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93061U - 神经电刺激装置 - Google Patents

神经电刺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93061U
CN207493061U CN201720530690.0U CN201720530690U CN207493061U CN 207493061 U CN207493061 U CN 207493061U CN 201720530690 U CN201720530690 U CN 201720530690U CN 207493061 U CN207493061 U CN 207493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ntology
stimulation device
magnet uni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egersi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3069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展伊
吴承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GNENG MEDICAL SCIE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GNENG MEDICAL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GNENG MEDICAL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GNENG MEDICAL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3069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930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93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9306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题目是神经电刺激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神经电刺激装置,神经电刺激装置包含电刺激器以及磁吸式电极组件。电刺激器包含壳体、电路板、两个第一电性连接件及第一磁性单元。电路板及第一磁性单元是设置于壳体的容置空间中。第一电性连接件的一端与电路板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穿出壳体。磁吸式电极组件包含本体、两个电极、第二磁性单元及两个第二电性连接件。电极设置于本体相对于壳体的表面且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二磁性单元对应第一磁性单元而设置于本体。第二电性连接件分别穿设本体并电性连接电极,且与第一电性连接件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磁吸式电极组件藉由第一磁性单元与第二磁性单元的磁力吸附,而可拆卸地定位于电刺激器的一侧。

Description

神经电刺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神经电刺激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可拆式电极组件的神经电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电刺激器具有多种用途,于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缓解如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颈椎损伤、肋间神经痛…等各种由神经所引发的疼痛。电刺激器可藉由将电极贴片贴附于个体的皮肤表面,通过电极产生电刺激信号至损伤的神经区域,并给予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电刺激,而达到缓解个体疼痛的效果。
不过,以缓解个体疼痛而言,由于疼痛常发生在个体不同的部位,例如疼痛的部位可能发生于个体的头部、肩部、腰部或腿部等。另一方面,习知的电刺激器却往往无法适用于个体的不同部位,原因在于习知电刺激器的电极贴片,其通常具有与个体特定部位相符的构形并固定于电刺激器,使得电极贴片无法适用于不同的个体部位,进而限制一种电刺激器仅能适用于缓解个体同一部位的疼痛。当个体疼痛的部位不同时,则必须另外使用具有不同构型电极贴片的电刺激器。因此为了刺激个体的不同部位,厂商要针对不同施用部位而一一设计对应的外壳或电极贴片构型;同时,使用者也需针对不同施用部位而一一购买适合的电刺激器。对于制造商及消费者来说,都不仅仅是种成本或费用的浪费。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电刺激装置,便于施用于个体的不同部位,以节省生产和/或消费成本,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神经电刺激装置,能以相同的电刺激器搭配适当构型的可拆卸式的电极以便于施用于个体的不同部位,以节省生产和/或消费成本。