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71955U - 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 - Google Patents

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71955U
CN207571955U CN201721096425.2U CN201721096425U CN207571955U CN 207571955 U CN207571955 U CN 207571955U CN 201721096425 U CN201721096425 U CN 201721096425U CN 207571955 U CN207571955 U CN 2075719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sliding
basin
strike
wal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9642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丹锋
胡文瑞
李莉
侯秀林
何欣
吕洲
张原�
周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9642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719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719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719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包括:沿走滑方向运动的走滑力学模块;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独立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垂直围构在所述基底周围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两个相对的走滑侧壁、位于两个所述走滑侧壁之间且相对的两个支架侧壁;一个所述走滑侧壁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以带动所述第一部分,另一所述走滑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以带动所述第二部分;所述走滑侧壁连接所述走滑力学模块。该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能够在模拟时进行基底与侧边的联动,从而使得模拟过程与盆地受力演化过程更加相似,从而提高了模拟的精度和结果。

Description

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石油地质专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
背景技术
力学工作者把实验中所采用的物质性质与实物不同,且模型所进行的运动性质也与实物不同,两者之间又不严格符合相似律,但诸变量的数学方程相同时的实验,称构造模拟实验;而把实验中所采用的物质性质与实物相同,且模型所进行的运动性质也与实物相同,两者之间又符合相似律时的实验,叫构造模型实验。
在中国,李四光于20世纪20年代将(构造)模拟实验引入地质构造研究,并作为厘定构造体系标准型式的三大步骤之一。由于地质体的性质和地质构造现象十分复杂,运动过程的变化因素很多,理想的相似律模型尚难建立。但通过构造模拟发现,实验中做出的构造型式与地壳中存在的构造型式可以达到总体上高度相似,故可采用模拟实验探讨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模拟实验的决定因素是①物体的力学性质;②应力大小和作用时间长短;③边界条件。
构造模拟实验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大类:前者是根据相似理论,采用泥巴、塑料等材料和近似自然条件的实验手段,模拟天然构造形迹、构造型式及其形成过程,包括形变模拟(泥巴实验等)、光弹性模拟、脆漆法、形变网格法、云纹法及气泡法等;后者是在野外考察和岩石力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用数学力学理论进行构造形迹、构造应力场及形变场的模拟,进而又分为解析法(分析简单的构造应力场和应变场)和数值法(多用于较复杂的构造应力场研究)。地质力学以往的构造模拟实验,在揭示构造特点和运动规律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启发作用;运用数学模拟建立了若干构造型式的数学力学模型,为构造应力场定量分析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奠定了基础。
构造物理模拟技术是在实验室内采用与自然界可以类比的材料,遵循相似性原则,将自然界模型缩小到实验模型,在室内模拟构造变形过程,揭示分析变形机制的一种手段。是现今研究各种地质构造成演化与构造动力学成因机制的一个极重要的手段。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0920109012.2公开了一种构造变形与油气运移物理模拟装置,其中,该构造变形与油气运移物理模拟装置至少由模型底板、支承板、前后壁、活塞挡板、活塞顶杆组成,其特征是模型底板两侧端部装有支承板,模型底板前后装有前后壁,模型底板、支承板和前后壁围成箱体;箱体内两侧均安装有活塞挡板,活塞挡板连接活塞顶杆,活塞顶杆与传动丝杆连接,驱动动力装置系统通过组合齿轮转动传动丝杆推动活塞顶杆;两侧活塞档板与模型底板及前后壁接触处设有空心密封圈、刮沙密封圈。该实用新型专利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两个地质过程结合,可集成构造变形与油气运移两个物理模拟,与地下实际油气成藏过程对比的构造变形与油气运移物理模拟装置。
中国发明专利201010249016.8以及实用新型专利201020286469.3共同公开了一种数字化盆地构造物理模拟实验仪,该数字化盆地构造物理模拟实验仪包括实验台底座,平移侧实验台I,中央实验台,下俯实验台,CT设备,底座倾斜装置,平移侧实验台II,上仰实验台,提升机械手,析架,布砂装置,实验砂箱,电动缸,顶面数码相机,侧面数码相机;在实验台底座上装有底座倾斜装置,底座倾斜装置与液压设备连接;中央实验台、平移侧实验台I、平移侧实验台II、下俯实验台、上仰实验台设置在实验台底座上;实验砂箱装在中央实验台上,析架装在实验砂箱上方,布砂装置和提升机械手及顶面数码相机装在析架上;CT设备和侧面数码相机位于实验台底座边;平移侧实验台I和平移侧实验台II下装有丝杠,台面上装有模型加载动力的电动缸;下俯实验台下部装有用于升降台面的电动缸,台面上装有模型加载动力的电动缸;上仰实验台下部装有用于升降台面的电动缸,台面上装有模型加载动力的电动缸;布砂装置与析架上的动力驱动设备连接,其上装有激光设备;提升机械手与析架上的动力驱动设备连接。该两项专利目的是提供一套可以实现多方向三维动力加载并可精确控制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一种由计算机控制的CT技术与构造模拟融为一体的设备,实时将取得的模型内部构造轨迹数字化,实现可视化四维效果,帮助地质人员完成挤压、伸展、走滑等多种构造模拟实验,为研究人员提供即时盆地地质构造模型演化过程。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520146604.7公开了一种构造控藏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常压实验箱,含压力成藏实验箱,工业CT检测设备,上部直行机构、材料添加装置和压力及流体控制柜;其中,常压实验箱用于在常压下构造控藏物理模拟实验;含压力成藏实验箱用于在一定压力下构造控藏物理模拟实验;在常压实验箱和含压力成藏实验箱的上方安装有上部直行机构,上部直行机构安装有材料添加装置和工业CT检测设备,材料添加装置用于对常压实验箱进行自动布砂,上部直行机构能带动工业CT检测设备直线往返运动,用于对常压实验箱或含压力成藏实验箱的内部结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记录和观察;以及压力及流体控制柜,通过注入管与含压力成藏实验箱连接,用于向含压力成藏实验箱内注入压力和不同流体。
