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18020U - 插芯及光纤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芯及光纤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18020U
CN207718020U CN201721729771.XU CN201721729771U CN207718020U CN 207718020 U CN207718020 U CN 207718020U CN 201721729771 U CN201721729771 U CN 201721729771U CN 207718020 U CN207718020 U CN 207718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lock pin
docking end
docking
optic fib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2977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邦红
史华良
彭雪松
方炜
孙宝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2977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180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18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180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插芯及光纤连接器,属于光纤连接技术领域。本公开提供的插芯包括插芯本体(10),所述插芯本体(10)内部设置有光纤孔(A)和导引孔(B),所述插芯本体(10)具有第一对接端面(11),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有凹陷的第二对接端面(12),所述光纤孔(A)自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向所述插芯本体(10)的内部延伸。采用本公开提供的插芯进行光纤对接时,当两个插芯的第一对接端面相抵后,对接的两根光纤的端面之能够留有一定的距离,不会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由于光纤端面直接接触而导致的磨损,减少光纤的传输插损,保证光纤的传输性能。

Description

插芯及光纤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光纤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芯及光纤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利用光纤进行信息传输的网络结构中,光纤与光纤之间通过两个多芯插拔式(Multi-fiber Push On,MPO)光纤连接器对接。整体式多芯(Monolithic,MT)插芯是MPO光纤连接器的核心部分,用于控制光纤与光纤之间的对接精度。
图1为相关技术中MT插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MT插芯包括插芯本体10,插芯本体10具有一个对接端面1,插芯本体10具有自对接端面1向插芯本体10内部延伸的光纤孔A和导引孔B。在进行光纤的对接时,将需要对接的两束光纤分别穿入两个MT插芯的光纤孔A中;向其中一个MT插芯的导引孔B中插入导引针,并使导引针相对于对接端面1伸出一定距离;将导引针伸出对接端面1的部分插入另一个MT插芯的导引孔B中,并使两个MT插芯的对接端面1相抵,完成光纤的对接。通常情况下,光纤的端面会相对对接端面1向外凸出。
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相关技术提供的插芯中,当两个MT插芯的对接端面1相抵后,对接的光纤的端面会直接接触,光纤端面直接接触会导致光纤端面的磨损,增加光纤的传输损耗,影响光纤的传输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避免光纤端面直接接触,保证光纤传输性能的插芯,以及基于该插芯的光纤连接器。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芯,包括插芯本体,所述插芯本体内部设置有光纤孔和导引孔,所述插芯本体具有第一对接端面,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上设置有凹陷的第二对接端面,所述光纤孔自所述第二对接端面向所述插芯本体的内部延伸。
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插芯中,在第一对接端面上设置凹陷的第二对接端面,并使光纤孔自第二对接端面向插芯本体的内部延伸。在使用时,将需要对接的两束光纤分别穿入两个插芯的光纤孔中;向其中一个插芯的导引孔中插入导引针,并使导引针相对于第一对接端面伸出一定距离;将导引针伸出第一对接端面的部分插入另一个插芯的导引孔中,并使两个插芯的第一对接端面相抵,从而完成光纤的对接。由于第二对接端面相对于第一对接端面向内凹陷,因此,即使光纤的端面相对于第二对接端面向外凸出,只要不超过第一对接端面,两束光纤的端面就不会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由于光纤端面直接接触而导致的磨损,减少光纤的传输插损,保证光纤的传输性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对接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接端面凹陷的深度为0.0001毫米~1毫米。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对接端面的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边数为5以上的多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插芯本体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光纤孔,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上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对接端面,全部所述光纤孔均自一个所述第二对接端面向所述插芯本体的内部延伸。该设计适用于光纤孔数量较多且分布较集中的情况。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插芯本体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光纤孔,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光纤孔数量相同的第二对接端面,一个所述光纤孔自一个所述第二对接端面向所述插芯本体的内部延伸。该设计适用于光纤孔数量较少且分布较分散的情况。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上还设置有凹陷的第三对接端面,所述导引孔自所述第三对接端面向所述插芯本体的内部延伸。