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神经电刺激装置,包含一电刺激器以及一磁吸式电极组件。电刺激器包含一壳体、一电路板、至少两个第一电性连接件及至少一第一磁性单元。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电路板设置于容置空间中。至少两个第一电性连接件设置于电路板,各第一电性连接件的一端与电路板电性连接,且各第一电性连接件的另一端穿出壳体。第一磁性单元设置于电路板与壳体之间。可拆式电极组件包含一本体、两个电极及至少一第二磁性单元。电极设置于本体相对于壳体的一表面,且分别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二磁性单元对应第一磁性单元而设置于本体。第二电性连接件分别穿设本体并电性连接电极,且第二电性连接件分别与第一电性连接件的另一端电性连接。其中磁吸式电极组件藉由第一磁性单元与第二磁性单元磁力吸附,而可拆卸地定位于电刺激器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磁吸式电极组件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基材。基材与本体连结,且电极分别设置于基材相对于本体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磁吸式电极组件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导电凝胶,导电凝胶设置于电极背离本体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电刺激器发出一电刺激信号,电刺激信号传输至电极,使电极间产生一电场以覆盖一目标区域,覆盖目标区域的电场强度介于100V/m~1000V/m。
在一实施例中,电刺激信号的频率范围介于200KHz~1000KHz。
在一实施例中,各电极为薄膜式电极。
在一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性连接件与各第二电性连接件所形成的电性连接路径,与各第一磁性单元与各第二磁性单元所形成的磁性吸附路径不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包含有一上壳体及一下壳体,下壳体具有一凹陷部,本体具有对应该凹陷部的一凸出部,凸出部与凹陷部彼此嵌合,且第二电性连接件分别设置于本体的凸出部中。
在一实施例中,本体具有破口,且下壳体部分突出于破口。
在一实施例中,电刺激器更包括一提示单元,提示单元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并产生一提示信号,提示单元为一LED指示灯、一振动元件或是一喇叭。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包含一电刺激器以及一磁吸式电极组件,电刺激器与磁吸式电极组件藉由第一磁性单元与第二磁性单元的磁力吸附而形成机构上的连结路径,而将磁吸式电极组件可拆卸地定位于电刺激器的一侧,故因此能以相同的电刺激器搭配各种构型的磁吸式电极组件以便于施用于个体的不同部位,以节省生产和/或消费成本。另外,电刺激器与磁吸式电极组件则藉由第一电性连接件及第二电性连接件的导通,而使得电路板产生的电性信号得以传递至电极,并形成了电性传递路径,且电性传递路径与机构连结路径并不相同。如此一来在机构设计与电性传递的设计之间就不用互相干扰、影响,故也增加了设计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神经电刺激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B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C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D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E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的另一磁吸式电极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F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的磁吸式电极组件与电极的示意图。
图1G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的磁吸式电极组件与另一样式的电极的示意图。
图1H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沿A-A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1I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沿B-B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1J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的立体剖示图。
