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84901U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584901U CN207584901U CN201721428414.XU CN201721428414U CN207584901U CN 207584901 U CN207584901 U CN 207584901U CN 201721428414 U CN201721428414 U CN 201721428414U CN 207584901 U CN207584901 U CN 2075849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wall
- flow
- air inlet
- centrifugal bl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包括:具有罩壳以及前面板的壳体,前面板上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的上方开设有长圆形的送风口,该壳体设置为相对于用于固定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支撑墙体呈倾斜向下设置,以使得送风口朝向斜下方,并且在进风口的上方开设有长圆形的送风口;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部靠近于前面板的位置,其所在位置与进风口连通;设置于送风口内的喷气部件,用于将喷气部件内的换热气流向前喷出,并带动环境空气向斜下方送出,第一送风组件以及第二送风组件,横向间隔设置于换热器的后方,分别用于产生从前部进风口进入,与换热器进行换热后从喷气部件一侧供入的换热气流。本方案增大了送风量,使室内温度整体均匀下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特别是涉及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必备的家用电器之一,随着用户对舒适性以及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空调的送风方式是将冷风送入室内后,与周围空气缓慢对流,换热速度较慢,不能给人迅速凉爽的感觉,而将室内机的送风口对人直吹,会对用户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容易出现空调病。
针对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柔和送风的喷射出风口的室内机,其利用较小的出风口带动周围空气吹出,使得换热后的空气与周围空气混合送出,然而喷射出风口对结构的要求较高,使得喷射出风口大多应用于空间较为充裕的柜式室内机中。而应用喷射出风口的挂式室内机为了满足喷射出风口的结构要求往往需要将机壳设置为圆形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形状,一方面与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对挂式室内机的已有认知存在差距,不容易被用户接受;另一方面占用空间大,为挂式室内机的安装带来了麻烦,因此应用喷射出风口的挂式室内机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送风柔和换热速度快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得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紧凑,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得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喷气部件喷出的气流均匀。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包括:
壳体,壳体包括罩壳以及设置于罩壳前方的前面板,前面板上开设有进风口,并且在进风口的上方开设有长圆形的送风口,该壳体设置为相对于用于固定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支撑墙体呈倾斜向下设置,以使得送风口朝向斜下方;
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部靠近于前面板的位置,其所在位置与进风口连通;
喷气部件,设置于送风口内,其内周壁上形成有喷气口,喷气口用于将喷气部件内的换热气流向前喷出,并带动喷气部件内周壁限定出的抽风孔中的环境空气向斜下方送出,抽风孔在送风方向的上游与周围环境连通;
第一送风组件以及第二送风组件,横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其中第一送风组件用于产生从进风口进入,与换热器进行换热后供入喷气部件的第一换热气流;第二送风组件用于产生从进风口进入,与换热器进行换热后供入喷气部件的第二换热气流。
可选地,固定架,其一端与罩壳的背部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固定于支撑墙体;并且罩壳的背部的下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倒角,以在固定架与支撑墙体固定后,利用倒角贴合支撑墙体,从而支撑室内机。
可选地,壳体设置为相对于墙体的倾斜角度范围设置为5至30度。
可选地,喷气部件包括环形内壁和环形外壁,其中环形内壁内侧限定出抽风孔,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共同限定出供风腔,并且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相接的边缘形成喷气口,环形外壁横向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接收换热气流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并且
第一送风组件与第一进气口相连,以通过第一进气口向供风腔供入第一换热气流,第二送风组件与第二进气口相连,以通过第二进气口向供风腔供入第二换热气流。
可选地,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向供风腔内部凹入,并且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相对的位置具有向外的翻边,从而使得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之间的缝隙形成喷气口;并且
