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43982U - 一种安全制品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安全制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43982U
CN207643982U CN201721241295.7U CN201721241295U CN207643982U CN 207643982 U CN207643982 U CN 207643982U CN 201721241295 U CN201721241295 U CN 201721241295U CN 207643982 U CN207643982 U CN 2076439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bel
background
color
security article
viewing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412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卜轶坤
李伟
孙卫平
刘小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an Opt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an Opt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an Opt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an Opt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412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439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439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439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ks, Pencil-Leads, Or Crayons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制品,所述的安全制品包括颜色特定的背景,以及分别由不同光变油墨印刷的至少两种不同标记,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在可见光观察条件下,在第一角度观察时第一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而第二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异的颜色;改变为第二观察角度后,第一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异的颜色,而第二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安全制品不仅便于公众裸眼识别,并且增加了伪造难度,同时适用于有价值物品的普通防伪和专家防伪;通过采用不同颜色变化轨迹不同的光变油墨,结合选定的背景的组合方式印刷,使得安全制品的防伪等级进一步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安全制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防伪领域,尤其是一种安全制品。
背景技术
光变颜料是一种显示颜色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变化的颜料,使用效果表现在利用该颜料配制成的油墨印制或涂布的标记(如文字,图案,包装等)也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展现不同的颜色,即一种“随角变色”的视觉效果。观察者很容易通过印制标记的颜色变化实现对该物品的特征辨别。由于光变颜料特有的“随角变色”的特征难以仿制,其本身性能稳定,效果持久,样式多变,所以其作为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大众防伪手段,在防伪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光变颜料虽然具有仿制难度较高的防伪功能,但由于其单独使用时,展现给公众的识别效果就是印刷标记的颜色会随着观察角度变化而变化,当没有任何颜色参照时,这种颜色变化效果容易被忽视,不一定会被观察到。
发明专利CN 102555568 B公开了一种印刷防伪方法,通过利用红外上转换防伪特征油墨与紫外荧光防伪特征油墨配对,使得承载防伪信息在特定的光照射下,具有光变色特性。这种分别依靠自然光、紫外光、红外光三种光源照射,得到三种图案后再进行图案对比区别,以获得防伪结果的方式,对大众观察的要求较高,必须借助特定的发光装置进行多次照射辨别,操作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公众可裸眼识别、对比明显的安全制品。
