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10385U - 暖风机 - Google Patents

暖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10385U
CN207610385U CN201721757525.5U CN201721757525U CN207610385U CN 207610385 U CN207610385 U CN 207610385U CN 201721757525 U CN201721757525 U CN 201721757525U CN 207610385 U CN207610385 U CN 207610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warm
heat exchanger
partition board
air d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575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佑明
钟瑞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5752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10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10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10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暖风机,暖风机包括导风隔板和换热器,导风隔板和换热器之间设有连接结构,换热器通过连接结构固定在导风隔板上。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换热器固定在导风隔板上,一方面,简化了换热器的固定方式,减小了装配繁琐度,有利于提升暖风机的整体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优化了换热器与导风隔板之间的距离,减小了风阻,提升了换热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缩小暖风机的整体高度,使暖风机小型化。

Description

暖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暖风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暖风机采用离心风轮结构,导风圈与蒸发器分开设置,存在以下技术缺陷:
(1)蒸发器的固定方式比较复杂,装配工艺繁琐;
(2)导风圈与蒸发器分开设置,导风圈与蒸发器之间的距离不合理,存在较大的风阻,换热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暖风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暖风机,包括:导风隔板和换热器,导风隔板和换热器之间设有连接结构,换热器通过连接结构固定在导风隔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暖风机,通过在导风隔板和换热器之间设置连接结构,能够使换热器固定在导风隔板上,简化了换热器的固定方式,减小了装配繁琐度,有利于提升暖风机的整体装配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暖风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套设在换热管上的边板,边板与导风隔板通过连接结构连接。
在本方案中,通过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换热管可以实现换热,通过套设在换热管上的边板,边板与导风隔板通过连接结构连接,一方面实现了换热器与导风隔板之间的固定,提升了换热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边板对换热管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缓外力对换热管的冲击力。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连接结构包括:卡扣和卡槽,卡扣和卡槽中的一个设于边板上,另一个设于导风隔板上,当卡扣和卡槽卡接时,换热器固定在导风隔板上。
在本方案中,通过一个设于边板上,另一个设于导风隔板上的卡扣和卡槽,可以卡接实现换热器与导风隔板的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加工和装配更加便利。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隔板的一侧可以与换热器转动连接,另一侧可以固定卡接,在装配过程中,换热器先与导风隔板的一侧的卡扣转动连接,进行定位以及移动调整位置,然后再与另一侧的卡扣固定连接,进行固定。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连接结构还包括:导向面,设于卡扣上,导向面用于引导卡扣滑入卡槽中。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于卡扣上的导向面,可以引导卡扣滑入卡槽中,稳固性更高,安装更简便。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连接结构还包括:螺钉或螺栓固定结构、焊接固定结构和粘接固定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方案中,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结构、焊接固定结构和粘接固定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来实现换热器和导风隔板的固定,固定方式多样化。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支撑结构,设于导风隔板上,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换热器,使换热器与导风隔板之间留有设定间距。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于导风隔板上的支撑结构,可以支撑换热器,使得换热器与导风隔板之间留有设定间距,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更加充分,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设定间距大于或等于30mm,并小于或等于40mm。
在本方案中,设定间距大于或等于30mm,并小于或等于40mm,一方面,使得风阻比较适宜,减少了因风阻过大而导致的换热效率较差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换热器的换热比较充分,再一方面,整体高度适宜,减少了因高度过高而导致的成本增加,也减少了因高度过低而导致的换热不充分问题。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结构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导风隔板位于第一支撑筋与第二支撑筋之间的位置处设有进风口。
