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89875U - 活鱼暂养系统 - Google Patents

活鱼暂养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89875U
CN207589875U CN201721598408.9U CN201721598408U CN207589875U CN 207589875 U CN207589875 U CN 207589875U CN 201721598408 U CN201721598408 U CN 201721598408U CN 207589875 U CN207589875 U CN 2075898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ond
biological treatment
cultivation water
scratch 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984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悬旗
张保祥
吴小强
周受钦
罗超
夏长春
史立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IM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CIM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ongj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Shenzhen CIM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CIM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ongj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Shenzhen CIM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CIM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ongj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984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898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898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898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鱼暂养系统,该暂养系统包括暂养池、脱气装置、生物处理池和增氧装置。暂养池的一端设置有出水口。脱气装置位于暂养池的下游,用于对从出水口流出的养殖水进行脱气处理。生物处理池用于对从出水口流出的养殖水或经脱气处理后的养殖水进行生物处理。增氧装置位于生物处理池的下游,用于对从生物处理池流出的养殖水进行增氧处理,增氧装置与暂养池连通。由此,使得养殖水内对鱼有害的物质能够被有效地脱除,并且能够增加含氧量,保证活鱼的氧气的摄入。养殖水的水质能够保持稳定,不用频繁的换水,不需要保持较低水温,鱼就能很好的生存,并且暂养时间长,鱼的成活率高。

Description

活鱼暂养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活鱼暂养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销售的鱼以冷冻、冰鲜、活鱼三种为主,活鱼尤其受欢迎;但活鱼库存麻烦、存活率低且能耗高一直困扰着商家。目前主流的活鱼暂养主要通过降低水温、大量换水、大量曝气来保证鱼的存活,有耗能大、鱼类存活率低、暂养时间短等缺点。
已有的活鱼暂养系统多数是几个单独鱼池连接起来。首先,养鱼的水经过简单的过滤,过滤掉常见的大颗粒物,然后回到养鱼池,在养鱼池内铺设曝气管路,通过鼓风机或其他曝气装置经由曝气管路进行曝气,增加水体溶氧,由于空气中氧气占比只有21%左右,所以增氧效率很低。其次,由于无法去除鱼类排出的氨氮等废物,所以只能通过降低水温减少鱼体活动,延缓水质变差,水中积累的氨氮、亚硝酸盐、二氧化碳等无法被简单的过滤去除,只能通过换水保持水质,维持鱼的生存,所以现有暂养系统需要频繁换水。
由此,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为:
1)空气曝气增氧,使水温升高,维持低水温的能耗大;
2)简单过滤系统无法去除水中溶解的氨氮、亚硝酸盐等对鱼有害的物质,需频繁大量换水维持水质;
3)曝气增氧效率低,无法提高暂养密度;
4)没有二氧化碳去除装置,无法提高暂养密度。
因此,需要一种活鱼暂养系统,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活鱼暂养系统,其包括暂养池、脱气装置、生物处理池和增氧装置。
暂养池用于容纳养殖水和暂养活鱼,所述暂养池的一端设置有出水口。脱气装置位于所述暂养池的下游,用于对从所述出水口流出的养殖水进行二氧化碳的脱气处理。生物处理池用于对从所述出水口流出的养殖水或经脱气处理后的养殖水进行生物处理。
增氧装置位于所述生物处理池的下游,用于对从所述生物处理池流出的养殖水进行增氧处理,所述增氧装置与所述暂养池连通,以使养殖水回流至所述暂养池。