通过设置相对于第一对接端面向内凹陷的第三对接端面,并使导引孔自第三对接端面向插芯本体内部延伸,利用第三对接端面凹陷的距离来容纳导引孔周围因反复插拔而形成的凸起或者翻边,使导引孔周围的凸起或者翻边不会影响两个插芯的第一对接端面的相互抵靠,从而防止由于导引孔周围形成凸起或者翻边导致光纤端面之间距离增加而增加光纤传输损耗,影响光纤传输性能。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对接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接端面凹陷的深度为0.001毫米~2毫米。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对接端面的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边数为5以上的多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对接端面与所述第二对接端面相互独立,且所述插芯本体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导引孔,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上设置与所述导引孔数量相同的第三对接端面,一个所述导引孔自一个所述第三对接端面向所述插芯本体的内部延伸。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对接端面与所述第二对接端面连接成为整体。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对接端面与所述光纤孔的轴线垂直。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对接端面具有与所述光纤孔的轴线成小于90度的夹角的斜面区域,所述第二对接端面和所述第三对接端面位于所述斜面区域内。
通过设置该斜面区域,并使第二对接端面和第三对接端面位于该斜面区域,有利于降低光纤传输的回损,保证光纤的传输性能。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斜面区域与所述光纤孔的轴线成75度~89度的夹角。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对接端面具有向外凸出的弧面区域,所述第二对接端面和所述第三对接端面位于所述弧面区域内。
通过设置该弧面区域,并使第二对接端面和第三对接端面位于该弧面区域,有利于降低光纤传输的回损,保证光纤的传输性能。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弧面区域在与所述光纤孔圆心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切线与所述光纤孔的轴线之间具有90度或者小于90度的夹角。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弧面区域在与所述光纤孔圆心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切线与所述光纤孔的轴线之间具有75度~89度的夹角。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向所述插芯本体外部延伸的第一凸台,且所述第一凸台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纤孔的轴线方向平行。
对于第一对接端面具有向外凸出的弧面区域的插芯来说,两个插芯的第一对接端面相抵时不够稳定,不利于导引针的对准,从而影响光纤的对接精度,因此,第一凸台的设置可使两个插芯在对接时能够保持稳定,从而保证导引针的精确对准,保证光纤的对接精度。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各个所述第一凸台远离所述第一对接端面的端面平齐。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二对接端面上、围绕所述光纤孔设置有向所述插芯本体外部延伸的第二凸台,在所述第三对接端面上、围绕所述导引孔设置有向所述插芯本体外部延伸的第三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凸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对接端面凹陷的深度,所述第三凸台向外凸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三对接端面凹陷的深度;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第三凸台均呈锥形。
要在光纤孔和导引孔周围形成锥形凸台,需在模具的对应位置处设置锥形的凹槽,锥形的凹槽对模具芯针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模具芯针在注塑冲击下出现倾斜,从而保证光纤孔和导引孔的位置精度,保证光纤对接的精度。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凸台凸出的高度比所述第二对接端面凹陷的深度小0.0001毫米~1毫米,所述第三凸台凸出的高度比所述第三对接端面凹陷的深度小0.001毫米~2毫米。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对接端面的边缘设置有圆倒角或者斜倒角。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连接器,包括上述的插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相关技术中MT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的插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1所示的插芯的对接方式示意图;
图3-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3-1所示的插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图3-3所示的插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5为图3-1所示的插芯的对接方式示意图;