在本方案中,通过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作为支撑结构,在位于第一支撑筋与第二支撑筋之间的导风隔板的位置处设进风口,使得进风口与换热器之间的距离最大化,这样可以在整体高度较低时,实现更充分的换热,提升换热效率。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进风口的内壁包括沿风向依次设置的缩口段和扩口段。
在本方案中,进风口的内壁包括沿风向依次设置的缩口段和扩口段,通过设置缩口段和扩口段,具有导向顺流的作用,进而能够降低振动噪音,通过设置缩口段使得风与换热器更加充分接触,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通过设置扩口段,减少了换热后的风导出的阻力,减少了热能损耗。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斜坡,第一支撑筋通过第一斜坡与导风隔板表面形成斜坡过渡;第二斜坡,第二支撑筋通过第二斜坡与导风隔板表面形成斜坡过渡;
在本方案中,第一支撑筋通过第一斜坡与导风隔板表面形成斜坡过渡以及第二支撑筋通过第二斜坡与导风隔板表面形成斜坡过渡,使得远离进风口的换热器部分的换热更加充分,减小了风阻,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斜坡为平面或弧形面;和/或第二斜坡为平面或弧形面;
在本方案中,以平面或弧形面作为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进一步减小了风阻,减少了热能损耗,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斜坡与导风隔板表面在接壤处形成第一交界线,和第二斜坡与导风隔板表面在接壤处形成第二交界线;其中,第一交界线与第二交界线互相平行;和/或进风口的宽度为D,第一交界线和第二交界线之间的距离为L,L和D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2。
在本方案中,第一斜坡与导风隔板表面在接壤处形成第一交界线、第二斜坡与导风隔板表面在接壤处形成第二交界线,第一交界线与第二交界线互相平行,第一交界线和第二交界线之间的距离L和进风口的宽度D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2,这个比值范围是经过大量试验确定的,比较适宜,一方面,减少了因L过大而导致的换热器两侧进风少,换热不充分,利用率较低的现象,另一方面,减少了因L过小而导致的换热器的换热管长度较短,换热能力较差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暖风机的换热效果。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进风口为圆形口,其宽度D为圆形口的直径;或进风口为方形口,其宽度D为方形口的边长或对角线距离;或进风口为椭圆形口,其宽度D为椭圆口的大径或小径。
在本方案中,以圆形口、方形口、椭圆形口作为进风口,提升了进风口设计的多样性。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挡筋,设于导风隔板上,第一挡筋位于第一斜坡和进风口之间;和/或第二挡筋,设于导风隔板上,第二挡筋位于第二斜坡和进风口之间。
在本方案中,通过位于第一斜坡和进风口之间的设于导风隔板上的第一挡筋和/或位于第二斜坡和进风口之间的设于导风隔板上的第二挡筋,可以有效减少换热器边缘上凝结的水沿着第一斜坡和/或第二斜坡流向进风口。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换热器为平板型结构、V型结构或M型结构。
在本方案中,换热器为平板型结构、V型结构或M型结构,有利于增加换热器的换热管长度,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换热器固定在导风隔板上,一方面,简化了换热器的固定方式,减小了装配繁琐度,有利于提升暖风机的整体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优化了换热器与导风隔板之间的距离,减小了风阻,提升了换热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缩小暖风机的整体高度,使暖风机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暖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导风隔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暖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的暖风机的俯视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非运行状态下的B-B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9中运行状态下的B-B处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导风隔板,1024进风口,1026第一挡筋,1028第二挡筋,104换热器,1042换热管,1044边板,106连接结构,1062卡扣,1064卡槽, 1066导向面,108支撑结构,1082第一支撑筋,1084第二支撑筋,110第一斜坡,112第二斜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暖风机。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暖风机,包括导风隔板102和换热器104,导风隔板102和换热器104之间设有连接结构106,换热器104通过连接结构106固定在导风隔板102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暖风机,换热器104固定在导风隔板102上,一方面,简化了换热器104的固定方式,减小了装配繁琐度,有利于提升暖风机的整体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优化了换热器104与导风隔板102之间的距离,减小了风阻,提升了换热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缩小暖风机的整体高度,使暖风机小型化。
进一步地,如图1以及图6至图7所示,换热器104包括换热管1042 及套设在换热管1042上的边板1044,边板1044与导风隔板102通过连接结构106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换热器104包括换热管1042,换热管1042可以实现换热,通过套设在换热管1042上的边板1044,边板1044与导风隔板102 通过连接结构106连接,一方面实现了换热器104与导风隔板102之间的固定,提升了换热器104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边板1044对换热管1042 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缓外力对换热管1042的冲击力。
可选地,连接结构106包括:卡扣1062和卡槽1064,如图2和图7所示,卡扣1062设于导风隔板102上,卡槽1064设于边板1044上,当卡扣 1062和卡槽1064卡接时,换热器104固定在导风隔板102上。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连接结构106还包括:导向面1066,设于卡扣 1062上,导向面1066用于引导卡扣1062滑入卡槽1064中。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于导风隔板102上的卡扣1062和设于边板1044 上的卡槽1064,可以卡接实现换热器104与导风隔板102的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加工和装配更加便利,通过设于卡扣1062上的导向面1066,可以引导卡扣1062滑入卡槽1064中,稳固性更高,安装更简便。
