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00017U - 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00017U
CN207600017U CN201721617044.4U CN201721617044U CN207600017U CN 207600017 U CN207600017 U CN 207600017U CN 201721617044 U CN201721617044 U CN 201721617044U CN 207600017 U CN207600017 U CN 207600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water
pipe laying
pile foundation
p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1704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忠
陈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1704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000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00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000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包括建筑灌注桩、建筑底板、桩基埋管、水平埋管、接头、第一防水涂料、第二防水涂料、后砌混凝土墙和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建筑灌注桩桩头的顶部设有第一防水涂料,桩基埋管固定在建筑灌注桩内且桩基埋管的顶端伸出建筑灌注桩桩头,桩基埋管引出建筑灌注桩桩头的位置设有第二防水涂料,桩基埋管伸进建筑底板内并通过接头与水平埋管连接,水平埋管安装在建筑底板内部,地下室的外墙内侧设有后砌混凝土墙,水平埋管通过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与后砌混凝土墙的侧壁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减小埋管系统对建筑防水体系的破坏,提高建筑地下室防水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原材料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工业化时期,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的能源效率仅为33.4%,低于国际水平10个百分点,无论在能源消费强度还是单位产品能耗上都高出国际水平许多。国家建筑部科技司研究表明,中国建筑能耗总量正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接近3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重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而在建筑能耗中,空调系统能耗约占65%,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不仅是建筑节能的关键,而且对于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
应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常规能源是一个世界趋势,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大力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落实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方针的主要手段之一。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通过交换大地的能量,再由热泵机组向建筑物供冷供热,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空调系统,和常规的供热空调系统相比具有巨大的节能优势。
在我国,地源热泵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年该项技术成了国内建筑节能及暖通空调界的热门研究课题,并开始大量应用于工程实践,与此相关的热泵产品应运而生。在工程应用方面,土壤源(地埋管)地源热泵发展最快,应用潜力最大。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包括一个土壤祸合地热交换器,它或是水平地安装在地沟中,或是以U形管状垂直安装在竖井之中。不同的管沟或竖井中的热交换器并联连接,再通过不同的集管进入建筑中与建筑物内的水环路相连接,它通过循环液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在封闭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传热。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根据埋管位置的区别可分为钻孔埋管和桩基埋管两种形式。其中,桩基埋管是将地埋管换热器的PE管安装在建筑物混凝土桩基中,使其与建筑结构相结合,代替传统的钻孔型地埋管换热器。桩基埋管换热器中的灌注桩相当于钻孔埋管换热器中的钻孔回填材料。
常见的桩基埋管形式有单U型管、双U型管、W型管、并联三U型管等。它们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换热管预先放置于桩基的钢筋框架内部,浇筑混凝土时一起埋于建筑物地基部;另一种是将换热管先固定在建筑物地基的预制空心钢筋笼中,然后随钢筋笼一起下到桩井中,再浇筑混凝土。由于国内的建筑基础施工以钻孔灌注桩为主要形式,因此第二种形式的应用更为广泛。