针对现有技术进行提高,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标记产品安全信息的安全制品,通过采用不同颜色变化轨迹不同的光变油墨,结合选定的背景的组合方式印刷,使得安全制品的防伪等级进一步提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该安全制品包括颜色特定的背景,以及分别由两种光变油墨印刷的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这种结合方式在视觉上的效果为:在可见光观察条件下,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分别印制在颜色特定的背景上,在第一角度观察时,第一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达成同色性匹配,而第二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异的颜色,观察到明显的色差,同色性不匹配;改变为第二观察角度后,第一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异的颜色,同色性不匹配,而第二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达到同色性匹配。
或者,在第一角度观察时,第二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达成同色性匹配,而第一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异的颜色,观察到明显的色差,同色性不匹配;改变为第二观察角度后,第二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异的颜色,同色性不匹配,而第一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达到同色性匹配。
其中两种外观效果的颜色可以用色度值(L,a,b)来定量描述。其测定按照行业通用的方法使用测色仪实现。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使用色差值(△E)来表示两种油墨印刷区域的颜色差异,其中色差值△E可以由两种颜色的色度值(L1,a1,b1)(L2,a2,b2)计算得出。
所述的同色性匹配是指,在观察时测量的第一标记或第二标记与背景的色差值△E满足△E小于3,不在此范围内则同色性不匹配。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观察角度是指基本上垂直观察,所述第二观察角度是指基本上平视观察;或者,所述第一观察角度是指基本上平视观察,所述第二观察角度是指基本上垂直观察。
所述基本上垂直观察的角度范围是指观察角度与承印面表面垂线夹角在0~15°,基本上平视观察角度范围是指观察角度与承印面表面垂线夹角在40~60°。
除特别说明外,均理解为一定的观察角度范围,而非某个特定的观察角度。
按照光学干涉原理,在可见光条件下,光学变色薄膜的颜色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观察角度由薄膜表面法线方向开始按照同一个时针方向增大的过程中,即从垂直观察角度变化到倾斜观察角度的过程中,观察者所观察到的颜色总是由长波向短波漂移的变化规律,并且不能反向漂移,在可见光范围内就显示出红光向蓝紫光的变化过程,在红外不可见波段,红外光漂移进入红光可见区域,从而展示出红色。例如,垂直角度观察0°的时候光学变色薄膜的主反射峰所处波段对应的颜色是红色,倾斜观察角度30°和60°左右时,主反射峰所处的波段对应的是橙色和黄色,角度动态变化过程中,观察者观察到的颜色也是动态变化的。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分别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可印刷的光变油墨,其中可印刷的光变油墨是光变颜料和连接料配制而成。
光变颜料指颜色随着观察角度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的一种颜料。颜料是油墨中的固体成分,为油墨的显色物质,一般是不溶于水的色素。油墨颜色的饱和度、着色印刷油墨力、透明度等性能和颜料的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油墨中的液体成分也叫连接料,包括流平剂、润湿剂、消泡剂等,连接料是颜料的载体,在印刷过程中,该液体成分携带着颜料粒子,经墨辊、印版、辗转至承印物上形成墨膜,固着、干燥并粘附在承印物上。本实用新型中将光学变色薄膜粉碎后获得光变颜料,光变颜料和连接料配成光变油墨。具体过程如下:
准备光变颜料:粉碎光学变色薄膜得到光变颜料,粒径为在10微米-30微米,按照上述方法准备至少两种不同的光变颜料;称取光变颜料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其中光学变色薄膜:高分子聚合树脂:正丙酯=2:5:6(质量),可以达到油墨快速干燥和快速印刷不粘页的效果,高分子聚合树脂用量超过该比例会出现印刷粘页,低于该范围所印制的标记会出现掉色掉渣不良品;正丙酯用量超过该比例时油墨干燥速度慢,低于该范围时印刷的标记与背景在质感上的区别效果差。
配制光变油墨:在避光、无尘车间内,温度为24℃,湿度68%,在混合皿中,先放入正丙酯,后放入高分子聚合树脂,搅拌,待高分子聚合树脂完全溶解后加入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待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分散均匀后,进行搅拌,再依次加入流平剂,润湿剂和消泡剂,搅拌均匀后得到光变油墨,密封在桶中,置于阴凉干燥处待用;按照上述方法配制至少两种不同的光变油墨。
所述的光学变色薄膜的结构如下:包括第一吸收层、第一介质层、第二吸收层、第二介质层、反射层、第三介质层、第三吸收层、第四介质层、第四吸收层,是反射层为对称界面的对称结构。
所述反射层可选用材料范围:铝、银、镍、铬,或者其中任意两种材料的合金。
