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20018U - 电水壶 - Google Patents

电水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20018U
CN207520018U CN201720675414.3U CN201720675414U CN207520018U CN 207520018 U CN207520018 U CN 207520018U CN 201720675414 U CN201720675414 U CN 201720675414U CN 207520018 U CN207520018 U CN 207520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le body
thermal insulation
insulation board
flange
insulating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7541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先平
廖云
付浩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7541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200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20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200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水壶,该电水壶包括内胆组件(10),所述内胆组件(10)的外侧围设有壶身(20),所述壶身(20)的内侧设置有电子元件(30),所述壶身(20)与所述内胆组件(10)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板(40),所述第一隔热板(40)的至少一侧与所述壶身(20)连接,以共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40a),所述电子元件(30)设置所述第一容置空间(40a)中。本实用新型能够克服电水壶中高温对电子元件(30)的破坏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水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电水壶。
背景技术
电水壶是人们家居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家用电器,一般包括:壶体与底盘;底盘设置在壶体下方,并且与壶体的底部的发热组件电耦合连接;其中,壶体包括构成液体加热腔的内胆以及设置在内胆外侧的外壳。
现有技术中,为了使电水壶的应用更加方便,在壶身组件的外壳上通常设置有显示区,以对用户起提示功能。例如专利号CN204889626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水壶,在壶体的表面设置有灯光显示区,在壶体内侧与灯光显示区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LED灯,LED灯与温度检测装置连接,LED灯根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发射具有相应颜色的光线,并通过灯光显示区进行灯光显示,从而使得用户能够根据灯光显示区的灯光显示获知某一时刻的水温所对应的功能;其中,功能包括泡茶、冲咖啡、调奶粉等。
然而,由于LED灯等电子元件是设置在壶体的外壳与壶体的内胆之间的环形空间中,当液体加热腔中液体的高温传递到该环形空间时,极易对电子元件造成破坏,导致电子元件的功能失效,降低了电水壶的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水壶,以克服电水壶中高温对电子元件的破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水壶,包括:内胆组件,所述内胆组件的外侧围设有壶身,所述壶身的内侧设置有电子元件,所述壶身与所述内胆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的至少一侧与所述壶身连接,以共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电子元件设置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中。
通过在壶身与内胆组件之间设置第一隔热板,以使第一隔热板与壶身共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将电子元件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中,能够通过第一隔热板阻滞内胆组件的热流传递至第一容置空间中,从而保护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中的电子元件不被高温破坏,进而延长了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水壶的产品质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为密闭空间。
通过密闭的第一容置空间,还能够有效避免水分进入第一容置空间,从而有效保护电子元件不被潮湿破坏。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热板的上端与所述壶身卡接设置。
可选地,所述壶身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上夹持部,所述第一隔热板以及电子元件的上部都夹设在所述壶身的内侧壁与所述上夹持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电水壶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设置在所述壶身的下方,所述底盖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第一隔热板以及电子元件的下端下部都夹设在所述壶身的内侧壁与所述底盖的延伸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热板的下端与所述壶身卡接设置。
可选地,所述壶身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下夹持部,所述第一隔热板以及电子元件的下部都夹设在所述壶身的内侧壁与所述下夹持部之间。
