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71558U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Google Patents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571558U CN207571558U CN201721478961.9U CN201721478961U CN207571558U CN 207571558 U CN207571558 U CN 207571558U CN 201721478961 U CN201721478961 U CN 201721478961U CN 207571558 U CN207571558 U CN 2075715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ckle
- light emitting
- emitting diode
- module
- universal log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其包括通讯模块、微处理器、输入/输出模块和指示灯。指示灯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至第五发光二极管,第一CAN通讯模块与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相连,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分别用于显示第一CAN通讯模块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是否有故障;第二CAN通讯模块与第三发光二极管和第四发光二极管相连,第三发光二极和第四发光二极管分别用于显示第二CAN通讯模块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是否有故障;微处理器与第五发光二极管相连,第五发光二极管用于显示微处理器是否正常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实现双CAN总线通讯,而且可以及时直观的显示数据传输是否存在故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设置有指示灯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背景技术】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它采用一种可编程的存储器,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输出来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或生产过程。
现有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不含开关电源,无法对外接电源的绝缘低进行有效故障隔离;外部绝缘低会损坏内部供电的芯片模块。现有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单个模块采集点少,单个分站的容量小,且成本贵/扩展困难。现有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不能及时直观的显示其中主要模块是否存在故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来克服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其不仅可以实现双CANBUS总线通讯,而且可以及时直观的显示数据传输是否存在故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其包括通讯模块、微处理器、输入/输出模块和指示灯。所述输入/输出模块包括N个电压 /电流信号接口,其用于接收或发送电压/电流信号,所述N为自然数;所述通讯模块包括第一CAN通讯模块和第二CAN通讯模块,所述微处理器与输入/输出模块、第一CAN通讯模块和第二CAN通讯模块相连,所述输入/输出模块将其接收到的电流/电压信号提供给所述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对其接收到的外部电流/电压信号进行处理以形成数据信号,并将所述数据信号分别提供给第一 CAN通讯模块和第二CAN通讯模块,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将其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转换成CAN格式的数据信号并输出该CAN格式的数据信号;所述第二 CAN通讯模块将其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转换成CAN格式的数据信号,并输出该 CAN格式的数据信号,所述指示灯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第四发光二极管和第五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与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相连,第一发光二极管用于显示所述第一 CAN通讯模块发送数据是否有故障;第二发光二极管用于显示所述第一CAN 通讯模块接收数据是否有故障,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与第三发光二极管和第四发光二极管相连,第三发光二极用于显示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发送数据是否有故障;第四发光二极管用于显示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接收数据是否有故障,所述微处理器与第五发光二极管相连,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用于显示微处理器是否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至第四发光二极管通过是否闪烁来显示对应的CAN通讯模块接收数据或接收数据是否有故障;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通过亮或灭来显示微处理器是否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开关电源,所述开关电源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相连,其输出端给该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内的器件供电,且所述开关电源对外接电源的绝缘低进行隔离。