所述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第三介质层、第四介质层、第五介质层和第六介质层可选用的材料范围:氟化镁,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第一吸收层、第二吸收层、第三吸收层、第四吸收层、第五吸收层和第六吸收层的可选用材料范围:镍,铬,或者镍-铬合金。
光学变色薄膜制作过程是在基板上把特定的材料一层一层镀上去,叠起来,然后再从基板上剥离下来,粉碎成小颗粒的粉末状,得到光变颜料。
由于光学变色薄膜的外观上具有随视角变化的颜色变化效果,此外还会显示出一定的金属闪烁效果,配置成的光变油墨后也同时具有这两种外观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印刷区域”均指为使用上述的油墨印制的相应标记位置所设定的区域,除非另有说明。所述第一标记、第二标记、背景可以用叠印的方式印制在承印面上,或第一标记、第二标记、背景采用套印的方式印制在承印面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标记和背景组合的方式并不限于两个标记和背景间的组合,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方式要求在转动观察的时候,标记变化的颜色范围中能够和背景颜色相互匹配,从而实现图案的隐藏和显现。
然而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图案的隐藏和显现也是不容易实现的,需要精心设计标记和背景间的组合方式,选择合适的光变油墨,从而实现特定技术效果。实用新型人经过大量工作筛选出几种有代表意义的组合方式,具体见实施例。
所属的标记的印刷方式可采用所述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各自为雕刻凹印标记、丝印标记、柔印标记、影写凹印标记或涂布标记。
光学变色薄膜,其结构是传统的光学干涉变色结构,颜色变化明显,目前已经广泛采用,市场上较为普遍。将光学变色薄膜粉碎后加入到油墨配方中,可以获得不同变色效果的光变油墨。
根据选定的背景在第一观察角度的利用测色仪测量得到的颜色坐标作为目标值,构造了两种光学干涉变色的薄膜结构:用第一种光学变色薄膜配成的油墨印制的第一标记,在第一角度观察时,与背景颜色相同或相近,肉眼几乎无法分辨,可视为同种材料印刷,实现了图案的隐藏,改变到第二观察角度后,第一种光学变色薄膜配成的油墨印制的第一标记的颜色和背景相异,随即从背景中显现出来,被人眼观察到;第二种光学变色薄膜配成的油墨印制的第二标记,在第一观察角度下,和背景颜色相异,人眼容易分别,图案是显现的与背景中的,改变为第二观察角度后,第二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图案隐藏于背景之中不能被观察到。两种标记同时印制在背景上,在改变观察角度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两个标记交替出线的视觉效果,提升了防伪安全制品等级的同时,也增加了视觉动感和金属闪烁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制品可用于钞票,证券,票据,证件,安全线,防伪标签,防伪薄膜,防伪喷涂,文件证明等各种具有保护价值并需要安全验证的物品。用于所标记和保护的物品表面的记号,文字,商标,图案等带有可识别信息的标记印刷。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安全制品不仅便于公众裸眼识别,并且增加了伪造难度,同时适用于有价值物品的普通防伪和专家防伪;通过采用不同颜色变化轨迹不同的光变油墨,结合选定的背景的组合方式印刷,使得安全制品的防伪等级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安全制品在第一角度观察时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安全制品在第二角度观察时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安全制品在第一角度观察时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安全制品在第二角度观察时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安全制品在第一角度观察时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安全制品在第二角度观察时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安全制品在第一角度观察时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安全制品在第二角度观察时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安全制品在第一角度观察时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安全制品在第二角度观察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光学变色薄膜均为商购品,例如绿变蓝光学变色薄膜、紫红变绿光学变色薄膜、蓝变紫红光学变色薄膜可以从厦门汉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购买;高分子聚合树脂用作连接料,可以为醇酸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树脂、氯醋树脂等附着力较好的树脂类材料;流平剂、润湿剂、消泡剂、正丙酯选用常规的对应试剂即可,
实施例1:一种包含【绿变蓝/紫红变绿/绿】的组合方式
