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62018U - 组合式换热器及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组合式换热器及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62018U
CN207662018U CN201721495663.0U CN201721495663U CN207662018U CN 207662018 U CN207662018 U CN 207662018U CN 201721495663 U CN201721495663 U CN 201721495663U CN 207662018 U CN207662018 U CN 207662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refrigerant
communicated
generato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956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坤
李伟
武海滨
李鹏飞
籍庆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xiang Xinao Gas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Austrian (china) Gas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Austrian (china) Gas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Austrian (china) Gas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956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620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62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620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换热器,其包括:内部中空的外壳,外壳上设置有进口;设置于外壳内的冷凝管,其端部穿设于外壳,冷凝管用于将接收的气态制冷剂冷凝为液态并与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设置于外壳内的吸收管,其端部穿设于外壳,吸收管用于使接收的吸收剂吸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或接收温度高于待加热介质的液体并与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设置于外壳上的出口,用于输出待加热介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换热器,通过冷凝管替代冷凝器,通过吸收管替代二级吸收器,通过外壳内的空腔为待加热介质提供热交换的空间,冷凝管和吸收管独立进行冷凝与吸收或热交换,使得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结构简单紧凑,降低了组合式换热器的成本及占地面积。

Description

组合式换热器及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采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组合式换热器及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燃气热泵是一种空气源热泵,具有制热系数高、用电量少、节能环保的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得以推广应用。
目前,燃气热泵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常规循环方式为冷凝器 12'和二级吸收器13'独立使用,为实现制冷剂及制冷剂溶液的循环,冷凝器12'和二级吸收器13'分别与燃气热泵的其他零部件通过管路相连通,致使该燃气热泵的管路复杂,安装拆卸繁琐;同时,为了二次利用冷凝器12'冷凝的放热及二级吸收器13'内工质的热量,冷凝器 12'和二级吸收器13'分别给采暖水释放热量,热损失大,其外部外均需预留一定空间,致使该机组体积大,导致该燃气热泵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浪费土地资源。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组合式换热器及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燃气热泵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组合式换热器,该组合式换热器包括:内部中空的外壳,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用于输入待加热介质的进口;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冷凝管,其端部穿设于所述外壳,所述冷凝管用于将接收的气态制冷剂冷凝为液态,并与所述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吸收管,其端部穿设于所述外壳,所述吸收管用于使接收的吸收剂吸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以释放吸收热或接收温度高于所述待加热介质的液体,并与所述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设置于所述外壳上的出口,其用于输出与所述冷凝管和所述吸收管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待加热介质。
进一步地,上述组合式换热器,所述冷凝管与所述吸收管并列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上述组合式换热器,所述进口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上部;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下部。
进一步地,上述组合式换热器,所述冷凝管的进气口穿设于所述外壳的上端面,所述冷凝管的出液口穿设于所述外壳的下端面;和/或,所述吸收管的进液口穿设于所述外壳的上端面,所述吸收管的出液口穿设于所述外壳的下端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换热器,通过外壳内设置的冷凝管替代原系统中的冷凝器,通过外壳内设置的吸收管替代原系统中的二级吸收器,通过外壳内的空腔为待加热介质提供流动和热交换的空间,冷凝管和吸收管独立进行冷凝与吸收和/或热交换过程,同时,外壳内待加热介质的流动及热交换三者不受干扰,使得该换热器的结构简单紧凑,降低了组合式换热器的成本及占地面积,同时简化了设置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的管路,进而减小热泵系统的占地面积降低其成本。
