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83033U -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 Google Patents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83033U
CN207583033U CN201621470189.1U CN201621470189U CN207583033U CN 207583033 U CN207583033 U CN 207583033U CN 201621470189 U CN201621470189 U CN 201621470189U CN 207583033 U CN207583033 U CN 2075830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ding
pedestal
parking device
vertical lifting
par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7018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宇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TOOLSIR ELECTROMECHANICAL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Upper Tidal Land Is Thought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pper Tidal Land Is Thought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Upper Tidal Land Is Thought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7018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830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830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830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属于立体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停车装置包括底座、停车平台;停车平台为可折叠结构,包括底座上的底部停车平台,以及安装于底座上的、位于所述底部停车平台上方的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以及连接底座与上部停车平台的竖向升降机构;所述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中的每一层可相对于底座横向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底座,所述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中的每一层可相对于底座竖向升降以折叠或展开;所述竖向升降机构设置在底座和停车平台的一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上下层停车位之间互不影响,具有结构简单紧凑、车辆入库难度小、操作便捷、承载能力强的优点。

Description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停车装置,以及利用该停车装置的停车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数量的迅猛增加,使得城市内的用地变得越来越紧张,特别是很多已建住宅小区、办公区以及休闲服务区,没有足够的停车位满足用户要求。因此汽车停车场所,开始由平面停车位向立体式复合车位演变。目前,立体式复合车位设备已成为解决停车位不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
目前立体式复合车位设备大多都是双层无避让形式的,底层车位无载车台,由车辆直接自由进出,上层停车平台为立柱悬臂式结构,然后通过横移、升降机构完成上层停车平台上的汽车的驶入或驶出,市场上该结构方式的设备具有机械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缺点。
还有一种双层避让式复合车位设备,其结构为多个底层平台共用一组导轨,实现车位的左右平移,为了实现车位移动操作,需要始终空出一个底层停车位;上层平台在升降驱动系统的驱动下实现升降运动,当下方停车位使用中,且需要将汽车驶入或驶出上层停车位时,下层多辆汽车要依次沿导轨平移,使待驶出的上层汽车的正下方停车位空出,然后降落上层停车平台;该结构方式的停车设备具有空间利用率低、上下层车位相互影响、操作复杂等缺点。
较常见的还有一种简易升降式车库,每组车库能容量上下两层各一辆汽车,上层的车辆随载车板一起升降并停放在载车板上,下层的车辆停靠在下方,当下车位不停放车辆时,载车板可降落于地面上,停放在载车板上的车辆即可自由出入。
上述升级式车库,用户在驾驶车辆进入停车设备时,往往只能从停车设备的一方进入,对用户的驾车技术的要求较高,并且,必须在下方车位无车辆时才可进行上层车位的升降操作。同时,车库在折叠状态时占地面积大,结构不够紧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立体复合车位的停车装置,上下层停车平台之间的操作互不影响,且适合用户独自操作,方便用户根据需要从多个方向选择便于车辆驶入和驶离的一侧,具有结构紧凑合理、安装便捷、操作简单、承载能力强的优点。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停车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停车装置,包括底座、停车平台;
所述停车平台为可折叠结构,包括所述底座上的底部停车平台,以及安装于底座上的、位于所述底部停车平台上方的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以及连接底座与上部停车平台的竖向升降机构;
所述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中的每一层可相对于底座横向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底座,所述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中的每一层可相对于底座竖向升降以折叠或展开;
所述竖向升降机构设置在底座和停车平台的一侧。
进一步,为使停车装置结构紧凑,所述底座安放于地面后,形成与所述上部停车平台匹配的空间,所述空间使得所述上部停车平台下降至地面时可容放于底座中。
优选的,所述底座为□型支撑框架或∪型支撑框架。
优选的,支撑框架形成的内部空间的长度大于等于上部停车平台的长度,内部空间的宽度大于等于上部停车平台的宽度,使得所述上部停车平台下降至地面时容放于内部空间中。
或者,优选的,所述底座为梳齿支撑框架,所述上部停车平台为与所述梳齿支撑框架匹配的梳齿结构。