可选地,连接结构106包括:卡扣1062和卡槽1064,卡扣1062设于边板1044上,卡槽1064设于导风隔板102上。
可选地,如图5所示,卡扣1062设于导风隔板102上,卡扣1062可以与设于边板1044上的卡槽1064转动连接,可以进行换热器104与导风隔板102之间的定位以及移动调整位置。
可选地,连接结构106还包括:螺钉或螺栓固定结构、焊接固定结构和粘接固定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结构、焊接固定结构和粘接固定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来实现换热器104和导风隔板102的固定,固定方式多样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暖风机还包括:支撑结构108,设于导风隔板102上,支撑结构108用于支撑换热器104,使换热器104与导风隔板102之间留有设定间距H。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于导风隔板102上的支撑结构108,可以支撑换热器104,使得换热器104与导风隔板102之间留有设定间距H,使得换热器104的换热更加充分,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
可选地,设定间距H大于或等于30mm,并小于或等于40mm。
在本实施例中,设定间距大于或等于30mm,并小于或等于40mm,一方面,使得风阻比较适宜,减少了因风阻过大而导致的换热效率较差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换热器104的换热比较充分,再一方面,整体高度适宜,减少了因高度过高而导致的成本增加,也减少了因高度过低而导致的换热不充分问题。
如图2至图5所示,支撑结构108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撑筋1082和第二支撑筋1084,导风隔板102位于第一支撑筋1082与第二支撑筋1084 之间的位置处设有进风口102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撑筋1082和第二支撑筋1084作为支撑结构108,在位于第一支撑筋1082与第二支撑筋1084之间的导风隔板102的位置处设进风口1024,使得进风口1024与换热器104之间的距离最大化,这样可以在整体高度较低时,实现更充分的换热,提升换热效率。
可选地,进风口1024的内壁包括沿风向依次设置的缩口段和扩口段。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024的内壁包括沿风向依次设置的缩口段和扩口段,通过设置缩口段和扩口段,具有导向顺流的作用,进而能够降低振动噪音,通过设置缩口段使得风与换热器104更加充分接触,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通过设置扩口段,减少了换热后的风导出的阻力,减少了热能损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以及图8至图11所示,暖风机还包括:第一斜坡110,第一支撑筋1082通过第一斜坡110与导风隔板102 表面形成斜坡过渡;第二斜坡112,第二支撑筋1084通过第二斜坡112与导风隔板102表面形成斜坡过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筋1082通过第一斜坡110与导风隔板102表面形成斜坡过渡以及第二支撑筋1084通过第二斜坡112与导风隔板102表面形成斜坡过渡,使得远离进风口1024的换热器104部分的换热更加充分,减小了风阻,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如图4所示,第一斜坡110以及第二斜坡112的表面与导风隔板102 表面的夹角为α,α取值为125度,α取值是经过大量试验确定的,以此为夹角更有利于远离进风口1024的换热器104部分充分换热,风阻更小。
可选地,第一斜坡110为平面或弧形面;和/或第二斜坡112为平面或弧形面;
在本实施例中,以平面或弧形面作为第一斜坡110和第二斜坡112,进一步减小了风阻,减少了热能损耗,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如图4以及图10和图11所示,可选地,第一斜坡110与导风隔板102 表面在接壤处形成第一交界线,和第二斜坡112与导风隔板102表面在接壤处形成第二交界线;其中,第一交界线与第二交界线互相平行;和/或进风口1024的宽度为D,第一交界线和第二交界线之间的距离为L,L和D 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斜坡110与导风隔板102表面在接壤处形成第一交界线、第二斜坡112与导风隔板102表面在接壤处形成第二交界线,第一交界线与第二交界线互相平行,第一交界线和第二交界线之间的距离L和进风口1024的宽度D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2,这个比值范围是经过大量试验确定的,比较适宜,一方面,减少了因L过大而导致的换热器104两侧进风少,换热不充分,利用率较低的现象,另一方面,减少了因L过小而导致的换热器104的换热管1042长度较短,换热能力较差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暖风机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以及图8至图11,进风口 1024为圆形口,其宽度D为圆形口的直径。
进风口1024为方形口,其宽度D为方形口的边长或对角线距离;或进风口1024为椭圆形口,其宽度D为椭圆口的大径或小径。
如图2至图4所示,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挡筋1026,设于导风隔板 102上,第一挡筋1026位于第一斜坡110和进风口1024之间;和/或第二挡筋1028,设于导风隔板102上,第二挡筋1028位于第二斜坡112和进风口102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位于第一斜坡110和进风口1024之间的设于导风隔板102上的第一挡筋1026和/或位于第二斜坡112和进风口1024之间的设于导风隔板102上的第二挡筋1028,可以有效减少换热器104边缘上凝结的水沿着第一斜坡110和/或第二斜坡112流向进风口102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换热器104为平板型结构、V型结构或M型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4为平板型结构、V型结构或M型结构,有利于增加换热器104的换热管1042长度,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暖风机,换热器固定在导风隔板上,一方面,简化了换热器的固定方式,减小了装配繁琐度,有利于提升暖风机的整体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优化了换热器与导风隔板之间的距离,减小了风阻,提升了换热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缩小暖风机的整体高度,使暖风机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暖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