图2为图1A的神经电刺激装置的电刺激信号为高频脉冲信号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神经电刺激装置应用于个体颈部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神经电刺激装置应用于个体手部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电刺激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请先参照图1A至图1J所示,图1A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神经电刺激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B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1C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1D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1E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的另一磁吸式电极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1F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的磁吸式电极组件与电极的示意图。图1G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的磁吸式电极组件与另一样式的电极的示意图。图1H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沿A-A剖面线的剖视图。图1I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沿B-B剖面线的剖视图。图1J为图1A所示的神经电刺激装置的立体剖示图。
如图1A及图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神经电刺激装置3包括一电刺激器1以及一磁吸式电极组件2。于此,电刺激装置3为一经皮电刺激器,不须植入于生物体体内或皮下,而是通过磁吸式电极组件2直接贴附于生物体的体表或是皮肤,以对所在的目标区域进行电刺激,例如是与体表相距10mm以内较浅层的神经,以缓解疼痛或其他疾病的症状。此外,本实施例的神经电刺激装置与一般肌肉电刺激装置主要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神经电刺激装置3进行电刺激的目标区域是神经而非肌肉,故进行神经电刺激时,于磁吸式电极组件2的两个电极(可为正负两个电极或是一个工作电极,另一个为参考电极,其中,工作电极发出电剌激信号,参考电极发出直流固定位准的电压信号)距离较近,相邻两个电极的距离会介于5mm至35mm。然而一般肌肉电刺激装置正负两个电极的间隔距离较远,虽然其正负两个电极的实际距离与要剌激标的的肌肉长度有相关,但是通常会是3至5公分,甚至相距更远。
如图1C所示,电刺激器1设置于电刺激装置3的上半部,电刺激器1包含壳体11、电路板12、至少两个第一电性连接件E1及至少一第一磁性单元M1。壳体11可分别由上壳体110及下壳体111组合而成,其可使用如塑料、复合材质、复合金属的材质,选取一体射出成型或是利用组装成型制作而成。上壳体110及下壳体111组合后形成有一容置空间S(显示于图1H)。于容置空间S中设置电刺激器1大部分所需的元件,例如电路板12、第一电性连接件E1及第一磁性单元M1或是其他元件等。另一方面,磁吸式电极组件2则设置于电刺激装置3下半部中与电刺激器1底部下壳体111连接之处。磁吸式电极组件2包含一本体21、两个电极221(显示于图1D)、至少一第二磁性单元M2、及至少两个第二电性连接件E2。
电路板12设置于容置空间S中,能将如处理单元、控制单元、记忆单元、大部分的电子元件或传输接口统一整合,电路板12可选用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电路板12的材质除传统硬板(Rigid Printed Circuit Board,RPCB)之外,也可依照电路板12上所搭载电子元件的电气特性、防电磁干扰特性,和/或容置空间S的空间利用程度,选择使用软性印刷电路板或软板(Flexible Print Circuit,FPC),或可选用多层PCB板、高密度互连(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ion,HDI)的PCB。电刺激器1能将发出的电刺激信号由电路板12电性传导至其他部件的电极,从而使电刺激装置3可针对生物体的目标区域进行电刺激。
请参考图2所示,电刺激器1所输出的电刺激信号可为一连续正弦波、一连续三角波或一高频脉冲电刺激信号,其频率范围可介于200KHZ~1000KHz之间,于此以500KHz为例。当为高频脉冲电刺激信号时,一个脉冲周期时间Tp(pulse cycle time)中包含复数脉冲信号以及至少一段休息的时间,而一个脉冲周期时间为脉冲重复频率(pulserepetition frequency)的倒数,脉冲重复频率(也可简称为脉冲频率)介于0至1KHz,优选是介于0.1至100Hz,或介于0.2至20Hz,而本实施例的电刺激信号的脉冲重复频率为2Hz。另外,一个脉冲周期时间中复数脉冲的持续时间Td(duration time)介于1至250ms,优选是介于为10至100ms。本实施例中,高频电刺激信号的频率为600KHz(刺激周期时间Ts为约1.67μs),复数脉冲的持续时间Td以25ms为例说明。
