单电极模式,并且,优选地,结合使用图1描述于74的远程回路电极。当电极已扩展到合适位置或位置序列中的某一位置,操作模式改为执行异常或间隙组织的烧灼。在优选实施例中,这通过引入到电极组件52和抽头194及抽头190强烧灼低密度电流和关联电压施加到电极组件54上。
空腔164内的抽头延伸到连接针阵列224,其从连接器安装块226内的安装处延伸到空腔164内。阵列224的5个连接针可见于图12。这样,针228a和 228b提供电外科切割电流和电压。相应地,连接针230a和230b配置用于双极烧灼。注意连接器228a通过跳线232a连接到针230a,且单极操作针228b通过跳线232b连接到针230b。针230a和230b,依次分别通过抽头190和194耦合到电极54和52。因此,通过电外科发生器12控制特征所具有的控制逻辑,连接针230a和230b通过来自于连接针228a和228b的电流进行电外科切割期间开路。在234处示出了阵列224中可选连接针。如电连接到支撑成员42的柔性抽头236所示,该连接可用于施加外科回路到支撑成员42,或者在所示的位置或者在更靠前的位置,例如前端区域48(图2)内的分立回路或附加电极。
手柄36可移除地耦合到包括外壳160和块226的组件并从块226的后表面 238向后延伸。连接针阵列224的对侧延伸穿过面238,外壳160延伸如壁240 上的开放右柱形,带来了公座安排。因此,设备40可插入到手柄36的配合母座上以通过线缆32(图1)连接到发生器和控制组件12上。这样,可向各种设备40提供手可操作的手柄36。手柄组件36在242处收缩以可插入到由壁组件 240形成的柱形接收腔体。收缩部242与柱状插座支撑块244连接,该块包含示于246的电针接受器248阵列。这些接受器对应阵列224的连接针。在所示的针接受器中,针接受器248提供与针234的连接并用于从抽头250耦合电回路。针接受器252a和252b用于提供单极电外科电流和电压并可见其分别与输入抽头254a及254b连接。针接受器256a和256b分别提供与针230a和230b的双极电通讯,并分别通过抽头258a和258b最终耦合到电外科发生器。阵列246的针接受器向前延伸到针插座支撑块244的前表面260以提供与阵列224相应连接针的连接。
为了提供关于电极扩展及所想要电参数的电外科发生器控制的自动调整,可使用阵列224处的连接针以达到编码之目的。再者,可使用某些连接针传递诸如设备40前段区域48临近组织温度的支持技术信息。这些附加控制功能示于图13A及前述阵列224的针连接器。在该图中,连接针272a和272b用于与电编码元件274的电路连接。元件274可为,例如,电阻、电容或电感,其侦听发生器和控制布置12处的控制系统以识别用于烧灼手术的电压和/或电流设定和限制,特别对应于52和54处电极的功能物理特性。设备的尖端区域结合了温度传感器,可在连接针276和268处提供传感器的温度输出状态。看图13B,还提供附加的布置,其中结合了针连接器272c,其与连接器272b协同工作以提供对编码元件280的访问。像之前一样,编码元件280可为电阻、电容或电感,其用于识别设定用于在电极52和54扩展期间执行电外科切割模式的电压。
参见图14,显示了系统10的外科发生器及关联控制组件的方框图。总体而言,系统的后者特征用于对设备40内携带电参数的编码进行解码。然后,作为对操作者开关启动的响应,当操作者启动电极进入手术位置或烧灼位置时,发生器提供单极RF电外科切割电流到设备40的电极。对于某些实施例,电极52 和54视作“主”或“切割”电极并用于结合高密度电流和切割电压输入。而烧灼电流可施加于“次”电极,其优选地可与主电极电绝缘并与主电极相比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这会有助于产生低电流密度从较大的电极表面积输入到目标组织。当主电极已经达到想要的扩展程度,操作者将切换系统到烧灼模式,其中RF烧灼电流和电压将通过可为次电极的扩展电极组件施加。若系统使用一个现有的发生器,需要提供该电极任务的选择切换。但是,在当前系统中,提供了两个发生器,一个供应切割电流而另一个供应烧灼电流。该选择来源于以下事实,切割功能需要的电压高于烧灼所需要的电压,并且组织切割时的电阻高于无弧烧灼模式的电阻。需要再次指出的是,对于后者的功能,烧灼使用更低的电压和更高的电流。在烧灼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脱水是有利的,这是因为该现象会提高操作电极附件的组织阻抗,因此,需要较低的电流密度。
看图,在块286处示出了射频(RF)切割电外科发生器,而在块288处示出了射频(RF)烧灼电流电外科发生器。前述连接器接受插座16连同线缆62 及延伸自脚踏开关66的连接器64再次呈现。类似地,连接器接受插座17连同连接器78及延伸到远程病人回路74(图1)的线缆76再次呈现。延伸自手柄部36的线缆32,与设备40耦合,连同多针连接器34和多针连接器接受插座 18再次呈现。
与连接器34关联的输入和输出连同终端块290显示出来。终端块290处的输入和输出与描述于图13A的连接针是关联的。因此,终端块290处每个连接器位置可由图13A中设置的以上标形式呈现的连接针数字识别来辨认。再者,连接器块290包括用于手柄组件36上所包含的接口功能的总体表现。这样,终端292与示于图1的开关58电关联,该开关给控制系统以信号来开始电外科切割操作,其与脚踏开关66的操作类似。终端293关于手柄36的开关60是可操作的并提供烧灼电流输出。终端294指定成激励手柄36上阵列72处的LED,其对应于图1中所示LED23处的“激励”输出。最后,终端295电关联到手柄36上阵列72处LED的点亮,其对应于控制12中发生器LED24的激励,表示治疗结束。可见终端292-295各自通过箭头298-301与控制逻辑电路296关联。类似地,脚踏开关66的开关68和70的输出通过箭头304引入到控制逻辑电路 296。