进一步地,该换热器还可以通入待加热介质以便对待加热介质进行加热使得冷凝管和吸收管中的冷凝热与吸收热释放给待加热介质,提高了冷凝管和吸收管中释放的热量的回收率,进而避免了能量的浪费。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热泵系统,该系统包括:发生器、吸收器、蒸发器和上述组合式换热器,所述发生器的出气口与所述冷凝管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发生器用于使所述发生器内的第一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沸腾以输出所述气态制冷剂;所述蒸发器的进液口与所述冷凝管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蒸发器用于接收所述冷凝管输出的所述液态制冷剂,并将所述液态制冷剂蒸发为气态;所述吸收器的进气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出气口相连通,所述吸收器的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发生器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吸收器用于输入所述蒸发器输出的气态制冷剂和所述发生器输出的吸收剂,并使所述吸收剂吸收所述气态制冷剂以形成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所述吸收管的进液口与所述吸收器的第一出液口相连通,用于接收所述吸收器输出的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并与所述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所述发生器的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吸收管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发生器用于接收所述吸收管输出的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进一步地,上述热泵系统,所述发生器的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吸收管的出液口通过精馏器相连通;所述精馏器的进液口与所述吸收管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精馏器的进气口与所述发生器的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精馏器用于接收所述发生器输出的气态制冷剂和所述吸收管输出的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并使所述气态制冷剂与所述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所述冷凝管的进气口与所述精馏器的出气口所述相连通,所述冷凝管用于接收所述精馏器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态制冷剂;所述发生器的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精馏器的第一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发生器用于接收所述精馏器输出的第一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所述吸收器的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精馏器的第二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吸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精馏器输出的第二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进一步地,上述热泵系统,所述精馏器的进液口与所述吸收管的出液口通过溶液泵相连通,所述溶液泵用于对所述吸收管输出的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进行升压。
进一步地,上述热泵系统,所述发生器的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吸收器的第二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发生器用于接收所述吸收器输出的第四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进一步地,上述热泵系统,换热器,其进液口用于导入待加热介质,所述换热器的进气口与所述发生器的排烟口相连通,并通过所述换热器接收的烟气的热量加热所述待加热介质,所述换热器的出液口用于导出经所述烟气加热的待加热介质。
进一步地,上述热泵系统,过冷器,所述过冷器的进液口与所述冷凝管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过冷器的出液口与所述蒸发器的进液口相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出气口与所述过冷器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过冷器的出气口与所述吸收管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过冷器用于对所述冷凝管输出的液态制冷剂进行过冷,以及对所述蒸发器输出的气态制冷剂进行过热。
由于组合式换热器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换热器对发生器产生的烟气进行热量回收,通过沿其的热量对待加热介质进行加热,有效地提高燃气热泵制热效率,同时降低排出烟气的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及PM2.5的排放,从而降低对空气的污染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换热器实施例:
参见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包括:外壳11、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其中,外壳11为内部中空的壳体,外壳上设置有用于输入待加热介质的进口a1,冷凝管12设置于外壳11内,且其端部穿设于外壳11,冷凝管12用于将接收的气态制冷剂冷凝为液态,并与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具体而言,外壳11为内部中空的壳体,外壳11上设置有进口a1,进口a1用于输入待加热介质,以便待加热介质于外壳11内流动,进而环绕至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的外周;冷凝管12的进气口c穿设于外壳11,以便输入气态制冷剂,冷凝管12用于将接收的气态制冷剂冷凝为液体;本领域所熟知的是,气态冷凝为液态时会进行放热,使得冷凝管的温度较高,冷凝管12还用于通过将气态制冷剂冷凝为液体过程中的放热对待加热介质进行加热,以便提高待加热介质的温度,进而得到采暖水;冷凝管12的出液口d1穿设于外壳11,以便将冷凝得到的液态制冷剂输出。