实际应用时,电刺激器1可选择使用定电压模式或定电流模式驱动。当选用定电压模式驱动时,其所发出的高频电刺激信号的电压为固定值;反之,当选用定电流模式驱动时,其所发出的高频电刺激信号的电流为固定值。举例而言,可施用交流电10V,而使得定电压模式时,高频电刺激信号的电压范围可介于-10V至10V之间;优选的,本实施例是以高频电刺激信号的电压范围为介于-5V至5V之间为例,且脉冲波形为交流电的正弦波;而于定电流模式时,高频电刺激信号的电流范围则可介于电流范围介于2mA至50mA,优选的范围则介于4mA至30mA。此外,在其他的实施样式中,脉冲波形也可以是三角波或方波。
以下将针对磁吸式电极组件2的组成构件及相对关系进一步加以说明。
请参考图1D、图1F及图1I。为使磁吸式电极组件2的本体21具有一定的可挠性而便于贴于个体的不同部位,其材质可为橡胶、硅胶或为其他可挠性材质。在其他的实施样式下,也可将本体21以黏性材料制成,或是在其下表面F1上涂布一层黏胶,例如符合ISO-10993及ISO-14155规范的乳胶系(rubber based)或硅胶系(silicone based)医疗级用胶,而使得磁吸式电极组件2得以直接贴附于个体的体表上。两个电极221与电路板12电性连接,而其与电路板12电性连接的关系于后详述。本实施例中,两个电极221可为薄膜式电极,是藉由导电材料(例如银浆)印刷或喷涂于本体21相对于壳体11的一表面F1(即图1D中所示的本体21的下表面,也同时是于使用时朝向使用者施用部位的一侧),其厚度可为0.01厘米(mm)至0.30厘米。请参考图1F,在本实施例中的电极221是以图案化布置的方式,于此以两平行长条为例。而两个电极221彼此间的间距D(以主轴来看)可以是5厘米(mm)至35厘米,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电极221的厚度及图案可依实际使用需求而更换,在别的实施样式下,如图1G所示,电极221也可以是两平行梳状图案。
此外,如图1E所示,为另一样式的磁吸式电极组件2a的分解示意图。在本样式中,磁吸式电极组件2a的元件组成与各元件的连接关系大致与前述磁吸式电极组件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磁吸式电极组件2a进一步具有基材22,基材22设置于本体21相对于壳体11的一表面F1(即图1D中所示的本体21下方)与本体连结(例如黏合),其可为塑料薄片。而在此样式下,两个电极221则分别设置基材22相对于本体21的一表面F2(即图1D中所示的基材22下方,也同时是于使用时朝向使用者施用部位的一侧)。
请再参考图1D及图1E,于实际使用本实施例的神经电刺激装置3时,本体21的下表面可涂设有导电凝胶G。或者说,导电凝胶G是设置于电极221背离本体21的黏贴面上,一电极221可对应设置一导电凝胶G。导电凝胶G除了具有黏性而可使电极贴片22贴附于个体体表或是皮肤之外,还可使电极221由于导电凝胶G的设置而因此与个体体表间的接触电阻降低,并可让电极221的电流平均散布于整个所贴附的体表区域,免除个体的刺痛感,同时增加使用神经电刺激装置3的舒适度。更进一步来说,导电凝胶G的两面皆可具有黏性,且两面的黏性黏度可为不同。例如说,导电凝胶G与电极221黏接的一面可具有较高的黏性,而导电凝胶G的另一面(与个体体表接触的区域)则可具有较低的黏性。如此一来,实际使用神经电刺激装置3时,即便重复将本体21贴附于个体体表时,电极221与导电凝胶G也可紧密连接因而降低两者彼此分离脱落的风险;同时在将磁吸式电极组件2由个体体表移除过程中,也不致使个体产生疼痛等不适感。另外,由于本体21为具有可挠性,电刺激装置3通过导电凝胶G黏贴于个体体表,整个磁吸式电极组件2可因此与个体的体表目标区域有一致的形状或曲率,使电刺激装置3使用时可符合身体特定部位的曲度或立体挠曲而贴附于该部位。
请参考图1D及图1I,磁吸式电极组件2的第一磁性单元M1设置于容置空间S中,例如为电路板12与壳体11之间。须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磁性单元M1为设置于电路板12下方;不过在其他的实施样式中,第一磁性单元M1也可设置在其他处,并不限定只能够设置于电路板12的下方,只要第一磁性单元M1可与第二磁性单元M2(如图1I所示)分别对应地设置于电刺激器1及磁吸式电极组件2的本体21中,而让电刺激器1与磁吸式电极组件2能通过两个磁性单元的磁力互相吸附即可。也即,在本实施例的磁吸式电极组件2中,至少会包含一个第一磁性单元M1与一个第二磁性单元M2,而第一磁性单元M1与第二磁性单元M2的数量可为相同或不同。本实施例以四个第一磁性单元M1对应四个第二磁性单元磁力M2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D及图1I所示,本实施例的四个第一磁性单元M1是平均并于水平方向环绕于振动元件P4周缘设置于电路板12及下壳体111之间。四个第二磁性单元M2则设置在本体21,且环绕本体21的破口211。本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单元M2以埋设为例设置于本体21中,但也可依实施需求改以凸设或黏附方式设置,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各第一磁性单元M1可设置于第二磁性单元M2的长轴的延伸方向上,而能与各第二磁性单元M2磁力相吸。因此,使得磁吸式电极组件2可藉由第一磁性单元M1与第二磁性单元M2的磁力吸附,而可拆卸地定位于电刺激器1的一侧。
在别的实施样式中,第一磁性单元M1及第二磁性单元磁力M2的数量、设置位置,以及第二磁性单元M2的磁性材质也可依实际需要而改变,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定,只要能够使电刺激器1与磁吸式电极组件2可藉由第一磁性单元M1与第二磁性单元M2的磁力互相吸附,而且磁吸式电极组件2能够可拆卸地定位于电刺激器1的一侧即可。