根据本方案,使得养殖水内的二氧化碳、氨氮、亚硝酸盐等对鱼有害的物质能够被有效地脱除,并且能够增加含氧量,保证活鱼的氧气的摄入。由此,该活鱼暂养系统的养殖水的水质能够保持稳定,不用频繁的换水,不需要保持较低水温,鱼就能很好的生存,并且暂养时间长,鱼的成活率高。尤其对经过饿养后的活鱼进行暂养,能够大大提高鱼的暂养密度。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暂存养殖水的第一暂存池,所述第一暂存池与所述暂养池的出水口经由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暂存池内的一部分养殖水流至所述脱气装置。
根据本方案,使得从暂养池流出的养殖水能够在第一暂存池内汇集,以方便输送至脱气装置。
优选地,所述生物处理池与所述第一暂存池连通,所述第一暂存池内的另一部分养殖水流至所述生物处理池,进行生物处理。
根据本方案,使得养殖水能够分路进行处理,并且对部分养殖水进行脱气处理就可以满足水中二氧化碳的去除要求。
优选地,所述第一暂存池内设置有第一驱动泵,所述第一驱动泵将所述第一暂存池内的一部分养殖水经由管路以喷淋地方式输送至填装有脱气填料的所述脱气装置的顶部。
根据本方案,养殖水可以通过第一驱动泵输送至脱气装置之上,并且采用喷淋地方式能够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二氧化碳的脱除效果。
优选地,所述生物处理池内设置有用于空气输入的曝气装置,以向生物细菌供氧和促使生物填料附着的水膜脱落,和/或所述输入的空气从位于所述生物处理池之上的所述脱气装置的底部进入。
根据本方案,有益菌能够获得生长所需的氧气,而且生物膜能够与水充分接触和促使生物填料上已老化的生物膜脱落。此外可以促进脱气填料内的空气的流动,提高脱气效果。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生物处理池下游、用于暂存从所述生物处理池流出的第二暂存池,所述第二暂存池内设置有将养殖水经由管路输送至所述增氧装置的第二驱动泵。
根据本方案,使得生物处理池和第二驱动泵分开设置,彼此互不干扰,保证第二驱动泵的正常工作。
优选地,所述暂养池、所述第一暂存池、所述生物处理池和所述第二暂存池通过彼此间的水位差实现养殖水的流动。
根据本方案,可以不用设置驱动水流动的驱动装置,节省了制造加工成本,并且系统整体结构简单。
优选地,所述暂养池、第一暂存池、生物处理池和所述第二暂存池构造成顶部为敞口式,以使养殖水的水温随室内温度而变化。
根据本方案,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活鱼暂养系统不用保持较低的温度,使得能够通过控制室内温度而使养殖水的水温变化,节省了能源成本。
优选地,所述暂养池构造成长方体结构,所述增氧装置设置在所述暂养池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出水口设置在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的底部。
根据本方案,从增氧装置流出的养殖水能够在暂养池中流动较长的距离,使得能够提高净化后的养殖水的利用率。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暂存池连通的制冷装置,以调节所述第一暂存池内的养殖水的水温。
根据本方案,可以通过单独设置制冷装置对养殖水进行水温的调节。
优选地,所述暂养池成排地设置,每个所述暂养池对应地设置有所述增氧装置和所述出水口。
根据本方案,可以对活鱼暂养系统进行模块化布置。
优选地,所述生物处理池、脱气装置和第二暂存池成组地设置,以当所述暂养池设置多个时,增加水处理的效率。
根据本方案,可以对活鱼暂养系统进行模块化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方案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的活鱼暂养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活鱼放置于暂养池内,养殖预定时间后,对养殖水进行二氧化碳的脱气处理;
S2,经脱气处理后的养殖水进行生物处理;和
S3,经生物处理后的养殖水进行增氧处理,得到净化后的养殖水并回流至所述暂养池。
根据本方案,使得养殖水内的二氧化碳、氨氮、亚硝酸盐等对鱼有害的物质能够被有效地脱除,并且能够增加含氧量,保证活鱼的氧气的摄入。再者,使得养殖水的水质能够保持稳定,不用频繁的换水,不需要保持较低水温,鱼就能很好的生存,并且暂养时间长,鱼的成活率高。尤其对经过饿养后的活鱼进行暂养,能够大大提高鱼的暂养密度。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中,将所述养殖水流至第一暂存池暂存,对所述第一暂存池内的一部分养殖水进行二氧化碳的脱气处理。
根据本方案,使得从暂养池流出的养殖水能够在第一暂存池内汇集,以方便对一部分养殖水进行脱气处理。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中,还包括步骤S11,将所述第一暂存池内的另一部分养殖水直接进行生物处理。
根据本方案,使得养殖水能够分路进行处理,并且对部分养殖水进行脱气处理就可以满足水中二氧化碳的去除要求。
优选地,在步骤S1中,所述第一暂存池内的一部分养殖水以喷淋地方式分散至脱气填料,并与空气进行接触以脱除二氧化碳。
根据本方案,能够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二氧化碳的脱除效果。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2中,对养殖水进行空气的曝气处理,以向生物细菌供氧和促使生物填料附着的水膜脱落。
根据本方案,有益菌能够获得生长所需的氧气,而且生物膜能够与水充分接触和促使生物填料上已老化的生物膜脱落。此外可以促进脱气填料内的空气的流动,提高脱气效果。
优选地,在步骤S2和步骤S3之间,还包括步骤S23,经生物处理的养殖水先流至第二暂存池,再经由设置在所述第二暂存池内的第二驱动泵输送。
根据本方案,使得第二驱动泵的运行不被干扰。