环形内壁从其后侧边缘向前延伸形成连续向外扩展的柯恩达表面;环形外壁位于喷气部件后侧的部分的截面成螺旋状,从而使得供风腔的气流沿环形外壁从喷气口喷出后,沿环形内壁形成的柯恩达表面送出,并带动抽出送风口后方的环境空气。
可选地,喷气部件包括两段间隔的水平区段以及连接两段水平区段的两段弧形区段,使得喷气部件整体形成与送风口适配的长圆形,其中两段弧形区段的环形外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
可选地,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离心风机以及第一导风部件,第一离心风机作为第一换热气流的动力源,第一导风部件连接于第一离心风机的排气口以及第一进气口之间,以将第一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引导进入供风腔;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离心风机以及第二导风部件,第二离心风机作为第二换热气流的动力源,第二导风部件连接于第二离心风机的排气口以及第二进气口之间,以将第二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引导进入供风腔。
可选地,上述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隔板,与前面板间隔设置,并且其中部向后凹入,以与前面板之间限定出用于布置换热器的换热器容纳腔,使得从前面板上的进风口进入的环境空气在换热器容纳腔内与换热器换热,该隔板的向后凹入的部分上还设置有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且
第一离心风机的叶轮与蜗壳设置于隔板与罩壳限定的空间内,第一离心风机的蜗壳的排气口朝向第一进气口一侧的壳体的侧壁,第一离心风机的蜗壳的排气口与第一导风部件的进气口相接,并且第一离心风机的集气口从第一通孔穿出,以从换热器容纳腔吸入空气,形成第一换热气流;
第二离心风机的叶轮与蜗壳也设置于隔板与罩壳限定的空间内,第二离心风机的蜗壳的排气口朝向第二进气口一侧的壳体的侧壁,第二离心风机的蜗壳的排气口与第二导风部件的进气口相接,并且第二离心风机的集气口从第二通孔穿出,以从换热器容纳腔吸入空气,形成第二换热气流。
可选地,第一导风部件包括:第一引流段,其具有第一导风部件的进气口,并且第一引流段的至少部分段体成螺旋状,将第一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方向引导为向上;第一供风段,与第一引流段相接,其内部限定出第一集气腔,以接纳第一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第一供风段开有与第一进气口相接的第一排气口,以使第一集气腔的气流供向供风腔;并且
第二导风部件包括:第二引流段,其具有第二导风部件的进气口,并且第二引流段的至少部分段体成螺旋状,将第二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方向引导为向上;第二供风段,与第二引流段相接,其内部限定出第二集气腔,以接纳第二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第二供风段开有与第二进气口相接的第二排气口,以使第二集气腔的气流供向供风腔。
可选地,第一引流段从第一导风部件的进气口沿气流方向渐缩,第一供风段沿第一引流段的出风方向形成蜗壳状,减少第一换热气流在第一集气腔内的风阻;并且
第二引流段从第二导风部件的进气口沿气流方向渐缩,第二供风段沿第二引流段的出风方向形成蜗壳状,减少第二换热气流在第二集气腔内的风阻。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前面板的中下部设置有进风口,而进风口的上方设置有长圆形的送风口,用于布置环形的喷气组件,经过换热器换热的气流从喷气部件的喷气口喷出,抽吸送风口周围环境空气,与周围环境温差剧烈的换热气流进行混合,从而保证送出的气流柔和,吹至人体的感受更加舒适,一方面增大了送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可以使室内温度整体均匀下降,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口整体呈长圆跑道形,整体结构与现有的传统挂式室内机较为相似,整体美观,容易被用户认可,符合用户使用习惯,而且容易替换现有的传统挂式室内机,安装位置灵活。另外由于进风口设置在贴靠换热器的前面板上,进风口面积大,保证了换热气流的通畅。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外部空气从前方的下部进入换热器所在换热器容纳腔,从上部送出,由于喷射气流的距离较远,不会引起送出气流的回流,而且通过增大进风口的面积并减少气流在室内机内的流通距离,保证了换热气流的通畅,同时避免了上方开口的落灰问题,进一步使得室内机的结构更加紧凑,利用隔板分隔开换热前后的空气。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壳体相对于支撑墙体为倾斜设置,使得送风口朝向斜向下方,由于采用喷射式出风方式,出风量大,从而解决了在送风口朝向正前方时,送风气流在同一高度上喷射距离远,但是高度方向上对流程度不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由于采用倾斜设置,使得送风气流斜向下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室内机,在壳体内部布置两个送风组件,分别向开设于喷气部件两侧的进气口(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向喷气部件的供风腔提供换热后的气流,并最终从喷气口喷出,两个送风组件互相配合,共同送风,使得供风腔内的气流更加均匀,喷气口各处的出风均匀,能够保证均匀地带动周围空气,进一步提高了送风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感受。另外在一些特殊工况下,两个送风组件可以互相配合,共同送风,可以根据工况分别独立进行控制,例如选择同时按照相同风量送风;按照不同风量分别送风;择一启动送风,从而使得室内机出风满足这些不同工况的要求,控制更加灵活,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内部部件结构紧凑,充分利用壳体内的空间,可以使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变得更薄。