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88374U - 一种卡线结构及变桨驱动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卡线结构及变桨驱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88374U
CN207588374U CN201721070344.5U CN201721070344U CN207588374U CN 207588374 U CN207588374 U CN 207588374U CN 201721070344 U CN201721070344 U CN 201721070344U CN 207588374 U CN207588374 U CN 2075883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ing part
stent
deck
wire structure
card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703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甘德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ovan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ov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ovan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ov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703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883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883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883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卡线结构及变桨驱动器,所述卡线结构包括支架、弹性件和卡座,所述卡座以可左右滑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第一抵挡部,所述卡座包括第二抵挡部,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支架和所述卡座上,并通过作用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卡座的弹力,使得所述第一抵挡部和所述第二抵挡部夹持待固定线缆。如此,用户只需要按压所述卡座即可实现所述第二抵挡部和所述第一抵挡部对线缆的夹紧或者松脱,具有结构简单巧妙、性能稳定可靠、成本低廉且操作简易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卡线结构及变桨驱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风电能源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卡线结构及变桨驱动器。
背景技术
风电作为清洁能源,本身优势明显,目前已经成为继煤电、水电之后我国第三大主力能源。风电变桨驱动器是风电系统的核心部件,通常安装在超过80米的高塔上,所以各种控制线电缆电气连接要求非常可靠,需要卡紧同时也要求方便折装。当今行业中,风电变桨驱动器控制线电缆的卡线方式基本上是扎线带捆绑、螺丝压加上五金件组合锁紧或使用其它昂贵的结构件等,上述方法的实施、维护都极为不方便,且成本高。
为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卡线结构及变桨驱动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可以用于风电变桨驱动器的卡线结构,其结构简单巧妙、性能稳定可靠、成本低廉且操作简易,用户通过简单的按压动作即可夹紧或者松脱风电变桨驱动器的控制线电缆。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提供一种卡线结构,包括支架、弹性件和卡座,所述卡座以可左右滑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第一抵挡部,所述卡座包括第二抵挡部,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支架和所述卡座上,并通过作用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卡座的弹力,使得所述第一抵挡部和所述第二抵挡部夹持待固定线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线结构中,所述卡座还包括操作部,且在所述卡座安装到所述支架时,所述操作部和所述第二抵挡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抵挡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抵挡部与所述操作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线结构中,所述第一抵挡部的右侧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操作部的左侧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弹性件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线结构中,所述第二抵挡部的自由端倾向所述第一抵挡部延伸形成一防脱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线结构中,所述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挡部末端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抵挡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抵挡部具有用于抵接所述主体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挡部的一侧的第一前限位部和可活动的容置于所述第一导向孔的第一导引部;所述操作部具有用于抵接所述主体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挡部的一侧的第二前限位部和可活动的容置于所述第二导向孔的第二导引部;所述卡座包括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导引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二导引部的末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用于抵接所述主体部的背离所述第一抵挡部的一侧的后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线结构中,所述主体部还设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