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12232U - 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12232U
CN207712232U CN201721795893.9U CN201721795893U CN207712232U CN 207712232 U CN207712232 U CN 207712232U CN 201721795893 U CN201721795893 U CN 201721795893U CN 207712232 U CN207712232 U CN 2077122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e
cbs
disc brake
pump
c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9589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关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cin Motor Co Ltd
Chongqing Longxin Engine Co Ltd
Loncin General Dynam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Longxin Engine Co Ltd
Loncin General Dynam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Longxin Engine Co Ltd, Loncin General Dynam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Longxin Eng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9589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122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12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122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控制领域,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油管布置外观商品性差、油管固定方式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提供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及摩托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CBS系统布置在车体上,前碟刹上泵与前碟刹下泵通过第一软管连通,前碟刹下泵与CBS控制阀通过第二软管连通,第一软管通过上管夹与下管夹固定在车体上,第二软管通过扎带与第一软管固定在一起,有效防止了因为同一固定安装点需要同时固定两根油管造成的管夹设计复杂、体积增加、外观臃肿的问题,使得油管结构布置更合理、外观商品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及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控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摩托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由于其具有使用方便、机动性强的优点被广为使用。近年来,为了改进摩托车的制动效果,前后联合制动系统(CBS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
为了使油管的布置更为方便,一般将油管设置为软管,但目前CBS系统的前碟刹油管管路布置仍存在布置外观商品性差(油管布置随意、凌乱)、油管固定方式设计不合理(通常采用两点固定的单一模式布置,每个固定安装点需要同时固定两根油管,造成管夹设计复杂、体积增加、外观臃肿)、结构布置走向设计不合理(两根油管在减震上下运动过程中,存在变形方向的不一致,成倍增加造成干涉周围零部件的概率)、加工工艺设计精度增加、生产装配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油管布置外观商品性差、油管固定方式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其具有上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CBS系统布置于车体;车体具有前减震器;CBS系统包括前碟刹上泵、前碟刹下泵、CBS控制阀、后碟刹上泵和后碟刹下泵;前碟刹上泵的出口与前碟刹下泵的进口通过第一软管连通,前碟刹下泵的出口与CBS控制阀的进口通过第二软管连通,CBS控制阀的出口与后碟刹上泵的进口通过第三软管连通,后碟刹上泵的出口与后碟刹下泵的进口通过第四软管连通;第一软管通过上管夹与下管夹固定在车体上;第一软管与第二软管通过扎带固定在一起;扎带位于上管夹与下管夹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扎带为橡胶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扎带的一端设置有凸起,另一端设置有卡接孔,凸起与卡接孔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卡接孔包括圆形的安装孔和长条状的定位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沿第一软管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三个扎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上管夹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接第一软管的第一夹持部,第一夹持部为具有开口的环状;另一端设置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前减震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下管夹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接第一软管的第二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为具有开口的环状;另一端设置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前减震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上管夹与下管夹均为塑料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后碟刹上泵设置有推杆,车体具有后制动踏板;推杆与后制动踏板连接。
