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34165U -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34165U
CN207634165U CN201721855544.1U CN201721855544U CN207634165U CN 207634165 U CN207634165 U CN 207634165U CN 201721855544 U CN201721855544 U CN 201721855544U CN 207634165 U CN207634165 U CN 2076341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ower assembly
cooling system
oil cooler
wat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5554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英磊
刘化雪
王超
王成立
杜增强
王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eycomb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Heb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172185554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341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341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341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该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和油冷器,所述散热器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有第一水管,第一出水口连接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分别接入到发动机冷却液循环中,所述油冷器上开设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三水管连接在所述第二水管上,所述散热器上还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三出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通过第四水管连通。本公开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中,发动机冷却循环中的冷却液可部分流入油冷器内用于变速器润滑油的冷却,实现对发动机和变速器的降温,该冷却系统在各车型平台上的连接方式模块化,避免冷却系统布置位置差异产生的振动噪声等问题。

Description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动力总成的冷却过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过滤系统中,以变速器的冷却系统和过滤系统为例,变速器内的润滑油先引出到油冷器内进行冷却,并由压滤器进行过滤后重新回到变速器中,相关技术中,油冷器和压滤器采取分开的布置方式,两者之间通过尼龙管和快插的方式连接,占用空间大,针对不同的车型需要重新对冷却系统和过滤系统的位置和结构进行相关设计,无法实现平台的共用,延长了开发周期,增加了成本,且整车的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旨在提出一种动力总成冷却系统,以解决动力总成冷却系统连接方式和管路布置不能实现模块化设计,满足不同车型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和油冷器,所述散热器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有第一水管,第一出水口连接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分别接入到发动机冷却液循环中,所述油冷器上开设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三水管连接在所述第二水管上,所述散热器上还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三出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通过第四水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水管上设置有电子泵。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水管和所述第三水管的轴径均小于所述第二水管的轴径。
进一步的,所述油冷器与变速器相连通,所述油冷器内流通的冷却液用于对来自所述变速器的润滑油冷却,所述动力总成冷却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油冷器相连通,用于对所述润滑油进行过滤的压滤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上下设置,所述油冷器内冷却液的流向与润滑油的流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油冷器和所述压滤器均通过连接座固定至变速器的壳体上,所述连接座上形成有供润滑油流通的油道,由所述油冷器冷却后的润滑油可经所述油道进入所述压滤器内进行过滤。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油冷器的底板和用于固定所述压滤器的安装座,所述油冷器的进油口和所述变速器的出油端相连,所述油冷器的出油口与所述油道的一端相连,所述压滤器的进油口与所述油道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压滤器的出油口与所述变速器的进油端相连,其中,所述油冷器和所述压滤器上下布置,所述油道沿所述底板上下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变速器的壳体上形成有凹陷空间,所述油冷器和所述压滤器固定在所述凹陷空间所在的位置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公开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在本公开提供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中,发动机冷却循环中的冷却液可部分流入油冷器内用于变速器润滑油的冷却,实现对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有效降温;并且,在本公开中,冷却液由散热器回流至发动机的冷却管路和流经油冷器的冷却管路相并联,两者互不影响,可以同时保证对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冷却效果,同时,还可以根据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散热需要,对散热器上第一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的位置进行相关设计;另外,由于发动机、变速器以及油冷器三者的布置位置一定,进而连接在三者上的多条管路搭载位置一定,使得本公共提供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可适用不同的车型,不需要改变冷却系统的整体布局和连接方式,安装简单,便于拆装和检查,本公开提供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在各车型平台上的模块化连接方式,能够避免冷却系统布置位置差异产生的振动噪声等问题,提高整车的稳定性。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上设置有上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总成。
所述车辆和所述动力总成与上述动力总成冷却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的冷却液和油液的流向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中管路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水管,2-第二水管,3-第三水管,4-第四水管,10-散热器,20-油冷器,30-压滤器,40-发动机,50-变速器,101-第一进水口,102-第一出水口,103-第三出水口,201-第二进水口,202-第二出水口,5-电机泵,6-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上”“下”通常是指以在本公开提供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正常安装的情况下定义的,具体可参考图1中所示的图面方向,“进”“出”是指沿相应管路内液体的流向而言的。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10和油冷器20,其中,散热器10作为水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关键部件,主要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带走发动机的热量,保证发动机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油冷器20主要用于变速器50内润滑油的冷却,保证变速器的正常工作。具体地,在本公开中,散热器10的第一进水口101连接有第一水管1,第一出水口102连接有第二水管2,第一水管1和第二水管2分别接入到发动机冷却液循环中,油冷器20上开设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第二进水口201和第二出水口202,第二出水口202通过第三水管3连接在第二水管2上,散热器10上还开设有第三出水口103,第三出水口103和第二进水口201通过第四水管4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水管内循环流通的冷却液可以为乙二醇型、甘油型、酒精型等,不仅限于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中,发动机冷却循环中的冷却液可部分流入油冷器20内用于变速器润滑油的冷却,实现对发动机40和变速器50的有效降温;并且,在本公开中,冷却液由散热器10回流至发动机40的冷却管路和流经油冷器20的冷却管路相并联,两者互不影响,可以同时保证对发动机40和变速器50的冷却效果,还可以根据发动机40和变速器50的散热需要,对散热器10上第一出水口101和第三出水口103的位置进行相关设计;另外,由于发动机40、变速器50以及油冷器20三者的布置位置一定,进而连接在三者上的多条管路搭载位置一定,使得本公共提供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可适用不同的车型,不需要改变冷却系统的整体布局和连接方式,安装简单,便于拆装和检查,本公开提供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在各车型平台上的模块化连接方式,能够避免冷却系统布置位置差异产生的振动噪声等问题,提高整车的稳定性。