继续参见图2,吸收管13设置于外壳内,且其端部穿设于外壳11,吸收管13用于使接收的吸收剂吸收接收的制冷剂液体或接收温度高于待加热介质的液体,并与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外壳11上设置有出口b1,出口b1用于输出与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进行热交换的待加热介质。
具体而言,吸收管13设置于外壳11内,吸收管13的进液口e穿设于外壳11,以便输入吸收剂和液态制冷剂,吸收管13用于使接收的吸收剂吸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本领域所熟知的是,吸收剂吸收液态制冷剂的同时会释放吸收热,同时形成的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温度很高且一般高于待加热介质的温度,吸收热可以对待加热介质进行加热即与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得到的制冷剂-吸收剂溶液也可以与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以便提高待加热介质的温度,进而得到采暖水;或者,吸收管13用于输入温度高于待加热介质的液体例如吸收器输出的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吸收管13用于通过内部流动的高温液体与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以便提高待加热介质的温度,进而得到采暖水;吸收管13的出液口f穿设于外壳11,以便将形成的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或热交换后的低温液体输出;为便于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与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并列设置于外壳11内,且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便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之间可以填充有待加热介质,进而使得待加热介质沿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的外周整周环绕,从而提高待加热介质热交换的面积。
继续参见图2,外壳11上设置有出口b1,出口b1用于输出与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进行热交换后的待加热介质。
具体而言,出口b1用于与采暖水管等管路相连通,以便将已进行热交换的待加热介质输出至待用位置;为避免待加热介质未进行热交换直接输出,优选地,进口a1设置于外壳11的上部,出口b1设置于外壳11的下部;进一步优选地,进口a1和出口b1设置于外壳11的两侧,以便输入的待加热介质与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进行热交换的同时流动至另一侧自出口b1输出;为进一步提高冷凝管12与待加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冷凝管12的进气口c穿设于外壳11的上端面,冷凝管12的出液口d1穿设于外壳11的下端面;为进一步提高吸收管13与待加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吸收管13的进液口e穿设于外壳11的上端面,吸收管13的出液口f穿设于外壳11的下端面。
显然可以得到的是,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组合式换热器,通过外壳11内设置的冷凝管12替代原系统中的冷凝器,通过外壳11内设置的吸收管13替代原系统中的二级吸收器,通过外壳11内的空腔为待加热介质提供流动和热交换的空间,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独立进行冷凝与吸收和/或热交换过程,同时,外壳内待加热介质的流动及热交换三者不受干扰,使得该换热器的结构简单紧凑,降低了组合式换热器的成本及占地面积,同时简化了设置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的管路,进而减小热泵系统的占地面积降低其成本。
进一步地,该换热器还可以通入待加热介质以便对待加热介质进行加热使得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中的冷凝热与吸收热释放给待加热介质,提高了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中释放的热量的回收率,进而避免了能量的浪费。
系统实施例:
参见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发生器2、吸收器3、蒸发器4、精馏器5、换热器6、过冷器7、节流装置8和上述组合式换热器1;其中,组合式换热器1内的冷凝管12、节流装置8和蒸发器4组成制冷循环。发生器2的出气口g与冷凝管12的进气口c相连通,发生器2用于使发生器2内的第一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沸腾以输出气态制冷剂。
具体而言,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是,发生器2用于使发生器2内的第一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沸腾以输出气态制冷剂,发生器2可以使得稀溶液的工质沸腾产生气态制冷剂,稀溶液同时被浓缩,例如溴化锂溶液;或者是发生器2可以使得浓溶液的工质中制冷剂蒸发产生气态制冷剂,浓溶液同时被稀释,例如氨水溶液;发生器2的出气口g与冷凝管12的进气口c相连通,使得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冷凝管12冷凝为高压液态制冷剂,并放出凝结热Qk,以便使得冷凝管12与外壳11内的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优选地,发生器2的出气口g与精馏器5的进气口h相连通,精馏器5的出气口i与冷凝管12的进气口c相连通,以便将发生器2输出的气态制冷剂在精馏器5内进行热交换,冷凝管12用于接收精馏器5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态制冷剂以便确保冷凝管12接收的气态制冷剂的纯度。
继续参见图3,蒸发器4的进液口j与冷凝管12的出液口d1相连通,蒸发器4用于接收冷凝管12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并将液态制冷剂蒸发为气态。
具体而言,为提高该机组的效率,蒸发器4与冷凝管12之间设置有过冷器7,以便通过过冷器7使得冷凝管12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过冷后再进入蒸发器4,可以防止进入蒸发器4的液态制冷剂气化影响机组的效率,也就是说冷凝管12的出液口d1与过冷器7的进液口d2相连通,过冷器7的出液口k与蒸发器4的进液口j相连通;为对冷凝管12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液体进行节流降压后,过冷器7的出液口k与蒸发器4的进液口j相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节流装置8,以便满足系统中制冷或制热的循环进行;其中,节流装置8可以为节流阀或膨胀阀。