优选地,所述养殖水的水温通过调节室内温度而控制,和/或所述养殖水的水温通过制冷装置而控制。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活鱼暂养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示出的活鱼暂养系统的另一个立体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示出的线A-A所截的截面示意图;以及
图4为图1中示出的暂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暂养部分 110:暂养池
120:分区隔网 111:前端
112:后端 130:排水管路
140:排污管路 200:水处理部分
210:第一暂存池 211:第一驱动泵
212:布水装置 220:第一连通口
230:生物处理池 240:第二连通口
250:隔板 260:脱气装置
270:第二暂存池 271:第二驱动泵
280:增氧装置 281:容器本体
282:容纳腔 283:顶部进水口
284:底部出水口 285:进氧管
286:回流管 287:管接头
290:排污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例,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活鱼暂养系统,用于在出售之前或其他需要情况时对活鱼进行预定时间的暂养。
如图1至图2所示,该暂养系统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暂养部分100和水处理部分200。暂养部分100包括作为活鱼暂养场所的暂养池110,其可以容纳预定量的养殖水。由于活鱼在生存的状态下会排出一些诸如氨氮、二氧化碳等废物,使得养殖水的水质逐渐变差。为了改善水质,从暂养部分100流出的水质较差的养殖水会流至水处理部分200,进行生物处理、二氧化碳的脱气处理和增氧处理,得到的净化后的养殖水回流至暂养部分100。整个暂养系统中,养殖水的处理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连续循环的过程。
具体地,暂养池110构造成采用板材制成的水平设置的长方体结构,暂养池110的顶部为敞口式,这样能够通过控制室内温度而使养殖水的水温变化。暂养池110内设置有一个或以上的分区隔网120,这样可以在用分区隔网120分隔的养殖区域内放置不同种类的或不同批次的活鱼。优选地,分区隔网120能够沿长度方向可移动,以使活鱼能够聚集至一端方便捞取。
进一步地,暂养池110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后端112)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可以设置在暂养池110的端壁、底壁或侧壁的底部。出水口经由排水管路130连通至水处理部分200的进水口,以使水质较差的养殖水输送至水处理部分200。
具体地,水处理部分200包括第一暂存池210、生物处理池230、脱气装置260、第二暂存池270和增氧装置280。第一暂存池210位于暂养池110的下游,并且与暂养池110的出水口经由排水管路130连通,以使从暂养池110流出的水质较差的养殖水能够暂存。生物处理池230位于第一暂存池210的下游,并且与第一暂存池210连通,以使第一暂存池210内的一部分养殖水流至生物处理池230,进行生物处理。
脱气装置260位于第一暂存池210的下游和生物处理池230的上游,用于对第一暂存池210内的一部分养殖水进行二氧化碳的脱气处理,然后再流入生物处理池230,进行生物处理。第二暂存池270设置在生物处理池230下游、用于暂存从生物处理池230流出的养殖水。增氧装置280位于第二暂存池270的下游,用于对从生物处理池230流出的养殖水进行增氧处理,增氧装置280与暂养池110连通,以使净化后的养殖水回流至暂养池110。
进一步地,沿高度方向,第一暂存池210的进水口的位置高于暂养池110的出水口的位置,并且第一暂存池210的水位高于暂养池110的水位,这样可以通过彼此间的水位差实现养殖水的流动。
第一暂存池210内设置有第一驱动泵211,第一驱动泵211将第一暂存池210内的一部分养殖水经由管路以喷淋地方式输送至脱气装置260的顶部。优选地,位于脱气装置260上方设置有布水装置212,以使水流以喷淋地方式向下流动。图中示出的布水装置212为带孔的管道,如果需要和/或期望,也可以为诸如喷头等布水装置212。
第一暂存池210作为从暂养池110流出的养殖水的汇合池,能够当暂养池110设置有多个时,每个暂养池110中的养殖水均可以在第一暂存池210内先混合,然后再分流进行处理。这样可以使得系统的总体积较小,能够节省空间,方便搬运,还能减少用于驱动水循环的第一驱动泵211的设置数量,降低加工资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养殖水通过生物处理池230和第一暂存池210的底部的第一连通口220流入生物处理池230。生物处理池230内培养有大量的硝化细菌等有益菌,利用有益菌将养殖水内的氨氮、亚硝酸盐等对鱼有害的物质去除。为了方便硝化细菌等有益菌挂膜和保持有益菌的活性,生物处理池230内可以设置有能够在水中浮动的生物填料(未示出)和用于空气输入的曝气装置(未示出)。在曝气的过程中,不仅有益菌能够获得生长所需的氧气,而且养殖水不规则地流动使得推动生物填料在池内晃动,以使生物膜能够与水充分接触和促使生物填料上已老化的生物膜脱落。新的生物膜继续挂膜,如此往复使得有益菌能够保持较高的繁殖能力和生长活性。
由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活鱼吸入后会减少血液中的氧气的含量,不利于生长。为了提高活鱼对氧气的利用率,需要进行二氧化碳的脱气处理。本实用新型的脱气原理为利用水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分压高于与其接触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分压,使得二氧化碳从水中溢出。
