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68086U - 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68086U
CN207568086U CN201721558324.2U CN201721558324U CN207568086U CN 207568086 U CN207568086 U CN 207568086U CN 201721558324 U CN201721558324 U CN 201721558324U CN 207568086 U CN207568086 U CN 2075680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landscape pond
pipe
roofing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5832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建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Innovation Building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Innovation Building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Innovation Building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Innovation Building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5832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680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680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680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属于建筑排水技术领域,包括屋面雨水的收集单元和用水终端,收集单元包括设置在建筑屋面上的排水沟、间隔设置在排水沟内的若干虹吸式雨水斗、与虹吸式雨水斗的下端连通的连接管、与连接管连通的悬吊管、与悬吊管相连通的排放管以及与排放管连通的景观水池;用水终端包括屋面绿化用水管网,屋面绿化用水管网包括设置在种植层下方以供屋面绿植生长所需的储水池,储水池的一端与排水沟连通,且储水池底壁低于排水沟底壁的高度。本实用新型能及时补充景观水池的水资源,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减少水体满溢而造成路面积水的现象;同时将景观水池的水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提高了景观水池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排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
为了缓解城市水资源供给极度紧张的状况,我们一方面采用调水措施或尝试农用水资源向城市用水的转换,以求增加水资源的供给总量,另一方面则积极鼓励大家节约用水,所有这些措施都在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雨水资源,尤其是屋面雨水资源因其还未接触路面沥青、油污或灰尘等污染物,是雨水资源中最为洁净的一种水资源。但是就在我们努力找水、节水的同时对于屋面雨水却普遍性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是直接进入地下管网,白白地流走了,有的时候还要花费巨大费用人工排水。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加快了屋面雨水排放,同时还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包括屋面雨水的收集单元和用水终端,所述收集单元包括设置在建筑屋面上的排水沟、间隔设置在所述排水沟内的若干虹吸式雨水斗、与所述虹吸式雨水斗的下端连通的连接管、与所述连接管连通的悬吊管、与所述悬吊管相连通的排放管以及与所述排放管连通且设置在屋外路面上的景观水池;所述用水终端包括屋面绿化用水管网,所述屋面绿化用水管网包括设置在种植层下方以供屋面绿植生长所需的储水池,所述储水池的一端与排水沟连通,且所述储水池底壁低于排水沟底壁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屋面雨水因重力作用流入到屋面上的排水沟内,接着由于储水池的底壁低于排水沟的底壁高度,所以一部分的屋面雨水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储水池内以用于屋面绿植正常生长用水;而另一部分的屋面雨水会经由虹吸式雨水斗,从连接管流经悬吊管,再从排放管排放到景观水池内。
其中虹吸式雨水斗的排水原理如下:1、降雨初期,系统仍处于重力流状态,悬吊管内水流速度较慢,水位组件上升;2、当屋面水位达到连接管为满流状态时,系统虹吸作用就产生了,此时由于降雨量不稳定,虹吸流与重力流方式交替产生;3、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屋面水位不断增高,管道内逐渐县城稳定的虹吸流状态。其中连接管、悬吊管和排放管三者形成虹吸管,在上述虹吸管内处于满流状态时,管内最高点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往地位管口处移动,在管内形成负压,导致高位管口的雨水被吸进最高点形成虹吸现象。