图4-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2为图7-1所示的插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插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4为图7-3所示的插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1为相关技术中插芯的光纤孔和导引孔的成型原理示意图;
图8-2为图7-1和图7-3所示的插芯的光纤孔和导引孔的成型原理示意图;
图9-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2为图9-1所示的光纤连接器的对接方式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00-插芯;
10-插芯本体;
1-对接端面;
11-第一对接端面;
111-斜面区域;
112-弧面区域;
113-第一凸台;
12-第二对接端面;
121-第二凸台;
13-第三对接端面;
131-第三凸台;
20-导引针
A-光纤孔;
B-导引孔;
X-模具;
Y-模具芯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除非另有定义,本公开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插芯是光纤连接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控制光纤对接的精度。相关技术中的插芯的光纤孔直接自两个插芯对接时相抵的端面开设,使得相关技术中对接的光纤端面之间直接接触,从而导致光纤端面的磨损,增加光纤的传输损耗,影响光纤的传输性能。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避免光纤端面直接接触的插芯以及基于该插芯的光纤连接器。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芯100,参见图2-1和图2-2,其分别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芯100的立体结构和平面结构,该插芯100包括:插芯本体10,插芯本体10内部设置有光纤孔A和导引孔B,其中,插芯本体10具有第一对接端面11,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有凹陷的第二对接端面12,光纤孔A自第二对接端面12向插芯本体10的内部延伸。
如图2-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芯100在使用时,将需要对接的两束光纤分别穿入两个插芯100的光纤孔A中;向其中一个插芯100的导引孔B中插入导引针20,并使导引针20相对于第一对接端面11伸出一定距离;将导引针20伸出第一对接端面11的部分插入另一个插芯100的导引孔B中,并使两个插芯100的第一对接端面11相抵,从而完成光纤的对接。由于第二对接端面12相对于第一对接端面11向内凹陷,因此,即使光纤的端面相对于第二对接端面12向外凸出,只要不超过第一对接端面11,两束光纤的端面就不会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由于光纤端面直接接触而导致的磨损,减少光纤的传输插损,保证光纤的传输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芯100中,是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开设凹槽,凹槽的底面即为上述第二对接端面12。可通过直接注塑成型凹槽的方式加工第二对接端面12;也可先注塑成型得到第一对接端面11,再通过机加工或者研磨等方式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加工凹槽,从而形成第二对接端面12。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芯100中,第二对接端面12相对于第一对接端面11凹陷的深度为0.0001毫米~1毫米,包括但不限于0.0001毫米、0.0002、0.0004毫米、0.0005毫米、0.0006毫米、0.0008毫米、0.001毫米、0.002毫米、0.004毫米、0.005毫米、0.006毫米、0.008毫米、0.01毫米、0.02毫米、0.04毫米、0.05毫米、0.06毫米、0.08毫米、0.1毫米、0.2毫米、0.4毫米、0.5毫米、0.6毫米、0.8毫米、1毫米等。
对于第二对接端面12的形状本公开实施例没有严格的限定,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四边形、边数为5以上的多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等。其中四边形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或者不规则四边形等;边数为5以上的多边形可以为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二十边形等。边数为5以上的多边形可以是正多边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多边形。
此外,由于光纤孔A通常设置在插芯本体10的中心位置,因此相应地,第二对接端面12可设置在第一对接端面11的中心。
对于插芯本体10内部设置至少两个光纤孔A,即多芯插芯来说,可通过以下两种实现方式来设置第二对接端面1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有一个第二对接端面12,全部光纤孔A均自一个第二对接端面12向插芯本体10的内部延伸,第二对接端面12的面积应能够覆盖所有光纤孔A(如图2-1所示),该实现方式适用于光纤孔A数量较多且分布较集中的情况。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有与光纤孔A数量相同的第二对接端面12,一个光纤孔A自一个第二对接端面12向插芯本体10的内部延伸,每个第二对接端面12的面积略大于与之相对应的光纤孔A的截面面积即可,该实现方式适用于光纤孔A数量较少,且光纤孔A分布较分散的情况。
进一步地,在插芯100使用过程中,由于需要反复插拔导引针20,因此会使导引孔B周围形成向外的凸起或者翻边。如果导引孔B直接自两个插芯100对接时相抵的端面开设,导引孔B周围的凸起或者翻边会导致对接的光纤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与最初设计的距离相比有所增加,影响光纤传输的性能。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插芯100,参见图3-1和图3-2,也可参见图3-3和图3-4,该插芯100中,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还设置有凹陷的第三对接端面13,导引孔B自第三对接端面13向插芯本体10的内部延伸。
