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89802U - 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689802U CN207689802U CN201820075715.7U CN201820075715U CN207689802U CN 207689802 U CN207689802 U CN 207689802U CN 201820075715 U CN201820075715 U CN 201820075715U CN 207689802 U CN207689802 U CN 2076898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plate
- light guide
- backlight module
- secret note
- positioning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导光板和光学膜组,其中导光板的上端面为出光面,导光板的至少一侧面为入光面;光学膜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在导光板出光面上的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光学膜组的上方还固设有遮光膜;对应导光板的入光面、背光模组还设有发光组件,扩散膜朝向发光组件一侧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上设有黑条,黑条的双面具有粘性,黑条的下端面与第一延伸部粘接固定扩散膜,黑条的上端面与遮光膜粘接固定,黑条朝向光学膜组的一侧开设定位凹槽,下增光膜朝向定位凹槽延伸定位凸起,定位凸起延伸至定位凹槽内并与定位凹槽卡接固定,可有效固定下增光膜并有利于窄边化设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图2,中小尺寸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例如手机)一般包括导光板100和设置在导光板100上端面的光学膜组200,导光板100的侧面设若干个LED灯310,LED灯310发出的线光源从导光板100的侧面进入后在导光板100内转换成均匀地面光源从光学膜组200射出,光学膜组200的作用是使光线更加地均匀。
光学膜组200一般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在导光板100上的扩散膜210、下增光膜220和上增光膜230,为了改善光源端的显示效果,防止产生灯眼,通常将扩散膜210靠近LED灯310的一侧延伸出一部分用来放置黑条400,黑条400的两面具有粘性,一面与扩散膜210粘接,一面与设置在背光模组上方的遮光膜500粘接,遮光膜500同时将上增光膜230粘接,因此扩散膜210和上增光膜230均可得到固定,但是下增光膜220由于设置在中间,没有固定结构则容易移位而影响光学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效固定下增光膜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导光板和光学膜组,其中导光板的上端面为出光面,导光板的至少一侧面为入光面;所述光学膜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在导光板出光面上的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所述光学膜组的上方还固设有遮光膜;对应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背光模组还设有发光组件,所述扩散膜朝向发光组件一侧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设有黑条,所述黑条的双面具有粘性,黑条的下端面与第一延伸部粘接固定扩散膜,黑条的上端面与遮光膜粘接固定,所述黑条朝向光学膜组的一侧开设定位凹槽,下增光膜朝向定位凹槽延伸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延伸至定位凹槽内并与定位凹槽卡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定位凹槽的形状为放射状,所述定位凹槽靠近光学膜组一侧的槽口小于远离光学膜组一侧的槽口。
优选地,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LED灯,所述定位凹槽对应设置在LED灯之间。
优选地,所述槽口的边缘圆滑过渡形成。
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导光板下端面的反射片。
优选地,所述反射片与黑条相反的一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用以包覆导光板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延伸部向上延伸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耳,对应相邻第二凸耳之间、所述下增光膜向外延伸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凸耳与第一凸耳卡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将黑条开设定位凹槽,下增光膜朝向定位凹槽延伸有定位凸起来卡接固定下增光膜,使光学膜组中的所有膜片得到有效固定,结构简单,适于窄边化背光模组的设计;
2、将反射片与黑条相对的一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继续向上延伸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耳,对应相邻第二凸耳之间、下增光膜向外延伸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凸耳与第一凸耳卡接以防止下增光膜远离黑条一端发生位移,进一步增强下增光膜的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背光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背光模组去掉遮光膜后显示定位凹槽和定位凸起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进一步改进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显示反射片与下增光膜卡接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尤其适用于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如手机等。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导光板100和光学膜组200,其中导光板100的上端面为出光面,导光板100的至少一侧面为入光面。
所述光学膜组200至少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在导光板100出光面上的扩散膜210、下增光膜220和上增光膜230;所述光学膜组200的上方还固设有遮光膜500,所述遮光膜500用以遮住背光模组外周的光线,限定显示的区域。所述遮光膜500的下端面与上增光膜230的上端面局部粘接固定,以实现上增光膜230的定位。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导光板100入光面的发光组件300,发光组件300发出的线光源从导光板100的入光面射入后在导光板100内转换成面光源并从光学膜组200中均匀地射出。其中发光组件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LED灯310和设置在LED灯310上的线路板320。
所述扩散膜210朝向发光组件一侧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211,所述第一延伸部211上设有黑条400,所述黑条400具有防止灯前形成灯眼现象,且所述黑条400的双面具有粘性,黑条400的下端面与第一延伸部211粘接固定扩散膜210,黑条400的上端面与遮光膜500粘接固定。具体地,所述黑条400为双面具有粘性的黑色泡棉或者由黑色PET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光学膜组200中的扩散膜210与上增光膜230均可通过粘接固定,而下增光膜220夹设在扩散膜210与上增光膜230之间由于没有固定结构会产生位移。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将黑条400朝向光学膜组200的一侧开设定位凹槽410,下增光膜220朝向定位凹槽410延伸一定位凸起221,所述定位凸起221延伸至定位凹槽410内并被定位凹槽410卡接固定。
具体地,如图所示,所述定位凹槽410的形状为放射状或者其他卡接形状,其靠近光学膜组200一侧的槽口小于远离光学膜组200一侧的槽口以便起到卡接固定的作用。所述定位凸起221的形状与定位凹槽410的形状适配以便固定地更紧密。
作为进一步改进,当所述定位凹槽410使黑条400断开时,所述定位凹槽410对应设置在LED灯310之间,与LED灯310的灯口避开,避免灯口无黑条400而产生灯眼现象。
如图4所示,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槽口的边缘圆滑过渡形成,使定位凸起221在槽口的位置也圆滑延伸进定位凹槽410内,防止定位凸起221的断裂。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导光板100下端面的反射片600,所述反射片600用以使入射至导光板100下端面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00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和固接在背板外围的中框,所述背板和中框形成的容纳空间用以容纳固定反射片600、导光板100和光学膜组200,其中线路板320粘贴设置在导光板100和中框上,遮光膜500与中框的上端面粘接。