由于将第一隔热板与壶身可拆卸连接,从而,在对电子元件进行检修或者更换时,不会对第一隔热板以及壶身造成破坏,有助于降低电水壶的检修成本。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热板包括:板状主体,所述板状主体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相对于所述板状主体朝向所述壶身翻折设置。
可选地,所述壶身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翻边卡设在所述第一卡槽中。
通过将第一翻边卡设在第一卡槽中,能够限制第一隔热板相对于壶身的移动,从而保证电子元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可选地,所述壶身包括上壶身以及与所述上壶身连接的下壶身,其中,所述上壶身上设置有壶嘴。
在对电水壶进行装配时,可以先将第一隔热板、电子元件与下壶身装配,然后将上壶身与下壶身进行装配,从而,能够便于第一隔热板以及电子元件的安装,提高电水壶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所述壶身内侧壁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翻边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中,且所述上壶身压设在所述第一翻边上,以将所述第一翻边压持在所述第一开口中。
通过将第一翻边卡设在壶身内侧壁的上端的第一开口中,能够限制第一隔热板相对于壶身的轴向移动,从而保证电子元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可选地,所述壶身内侧壁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翻边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中;所述壶身的下方设置有壶身,所述底盖抵持在所述第一翻边下方,以将所述第一翻边抵持在所述第一卡槽中。
通过将第一翻边卡设在壶身内侧壁的下端的第二开口中,能够限制第一隔热板相对于壶身的轴向移动,从而保证电子元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可选地,所述第一翻边背离所述板状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相对于所述第一翻边翻折设置;所述壶身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翻边卡设在所述第二卡槽中。
通过将第二翻边卡设在第二卡槽中,能够有效限制第一隔热板背离壶身移动,进一步保证电子元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可选地,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呈环形或者弧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热板与所述内胆组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二隔热板与所述第一隔热板连接。
由于在第一隔热板与所述内胆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热板,从而,能够通过第二隔热板进一步阻滞内胆组件的热流传递至第一容置空间中,进一步提高了对电子元件的保护效果。
可选地,第一隔热板与所述内胆组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三隔热板,所述第三隔热板与所述壶身连接,以在所述第三隔热板与所述壶身之间形成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隔热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中。
由于第一隔热板设置在第三隔热板与壶身形成的第二容置空间中,能够通过第三隔热板进一步阻滞内胆组件的热流传递至第一容置空间中,并且通过第二容置空间还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容置空间的密封性能,进一步减少水分进入第一容置空间,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电子元件的保护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水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水壶上壶身与下壶身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水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水壶的壶身与底盖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胆组件; 20-壶身; 21-上壶身;
22-下壶身; 22a-第一开口; 23-壶嘴;
24-第二开口; 25-第二卡槽; 30-电子元件;
40-第一隔热板; 40a-第一容置空间; 41-第一翻边;
42-第二翻边;
50-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水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水壶上壶身与下壶身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水壶,包括:内胆组件10,内胆组件10的外侧围设有壶身20,壶身20的内侧设置有电子元件30。壶身20与内胆组件10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板40,第一隔热板40的至少一侧与壶身20连接,以共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40a,电子元件30设置第一容置空间40a中。
壶身20的整体形状通常是上小下大,可以包括上壶身21和下壶身22。上壶身21和下壶身22可以一体设置,以提高电水壶的整体性,并进一步提高第一容置空间40a的密封性能。当然,上壶身21和下壶身22也可以分体设置;其中,壶身相对较小的上部为上壶身21,上壶身21上设置有壶嘴23;壶身相对较大的下部为下壶身22;上壶身21与下壶身22可以螺接,或者通过塑胶环等将上壶身21与壶身20连接;通过将上壶身21与下壶身22连接设置,能够便于第一隔热板40以及电子元件30的安装,从而提高电水壶的装配效率。