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对换热器、离心风机、导风部件等部件的位置和构造均进行了改进,一方面减小了占用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了送风风阻。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性外观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中喷气部件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喷气部件的正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的气流流向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中内部部件的示意图;以及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中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向喷气部件送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为了便于描述,说明书中提及的“上”“下”“前”“后”“顶”“底”等方位均按照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限定,例如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贴靠于安装位置的一侧为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示意性外观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安装示意图,以及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示意性爆炸图。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10、喷气部件120、换热器140、第一送风组件、第二送风组件。其中壳体110可以包括:罩壳112以及设置于罩壳112前方的前面板114。罩壳112由顶壁、侧壁、后背形成,这些部件共同限定出容纳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内部部件的空间,前面板114布置于罩壳112的前方,从而封闭罩壳112的内部空间。前面板114的中下部设置有进风口116,而进风口116的上方设置有长圆形的送风口117。其中送风口117为呈长圆形,并在送风方向的上游与周围环境连通。
前面板114的中下部开设有进风口116,外部环境空气可以从前面板114的中下部进入室内机100内部,从而可以顺利进入换热器140所在换热器容纳腔进行换热,保证了换热气流的通畅,进风口116可以由格栅、网孔等形成。这种进风口116的设置结构可以保证外观的整体性,提高了机体的美观程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一般将进风口设置于顶部,在闲置状态下灰尘容易落入室内机内部,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00从前方进风,进风区域面积大,并且避免了落灰问题。外部空气从室内机100前面板114的中下部进入换热器140所在换热器容纳腔,从下部的送风口117送出,由于喷射气流的距离较远,不会引起送出气流的回流,而且通过增大进风口116的面积并减少气流在室内机内的流通距离。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进风口116可以由格栅形成,并且格栅可以为倾斜设置,使得外部空气斜向下方吸入空气,避免影响送风口117的送风。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送风口117可以前后贯穿设置,例如可以前后贯穿设置于壳体110的上部(罩壳112以及前面板114的相应位置均开有长圆形的通孔)。从而形成前后贯穿的送风口117。另外,喷气部件120设置于送风口117内,采用喷射式出风,送风距离远,为了形成气流循环。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倾斜设置,壳体110设置为相对于用于固定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支撑墙体200呈倾斜向下设置,以使得送风口117朝向斜下方。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一种安装方式为:设置用于安装壳体110的固定架160。固定架160的一端与罩壳112的背部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固定于支撑墙体200,罩壳112的背部的下边缘也与支撑墙体200贴靠,从而形成壳体110的支撑结构。上述固定架160可以为整体的固定板或者一根或多根吊挂杆。固定架160固定支撑墙体200的一端可以通过螺钉螺栓等可靠的固定连接方式。
罩壳112的背部的下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倒角,以在固定架160与支撑墙体200固定后,利用倒角118贴合支撑墙体,从而支撑室内机100。例如罩壳112的背部的下边缘的两侧形成倒角11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罩壳112的背部的下边缘也可以整体形成倒角118。
壳体110设置为相对于墙体200的倾斜角度范围设置为5至30度。上述倾斜角度按照室内机100的悬挂高度以及室内环境进行测算确定,从而更好地满足气流循环的要求。
由于壳体110与墙体200倾斜设置,使得罩壳112上部与墙体200形成空气流通区域,使得送风口117与该区域直接连通,从而被抽吸穿过,与换热气流混合。
换热器140,设置于壳体110内部靠近于前面板114的位置,也即布置在壳体110内部空间的前部。换热器140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改变流经其的空气的温度。换热器140作为制冷系统的一部分,制冷系统可以利用压缩制冷循环来实现,压缩制冷循环利用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装置的压缩相变循环实现热量的传递。制冷系统还可以设置四通阀,改变制冷剂的流向,使室内机换热器140交替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实现制冷或者制热功能。由于空调器中压缩制冷循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其工作原理和构造在此不做赘述。换热器140可以为板式,贴靠于壳体110的前面板114设置。