综上来看,地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经过几十年的演化,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进化。从最初的仅可以完成简单的单向拉伸、单向挤压、基底剪切和侧边剪切四种模拟实验,到现如今不仅实现了实验功能的高度集成化、模块化,而且实现了实验过程的高度自动化,甚至对于实验结果也实现了高度的可检测、数字化。
但是,功能的完善和丰富的同时,难免还有具体功能上的不足之处。从历代实验装置的具体功能来看,无论是最初的设计还是目前最先进的实验装置,都无一不把剪切模拟分为基底和侧边两个模块。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分别模拟不同成因方向剪切应力或综合应力,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弊端。自然界的地质构造运动成因复杂、具有多方向性,如果在模拟的时候将各应力机械地分开,模拟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比如分时间段模拟,在不同时间段内施加分解的特定方向的应力,最后得到的模拟结果是后续时间段地质现象的机械式叠加,会对先期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得到相反的结论;再比如分空间段模拟,因为实验装置被设计成了多种模块,因此自动化操作的过程中,软件将对不同模块输入不同的指令。
因此,在实际模拟过程中不同空间地质体收到的地质应力以该模块施加的应力为主,因此在空间上造成地质现象模拟结果的不均一,造成模拟结果的还原度难以达到预期。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以能够在模拟时进行基底与侧边的联动,从而使得模拟过程与盆地受力演化过程更加相似,从而提高了模拟的精度和结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包括:
沿走滑方向运动的走滑力学模块;
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独立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垂直围构在所述基底周围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两个相对的走滑侧壁、位于两个所述走滑侧壁之间且相对的两个支架侧壁;一个所述走滑侧壁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以带动所述第一部分,另一所述走滑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以带动所述第二部分;所述走滑侧壁连接所述走滑力学模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形状相同且二者之间能够在所述走滑侧壁带动下相对移动。
优选的,所述走滑侧壁与所述支架侧壁的四个侧边连接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金属台柱。
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通过铰链连接两个所述走滑侧壁。
优选的,所述走滑侧壁各自连接一个所述走滑力学模块。
优选的,所述走滑力学模块包括第一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上的第一走滑轨道、设置于所述第一走滑轨道上的第一动力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的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连接所述走滑侧壁;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能在所述第一走滑轨道上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动力装置通过矩形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走滑侧壁。
优选的,所述铰链位于所述矩形连接板下方。
优选的,所述支架侧壁垂直于所述走滑侧壁;所述走滑侧壁与所述走滑方向平行;所述走滑侧壁的长度大于所述支架侧壁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支架侧壁各自连接一伸展挤压模块;所述伸展挤压模块沿所述走滑方向带动所述支架侧壁。
优选的,所述伸展挤压模块包括:第二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上的第二轨道、设置于所述第二轨道上的第二动力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装置的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连接所述支架侧壁;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能在所述第二轨道上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轨道垂直于所述支架侧壁且与所述第一走滑轨道平行。
优选的,所述第二动力装置通过矩形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侧壁。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通过将基底设置为分体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然后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与两个走滑侧壁进行连接,从而通过走滑力学模块带动走滑侧壁进行走滑位移时走滑侧壁可以同时与基底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进行联动形成联动走滑位移,从而模拟地质体类似盆地真实走滑应力背景下的形变和构造演化。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金属台柱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基底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走滑侧壁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支架侧壁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走滑力学模块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伸展挤压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包括:沿走滑方向运动的走滑力学模块105,106;基底102;所述基底102包括独立的第一部分1021和第二部分(未标示);垂直围构在所述基底102周围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两个相对的走滑侧壁103、位于两个所述走滑侧壁103之间且相对的两个支架侧壁104;一个所述走滑侧壁103连接所述第一部分1021以带动所述第一部分1021,另一所述走滑侧壁103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以带动所述第二部分;所述走滑侧壁103连接所述走滑力学模块105,106。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通过将基底102设置为分体的第一部分1021和第二部分,然后将第一部分1021和第二部分分别与两个走滑侧壁103进行连接,从而通过走滑力学模块105,106带动走滑侧壁103进行走滑位移时走滑侧壁103可以同时与基底102的第一部分1021、第二部分进行联动形成联动走滑位移,从而模拟地质体类似盆地真实走滑应力背景下的形变和构造演化。