继续参见图3,吸收器3的进气口l与蒸发器4的出气口o相连通,吸收器3的第一进液口p与发生器2的出液口q相连通,吸收器3用于输入蒸发器4输出的气态制冷剂和发生器2输出的吸收剂,并使吸收剂吸收气态制冷剂以形成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具体而言,为使得提高吸收器3释放吸收热的效率,蒸发器4的出气口o与过冷器7的进气口m相连通,过冷器7的出气口n与吸收器3的进气口l相连通,以便使得蒸发器4蒸发后的气态制冷剂过热后进入吸收器3,进而进一步提高机组的效率;吸收器3的第一进液口p与发生器2的出液口q相连通,发生器2内的第一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沸腾后输出气态制冷剂的同时输出吸收剂,吸收器3接收蒸发器4输出的气态制冷剂和发生器2输出的吸收剂,同时,发生器2输出的吸收剂在吸收器3内吸收蒸发器4输出的气态制冷剂以形成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为对发生器2排出的吸收剂进行节流降压后,吸收器3的第一进液口p与发生器2的出液口q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节流装置8,以便满足系统中制冷或制热的循环进行。
继续参见图3,吸收管13的进液口e与吸收器3的第一出液口r相连通,用于接收吸收器3输出的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并与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具体而言,吸收器3内形成的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温度很高,高达70℃甚至80℃,吸收管13的进液口e与吸收器3的第一出液口r相连通,以便将吸收器3内的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输送至吸收管13内,进而与外壳11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形成温度较低的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以便将低温水加热。
继续参见图3,发生器2的第一进液口u与吸收管13的出液口f相连通,发生器2用于接收吸收管13输出的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具体而言,发生器2的第一进液口u与吸收管13的出液口f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精馏器5,也就是说,吸收管13的出液口f与精馏器5的进液口s相连通,以便通过精馏器5接收的发生器2输出的气态制冷剂与精馏器5接收的吸收管13输出的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以获得热量,获得热量的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分为两部分即回流液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为便于将吸收管13的出液口f输出的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进行升压,精馏器5的进液口s与吸收管13的出液口f通过溶液泵9相连通,也就是说,精馏器5的进液口s与吸收管13的出液口f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溶液泵9。精馏器5的第一出液口t与发生器2的第一进液口u相连通,发生器2用于接收精馏器5输出的第一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即回流液;精馏器5的第二出液口x与吸收器3的第二进液口v相连通,吸收器3还用于接收精馏器5输出的第二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即除回流液的其他溶液,并进入吸收器3内的盘管内与吸收器3内形成的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以形成第四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吸收器3的第二出液口w与发生器2的第二进液口y相连通,发生器2用于接收吸收器3排出的第四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继续参见图3,换热器6的进液口a2用于导入待加热介质,换热器6的进气口z1与发生器2的排烟口z3相连通,并通过换热器6接收的烟气的热量加热待加热介质,换热器6的出液口b2用于导出经烟气加热的待加热介质。
具体而言,换热器6的进气口z1与发生器2的排烟口z3相连通,换热器6用于接收发生器2排放的烟气;采暖水管的出水口b3和进水口a3均分为两路,出水口b3的两路水管分别与组合式换热器1的进口a1和换热器6的进液口z1相连通,其中一路水管内的水输送至组合式换热器1内与冷凝管12和吸收管13进行热交换以便对水进行加热,同时另一路水管内的水输送至换热器6内以便通过发生器2排放的烟气的热量对水进行加热,进而得到高温水分别通过组合式换热器1的出口b1和换热器6的出液口b2排出汇总输送至采暖水管的进水口a3,以便进行供暖,进而将烟气的热量回收,以使回收的热量被采暖水带走,使高温烟气的热量得到了利用;本实施例中以水作为待加热介质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待加热介质也可以为其他介质。烟气与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后通过出烟口z2排出,由于排烟气温度的降低,可以减少氮氧化物及PM2.5的排放,进而降低对空气的污染度。
本实施例以氨水为制冷剂-吸收剂溶液为例对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燃气在发生器2处燃烧,发生器2内的第一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吸取热量,氨气即气态制冷剂从浓溶液中不断蒸发,溶液浓度逐渐降低,成为稀溶液即吸收剂;气态制冷剂从发生器2的出气口g输出,进入输送至精馏器6内与精馏器6内接收的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高温高压的氨气从精馏器6出来后进入冷凝管12,冷凝管12接收的氨气在冷凝管12内向外壳11内待加热介质放热,然后被凝结为液态即液氨,液态制冷剂即液氨进入过冷器7,过冷器7对液态制冷剂进一步降温,以实现对液态制冷剂的过冷;液态制冷剂从过冷器7流出后,进入节流装置8,节流装置8对其进行减压降温;最后,低压液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2内,该液态制冷剂被气化为低压气态制冷剂,同时吸取空气中的热量;低压气态制冷剂再回到过冷器7内,过冷器7对其进一步加热,以实现对气态制冷剂的过热,低压过热气态制冷剂进行吸收器3内。
