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92838U -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 Google Patents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92838U
CN207492838U CN201720014947.7U CN201720014947U CN207492838U CN 207492838 U CN207492838 U CN 207492838U CN 201720014947 U CN201720014947 U CN 201720014947U CN 207492838 U CN207492838 U CN 2074928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raocular lens
rear surface
opticator
lens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1494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曌
解江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bott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YEBRIGHT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2495935&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07492838(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EYEBRIGHT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YEBRIGHT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01494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928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928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928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披露了一种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该人工晶状体采用高折射率丙烯酸酯类材料制成,由光学部分和支撑部分构成,被植入到天然晶状体与虹膜之间,由与睫状沟尺寸相匹配的襻支撑在睫状沟内。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后表面圆润,具有双凹的面形,自身球差小,光学部分大。该人工晶状体既能保证在植入后与眼组织的间隙安全,又能保证无眩光、较好的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更具体地涉及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背景技术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IOL由光学部分和支撑部分组成,被植入到天然晶状体L与虹膜I之间,襻支撑在睫状沟CG内,如图1所示,用以改变人眼的屈光状态,特别是纠正高度近视。
对于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而言,除了实现屈光矫正的功能外,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人工晶状体的结构对于植入后的安全性。
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后须与角膜内皮(图1中用附图标记“CE”表示)、天然晶状体之间保持足够的间距,防止因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和天然晶状体接触而引发角膜内皮损伤或天然晶状体混浊。由于虹膜与天然晶状体之间空间十分有限,故手术操作难度大,且对人工晶状体的尺寸有如下严格的要求:
1)人工晶状体与天然晶状体之间的间距足够,防止两种晶状体相互接触,引起接触性白内障,这要求人工晶状体有足够的拱顶高度;
2)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之间间距足够,防止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接触,引起角膜内皮损伤,这要求人工晶状体的拱顶高度不能过高;
3)人工晶状体总长与睫状沟大小必须匹配,使得人工晶状体能够刚好卡在睫状沟内。如果人工晶状体与睫状沟相比过长,则人工晶状体将拱起,虽远离天然晶状体,但与角膜内皮接近,易造成角膜内皮损伤,且房角受到压迫,易造成房角闭合,而引起青光眼等并发症;而如果人工晶状体与睫状沟相比过短,易引起人工晶状体支撑力不足,在虹膜压迫下与天然晶状体接触,而引起白内障。
除此之外,在人工晶状体的设计方面还有如下考虑因素:
1)房角(图2中用附图标记“α”表示):随着人工晶状体被植入,人眼虹膜受人工晶状体形状影响,被微微拱起,将使人眼房角变小,如图2所示。房角如果闭合,即虹膜与角膜(图2中用附图标记“C”表示)的内表面(图5a、图5b中用附图标记“CIS”表示)极度接近,房角趋于关闭状态(房角接近0度),则引起房角闭合性高眼压、青光眼等并发症,故人工晶状体在设计时应尽量减小对房角造成的影响,为人眼留出更大的房角。
2)光学部分:是指同心于人工晶状体光轴的含有光学设计特征的圆直径,人眼在昏暗条件下瞳孔扩大,为防止产生眩光问题,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分应尽量大。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应使人工晶状体保证尽量大的光学部分、尽量多的人工晶状体与天然晶状体及与角膜内皮的间隙、尽量大的剩余房角。然而,光学部分大小与剩余房角之间以及拱顶高度与剩余房角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于同样大小的人眼,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分越大,则人工晶状体与虹膜接触的点越靠近房角,虹膜被拱起的程度越高,剩余房角越小。同样的,人工晶状体拱顶高越高,则虹膜被拱起的程度越高,剩余房角也越小。
目前现有的睫状沟支撑、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仅STAAR公司生产的ICL。为了使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距离足够,现有的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采用前平后凹的结构,实现人工晶状体负的屈光度。
这种设计的问题在于,当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较大时,后表面曲率半径较小,光学部分边缘易与人眼天然晶状体接触,而导致天然晶状体局部受到摩擦引起白内障。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可采取增大拱高的方式,使人工晶状体后表面整体与天然晶状体保持安全的距离。然而,随着拱高的增大,人眼虹膜与角膜内表面形成的夹角,即房角变小,易引起房角闭合型青光眼。故现有人工晶状体采用牺牲光学部分大小的方式,降低光学部分,从而减小光学部分边缘因屈光度导致的增厚,保证人工晶状体与天然晶状体之间留有充足的空间,并保持房角的稳定。比如STAAR的ICL,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分的直径最大仅能达到5.5mm,随着屈光度的增大光学部分不断减小,对于-20D的屈光度仅能维持直径为4.65mm的光学部分大小。
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分小会引起眩光的问题,影响对比敏感度,尤其是人眼瞳孔较大情况下,如昏暗、夜间环境,现有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常见术后眩光的并发症。并且,临床医学统计结果表明,高度近视患者的瞳孔一般比正常人眼要大,故现有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越高光学部分越小的设计更易造成眩光问题。
图3示出了两片具有前平后凹面形的人工晶状体1、2。人工晶状体1、2的拱顶高相同。人工晶状体1的屈光度的绝对值小于人工晶状体2的屈光度的绝对值,人工晶状体1的后表面BS1的曲率半径R1大于人工晶状体2的后表面BS2的曲率半径R2。在相同的直径处,人工晶状体1离天然晶状体的间距大于人工晶状体2离天然晶状体的间距。为了增大人工晶状体2与天然晶状体的间距,需要减小人工晶状体2的光学部分。
也就是说,屈光度的绝对值越大的人工晶状体,后表面曲率半径越小,后表面越陡峭,相同光学直径处离天然晶状体越近,为了使间隙增大,采用缩小光学部分的方法。