由此采用虹吸式的方式进行排水,不仅加快了屋面雨水的排放,而且还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放管在靠近景观水池的一端上设有与所述排放管连通的U型管,所述U型管固定安装在景观水池的周侧,在景观水池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U型管相连通的进水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屋面雨水在虹吸作用下从排放管向下流动到U型管内,在进水口的作用下,雨水能够从U型管内的流入到景观水池内,当雨水在U型管内的水位高度与景观水池内的水位高度一致时,U型管与景观水池的雨水达到动态平衡;另外由于景观水池内种植有大量的植物,植物正常需要消耗水分,此时景观水池中的水位会随着消耗而下降,此时U型管内的雨水会在内外水压差的作用下通过单向进水阀门流入到景观水池内,及时补充景观水池的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景观水池上还安装有与景观水池连通的自然水管,所述自然水管上安装有自然水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旱季雨水较少时,景观水池中水位过低,此时操作者可以通过自然水阀门将自然水排入到景观水池内,及时补充景观水池内的水资源,由此能够有效的控制景观水池的水位,提高了景观水池内植物的生长的存活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口内设有由U型管到景观水池内单向流通的单向进水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屋面雨水在虹吸作用下从排放管向下流动到U型管内,在单向进水阀门的作用下,雨水能够从U型管内的流入到景观水池内,而不能从景观水池排放到U型管内,当雨水在U型管内的水位高度等于景观水池内的水位高度时,此时U型管与景观水池的雨水达到动态平衡,由此操作者能够通过单向进水阀门控制景观水池内的水位,防止减少景观水池内的雨水快速流失;而由于景观水池内种植有大量的植物,植物正常需要消耗水分,此时景观水池中的水位会随着消耗而下降,此时U型管内的雨水会在内外水压差的作用下通过单向进水阀门流入到景观水池内,及时补充景观水池的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U型管的排水端低于所述景观水池侧壁的高度,且与所述市政雨水管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U型管内的雨水过多,且U型管与景观水池的水资源达到动态平衡时,U型管内多余的雨水就会排入到市政雨水管内,而非从景观水池内满溢出来,有效的控制了景观水池的水位,例如在安全的水位,此时若有人掉落到水池内也不会对人造成生命危险,使得景观水池更加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景观水池在靠近U型管的排水端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U型管相连通的排水口。
另外,雨季时景观水池内的水位高于U型管内的水位时,由于单向进水阀门的存在,景观水池的水资源无法从进水口流出,此时景观水池内的水位过高,容易从景观水池内满溢出来,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排水端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U型管相连通的排水口,由此可以有效的控制景观水池内的水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种植层的底部设有若干通孔,在通孔内设有吸水棒,所述吸水棒的一端卡设有通孔内,其另一端向下伸入到储水池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层内的屋面绿植能够自动通过吸水棒从储水池内吸水,由此不仅能够提高屋面绿植自动生长所需的水分,而且不需要人工定期浇水,减轻了操作者在管理屋面绿植时难度,使得种植屋面绿植时更加的省力和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水池的底壁上设有与市政雨水管连通的排污水管,所述排污水管内设有污水排放阀门。
若储水池内的长时间不更换时,在储水池内会自身蚊虫,影响屋面植物的健康和水体的卫生,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可以通过污水排放阀门将储水池内的污水从排污水管内排出,并进行清理,由此使得操作者在清理储水池时更加的方便和省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用水终端还包括生活中水管网和市政用水管网;所述景观水池分别与生活中水管网和市政用水管网相连通,所述景观水池与生活中水管网和市政用水管网之间均安装有送水阀门和抽水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景观水池的水体过多时,操作者可以通过抽水泵和送水阀门,将景观水池的水资源排入到生活中水管网和市政用水管网,增加了雨水的利用途径,进一步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污水排放阀门、送水阀门、抽水泵和自然水阀门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系统内设置控制器,由此使得操作者在控制整个系统内雨水的走向时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景观水池和U型管之间设置进水口,U型管内的雨水能够及时补充到景观水池内,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
2、通过设置单向进水阀门,减少了景观水池的水资源无限制的反向流入到U型管内,有利于控制景观水池内水位的高低,有利于提高水池内植物的成活率。