发生器2内氨气蒸发的同时,第一制冷剂-吸收剂溶液稀溶液得到吸收剂,吸收剂从发生器1输出,进入吸收器3内,一方面吸收来自过热器7的过热气态制冷剂以形成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并且释放吸收热,另一方面与过热气态制冷剂混合后,再与从精馏器5内进入吸收器3盘管的第二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形成过程中释放吸收热使得该溶液温度很高;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从吸收器3的第一出液口r输出,进入吸收管13内,由于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温度很高,故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在吸收管13内与外壳11内的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以便加热待加热介质;吸收管13内的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排出经过溶液泵9加压后送入精馏器5中,并与来自发生器2的高温高压的氨气进行热交换,以获得热量。获得热量的浓溶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直接进入发生器2提馏段,第二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则进入吸收器3的盘管,并与吸收混合后的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吸收器3盘管的第二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与吸收器3内形成的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后从吸收器2的第二出液口w输出,进入发生器2内,与来自提馏段的第一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经过提馏段后,与发生器2内的溶液混合形成第一制冷剂-吸收剂溶液,以便进入下一次循环的循环。
组合式换热器1的进口a1和出口b1可以分别与冷水出口和采暖水入口相连通,以便将冷水即待加热介质输送至组合式换热器1的外壳11内,进而进行热交换后将获得温度较高的水输送至采暖水管内进行供暖。
燃气在发生器1处燃烧,排放的烟气温度大约130℃左右,高温烟气经过排烟口z3排放至换热器6内时,高温烟气的热量由采暖水带走,排烟温度降至50℃左右,降温后的烟气排放至空气内。
由于组合式换热器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换热器对发生器产生的烟气进行热量回收,通过沿其的热量对待加热介质进行加热,有效地提高燃气热泵制热效率,同时降低排出烟气的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及PM2.5的排放,从而降低对空气的污染度。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组合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部中空的外壳(11),所述外壳(11)上设置有用于输入待加热介质的进口(a1);
设置于所述外壳(11)内的冷凝管(12),其端部穿设于所述外壳(11),所述冷凝管(12)用于将接收的气态制冷剂冷凝为液态,并与所述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设置于所述外壳(11)内的吸收管(13),其端部穿设于所述外壳(11),所述吸收管(13)用于使接收的吸收剂吸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以释放吸收热或接收温度高于所述待加热介质的液体,并与所述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设置于所述外壳(11)上的出口,其用于输出与所述冷凝管(12)和所述吸收管(13)进行热交换后的所述待加热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管(12)与所述吸收管(13)并列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预设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口设置于所述外壳(11)的上部;
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外壳(11)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管(12)的进气口穿设于所述外壳(11)的上端面,所述冷凝管(12)的出液口穿设于所述外壳(11)的下端面;和/或,
所述吸收管(13)的进液口穿设于所述外壳(11)的上端面,所述吸收管(13)的出液口(f)穿设于所述外壳(11)的下端面。
5.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发生器(2)、吸收器(3)和蒸发器(4),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式换热器(1);其中,
所述发生器(2)的出气口(g)与所述冷凝管(12)的进气口(c)相连通,所述发生器(2)用于使所述发生器(2)内的第一制冷剂-吸收剂溶液沸腾以输出所述气态制冷剂;
所述蒸发器(4)的进液口(j)与所述冷凝管(12)的出液口(d)相连通,所述蒸发器(4)用于接收所述冷凝管(12)输出的所述液态制冷剂,并将所述液态制冷剂蒸发为气态;
所述吸收器(3)的进气口(l)与所述蒸发器(4)的出气口(o)相连通,所述吸收器(3)的第一进液口(p)与所述发生器(2)的出液口(q)相连通,所述吸收器(3)用于输入所述蒸发器(4)输出的气态制冷剂和所述发生器(2)输出的吸收剂,并使所述吸收剂吸收所述气态制冷剂以形成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所述吸收管(13)的进液口(e)与所述吸收器(3)的第一出液口(r)相连通,用于接收所述吸收器(3)输出的第二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并与所述待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所述发生器(2)的第一进液口(u)与所述吸收管(13)的出液口(f)相连通,所述发生器(2)用于接收所述吸收管(13)输出的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生器(2)的第一进液口(u)与所述吸收管(13)的出液口(f)通过精馏器(5)相连通;
所述精馏器(5)的进液口(s)与所述吸收管(13)的出液口(f)相连通,所述精馏器(5)的进气口(h)与所述发生器(2)的出气口(g)相连通,所述精馏器(5)用于接收所述发生器(2)输出的气态制冷剂和所述吸收管(13)输出的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并使所述气态制冷剂与所述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
所述冷凝管(12)的进气口(d1)与所述精馏器(5)的出气口(i)所述相连通,所述冷凝管(12)用于接收所述精馏器(5)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态制冷剂;