目前桩基埋管换热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埋管的换热能力方面,鲜有研究关注于实施过程中对于建筑防水体系的影响。在地埋管换热系统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地埋管引入建筑内部,无论是从建筑底板还是从地下室外墙,都存在破坏建筑防水结构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本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将桩基埋管从建筑灌注桩内引出后连接水平埋管,水平埋管敷设于建筑底板内,可以有效减小埋管系统直接对建筑防水体系的破坏,提高建筑地下室防水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包括建筑灌注桩、建筑底板、桩基埋管、水平埋管、接头、第一防水涂料、第二防水涂料、后砌混凝土墙和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所述建筑灌注桩的外侧四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底板防水层和底板素混凝土垫层且建筑灌注桩的顶部高于底板防水层,所述建筑底板位于所述建筑灌注桩和底板防水层的上方,所述建筑灌注桩的顶部设有第一防水涂料且第一防水涂料的两端依次向下延伸至底板防水层和底板素混凝土垫层之间,所述桩基埋管固定在建筑灌注桩内且桩基埋管的顶端伸出建筑灌注桩,所述桩基埋管引出建筑灌注桩的桩头的位置设有第二防水涂料,所述桩基埋管的顶端伸进建筑底板内并通过接头与水平埋管连接,所述水平埋管安装在建筑底板内部并向地下室所在的方向延伸,所述地下室的外墙内侧设有后砌混凝土墙且后砌混凝土墙位于建筑底板的上方,所述水平埋管的一端伸进后砌混凝土墙内并从后砌混凝土墙的侧壁上伸出,所述水平埋管通过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与后砌混凝土墙的侧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砌混凝土墙内安装有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且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的端部伸出后砌混凝土墙的侧壁,所述水平埋管套设在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室的后砌混凝土墙的内侧安装有分集水器,所述水平埋管的一端依次通过钢塑接头和球阀与分集水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桩基埋管和水平埋管均为若干个,所述桩基埋管的底端为U型。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底板的内部设有钢筋,所述水平埋管通过钢丝固定在所述钢筋上。
进一步地,所述桩基埋管和水平埋管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所述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的端部伸出后砌混凝土墙的侧壁的长度为100mm,所述后砌混凝土墙的壁厚不小于450mm,所述第一防水涂料和第二防水涂料采用聚合物防水涂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保持了建筑底板和地下室外墙防水体系的完整性不受破坏。具体来说就是水平埋管由建筑灌注桩处接入建筑底板内,保持了底板防水层的不受破坏;同时,建筑底板内的水平埋管由后砌混凝土墙处引入地下室内,保持了地下室外墙防水层不受破坏。
(2)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穿管位置采取防水加强措施。具体来说就是桩基埋管出建筑灌注桩位置在原有建筑灌注桩的第一防水涂料之上涂刷第二防水涂料加强局部防水性能;同时,在建筑最底层后砌混凝土墙内侧引出水平埋管的位置设置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突出后砌混凝土墙的内壁,避免随水平埋管渗出的水滴延后砌混凝土墙的墙面流下而形成水渍。
(3)本实用新型的桩基埋管由建筑灌注桩处进入建筑底板内并连接水平埋管,水平埋管延建筑底板敷设至地下室的外墙内侧的后砌混凝土墙内引入室内,有效减少了水平埋管直接穿建筑底板或地下室的外墙进入室内而产生的渗水点,保持了建筑底板和地下室的外墙防水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桩基埋管出建筑灌注桩位置采用局部防水加强措施,有效降低建筑灌注桩渗水风险;水平埋管通过建筑底板最后从地下室的外墙内的后砌混凝土墙中引出,不需要破坏地下室的外墙防水体系,更进一步加强了地下室防水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桩基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底板与水平埋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平埋管接入地下室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和图3,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包括建筑灌注桩4、建筑底板1、桩基埋管3、水平埋管2、接头5、伸入垫层的第一防水涂料6、桩基埋管3的管头出桩处涂刷的第二防水涂料7、底板防水层8、桩内钢筋环箍11、底板素混凝土垫层9、建筑最底层的后砌混凝土墙15和后砌混凝土墙15内的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16,所述建筑灌注桩4的外侧四