通过设置相对于第一对接端面11向内凹陷的第三对接端面13,并使导引孔B自第三对接端面13向插芯本体10内部延伸,利用第三对接端面13凹陷的距离来容纳导引孔B周围因反复插拔而形成的凸起或者翻边,使导引孔B周围的凸起或者翻边不会影响两个插芯100的第一对接端面11的相互抵靠,从而防止由于导引孔B周围形成凸起或者翻边导致光纤端面之间距离增加而增加光纤传输损耗,影响光纤传输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与第二对接端面12相同,第三对接端面13是通过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开设凹槽形成,凹槽的底面即为上述第三对接端面13。可通过直接注塑成型凹槽的方式加工第三对接端面13;也可先注塑成型得到第一对接端面11,再通过机加工或者研磨等方式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加工凹槽,从而形成第三对接端面13。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芯100中,第三对接端面13相对于第一对接端面11凹陷的深度为0.001毫米~2毫米,包括但不限于0.001毫米、0.002毫米、0.004毫米、0.005毫米、0.006毫米、0.008毫米、0.01毫米、0.02毫米、0.04毫米、0.05毫米、0.06毫米、0.08毫米、0.1毫米、0.2毫米、0.4毫米、0.5毫米、0.6毫米、0.8毫米、1毫米、1.1毫米、1.2毫米、1.3毫米、1.4毫米、1.5毫米、1.6毫米、1.7毫米、1.8毫米、1.9毫米、2毫米等。
对于第三对接端面13的形状本公开实施例没有严格的限定,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四边形、边数为5以上的多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等。其中四边形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或者不规则四边形等;边数为5以上的多边形可以为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二十边形等。边数为5以上的多边形可以是正多边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多边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对接端面13与第二对接端面12相互独立,此时,第三对接端面13相对于第一对接端面11凹陷的深度与第二对接端面12相对于第一对接端面11凹陷的深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插芯本体10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导引孔B时,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与导引孔B数量相同的第三对接端面13,一个导引孔B自一个第三对接端面13向插芯本体10的内部延伸,第三对接端面13的面积略大于导引孔B的截面面积即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对接端面13与第二对接端面12连接成为整体。即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一个凹陷的对接端面,光纤孔A及导引孔B均自该凹陷的对接端面向插芯本体10内部延伸。
下面对第一对接端面11与光纤孔A的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做进一步地说明。
(1)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如图2-1、图3-1和图3-3所示,第一对接端面11与光纤孔A的轴线垂直。
(2)另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如图4-1和图5-1所示,第一对接端面11具有与光纤孔A的轴线呈小于90度的夹角的斜面区域111,第二对接端面12位于该斜面区域111内,导引孔B自斜面区域111向插芯本体10内部延伸;或者如图4-2和图5-2所示,第一对接端面11具有与光纤孔A的轴线呈小于90度的夹角的斜面区域111,并且第二对接端面12以及第三对接端面13均位于该斜面区域111。通过设置斜面区域111,有利于降低光纤传输的回损,保证光纤的传输性能。
其中,斜面区域111与光纤孔A的轴线可以成75度~89度,包括但不限于具有75度、76度、77度、78度、79度、80度、81度、82度、83度、84度、85度、86度、87度、88度、89度等角度的夹角。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对接端面11可具有多个上述的斜面区域111,并且每个斜面区域111与光纤孔A轴线的夹角不同。
对于上述斜面区域111,可通过注塑成型工艺直接形成,也可先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得到与光纤孔A轴线垂直的端面,再通过研磨形成斜面区域111。其中,通过注塑工艺直接形成斜面区域111能够节省加工时间,降低插芯100的成本。
(3)又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如图6-1所示,第一对接端面11具有向外凸出的弧面区域112,第二对接端面12位于该弧面区域112,导引孔B自弧面区域112向插芯本体10内部延伸;或者如图6-2所示,第一对接端面11具有向外凸出的弧面区域112,并且第二对接端面12以及第三对接端面13均位于该弧面区域112。通过设置该弧面区域112,同样有利于降低光纤传输的回损,保证光纤的传输性能。
可选的,弧面区域112与光纤孔A轴线相交位置处的切线与光纤孔A的轴线之间具有90度或者小于90度的夹角,例如可以具有75度~89度的夹角,包括但不限于具有75度、76度、77度、78度、79度、80度、81度、82度、83度、84度、85度、86度、87度、88度、89度等角度的夹角。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对接端面11可具有多个上述的弧面区域112。
对于上述弧面区域112,可通过注塑成型工艺直接形成,也可先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得到与光纤孔A轴线垂直的端面,在通过研磨形成弧面区域112。其中,通过注塑工艺直接形成弧面区域112能够节省加工时间,降低插芯100的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对接端面11具有斜面区域111或者弧面区域112时,第二对接端面12和第三对接端面13可以为与光纤孔A的轴线具有小于90度的夹角的斜面,也可以为外凸的弧面,也可以为与光纤孔A的轴线垂直的平面,本公开实施例不作特殊限定。