喷气部件120,设置于送风口117内,整体呈长圆形(或称跑道形),喷气部件120的中央限定出抽风孔123,该抽风孔123在送风方向的上游与周围环境连通。喷气部件120及其内部部件的尺寸、规格,可以根据第一送风组件以及第二送风组件的送风能力进行设置。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中喷气部件120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喷气部件120的正视图,图6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的气流流向图。喷气部件120包括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共同形成上述长圆形,并且环形内壁121的内侧为抽风孔123。环形外壁122与环形内壁121相接的边缘形成喷气口124,喷气口124用于将供风腔125的气流向前喷出,并使得送风口117后部的空气抽吸穿过送风口117。
环形内壁121的后侧边缘126向供风腔125内部凹入,并且环形外壁122与环形内壁121的后侧边缘126相对的位置具有向外的翻边127,从而使得环形外壁122与环形内壁121的后侧边缘126之间的缝隙形成喷气口124。环形内壁121向供风腔125内部凹入的后侧边缘126还可以具有气流方向引导的作用,使供风腔125内的气流顺利地从喷气口124送出。
环形内壁121从其后侧边缘126向前延伸形成连续向外扩展的柯恩达表面;并且环形外壁122位于喷气部件120后侧的部分的截面成螺旋状,从而使得供风腔125的气流沿环形外壁122从喷气口124喷出后,沿环形内壁121形成的柯恩达表面送出,并带动抽出送风口117后方的环境空气。环形内壁121向前延伸连续向外扩展的扩展倾斜角度可以为5至15度,倾斜角度越大,喷气口124喷出的气流的扩展速度越快,经过大量的测试,环形内壁121的扩展倾斜角度可以设置为6至10度之间,这样更有利于与抽风孔123中的环境空气进行混合。
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共同限定出喷气部件120内部的环形的供风腔125,环形外壁122的横向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向供风腔125提供经换热器140换热后气流的第一进气口1291和第二进气口1292。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喷气部件120整体可以成长圆形,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分别具有两段间隔的水平区段128以及连接两段水平区段128的两段弧形区段129,其中两段弧形区段129中的环形外壁122上分别开设有喷气部件120的第一进气口1291和第二进气口1292,用于接收第一送风组件和/或第二送风组件提供的经过换热后的气流。
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的上述区段由多个连接的部件形成,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可以由整体的模制件形成。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风腔125内还可以设置有挡风板(图中未示出),将供风腔125分隔为两个腔室,其中一个腔室与第一进风口1291连通,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一送风组件的第一换热气流,另一腔室与第二进风口1292连通,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二送风组件的第二换热气流。从而可以避免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互相影响。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可以互相配合实现送风,两者可以同时启动,可以单独启动,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的工作模式可以包括:两者以同一风速运行,两者以不同风速运行,第一送风组件单独运行、第二送风组件单独运行、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交替运行,从而实现类似于左右摆风的效果,并且保证室内机100内部部件的平衡运行。
喷气口124可以为连续的环形槽,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喷气口124也可以在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的一部分区段上形成,或者为间隔的多段。例如喷气口124可以仅仅设置在喷气部件120的水平区段128上,使得喷气更加均匀,并且可以有效地带动抽风孔123内的环境空气。为了提高喷气口124的射流速度,喷气口124的宽度可以设置为1至3mm,经过大量的测试,喷气口124的宽度可以优选设置为2mm左右,该尺寸宽度的喷气口124既可以保证换热气流的喷射速度,又可以尽量减少换热气流的风阻损失,减小噪音。在图6中实线箭头为环境空气的气流方向,虚线箭头为喷气口124喷出的换热气流的气流方向。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喷气部件120还可以由电机与传动机构驱动,实现整体的上下摆动,调节送风角度,实现摆动送风,从而使得出风范围更宽广。
第一送风组件以及第二送风组件,横向间隔设置于壳体110内部,位于换热器140的后方,其中第一送风组件以及第二送风组件布置在壳体110内部空间的后部,其中第一送风组件用于产生从前面板114中下部的进风口116进入,与换热器140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一进气口1291供入供风腔125的第一换热气流;第二送风组件用于产生从前面板114中下部的进风口116进入,与换热器140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二进气口1292供入供风腔125的第二换热气流。
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以换热器140的中心对称设置,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分别向喷气部件120两侧的第一进气口1291和第二进气口1292送风。