电子元件30可以为柔性显示板、发光二极管LED、液晶显示屏等,电子元件30可以通过卡接、粘接或者螺接等方式与壶身20的内侧壁连接。当然,电子元件30也可以为其它不耐高温、不耐湿的元件,只要是设置在内胆组件10与壶身20之间即可。对于电子元件30与壶身20的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为了减少内胆组件10传递给电子元件30的热流,减少高温对电子元件30的破坏,本实施例在壶身20与内胆组件10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板40,以使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共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40a,将电子元件30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40a中。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热板40可以采用常见的隔热材料制成,例如:玻璃纤维、岩棉、硅酸盐、气凝胶等材料,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所述第一隔热板40可以包括:板状主体,板状主体具有沿壶身20的周向形成的上端以及下端。板状主体可以呈圆环形,以使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置空间40a也呈环形。或者,板状主体可以呈弧形,以使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置空间40a也呈弧形,弧形的第一容置空间40a只要足够容纳电子元件30即可。当然,板状主体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只要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形成的第一容置空间40a足够容纳电子元件30即可;例如板状主体还可以为平板状。
进一步地,可以由第一隔热板40、壶身20与底盖50形成密闭的第一容置空间40a,密闭的第一容置空间40a还能够减少潮湿对电子元件30的破坏。在第一隔热板40朝向电子元件30的表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干燥层,以吸收第一容置空间40a中的水分,进一步保护电子元件30不被潮湿破坏,从而延长电子元件30的使用寿命。具体地,可以在第一隔热板40朝向电子元件30的表面上均匀铺设硫酸钙、氯化钙、硅胶或者活性氧化铝等,从而形成用于吸水防潮的干燥层。
在本实施例中,壶身20的下方设置有底盖50,底盖50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第一隔热板40以及电子元件30的下端需要延伸至壶身20的下端,以将第一隔热板40以及电子元件30的下端一起夹设在壶身20的内侧壁与电水壶的底盖50的延伸部的外侧壁之间。第一隔热板40的上端与壶身20连接。其中,对于底盖50未说明的部分,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也可以采用本领域的常规设置。
下面采用详细的实施例,对壶身20与第一隔热板40的上端的连接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板状主体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翻边41,所述第一翻边41相对于所述板状主体朝向所述壶身20翻折设置,第一翻边41可以通过卡接、粘接或者焊接等连接方式与壶身20的内侧壁连接。
其中,当板状主体呈弧形时,板状主体还具有沿壶身20轴向设置的左侧以及右侧,板状主体的左侧和/或右侧也可以设置第一翻边41,该第一翻边41可以与壶身20粘接或者卡接。或者,当板状主体的左侧和/或右侧未设置第一翻边41时,可以将未设置第一翻边41的左侧和/或右侧与壶身20的内侧壁之间填充耐高温的粘接胶,从而形成密闭的第一容置空间40a。
当壶身20包括分体设置在的上壶身21与下壶身22,且第一隔热板40的上端延伸至下壶身22的上端时,可以在下壶身22内侧壁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开口22a,将第一隔热板40的第一翻边41设置在第一开口22a中,并将上壶身21的下端压设在第一翻边41上,以将第一翻边41压持在第一开口22a中,如图2-3所示。
通过在壶身20内侧壁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开口22a,以在下壶身22上端的内侧与上壶身21下端的内侧形成上卡合空间,将第一隔热板40的上端的第一翻边41的部分容置在上卡合空间中,也就是将第一隔热板40上端的第一翻边41卡设在下壶身22上端的内侧与上壶身21下端的内侧之间,能够限制第一隔热板40沿壶身20的轴向移动,从而有效保证了第一隔热板40对电子元件30的保护效果。
当上壶身21与下壶身22一体设置,或者上壶身21与下壶身22分体设置且第一隔热板40的上端未延伸至下壶身22的上端时,在壶身20的内侧壁的相应位置开设第一卡槽,将第一隔热板40上端的第一翻边41的部分伸入第一卡槽中。通过将当第一隔热板40的上端的第一翻边41卡设在第一卡槽中,能够限制第一隔热板40沿壶身20的轴向移动,从而有效保证了第一隔热板40对电子元件30的保护效果。
第一翻边41背离板状主体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第二翻边42,第二翻边42相对于第一翻边41翻折设置;壶身2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槽25,第二翻边42卡设在第二卡槽25中。通过将第二翻边42卡设在第二卡槽25中,从而限制第一隔热板40背离壶身20移动,使得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的连接更可靠,进一步保证了对电子元件30的保护效果。
其中,可以在板状主体的上端的全部设置有第一翻边41,以提高第一容置空间40a的密封性能。可以在第一翻边41的部分或者全部设置第二翻边42,对于第二翻边42相对于第一翻边41的翻折方向,本实施例也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第二翻边42限制第一隔热板40远离壶身20移动的功能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隔热板40的上端延伸至下壶身22的上端时,第一翻边41设置在下壶身22的第一开口22a中时,第一隔热板40上端的第一翻边41处的第二翻边42向下翻折。当第一隔热板40的板状主体呈弧形,且板状主体的左侧和/或右侧也可以设置第一翻边41时,壶身20的内侧壁的相应位置也可以开有设第一卡槽。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壶身20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上夹持部,将第一隔热板40以及电子元件30的上部夹设在壶身20的内侧壁与上夹持部之间。对于上夹持部的具体设置位置,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当第一隔热板40的板状主体呈圆环状时,上夹持部也呈环状设置;当第一隔热板40的板状主体呈圆弧状时,上夹持部也呈圆弧状。本实施例对于上夹持部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上夹持部与壶身20的内侧壁能够夹持住第一隔热板40以及电子元件30的上部,并使得壶身20、第一隔热板40与底盖50能够形成密闭的第一容置空间40a即可。