进一步的,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包括卡扣、形成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背面的凹槽和位于所述凹槽外侧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自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背面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凹槽,当所述卡扣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时,所述卡扣的脚部外露于所述凹槽内,以将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固定于位于所述凹槽处的固定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收容槽包括自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背面的一侧向所述凹槽方向延伸的第一收容槽部、自所述第一收容槽部的末端继续向所述凹槽方向延伸直至所述凹槽的第二收容槽部、位于所述收容槽中部的挡块,其中,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侧壁上形成有导引槽;所述卡扣包括卡扣本体、位于卡扣本体顶端的头部、位于卡扣本体底端的脚部、位于卡扣本体的头部两侧的肩部以及位于卡扣本体两侧且位于所述肩部和脚部之间的导引部;所述卡扣本体包括贯穿所述卡扣本体厚度方向的空腔、自所述卡扣本体延伸形成的且位于所述空腔内的弹性夹和指部;所述卡扣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并可在卡固位置和解卡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卡扣处于卡固位置时,所述卡扣的肩部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部内、且所述卡扣的肩部的底端抵于所述第二收容槽部的侧壁顶端;所述导引部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部的导引槽内;所述弹性夹的开口夹持于所述挡块的最宽部分的第一侧,所述指部远离所述挡块;所述卡扣的脚部外露于所述凹槽内,以使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固定于位于所述凹槽处的固定件上,当所述卡扣处于解卡位置时,所述卡扣的部分肩部退出所述第一收容槽部、且所述卡扣的肩部的底端退离所述第二收容槽部的侧壁顶端;所述弹性夹的开口夹持于所述挡块的最宽部分的第二侧;所述指部靠近所述挡块并被所述挡块阻挡;所述卡扣的脚部退入所述第二收容槽部内,以使得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脱离于位于所述凹槽处的固定件,在所述卡扣由解卡位置移动至卡固位置时,所述弹性夹的开口由所述挡块的最宽部分的第二侧经过所述挡块的最宽部分移动到所述挡块的最宽部分的第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夹自所述卡扣本体的空腔的靠近卡扣的头部的一侧延伸而成,所述指部自所述卡扣本体的空腔的靠近卡扣的脚部的一侧延伸而成;所述挡块与所述指部相邻的一端形成有凹口,当所述卡扣处于卡固位置时,所述指部的部分收容于所述挡块的凹口、且所述指部的末端与所述挡块的凹口的底部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当所述卡扣处于解卡位置时,所述指部的末端抵靠住所述挡块的凹口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收容槽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宽度,所述卡扣本体的肩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导引部的厚度;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背面上位于所述凹槽的一侧,形成有若干个所述的收容槽,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还包括自所述凹槽的另一侧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背面部分延伸至凹槽上方的若干个相互间隔的卡片,通过所述卡片将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挂靠于所述凹槽处的固定件上,所述卡扣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卡扣背面的槽道,所述卡扣的背面为紧邻所述收容槽底部的端面,所述槽道位于所述卡扣本体的空腔和卡扣的脚部之间,在所述卡扣插入或抽离所述收容槽时,所述挡块穿过所述槽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中设置指示灯,从而可以及时直观的显示数据传输是否存在故障;本实用新型在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中设置两个CAN通讯模块,可以实现双CANBUS总线通讯,从而使得数据传输速率高、可扩展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数量大,且可以做到数据的冗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在一个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中的故障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背面结构的爆炸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在卡扣处于固定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其为图5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在卡扣处于解卡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其为图1所示的卡扣的背面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0中的一个固定件上安装有多个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除非特别说明,本文中的连接、相连、相接的表示电性连接的词均表示直接或间接电性相连。
(一)采用双CAN总线通讯的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子系统
请参考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包括第一工作站110(简写为1 #工作站)、第二工作站120(简写为2#工作站)和多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子系统 (未标注)。
每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子系统包括第一转换模块122(即CAN转NET模块 122)、第二转换模块124(即CAN转NET模块124)和M个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M为自然数,且M≤16。第一转换模块122和第二转换模块124均为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转NET(Ethernet,以太网) 模块。每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子系统中的任意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通过第一CAN总线(CNABUS1)与CAN转NET模块122相连,CAN转NET模块122通过以太网经第一交换机142与第一工作站110相连;任意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通过第二CAN总线(CNABUS2)与CAN转NET模块124 相连,CAN转NET模块124通过以太网经第二交换机144与第二工作站120 相连。