图1中展示一种包含【绿变蓝/紫红变绿/绿】的组合方式,图案设计成数字5(第一标记)和0(第二标记),两种标记是分开的,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分别采用绿变蓝,紫红变绿光变油墨印制,背景采用绿色油墨印制,优选同样具有金属质感的绿色并且是颜色接近两个标记的共有的绿色表面作为背景。
其中,绿变蓝光变油墨的配方如下:
绿变蓝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紫红变绿的光变油墨的配方如下:
紫红变绿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光变油墨的配制过程如下:
准备光变油墨:粉碎光学变色薄膜,粒径为在10微米-30微米,称取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配制油墨:在避光、无尘车间内,温度为24℃,湿度68%,在混合皿中,先放入正丙酯,后放入高分子聚合树脂,搅拌,待高分子聚合树脂完全溶解后加入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待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分散均匀后,进行搅拌,再依次加入流平剂,润湿剂和消泡剂,搅拌均匀后得到光变油墨,密封在桶中,置于阴凉干燥处待用。
在第一观察角度垂直观察时,第一标记(数字5)和背景同时显示绿色,两者的色差△E=2.4,第一标记会隐藏在背景中,而第二标记(数字0)是紫红色,注意,此处的紫红色是因为在该观察条件下,这种光学变色薄膜的颜色在可见光波段内有两个主反射峰,且分别位于紫色和红色区域,经过颜色叠加之后,显示出紫红色,第二标记此时是显现的。
当改变到第二观察角度平视观察时,如图2所示,第一标记变为蓝色,是因为原来视角下的绿色向短波发生漂移到蓝色区域,因此从背景中显现;第二标记则变为绿色,是因为红光向短波方向漂移,进入绿色区域,紫光向短波漂移脱离可见光波段,所以只展示出绿色,第二标记与背景的色差△E=2.3,从而第二标记隐藏到背景中,该制品不能通过复印的方式获得,可以作为防伪标记。
实施例2:一种包含【绿变蓝/紫红变绿/绿】的组合方式
图3中展示一种包含【绿变蓝/紫红变绿/绿】的组合方式,图案设计成蝴蝶,两种标记是相连的,第一标记1和第二标记2分别采用绿变蓝,紫红变绿光变油墨印制,背景0采用绿色油墨印制,优选同样具有金属质感的绿色并且是颜色接近两个标记的共有的绿色表面作为背景。
其中,绿变蓝光变油墨的配方如下:
绿变蓝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紫红变绿的光变油墨的配方如下:
紫红变绿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光变油墨的配制过程如下:
准备光变油墨:粉碎光学变色薄膜,粒径为在10微米-30微米,称取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配制油墨:在避光、无尘车间内,温度为24℃,湿度68%,在混合皿中,先放入正丙酯,后放入高分子聚合树脂,搅拌,待高分子聚合树脂完全溶解后加入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待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分散均匀后,进行搅拌,再依次加入流平剂,润湿剂和消泡剂,搅拌均匀后得到光变油墨,密封在桶中,置于阴凉干燥处待用。
在第一观察角度垂直观察时,第一标记1和背景0同时显示绿色,两者的色差△E=2.1,第一标记1会隐藏在背景0中,而第二标记2是紫红色,注意,此处的紫红色是因为在该观察条件下,这种光学变色薄膜的颜色在可见光波段内有两个主反射峰,且分别位于紫色和红色区域,经过颜色叠加之后,显示出紫红色,第二标记2此时是显现的。
当改变到第二观察角度平视观察时,如图4所示,第一标记1变为蓝色,是因为原来视角下的绿色向短波发生漂移到蓝色区域,因此从背景中显现;第二标记2则变为绿色,是因为红光向短波方向漂移,进入绿色区域,紫光向短波漂移脱离可见光波段,所以只展示出绿色,第二标记2与背景0的色差△E=2.2,从而第二标记隐藏到背景中,该制品不能通过复印的方式获得,达到作为防伪标记的效果。
实施例3:一种【蓝变紫红/绿变蓝/蓝】的组合方式
图5中展示一种包含【蓝变紫红/绿变蓝/蓝】的组合方式,图案设计成蝴蝶,两种标记是相连的,第一标记1和第二标记2分别采用蓝变紫红,绿变蓝光变油墨印制,背景0采用蓝色油墨印制,优选同样具有金属质感的蓝色并且是颜色接近两个标记的共有的蓝色表面作为背景。
其中,蓝变紫红光变油墨的配方如下:
蓝变紫红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绿变蓝光变油墨的配方如下:
绿变蓝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光变油墨的配制过程如下:
准备光变油墨:粉碎光学变色薄膜,粒径为在10微米-30微米,称取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配制油墨:在避光、无尘车间内,温度为24℃,湿度68%,在混合皿中,先放入正丙酯,后放入高分子聚合树脂,搅拌,待高分子聚合树脂完全溶解后加入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待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分散均匀后,进行搅拌,再依次加入流平剂,润湿剂和消泡剂,搅拌均匀后得到光变油墨,密封在桶中,置于阴凉干燥处待用。
在第一观察角度平视观察时,第一标记1和背景0同时显示蓝色,两者的色差△E=1.9,,第一标记1隐藏在背景0中,而第二标记2是绿色,此时第二标记的图案是显现的。