所述基底102和侧壁能形成实验砂箱。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基底102整体为板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基底102包括分体的第一部分1021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1021和第二部分相互独立,以可进行独立的动作。第一部分1021与第二部分之间可相间隔开来,以便在随走滑侧壁103动作时具有活动裕量。第一部分1021和第二部分的形状本申请并不作过多的限制,比如,第一部分1021和第二部分均可以为矩形、三角形或其他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
具体的,所述第一部分1021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形状相同且二者之间能够在所述走滑侧壁103带动下相对移动。其中,第一部分1021和第二部分组合后可以形成一矩形板,二者的分离边为一折线边,第一部分1021和第二部分沿走滑方向间隔预定距离,相应的,两个折线边相对且间隔预定距离。
侧壁垂直围构在基底102上方,相应的,基底102整体具有四个侧边,侧壁中的两个走滑侧壁103和两个支架侧壁104与基底102的四个侧边一一对应放置以围构形成侧壁。如图2所示,为保证侧壁的稳定性,放置在走滑模拟过程中被破坏,所述走滑侧壁103与所述支架侧壁104的四个侧边连接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金属台柱101。
第一部分1021和第二部分分别与两个走滑侧壁103连接,从而随两个走滑侧壁103一同联动。第一部分1021和第二部分与走滑侧壁103连接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螺纹连接、插接、铰接等等。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分1021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通过铰链1022连接两个所述走滑侧壁103。
如图1所示,所述走滑侧壁103各自连接一个所述走滑力学模块105,106。具体的,如图6所示,所述走滑力学模块105,106包括第一底座1051、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1051上的第一走滑轨道1052、设置于所述第一走滑轨道1052上的第一动力装置1053、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053的第一控制器1054;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053连接所述走滑侧壁103;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053能在所述第一走滑轨道1052上移动。优选的,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053通过矩形连接板1055固定连接所述走滑侧壁103。所述铰链1022位于所述矩形连接板1055下方。
具体的,走滑侧壁103可以为整块板,也可以为多个部分连接构成,其中,走滑侧壁103可以包括走滑支架1032及与走滑支架1032连接的走滑板1031。第一动力装置1053通过矩形连接板1055连接于走滑支架1032上以连接走滑侧壁103,同时,铰链1022连接于该走滑支架1032上以连接该走滑侧壁103。
其中,第一动力装置1053可以为电机(优选为多级电动机)。第一走滑轨道1052(轨道可以为直线凹槽或直线凸起)具有两个,且平行设置于第一底座1051上。第一底座1051位置固定,从而第一动力装置1053在接收到第一控制器1054的指令时相对于第一底座1051沿着第一走滑轨道1052运动。第一动力装置1053的输出轴通过矩形连接板1055连接走滑侧壁103,以整体带动走滑侧壁103,而避免走滑侧壁103局部变形。第一动力装置1053的输出轴大致垂直于走滑侧壁103的侧表面。
第一控制器1054可以为传感器及电气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及电气控制系统控制第一动力装置1053在第一走滑轨道1052上滑动的同时,控制第一动力装置1053作用于矩形连接板1055,带动走滑侧壁103并联动基底102,从而模拟盆地走滑运动变形现象。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侧壁104垂直于所述走滑侧壁103;所述走滑侧壁103与所述走滑方向平行;所述走滑侧壁103的长度大于所述支架侧壁104的长度。为模拟盆地拉伸或者挤压变形,所述支架侧壁104各自连接一伸展挤压模块107,108;所述伸展挤压模块107,108沿所述走滑方向带动所述支架侧壁104。
具体的,如图7所示,所述伸展挤压模块107,108包括:第二底座1071、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1071上的第二轨道1072、设置于所述第二轨道1072上的第二动力装置1073、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073的第二控制器1074;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073连接所述支架侧壁104;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073能在所述第二轨道1072上移动。所述第二轨道1072垂直于所述支架侧壁104且与所述第一走滑轨道1052平行。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073通过矩形连接板1075固定连接所述支架侧壁104。
其中,第二动力装置1073可以为电机(优选为多级电动机)。第二轨道1072具有一个,且平行设置于第二底座1071上。第二底座1071位置固定,从而第二动力装置1073在接收到第二控制器1074的指令时相对于第二底座1071沿着第二轨道1072运动。第二动力装置1073的输出轴通过矩形连接板1075连接支架侧壁104,以整体带动支架侧壁104,而避免支架侧壁104局部变形。第二动力装置1073的输出轴大致垂直于支架侧壁104的侧表面。
第二控制器1074可以为传感器及电气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及电气控制系统控制第二动力装置1073在第二轨道1072(轨道可以为直线凹槽或直线凸起)上滑动的同时,控制第二动力装置1073作用于矩形连接板1075,推动或拉伸挤压支架侧壁104,支架侧壁104相应的会影响走滑侧壁103并联动基底102,从而模拟盆地伸展挤压运动变形现象。