3、通过设置排水口,能够控制景观水池的水位高低,减少景观水池的水资源满溢出来而造成路面积水的现象;同时控制水位,将景观水池的水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可以景观水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收集单元;11、排水沟;12、虹吸式雨水斗;13、连接管;14、悬吊管;15、排放管;16、景观水池;161、进水口;162、单向进水阀门;163、排水口;17、U型管;2、用水终端;3、屋面绿化用水管网;30、种植层;300、屋面绿植;301、通孔;31、储水池;32、吸水棒;33、排污水管;34、污水排放阀门;4、生活中水管网;40、送水阀门;5、市政用水管网;50、抽水泵;6、控制器;7、市政雨水管;8、自然水管;80、自然水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屋面雨水的收集单元1、用水终端2和控制器6。其中,收集单元1包括设置在建筑屋面上的排水沟11、间隔开设在排水沟11内的若干虹吸式雨水斗12、与虹吸式雨水斗12的下端连通的连接管13、与连接管13连通的悬吊管14、与悬吊管14相连通的排放管15以及与排放管15连通且安装在屋外路面上的景观水池16;在上述排放管15靠近景观水池16的一端上安装有U型管17,该U型管17安装在景观水池16的周侧,并且该U型管17的一端与排放管15连通,其另一端低于景观水池16侧壁的高度,且与市政雨水管7相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及时补充景观水池16的水资源,在景观水池16的底部开设有与U型管17相连通的进水口161,由此雨水能够从U型管17内流入到景观水池16内,及时补充景观水池16的水资源。此外,为了减少旱季雨水较少时,景观水池16中水位过低的现象,在景观水池16上安装有与景观水池16连通的自然水管8,在该自然水管8上安装有电控的自然水阀门80。
如图2所示,为了更好的控制景观水池16中的水位高低,在进水口161内安装有由U型管17到景观水池16内单向流通的单向进水阀门162,由此屋面雨水在虹吸作用下从排放管15向下流动到U型管17内,在单向进水阀门162的作用下,雨水能够从U型管17内的流入到景观水池16内,而不能从景观水池16排放到U型管17内,当雨水在U型管17内的水位高度等于景观水池16内的水位高度时,此时U型管17与景观水池16的雨水达到动态平衡,由此操作者能够通过单向进水阀门162控制景观水池16内的水位,防止减少景观水池16内的雨水快速流失。
雨季时景观水池16内的水位高于U型管17内的水位时,由于单向进水阀门162的存在,景观水池16的水资源无法从进水口161流出,此时景观水池16内的水位过高,容易从景观水池16内满溢出来,造成路面积水的现象;如图1和图2所示,因此在景观水池16在靠近U型管17的排水端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个排水口163,该排水口163与U型管17的出水口端相连通,由此可以有效的控制景观水池16内的水位,减少路面积水的现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如图1所示,用水终端2,主要包括屋面绿化用水管网3、生活中水管网4和市政用水管网5三部分。
其一,屋面绿化用水管网3,如图2所示,包括设置在种植层30下方以供屋面绿植300生长所需的储水池31,该储水池31的一端与排水沟11连通,并且该储水池31底壁低于排水沟11底壁的高度,由此雨水能够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入到储水池31内。
如图2所示,在种植层30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通孔301,同时在通孔301内还设有吸水棒32,该吸水棒32为T字形状的海绵吸水棒32,该吸水棒32的一端卡设有通孔301内,其另一端向下伸入到储水池31的底部,由此不需要人工定期浇水,屋面植物即可自动从储水池31内吸水,减轻了操作者在管理屋面绿植300时的难度系数,使得操作者在种植屋面绿植300的过程中更加的省力和方便。
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储水池31内的长时间不更换时,在储水池31内会自身蚊虫,影响屋面植物的健康和水体的卫生,因此在储水池31的底壁上安装有与市政雨水管7连通的排污水管33,该排污水管33内安装有电控的污水排放阀门34,由此操作者可以通过污水排放阀门34将储水池31内的污水从排污水管33内排出,并进行清理,由此使得操作者在清理储水池31时更加的方便和省力。
其二,生活中水管网4与景观水池16相连通,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生活中水管网4上安装有电控的送水阀门40和抽水泵50;由此操作者能够将景观水池16内的水资源抽出,作为生活中水,例如冲厕所、生活洗车以及浇花等使用,提高了对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其三,市政用水管网5与景观水池16相连通,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市政用水管网5上安装有电控的送水阀门40和抽水泵50,由此操作者还能够将景观水池16内的水资源抽出,作为市政浇灌、市政路面冲刷和降温用水使用,提高了对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器6与污水排放阀门34、送水阀门40、抽水泵50和自然水阀门80电连接。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包括屋面雨水的收集单元(1)和用水终端(2),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集单元(1)包括设置在建筑屋面上的排水沟(11)、间隔设置在所述排水沟(11)内的若干虹吸式雨水斗(12)、与所述虹吸式雨水斗(12)的下端连通的连接管(13)、与所述连接管(13)连通的悬吊管(14)、与所述悬吊管(14)相连通的排放管(15)以及与所述排放管(15)连通且设置在屋外路面上的景观水池(16);
所述用水终端(2)包括屋面绿化用水管网(3),所述屋面绿化用水管网(3)包括设置在种植层(30)下方以供屋面绿植(300)生长所需的储水池(31),所述储水池(31)的一端与排水沟(11)连通,且所述储水池(31)的底壁低于排水沟(11)底壁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管(15)在靠近景观水池(16)的一端上设有与所述排放管连通的U型管(17),所述U型管(17)固定安装在景观水池(16)的周侧,在景观水池(16)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U型管(17)相连通的进水口(16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水池(16)上还安装有与景观水池(16)连通的自然水管(8),所述自然水管(8)上安装有自然水阀门(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161)内设有由U型管(17)到景观水池(16)内单向流通的单向进水阀门(162)。