风隔板和换热器,所述导风隔板和所述换热器之间设有连接结构,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连接结构固定在所述导风隔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套设在所述换热管上的边板,所述边板与所述导风隔板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卡扣和卡槽,所述卡扣和所述卡槽中的一个设于所述边板上,另一个设于所述导风隔板上,当所述卡扣和所述卡槽卡接时,所述换热器固定在所述导风隔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导向面,设于所述卡扣上,所述导向面用于引导所述卡扣滑入所述卡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螺钉或螺栓固定结构、焊接固定结构和粘接固定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导风隔板上,所述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使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导风隔板之间留有设定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间距大于或等于30mm,并小于或等于4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所述导风隔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筋与所述第二支撑筋之间的位置处设有进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的内壁包括沿风向依次设置的缩口段和扩口段。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斜坡,所述第一支撑筋通过所述第一斜坡与所述导风隔板表面形成斜坡过渡;
第二斜坡,所述第二支撑筋通过所述第二斜坡与所述导风隔板表面形成斜坡过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斜坡为平面或弧形面;和/或
所述第二斜坡为平面或弧形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斜坡与所述导风隔板表面在接壤处形成第一交界线,和所述第二斜坡与所述导风隔板表面在接壤处形成第二交界线;
其中,所述第一交界线与所述第二交界线互相平行;和/或
所述进风口的宽度为D,所述第一交界线和所述第二交界线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L和所述D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为圆形口,其宽度D为所述圆形口的直径;或
所述进风口为方形口,其宽度D为所述方形口的边长或对角线距离;或
所述进风口为椭圆形口,其宽度D为所述椭圆口的大径或小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挡筋,设于所述导风隔板上,所述第一挡筋位于所述第一斜坡和所述进风口之间;和/或
第二挡筋,设于所述导风隔板上,所述第二挡筋位于所述第二斜坡和所述进风口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或7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平板型结构、V型结构或M型结构。
CN201721757525.5U 2017-12-15 2017-12-15 暖风机 Active CN207610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7525.5U CN207610385U (zh) 2017-12-15 2017-12-15 暖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7525.5U CN207610385U (zh) 2017-12-15 2017-12-15 暖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10385U true CN207610385U (zh) 2018-07-13

Family

ID=62798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57525.5U Active CN207610385U (zh) 2017-12-15 2017-12-15 暖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103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42727A (zh) * 2018-12-15 2019-03-08 成都前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上抽式燃气快速热水器风机安装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42727A (zh) * 2018-12-15 2019-03-08 成都前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上抽式燃气快速热水器风机安装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980113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7610385U (zh) 暖风机
WO2020062722A1 (zh) 一种翅片及具有其的热交换器
CN21098011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8332758U (zh) 一种风冷冰箱用的推入式椭圆管翅片蒸发器
CN103256834A (zh) 椭圆管翅片式换热器及顶出风空调室外机
CN105627636B (zh) 一种空气流动改进型机房空调
CN209042572U (zh) 一种风管机
CN203216159U (zh) 一种空调蒸发器
CN216204483U (zh) 一种相变式冷却换热器
CN203274549U (zh) 椭圆管翅片式换热器及顶出风空调室外机
CN212300042U (zh) 高效换热板片
CN210980114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1316485U (zh) 一种风叶压板及空调
CN208735733U (zh) 暖风机加热机构、暖风机
CN210861817U (zh) 蒸发器流路结构以及蒸发器、空调器
CN210180258U (zh) 一种蜂窝铆钉连接组装收水器
CN207610338U (zh) 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CN207280247U (zh) 一种具有导风换热片的高效换热器
CN207146875U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CN206724734U (zh) 一种高效快速冷凝器
CN106802104A (zh) 换热器波纹板
CN210833209U (zh) 一种冷凝管固定结构
CN20587853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824769A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