经散热器10降温后的冷却液可部分流入油冷器20内用于变速器50润滑油的冷却,为实现该部分冷却液在第四水管4和第三水果3上进行循环流动,在本公开中,第三水管3上设置有电子泵5,电子泵5能够增加冷却液的压力,使之顺利在相应的管路内循环流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泵5也可以设置于连接散热器10的第三出水口103和油冷器20的第二进水口201的第四管路4上,同样能够保证冷却液在油冷器20内流动。
在本公开中,与变速器50相比,发动机40工作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热量,需要较多的冷却液实现散热,因此,第四水管4和第三水管3的轴径均小于第二水管2的轴径。另外,在本公开中,由于散热器10上第三出水口103处冷却液的温度比第二出水口102处冷却液的温度更低,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在油冷器20内流动便可快速带走润滑油的热量,实现对变速器50的润滑油的冷却,也就是说,第四水管和第三水管3内流通的冷却液比第二水管2内的冷却液温度低,管路轴径不需要设计特别大便可实现有效降温,因此,在保证润滑油冷却效果的前提下,第四水管4和第三水管3的轴径均小于第二水管2的轴径,大部分的冷却液可经第二水管2重新流回至发动机40内,保证对发动机40的冷却效果。
油冷器20与变速器50相连通,可实现对来自变速器50的润滑油进行冷却,本公开提供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还包括与油冷器20相连通,用于对润滑油进行过滤的压滤器30,压滤器30能够防止油液中的杂质进入变速器50内造成变速器液压系统的堵塞,影响变速器的正常工作。
在本公开中,如图1所示,油冷器20上的第二进水口201和第二出水口202可以上下设置,油冷器20内冷却液的流向与润滑油的流向相反,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进水口201位于下方,第二出水口202位于上方,冷却液在油冷器20内由下至上流动,相反地,润滑油在油冷器20内由上至下流动,此时冷却液对润滑油的冷却效率最高,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管路的布置位置和连接方式对第二进水口201和第二出水口202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能够保证对润滑油的冷却效率即可。
油冷器20和压滤器30的布置位置和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在本公开中,油冷器20和压滤器30均通过连接座6固定至变速器50的壳体上,连接座6上形成有供润滑油流通的油道,这样,经油冷器20冷却后的润滑油可经油道进入压滤器30内进行过滤,油冷器20和压滤器30通过连接座6直接相连通,可以节省两者之间的快插结构和尼龙管路,节省空间且便于安装,不会发生润滑油泄露等问题。
连接座6可以为任意适当的形式。在本公开中,连接座6包括用于固定油冷器20的底板和用于固定压滤器30的安装座,油冷器20的进油口和变速器50的出油端相连,油冷器20的出油口与油道的一端相连,压滤器30的进油口与油道的另一端相连,压滤器30的出油口与变速器50的进油端相连,其中,油冷器20和压滤器30上下布置,油道沿底板上下延伸。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中虚线管路所示,润滑油的流向为:变速器50出油端-油冷器20进油口-油冷器20出油口-油道一端-油道另一端-压滤器30进油口-压滤器30出油口-变速器50进油端,润滑油可在三者间进行循环流动,实现变速器内润滑油的冷却和过滤,节省了管路的布置,提升了该冷却系统的装配效率。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器20和压滤器30上下布置,例如,油冷器20在上方,压滤器30在下方,经油冷器20冷却后的润滑油可在重力作用下经油道进入压滤器30内,润滑油流动阻力小,且不易发生泄漏。另外,变速器50和油冷器20以及变速器50和压滤器30可以通过管路相连通,也可以在底板和安装座上设计多条用于连通的油道,实现润滑油在三者间循环流动,此处不做任何限制。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中,变速器50的壳体上形成有凹陷空间,油冷器20和压滤器30固定在凹陷空间所在的位置处,这样,将油冷器20和压滤器30集成固定于变速器50的壳体上,有效利用了变速器50的凹陷空间,使本公开提供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结构更加紧凑,可适用于不同的车型,实现该冷却系统在各车型平台上的模块化设计,节约生产成本。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动力总成,该动力总成上设置有上文提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该动力总成可实现自身的冷却降温,并且该动力总成中的管路布置和连接方式可适用于不同车型,同时能够避免冷却系统布置位置差异产生的振动噪音问题,提高整车的稳定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总成,该车辆具有上述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动力总成的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10)和油冷器(20),所述散热器(10)的第一进水口(101)连接有第一水管(1),第一出水口(102)连接有第二水管(2),所述第一水管(1)和所述第二水管(2)分别接入到发动机冷却液循环中,所述油冷器(20)上开设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第二进水口(201)和第二出水口(202),所述第二出水口(202)通过第三水管(3)连接在所述第二水管(2)上,所述散热器(10)上还开设有第三出水口(103),所述第三出水口(103)和所述第二进水口(201)通过第四水管(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水管(3)上设置有电子泵(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水管(4)和所述第三水管(3)的轴径均小于所述第二水管(2)的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器(20)与变速器(50)相连通,所述油冷器(20)内流通的冷却液用于对来自所述变速器(50)的润滑油冷却,所述动力总成冷却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油冷器(20)相连通,用于对所述润滑油进行过滤的压滤器(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口(201)和所述第二出水口(202)上下设置,所述油冷器(20)内冷却液的流向与润滑油的流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器(20)和所述压滤器(30)均通过连接座(6)固定至变速器(50)的壳体上,所述连接座(6)上形成有供润滑油流通的油道,由所述油冷器(20)冷却后的润滑油可经所述油道进入所述压滤器(30)内进行过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6)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油冷器(20)的底板和用于固定所述压滤器(30)的安装座,所述油冷器(20)的进油口和所述变速器(50)的出油端相连,所述油冷器(20)的出油口与所述油道的一端相连,所述压滤器(30)的进油口与所述油道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压滤器(30)的出油口与所述变速器(50)的进油端相连,其中,所述油冷器(20)和所述压滤器(30)上下布置,所述油道沿所述底板上下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50)的壳体上形成有凹陷空间,所述油冷器(20)和所述压滤器(30)固定在所述凹陷空间所在的位置处。
9.一种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上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
10.一种车辆,包括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为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总成。
CN201721855544.1U 2017-12-26 2017-12-26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076341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55544.1U CN207634165U (zh) 2017-12-26 2017-12-26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55544.1U CN207634165U (zh) 2017-12-26 2017-12-26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34165U true CN207634165U (zh) 2018-07-20