导向孔的可供所述第二抵挡部穿过的第一让位孔和连通于所述第二导向孔的可供所述操作部穿过的第二让位孔,所述第一让位孔和所述第二让位孔之间的间隔与所述第二抵挡部和所述操作部之间的间隔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线结构中,所述支架还包括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连接固定在变桨驱动器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线结构中,所述支架还包括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当所述安装部连接固定于所述变桨驱动器上时抵持所述变桨驱动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线结构中,所述卡线结构包括多个所述卡座,所述支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抵挡部,多个所述卡座与多个所述第一抵挡部一一对应的配置,每一所述第一抵挡部与对应的所述卡座的所述操作部之间均通过弹性件连接,每一所述第一抵挡部与对应的所述卡座的所述第二抵挡部均用于共同的夹持待卡定线缆。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变桨驱动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卡线结构,且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变桨驱动器的机箱的侧部。
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线结构,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包括支架、弹性件和卡座,所述卡座以可左右滑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第一抵挡部,所述卡座包括第二抵挡部,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支架和所述卡座上,并通过作用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卡座的弹力,使得所述第一抵挡部和所述第二抵挡部夹持待固定线缆。如此,用户只需要按压所述卡座即可实现所述第二抵挡部和所述第一抵挡部对线缆的夹紧或者松脱,具有结构简单巧妙、性能稳定可靠、成本低廉且操作简易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线结构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卡线结构100包括支架1、弹性件3和卡座2,所述卡座2以可左右滑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架1,所述支架1具有第一抵挡部14,所述卡座2包括第二抵挡部21,所述弹性件3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支架1和所述卡座2上,并通过作用于所述支架1和所述卡座2的弹力,使得所述第一抵挡部14和所述第二抵挡部21夹持待固定线缆。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支架1由金属制成,其包括呈片状的主体部11和呈片状的第一抵挡部14,所述第一抵挡部14与所述主体部11为一体结构,而且,所述主体部11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挡部14的末端。所述主体部11设有贯通所述主体部11的呈长方形的第一导向孔111和呈长方形的第二导向孔113,所述第一导向孔111和所述第二导向孔11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抵挡部14的左右两侧。
所述卡座2由金属制成,参见图1,其包括相对的呈片状的第二抵挡部21和呈片状的操作部22,所述第二抵挡部21和所述操作部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抵挡部14的左右两侧。
所述第二抵挡部21的上、下两端凸伸形成两个第一前限位部211,两个所述第一前限位部211位于所述主体部11的前侧(即朝向所述第一抵挡部14的一侧),用于抵接所述主体部11的前侧(即朝向所述第一抵挡部14的一侧)。所述第二抵挡部21的后端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收缩以形成与所述第一导向孔111的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导引部212,所述第一导引部212可左右滑动的容置于所述第一导向孔111中。
类似的,所述操作部22的上、下两端凸伸形成两个第二前限位部221,两个所述第二前限位部221位于所述主体部11的前侧,用于抵接所述主体部11的前侧。所述操作部22的后端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收缩以形成与所述第二导向孔113的尺寸相匹配的第二导引部222,所述第二导引部222可左右滑动的容置于苏搜狐第二导向孔113中。
另外,所述卡座2还包括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导引部212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导引部222的后端的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呈片状,位于所述主体部11的后侧(即背离所述第一抵挡部14的一侧),其上、下两端凸伸形成两个后限位部231,两个所述后限位部231用于抵接所述主体部11的后侧。
所述卡线结构100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弹性件3处于自由伸缩的状态,所述操作部22的右侧抵靠于所述第二导向孔113的孔壁,所述第二抵挡部21与所述第一抵挡部14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第二抵挡部21与所述第一抵挡部14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待卡定线缆的直径。
使用所述卡线结构100的过程中,参见图5,用户向左按压所述操作部22即可推动所述卡座2向左位移,并压缩所述弹性件3,同时,还使得所述第二抵挡部21与所述第一抵挡部14之间的距离增大,由此方便用户将待卡定线缆放置在所述第一抵挡部14与所述卡线之间,待所述线缆放置到位后,用户只需松开所述操作部22,所述操作部22在所述弹性件3的弹力作用下向右位移,与所述操作部22连接的第二抵挡部21也随着所述操作部22向右位移,使得所述第二抵挡部21与所述第一抵挡部14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所述第二抵挡部21和所述第一抵挡部14共同的夹紧所述线缆。同理,当需要松开所述待卡定线缆时,用户只需向左按压所述操作部22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待卡定线缆需要接地时,可直接剖开所述待卡定线缆的外绝缘皮露出金属屏蔽层后把剖开露出段置于所述第二抵挡部21和所述第一抵挡部14之间即可。