进一步,为提高停车装置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所述底座上安装有支腿结构,通过所述支腿结构增大底座的支撑间距。
为加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停车装置设有支腿结构,所述支腿结构为多级伸缩结构,至少包括第一伸缩腿、第二伸缩腿,第一伸缩腿安装于底座上,第二伸缩腿安装于第一伸缩腿内,通过第一伸缩缸驱动第一伸缩腿相对于底座伸缩,通过第二伸缩缸驱动第二伸缩腿在第一伸缩腿内伸缩。
停车装置的底座上安装有移位结构,所述移位结构为固定脚轮和 /或活动脚轮。
停车装置的底座上安装有立柱,所述上部停车平台沿着所述立柱相对于底座竖向升降。且为便于车辆进出,优选的,所述立柱安装在竖向升降机构所在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上部停车平台通过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和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竖向升降机构安装在底座上,竖向升降机构支撑所述上部停车平台,并控制停车平台沿立柱竖向升降。
电路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和所述竖向升降机构电连接,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横向位移,以及控制所述竖向升降机构的竖向位移。
进一步,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包括电机、动力传输机构和导轨,导轨位于底座的第一滑槽中,通过动力传输机构连接电机与底部停车平台。
所述竖向升降机构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升降杆和第二升降杆、与两升降杆相连的动力传输机构、与动力传输机构相连的电机;所述第一升降杆、第二升降杆的一端安装在第一横向滑移机构上,所述第一升降杆、第二升降杆的另一端安装在对应的上部停车平台上;所述电机通过所述动力传输机构控制两个升降杆端部的相对位移,从而控制所述上部停车平台上升或下降。
优选的,成对设置的第一升降杆和第二升降杆在中部铰接连接。
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一端设置有下滑孔,该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对应的上部停车平台的一端设置有上滑孔,第一升降杆的一端与所述上部停车平台铰接,另一端通过滚轮安装于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下滑孔中;第二升降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铰接,另一端通过滚轮安装于所述上部停车平台上的上滑孔中。
或者,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下滑孔,该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对应的上部停车平台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滑孔,第一、第二升降杆的端部,均通过滚轮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下滑孔或所述上部停车平台上的上滑孔中,并与所述动力传输机构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部停车平台可相对于底座横向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底座。
本实用新型中,上部停车平台和/或底层停车平台上安装至少一个转向机构,用于调整车辆的车身方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利用前述停车装置的停车系统。
该停车系统由前述的停车装置排列组成;停车系统包括至少一排停车装置,每排的多个停车装置的对角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或者每排的多个停车装置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1)上下层停车平台停车操作独立、便捷,停车平台上下层之间互不影响,且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较为便利的一侧进行车辆驶入或驶离;(2)上层停车平台可容放于底部停车平台和 /或底座中,该承载结构紧凑合理,操作简单,降低钢材用量同时保证了必要的承载能力,经济可靠;(3)通过在停车平台设置车辆转向机构,使汽车能更便捷地驶入、驶出停车位,改善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停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停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底座与上部停车平台的结构和位置示意图;
图4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停车系统中多个停车装置的布置示意;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竖向升降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竖向升降机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立体式复合车位的停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柱与停车平台的连接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级伸缩的支腿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停车装置100;底座110;底部停车平台120;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上部停车平台130;滑孔131、131a、131b;车辆转向机构 132;电路控制装置140;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滑孔151、151a、 151b;滚轮152a、152b;动力传输机构153;电机154;竖向升降机构160;升降杆161、161a、161b;滚轮162a、162b、162c、162d;动力传输机构163;电机164;汽车200;立柱170;锁舌171;锁孔 133,结构梁1101、1301;梳齿结构1102、1302;支腿180;第一伸缩腿181;第二伸缩腿182;活塞杆183、185;液压缸体184、18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装置及其停车系统、停车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采用简化的形式且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停车平可以有多个停车位。因结构类似,工作原理相同,以每层停车平台具有一个停车位为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横向”是指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方向,本实用新型中所称“竖向”指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向。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停车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一。