每个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接收多个电流/电压信号,并对接收到的多个电流/电压信号进行处理,以产生并输出数据信号。所述数据信号通过第一CAN 总线传输给CAN转NET模块122,CAN转NET模块122将其接收到的数据信号由CAN格式转换为NET格式,NET格式的数据信号再通过以太网传输给第一工作站110;所述数据信号通过第二CAN总线传输给CAN转NET模块124,所述CAN转NET模块124将其接收到的数据信号由CAN格式转换为NET格式,NET格式的数据信号再通过以太网传输给第二工作站120。
本实用新型中,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通过CAN总线(第一CAN总线、第二CAN总线)与转换模块(CAN转NET模块122、CAN转NET模块124) 通讯,由于CAN总线通讯比其他总线形式传输数据的速度快,数据通过CAN 转NET模块122、124后,能快速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工作进行集中监控(转换模块通过以太网连接交换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采用双CAN总线通讯,做到数据的冗余,双CAN总线通讯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CAN转NET模块分别进第一计算机工作站110和第二计算机工作站120,这样可以分别对接入点进行冗余监控,第一计算机工作站110和第二计算机工作站120也可以做有效的冗余,实现最安全的监控。
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化设计电路,单个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具体请参见下文对图2的描述)能接收12个电流或电压信号,利用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130自身的微处理器将数据通过双CAN总线(即冗余的CAN总线)进行传输,同时一个分站(子系统)可以容纳16块这样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这样一个分站可以有192个点接入,这192个点通过CAN转NET模块122、124转换后至计算机工作站集中监控,通过扩展n个CAN转NET模块可以有n个192 点输入,系统可接收容量可以通过这种扩展方式无限扩展下去,这里的n可以为大于2的自然数。
(二)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内部结构
请参考图2所示,其为图1中的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电路示意图。图2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包括输入/输出模块210、通讯模块(未标注)和微处理器(CPU,也称中央处理器)。
所述输入/输出模块210包括N个电流/电压信号接口IN,其用于接收或发送电流/电压信号,所述N为自然数,在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输入/ 输出模块210包括12个电流/电压信号接口IN,且其接收电流/电压信号的范围为4~20mA or 0~10V。所述通讯模块包括第一CAN通讯模块222、第二CAN通讯模块224,所述微处理器与输入/输出模块210、第一CAN通讯模块222和第二CAN通讯模块224相连。
所述输入/输出模块210将其接收到的外部电流/电压信号提供给所述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对其接收到的外部电流/电压信号进行处理以形成数据信号,并将所述数据信号分别提供给第一CAN通讯模块222和第二CAN通讯模块 224。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222将其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转换成CAN格式的数据信号,再通过第一CAN总线传输该CAN格式的数据信号给第一转换模块122;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224将其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转换成CAN格式的数据信号,再通过第二CAN总线传输该CAN格式的数据信号给第二转换模块124。这样,图2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就可以实现与第一转换模块122和第二转换模块124间的双CAN总线通讯。
在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222包括第一通讯输入接口1#CAN IN和第一通讯输出接口1#CAN OUT,且第一通讯输入接口1# CAN IN和第二通讯输出接口1#CAN OUT通过第一CAN总线与第一转换模块 122相连;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224包括第二通讯输入接口2#CAN IN和第二通讯输出接口2#CAN OUT,且第二通讯输入接口2#CAN IN和第二通讯输出接口2#CAN OUT通过第一CAN总线与第二转换模块124相连。
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图2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还包括所述电源模块(未标注),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开关电源232,所述开关电源232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相连,其输出端给该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内的器件供电,且所述开关电源232对外接电源的绝缘低进行隔离,从而用一个开关电源进行变压以达到对外接电源的绝缘低进行有效故障隔离。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源232 通过控制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对其输入端接收到的电压进行变压,以通过其输出端输出稳定的输出电压。
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图2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中的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第一变压电源234和第二变压电源236。