如图5所示,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片600与黑条400相反的一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610,所述第二延伸部610用以包覆导光板100的侧面。所述第二延伸部610向上延伸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耳611,对应相邻第二凸耳611之间、所述下增光膜220向外延伸第一凸耳222,所述第二凸耳611与第一凸耳222卡接以防止下增光膜220远离黑条400一端发生位移,进一步增强下增光膜220的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当所述光学膜组200还包括设置在扩散膜210与上增光膜230之间的其它光学膜时,可同样采用上述所述的固定结构固定,对光学膜组200的具体数量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将光学膜组200中的下增光膜220的固定采用黑条400卡接的方式,使下增光膜220被有效固定,且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复杂的卡接结构相比更有利于窄边框背光模组的设计。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7)
1.背光模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导光板和光学膜组,其中导光板的上端面为出光面,导光板的至少一侧面为入光面;所述光学膜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在导光板出光面上的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所述光学膜组的上方还固设有遮光膜;对应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背光模组还设有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朝向发光组件一侧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设有黑条,所述黑条的双面具有粘性,黑条的下端面与第一延伸部粘接固定扩散膜,黑条的上端面与遮光膜粘接固定,所述黑条朝向光学膜组的一侧开设定位凹槽,所述下增光膜朝向定位凹槽延伸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延伸至定位凹槽内并与定位凹槽卡接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槽的形状为放射状,所述定位凹槽靠近光学膜组一侧的槽口小于远离光学膜组一侧的槽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LED灯,所述定位凹槽对应设置在LED灯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的边缘圆滑过渡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导光板下端面的反射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与黑条相反的一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用以包覆导光板的侧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向上延伸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耳,对应相邻第二凸耳之间、所述下增光膜向外延伸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凸耳与第一凸耳卡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75715.7U CN207689802U (zh) | 2018-01-17 | 2018-01-17 | 背光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75715.7U CN207689802U (zh) | 2018-01-17 | 2018-01-17 | 背光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689802U true CN207689802U (zh) | 2018-08-03 |
Family
ID=62991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075715.7U Active CN207689802U (zh) | 2018-01-17 | 2018-01-17 | 背光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68980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43389A (zh) * | 2021-11-24 | 2022-03-04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前置闪光灯装置及移动终端 |
CN115494670A (zh) * | 2022-09-06 | 2022-12-2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2018
- 2018-01-17 CN CN201820075715.7U patent/CN20768980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43389A (zh) * | 2021-11-24 | 2022-03-04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前置闪光灯装置及移动终端 |
CN114143389B (zh) * | 2021-11-24 | 2024-03-19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前置闪光灯装置及移动终端 |
CN115494670A (zh) * | 2022-09-06 | 2022-12-2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15494670B (zh) * | 2022-09-06 | 2024-05-0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01642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US10989860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5842919A (zh)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 |
KR102449528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 |
US10845631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8960981B2 (en) | Backlight module | |
CN202522806U (zh) | 一种显示器光学膜片的固定结构 | |
US8421946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WO2014056247A1 (zh) | 背光模组 | |
CN207689802U (zh) | 背光模组 | |
US11927843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207663185U (zh) | 一种全贴合液晶显示模组 | |
US20150219306A1 (en) | Optical lens and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 |
CN202361206U (zh) |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5842912A (zh) | 背光单元以及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 |
CN201255800Y (zh) | 背光模块和液晶显示器 | |
CN208026907U (zh) | 车载背光模组 | |
WO2017063281A1 (zh) | 一种背板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 |
CN207689803U (zh) | 一种背光模组 | |
CN207663188U (zh) | 一种背光源结构 | |
CN207689801U (zh) | 一种新型背光源结构 | |
CN207663189U (zh) | 新型背光模组 | |
WO2019184412A1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214335422U (zh) | 一种反射罩及具有该反射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 |
CN105425465B (zh) |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