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底板防水层8和底板素混凝土垫层9且建筑灌注桩4的顶部高于底板防水层8,所述建筑底板1位于所述建筑灌注桩4和底板防水层8的上方,所述建筑灌注桩4的顶部设有第一防水涂料6且第一防水涂料6的两端依次向下延伸至底板防水层8和底板素混凝土垫层9之间,所述桩基埋管3固定在建筑灌注桩4内且桩基埋管3的顶端伸出建筑灌注桩4,所述桩基埋管3引出建筑灌注桩4的桩头的位置设有第二防水涂料7,桩基埋管3引出建筑灌注桩4位置在原有第一防水涂料6之上涂刷第二防水涂料7加强局部防水性能,在建筑灌注桩4与建筑底板1连接处,所述桩基埋管3的顶端通过接头5与水平埋管2连接,参见图3,地下室14的外墙23内侧设有后砌混凝土墙15(后砌混凝土墙15在建筑最底层的外墙23内侧,后砌混凝土墙15的厚度不小于450mm)且后砌混凝土墙15位于建筑底板1的上方,参见图2和图3,水平埋管2安装在建筑底板1内部并向地下室14的后砌混凝土墙15所在的方向延伸,水平埋管2的一端伸进后砌混凝土墙15内并从后砌混凝土墙15的侧壁上伸出,水平埋管2在后砌混凝土墙15内从建筑底板1引出,水平埋管2通过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16与后砌混凝土墙15的侧壁连接。
参见图3,所述后砌混凝土墙15内安装有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16且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16的端部伸出后砌混凝土墙15的侧壁,所述水平埋管2套设在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16内。
参见图3,所述地下室14的后砌混凝土墙15的内侧安装有分集水器19,所述水平埋管2的一端依次通过钢塑接头17和球阀18与分集水器19连接。后砌混凝土墙15内的水平埋管2在合适高度引出接至墙内侧的分集水器19上。所述分集水器19包括集水器和分水器,集水器通过回水管蝶阀和回水管平衡阀连接有集水器汇总管,分水器通过Y型过滤器20和供水管蝶阀21连接有分水器汇总管22。
所述桩基埋管3和水平埋管2均为若干个,所述桩基埋管3的底端为U型。
参见图1,所述建筑灌注桩4的内部设有钢丝网10,所述桩基埋管3固定在所述钢丝网10内。所述钢丝网10伸出建筑灌注桩4的顶部并通过桩内钢筋环箍11固定在所述建筑底板1上。
所述桩基埋管3和水平埋管2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所述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16的端部伸出后砌混凝土墙15的侧壁的长度为100mm,所述后砌混凝土墙15的壁厚不小于450mm,所述第一防水涂料6和第二防水涂料7采用聚合物防水涂料。
本实用新型保持了建筑底板1和地下室14外墙23防水体系的完整性不受破坏。具体来说就是水平埋管2由建筑灌注桩4处接入建筑底板1内,保持了底板防水层8的不受破坏;同时,建筑底板1内的水平埋管2由后砌混凝土墙15处引入地下室14内,保持了地下室14外墙23防水层不受破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穿管位置采取防水加强措施。具体来说就是桩基埋管3出建筑灌注桩4位置在原有建筑灌注桩4的第一防水涂料6(聚合物防水涂料)之上涂刷第二防水涂料7加强局部防水性能;同时,参见图3,在建筑最底层后砌混凝土墙15内侧引出水平埋管2的位置设置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16,所述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16突出后砌混凝土墙15内壁100mm,避免随水平埋管2渗出的水滴延后砌混凝土墙15的墙面流下而形成水渍。
参见图2,所述建筑底板1的内部设有钢筋12,所述水平埋管2通过钢丝13固定在所述钢筋12上,水平埋管2敷设于建筑底板1内。具体来说就是建筑底板1内的水平埋管2用钢丝13固定于建筑底板1板间层的钢筋12上,每20米长度留有一定的伸缩量,以应对建筑底板1浇筑过程中水平埋管2发生的热胀冷缩现象;建筑底板1内的水平埋管2穿越建筑底板1后浇带处采取特殊施工工艺和相应的保护措施。
本实用新型的桩基埋管3由建筑灌注桩4处进入建筑底板1内并连接水平埋管2,水平埋管2延建筑底板1敷设至地下室14外墙23内侧的后砌混凝土墙15内引入室内,有效减少了水平埋管2直接穿建筑底板1或地下室14的外墙23进入室内而产生的渗水点,保持了建筑底板1和地下室14的外墙23防水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桩基埋管3出建筑灌注桩4位置采用局部防水加强措施,有效降低建筑灌注桩4渗水风险;水平埋管2通过建筑底板1最后从地下室14的外墙23内的后砌混凝土墙15中引出,不需要破坏地下室14的外墙23防水体系,更进一步加强了地下室14防水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灌注桩、建筑底板、桩基埋管、水平埋管、接头、第一防水涂料、第二防水涂料、后砌混凝土墙和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所述建筑灌注桩的外侧四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底板防水层和底板素混凝土垫层且建筑灌注桩的顶部高于底板防水层,所述建筑底板位于所述建筑灌注桩和底板防水层的上方,所述建筑灌注桩的顶部设有第一防水涂料且第一防水涂料的两端依次向下延伸至底板防水层和底板素混凝土垫层之间,所述桩基埋管固定在建筑灌注桩内且桩基埋管的顶端伸出建筑灌注桩,所述桩基埋管引出建筑灌注桩的桩头的位置设有第二防水涂料,所述桩基埋管的顶端伸进建筑底板内并通过接头与水平埋管连接,所述水平埋管安装在建筑底板内部并向地下室所在的方向延伸,所述地下室的外墙内侧设有后砌混凝土墙且后砌混凝土墙位于建筑底板的上方,所述水平埋管的一端伸进后砌混凝土墙内并从后砌混凝土墙的侧壁上伸出,所述水平埋管通过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与后砌混凝土墙的侧