所述第一变压电源234的输入端与所述开关电源232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变压电源23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222的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一变压电源234用于对其输入端接收到的电压进行变压,以得到变压电压,并通过其输出端输出该变压电压。所述第二变压电源236的输入端与所述开关电源232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变压电源236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224的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二变压电源236用于对其输入端接收到的电压进行变压,以得到变压电压,并通过其输出端输出该变压电压。
其中,开关电源232、第一变压电源234和第二变压电源236可以采用已有的电源电路和变压电路的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外接电源为24V的直流电源;所述开关电源 232为24V转3V的开关电源;所述第一变压电源234和第二变压电源236为 3V转5V的变压电源。
(三)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指示灯结构
请参考图2所示,其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指示灯的内部结构,请参考图3所示,其为图2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在一个实施例中的俯视图,其显示了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指示灯的外部结构。
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指示灯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第三发光二极管D3、第四发光二极管D4和第五发光二极管D5,以及与所述输入/输出模块210的N个电流/电压信号接口对应的2N个发光二极管。
其中,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222与第一发光二极管D1(Tx表示发数据) 和第二发光二极管D2(Rx表示接收数据)相连,第一发光二极管D1用于显示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222发送数据是否有故障;第二发光二极管D2用于显示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222接收数据是否有故障。同理,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224与第三发光二极管D3(Tx)和第四发光二极管D4(Rx)相连,第三发光二极管D3用于显示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224发送数据是否有故障;第四发光二极管D4用于显示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224接收数据是否有故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1至第四发光二极管D4通过是否闪烁来显示对应的CAN通讯模块接收数据或接收数据是否有故障,比如,当第一发光二极管D1闪烁时,表示第一CAN通讯模块222有数据发送,当第一发光二极管D1不闪烁时,表示第一CAN通讯模块222发送数据有故障;当第二发光二极管D2闪烁时,表示第一CAN通讯模块222有数据接收,当第二发光二极管D2不闪烁时,表示第一CAN通讯模块222接收数据有故障。
所述微处理器与第五发光二极管D5相连,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D5用于显示微处理器是否正常工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D5通过亮或灭来显示微处理器是否正常工作,比如,当所述微处理器正常工作时,第五发光二极管D5常亮,当所述微处理器出现故障时,第五发光二极管D5常灭;再比如,当所述微处理器正常工作时,第五发光二极管D5常灭,当所述微处理器出现故障时,第五发光二极管D5常亮。
所述输入/输出模块210的每个电流/电压信号接口通过两个发光二极管与微处理器相连,所述两个发光二极管分别用于显示该电流/电压信号接口的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是否正常。比如,所述输入/输出模块210的左侧的一个电流/电压信号的接口包括管脚1和2,其中管脚2依次通过发光二极管D6、电阻R1和光耦1与微处理器相连;所述输入/输出模块210的右侧的一个电流/电压信号的接口包括管脚1和2,其中管脚2依次通过发光二极管D7、电阻R2和光耦2与微处理器相连。
(四)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中故障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识别方法
请参考图4所示,其为图1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中的故障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下结合图1,具体介绍图4所示的故障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识别方法。
步骤410,转换模块122、124以预定时间周期给与其对应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发送随机心跳信号;
步骤420,所述对应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接收到所述转换模块122、 124发出的心跳信号后,发送指定格式的数据信号给所述转换模块122、124,所述数据信号包括地址信号、电流/电压信号和所述对应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130接收到的心跳信号,其中,所述电流/电压信号为所述对应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接收到的外部信号;所述地址信号为所述对应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中的微处理器自我检测后得到的信号(类似网关1-25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将接收到的外部的电流/电压信号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信号,然后再将该数字信号、地址信号和对应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接收到的心跳信号整合成指定格式的数据信号,然后再通过CAN总线总线传输给对应的所述转换模块122、124。
步骤430,所述转换模块122、124接收到对应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 发送的数据信号后,检测接收到的数据信号中的心跳信号是否正确。
步骤440,若所述转换模块122、124检测到随数据信号返还的心跳信号消失或错误,则判断对应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130可能存在故障。