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离心风机131以及第一导风部件136。第一离心风机131作为第一换热气流流动的动力源,可以配置成使得环境空气从进风口116进入并与换热器140进行换热,经过第一离心风机131后向气流下游排出,最终通过第一进气口1291进入供风腔125后,通过喷气口124送出室内机100外部。第一导风部件136连接于第一离心风机131的排气口以及喷气部件120的第一进气口1291之间,并用于将第一离心风机131排出的气流引导进入供风腔125。
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离心风机151以及第二导风部件156。第二离心风机151作为第二换热气流流动的动力源,可以配置成使得环境空气从进风口116进入并与换热器140进行换热,经过第二离心风机151后向气流下游排出,最终通过第二进气口1292进入供风腔125后,喷气部件120送出室内机100外部。第二导风部件156连接于第二离心风机151的排气口以及喷气部件120的第二进气口1292之间,并用于将第二离心风机151排出的气流引导进入供风腔125。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中内部部件的示意图。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内部还包括隔板143,隔板143用于隔离换热前后的气流。隔板143与前面板114间隔设置,并且其中部向后凹入,以与前面板114之间限定出用于布置换热器140的换热器容纳腔,使得从前面板114上的进风口116进入的环境空气在换热器容纳腔内与换热器140换热。
外部空气从进风口116进入后,直接换热器容纳腔与换热器140进行换热,进风距离短、风阻小。
隔板143的中央设置有第一通孔145和第二通孔146,第一通孔145供第一离心风机131的第一集气口132穿过,第二通孔146供第二离心风机151的第二集气口152穿过。第一离心风机131和第二离心风机151吸入换热器容纳腔内与换热器140换热的空气,从而分别形成第一换热气流和第二换热气流。第一离心风机131的第一叶轮133与第一蜗壳134设置于隔板143与罩壳112限定的空间内,并且第一蜗壳134的排气口朝向壳体110的侧壁;第一导风部件136的进气口与第一蜗壳134的排气口相接。
相类似地,第二离心风机151的第二叶轮153与第二蜗壳154设置于隔板143与罩壳112限定的空间内,并且第二蜗壳154的排气口朝向壳体110的另一侧的侧壁;第二导风部件156的进气口与第二蜗壳154的排气口相接。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中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向喷气部件120送风的结构示意图。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离心风机131以及第一导风部件136,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离心风机151以及第二导风部件156。为了保证喷气部件120的空气射流速度,本实施例的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均采用了离心风机作为换热气流的动力源。
第一离心风机131根据动能转换为势能的原理,利用高速旋转的第一叶轮133将气体加速,然后减速、改变流向,使动能转换成势能。第一离心风机131一般包括第一集气口132、第一叶轮133、第一蜗壳134。第一离心风机131的第一集气口132的作用为保证气流能均匀地充满第一叶轮133的进口界面,降低流动损失,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离心风机131的第一集气口132向第一叶轮133的方向渐缩,形成喇叭口,可以尽量将换热器容纳腔内与换热器140换热的空气吸入第一叶轮133。第一离心风机131的第一叶轮133由第一高速电机135带动随轴旋转时,第一叶轮133间的气体随第一叶轮133旋转而获得离心力,气体被甩出第一叶轮133,进入第一蜗壳134,第一蜗壳134内的气体压强增高被导向排出。叶片间的气体被排出后,形成负压;第一集气口132外的换热器容纳腔内的换热器140空气不断地被吸入,从而形成连续气流。
第一离心风机131的第一叶轮133与第一蜗壳134设置于隔板143与罩壳112限定的空间内,并且第一蜗壳134的排气口朝向第一进气口1291一侧的壳体110的侧壁;第一导风部件136的进气口与第一蜗壳134的排气口相接。第一蜗壳134成螺旋形,其吸集从第一叶轮133中甩出的空气,并通过渐阔的截面积,将气流的动压力转化为静压。
第一导风部件136连接于第一离心风机131的排气口以及第一进气口1291之间,并用于将第一离心风机131排出的气流引导进入供风腔125。第一导风部件136可以包括第一引流段137和第一供风段138。
第一引流段137具有第一导风部件136的进气口,并且第一引流段137的至少部分段体成螺旋状,将第一离心风机131排出的气流方向引导为向上,第一引流段137从第一导风部件136的进气口沿气流方向渐缩,从而加快气流进入第一供风段138的第一集气腔139的风速。
第一供风段138与第一引流段137相接,其内部限定出第一集气腔139,以接纳第一离心风机131排出的气流,第一供风段138开有朝向第一进气口1291,以使第一集气腔139的气流供向供风腔125。第一供风段138沿第一引流段137的出风方向形成蜗壳状,减少气流在第一集气腔139内的风阻,使其在第一集气腔139内形成涡旋,能够顺利地从第一集气腔139通向供风腔125。
上述第一引流段137可以设置在第一离心风机131的一侧,由于隔板143的空间限制,第一引流段137的前后距离较小,而第一供风段138位于换热器容纳腔的下方(也即隔板143和换热器140的下方),因此其前后方向的距离大于第一引流段137,第一供风段138的排气口设置于第一集气腔139贴靠于喷气部件120一侧的前部。喷气部件120的第一进气口1291设置在两段弧形区段129中位于第一导风部件136一侧的弧形区段129的环形外壁122上。
第二送风组件的结构与第一送风组件一致。具体地,第二离心风机151一般包括第二集气口152、第二叶轮153、第二蜗壳154。第二离心风机151的第二集气口152的作用为保证气流能均匀地充满第二叶轮153的进口界面,降低流动损失。第二离心风机151的第二集气口152向第二叶轮153的方向渐缩,形成喇叭口,可以尽量将换热器容纳腔内与换热器140换热的空气吸入第二叶轮153。第二离心风机151的第二叶轮153由第二高速电机155带动随轴旋转时,第二叶轮153间的气体随第二叶轮153旋转而获得离心力,气体被甩出第二叶轮153,进入第二蜗壳154,第二蜗壳154内的气体压强增高被导向排出。叶片间的气体被排出后,形成负压;第二集气口152外的换热器容纳腔内的换热器140空气不断地被吸入,从而形成连续气流。