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管(17)的排水端低于所述景观水池(16)侧壁的高度,且与市政雨水管(7)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水池(16)在靠近U型管(17)的排水端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U型管(17)相连通的排水口(163),所述排水口(163)内设有单向排水阀门(164)。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层(30)的底部设有若干通孔(301),在通孔(301)内设有吸水棒(32),所述吸水棒(32)的一端卡设有通孔(301)内,其另一端向下伸入到储水池(31)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池(31)的底壁上设有与市政雨水管(7)连通的排污水管(33),所述排污水管(33)内设有污水排放阀门(3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水终端(2)还包括生活中水管网(4)和市政用水管网(5);所述景观水池(16)分别与生活中水管网(4)和市政用水管网(5)相连通,所述景观水池(16)与生活中水管网(4)和市政用水管网(5)之间均安装有送水阀门(40)和抽水泵(5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6),所述控制器(6)与污水排放阀门(34)、送水阀门(40)、抽水泵(50)和自然水阀门(80)电连接。
CN201721558324.2U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 Active CN2075680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58324.2U CN207568086U (zh)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58324.2U CN207568086U (zh)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68086U true CN207568086U (zh) 2018-07-03

Family

ID=62691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58324.2U Active CN207568086U (zh)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6808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3443A (zh) * 2018-12-03 2019-03-01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下凹绿地渗水、滞水和蓄水一体化系统
CN111945851A (zh) * 2020-08-17 2020-11-17 左全清 一种城市水利工程道路用排水装置
CN114016592A (zh) * 2021-11-03 2022-02-08 吉林建筑大学 一种用于再生水的回收处理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3443A (zh) * 2018-12-03 2019-03-01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下凹绿地渗水、滞水和蓄水一体化系统
CN111945851A (zh) * 2020-08-17 2020-11-17 左全清 一种城市水利工程道路用排水装置
CN114016592A (zh) * 2021-11-03 2022-02-08 吉林建筑大学 一种用于再生水的回收处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14311U (zh) 一种梯田集雨灌溉系统
CN110847333A (zh) 一种海绵城市用花园排水系统
CN204001088U (zh) 一种楼宇雨水及生活废水中水回用系统
CN207568086U (zh) 一种屋面水循环、排放系统
CN105951969B (zh) 一种蓄水排洪系统及蓄排方法
CN205676965U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
CN201972229U (zh) 住宅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装置
CN207048195U (zh) 用于建筑物的雨水和灰水综合利用系统
CN206452786U (zh) 一种坡面绿化地自灌结构
CN203741704U (zh) 一种用于立交桥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1883250A (zh) 雨水自动蓄供模块草坪箱
CN106400933A (zh)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屋面雨水源头调控装置及运行方法
CN201015334Y (zh) 一种利用雨水浇灌高架下绿化的装置
CN211721206U (zh) 一种自动蓄补水生态树池
CN209412895U (zh) 一种景观化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CN206776363U (zh) 屋顶绿化浇灌系统
CN207243686U (zh) 一种高架桥雨水处理系统
CN105464190A (zh) 一种绿地雨污水的再利用系统
CN205935036U (zh) 屋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CN214090651U (zh) 海绵城市生态屋顶
CN108547363A (zh) 高效节能绿地雨水循环系统
CN107926617A (zh) 一种排水灌溉系统
CN207151317U (zh) 一种集水式绿化屋面
CN209162935U (zh) 一种海绵型广场雨水利用系统
CN102296690B (zh) 一种村镇雨水利用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