由上可知,所述卡线结构100具有结构简单巧妙、性能稳定可靠、成本低廉且操作简易的优点,若将所述卡线结构100应用在变桨驱动器4上,可大幅减少维护所述变桨驱动器4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
进一步地,参见图1,所述第一抵挡部14的右侧设有第一定位部141,所述操作部22的左侧设有第二定位部223,所述弹性件3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定位部141和所述第二定位部22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141和所述第二定位部223采用尺寸相同的螺柱,而且,所述第一定位部141与所述第二定位部223相对准。所述弹性件3采用尺寸与所述螺柱相匹配的弹簧,所述弹性件3的左右两端分别恰好套固于所述第一定位部141和所述第二定位部223。如此一来,可保证所述卡座2往复移动的路径不会偏位,同时,还可防止所述弹性件3晃动甚至弹出。
进一步地,参见图5,所述第二抵挡部21的自由端倾向所述第一抵挡部14延伸形成一防脱部21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挡部21的前端(即所述自由端)偏向所述第一抵挡部14倾斜,由此形成呈片状的所述防脱部213。如此一来,当所述第二抵挡部21与所述第一抵挡部14之间夹持有所述待卡定线缆时,所述防脱部213与所述第一抵挡部14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二抵挡部21与所述第一抵挡部14之间的距离,可以防止所述待卡定线缆从前端脱落。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所述主体部11还设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导向孔111的可供所述第二抵挡部21穿过的第一让位孔112和连通于所述第二导向孔113的可供所述操作部22穿过的第二让位孔114,所述第一让位孔112和所述第二让位孔114之间的间隔与所述第二抵挡部21和所述操作部22之间的间隔相匹配。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让位孔112的右侧与所述第一导向孔111连通,所述第一让位孔112呈长方形,其尺寸略大于所述第二抵挡部21的尺寸,所述第二让位孔114的右侧与所述第二导向孔113连通,所述第二让位孔114呈长方形,其尺寸略大于所述操作部22的尺寸。所述第一让位孔112与所述第二让位孔114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抵挡部21与所述操作部22之间的距离。
所述卡线结构100的组装过程为:将所述卡座2安装于所述支架1时,只需将所述第二抵挡部21对准所述第一让位孔112,同时,将所述操作部22对准所述第二让位孔114,然后将所述第二抵挡部21和所述操作部22同时的分别穿出所述第一让位孔112和所述第二让位孔114,当两个所述后限位部231抵接所述主体部11的后侧时,向右推动所述卡座2即可将所述卡座2安装于所述支架1上,最后,将所述弹性件3安装于所述第一抵挡部14和所述操作部22之间,即可完成所述卡线结构100的组装。
所述卡线结构100的拆解过程为:将所述弹性件3压缩至脱离所述第一定位部141和所述第二定位部223,取出所述弹性件3,然后向左推动所述卡座2,使得所述第二抵挡部21和所述操作部22分别对准所述第一让位孔112和所述第二让位孔114,此时,用户可向后抽出所述卡座2,至此完成所述卡线结构100的拆解。
如此,可简化所述卡线结构100的组装和拆解过程。
进一步的,参见图4和图5,所述支架1还包括与所述主体部11连接的安装部12,所述安装部12用于连接固定在变桨驱动器4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12自所述主体部11的上端垂直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安装部12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部12通过螺钉紧固在所述变桨驱动器4的外侧壁上。如此,以便于将所述支架1固定在变桨驱动器4上。
进一步的,参见图4和图5,所述支架1还包括与所述主体部11连接的支撑部13,所述支撑部13用于当所述安装部12连接固定于所述变桨驱动器4上时抵持所述变桨驱动器4。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13自所述主体部11的下端垂直弯折延伸形成,当所述安装部12连接固定于所述变桨驱动器4上时,所述支撑部13的后端面抵接于所述变桨驱动器4。如此,可防止当用户操作所述卡座2时因用力过猛而导致所述支架1变形。
进一步的,参见图4和图5,所述卡线结构100包括多个所述卡座2,所述支架1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抵挡部14,多个所述卡座2与多个所述第一抵挡部14一一对应的配置,每一所述第一抵挡部与对应的所述卡座的所述操作部之间均通过弹性件连接,每一所述第一抵挡部与对应的所述卡座的所述第二抵挡部均用于共同的夹持待卡定线缆。如此,所述卡线结构100可以同时夹持多个所述待卡定线缆。
综上所述,实施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卡线结构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卡线结构100包括支架1和可左右滑动的安装于所述支架1的卡座2,所述支架1具有第一抵挡部14,所述卡座2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抵挡部14左右两侧的相互连接的第二抵挡部21和操作部22,所述第一抵挡部14与所述操作部22之间通过弹性件3连接,所述第一抵挡部14与所述第二抵挡部21用于共同的夹持待卡定线缆。如此,用户只需要按压所述操作部22即可实现所述第二抵挡部21和所述第一抵挡部14对线缆的夹紧或者松脱,具有结构简单巧妙、性能稳定可靠、成本低廉且操作简易的优点。
2、所述第一抵挡部14的右侧设有第一定位部141,所述操作部22的左侧设有第二定位部223,所述弹性件3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定位部141和所述第二定位部223。如此,可保证所述卡座2往复移动的路径不会偏位,同时,还可防止所述弹性件3晃动甚至弹出。
3、所述第二抵挡部21的自由端倾向所述第一抵挡部14延伸形成一防脱部213。如此,当所述第二抵挡部21与所述第一抵挡部14之间夹持有所述待卡定线缆时,所述防脱部213与所述第一抵挡部14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二抵挡部21与所述第一抵挡部14之间的距离,可以防止所述待卡定线缆从前端脱落。
4、所述主体部11还设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导向孔111的可供所述第二抵挡部21穿过的第一让位孔112和连通于所述第二导向孔113的可供所述操作部22穿过的第二让位孔114,所述第一让位孔112和所述第二让位孔114之间的间隔与所述第二抵挡部21和所述操作部22之间的间隔相匹配。如此,可简化所述卡线结构100的组装和拆解过程。