通过上电开关(图未示)上电后,控制逻辑电路296执行一系列过程,预期由操作者执行开关启动。如箭头306和308分别显示地那样,控制逻辑电路,特别地,执行对RF电外科切割发生器286及RF电外科烧灼发生器288的控制。但是,作为发生器286输出初始电外科切割电流的前置条件,该控制逻辑电路响应箭头310和块312处所示的解码电路的信号选择输入。解码电路312转而通过抽头314和316响应通过终端272a’和272b’所产生的解码电参数条件。这表示路程结合图13A所描述的编码元件274的讯问。在执行关于来自解码电路 312输入的切割电外科发生器286的性能配置之后,控制逻辑电路296启动块 318处所示的显示功能,如箭头320所示。显示318提供前述的声音输出,以及表示“系统就绪”状态的在22处的LED点亮。控制逻辑电路296,如箭头322 所示,施加控制信号到块324处所示的固态切换网络。其提供开关的闭合功能,其显示于S1和S2,其将输出和回路线326和328与延伸到隔离变压器334的主输入端的线330和332分别耦合。变压器334用于将患者与射频发生器及控制系统12隔离,并且将RF切割源286与烧灼源288隔离。变压器334的次级绕组的输出提供于线336和338并引入到块340处所示的高滤通滤波器的输入端。滤波器340进一步减少低频信号的幅度,例如,20KHz以下的频率没有滤波可导致患者体内神经和/或肌肉的不必要刺激。例如,可能对心脏内的自然或植入起搏器的信号引起干扰。现存高通滤波器上的回路组件如线342所示通过插座 17与远程的病人回路耦合。相应地,高通滤波器340的输出如线344处所示,引入到终端228a’并因此通过线缆32引入到连接针228a以传导,通过跳线232a 和抽头190引入到电极54。同时,如线346处所示延伸到终端228b’,单极型输出通过线缆32引入到连接针228b,跳线232b和抽头194到电极52(图12)。当施加了电流,操作者将旋转控制把手198并使得电极52和54扩展进入组织的切割空腔内,例如,周边目标异常组织。如在图12中连同连接针234和抽头 236所讨论的,作为另一种方式,回路可由支撑成员42所支撑的回路电极产生。该电关联示于虚线348。若前述“次级”电极在主电极52和54之后扩展,优选的方式是输出高通滤波器340,例如在线344处,与该次级电极隔离。这保证电极52和54有足够高的电流密度以执行有效切割功能。
电极组件52和54扩展后,操作者释放之前按下以执行功能的开关58或68。接着,开关60和70之一闭合以开始手术的烧灼模式。通过该闭合,控制逻辑电路296通过激励显示功能318以响应来提供前述的声音提示,并点亮图1中可见的“上电”LED23以及手柄36上的LED。RF烧灼电外科发生器288得以启动产生信号,如箭头322和块324所示,闭合如S3和S4所示的开关。该闭合将线350和352与相应的线354及356耦合,其引入到隔离变压器358的主绕组。变压器358提供前述连同变压器334的隔离功能。隔离变压器358的次级绕组通过线360和362引入到高通滤波器364,其和滤波器340扮演同样的功能。滤波功能模块364通过线366和368提供电压和电流到相应的终端230b'和 230a’。结合图12所示,终端230a'通过线缆32与连接针230a、抽头190及电极 54电关联,并且终端230b'通过线缆32与连接针230b、抽头194和电极52电关联以发展双极形式的电流释放到目标异常或间隙组织。当前述次级电极具有增强表面积时,滤波器364的双极性输出引入到其上,优选通过与电极52和54 电输入隔离的分离电抽头布置来实现。
在系统10的这种操作模式中,支撑成员42的传感装置探测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如上所述,状态经由线缆32呈现于端子276’和278’上。这些端子分别于线370和372连接到块374所示的温度逻辑功能。温度信号提交到控制逻辑功能296,如箭头376所示。线376的信号可由逻辑电路296使用以调制烧灼发生器288或切割发生器286产生的施加功率。因为当靶区组织坏死时其温度会响应阻抗的升高,其对控制逻辑电路的输入可用于终止发生器288的输出,在显示装置318上提供视觉和/或声音的输出。
还结合电外科发生器288的烧灼输出提供了电流监控功能。该电流监控示于开关功能324输出处的线354和356内的标志378。功能378处监控到的电流水平传送到箭头控制逻辑电路296,示于箭头380。可使用这些电流信息来显示治疗的状态或提供对示于电外科发生器288的射频源的控制反馈形式以确保设备40特定治疗应用所预选的电流限值没有超过。
支撑成员42可由各种材料形成,例如,诸如不锈钢的金属、合成橡胶材料、塑料或诸如陶瓷的无机材料、玻璃/陶瓷或玻璃。为精确定位靶区组织之目的,前端区域或工作端48可包括增强其图像对比度的涂层、涂覆或部件。例如,可使用涂覆或部件为放射成像标记,这样,在该部件的表面置有铂带。此外,诸如空心微球涂层的超声造影剂可置于该区域。因为靶区组织的尺寸可能不一样,设备40的某些部件的尺寸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在前述的图中,这些变化的尺寸已通过L1-L4、D1图示,如图11和12所示,其中Lx为长度,Dx为主要尺寸,或如果为圆形尺寸,则为直径。几何参数D2、W1、W2在图7中已示出,其中 D2表示直径,Wx为宽度。如图15所示,φ表示52和54处扩展电极间的夹角。电极52和54主要尺寸D1一般情况下相同,显然,其可变化以适应用户之需要,例如为了达到窝状。但是,将保留为烧灼目的的电流密度要求。上述几何参数设定如下表所示:
参考图15,电极组件52和54以其伸出取向示出,并结合392处示于35的虚电流线。这是对设备40的双极型实现。因为伸出,电极组件52和54在靶区组织周边范围的对侧,使得电流392执行烧灼。电极52和54之间的夹角Φ可具有先前描述的最大范围,但更优选地,可在30°到120°的范围内。烧灼电流施加的时间可变化,例如,可在1到2000秒之间。
看图16,示出了某种程度上准双极型电极配置的替代实施例。对于本实施例,第三表面安装的电极394位于支撑成员42的前端区域,并在电极52和54 的中间。电极394以夸大的尺寸示出,并且通过可电传导支撑成员42的使用,必须以绝缘方式安装。烧灼电流和电压施加在电极52、54和394。如396和398 处表示电流线的虚线阵列所示唤醒其合成电流配置。对于图16的设置,电流可由52处的一个主电极产生约1-1000秒的时间,之后在对侧电极54也产生并发电流维持相同的时间。通过附加的开关逻辑,在图16所示实施例中可产生第三增量的激励,其中电极394开路,而电极52和54以双极型方式激励。对于这样的实现,可相应调整激励的增量时间。
电极组件52和54优选地如结合图11的描述以增量方式伸出。这样,每个电极可以电外科切割模式伸出到第一增量位置,之后操作者切换到烧灼模式。在图17A中,电极组件52和54示于第一增量伸出位置并操作于烧灼模式。在该位置,电压施加到电极上以产生如虚电流线400阵列所示的电流。可见该电流线400阵列烧灼靶区或异常组织402的初始部分。在相对短的烧灼手术后,如图17B所示,设备40切换到电外科切割模式,电极组件52和54以及远程病人回路再次以单极形式激励。当到达如52”和54”所示的第二伸出位置时,电极组件52和54再次切换到双极烧灼模式。如虚电流线阵列406所示,烧灼电流以优化的密度流过靶区或异常组织402的下一部分。同时,图17A因初始烧灼手术产生了烧灼区在404。
由电极位置52"和54"所产生的烧灼间隔结束时,操作者再次切换该设备到电外科切割模式,优选地将为单极方式,将电极组件52和54扩展到图17C的 52"'、54"'增量扩展位置。在410处因如图17B所述的第二烧灼手术产生另一烧灼组织区。当电外科到达这一位置,设备的控制组件再次切换到双极烧灼模式以在电极组件52和54之间产生电流,如虚电流线阵408所示。注意该阵列408 环绕靶区或异常组织的最后一部分。该烧灼间隔的终结时,如图17D所示,电极组件52和54缩回到各自的扩展部80和82中(图2)。当前图中,可见电极各自缩回到导向组件122的凹槽126和128中。在图17D的交叉影线区域412 处可见治疗完成后的烧灼区域。
在执行图17A-17D所示的手术过程中,在扩展模式中,面对电极组件52和 54的组织温度在100℃以上。切割效应,如上所述,产生细胞凋亡,因为大多数组织中包含的水分子在这个温度下开始蒸发。因为在该阶段体积的急剧膨胀,形成气泡从而产生机械断裂和组织碎片的热分解。但该切割动作非常局部,因此,术语“切割”比较适合于描述它。水的大蒸发热(2253kJ/kg)是有利的,因为产生的蒸汽携带了热量并帮助避免临近组织的温升。电极组件52产生“切割”所形成的流体将增强电极和靶区组织之间的电导。优选地,烧灼手术可执行于温度60℃到70℃之间。在该范围内,电极52和54上的组织粘连或碎屑不会发生。在温度高于75℃到80℃时会发生粘连现象。
电极组件52和54在其扩展中所执行的单极箍套动作中描述了大表面积的回路电极,可描述为“被动”。这样,高电流密度在电极最接近的区域出现而不是其他地方,切割是很局部的。另一方面,在烧灼过程中,电极组件52和54 以双极方式工作,每一个都是主动部件,产生较低密度的电流,从高电势的电极流向低电势的电极。电极像这样联合参与的模式有时称作“双主动”。
在支撑成员42顶端的温度监控对上述手术过程是有利的。这样,当靶区组织的温度接近过高的程度时,如上面所述,可提供控制以调节电流。当电极组件52和54缩回到图17D的位置时,他们将再次被激励以电外科切割电流。如上所述,温度值也将对应到产生靶区组织坏死的烧灼过程,可使用温度阈值逻辑技术来终止烧灼过程。
图18到21从仿视图角度示出了当前间隙烧灼手术。看图18,示出了设备 40的插入模式。在该图中,420处示出了正常组织。在正常组织420中,示出了靶区组织422,其具有轮廓424所示的外围。设备40支撑成员42的前端区域 48在插入模式完成后显现。这样,区域48置于靶区组织422的周边424的临近区域。注意区域48没有与靶区组织422接触。扩展部80示出其关联的电极为回缩或窝状。在图19中,连同图19A可见设备40已上电开始扩展电极组件52 和54进入靶区组织422的有效周边424临近区域。该扩展连同单极电外科切割同时发生,电极52和54中的每一个连同图1中示于74的远端病人电极一起工作。
看图20和20A,电极组件52和54扩展后,烧灼电流将施加于其上。通过虚线阵列426示出的电流,执行靶区组织422的烧灼。烧灼过程后,如图21所示,电极组件52和54通过设备40的触发开始回缩,设备也从靶区组织422附近回退。该手术在移出设备40后将遗留相对小的后期贯穿区域428,这是由插入设备40是对组织的分离造成的。
本申请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的烧灼可用于其他多种输送器具。看图22,其揭示了内窥镜方法。图中,尿道436两侧在434处示出了前列腺组织。在组织中,有肿瘤组织438,其具有周边440。延伸进入尿道442的是示于444的膀胱内部检查镜,其具有可导向柔性部446,通过其可见刚性端区域448贯穿尿道 436进入肿瘤438的周边临近组织。电极组件450和452已电外科切割扩展并取向为执行双极烧灼。