一种停车装置100,包括底座110、停车平台,停车平台为可折叠结构,包括安装于底座110上的底部停车平台120,以及安装于底座110上的、位于所述底部停车平台120上方的上部停车平台130;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可相对于底座110横向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底座110,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可相对于底座110竖向升降以折叠或展开。所述底座110与上部停车平台130通过升降机构160连接,所述升降机构160包括升降杆161(包括升降杆161a、161b)。所述竖向升降机构160设置在底座和停车平台的一侧,所述一侧可以是停车平台长边的一侧,也可以是停车平台短边的一侧。
以典型的工作步骤为例,利用停车装置100的停车方法如下。
第一阶段:在停车区域安装停车装置100,停车装置100的入口平行或垂直于道路。初始状态下,停车平台为折叠状态,从下至上所述底座110、底部停车平台120和上部停车平台130叠合在一起。为使所述底座110安放于地面后形成与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匹配的空间,即所述空间使得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下降至地面时可容放于所述底座110中,优选的,所述底座110为□型支撑框架,参见图1;或者,为∪型支撑框架,参加图2;或者为与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 相匹配的梳齿结构,参见图3。当选择梳齿结构时,优选的,所述底座110与上部停车平台130可根据情况选择T型结构梁或者L型结构梁1101来安装匹配的梳齿结构,且结构梁安装方向在满足升降机构的条件下,方向无特别限定。参加图3中A图所示,底座110采用T 型底座结构梁1101,在底座结构梁1101的纵梁上设置有底座梳齿结构1102;参加图3中B图所示,上部停车平台130采用L型上部结构梁1301,在L型上部结构梁1301的纵梁上设置有上部梳齿结构 1302;当上部停车平台130下降至底座110时,二者的结构梁1101、1301和梳齿结构1102、1302相互匹配叠合在一起,参加图3中C图所示。参加图3中D图所示,上部停车平台130也可采用倒L型结构梁1301,在结构梁1301的纵梁上设置有梳齿结构1302。
以上关于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与所述底座110匹配的设计仅为举例,并不构成限定,任何可实现类似功能的设计均为本申请保护范围。
第一待停汽车200可通过没有安装竖向升降机构的任意一侧直接进入上部停车平台130停车。
第二阶段:第二待停汽车200需停车时,通过竖向升降机构160 升起上部停车平台130,第二待停汽车200驶入底部停车平台120停车。
第三阶段:第一待停汽车200需离开时,控制上部停车平台130 横向移出以远离所述底座,再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将上部停车平台 130降落至路面,第一待停汽车200离开上部停车平台130;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将上部停车平台130竖向升起至预订高度,再控制上部停车平台130横向移入以靠近所述底座,回归原位。
第四阶段:第三待停汽车200需停车时,控制上部停车平台130 横向移出以远离所述底座,再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将上部停车平台 130降落至路面,第三待停汽车200驶入上部停车平台130停车。
第五阶段:第二待停汽车200需离开时,驶出底部停车平台120。
第六阶段:第四待停汽车200需停车时,第四待停汽车200驶入底部停车平台120停车;或者,根据用户的要求,控制底部停车平台 120横向移出以远离所述底座,第四待停汽车200直接前行驶入底部停车平台,可避免倒车入库的麻烦。
在后车辆的停车、驶离方法以此类推。
在所述停车装置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停车平台为折叠状态,从下至上所述底座110、底部停车平台120和上部停车平台130叠合在一起,便于保存、转移和运输。
当上部停车平台为2层时,包括下层上部停车平台和上层上部停车平台,上、下层上部停车平台均可相对于底座横向移动和竖向升降,上、下层上部停车平台的横向移动机构和竖向升降机构互相独立,比如可以在底座上设置多组第一滑槽以容纳不同层上部停车平台的横向移动机构和竖向升降机构,一组滑槽对应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上、下层上部停车平台的横向移动方向可相同或相反,上、下层上部停车平台的横向移动方向可相同或相反。所述第一滑槽在底座上对称设置,优选为2个。
当然,上部停车平台可根据需要设置为3层以上的结构,横向伸缩、竖向升降的工作原理类同。
利用上述停车装置组成的停车系统,停车系统包括至少一排停车装置,每排的多个停车装置按一定规则进行排列,常规的,比如多个停车装置的纵向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排停车装置之间的距离可容纳停车平台完全伸出。如图4(A)所示。为保证多个停车平台的同时操作,每个停车装置的临空面尽可能的多,比如可以将每排的多个停车装置的对角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如图4(B)所示,如此,每个停车装置的四面均临空,停车装置的多个停车平台可选择向两个方向分别横向移出、移入,实现同一时间多辆车进入、驶离停车装置。
实施例二
进一步参阅图5-7。