可选的,如图6-1和图6-2所示,对于第一对接端面11具有向外凸出的弧面区域112的插芯100来说,两个插芯100的第一对接端面11相抵时不够稳定,不利于导引针20的对准,从而影响光纤的对接精度,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芯100中,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向插芯本体10外部延伸的第一凸台113,且第一凸台113的延伸方向与光纤孔A的轴线方向平行。通过设置第一凸台113,使两个插芯100在对接时能够保持稳定,从而保证导引针20的精确对准,保证光纤的对接精度。
可选的,根据各个第一凸台113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的位置的不同,各个第一凸台113凸出的高度可以不同,但是要保证各个第一凸台113远离第一对接端面11的端面平齐。
可选的,为了便于光纤孔A和导引孔B的加工,如图7-1、7-2、7-3和7-4所示,在第二对接端面12上、围绕光纤孔A设置有向插芯本体10外部延伸的第二凸台121,在第三对接端面13上、围绕导引孔B设置有向插芯本体10外部延伸的第三凸台131。第二凸台121凸出的高度小于第二对接端面12向内凹陷的深度,第三凸台131凸出的高度小于第三对接端面13向内凹陷的深度;第二凸台121和第三凸台131均呈锥形。
插芯100的光纤孔A和导引孔B是通过模具芯针Y形成的。如图8-1所示,对于普通的光纤孔A和导引孔B来说,仅模具芯针Y的端面与模具X接触,在注塑冲击下,模具芯针Y容易发生倾斜,使得光纤孔A和导引孔B的位置精度变差。而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芯100,光纤孔A周围和导引孔B周围分别设置有第二凸台121和第三凸台131,而如图8-2所示,要在光纤孔A和导引孔B周围形成锥形凸台,需在模具X的对应位置处设置锥形的凹槽,锥形的凹槽对模具芯针Y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模具芯针Y在注塑冲击下出现倾斜,从而保证光纤孔A和导引孔B的位置精度,保证光纤对接的精度。
可选的,第二凸台121和第三凸台131均为圆锥形凸台。
可选的,第二凸台121凸出的高度比第二对接端面12凹陷的深度小0.0001毫米~1毫米,包括但不限于0.0001毫米、0.0005毫米、0.0001毫米、0.00015毫米、0.002毫米、0.004毫米、0.005毫米、0.006毫米、0.008毫米、0.01毫米、0.02毫米、0.04毫米、0.05毫米、0.06毫米、0.08毫米、0.1毫米、0.2毫米、0.4毫米、0.5毫米、0.6毫米、0.8毫米、1毫米等;第三凸台131凸出的高度比第三对接端面13向内凹陷的深度小0.001毫米~2毫米,包括但不限于0.001毫米、0.002毫米、0.004毫米、0.005毫米、0.006毫米、0.008毫米、0.01毫米、0.02毫米、0.04毫米、0.05毫米、0.06毫米、0.08毫米、0.1毫米、0.2毫米、0.4毫米、0.5毫米、0.6毫米、0.8毫米、1毫米、1.1毫米、1.2毫米、1.3毫米、1.4毫米、1.5毫米、1.6毫米、1.7毫米、1.8毫米、1.9毫米、2毫米等。
本公开实施例中,对于插芯本体10的整体形状没有严格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包括但不限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五棱柱、六棱柱等。如图2-1、图3-1、图4-1、图5-1、图6-1等所示,当插芯本体10整体呈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时,插芯本体10还具有与第一对接端面11的四条边分别连接的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且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均与光纤孔A的轴线平行。
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加工成型过程中第一对接端面11边缘产生毛刺而影响插芯100的配合精度,还可在第一对接端面11的边缘设置斜倒角(如图4-1和图4-2所示)或者圆倒角(图5-1、图5-2、图6-1、图6-2所示)。其中,对于如图6-1和图6-2所示的第一对接端面11具有弧面区域112的情况来说,可以只在弧面区域112的左右两侧加工圆倒角或者斜倒角。
综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芯100中,通过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凹陷的第二对接端面12,从而实现光纤对接后光纤端面不接触,保证了光纤传输性能,并且由于不需要严格限制光纤端面与第二对接端面12的相对位置,只要光纤端面不超出第一对接端面11即可,有利于简化光纤对接的操作。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向内凹陷的第三对接端面13,以容纳导引孔B因多次插拔形成的凸起或者翻边,使光纤对接距离保持稳定。在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斜面区域111或者弧面区域112,以减少光纤传输的回损,并且在具有弧面区域112的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第一凸台113,从而保证对接的稳定性。在第二对接端面12上、光纤孔A的周围以及第三对接端面13上、导引孔B的周围分别设置第二凸台121、第三凸台131以保证光纤孔A和导引孔B的位置精度。此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芯100结构简单,可通过注塑直接成型,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芯100适用于各类型的光纤连接器,尤其适用于MPO光纤连接器。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连接器,参见图9-1,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器的结构,该光纤连接器包括上述的插芯100。
参见图9-2,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纤连接器的对接方式示意图。如图9-2所示,在用于光纤对接的两个光纤连接器中,一个光纤连接器的插芯100的导引孔B中设置有导引针20。通过将该导引针20插入另一个光纤连接器的插芯100的导引孔B中完成两个光纤的对接。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对接端面11具有斜面区域111或者弧面区域112的插芯100来说,需要合理调整插芯100的角度,以保证光纤对接的精度。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插芯,包括插芯本体(10),所述插芯本体(10)内部设置有光纤孔(A)和导引孔(B),