参见图23,对于小肿瘤应用示出了主/次电极配置。图中,设备烧灼的前端区域520具有伸长槽或扩展部522。扩展部522具有前部524和后部526。从扩展部522向外延伸如拱形扩展的是线状弹性主电极528。如前述的实施例,电极 528插入到电绝缘柔性套管530中,其从前部524向外伸出,并滑动安装在临近后部526的相应电绝缘柔性套管532中。再看图24,电连接固定于线状电极528 下方的是一系列导电柔性板534-538。板534-538可由形成电极535的相同材料制成,并通过焊接、蒸、钎焊、卷边等方式连接到后者电极上。当如图所示扩展时,次电极显著增加可得到的表面积以增强烧灼手术中低密度电流电极的性能。当电极528在其窝状或回缩位置时,板534-538也呈窝状。在后者中,于设备插入期间,板534-538存储在设备前端。注意,这样,板534面对后部526 将远于相应对于前部524的间距。这样的布置更实用,保证了端板534存储在扩展部522之内。否则,板534可能不得已位于点526的后部。当主电极528 在手术后回缩时,通常,板534-538尺寸微小且很柔软,其再次插入到扩展部或槽522之内显得不必要。因为其显著的柔性,板534-538将围绕电极528折叠以用于移出设备。
图25揭示了本申请设备的另一种主/次电极配置。在542处总体示出了这一实施例的前端区域。位于该区域542中的是槽状扩展部544,其具有前部546和后部548。在向外扩展位置的是线状主电极550,其延伸进入到临近前部546的电绝缘套管552中,且滑动安装于临近后部548的电绝缘套管554内。连接到主电极550的是细柔性次电极556阵列。阵列556的每个电极延伸到电绝缘套管阵列558中。可见阵列558内的每个套管从槽状扩展部544中向外延伸。该布置为了容纳电传导前部542。替换地,临近扩展部544的前端区域542可由电绝缘材料制成。为了提供阵列556中每个电极与主电极550的优选绝缘性,电极556可例如由柔性绝缘材料制成,其上以临近镀上金属仅用于与主电极550 的连接有一定间隔。这样的安排避免设备在电外科切割操作期间在切割电极550 上需要高电流密度时妥协。注意,之前,最靠近后部548的次电极,其间距大于最靠近前部546的阵列556对侧端相应电极。这改进了在扩展前更靠近后部 548的次电极的存储。在主电极和设备从组织中回缩后,可使得阵列556的柔性电极覆盖设备。如之前,当主电极550于扩展部544内在其回缩或窝状位置时,阵列次电极在与之在前部542成窝状。当次电极阵列如所示扩展时,将电极表面积将显著增加以降低来自合成布置的电流密度,在最大化烧灼率的同时避免组织干燥。
参见图26,其揭示了另一个主/次电极配置。图中,在560处总体示出了设备的前端区域。区域560引入了槽状扩展部562,其具有前部564和后部566。延伸进入向外扩展拱形配置的是线状主电极568。电极568延伸进入位于前部 564的电绝缘套管570。可见电极568对侧端滑动延伸于位于后部566外向的另一个电绝缘套管572。本实施例的次电极由细弹性薄板574组成,其具有延伸进入在电极568围成并与之间隔的拱形的拱形边沿576。薄板574的对侧部围绕着在示于578模体内的驱动轴,可见其固定在示于580模体内的柔性可旋转驱动杆上。对于本应用,具有次电极574边沿582的下表面部镀上电绝缘材料。操作中,当主电极568扩展于电外科切割模式时,次电极574可驱动地从芯轴578 松开并跟随形成“切割”的扩展电极568。通过次电极拱形边沿576于主电极的间隔,主电极568扩展切割模式操作期间没有电干扰。凝固模式期间次电极的引入是通过分离的抽头(图未示)。两个电极的回缩可同时执行。
参见图27和28,其示出了本申请设备另一种主/次电极布置。图27中,在 590处总体示出了设备支撑成员的前端区域。前端区域显示了管状结构的延长,其具有管壁592以及两个槽状电极扩展部,其中一个显示在图27的594处,两个分别显示于图29中的594和596处。图27示出扩展部594包括前部598和后部600。切刀形式的顶端602连接到支撑成员壁592的环状肩部604上。固定于顶端602的后表面606的是电绝缘电极啮合块608,其具有槽或形成于其上的柱状开口(图未示),这是为拆接受主电极和次电极。位于扩展部中央的是柱状导轨610,如图29所示。看后者的图,扩展部594和596均包含最外层的主线状电极612和614。电极612和614当如图28所示完全扩展时呈拱形。除了主电极612和614之外,扩展部594进一步保留线状次电极616和617,而扩展部 596提供对拱形线形次电极618和619的导向和保持。图28以上标形式示出电极612、616和617的窝状或回缩位置,且相应地,以上标形式示出电极614、 618和619在扩展部596内的回缩位置。图27还以上标形式揭示了电极612、 616和617的回缩或窝状位置。图中,可见主电极612固定于电绝缘套管622内,其延伸进入且保持在电极啮合块608。延伸拱形电极612的对侧滑动安装于柔性电绝缘套管624中并可滑动延伸通过电绝缘电极导轨626,其具有柱状腔道628。在前述的实施例中,电极612通过向前推进或启动到形成拱形距离而到达位置。还提供向外预偏离以保证通过轨道610的正确扩展。次电极616类似地安装于设备内。这样,其远端630可滑动固定于电绝缘柔性套632内,其与次电极依次固定于电极啮合块608中,临近并在其关联套622的电极612位置下方。电极616以及电极618向后延伸县城次拱形距离,该距离小于关联主电极612形成的拱形距离。类似地,电极616滑动地置于电绝缘柔性套634内,其固定于并延伸于在电极导轨626中形成的柱形通道636。该通道位于通道628的下方并临近于该通道。