具体地,脱气装置260由支架支撑使得其能够位于生物处理池230的上方,并且构造成使得养殖水能够从顶部进入,从底部流出。脱气装置260的底部敞开设置,室内空气和曝气装置输入的空气能够从底部进入。为了增加脱气效果,脱气装置260包括脱气填料,养殖水能够在脱气填料内与空气充分地接触,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除。优选地,为了使得空气能够更好地流通,脱气装置260可以构造成空气能够从四周进入。
如图3所示,养殖水从第二暂存池270和生物处理池230的顶部的第二连通口240流入第二暂存池270。第二暂存池270的水位高于生物处理池230的水位,这样可以通过彼此间的水位差实现养殖水的流动。第二暂存池270内设置有将养殖水经由管路272输送至增氧装置280的第二驱动泵271,作为系统内水循环的第二驱动源。第二驱动泵271优选为诸如离心泵等叶片泵,当然也可以为诸如往复泵的容积泵。
需要说明地是第二暂存池270为优选方案,当第二驱动泵271为叶片泵时,为了防止直接设置于生物处理池230内后,曝气会使得发生气蚀的现象损坏叶片,并且为了防止生物填料堵塞泵的进口,由此,第二驱动泵271单独地设置于第二暂存池270内。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可以不用设置第二暂存池270。譬如第二驱动泵271可以选用容积泵,设置于生物处理池230内,并且可以用隔网隔开生物填料。
增氧装置280设置于暂养池110的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前端111),与出水口的位置相对应,这样沿前端111到后端112的养殖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的含量会逐渐增加,从而可以提高净化后的养殖水的利用率。增氧装置280的增氧原理为养殖水在输送的过程中与氧气进行混合,并且利用密闭空间内氧压的增加以提高与水的溶氧水平,这样实现了养殖水的高效增氧。
具体地,如图4所示,增氧装置280包括具有容纳腔282的容器本体281,容器本体281设置有顶部进水口283和底部出水口284。顶部进水口283与第二驱动泵271经由管路272连通,用于将第二暂存池210内的养殖水输送至容纳腔282内,底部出水口284与暂养池110连通,养殖水能够在容器本体281底部汇集,以形成密闭空间。
优选地,容器本体281构造成塔形并通过固定件固定至暂养池110,其三分之一的部分位于水面之上,顶部进水口283的口径较小,大致等于或小于与连接其的管路272的管径,底部出水口284的口径可以构造成大致等于或略小于塔形容器本体281的塔径,使得养殖水能够在底部更好地流通。如果需要和/或期望,顶部进水口283的口径可以设置为比上述较大的口径,底部出水口284可以设置为比上述较小的口径。
容器本体281的顶部进水口283处连接有进氧管285,以向容器本体281输送纯的氧气。氧气在顶部进水口283处与养殖水进行混合,然后进入容纳腔282内,一部分氧气被养殖水夹带会与底部的养殖水汇集,以微小气泡的形式悬浮在水中,逐步溶解,溶氧量较高的部分养殖水从底部出水口284流至暂养池110内。另一部分氧气未被溶解会在容纳腔282内逐渐聚集形成氧气仓,进而氧压逐渐升高,升高的氧压会使养殖水的溶氧水平进一步地提高,达到高的溶氧要求。当氧气输入的量较大时,并且水的溶氧量达到饱和后,随着容纳腔282内氧压的增加会使得容器本体281内的养殖水的液面低于暂养池110内的养殖水的液面。
进一步地,容器本体281的顶部设置有回流管286,回流管286沿高度方向竖直地设置,下端连接至容器本体281并与容纳腔282连通,上端设置在顶部进水口283处,以使容纳腔282内的氧气因氧压回流至回流管286再次与养殖水进行混合。这样可以实现氧气的多次与养殖水混合,以提高氧气的利用率,达到更高地溶氧要求。
为了方便组装制造,顶部进水口283处设置有连接管路272和顶部进水口283的管接头287,管接头287可以为一直通的短管,并且可拆卸地固定。进氧管285和回流管286的上端分别地连接至管接头287,以使氧气在管接头287内与养殖水进行混合。如果需要和/或期望,进氧管285和回流管286的上端可以分别地连接至管路272。
进一步地,水处理部分200中的第一暂存池210、生物处理池230和第二暂存池270设置于暂养池110的前端111,由一个采用板材制成的长方体容器,并且经由隔板250分隔而成。隔板250上分别地设置有第一连通口220和第二连通口240,两个连通口处可以设置隔网以阻挡生物填料、脱落的生物膜等物体。第一暂存池210、生物处理池230和第二暂存池270构造成顶部为敞口式,以使养殖水的水温随室内温度而变化。
优选地,水处理部分200还包括第一暂存池210连通的制冷装置(未示出),以调节第一暂存池210内的养殖水的水温。制冷装置可以为制冷机或者能够向系统中补给新水的冷水机。需要说明的是整个系统中养殖水的温度控制主要是通过室内温度来实现的,制冷装置用于快速调节水温。
优选地,如果制冷装置为冷水机,可以在输送水的分支管路上设置杀菌装置,例如紫外线杀菌器或臭氧杀菌器,以使补给的新水不会引入细菌,保证活鱼的成活率。
暂养部分100和水处理部分200构造成一个整体构件,以便于搬运。还可以设置排污管路140、290,以当系统停止使用、清理各个池时,将沉淀的污泥和杂质经由排污管路140、290外排收集。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管路上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阀门等部件,譬如排水管路130和排污管路140、290设置阀门,以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实现养殖水的流通或污水的外排。