当改变到第二观察角度垂直观察时,如图6所示,第一标记1变为紫红色,从背景0中显现,其紫红色是因为这种光学变色薄膜在处于倾斜观察角度范围内有两个主反射峰,并且这两个主反射峰所处的波段分别位于紫色和红色,原来视角下的蓝色光向短波漂移进入紫光区域,而原来视角下的红外光向短波漂移进入可见红光区域,紫色光和红光叠加显示出紫红色;第二标记2则变为蓝色,是因为原来的绿光短波漂移进入蓝色区域,第二标记2与背景0的色差△E=1.6,从而隐藏到背景中。该制品不能通过复印的方式获得,从而发挥安全防伪信息的作用。
实施例4:一种包含【绿变蓝/紫红变绿/绿变紫/绿】的组合方式
图7中展示一种包含【绿变蓝/紫红变绿/绿】的组合方式,图案设计成数字1(第一标记)和数字2(第二标记),数字3(第三标记),三种标记是分开的,第一标记、第二标记、第三标记分别采用绿变蓝,紫红变绿,绿变紫光变油墨印制,背景采用绿色油墨印制,优选同样具有金属质感的绿色并且是颜色接近两个标记的共有的绿色表面作为背景。
其中,绿变蓝光变油墨的配方如下:
绿变蓝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紫红变绿的光变油墨的配方如下:
紫红变绿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绿变紫的光变油墨的配方如下:
绿变紫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光变油墨的配制过程如下:
准备光变油墨:粉碎光学变色薄膜,粒径为在10微米-30微米,称取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配制油墨:在避光、无尘车间内,温度为24℃,湿度68%,在混合皿中,先放入正丙酯,后放入高分子聚合树脂,搅拌,待高分子聚合树脂完全溶解后加入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待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分散均匀后,进行搅拌,再依次加入流平剂,润湿剂和消泡剂,搅拌均匀后得到光变油墨,密封在桶中,置于阴凉干燥处待用。
如图1,在第一观察角度垂直观察时,第一标记(数字1)和第三标记(数字3)背景同时显示绿色,两者的与背景的色差均为△E=2.4,第一标记和第三标记会隐藏在背景中,而第二标记(数字2)是紫红色,注意,此处的紫红色是因为在该观察条件下,这种光学变色薄膜的颜色在可见光波段内有两个主反射峰,且分别位于紫色和红色区域,经过颜色叠加之后,显示出紫红色,第二标记此时是显现的。
当改变到第二观察角度平视观察时,如图8所示,第一标记变为蓝色,是因为原来视角下的绿色向短波发生漂移到蓝色区域,因此从背景中显现;第二标记则变为绿色,是因为红光向短波方向漂移,进入绿色区域,紫光向短波漂移脱离可见光波段,所以只展示出绿色,第二标记与背景的色差△E=2.3,从而第二标记隐藏到背景中,第三标记变为紫色,是因为绿光向短波漂移,进入紫光区域,所以第三标记是显现的。该制品不能通过复印的方式获得,可以作为防伪标记。
实施例5:一种包含【绿变蓝/紫红变绿/绿】的组合方式
图9中展示一种包含【绿变蓝/紫红变绿/绿】的组合方式,图案设计成数字2、1(第一标记)和0、7(第二标记),两种标记是分开的,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分别采用绿变蓝,紫红变绿光变油墨印制,背景采用绿色油墨印制,优选同样具有金属质感的绿色并且是颜色接近两个标记的共有的绿色表面作为背景。
其中,绿变蓝光变油墨的配方如下:
绿变蓝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紫红变绿的光变油墨的配方如下:
紫红变绿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光变油墨的配制过程如下:
准备光变油墨:粉碎光学变色薄膜,粒径为在10微米-30微米,称取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10克,高分子聚合树脂25克,流平剂1克,润湿剂1克,消泡剂1克,正丙酯30克;
配制油墨:在避光、无尘车间内,温度为24℃,湿度68%,在混合皿中,先放入正丙酯,后放入高分子聚合树脂,搅拌,待高分子聚合树脂完全溶解后加入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待粉碎后的光学变色薄膜分散均匀后,进行搅拌,再依次加入流平剂,润湿剂和消泡剂,搅拌均匀后得到光变油墨,密封在桶中,置于阴凉干燥处待用。
如图9所示在第一观察角度垂直观察时,第一标记(数字2、1)和背景同时显示绿色,两者的色差△E=2.4,第一标记会隐藏在背景中,而第二标记(数字0、7)是紫红色,注意,此处的紫红色是因为在该观察条件下,这种光学变色薄膜的颜色在可见光波段内有两个主反射峰,且分别位于紫色和红色区域,经过颜色叠加之后,显示出紫红色,第二标记此时是显现的。
当改变到第二观察角度平视观察时,如图10所示,第一标记变为蓝色,是因为原来视角下的绿色向短波发生漂移到蓝色区域,因此从背景中显现;第二标记则变为绿色,是因为红光向短波方向漂移,进入绿色区域,紫光向短波漂移脱离可见光波段,所以只展示出绿色,第二标记与背景的色差△E=2.3,从而第二标记隐藏到背景中,该制品不能通过复印的方式获得,可以作为防伪标记。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4)

1.一种安全制品,所述的安全制品包括颜色特定的背景,以及分别由不同光变油墨印刷的至少两种不同标记,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其特征在于:在可见光观察条件下,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分别印制在颜色特定的背景上,在第一观察角度观察时,第一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达成同色性匹配,而第二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异的颜色,观察到明显的色差,同色性不匹配;改变为第二观察角度后,第一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异的颜色,同色性不匹配,而第二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达到同色性匹配;