可见第三次电极617的远端固定于电绝缘柔性套638内,其与套638连接于电极啮合块608上。电极617向后延伸次拱形距离,该距离小于次电极616 的次拱形距离,其滑动插入到电绝缘柔性套640内。套640依次连接到第三柱形通道642并与之对齐,通道642形成于电极导轨626内。
电极614、618和619类似方式安装于扩展部596上,如图28所示。当主电极612和614在电外科切割模式之下而扩展时,次电极616-619开路并与电极 612和614同时启动以追随临近于靶区组织周边的主电极所形成的“切割”模式。图29在644处示出这样的组织,其具有周边边缘646。当所有电极完全扩展时,烧灼电流流经它们,如双激活电极612和614的虚电流线648所示。类似地,烧灼电流流经双激活次电极616和618之间,如650处所示的虚电流线。最后,烧灼电流流经双激活次电极617和619之间,如652处所示的虚电流线。同时或顺序从最内部的次电极开始驱紧次电极和主电极来执行撤回。
参见图29,其以更详细的方式揭示了包含主电极和次电极的电极组件。图中,设备的前端区域表示于654。区域654,如之前一样,包含两个电极扩展部,其中一个揭示于658处的槽结构。该槽状电极扩展部658从前部位置660延伸到后部位置662。扩展部如拱形扩展所示的是主部件或电极664。支撑于并向下扩展或从主部件或电极664上展开的是片状膜电极,示于666。电极666配置为一系列柔性板668a-668d所形成的柔性电路。该槽,这里数量上显示为3,示于 670a-670c。注意槽670a-670c不是自始至终延伸到次电极666级主组件664。这可在电极表面使用金属涂覆使得所有板668a-668d之间可电传导。电极表面涂覆于电外科发生器之间的电传导是通过示于672处的膜电极的小薄部并延伸自板 668d。该金属或金属表面涂覆,延伸在槽670a-670c之上或跨过,终止于与主电极组件664间隔开的边界674。这保证了次电极666于主电极组件664的电绝缘。这些组件之间存在电连接,主电极组件664的用于电外科切割的电流可能不够。注意,此外,临近后部位置662不存在板。这在电极组件扩展期间减少了这些部件的干扰。实际上,当插入模式期间主电极664在扩展部658内时,次电极板沿主电极664从前部位置660延伸到后部位置662。
再看图30,其揭示了666处的次电极和主电极组件664的连接。图中,可见次电极形成于薄膜聚合物支撑676上。支撑676可由例如商品名为“Teflon”的聚四氟乙烯或商品名为“Kapton”的芳族聚酰亚胺制成。其厚度在半个mil到2 个mil之间,且可见其上边沿区域延伸穿过形成于主电极664内的伸长槽678。槽678具有支撑676宽度尺寸相应的宽度。图中,注意主电极组件664是管状的。例如,可由304或316不锈钢制成,具有15到25mil的外径,管壁厚度大约3到5mil以提供伸长柱形内部空腔680。支撑676通过如环氧胶粘剂的粘合剂保留在空腔680中。图30还揭示了由支撑676支撑的柔性电路涂覆或层682。最后,可观察到主电极664涂覆或覆盖薄聚合物电绝缘层684,其延伸到伸长外向开口686。开口686延伸跨过电极664的活动区并提供电流密度集中以在电外科辅助开展期间增强切割动作。可见该开口686具有宽度E1。E1可为0.5mil 到10mil。柔性电路或涂覆682可为镀金铜涂层。
看图32,其揭示了电极组件的收回或非扩展状态。图中,可见前部654具有柱形导轨组件690,两边包含槽状扩展部658。可见主电极组件664在扩展槽组件658内成窝状并位于对侧布置的架或导轨692上。可见次电极在槽或扩散部658内以窝状折叠或存储。对侧布置的电极组件和导轨696以及相应的导轨 692示于694。如之前一样,次电极组件示于698,是用于插入模式的折叠或存储状态。
看图33,外科手术之后,主电极664和694退回到图32所示的位置。但是,次电极666和698在扩展部中没有重定位。如图33所示,668a-668d的板允许覆盖在前部区域654上以实现设备移除目的(例如,在移除时通过旋转设备以促进板668a-668b对前部区域654的包裹)。
参见图34,其揭示了另一个类似电极组件结构。图中,根据本申请设备的前部区域示于700处。在区域700中,在702处示出一伸出槽型电极扩展部,其从前部位置704延伸到后部位置706。在708处示出以拱形全扩展状态示出管型主电极。如之前一样,组件708功能是展开或扩展并支撑710处示出的薄膜柔性次电极。电极710具有薄柔性板712a-712d,其由槽714a-714c定义。但是,注意槽714a-714d向设备的后部倾斜以给出板712a-712d非对称的设置。如之前一样,板不临近后部位置706,特别地,建立一开口区域,其具有与之前讨论拱形距离同样的长度。但是,在716处提供膜导管,其与图31的672处所述的相同,并且与之前一样,次电极由合成聚合物薄膜材料制成,其涂覆柔性电路到 718所示的边界。再看图35,如之前一样,主电极由具有内部长空腔720级长槽722的管形成。如之前一样,次电极710由薄膜聚合物支撑724形成,其由之前描述的材料制成,并在其上镀上或涂覆726所示的柔性电路传导层。如之前一样,主电极708涂覆电绝缘聚合物材料728,其如图30的涂覆684所述的一样,延伸到长开口730,该开口定义电外科切割电极组件708的活性表面。电极组件708的内部空腔720级支撑724之间的连接不像之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通过粘合剂。对于本实施例,支撑722的上部边沿可涂覆,例如,732处所示的形成柔性电路726的相同材料。但是,732处的层是电突变的,其与电路726无连接,其功能简单为保持端口724余主电极组件708的滑动连接。710处所示的次电极布置可在设备装配时滑动插入到主电极组件708的前端。