综上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故障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识别方法,可对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进行监测,并能快速找到出故障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五)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外部结构
为了方便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固定,本实用新型对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外部结构进行了改进。
请参考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背面结构的爆炸图;请参考图6所示,其为图5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在卡扣处于卡固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7所示,其为图5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在卡扣处于解卡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7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包括卡扣520、形成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背面的凹槽510和位于所述凹槽510外侧的收容槽530,所述收容槽530自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背面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凹槽510。当所述卡扣520收容于所述收容槽530内时,所述卡扣520的脚部521外露于所述凹槽 510内,以将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固定于位于所述凹槽510处的固定件 600上。
图5-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530包括自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背面的一侧向所述凹槽510方向延伸的第一收容槽部532、自所述第一收容槽部532的末端继续向所述凹槽510方向延伸直至所述凹槽510的第二收容槽部534、位于所述收容槽530中部的挡块536,其中,所述第二收容槽,534的侧壁上形成有导引槽5342;所述卡扣520包括卡扣本体525、位于卡扣本体525 顶端的头部522、位于卡扣本体525底端的脚部521、位于卡扣本体525的头部 522两侧的肩部523以及位于卡扣本体525两侧且位于所述肩部523和脚部521 之间的导引部524;所述卡扣本体525包括贯穿所述卡扣本体525厚度方向的空腔5252、自所述卡扣本体525延伸形成的且位于所述空腔5252内的弹性夹5256 和指部5254;所述卡扣520可以收容于所述收容槽530内,并可在卡固位置和解卡位置之间移动。
当所述卡扣520处于卡固位置时(具体请参见图6),所述卡扣520的肩部 523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部532内、且所述卡扣520的肩部523的底端抵于所述第二收容槽部534的侧壁顶端;所述导引部524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部534 的导引槽5342内;所述弹性夹5256的开口夹持于所述挡块536的最宽部分的第一侧,所述指部5254远离所述挡块536;所述卡扣520的脚部521外露于所述凹槽510内,以使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固定于位于所述凹槽510处的固定件600上。
当所述卡扣520处于解卡位置时(具体请参见图7),所述卡扣520的部分肩部523退出所述第一收容槽部532、且所述卡扣520的肩部523的底端退离所述第二收容槽部534的侧壁顶端;所述弹性夹5256的开口夹持于所述挡块的最宽部分的第二侧;所述指部5254靠近所述挡块536并被所述挡块536阻挡;所述卡扣520的脚部退入所述第二收容槽部534内,以使得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脱离于位于所述凹槽510处的固定件600。在所述卡扣520由解卡位置移动至卡固位置时,所述弹性夹5256的开口由所述挡块536的最宽部分的第二侧经过所述挡块536的最宽部分移动到所述挡块536的最宽部分的第一侧。
在图5-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夹5256自所述卡扣本体525的空腔5252的靠近卡扣520的头部522的一侧延伸而成,所述指部5254自所述卡扣本体525的空腔5252的靠近卡扣520的脚部521的一侧延伸而成;所述挡块 536与所述指部5254相邻的一端形成有凹口5362,当所述卡扣520处于卡固位置时,所述指部5254的部分收容于所述挡块536的凹口5362内、且所述指部 5254的末端与所述挡块536的凹口5362的底部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当所述卡扣 520处于解卡位置时,所述指部5254的末端抵靠住所述挡块536的凹口5362的底部。
在图5-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槽部53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部534宽度,所述卡扣本体525的肩部523的厚度大于所述导引部524 的厚度;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的背面上位于所述凹槽510的一侧,形成有若干个所述的收容槽530,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还包括自所述凹槽510的另一侧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的背面部分延伸至凹槽510上方的若干个相互间隔的卡片540,通过所述卡片540可先将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挂靠于所述凹槽510处的固定件600上,然后再通过卡扣520将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固定于位于所述凹槽510处的固定件600上。
所述卡扣本体525的头部522可作为推拉部使用,通过推拉所述卡扣本体 525的头部522以使所述卡扣520在所述收容槽530的卡固位置和解卡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卡扣本体525的头部522形成有贯穿所述头部522厚度方向的通孔 5222,可在该在通孔5222内插入辅助工具,以带动所述卡扣520在所述收容槽 530的卡固位置和解卡位置之间移动。
请参考图8所示,其为图1所示的卡扣的背面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的卡扣520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卡扣520背面的槽道550,所述卡扣520 的背面为紧邻所述收容槽530底部的端面,所述槽道550位于所述卡扣本体525 的空腔5252和卡扣520的脚部521之间,在所述卡扣520插入或抽离所述收容槽530时,所述挡块536穿过所述槽道550。