第二离心风机151的第二叶轮153与第二蜗壳154设置于隔板143与罩壳112限定的空间内,并且第二蜗壳154的排气口朝向第二进气口1292一侧的壳体110的侧壁;第二导风部件156的进气口与第二蜗壳154的排气口相接。第二蜗壳154成螺旋形,其吸集从第二叶轮153中甩出的空气,并通过渐阔的截面积,将气流的动压力转化为静压。
第二导风部件156连接于第二离心风机151的排气口以及第二进气口1292之间,并用于将第二离心风机151排出的气流引导进入供风腔125。第二导风部件156可以包括第二引流段157和第二供风段158。
第二引流段157具有第二导风部件156的进气口,并且第二引流段157的至少部分段体成螺旋状,将第二离心风机151排出的气流方向引导为向上,第二引流段157从第二导风部件156的进气口沿气流方向渐缩,从而加快气流进入第二供风段158的第二集气腔159的风速。
第二供风段158与第二引流段157相接,其内部限定出第二集气腔159,以接纳第二离心风机151排出的气流,第二供风段158开有朝向第二进气口1291,以使第二集气腔159的气流供向供风腔125。第二供风段158沿第二引流段157的出风方向形成蜗壳状,减少气流在第二集气腔159内的风阻,使其在第二集气腔159内形成涡旋,能够顺利地从第二集气腔159通向供风腔125。
上述第二引流段157可以设置在第二离心风机151的一侧,由于隔板143的空间限制,第二引流段157的前后距离较小,而第二供风段158位于换热器容纳腔的下方(也即隔板143和换热器140的下方),因此其前后方向的距离大于第二引流段157,第二供风段158的排气口设置于第二集气腔159贴靠于喷气部件120一侧的前部。喷气部件120的第二进气口1292分别设置在两段弧形区段129中位于第二导风部件156一侧的弧形区段129的环形外壁122上。
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互相配合,共同送风,使得供风腔125内的气流更加均匀,喷气口124各处的出风均匀,能够保证均匀地带动周围空气,进一步提高了送风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另外在一些特殊工况下,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还可以择一启动或者以不同风力启动,从而使得出风满足这些特殊工况的要求,控制更加灵活。例如在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较小,或者用户设定以低风方式送风时,可以选择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中的一个启动,而不必同时必须开启两个送风组件;另外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还可以交替启动,从而实现类似于摆风的效果。另外相配合地,供风腔125内还可以设置有挡风板,将供风腔125分隔为两个腔室,其中一个腔室与第一进风口1291连通,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一送风组件的第一换热气流,另一腔室与第二进风口1292连通,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二送风组件的第二换热气流。
由于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共同向喷气部件120供风,其控制方式更加灵活方便,可以满足不同工况的送风要求,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使经过换热器140换热的气流从喷气部件120的喷气口124喷出,抽吸送风口117周围环境空气,与周围环境温差剧烈的换热气流进行混合,从而保证送出的气流柔和,吹至人体的感受更加舒适,一方面增大了室内机100的送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可以使室内温度整体均匀下降,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口为长圆形(亦可称为跑道形),整体结构与现有的传统挂式室内机较为相似,容易被用户接受,而且容易替换现有的传统挂式室内机,安装位置灵活,内部部件结构紧凑,充分利用壳体110内的空间,可以使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变得更薄。
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换热气流的流向为:第一离心风机131和第二离心风机151启动后,室内机100周围的空气从前部进风口116吸入换热器容纳腔内,与换热器140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气流一部分进入第一离心风机131,经过第一叶轮133的加速,经第一蜗壳134进入第一导风部件136,经过第一导风部件136的第一引流段137的导向,进入第一供风段138的第一集气腔139。气流在第一集气腔139以涡流式行进最终经过第一供风段138的排气口从第一进气口1291进入环形的供风腔125,最终从喷气口124送出,从而形成第一换热气流。
换热后的气流另一部分进入第二离心风机151,经过第二叶轮153的加速,经第二蜗壳154进入第二导风部件156,经过第二导风部件156的第二引流段157的导向,进入第二供风段158的第二集气腔159。气流在第二集气腔159以涡流式行进最终经过第二供风段158的排气口从第二进气口1292进入环形的供风腔125,最终从喷气口124送出,从而形成第二换热气流。
第一换热气流和第二换热气流在进入供风腔125后,在环形内壁121的后侧边缘126的导向下,高速从喷气口124向前喷出,带动送风口117后部的空气流通区域的空气抽吸穿过喷气部件120的抽风孔123,在室内机100前方混合后送入室内,出风风量大幅增加,同时换热后的气流与环境空气混合,变成凉而不冷的柔和气流,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
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分别独立启动的情况下,各自气流的流向与上述介绍的流向相类似,供风腔125将来自于第一送风组件或第二送风组件的气流送出。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罩壳以及设置于所述罩壳前方的前面板,所述前面板上开设有进风口,并且在所述进风口的上方开设有长圆形的送风口,所述壳体设置为相对于用于固定所述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支撑墙体呈倾斜向下设置,以使得所述送风口朝向斜下方;