或者,在第一角度观察时,第二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达成同色性匹配,而第一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异的颜色,观察到明显的色差,同色性不匹配;改变为第二观察角度后,第二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异的颜色,同色性不匹配,而第一标记与背景显示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达到同色性匹配;
所述的同色性匹配是指,在观察时测量的第一标记或第二标记与背景的色差值△E满足△E小于3,不在此范围内则同色性不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观察角度是指基本上垂直观察所述安全制品的承印面,所述第二观察角度是指基本上平视观察所述安全制品的承印面;或者,所述第一观察角度是指基本上平视观察所述安全制品的承印面,所述第二观察角度是指基本上垂直观察所述安全制品的承印面;
所述基本上垂直观察的角度范围是指观察角度与所述安全制品的承印面表面垂线夹角在0~15°,基本上平视观察角度范围是指观察角度与所述安全制品的承印面表面垂线夹角在4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变油墨是由光学变色薄膜和连接料配制而成,所述的光学变色薄膜为绿变蓝、绿变紫、紫红变绿或蓝变紫红光学变色薄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学变色薄膜包括第一吸收层、第一介质层、第二吸收层、第二介质层、反射层、第三介质层、第三吸收层、第四介质层、第四吸收层,是以反射层为对称界面的对称结构。
CN201721241295.7U 2017-09-26 2017-09-26 一种安全制品 Active CN2076439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41295.7U CN207643982U (zh) 2017-09-26 2017-09-26 一种安全制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41295.7U CN207643982U (zh) 2017-09-26 2017-09-26 一种安全制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43982U true CN207643982U (zh) 2018-07-24

Family

ID=62882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41295.7U Active CN207643982U (zh) 2017-09-26 2017-09-26 一种安全制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439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9013A (zh) * 2017-09-26 2017-12-22 厦门汉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制品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9013A (zh) * 2017-09-26 2017-12-22 厦门汉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制品及其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1099B (zh) 黑色-彩色变化安全性单元及其用途和含其的安全性文件
US5573584A (en) Interference pigments for preparing forgeryproof documents
TWI641660B (zh) 磁性或可磁化色料顆粒及光學效應層
CN102935769B (zh) 一种安全制品及印制防伪标记的方法
CN105082812B (zh) 激光处理涂层的方法
US20100072739A1 (en) Optically variable security element
WO2000007426A2 (en) High color density printing on sanitary disposable paper products exhibiting resistance to ink rub-off
JPH11500475A (ja) 標識製品製造に使用するための組成物および熱物質転写ドナー素子
CN107499013A (zh) 一种安全制品及其制作方法
CN207643982U (zh) 一种安全制品
CN106945425B (zh) 标记产品安全信息的安全制品
JP2009137088A (ja) 印刷物及び赤外線吸収インキを用いた印刷方法
CN207156747U (zh) 标记产品安全信息的安全制品及强、弱光变薄膜颜料
CN109562629B (zh) 用于产生光学可变印刷图案的方法
CN107652754A (zh) 一种紫外荧光的防伪入网印章专用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