当壶身包括上壶身21与下壶身22时,上壶身21的下端可以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上夹持部,将第一隔热板40以及电子元件30的上部夹设在下壶身22的内侧壁与上壶身21的上夹持部之间。其中,对于上壶身21未说明的部分,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也可以采用本领域的常规设置。
在装配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一隔热板40的上端与壶身20连接,然后将电子元件30例如柔性显示板装配在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之间,例如可以从下端将柔性显示板插入第一容置空间40a,最后将底盖50与壶身20装配,并将第一隔热板40以及柔性显示板的下端夹设在壶身20的内侧壁与底盖50的外侧壁之间。当然,也可以先将电子元件30与壶身20进行装配,然后再将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进行装配。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在壶身20与内胆组件10之间设置第一隔热板40,以使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共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40a,将电子元件30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40a中,通过第一隔热板40阻滞内胆组件10的热流传递至第一容置空间40a中,从而保护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40a中的电子元件30不被高温破坏,进而延长了电子元件30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水壶的产品质量。
此外,可选地,在第一隔热板40与内胆组件1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二隔热板,第二隔热板与第一隔热板40连接,以通过第二隔热板进一步阻滞内胆组件10的热流传递至第一容置空间40a中,从而,进一步保证对电子元件30的保护效果,延长电子元件30的使用寿命。
第二隔热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本实施例对于第二隔热板的数量并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第二隔热板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隔热板40的结构相同或者相似,此处不再赘述。第二隔热板与第一隔热板40的连接,也可以与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的连接相同或者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隔热板为多个时,最外侧的第二隔热板也就是靠近第一隔热板40的第二隔热板与第一隔热板40连接;其它第二隔热板均与其外侧且相邻的另一第二隔热板连接。当第二隔热板的数量越多时,对内胆组件10的热流的阻滞效果越好。关于第二隔热板与其外侧且相邻的另一第二隔热板的连接,可以与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的连接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隔热板40与内胆组件1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三隔热板,第三隔热板与壶身20连接,以在第三隔热板与壶身20之间形成第二容置空间,第一隔热板40设置在第二容置空间中。
第三隔热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本实施例对于第三隔热板的数量并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第三隔热板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隔热板40的结构相同或者相似,此处不再赘述。第三隔热板与壶身20的连接,也可以与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的连接相同或者相似,此处不再赘述。其中,当第三隔热板的数量越多时,对内胆组件10的热流的阻滞效果越好,并且对于电子元件30的防潮效果也越好。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三隔热板为多个时,各第三隔热板与壶身20之间都可以形成第二容置空间,其中一个第三隔热板设置在其内侧且相邻的另一第三隔热板与壶身20形成的第二容置空间中。以第三隔热板设置有2个为例:朝向内胆组件10的第三隔热板与壶身20之间形成较大的第二容置空间,朝向壶身20的第三隔热板设置在该较大的第二容置空间中;朝向壶身20的第三隔热板与壶身20之间形成较小的第二容置空间,第一隔热板40设置在该较小的第二容置空间中。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三隔热板朝向内胆组件1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隔热板,在第三隔热板背离内胆组件10的一侧也可以设置有第二隔热板。其中,第三隔热板是直接与壶身20连接的;第二隔热板是直接与第一隔热板40、第三隔热板或者另一隔热板连接的。
实施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水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水壶的壶身与底盖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4-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水壶,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是由壶身20与第一隔热板40共同形成密闭的第一容置空间40a。其中,关于电水壶,本实施例未描述的部分可以与实施例相同或者相似。