其中,电气控制系统包括数据测控单元,该数据测控单元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印机、测控软件、数码相机及定时装置等,传感器可以测定第一动力装置1053、第二动力装置1073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参数,该电气控制系统可以进行动力加载单元速度等参数设定、加载单元的启/停及对试验模型位移的实时监测、存储等。
本文引用的任何数字值都包括从下限值到上限值之间以一个单位递增的下值和上值的所有值,在任何下值和任何更高值之间存在至少两个单位的间隔即可。举例来说,如果阐述了一个部件的数量或过程变量(例如温度、压力、时间等)的值是从1到90,优选从20到80,更优选从30到70,则目的是为了说明该说明书中也明确地列举了诸如15到85、22到68、43到51、30到32等值。对于小于1的值,适当地认为一个单位是0.0001、0.001、0.01、0.1。这些仅仅是想要明确表达的示例,可以认为在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列举的数值的所有可能组合都是以类似方式在该说明书明确地阐述了的。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范围都包括端点以及端点之间的所有数字。与范围一起使用的“大约”或“近似”适合于该范围的两个端点。因而,“大约20到30”旨在覆盖“大约20到大约30”,至少包括指明的端点。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
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发明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Claims (13)

1.一种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走滑方向运动的走滑力学模块;
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独立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垂直围构在所述基底周围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两个相对的走滑侧壁、位于两个所述走滑侧壁之间且相对的两个支架侧壁;一个所述走滑侧壁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以带动所述第一部分,另一所述走滑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以带动所述第二部分;所述走滑侧壁连接所述走滑力学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形状相同且二者之间能够在所述走滑侧壁带动下相对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滑侧壁与所述支架侧壁的四个侧边连接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金属台柱。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通过铰链连接两个所述走滑侧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滑侧壁各自连接一个所述走滑力学模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滑力学模块包括第一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上的第一走滑轨道、设置于所述第一走滑轨道上的第一动力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的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连接所述走滑侧壁;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能在所述第一走滑轨道上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通过矩形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走滑侧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位于所述矩形连接板下方。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侧壁垂直于所述走滑侧壁;所述走滑侧壁与所述走滑方向平行;所述走滑侧壁的长度大于所述支架侧壁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侧壁各自连接一伸展挤压模块;所述伸展挤压模块沿所述走滑方向带动所述支架侧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展挤压模块包括:第二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上的第二轨道、设置于所述第二轨道上的第二动力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装置的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连接所述支架侧壁;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能在所述第二轨道上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轨道垂直于所述支架侧壁且与所述第一走滑轨道平行。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力装置通过矩形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侧壁。
CN201721096425.2U 2017-08-30 2017-08-30 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 Active CN2075719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6425.2U CN207571955U (zh) 2017-08-30 2017-08-30 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6425.2U CN207571955U (zh) 2017-08-30 2017-08-30 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71955U true CN207571955U (zh) 2018-07-03

Family

ID=62697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96425.2U Active CN207571955U (zh) 2017-08-30 2017-08-30 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71955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6440A (zh) * 2018-11-08 2019-01-08 南京大学 用于超重力环境的双向动力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9192035A (zh) * 2018-11-08 2019-01-11 南京大学 用于超重力环境的伸展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9285436A (zh) * 2018-11-08 2019-01-29 南京大学 用于超重力环境的走滑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9686214A (zh) * 2019-01-03 2019-04-2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地表移动变形模拟实验平台