请参考图10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架包括安装板700、多个固定件600 和多个如图5-7所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
其中,多个固定件600依次固定在所述安装板700的端面上,其中每个固定件600上都依次固定有多个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请参考图9所述,其为图10中的一个固定件600上安装有多个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500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在图5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600为条状板。
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动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应地,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前述具体实施方式。
Claims (7)
1.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通讯模块、微处理器、输入/输出模块和指示灯,
所述输入/输出模块包括N个电压/电流信号接口,其用于接收或发送电压/电流信号,所述N为自然数;
所述通讯模块包括第一CAN通讯模块和第二CAN通讯模块,所述微处理器与输入/输出模块、第一CAN通讯模块和第二CAN通讯模块相连,
所述输入/输出模块将其接收到的电流/电压信号提供给所述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对其接收到的外部电流/电压信号进行处理以形成数据信号,并将所述数据信号分别提供给第一CAN通讯模块和第二CAN通讯模块,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将其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转换成CAN格式的数据信号并输出该CAN格式的数据信号;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将其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转换成CAN格式的数据信号,并输出该CAN格式的数据信号,
所述指示灯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第四发光二极管和第五发光二极管,
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与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相连,第一发光二极管用于显示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发送数据是否有故障;第二发光二极管用于显示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接收数据是否有故障,
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与第三发光二极管和第四发光二极管相连,第三发光二极用于显示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发送数据是否有故障;第四发光二极管用于显示所述第二CAN通讯模块接收数据是否有故障,
所述微处理器与第五发光二极管相连,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用于显示微处理器是否正常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至第四发光二极管通过是否闪烁来显示对应的CAN通讯模块接收数据或接收数据是否有故障;
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通过亮或灭来显示微处理器是否正常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开关电源,所述开关电源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相连,其输出端给该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内的器件供电,且所述开关电源对外接电源的绝缘低进行隔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包括卡扣、形成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背面的凹槽和位于所述凹槽外侧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自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背面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凹槽,
当所述卡扣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时,所述卡扣的脚部外露于所述凹槽内,以将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固定于位于所述凹槽处的固定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槽包括自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背面的一侧向所述凹槽方向延伸的第一收容槽部、自所述第一收容槽部的末端继续向所述凹槽方向延伸直至所述凹槽的第二收容槽部、位于所述收容槽中部的挡块,其中,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侧壁上形成有导引槽;
所述卡扣包括卡扣本体、位于卡扣本体顶端的头部、位于卡扣本体底端的脚部、位于卡扣本体的头部两侧的肩部以及位于卡扣本体两侧且位于所述肩部和脚部之间的导引部;所述卡扣本体包括贯穿所述卡扣本体厚度方向的空腔、自所述卡扣本体延伸形成的且位于所述空腔内的弹性夹和指部;
所述卡扣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并可在卡固位置和解卡位置之间移动,
当所述卡扣处于卡固位置时,所述卡扣的肩部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部内、且所述卡扣的肩部的底端抵于所述第二收容槽部的侧壁顶端;所述导引部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部的导引槽内;所述弹性夹的开口夹持于所述挡块的最宽部分的第一侧,所述指部远离所述挡块;所述卡扣的脚部外露于所述凹槽内,以使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固定于位于所述凹槽处的固定件上,