图5-6为优选的竖向升降机构150的两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连接有底座110及竖向升降机构16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停车装置100,还包括电路控制装置140,以及设置于上部停车平台130与底座110之间的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和竖向升降机构160。其中,底座110,设置于支撑面上,该支撑面可为地面、楼层底板或其它柱、板结构,用于支撑停车装置100;底部停车平台 120安装于底座110上。底座110上对称设置有2个第一滑槽,每个第一滑槽中均设置一个横向滑移机构和一个竖向升降机构,上部停车平台130通过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和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竖向升降机构安装在底座110上,竖向升降机构支撑所述上部停车平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安装于底座110上的第一滑槽内,竖向升降机构160安装在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上。优选的,折叠状态下,从下至上所述底座110、底部停车平台120和上部停车平台130 叠合在一起,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和竖向升降机构完全容纳在所述第一滑槽内,从而保证上部停车平台130与下部的底部停车平台和/或底座接触。电路控制装置140,与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和竖向升降机构160电连接,用以控制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的横向位移,以及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的竖向位移。
优选的,为了保证支撑用的竖向升降机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竖向升降机构160可包括两个中部相互铰接的升降杆161a、161b,以及通过一动力传输机构163与升降杆161的一端相连的电机164;电机164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63控制两个升降杆161a、161b端部的相对位移,从而控制上部停车平台130上升或下降。
停车装置100的底部停车平台120工作方式为:通过竖向升降机构160升起上部停车平台130,汽车200驶入底部停车平台120上。当然,停车系统100平行于道路设置时,汽车200可以通过侧方停车的方式停入底部停车平台120上;停车系统100垂直于道路设置时,汽车200可以通过倒车入库的方式驶入。
停车装置100的上部停车平台130工作方式为:电路控制装置 140控制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横向移出,再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 将上部停车平台130降落至支撑面,待汽车200驶入上部停车平台 130上,再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将上部停车平台130升起一定高度,然后控制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带动上部停车平台130横向移回。
其中,电路控制装置140包括一控制面板和导线。控制面板上设置有电源开关、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横向移出和移入开关、竖向升降机构160竖向上升和下降开关等。当然,在设置有第二横向滑移机构和车辆转向机构时,也包括第二横向滑移机构的移出和移入开关,以及车辆转向机构的转向开关。各开关通过导线与相应的电源、电机等机构相连接。电路控制装置140还可包括远程信号接收装置,接收来自用户的非接触式操作,比如红外信号、远程网络控制信号等,提高用户体验。
图5和图6为竖向升降机构160的两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中竖向升降机构160包括两个中部相互铰接的升降杆161a、 161b;其中升降杆161a的下端铰接于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上,升降杆161a的上端设置有滚轮162a,滚轮162a位于滑孔131中,该滑孔131设置于上部停车平台130上;其中升降杆161b的上端铰接于上部停车平台130上,升降杆161b的下端设置有滚轮162b,滚轮162b位于滑孔151中,该滑孔151设置于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上。其中,升降杆161a的上端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63连接一电机164。其中,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63与电机164的连接方式可选为连杆式或齿轮啮合式。竖向升降机构160的工作方式为:电机164带动动力传输机构163,牵引滚轮162a在滑孔131中滑动;当滚轮162a滑动使得161a、161b的上端相互靠近,则竖向升降机构160带动上部停车平台130上升;反之,则竖向升降机构160带动上部停车平台130 下降。
图6所示的竖向升降机构160与图5中的工作原理相同,结构类似,不同之处为:竖向升降机构160包括四个滚轮162a、162b、162c、 162d,设置于上部停车平台130上的滑孔131a、131b或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上的滑孔151a、151b中,电机164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63分别与滚轮162a、162c相连。该结构的优点在于,在电机转速相同的情形下,上部停车平台130的上升和下降的速度较图5中所示快一倍。需要说明的是,图5、图6中电机164均设置于上部停车平台130 上,当然电机164亦可以设置于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上,原理相同。
图7为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连接有底座110及竖向升降机构 160的结构示意图。图7中竖向升降机构160与图5中所示一致。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底部设置有滚轮152a、152b,其中滚轮152a可沿底座110上的滑孔横向移动,滚轮152b设置于支撑面上。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53与一电机154连接。其工作原理为:电机154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53,牵引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 横向移动,从而带动上部停车平台130的横向移动。
其中,底部停车平台120和上部停车平台130的端部在与支撑面的连接处,可以设置为弧面结构或斜面结构,以方便汽车200平稳驶入、驶出停车位。
图5-图7中所示的竖向升降机构160的升降杆161a、161b与上部停车平台130之间的滚轮162a、162c与滑孔131a、131b组成的升降结构,也可以替换为另一结构,比如,在上部停车平台130设置水平滑杆,滑杆外设置滑套,升降杆161的端部与滑套铰接设置,滑套沿滑杆水平移动,调节升降杆161a、161b端部的相对位移,从而实现上部停车平台130的升降操作。
上述实施例中包括两个中部相互铰接的升降杆组成的竖向升降结构并非限定,能稳定支撑上部停车平台、以及实现上部停车平台相对底座竖向升降以折叠与展开的升降结构均可。比如将成对设置的升降杆161设置为可伸缩构件,优选的比如采用液压油缸。