5、所述支架1还包括与所述主体部11连接的支撑部13,所述支撑部13用于当所述安装部12连接固定于所述变桨驱动器4上时抵持所述变桨驱动器4。如此,可防止当用户操作所述卡座2时因用力过猛而导致所述支架1变形。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卡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弹性件和卡座,所述卡座以可左右滑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第一抵挡部,所述卡座包括第二抵挡部,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支架和所述卡座上,并通过作用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卡座的弹力,使得所述第一抵挡部和所述第二抵挡部夹持待固定线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还包括操作部,且在所述卡座安装到所述支架时,所述操作部和所述第二抵挡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抵挡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抵挡部与所述操作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挡部的右侧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操作部的左侧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弹性件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挡部的自由端倾向所述第一抵挡部延伸形成一防脱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挡部末端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抵挡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抵挡部具有用于抵接所述主体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挡部的一侧的第一前限位部和可活动的容置于所述第一导向孔的第一导引部;所述操作部具有用于抵接所述主体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挡部的一侧的第二前限位部和可活动的容置于所述第二导向孔的第二导引部;所述卡座包括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导引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二导引部的末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用于抵接所述主体部的背离所述第一抵挡部的一侧的后限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还设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导向孔的可供所述第二抵挡部穿过的第一让位孔和连通于所述第二导向孔的可供所述操作部穿过的第二让位孔,所述第一让位孔和所述第二让位孔之间的间隔与所述第二抵挡部和所述操作部之间的间隔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连接固定在变桨驱动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当所述安装部连接固定于所述变桨驱动器上时抵持所述变桨驱动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线结构包括多个所述卡座,所述支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抵挡部,多个所述卡座与多个所述第一抵挡部一一对应的配置,每一所述第一抵挡部与对应的所述卡座的所述操作部之间均通过弹性件连接,每一所述第一抵挡部与对应的所述卡座的所述第二抵挡部均用于共同的夹持待卡定线缆。
10.一种变桨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卡线结构,且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变桨驱动器的机箱的侧部。
CN201721070344.5U 2017-08-25 2017-08-25 一种卡线结构及变桨驱动器 Active CN2075883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70344.5U CN207588374U (zh) 2017-08-25 2017-08-25 一种卡线结构及变桨驱动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70344.5U CN207588374U (zh) 2017-08-25 2017-08-25 一种卡线结构及变桨驱动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88374U true CN207588374U (zh) 2018-07-06

Family

ID=62718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70344.5U Active CN207588374U (zh) 2017-08-25 2017-08-25 一种卡线结构及变桨驱动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883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88374U (zh) 一种卡线结构及变桨驱动器
CN207161472U (zh) 一种c型槽钢连接件
CN203631771U (zh) 一种角度可调节的接地线装置
CN201417918Y (zh) 750kV高海拔大截面导线组合式T型线夹
CN207603538U (zh) 用于太阳能逐日系统的柔性固定支架
CN205595097U (zh) 一种显示器用ffc线
CN204391403U (zh) 一种led灯焊接连接器件上的松脱线结构
CN211343594U (zh) 一种游乐设备的连接装置
CN207147477U (zh) 一种林业技术野外监测设备固定装置
CN203968540U (zh) 一种电路板外壳的固定电线结构
CN205595550U (zh) 一种通信工程用高可靠性网线插座
CN214204150U (zh) 一种数据线固定装置
CN209374667U (zh) 应用于5g通信的基站天线
CN204707194U (zh) 一种图像采集板卡结构
CN203574686U (zh) 一种防网线松动的网络交换机
CN206834436U (zh) 一种接线线头保护装置
CN209016253U (zh) 一种具有天线支架的信号塔
CN213071338U (zh) 一种新型5g通信天线装置
CN218352144U (zh) 一种耐拉伸的线束
CN202651422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测试连接器
CN207700168U (zh) 一种抗弯型围化栏接头
CN103801046B (zh) 一种专用于蹦床的连接机构
CN208299071U (zh) 一种正方形防雷接地扁带圆线夹
CN207217963U (zh) 一种信号线束
CN208475691U (zh) 一种用于太阳能支架的支撑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