本实用新型的活鱼暂养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布局。可以根据水处理部分200的水处理能力,特别是增氧处理能力,将暂养池110成排地设置,生物处理池230、脱气装置260和第二暂存池270成组地设置,以当暂养池110设置多个时,增加水处理的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图中示例性地示出了暂养池110沿宽度方向成排地设置有四个,每两个暂养池110作为一组,并对应地设置有增氧装置280、出水口和排污管路140、290。池内的养殖水经由出水口、共同排水管路130汇合输送至水处理部分200的进水口。生物处理池230、脱气装置260和第二暂存池270设置有两组分别地位于第一暂存池210的两侧。每组的生物处理池230、脱气装置260和第二暂存池270将养殖水循环回对应相邻的暂养池110。第二驱动泵271可以设置有两个,以分别地向每组的两个暂养池110中的增养装置输送养殖水,也可以设置一个,通过两个分管路分别地向每组的两个暂养池110中的增养装置输送养殖水。
当采用模块化布局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地设置各个池的数量和水容纳体积,得到水质符合要求的养殖水。还可以合理地布置进水管路
需要理解的是本文提及的“长度方向”是指沿暂养池110的长度方向,在图示实施例中,也可以限定为活鱼暂养系统的长度方向。是本文提及的“宽度方向”是指沿暂养池110的宽度方向,在图示实施例中,也可以限定为活鱼暂养系统的宽度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活鱼暂养方法,用于在出售之前或其他需要情况时对活鱼进行预定时间的暂养。
该活鱼暂养方法使用上述方案中的活鱼暂养系统而进行的。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活鱼放置于暂养池110内,养殖预定时间后,将养殖水先流至第一暂存池210暂存,对第一暂存池210内的一部分养殖水进行二氧化碳的脱气处理。优选地,在步骤S1中,第一暂存池210内的一部分养殖水以喷淋地方式分散至脱气填料,并与空气进行接触以脱除二氧化碳。
S11,将第一暂存池210内的另一部分养殖水直接进行生物处理。本实用新型采用分路处理养殖水的方式
S2,经脱气处理后的养殖水进行生物处理。优选地,在步骤S2中,对养殖水进行空气的曝气处理,以向生物细菌供氧和促使生物填料附着的水膜脱落。
S23,经生物处理的养殖水先流至第二暂存池270,再经由设置在第二暂存池270内的第二驱动泵271输送。
S3,经生物处理后的养殖水进行增氧处理,得到净化后的养殖水并回流至暂养池11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活鱼暂养方法通常活鱼为饿养了预定时间的活鱼,并且在暂养的过程中不会对活鱼投食,持续饿养状态。这样使得活鱼排出的粪便等杂物会相对较少,因此,在水处理过程中,只需要将对活鱼生存有害的二氧化碳、氨氮等物质进行去除,和增加氧气的含量就可以满足活鱼的暂养要求,保证成活率。
具体地,由于活鱼处于饿养的状态,对水质要求可以不用太高,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只需保持预定范围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对养殖水进行分路处理,只需要对一部分养殖水进行脱气处理就可以满足全部暂养水中总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需求,保证鱼的存活率和相对高的暂养密度。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可以将全部的养殖水都进行脱气处理,以使二氧化碳含量更低。如此,需要说明的是可能会增加脱气装置260的工作负荷,或者需要更换处理量更大的脱气装置260。
整个养殖系统中除了第一驱动泵211和第二驱动泵271作为控制水循环的驱动源,还由于暂养池110和各个处理池彼此相邻地连通,因此,采用了水位差作为水流动的第二动力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养殖水的处理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连续循环的过程,使得存在的水位差可以不用太大,就可以满足水质的要求。
优选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养殖水不用控制较低的水温,因此,养殖水的温度可以采用室内温度与水进行热交换的形式,控制室内温度使得养殖水的水温范围为10~30℃。需要说明的是水温是根据暂养的鱼种而设定的,一般对于冷水鱼,暂养温度需接近或略低于冷水鱼的正常水温要求,温水鱼亦如此。如果需要快速或短暂调节水温时,养殖水的水温可以通过制冷装置而控制。
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为暂养池110的水容量为50m3,水处理部分200的总水容量约为10.4m3,其中,第一暂存池210的水容量约为2m3,3.5×2=7m3,第二暂存池270的水容量约为0.7×2=1.4m3
控制水循环的总流量最大为使得暂养池110内的养殖水能够每小时循环2次。即控制第一驱动泵211和第二驱动泵271总的流量和最大约为100m3/h。水循环流量的大小可随鱼种和暂养密度等因素可调节,暂养密度越小,水循环流量越小。通常脱气装置260的流量为实际流量的1/4,若暂养密度较低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关闭脱气装置的运行。
本优选实施例能够使得鱼的暂养密度最高能达到100kg/m3,暂养时间相对较长。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2)

1.一种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容纳养殖水和暂养活鱼的暂养池,所述暂养池的一端设置有出水口;