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靠近于所述前面板的位置,其所在位置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喷气部件,设置于所述送风口内,其内周壁上形成有喷气口,所述喷气口用于将所述喷气部件内的换热气流向前喷出,并带动所述喷气部件内周壁限定出的抽风孔中的环境空气向斜下方送出,所述抽风孔在送风方向的上游与周围环境连通;
第一送风组件以及第二送风组件,横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其中所述第一送风组件用于产生从所述进风口进入,与所述换热器进行换热后供入所述喷气部件的第一换热气流;所述第二送风组件用于产生从所述进风口进入,与所述换热器进行换热后供入所述喷气部件的第二换热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架,其一端与所述罩壳的背部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固定于所述支撑墙体;并且
所述罩壳的背部的下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倒角,以在所述固定架与所述支撑墙体固定后,利用所述倒角贴合所述支撑墙体,从而支撑所述室内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墙体的倾斜角度范围设置为5至3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气部件包括环形内壁和环形外壁,其中所述环形内壁内侧限定出所述抽风孔,所述环形外壁与所述环形内壁共同限定出供风腔,并且所述环形外壁与所述环形内壁相接的边缘形成所述喷气口,所述环形外壁横向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接收换热气流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并且
所述第一送风组件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向所述供风腔供入所述第一换热气流,所述第二送风组件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口向所述供风腔供入所述第二换热气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向所述供风腔内部凹入,并且所述环形外壁与所述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相对的位置具有向外的翻边,从而使得所述环形外壁与所述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之间的缝隙形成所述喷气口;并且
所述环形内壁从其后侧边缘向前延伸形成连续向外扩展的柯恩达表面;并且
所述环形外壁位于所述喷气部件后侧的部分的截面成螺旋状,从而使得所述供风腔的气流沿所述环形外壁从所述喷气口喷出后,沿所述环形内壁形成的柯恩达表面送出,并带动抽出所述送风口后方的环境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气部件包括两段间隔的水平区段以及连接所述两段水平区段的两段弧形区段,使得所述喷气部件整体形成与所述送风口适配的长圆形,其中所述两段弧形区段的环形外壁上分别开设有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离心风机以及第一导风部件,所述第一离心风机作为所述第一换热气流的动力源,所述第一导风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的排气口以及所述第一进气口之间,以将所述第一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引导进入所述供风腔;
所述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离心风机以及第二导风部件,所述第二离心风机作为所述第二换热气流的动力源,所述第二导风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离心风机的排气口以及所述第二进气口之间,以将所述第二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引导进入所述供风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板,与所述前面板间隔设置,并且其中部向后凹入,以与所述前面板之间限定出用于布置所述换热器的换热器容纳腔,使得从所述前面板上的进风口进入的环境空气在所述换热器容纳腔内与所述换热器换热,所述隔板向后凹入的部分上还设置有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且
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的叶轮与蜗壳设置于所述隔板与所述罩壳限定的空间内,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的蜗壳的排气口朝向所述第一进气口一侧的所述壳体的侧壁,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的蜗壳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导风部件的进气口相接,并且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的集气口从所述第一通孔穿出,以从所述换热器容纳腔吸入空气,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气流;
所述第二离心风机的叶轮与蜗壳也设置于所述隔板与所述罩壳限定的空间内,所述第二离心风机的蜗壳的排气口朝向所述第二进气口一侧的所述壳体的侧壁,所述第二离心风机的蜗壳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的进气口相接,并且所述第二离心风机的集气口从所述第二通孔穿出,以从所述换热器容纳腔吸入空气,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气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部件包括:第一引流段,其具有所述第一导风部件的进气口,并且所述第一引流段的至少部分段体成螺旋状,将所述第一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方向引导为向上;第一供风段,与所述第一引流段相接,其内部限定出第一集气腔,以接纳所述第一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所述第一供风段开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接的第一排气口,以使所述第一集气腔的气流供向所述供风腔;并且