另外,请参考图1B、图1H及图1I。在本实施例中,电刺激器1的下壳体11对应于本体21的破口211处,可对应设计成具有突出构型111a。于磁吸式电极组件2组装至电刺激器1后,下壳体11的突出构型111a则突出于本体21的破口211。如此一来,可使磁吸式电极组件2能够更加稳固地设置于电刺激器1上,并协助磁吸式电极组件2与电刺激器1的对位。
详细而言,第一磁性单元M1与第二磁性单元M2可为自发磁性或为导磁性的材质,自发磁性的材质例如为合金,包含铁化铽合金(TbFe)、钴化钆合金(GdCo)、镍化镝合金(DyNi)、钕铁硼合金(NdFeB)在内等,或为铁氧体或金属间化合物类的材质;而导磁性的材质则可例如为钴镍铬合金(Co-Ni-Cr)、钴铬钽合金(Co-Cr-Ta)、钴铬铂合金(Co-Cr-Pt)、钴铬铂硼合金(Co-Cr-Pt-B)等。因此,若为自发磁性材质则可于无外加磁场的情况下即具有磁力。另外,若为导磁性的材质则须与外加磁场(例如靠近自发磁性的磁铁)感应,才可产生磁力。其中,第一磁性单元M1与第二磁性单元M2两者并无限定何者为自发磁性或为导磁性的材质。换言之,第一磁性单元M1与第二磁性单元M2两者均可为自发磁性材质,或是一个为自发磁性材质而另一个为导磁性材质也可,只要可使第一磁性单元M1与第二磁性单元M2两者间能够产生磁力并且使电刺激器1及电极贴片2互相吸附即可。
请参考图1D及图1H,两个第一电性连接件E1设置于电路板12之上,电路板12具有控制单元C,可发出电刺激信号。各第一电性连接件E1的一端与电路板12电性连接,而其另一端则穿出于壳体11。磁吸式电极组件2进一步包含至少两个第二电性连接件E2,第二电性连接件E2则分别穿设本体21并电性连接电极221,各第二电性连接件E2与各第一电性连接件E1的上述穿出壳体1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性连接件E1可为弹性探针(例如为弹簧针pogo pin),使得其另一端与第二电性连接件E2的母铆钉E2a接触时保留一定的溃缩裕度,得以吸收磁吸式电极组件2与电刺激器1于制造时发生的公差或因组装而产生的误差,藉此提高制造及组装上的便利性;而第二电性连接件E2则可为互相组合而成的公铆钉E2b及母铆钉E2a。
此外,请同时参考图1H,壳体11底部的下壳体111(朝向磁吸式电极组件2的一侧或是使用时朝向用户施用区域的一侧)具有至少一凹陷部C1。另一方面,本体21朝向电刺激器1的一侧(即使用时远离用户施用区域的一侧)对应凹陷部C1设置有至少一凸出部C2。凸出部C2具有通孔,以让第二电性连接件E2穿过。于磁吸式电极组件2组设于电刺激器1上时,凸出部C2与凹陷部C1彼此嵌合;因此,壳体11与本体21即能通过凹陷部C1与凸出部C2而进一步使电刺激器1及磁吸式电极组件2对位连接。如前所述,各第一电性连接件E1的一端与电路板12电性连接;而凹陷部C1则具有开口使第一电性连接件E1的另一端凸出于凹陷部C1。第二电性连接件E2穿设于凸出部C2的通孔中。
另外,如图1F与图1G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本体21的凸出部C2具有通孔之外,于各通孔的正下方电极221还对应各通孔设置有电极导孔220。电极导孔220可由具有良好导电性质的材质组成,并与电极221连接一体。因此,使公铆钉E2b的一端可藉由通孔穿设于磁吸式电极组件2的本体21及电极贴片22的电极导孔220。藉此,电路板12、第一电性连接件E1、第二电性连接件E2与电极221形成一电性连接路径,使得由电刺激器1的电路板12所发出的电刺激信号可依序经由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性连接件E1、第二电性连接件E2以及电极221而传送至个体的目标区域(即待刺激区域)。
因此,当凸出部C2与凹陷部C1彼此嵌合时(即磁吸式电极组件2组设于电刺激器1上时),第二电性连接件E2的母铆钉E2a会与第一电性连接件E1的另一端互相接触,而使第二电性连接件E1及第二电性连接件E2电性导通。藉此,当电刺激器1由电路板12发出电刺激信号后,可依序藉由第一电性连接件E1、第二电性连接件E2(公铆钉E2b、母铆钉E2a)而与电极221电性连接。然而,在别的实施样式中,各通孔正下方的电极贴片22也可以不具有对应各通孔设置的电极导孔220,且公铆钉E2b的一端可直接穿出本体21而直接与电极221接触,其另一端则还是与母铆钉E2a固定结合并电性连接。据此,电路板12与电极221仍同样可达到电性连接的目的。
藉此,电刺激器1的电路板12所发出的电刺激信号可经由上述电性连接路径,传输至两个电极221,使两个电极221间产生一电场以覆盖目标区域,而使得可到达皮肤或是目标区域神经的电场强度范围为100V/m~1000V/m,进而影响神经传导,例如中止(block)或减少神经传导,而达到疼痛缓解或抑制神经传递生理信号的目的。
请参考图1J,本实施例中的各第一电性连接件E1与各第二电性连接件E2所形成的电性连接路径实质上形成一个垂直于本体21的轴向X1。而各第一磁性单元M1与各第二磁性单元M2彼此吸附所形成的磁性吸附路径也实质上分别形成垂直于本体21主要平面的轴向X2a及X2b。但是,轴向X1与轴向X2a或X2b并不相同;也即,各第一电性连接件E1与各第二电性连接件所形成的电性连接路径与各第一磁性单元M1与各第二磁性单元M2所形成的磁性吸附路径并不相同。如此一来,电刺激器1与磁吸式电极组件2则藉由第一电性连接件E1及第二电性连接件E2的导通,而使得电路板12产生的电性信号得以传递至电极,并形成了电性传递路径,且电性传递路径与机构连结路径并不相同,如此一来在机构设计与电性传递的设计之间就不用互相干扰、影响,故也增加了设计的自由度。