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芯本体(10)具有第一对接端面(11),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有凹陷的第二对接端面(12),
所述光纤孔(A)自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向所述插芯本体(10)的内部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凹陷的深度为0.0001毫米~1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的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边数为5以上的多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芯本体(10)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光纤孔(A),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全部所述光纤孔(A)均自一个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向所述插芯本体(10)的内部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芯本体(10)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光纤孔(A),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有与所述光纤孔(A)数量相同的第二对接端面(12),一个所述光纤孔(A)自一个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向所述插芯本体(10)的内部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上还设置有凹陷的第三对接端面(13),所述导引孔(B)自所述第三对接端面(13)向所述插芯本体(10)的内部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接端面(13)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凹陷的深度为0.001毫米~2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接端面(13)的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边数为5以上的多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接端面(13)与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相互独立,且所述插芯本体(10)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导引孔(B),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与所述导引孔(B)数量相同的第三对接端面(13),一个所述导引孔(B)自一个所述第三对接端面(13)向所述插芯本体(10)的内部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接端面(13)与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连接成为整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与所述光纤孔
(A)的轴线垂直。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具有与所述光纤孔(A)的轴线成小于90度的夹角的斜面区域(111),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和所述第三对接端面(13)位于所述斜面区域(111)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区域(111)与所述光纤孔(A)的轴线成75度~89度的夹角。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具有向外凸出的弧面区域(112),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和所述第三对接端面(13)位于所述弧面区域(112)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区域(112)与所述光纤孔(A)轴线相交位置处的切线与所述光纤孔(A)的轴线之间具有90度或者小于90度的夹角。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区域(112)与所述光纤孔(A)轴线相交位置处的切线与所述光纤孔(A)的轴线之间具有75度~89度的夹角。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向所述插芯本体(10)外部延伸的第一凸台(113),且所述第一凸台(11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纤孔(A)的轴线方向平行。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一凸台(113)远离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的端面平齐。
1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上、围绕所述光纤孔(A)设置有向所述插芯本体(10)外部延伸的第二凸台(121),在所述第三对接端面(13)上、围绕所述导引孔(B)设置有向所述插芯本体(10)外部延伸的第三凸台(131);
所述第二凸台(121)凸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凹陷的深度,所述第三凸台(131)凸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三对接端面(13)凹陷的深度;