所述第二导风部件包括:第二引流段,其具有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的进气口,并且所述第二引流段的至少部分段体成螺旋状,将所述第二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方向引导为向上;第二供风段,与所述第二引流段相接,其内部限定出第二集气腔,以接纳所述第二离心风机排出的气流,所述第二供风段开有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接的第二排气口,以使所述第二集气腔的气流供向所述供风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流段从所述第一导风部件的进气口沿所述气流方向渐缩,所述第一供风段沿所述第一引流段的出风方向形成蜗壳状,减少所述第一换热气流在所述第一集气腔内的风阻;并且
所述第二引流段从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的进气口沿所述气流方向渐缩,所述第二供风段沿所述第二引流段的出风方向形成蜗壳状,减少所述第二换热气流在所述第二集气腔内的风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28414.XU CN207584901U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28414.XU CN207584901U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584901U true CN207584901U (zh) | 2018-07-06 |
Family
ID=62730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428414.XU Active CN207584901U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58490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06598A (zh) * | 2017-10-31 | 2018-04-1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2017
- 2017-10-31 CN CN201721428414.XU patent/CN20758490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06598A (zh) * | 2017-10-31 | 2018-04-1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CN107906598B (zh) * | 2017-10-31 | 2024-02-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55076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8050588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8151138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584907U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7906598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8050586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584902U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7860060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8072108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8072109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7906599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422415U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936233U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584909U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422413U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584908U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422417U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422423U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584901U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7917464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7869784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584888U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7860062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7940552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8036403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