除上述元件以外,电刺激器1于容置空间S中,还能设置一电池B或电源模块,电池B输出电力至电路板12。另外,电池B也可因应不同的电刺激需求而由设置于电路板12之中的处理单元或控制单元分配控制最适当地输出,例如在待机模式下减少输出电力,使得电刺激装置3具有更好的续电力、使用时间或待机时间,而不须频繁的充电,造成使用上的不便。请参考图1D,相较于图1C的部分分解图,图1D的电刺激器1除了电池B,还可更包括防水套P1、导光柱P2、按钮P3、振动元件P4、USB连接端口P5、两个LED指示灯P6及两个导光孔P7。而电刺激器1的壳体11也可采用防水材质,以降低水气的入侵。
神经电刺激装置3可通过USB连接端口P5对电池B进行充电,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当充电完毕后可利用防水套P1对应地套设于USB连接端口P5的开口。不仅如此,神经电刺激装置3也可通过USB连接端口P5进行资料数据的双向传输,例如将详细的电刺激参数传输至一外部装置,或由外部装置更改电刺激器1中的韧体设定参数,而改变原先已设定的输出电刺激信号。当传输完毕后,防水套P1则同样可对应地套设于USB连接端口P5开口,以防止水气或是灰尘经由开口进入至电刺激器1内部,进而避免其中的电路板12及其他电子元件受潮损坏,减低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于电刺激器1上设置振动元件P4的目的是在于将其做为一提示单元,用来提示用户目前神经电刺激装置3处于工作或停止状态,甚至进一步可提示其处于何种工作状态。因此,于实际应用上,电刺激器1的提示单元可选择LED指示灯、振动元件或是喇叭蜂鸣器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本实施例中,以一个振动元件P4,并且搭配两个LED指示灯P6为例。而导光柱P2可将设置于电路板12的两个LED指示灯P6所发出的光源,由容置空间S(显示于图1H)中藉由上壳体110所开设的两个导光孔P7而导出至壳体11外部方便使用者观察。其中,振动元件P4与电路板12电性连接并产生一提示信号。且当神经电刺激装置3即将开始运作前,振动元件P4与LED指示灯P6可分别先发出一震动及闪烁灯号作为提示信号,让使用者可知悉神经电刺激装置3即将进行电刺激。简言之,使用者可通过提示单元P4所产生的提示信号,了解神经电刺激装置3的各式运作情况或不同操作模式。而按钮P3则设置于电路板12且可露出于壳体11的最上方,方便使用者能快速简易地控制神经电刺激装置3的开启、关闭或是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
接着请参考图3及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神经电刺激装置应用于个体颈部时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神经电刺激装置应用于个体手部时的立体示意图。
在图3及图4中,则显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神经电刺激装置于实际应用时,能够通过组装不同的磁吸式电极组件2n(颈部用)、2h(手部用)而黏贴于个体的不同部位。由于磁吸式电极组件2n、2h皆具有可挠性的本体,当其贴附于个体的不同部位后,即可具有与个体的颈部、手部或是其他部位的目标区域一致的形状或曲率,使电刺激装置通过组装不同的磁吸式电极组件2n、2h使用时,即可符合身体不同部位的曲度或立体挠曲,并进一步通过电极下方涂设的导电凝胶而可黏贴于个体体表。而且,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即可不必再针对不同的施用部位,另外设计对应的外壳或贴附部构型的磁吸式电刺激组件的本体以及电刺激器,而只是为了施用于个体不同的部位。藉此除了可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之外,并能因此解决使用上的不便,更能达到节省生产和/或消费成本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包含一电刺激器以及一磁吸式电极组件,电刺激器与磁吸式电极组件藉由第一磁性单元与第二磁性单元的磁力吸附而形成机构上的连结路径,而将磁吸式电极组件可拆卸地定位于电刺激器的一侧。故因此能以相同的电刺激器搭配各种构型的磁吸式电极组件以便于施用于个体的不同部位,以节省生产和/或消费成本。另外,电刺激器与磁吸式电极组件则藉由第一电性连接件及第二电性连接件的导通,而使得电路板产生的电性信号得以传递至电极,并形成了电性传递路径,且电性传递路径与机构连结路径并不相同,如此一来在机构设计与电性传递的设计之间就不用互相干扰、影响,故也增加了设计的自由度。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权利要求中。

Claims (10)

1.一种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电刺激器,包含:
一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
一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至少两个第一电性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各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且各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的另一端穿出所述壳体;及
至少一第一磁性单元,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以及
一磁吸式电极组件,包含:
一本体;
两个电极,设置于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壳体的一表面,所述电极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至少一第二磁性单元,对应所述第一磁性单元而设置于所述本体;及
至少两个第二电性连接件,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分别穿设所述本体并电性连接所述电极,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的所述另一端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磁吸式电极组件藉由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与所述第二磁性单元磁力吸附,而可拆卸地定位于所述电刺激器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式电极组件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基材,所述基材与所述本体连结,且所述电极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材相对于本体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式电极组件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导电凝胶,所述导电凝胶设置于所述电极背离所述本体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刺激器发出一电刺激信号,所述电刺激信号传输至所述电极,使所述电极间产生一电场以覆盖一目标区域,覆盖所述目标区域的电场强度介于100V/m至1000V/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刺激信号的频率范围介于200KHz至1000KHz。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极为一薄膜式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所形成的一电性连接路径,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与所述第二磁性单元所形成的一磁性吸附路径不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含有一上壳体及一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具有一凹陷部,所述本体具有对应所述凹陷部的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陷部彼此嵌合,且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穿设于所述本体的所述凸出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一破口,且所述下壳体部分突出于所述破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刺激器还包括:
一提示单元,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产生一提示信号,所述提示单元为一LED指示灯、一振动元件或是一喇叭。
CN201720530690.0U 2017-05-15 2017-05-15 神经电刺激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4930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30690.0U CN207493061U (zh) 2017-05-15 2017-05-15 神经电刺激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30690.0U CN207493061U (zh) 2017-05-15 2017-05-15 神经电刺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93061U true CN207493061U (zh) 2018-06-15

Family

ID=62496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30690.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493061U (zh) 2017-05-15 2017-05-15 神经电刺激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9306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53724A (zh) * 2017-05-15 2018-11-23 精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 神经电刺激装置
CN110721404A (zh) * 2018-08-03 2020-01-24 沈平 可穿戴骶丛神经刺激器及其电刺激方法
WO2020191667A1 (zh) * 2019-03-27 2020-10-01 阿木(深圳)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装置