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砌混凝土墙内安装有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且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的端部伸出后砌混凝土墙的侧壁,所述水平埋管套设在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的后砌混凝土墙的内侧安装有分集水器,所述水平埋管的一端依次通过钢塑接头和球阀与分集水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埋管和水平埋管均为若干个,所述桩基埋管的底端为U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底板的内部设有钢筋,所述水平埋管通过钢丝固定在所述钢筋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埋管和水平埋管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所述带止水翼环的钢套管的端部伸出后砌混凝土墙的侧壁的长度为100mm,所述后砌混凝土墙的壁厚不小于450mm,所述第一防水涂料和第二防水涂料采用聚合物防水涂料。
CN201721617044.4U 2017-11-28 2017-11-28 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 Active CN207600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17044.4U CN207600017U (zh) 2017-11-28 2017-11-28 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17044.4U CN207600017U (zh) 2017-11-28 2017-11-28 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00017U true CN207600017U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61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17044.4U Active CN207600017U (zh) 2017-11-28 2017-11-28 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000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4264A (zh) * 2019-03-11 2019-06-28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源热泵水平埋管系统埋设于基础内部的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4264A (zh) * 2019-03-11 2019-06-28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源热泵水平埋管系统埋设于基础内部的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65085B (zh) 耦合咸水层强制对流井式土壤源热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6168418B (zh) 一种冷热电联产地下连续墙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02808405B (zh) 一种pcc能量桩及制作方法
CN106225269B (zh) 一种冷热电联产pcc桩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1182711A (zh) 浅层地热能转换锚杆
CN106168417A (zh) 一种冷热电联产高压旋喷插芯组合桩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1285628B (zh) 加速地下水流动的复合土壤源热泵系统
CN202792688U (zh) 管桩环壁内埋式的双u型地源热泵地埋管系统
CN206583138U (zh) 一种桩内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
CN105953292A (zh) 一种使用清洁能源的供暖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CN207600017U (zh) 一种防水型桩基埋管系统
CN110453676B (zh) 一种预制能源桩构造设计及施工方法
CN1944807A (zh) 保温式多组管状换热器地能转换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CN103669336A (zh) 一种地温空调预制桩
CN108360523B (zh) 一种带温控装置的建筑结构
CN202787240U (zh) 一种地温空调预制桩
CN206583125U (zh) 封闭式内井循环换热管
CN206690296U (zh) 一种热水袋循环式混凝土养护装置
CN206222570U (zh) 基于排水抗浮基础的地源热泵系统
CN105350522A (zh) 预制钢筋混凝土能量桩系统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CN201024584Y (zh) 水暖地热管线铺设模板
CN202792689U (zh) 管桩环壁内埋式的螺旋管地源热泵地埋管系统
CN1944806A (zh) 低温地热能转换水泥土湿法搅拌桩
CN210917333U (zh) 一种能量桩系统
CN208536658U (zh) 一种地下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