一种摩托车,包括上述任意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以及车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CBS系统布置在车体上。CBS系统包括前碟刹上泵、前碟刹下泵、CBS控制阀、后碟刹上泵和后碟刹下泵。前碟刹上泵的出口与前碟刹下泵的进口通过第一软管连通,前碟刹下泵的出口与CBS控制阀的进口通过第二软管连通。第一软管通过上管夹与下管夹的共同作用固定在车体上,再通过扎带将第一软管与第二软管固定在一起,有效防止了因为同一固定安装点需要同时固定两根油管造成的管夹设计复杂、体积增加、外观臃肿的问题。同时使得油管结构布置更合理、外观商品性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包括上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以及车体,因此也具有结构布置合理、外观商品性好、油管固定方式设计合理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与车体配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中上管夹在第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中上管夹在第二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中下管夹在第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中下管夹在第二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中扎带在第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中扎带在第二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010-CBS系统布置结构;110-前碟刹上泵;120-前碟刹下泵;130-CBS控制阀;140-后碟刹上泵;141-推杆;150-后碟刹下泵;210-第一软管;220-第二软管;230-第三软管;240-第四软管;300-上管夹;310-第一夹持部;320-第一连接部;400-下管夹;410-第二夹持部;420-第二连接部;430-连接孔;500-扎带;510-带体;520-凸起;521-卡柱;522-卡盘;530-卡接孔;531-安装孔;532-定位孔;020-车体;021-前减震器;022-前制动手柄;023-前碟刹盘;024-主梁;025-后制动踏板;026-后碟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与车体020配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010,CBS系统布置在车体020上。车体020具有前减震器021。CBS系统包括前碟刹上泵110、前碟刹下泵120、CBS控制阀130、后碟刹上泵140和后碟刹下泵150。前碟刹上泵110的出口与前碟刹下泵120的进口通过第一软管210连通,前碟刹下泵120的出口与CBS控制阀130的进口通过第二软管220连通,CBS控制阀130的出口与后碟刹上泵140的进口通过第三软管230连通,后碟刹上泵140的出口与后碟刹下泵150的进口通过第四软管240连通。第一软管210通过上管夹300与下管夹400的共同作用固定在车体020上,第二软管220通过扎带500固定在一起,扎带500位于上管夹300与下管夹400之间。
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进行进一步说明: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前碟刹上泵110设置在车体020的车头上,并与设置在车头的前制动手柄022联动。前碟刹上泵110的出口通过第一软管210与前碟刹下泵120的进口连通。前碟刹下泵120通过支架安装在前减震器021上,前碟刹下泵120与前碟刹盘023可选择地连接。由于前碟刹上泵110与前碟刹下泵120通过软管连通,第一软管210可以轻易的沿前减震的延伸方向布置。
前碟刹下泵120的出口通过第二软管220与CBS控制阀130的进口连通。CBS控制阀130设置在车体020中部,位于车体020重心附近的位置,使得CBS系统中重要的控制装置能够稳固地设置,进而保证CBS系统的稳定性。由于前碟刹下泵120的与CBS控制阀130通过软管连通,第二软管220可以顺利的沿着前减震器021与主梁024的延伸方向布置,使CBS系统布置结构010更加美观、外观商品性更好。
由于第一软管210与第二软管220均沿前减震器021的延伸方向布置,为了使CBS系统布置结构010的布置更合理,将第一软管210与第二软管220同时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软管210通过上管夹300与下管夹400的共同作用固定在前减震器021上,第二软管220通过扎带500与第一软管210固定连接。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中上管夹300在第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中上管夹300在第二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上管夹30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接第一软管210的第一夹持部310,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前减震器02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20。第一夹持部310为环状,其具由开口,第一软管210由开口处卡入第一夹持部310,由于第一夹持部310的弧形为优弧,其圆心角大于180°,第一软管210卡入第一夹持部310后不能轻易从第一夹持部310内脱离,第一软管210与第一夹持部310的连接稳固。
需要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上管夹300为塑料材质,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其他材料,例如钢等金属材料。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中下管夹400在第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中下管夹400在第二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下管夹40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接第一软管210的第二夹持部410,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前减震器02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20。第二夹持部410为环状,其具由开口,第一软管210由开口处卡入第二夹持部410,由于第二夹持部410的弧形为优弧,其圆心角大于180°,第一软管210卡入第二夹持部410后不能轻易从第二夹持部410内脱离,第一软管210与第二夹持部410的连接稳固。第二连接部420上设置有连接孔43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上管夹300与前减震器021的连接更加稳固,连接孔430由圆孔和长圆孔两部分组成,可通过同时在圆孔和长圆孔处设置连接件,使上管夹300与前减震器021连接,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在圆孔或长圆孔处设置连接件与前减震器021连接。
需要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下管夹400为塑料材质,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其他材料,例如钢等金属材料。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中扎带500在第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中扎带500在第二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2、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扎带500包括长条状的带体510,带体510的一端设置的凸起520以及另一端设置的卡接孔530。凸起520包括直径较小的圆柱状卡柱521以及直径较大的圆盘状卡盘522;卡接孔530包括圆形的安装孔531和长条状的定位孔532。使用时,将卡盘522从安装孔531内穿过,并将卡柱521滑动至定位孔532内,使扎带500形成环状,将第一软管210和第二软管220固定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一软管210的长度将三个扎带500沿第一软管210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一软管210的长度以及用户的需求具体设置扎带500的数量。三个扎带500将第一软管210和第二软管220固定成一体,并保证在车体020减震上下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软管210与第二软管220的变形方向能很好的保持一致,有效的避免第一软管210与第二软管220的变形干涉周围的零部件工作。