图34的714a-714c所述的倾斜槽布置产生了次电极板,其在主电极组件708 退回后,提供后向边沿,其向前倾斜,使得在前部区域700退回后,例如,在箭头734的方向上,板712a-712d因其与周围组织的摩擦啮合而推进进入到图 36所示的环绕式配置。这将有利于移除进程。
参见图37,其示出了多电极方式,其中扩展拱形电极被直且弹性长结构而取代。如之前一样,该结构通过向外移动结合之前描述的单极电外科模式的电外科切割。该设备的前端区域在760处示出,延伸到切刀形式的顶端762。本实施例中,区域760配置有三个电极对764a、764b;765a,765b;766a,766b。电极764a和764b从各自导轨端口768a和768b扩展,这些端口依次与模体中 778a和778b所示的导轨通道相通。在其电外科切割形式扩展后,该双激活电极 764a,b-766a,b以双极型方式激励以产生如780处虚线阵列所示的电流密度。因为双激活电极的临近,可见该虚线阵列展示某种形式的“串音”,其中,例如,电流可证明从互相纵向分布的电极之间流过,如在电极764a和765b之间,在电极765b和766a之间。电极764a,b-766a,b的活性长度在大约0.2到20cm之间,优选地在大约0.3cm到10cm之间。
本申请设备科实现为单个扩展电极及与扩展电极前部区域临近的电极。看图38,改前部区域示于786处延伸到切刀形式的顶端788。槽状扩展部790位于前部位置790和后部位置794之间的区域786。以拱形方式从扩展部790扩展的是丝状电极796。该弹性电极796如之前一样固定在延伸自前部位置792的电绝缘柔性套798中。已扩展电极796的对侧部延伸到从后部位置794突出的柔性套800内并和图11和图12所述的电极导轨相通。位于其后并临近于已扩展电极796的是表面安装电极802。通过所示的布置,在电外科切割和电极796扩展期间,该电极操作于单极模式,例如,通过如图1的74所述远程定位电极。优选地,该基于单极的扩展通过连接为电外科回路的电极802来执行。在烧灼手术期间,要烧灼的组织在虚线阵列804所示的电流路径内被烧灼。本申请设备的电外科扩展电极在各种需要小尺寸的治疗中有应用。此外,可能要求该设备执行对良性组织区域的烧灼,即不构成瘤的区域。这样,可使用本设备烧灼前列腺组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造成的尿道阻塞。参见图39(其位于图22之下),良性前列腺组织示于810。尿道管示于812,其具有边界或线814。在820处示出设备延伸到尿道812内。设备820为如光纤引导常规膀胱镜的可操纵内窥镜输送系统。设备820具有柔性部822,从其中延伸出更为弹性的前端区域824。仅临近于设备外端的刚性区域824通过尿道814插入到组织810中。切刀顶端826位于区域824的前端,在该顶端的后面是四个电外科扩展电极828-831。对于电外科扩展而言,电极828-831结合图1的74所述远程大表面积病人回路电极工作于单极模式。完全扩展后,临近分布或成对的电极工作于双极双激活模式,一个的电势高于另一个。这样,电极828与电极829一起工作,而电极830与电极831一起工作。结果是产生球形或椭圆形的烧灼区域,其边界示于834。因为手术中不涉及恶性,电极不需要位于要烧灼组织的临近区域。通过使用828-831的多个电极,手术可进行得更加快速。典型地,这些区域的坏死将为4到8,且可有效减少组织810的肿胀,可产生一些小的收缩。烧灼手术后,电极828-831退回到图5所述的窝状,移除该设备820或重新定位以重复下一个手术。
参见图40和41,其揭示了适合于烧灼小组织的另一个实施例。图中840示出了该设备的前端区域,其延伸到切刀形顶端842。类似于图37的布置,前端区域840包含扩展部,其具有示于模体中844和846的两个导轨通道,延伸到各自的导轨端口848和850。在通道844和846内的是分别示于852和854的两个弹性丝电极。配置该导轨通道和导轨端口以使得电极852和854的扩展朝顶端842的前方,其向外平移的角度能构成“V”形。此外,如图41所示,电极向上延伸相对于前端区域840的纵轴856成角度θ。电极852和854在其扩展期间为电外科切割动作而配置,且需要注意的是电极通过电绝缘套部858覆盖电极852及套860覆盖电极854实现绝缘。角度θ范围在5°到90°,优选地在10°到60°之间。电绝缘套858和860在烧灼期间用作定位双激活电极852 和854的活性表面。总体而言,如图32的852处所标识的虚电流线阵列所示,烧灼区域可为瘦椭圆形。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对组织进行间隙烧灼的器械,用于使用包括回路的电外科发生器的施加电输出对给定周边范围的异常组织进行烧灼,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成员,延伸于顶端和基座区域之间,具有沿纵轴从所述顶端并可定位于插入模式延伸到临近于所述给定周边范围的位置,前端区域具有电极扩展部;
第一电极组件,具有在所述插入模式在所述扩展部内延伸的预定纵向尺寸的主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可在电外科切割扩展模式中向外从所述电极扩展部可扩展到临近于所述给定周边范围的第一烧灼位置;