所述第二凸台(121)和所述第三凸台(131)均呈锥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121)凸出的高度比所述第二对接端面(12)凹陷的深度小0.0001毫米~1毫米,所述第三凸台(131)凸出的高度比所述第三对接端面(13)凹陷的深度小0.001毫米~2毫米。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端面(11)的边缘设置有斜倒角或者圆倒角。
22.一种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插芯。
CN201721729771.XU 2017-12-13 2017-12-13 插芯及光纤连接器 Active CN2077180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29771.XU CN207718020U (zh) 2017-12-13 2017-12-13 插芯及光纤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29771.XU CN207718020U (zh) 2017-12-13 2017-12-13 插芯及光纤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18020U true CN207718020U (zh) 2018-08-10

Family

ID=63055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29771.XU Active CN207718020U (zh) 2017-12-13 2017-12-13 插芯及光纤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1802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9844A (zh) * 2019-09-29 2019-12-17 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po型光纤活动连接器排纤槽插芯
CN111811781A (zh) * 2020-07-09 2020-10-23 广东亨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Mpo连接器的极性测试标准线及检测系统
WO2020248919A1 (zh) * 2019-06-11 2020-1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插芯及多芯光纤连接器
US11520111B2 (en) * 2019-11-13 2022-12-06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Fiber optic connector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48919A1 (zh) * 2019-06-11 2020-1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插芯及多芯光纤连接器
CN110579844A (zh) * 2019-09-29 2019-12-17 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po型光纤活动连接器排纤槽插芯
US11520111B2 (en) * 2019-11-13 2022-12-06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Fiber optic connector
CN111811781A (zh) * 2020-07-09 2020-10-23 广东亨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Mpo连接器的极性测试标准线及检测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18020U (zh) 插芯及光纤连接器
CN110998399B (zh) 包括固位特征的光纤连接器和多端口组件
US11874508B2 (en) Optical ferrules and optical ferrule molds
EP1751598B1 (en) Optical fiber array connectivity system utilizing angle polished ferrules and aligned-key adapters and cable for same
US7393142B2 (en) Molded ferrule with reference surface for end face geometry measurement
US9739971B2 (en) Keying for MPO systems
AU3721699A (en) Coupling optical fibre to waveguide
WO2022041707A1 (zh) 光纤连接器插头、光纤适配器、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US20190346629A1 (en) Optical connection component and optical coupling structure
WO2022041705A1 (zh) 光纤连接器插头、光纤适配器、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US11960125B2 (en) Optical fiber adapter
CN103185928B (zh) 光纤耦合连接器及其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
CN103823278A (zh) 一种光纤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628350B2 (en) Multipl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03250048U (zh) 光纤插芯组件、光纤连接器及组件
TWI599807B (zh) 光纖連接器
CN206818922U (zh) 一种多通道光耦合插芯
CN104765105B (zh) 机械传输mt插芯及单模光纤连接器
CN203825239U (zh) 一种光纤连接器
CN220913385U (zh) 一种光纤连接器双联锁具
US20230067961A1 (en) Angled multifiber ferrule and optical fiber connectors
CN203825238U (zh) 一种光纤连接器
CN201583695U (zh) 光纤连接器
CN205608248U (zh) 一种mpo光纤连接器插芯和mpo光纤连接器
CN215297738U (zh) 一种光模块光口适配器、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