脱气装置,位于所述暂养池的下游,用于对从所述出水口流出的养殖水进行二氧化碳的脱气处理;
生物处理池,用于对从所述出水口流出的养殖水或经脱气处理后的养殖水进行生物处理;和
增氧装置,位于所述生物处理池的下游,用于对从所述生物处理池流出的养殖水进行增氧处理,所述增氧装置与所述暂养池连通,以使养殖水回流至所述暂养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暂存养殖水的第一暂存池,所述第一暂存池与所述暂养池的出水口经由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暂存池内的一部分养殖水流至所述脱气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处理池与所述第一暂存池连通,所述第一暂存池内的另一部分养殖水流至所述生物处理池,进行生物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暂存池内设置有第一驱动泵,所述第一驱动泵将所述第一暂存池内的一部分养殖水经由管路以喷淋地方式输送至填装有脱气填料的所述脱气装置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处理池内设置有用于空气输入的曝气装置,以向生物细菌供氧和促使生物填料附着的水膜脱落,和/或所述输入的空气从位于所述生物处理池之上的所述脱气装置的底部进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生物处理池下游、用于暂存从所述生物处理池流出的第二暂存池,所述第二暂存池内设置有将养殖水经由管路输送至所述增氧装置的第二驱动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暂养池、所述第一暂存池、所述生物处理池和所述第二暂存池通过彼此间的水位差实现养殖水的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暂养池、所述第一暂存池、所述生物处理池和所述第二暂存池构造成顶部为敞口式,以使养殖水的水温随室内温度而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暂养池构造成长方体结构,所述增氧装置设置在所述暂养池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出水口设置在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暂存池连通的制冷装置,以调节所述第一暂存池内的养殖水的水温。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暂养池成排地设置,每个所述暂养池对应地设置有所述增氧装置和所述出水口。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活鱼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处理池、脱气装置和第二暂存池成组地设置,以当所述暂养池设置多个时,增加水处理的效率。
CN201721598408.9U 2017-11-24 2017-11-24 活鱼暂养系统 Active CN2075898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98408.9U CN207589875U (zh) 2017-11-24 2017-11-24 活鱼暂养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98408.9U CN207589875U (zh) 2017-11-24 2017-11-24 活鱼暂养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89875U true CN207589875U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60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98408.9U Active CN207589875U (zh) 2017-11-24 2017-11-24 活鱼暂养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8987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2221A (zh) * 2017-11-24 2019-06-04 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活鱼暂养系统及使用其的活鱼暂养方法
CN110178780A (zh) * 2019-03-26 2019-08-30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观赏鱼过水系统
CN112772471A (zh) * 2021-01-26 2021-05-11 贵州省水产研究所 一种用于冷水鱼与常温鱼的套式养殖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2221A (zh) * 2017-11-24 2019-06-04 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活鱼暂养系统及使用其的活鱼暂养方法
CN110178780A (zh) * 2019-03-26 2019-08-30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观赏鱼过水系统
CN112772471A (zh) * 2021-01-26 2021-05-11 贵州省水产研究所 一种用于冷水鱼与常温鱼的套式养殖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99431B1 (en) Indoor automatic aquaculture system