启动器和电路组件,沿所述支撑成员从所述基座区域延伸,所述基座区域与产生所述扩展的第一电极主组件机械连接,所述启动器和电路组件具有与所述电外科发生器电可连接并将第一施加输出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主组件的端子组件,提供在所述电外科切割扩展模式期间与所述回路操作关联的临近于所述周边范围的组织电外科切割,所述端子组件当所述第一电极主组件在所述第一烧灼位置的时候,传递来自于所述发生器的第二施加输出作为烧灼电流到所述第一电极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电极组件,具有在所述插入模式在所述扩展部内延伸的预定纵向尺寸的主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可在电外科切割扩展模式中向外从所述电极扩展部可扩展到临近于组织周边范围的第二烧灼位置,并当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在所述第一烧灼位置时,所述第二电极组件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之间,间隔烧灼距离;
所述启动器和电路组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机械连接用于产生扩展,所述端子组件配置用于在电外科切割扩展模式期间将所述第一施加输出耦合到所述第二电极主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启动器和电路组件配置用于当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在所述第二烧灼位置且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在所述第一烧灼位置时将所述第二施加输出耦合到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组件,以在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电极组件之间产生烧灼电流通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回路电极,安装于所述支撑成员上一位置,用于与组织电耦合关联;
所述启动器和电路组件端子组件配置用于在所述电外科切割扩展模式期间将所述回路耦合到所述回路电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启动器和电路组件端子组件配置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在所述第一烧灼位置时将所述第二施加输出耦合到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和所述回路电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路电极置于所述前端区域。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主组件电绝缘的次级电极,所述次级电极使用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主组件可扩展到所述第一烧灼位置,并呈现大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主组件的相应导电表面积的导电表面积;
所述启动器和电路组件使用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主组件产生所述次级电极的扩展,所述端子组件传递所述第二施加输出到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次级电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前端区域的电极扩展部外向开口,沿所述前端区域在临近于所述顶端的前部位置和后部位置之间延伸;
第一电极主组件为薄长形,具有在临近于所述前部位置的连接位置与所述支撑成员连接的远端,并延伸超过所述后部位置的拱形形成距离;
所述启动器和电路组件配置以通过向前压缩推进机械扩展所述第一电极主组件,以产生总体横向于所述纵轴的运动,所述运动到延伸于所述前部位置和所述后部位置之间包围成外向依靠拱形的程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包括:
薄膜柔性次级电极支撑,悬浮自所述第一电极主组件所述前部位置和所述后部位置之间,并具有由间隔分开的槽形成的面板;
第一次级电极提供为支撑于所述面板上的导电表面并与所述端子组件耦合以接收所述第二施加输出;
所述次级电极在所述插入模式期间在所述电极扩展部内可折叠成窝状,并到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在所述第一烧灼位置时从所述主组件向所述电极扩展部依靠。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次级电极支撑包括边缘区域并呈现预定厚度;
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主组件提供为具有给定尺寸内腔的管,并具有对应于所述预定厚度的长槽;
所述薄膜柔性次级电极支撑的边缘区域通过所述长槽延伸并保持在所述内腔中。