CN109859557A (zh) * 2018-12-27 2019-06-0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用于模拟地壳受力变形的实验装置
CN111833713A (zh) * 2019-04-22 2020-10-2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可变形转动式砂箱物理模拟装置及其模拟方法
CN114004157A (zh) * 2021-11-02 2022-02-01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盆地地质大数据的古构造特征动态恢复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6440A (zh) * 2018-11-08 2019-01-08 南京大学 用于超重力环境的双向动力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9192035A (zh) * 2018-11-08 2019-01-11 南京大学 用于超重力环境的伸展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9285436A (zh) * 2018-11-08 2019-01-29 南京大学 用于超重力环境的走滑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9285436B (zh) * 2018-11-08 2022-05-17 南京大学 用于超重力环境的走滑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9859557A (zh) * 2018-12-27 2019-06-0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用于模拟地壳受力变形的实验装置
CN109859557B (zh) * 2018-12-27 2020-11-1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用于模拟地壳受力变形的实验装置
CN109686214A (zh) * 2019-01-03 2019-04-2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地表移动变形模拟实验平台
CN109686214B (zh) * 2019-01-03 2023-12-0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地表移动变形模拟实验平台
CN111833713A (zh) * 2019-04-22 2020-10-2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可变形转动式砂箱物理模拟装置及其模拟方法
CN114004157A (zh) * 2021-11-02 2022-02-01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盆地地质大数据的古构造特征动态恢复方法
CN114004157B (zh) * 2021-11-02 2023-05-05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盆地地质大数据的古构造特征动态恢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71955U (zh) 盆地走滑构造物理模拟设备
CN110006757B (zh) 煤系断层形成模拟试验装置及正、逆断层模拟试验方法
CN104952345B (zh) 走滑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6885894B (zh) 高位滑坡模型试验系统
CN104596855B (zh) 一种倾斜岩层物理相似模拟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0543799C (zh) 地质构造变形模拟实验仪
CN2857006Y (zh) 地质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设备
Hamim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using static and dynamic finite element models to develop FWD measurement on flexible pavement structures
Tikoff et al. Physical experiments of transpressional folding
Debbaut et al. Secondary motions in straight and tapered channels: Experiments and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with a multimode differential viscoelastic model
CN105116101A (zh) 一种矿井灾害预防与控制模拟试验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Zhu et al. Effects of local rock heterogeneities on the hydromechanics of fractured rocks using a digital-image-based technique
CN105021794B (zh) 一种基于地震勘探的不同位移梯度变形场的模拟装置
Tsesarsky et al. 3-D global–loc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hallow underground caverns in soft sedimentary rock
CN109979296A (zh) 应用于大型滑坡稳定性三维物理模拟试验的装置、方法
CN211602719U (zh) 一种多功能顶底板突水的采场矿压三维物理模拟试验平台
CN204925064U (zh) 一种矿井灾害预防与控制模拟试验系统
Lin et al. Pore structure analysis of particle beds for fluid transport simulation during filtration
CN110702061A (zh) 三维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及其在三维相似模拟实验中的应用
CN107449889A (zh) 一种自反力式水库滑坡模型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09883903B (zh) 一种采空区垮落岩石粒径演化运移规律模拟方法及装置
CN108051304A (zh) 一种多功能三维可视结构界面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8680730A (zh) 一种地震荷载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危害模拟装置及模拟方法
Adey et al. Scale dependency in rock strength
CN108387455A (zh) 覆岩破断岩块之间裂隙发育监测实验装置及数据采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