下面采用详细的实施例,对壶身20与第一隔热板40的下端的连接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可选地,第一隔热板40的下端可以设置有第一翻边41,第一翻边41的结构及功能可以与实施例一相同或者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壶身20的内侧壁上可以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下夹持部,将第一隔热板40以及电子元件30的下部夹设在壶身20的内侧壁与下夹持部之间。其中,下夹持部的结构可以与上夹持部的结构相似,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对于下夹持部的具体设置位置也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可选地,当第一隔热板40的下端延伸至壶身20的下端时,可以在壶身20内侧壁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开口24,将所述第一翻边41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24中,并将所述底盖50抵持在所述第一翻边41下方,以将所述第一翻边41抵持在第二开口24中。通过在壶身20内侧壁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开口24,以在壶身20的下端的内侧与底盖50之间形成下卡合空间,将第一隔热板40的下端的第一翻边41的部分容置在下卡合空间中,也就是将第一隔热板40下端的第一翻边41卡设在壶身20下端的内侧与底盖60之间,从而限制第一隔热板40沿壶身20的轴向移动,有效保证了对电子元件30的保护效果。
其中,当第一隔热板40的下端延伸至壶身20的下端,板状主体下端的第一翻边41背离板状主体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翻边42时,第二翻边42向上延伸。
可选地,当第一隔热板40的下端未延伸至壶身20的下端时,在壶身20的内侧壁的相应位置开设第一卡槽,将第一隔热板40下端的第一翻边41的部分伸入第一卡槽中,从而限制第一隔热板40沿壶身20的轴向移动,有效保证了对电子元件30的保护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板状主体沿壶身20的轴向尺寸具体可以根据电子元件30沿壶身20的轴向尺寸进行设置,板状主体沿壶身20的轴向尺寸可以大于或者等于电子元件30沿壶身20的轴向尺寸,只要能够为电子元件30提供足够的第一容置空间40a即可。其中,当板状主体沿壶身20的轴向尺寸等于电子元件30沿壶身20的轴向尺寸时,第一隔热板40还能够实现对电子元件30的限位,从而使电子元件30的安装更可靠,还有助于减轻电水壶的重量。
当板状主体呈弧形时,相同地,板状主体沿壶身20的周向尺寸,也可以根据电子元件30沿壶身20的周向尺寸进行设置,板状主体沿壶身20的周向尺寸可以大于或者等于电子元件30沿壶身20的周向尺寸,只要能够为电子元件30提供足够的第一容置空间40a即可。其中,当板状主体沿壶身20的周向尺寸等于电子元件30沿壶身20的周向尺寸时,第一隔热板40还能够实现对电子元件30的限位,从而使电子元件30的安装更可靠,还有助于减轻电水壶的重量。
在装配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电子元件30与壶身20进行装配,然后将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进行装配;或者将电子元件30与第一隔热板40进行装配,然后再将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进行装配。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在壶身20与内胆组件10之间设置第一隔热板40,以使第一隔热板40与壶身20共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40a,将电子元件30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40a中,通过第一隔热板40阻滞内胆组件10的热流传递至第一容置空间40a中,从而保护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40a中的电子元件30不被高温破坏,进而延长了电子元件30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水壶的产品质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以电水壶为例进行了说明,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还可以应用到电饭锅等需要保护电子元件不被高温破坏的装置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电水壶,包括:内胆组件(10),所述内胆组件(10)的外侧围设有壶身(20),所述壶身(20)的内侧设置有电子元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20)与所述内胆组件(10)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板(40),所述第一隔热板(40)的至少一侧与所述壶身(20)连接,以共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40a),所述电子元件(30)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40a)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40a)为密闭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板(40)的上端与所述壶身(20)卡接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20)的内侧壁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上夹持部,所述第一隔热板(40)以及电子元件(30)的上部都夹设在所述壶身(20)的内侧壁与所述上夹持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水壶还包括底盖(50),所述底盖(50)设置在所述壶身(20)的下方,所述底盖(50)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第一隔热板(40)以及电子元件(30)的下部都夹设在所述壶身(20)的内侧壁与所述底盖(50)的延伸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板(40)的下端与所述壶身(