当所述卡扣处于解卡位置时,所述卡扣的部分肩部退出所述第一收容槽部、且所述卡扣的肩部的底端退离所述第二收容槽部的侧壁顶端;所述弹性夹的开口夹持于所述挡块的最宽部分的第二侧;所述指部靠近所述挡块并被所述挡块阻挡;所述卡扣的脚部退入所述第二收容槽部内,以使得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脱离于位于所述凹槽处的固定件,
在所述卡扣由解卡位置移动至卡固位置时,所述弹性夹的开口由所述挡块的最宽部分的第二侧经过所述挡块的最宽部分移动到所述挡块的最宽部分的第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夹自所述卡扣本体的空腔的靠近卡扣的头部的一侧延伸而成,所述指部自所述卡扣本体的空腔的靠近卡扣的脚部的一侧延伸而成;
所述挡块与所述指部相邻的一端形成有凹口,当所述卡扣处于卡固位置时,所述指部的部分收容于所述挡块的凹口、且所述指部的末端与所述挡块的凹口的底部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当所述卡扣处于解卡位置时,所述指部的末端抵靠住所述挡块的凹口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容槽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宽度,所述卡扣本体的肩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导引部的厚度;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背面上位于所述凹槽的一侧,形成有若干个所述的收容槽,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还包括自所述凹槽的另一侧的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背面部分延伸至凹槽上方的若干个相互间隔的卡片,通过所述卡片将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挂靠于所述凹槽处的固定件上,
所述卡扣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卡扣背面的槽道,所述卡扣的背面为紧邻所述收容槽底部的端面,所述槽道位于所述卡扣本体的空腔和卡扣的脚部之间,在所述卡扣插入或抽离所述收容槽时,所述挡块穿过所述槽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78961.9U CN207571558U (zh) | 2017-11-08 | 2017-11-08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78961.9U CN207571558U (zh) | 2017-11-08 | 2017-11-08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571558U true CN207571558U (zh) | 2018-07-03 |
Family
ID=62694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478961.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571558U (zh) | 2017-11-08 | 2017-11-08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57155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61457A (zh) * | 2017-11-08 | 2018-03-30 | 江苏驷博电气有限公司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
2017
- 2017-11-08 CN CN201721478961.9U patent/CN207571558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61457A (zh) * | 2017-11-08 | 2018-03-30 | 江苏驷博电气有限公司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716222U (zh) | 钻机控制系统 | |
CN207571558U (zh)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
CN207571557U (zh)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
CN107861457A (zh)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
CN207571556U (zh) | 可编程逻辑控制架 | |
CN207571553U (zh) | 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子系统 | |
CN207571555U (zh) | 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 | |
CN102545550A (zh) | 一种辅助变流器的控制装置及辅助变流器系统 | |
CN111323648A (zh) | 一种rs485级联的多用户电能表及其数据传输方式 | |
CN207571554U (zh)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
CN208257037U (zh) | 一种综合布线信息点管理系统 | |
CN202548627U (zh) | 一种电能质量调节装置的EtherCAT网络控制单元 | |
CN107621806A (zh)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
CN107608307A (zh) | 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子系统 | |
CN107608308A (zh) | 可编程逻辑控制架 | |
CN107608309A (zh) |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 |
CN203164350U (zh) | 智能配线仪 | |
CN102122845B (zh) | 一种网络交换式配电自动化测控装置 | |
CN201374584Y (zh) | 满足103规约的变电站专用ups | |
CN107807629A (zh) | 可编程控制系统中故障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的识别方法 | |
CN107817758A (zh) | 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 | |
CN202050291U (zh) | 配网自动化馈线终端 | |
CN201527583U (zh) | 一种继电器集成控制模块 | |
CN209570837U (zh) | 一种数字量输出板卡 | |
ITAN20120171A1 (it) | Nodo elettrico per bus di tipo daisy-chain con trasmissione seriale dei dati e contemporanea trasmissione di energi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80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