实施例三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式复合车位的停车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类似,区别之处在于:底部停车平台120 通过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设置于所述底座110上。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与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的结构类似。
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的工作方式为: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 带动底部停车平台120横向移出,汽车200直接开上底部停车平台 120,然后使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带动底部停车平台120横向移入。相对于实施例二的优点为:通过设置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使底部停车平台120可以横向移出,汽车200可以直接开上底部停车平台 120,无需通过侧方停车的方式停入,简化了停车的难度,优化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四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式复合车位的停车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类似,区别之处在于:上部停车平台130 通包含一个转向机构132,当汽车200驶入上部停车平台130时,可通过车辆转向机构132调整汽车200的方向,通常使汽车200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
由日常生活可知,汽车200的长度通常为其宽度的2.5倍左右,比如汽车200的长4.8m,宽为1.8m,因此,立体式复合车位的停车装置100垂直于路面设置时,比平行于路面设置,要多停至少一倍数量的汽车200。设置车辆转向机构132的优点为:可以使立体式复合车位的停车装置100垂直于路面设置,方便汽车驶入上部停车平台 130。
当然,当底部停车平台120设置有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时,且在停车装置垂直于道路设置时,亦可以在底部停车平台120上设置车辆转向机构132。当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带动底部停车平台120横向移出后,汽车200驶入底部停车平台120上,然后通过车辆转向机构132旋转汽车200的车身方向,然后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带动底部停车平台120横向移入。通过设置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车辆转向机构132减少了用户倒车入库的操作,优化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在相邻两层停车平台间设置立柱170以提高上部停车平台130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所述立柱170,优选的,设置于竖向升降机构160的同侧或与之临近,参见图2所示,以避免车辆驶入和驶离。立柱170可以设置在停车平台的端部,也可以在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设置与所述立柱170匹配的开口,使得所述上部停车平台可以沿着立柱上升或下降。所述立柱170下端固定安装在底座110上。
考虑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参见图10所示,所述立柱170的上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锁孔171,上部停车平台130上设置锁舌133,当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需要运动时,锁舌133缩进于平台中,当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运行至指定位置时,控制锁舌133伸出进入立柱 170的锁孔171,从而对上部停车平台进行锁定。
参见图11,为了提高停车装置的整体稳定性,可根据在底座上设置多个多级伸缩支腿180,所述支腿180在底座上对称设置。
伸缩支腿180结构包括:底座110、第一伸缩腿181、第二伸缩腿182、第一前销轴组件、第一伸缩缸、第一后销轴组件、第二前销轴组件、第二伸缩缸、第二后销轴组件。所述第一伸缩缸,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前销轴组件固定在底座110上,另一端通过第一后销轴组件固定在第一伸缩腿181尾部;第二伸缩缸一端通过第二前销轴组件固定在第一伸缩腿181尾部,另一端通过第二后销轴组件固定在第二伸缩腿182尾部;所述第一伸缩缸和第二伸缩缸可以为液压缸或汽缸,以液压缸为例,伸缩缸包括活塞杆183、185和液压缸体184、186。
当支腿被触发伸出以增大底座的支撑间距时,第二伸缩腿182 首先响应,第二伸缩缸驱动第二伸缩腿182在第一伸缩腿181内向外伸出,最终第二伸缩腿182完全伸出第一伸缩腿181,在第二伸缩腿 182伸出的过程中,第二伸缩腿182的尾部支撑于地面;其后,第一伸缩腿181响应,第一伸缩缸驱动第一伸缩腿181从底座110内伸出,最终第一伸缩腿181完全伸出底座110。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增加或减少支撑腿级数。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停车装置,包括底座、停车平台,其特征在于:
停车平台为可折叠结构,包括底座上的底部停车平台,以及安装于底座上的、位于所述底部停车平台上方的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以及连接底座与上部停车平台的竖向升降机构;
所述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中的每一层可相对于底座横向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底座,所述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中的每一层可相对于底座竖向升降以折叠或展开;
所述竖向升降机构设置在底座和停车平台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安放于地面后,形成与所述上部停车平台匹配的空间,所述空间使得所述上部停车平台下降至地面时可容放于底座中。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型支撑框架或∪型支撑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框架形成的内部空间的长度大于等于上部停车平台的长度,内部空间的宽度大于等于上部停车平台的宽度,使得所述上部停车平台下降至地面时容放于内部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安装有支腿结构,通过所述支腿结构增大底座的支撑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结构为多级伸缩结构,至少包括第一伸缩腿、第二伸缩腿,第一伸缩腿安装于底座上,第二伸缩腿安装于第一伸缩腿内,通过第一伸缩缸驱动第一伸缩腿相对于底座伸缩,通过第二伸缩缸驱动第二伸缩腿在第一伸缩腿内伸缩。