CN207589875U (zh) 活鱼暂养系统
CN102177867A (zh) 高效经济的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
CN204670146U (zh) 一种用于养殖小型水生生物的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9479776B (zh) 一种工厂化克氏原螯虾繁育方法
CN108739617B (zh) 一种鲟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供水系统
KR101919254B1 (ko) 관상새우 양식시스템
CN206835958U (zh) 一种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CN103283642A (zh) 一种对虾虾苗室内高密度暂养水质调控方法
CN112913767A (zh) 一种封闭式循环水养殖亚东鲑的系统及其方法
US20030131800A1 (en) Method of culturing zooplankton,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by the same, and culture obtained by the same
CN109479800A (zh) 一种可叠层工厂化高效养殖的多孔虾巢
CN201008306Y (zh) 大规模鱼缸养殖水循环系统
CN207444009U (zh) 一种低能耗封闭循环鱼草共生系统
CN207754365U (zh) 一种三文鱼水循环养殖系统
CN109601459A (zh) 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自净式循环水养殖系统
KR101085597B1 (ko) 다중 여과조를 구비하는 수족관
CN109832221A (zh) 活鱼暂养系统及使用其的活鱼暂养方法
CN109479777A (zh) 一种工厂化克氏原螯虾养殖方法
CN214593404U (zh) 一种适用于叶类蔬菜的无土培育系统
CN211745869U (zh) 节能型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9704518B (zh) 一种水产养殖的水质控制系统
CN207167464U (zh) 一种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13415903A (zh) 水体微生物繁殖用有机物高效投放装置及其投放方法
CN200953789Y (zh) 一种水族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63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b1001-b1004, No. 20, Gaoxin South seven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IMC SECURITY AND SMART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CIM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IMC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02, block a, phase I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1057 Nanhai Avenue, Shekou,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IMC SECURITY AND SMART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CIM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IMC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07

Address after: 518000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b1001-b1004, No. 20, Gaoxin South seven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IMC SECURITY AND SMART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CIM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IM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63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b1001-b1004, No. 20, Gaoxin South seven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IMC SECURITY AND SMART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CIM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IMC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