需要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扎带500为橡胶材质,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其他塑性效果较好的材料,例如尼龙等。
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CBS控制阀130的出口与后碟刹上泵140的进口通过第三软管230连通。后碟刹上泵140设置在车体020的后制动踏板025上方,由于后碟刹上泵140设置有推杆141,后碟刹上泵140通过推杆141与后制动踏板025联动。后碟刹上泵140的出口与后碟刹下泵150的进口通过第四软管240连通。后碟刹下泵150与后碟刹片026可选择地连接。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第一软管210与第二软管220均沿前减震器021的延伸方向布置,第一软管210卡接在上管夹300与下管夹400中,上管夹300与下管夹400之间沿第一软管210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三个扎带500,三个扎带500将第二软管220与第一软管210固定成一体,简化了管夹的设计,保证第一软管210与第二软管220在减震上下运动过程中,变形方向一致,有效避免其变形干涉周围零部件,改善了因第一软管210与第二软管220的方向精度无法保证而导致的装配困难的问题。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外观商品性好,油管固定方式采用多点固定、设计合理,油管布置走向合理,装配简单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其包括上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以及车体020,CBS系统设置在车体020上。由于该摩托车具有上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010,因此也具有美观、油管固定方式合理、油管布置走向合理、装配简单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CBS系统布置于车体;
所述车体具有前减震器;
所述CBS系统包括前碟刹上泵、前碟刹下泵、CBS控制阀、后碟刹上泵和后碟刹下泵;
所述前碟刹上泵的出口与所述前碟刹下泵的进口通过第一软管连通,所述前碟刹下泵的出口与所述CBS控制阀的进口通过第二软管连通,所述CBS控制阀的出口与所述后碟刹上泵的进口通过第三软管连通,所述后碟刹上泵的出口与所述后碟刹下泵的进口通过第四软管连通;
所述第一软管通过上管夹与下管夹固定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软管与所述第二软管通过扎带固定在一起;所述扎带位于所述上管夹与所述下管夹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扎带为橡胶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扎带的一端设置有凸起,另一端设置有卡接孔,所述凸起与所述卡接孔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接孔包括圆形的安装孔和长条状的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软管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三个所述扎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管夹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第一软管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为具有开口的环状;另一端设置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前减震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管夹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第一软管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为具有开口的环状;另一端设置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前减震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管夹与所述下管夹均为塑料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碟刹上泵设置有推杆,所述车体具有后制动踏板;所述推杆与所述后制动踏板连接。
10.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托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CBS系统布置结构以及所述车体。
CN201721795893.9U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及摩托车 Active CN207712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95893.9U CN207712232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及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95893.9U CN207712232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及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12232U true CN207712232U (zh) 2018-08-10

Family

ID=63056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95893.9U Active CN207712232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及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122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12232U (zh) 一种cbs系统布置结构及摩托车
CN204903482U (zh) 带色谱毛细管固定器的气相色谱仪进样器
CN211051821U (zh) 一种方便点胶针头更换的精确定位机构
CN205371813U (zh) 一种油管支架
CN207584179U (zh) 一种汽车空调管路的固定装置
CN204704484U (zh) 一种发动机管路系统及其真空管路安装结构
CN208572846U (zh) 一种树木固定支架
CN215939184U (zh) 单向过滤器
CN208389800U (zh) 一种龙葵素提取过程中使用的样品搅拌装置
CN202790957U (zh) 一种汽车内用于固定车用软管的支架
CN206084872U (zh) 一种发动机箱体装配工装夹具
CN206323521U (zh) 一种可拆卸鹅颈领夹式麦克风
CN202469312U (zh) 直径补偿式卡箍
CN201148047Y (zh) 粉笔护套
CN204819551U (zh) 一种轴状零件负压夹取机构
CN201026959Y (zh) 摩托车前减震器护罩管线夹
CN210486991U (zh) 一种流量计支座
CN208778419U (zh) 一种双拼c型钢支架
CN208899139U (zh) 刺绣机用下珠线结构
CN108574752A (zh) 一种弹珠定位手机支架
CN2594591Y (zh) 高压毛细管线
CN209458876U (zh) 一种可快速安装于筒灯上的弹性卡接组件
CN211422741U (zh) 一种车辆排气尾管转接管
CN209175610U (zh) 一种圆管固定装置
CN203456025U (zh) 号牌夹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