所述发生器(2)的第一进液口(u)与所述精馏器(5)的第一出液口(t)相连通,所述发生器(2)用于接收所述精馏器(5)输出的第一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所述吸收器(3)的第二进液口(v)与所述精馏器(5)的第二出液口(x)相连通,所述吸收器(3)还用于接收所述精馏器(5)输出的第二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精馏器(5)的进液口(s)与所述吸收管(13)的出液口(f)通过溶液泵相连通,所述溶液泵用于对所述吸收管(13)输出的第三制冷剂-吸收剂溶液进行升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生器(2)的第二进液口(y)与所述吸收器(3)的第二出液口(w)相连通,所述发生器(2)用于接收所述吸收器(3)输出的第四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
换热器(6),其进液口(a2)用于导入待加热介质,所述换热器(6)的进气口(z1)与所述发生器(2)的排烟口(z3)相连通,并通过所述换热器(6)接收的烟气的热量加热所述待加热介质,所述换热器(6)的出液口(b2)用于导出经所述烟气加热的待加热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冷器(7),所述过冷器(7)的进液口(d2)与所述冷凝管(12)的出液口(d1)相连通,所述过冷器(7)的出液口(k)与所述蒸发器(4)的进液口(j)相连通,所述蒸发器(4)的出气口(o)与所述过冷器(7)的进气口(m)相连通,所述过冷器(7)的出气口(n)与所述吸收器(3)的进气口(l)相连通,所述过冷器(7)用于对所述冷凝管(12)输出的液态制冷剂进行过冷,以及对所述蒸发器(4)输出的气态制冷剂进行过热。
CN201721495663.0U 2017-11-10 2017-11-10 组合式换热器及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 Active CN2076620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95663.0U CN207662018U (zh) 2017-11-10 2017-11-10 组合式换热器及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95663.0U CN207662018U (zh) 2017-11-10 2017-11-10 组合式换热器及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62018U true CN207662018U (zh) 2018-07-27

Family

ID=62937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95663.0U Active CN207662018U (zh) 2017-11-10 2017-11-10 组合式换热器及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620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25908A (zh) * 2019-08-14 2019-11-08 姜金娜 一种组合式换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25908A (zh) * 2019-08-14 2019-11-08 姜金娜 一种组合式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7482B (zh) 采暖工况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3411347A (zh) 耦合式热泵余热回收系统
CN203177524U (zh) 带多段式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换热系统
CN101876496B (zh) 一种双蒸发器直燃型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201844606U (zh) 新型高效直燃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1825374B (zh) 一种具有液态中温热源及双低温热源的复叠式高温热泵
CN108590779A (zh) 基于Kalina循环及溴化锂制冷的地热能冷热电联产系统
CN113432333B (zh) 可变效的两级型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CN107314571B (zh) 热泵系统及其热回收方法
CN102287959B (zh) 带冷剂水过冷换热器的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CN106352589A (zh) 一种分体式吸收式换热机组及其换热方法
CN207662018U (zh) 组合式换热器及具有该组合式换热器的热泵系统
CN100578116C (zh) 一种以太阳能真空玻璃管集热器热水为能源的制冷空调机
CN203501532U (zh) 耦合式热泵余热回收系统
CN102401504B (zh) 高效1.5效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热泵机组
CN103256750A (zh) 吸收式热泵机组
CN214949910U (zh) 单双效结合的吸收式热泵机组
CN102997496B (zh) 带烟气阀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208547140U (zh) 地热能冷热电联产系统
CN204612241U (zh) 生物质直燃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3868273A (zh) 带冷剂水热量回收的双效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CN210980197U (zh) 利用稀释热进行空气调节的稀释式制冷热泵系统
CN107461799A (zh) 一种供热设备及供热方法
CN103512271B (zh) 带烟气换热器的直燃三用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203375765U (zh) 吸收式热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19

Address after: 453003 Road North, East Section of Xinxiang Health Road,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xiang Xinao Gas Enginee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32 Block 501-2, Heng'ao Center Office Building, 26 Jinshifang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New Austrian (China) Gas Investment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