CN201621479457.6U 2016-12-30 2016-12-30 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对组织进行间隙烧灼的器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7341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79457.6U CN207734178U (zh) 2016-12-30 2016-12-30 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对组织进行间隙烧灼的器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79457.6U CN207734178U (zh) 2016-12-30 2016-12-30 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对组织进行间隙烧灼的器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34178U true CN207734178U (zh) 2018-08-17

Family

ID=63113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7945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734178U (zh) 2016-12-30 2016-12-30 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对组织进行间隙烧灼的器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341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1390A (zh) * 2019-08-26 2019-11-26 昆明美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式水分监测仪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1390A (zh) * 2019-08-26 2019-11-26 昆明美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式水分监测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768437B2 (en) Cauterization of tissue with deployable electrodes
US10179023B2 (en) Shaped electrode bipolar resec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AU781381B2 (en) Cutting tissue with electrosurgically deployed electrodes
US7344533B2 (en) Impedance controlled tissue abl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540710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issue treatment
US8486063B2 (en) Ablation catheter
US981452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blation procedure monitoring using electrodes
US9480527B2 (en) Microwave antenna probe having a deployable ground plane
JP6122239B2 (ja) 使用者によって制御される移相を有するデュアルアンテナアセンブリ
AU2002327779A1 (en) Impedance controlled tissue abl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07734178U (zh) 使用电外科扩展电极对组织进行间隙烧灼的器械
CN207745186U (zh) 具有电外科扩展电极的组织精确切割装置
WO2017100140A2 (en) Apparatus for effective ablation and nerve sensing associated with denerv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25

Address after: 518000 401-402, 4th floor of Oakwei Building, 447 Donghai Road West, Yan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edical Treasu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5th Floor, Phase 1, Huiheng Building, High-tech South Seven Road, Keyuan South Road,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IBET CHANGDU HUIHENG DEVELO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817

Termination date: 202112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