20)卡接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2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下夹持部,所述第一隔热板(40)以及电子元件(30)的下部都夹设在所述壶身(20)的内侧壁与所述下夹持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板(40)包括:板状主体,所述板状主体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翻边(41),所述第一翻边(41)相对于所述板状主体朝向所述壶身(20)翻折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2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翻边(41)卡设在所述第一卡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20)包括上壶身(21)以及与所述上壶身(21)连接的下壶身(22),其中,所述上壶身(21)上设置有壶嘴(2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壶身(22)内侧壁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开口(22a),所述第一翻边(41)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22a)中,且所述上壶身(21)压设在所述第一翻边(41)上,以将所述第一翻边(41)压持在所述第一开口(22a)中。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20)内侧壁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开口(24),所述第一翻边(41)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24)中;所述壶身(20)的下方设置有底盖(50),所述底盖(50)抵持在所述第一翻边(41)下方,以将所述第一翻边(41)抵持在所述第二开口(24)中。
13.根据权利要求8-12任一项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41)背离所述板状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翻边(42),所述第二翻边(42)相对于所述第一翻边(41)翻折设置;所述壶身(2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槽(25),所述第二翻边(42)卡设在所述第二卡槽(25)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40a)呈环形或者弧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板(40)与所述内胆组件(1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二隔热板与所述第一隔热板(40)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水壶,其特征在于,第一隔热板(40)与所述内胆组件(10)之间还设置有第三隔热板,所述第三隔热板与所述壶身(20)连接,以在所述第三隔热板与所述壶身(20)之间形成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隔热板(40)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中。
CN201720675414.3U 2017-06-12 2017-06-12 电水壶 Active CN2075200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75414.3U CN207520018U (zh) 2017-06-12 2017-06-12 电水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75414.3U CN207520018U (zh) 2017-06-12 2017-06-12 电水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20018U true CN207520018U (zh) 2018-06-22

Family

ID=62575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75414.3U Active CN207520018U (zh) 2017-06-12 2017-06-12 电水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200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26774B2 (ja) 電源装置及びその組み合わせ方法
CN105476491A (zh) 用于电饭煲的盖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电饭煲
CN207520018U (zh) 电水壶
CN109984597A (zh) 一种液体加热器
JP6465931B2 (ja) ターンテーブルモジュール及び調理装置
KR20110007621U (ko) 보온병
KR101200555B1 (ko) 온장고
CN207693442U (zh) 高原电热水器
CN215077660U (zh) 一种折叠式温奶器
CN208677009U (zh) 养生壶
US20220361704A1 (en) Mocha pot
CN109199096A (zh) 一种保温防烫型水壶
KR200479839Y1 (ko) 히팅 홀더 및 이를 이용한 음료 용기 세트
CN207755062U (zh) 电水壶
CN209588185U (zh) 安全保护装置及电暖器
CN103239128B (zh) 一种电或炊火用便携式水壶加热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KR20170059100A (ko) 야외용 가열기
CN104545412B (zh) 一种空气加热的电锅
CN212015341U (zh) 一种通气电热杯
TWM451917U (zh) 可摺疊之電熱壺結構
CN209845332U (zh) 一种发热体
CN209435452U (zh) 一种结构完善的ptc加热片
CN218626967U (zh) 一种含石墨烯涂层玻璃的红外线能量炉
CN211066178U (zh) 加热壶及其组合盖
CN201026105Y (zh) 一种防水紫砂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