7.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安装有立柱,所述上部停车平台沿着所述立柱相对于底座竖向升降。
8.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上部停车平台通过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和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竖向升降机构安装在底座上,竖向升降机构支撑所述上部停车平台,并控制停车平台沿立柱竖向升降;
电路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和所述竖向升降机构电连接,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横向位移,以及控制所述竖向升降机构的竖向位移。
9.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停车平台可相对于底座横向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底座。
10.一种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停车系统由权利要求 1-9 中任一项所述的停车装置排列组成;
所述停车系统包括至少一排停车装置,每排的多个停车装置的对角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或者每排的多个停车装置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CN201621470189.1U 2016-12-29 2016-12-29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Active CN2075830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70189.1U CN207583033U (zh) 2016-12-29 2016-12-29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70189.1U CN207583033U (zh) 2016-12-29 2016-12-29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83033U true CN207583033U (zh) 2018-07-06

Family

ID=62717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70189.1U Active CN207583033U (zh) 2016-12-29 2016-12-29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830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0408A (zh) * 2016-12-29 2017-08-18 上海涂思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0408A (zh) * 2016-12-29 2017-08-18 上海涂思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37227A (zh) 停车装置、停车系统及停车方法
CN107060408A (zh)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CN111646088A (zh) 重型四向穿梭车
CN104032989B (zh) 一种二层循环停车设备
CN107740620A (zh) 巷道堆垛立体车库
CN203050182U (zh) 剪式升降停车装置
CN207583033U (zh)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CN105781173A (zh) 一种收拢式单体停车位装置
CN109458021B (zh) 一种公交车提升装置
CN207714844U (zh) 巷道堆垛立体车库
CN108331395B (zh) 空间可调节的停车装置、停车系统及停车方法
CN102561766A (zh) 一种组合式停车系统
CN204983822U (zh) 一种立体停车场
CN206397227U (zh)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CN105507632A (zh) 双井道垂直升降车库
CA3059874A1 (en) Compact multi-tier parking garage and method for storing vehicles in such a parking garage
CN108999449B (zh) 一种道路上层智能自动存取停车装置
CN205918188U (zh)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CN103643823A (zh) 一种地下多层升降机侧置式停车设备
CN208918369U (zh) 空间可调节的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CN215361010U (zh) 重载换电机器人和换电系统
CN210086930U (zh) 一种起重式无避让立体车库
CN107060409A (zh) 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CN208918370U (zh) 助力臂式停车装置及助力臂式升降装置
CN106968495A (zh) 二列n排外驱套筒轮形车轮式组合平面无人车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12

Address after: 315524 No. 98, Huiming Road, Fenghua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No. 2, building 5)

Patentee after: NINGBO TOOLSIR ELECTROMECHANICAL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203 mailbox 470, Chunxiao Road,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trial area,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3-32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TUSI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