Family

ID=62852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55544.1U Active CN207634165U (zh) 2017-12-26 2017-12-26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3416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2685A (zh) * 2019-09-02 2019-11-29 沃得重工(中国)有限公司 小型轮挖机的动力系统
CN111169275A (zh) * 2018-11-09 2020-05-19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车辆
CN113187885A (zh) * 2021-05-19 2021-07-30 麦格纳动力总成(江西)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油冷系统
WO2023272959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热交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及车辆热交换控制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9275A (zh) * 2018-11-09 2020-05-19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车辆
CN111169275B (zh) * 2018-11-09 2021-05-11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车辆
CN110512685A (zh) * 2019-09-02 2019-11-29 沃得重工(中国)有限公司 小型轮挖机的动力系统
CN113187885A (zh) * 2021-05-19 2021-07-30 麦格纳动力总成(江西)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油冷系统
WO2023272959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热交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及车辆热交换控制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34165U (zh)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KR101776718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US20120138270A1 (en) Water-cooled condenser
JP2013120054A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
US6591896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transmission fluid heat exchanger in-line with respect to an engine cooling system
EP1183088B1 (en) Concentric fuel/oil filters and heat exchanger package
CN104919264B (zh) 复合型热交换器
JPWO2015177930A1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回路
CN206559178U (zh) 电机的冷却壳体、电机及电动车辆
WO2006088411A1 (en) Charge air cooler
US20150345877A1 (en) Combined heat exchanger
RU2446292C2 (ru) Система охлаждения для автомобиля
CN206217625U (zh) 一种车辆及其冷却模块
CN103502618A (zh) 用于冷却内燃机的燃烧废气的废气冷却器、集水转接器、废气冷却系统和用于制造废气冷却系统的方法
CN104806742A (zh) 带冷却系统的变速器及车辆冷却系统和使用该系统的车辆
CN105697100A (zh) 具有机油过滤冷却器的发动机
US20170057335A1 (en) Hybrid drive arrang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CN215872417U (zh) 一种内外双循环系统的液冷机箱
CN205468516U (zh) 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JP2020012535A (ja)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システム
CN212063778U (zh) 一种电机壳内循环集成冷却系统
CN204628520U (zh) 一种带冷却的变速器及车辆冷却系统和使用该系统的车辆
CN204392759U (zh) 电子设备的液冷式散热装置
CN201884115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2242807A (zh) 一种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及用于该系统的四通水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19

Address after: 071000 No.75, Dongsheng Road, Lianchi District,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Beehiv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Hebei Co., Ltd

Address before: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before: Changcheng Automobil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