CN113181551A (zh) * 2021-04-28 2021-07-30 浙江帝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神经调控技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高能量刺激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53724A (zh) * 2017-05-15 2018-11-23 精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 神经电刺激装置
CN108853724B (zh) * 2017-05-15 2022-01-11 精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 神经电刺激装置
CN110721404A (zh) * 2018-08-03 2020-01-24 沈平 可穿戴骶丛神经刺激器及其电刺激方法
CN110721404B (zh) * 2018-08-03 2024-02-06 津准(三明)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可穿戴骶丛神经刺激器及其电刺激方法
WO2020191667A1 (zh) * 2019-03-27 2020-10-01 阿木(深圳)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装置
CN113181551A (zh) * 2021-04-28 2021-07-30 浙江帝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神经调控技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高能量刺激器
CN113181551B (zh) * 2021-04-28 2021-10-29 浙江帝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神经调控技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高能量刺激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93061U (zh) 神经电刺激装置
CN108853724A (zh) 神经电刺激装置
AU2017202067B9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rapeut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N105457158B (zh) 可佩戴的经皮神经刺激器
US904458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rapeut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
US20170368329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ransdermal stimulation of the outer ear
CN208741750U (zh) 治疗加热功能二合一腹痛贴
CN205459310U (zh) 脉冲和加热一体的理疗仪
EP2741811B1 (en) Symptom-treatment system
CN211214973U (zh) 一片式具加热功能的电刺激装置
CN103656853B (zh) 一种电子止痛仪
CN209952058U (zh) 电刺激装置
CN216877601U (zh) 一种按摩腰带
CN215841221U (zh) 用于按摩装置的电极片及按摩装置
JP2003325636A (ja) 健康器具
CN220513277U (zh) 一种神经和肌肉刺激器
CN220108293U (zh) 柔性电路板及按摩装置
CN211357450U (zh) 一种tdp按摩器
JP3227463U (ja) 電気刺激装置の加熱構造
CN216855224U (zh) 一种按摩仪
CN217697660U (zh) 一种便于贴合皮肤的理疗电极片
CN209611499U (zh) 理疗仪的供电装置
CN209630443U (zh) 片式肌肉神经电刺激器的充电装置
CN108378890B (zh) 一种皮肤处理器
CN206183809U (zh) 低频治疗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11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111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orrection item: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f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Correct: Voluntary surrender of patent rights

False: The initiative to abandon the patent

Number: 02-01

Volume: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