除此之外,对于双球面设计的人工晶状体而言,人工晶状体自身所携带的球差将会对人眼视觉质量造成影响,球差大的人工晶状体易在夜间或人眼瞳孔较大时产生眩光现象。图4示出了负屈光度的人工晶状体前表面和后表面的面形与自身携带球差的关系。可见,前平后凹的负屈光度人工晶状体自身携带的球差最大。故目前现有的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后会给人眼带来大量球差,影响人眼视觉质量,尤其是昏暗条件或人眼瞳孔较大情况下的视觉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其在具有大的光学部分的同时,能够保证人工晶状体与天然晶状体之间足够的间隙,能够保持较大的房角。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既能保证在植入后与眼组织的间隙安全,又能保证无眩光和较好的成像质量。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所述人工晶状体被植入到天然晶状体与虹膜之间,所述人工晶状体包括光学部分和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被支撑在睫状沟内并且与睫状沟尺寸匹配,所述光学部分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所述前表面是所述人工晶状体植入到人眼后离人眼角膜较近的那个表面,所述后表面是所述人工晶状体植入到人眼后离人眼角膜较远的那个表面,所述人工晶状体具有负的屈光度,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均是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表面与所述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之比在0.11到184.22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表面与所述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之比在0.39到184.22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部分的直径大于等于5.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人工晶状体由软性可折叠丙烯酸酯类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软性可折叠丙烯酸酯类材料的折射率为1.46~1.5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软性可折叠丙烯酸酯类材料的折射率为1.48~1.5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人工晶状体的后表面曲率半径大于等于8.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人工晶状体的后表面曲率半径大于等于8.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人工晶状体的后表面曲率半径大于等于10.0mm。
附图说明
图1是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植入位置的示意图;
图2是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在植入后的间隙和房角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两片具有前平后凹面形的人工晶状体在植入后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负屈光度的人工晶状体前表面和后表面的面形与自身携带球差的关系;
图5a示出了常规的前平后凹面形(也即前表面为平面,后表面为凹面)的人工晶状体在人眼中的位置;
图5b示出了与图5a的人工晶状体具有相同屈光度的双凹面形(也即前表面和后表面均为凹面)的人工晶状体在人眼中的位置;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的技术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思想,利用双凹的面形,将人工晶状体在后表面(接近天然晶状体的那个表面)的光学部分的边缘增厚移至前表面(接近角膜的那个表面),使人工晶状体在保持相同的屈光度的前提下,后表面与天然晶状体前表面(图2中用附图标记“FS”表示)之间的间隙(图2中用附图标记“G”表示)增大;同时降低拱高,增大光学部分,从而保持稳定的房角。
图5a示出了常规的前平后凹面形(也即前表面为平面,后表面为凹面)的人工晶状体3在人眼中的位置,其中H1为人工晶状体3的后表面光学部分中心与天然晶状体L的间距,H2为人工晶状体3的后表面光学部分边缘与天然晶状体L的间距。由于天然晶状体L的后表面曲率半径较小,面形较陡峭,人工晶状体3在光学部分边缘迅速与天然晶状体L接近,且因为天然晶状体L的前表面为凸面,使这种接近迅速被放大,容易产生环形尖锐接触,导致天然晶状体L受到摩擦而混浊。
图5b示出了与图5a的人工晶状体3具有相同屈光度的双凹面形(也即前表面和后表面均为凹面)的人工晶状体4在人眼中的位置,其中H1为人工晶状体4的后表面光学部分中心与天然晶状体L的间距,H2为人工晶状体4的后表面光学部分边缘与天然晶状体L的间距。由于双凹面形的人工晶状体4将凹透镜边缘增厚的趋势移至前表面,使人工晶状体4的后表面变得相对更加平坦,从而使人工晶状体4与天然晶状体L之间的间隙变大,并且使人工晶状体4的后表面更为圆润,消除环形尖锐接触的隐患,降低白内障发生率。人工晶状体4在整个后表面与天然晶状体L的间距趋于一致,没有发生点状接触的风险,所以可以整体降低人工晶状体4的拱高,使人工晶状体4的房角获得空间。另一方面,如果保持房角不增加,则可以增大光学部分直径。
为了准确表征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采用前表面与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之比作为表征参数:
其中,Ra、Rp分别为人工晶状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人工晶状体的前表面是指人工晶状体植入到人眼后,光线通过人工晶状体的第一个光学面,即离人眼角膜较近的那个表面;人工晶状体后表面是指人工晶状体植入到人眼后,光线通过人工晶状体的第二个光学面,即离人眼角膜较远的那个表面。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的技术方案。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分为光学部分OP和支撑部分SP,支撑部分SP被支撑在睫状沟内并且与睫状沟尺寸匹配。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具有负的屈光度。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分OP为双凹面形,也即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分OP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为凹面。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分OP的前表面与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之比K在0.11到184.22的范围内。更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分OP的前表面与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之比K在0.39到184.22的范围内。通过将K值选取在上述范围内,可以进一步减小人工晶状体的像差,同时能够保证在房角与最小间隙不变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光学部分直径,在保证植入安全性的前提下,减小眩光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可以由软性可折叠丙烯酸酯材料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软性可折叠丙烯酸酯材料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46。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软性可折叠丙烯酸酯材料的折射率为1.46~1.55。更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软性可折叠丙烯酸酯材料的折射率为1.48~1.52。通过将折射率选取在上述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不仅可以保证较薄的厚度,增大人工晶状体与眼内组织的间隙,减小人工晶状体接触天然晶状体的风险,还能保证较低的色差,减小眩光发生,提高人工晶状体光学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在房水中的屈光度为-30.0D~0。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的后表面曲率半径大于等于8.0mm。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的后表面曲率半径大于等于8.5mm。更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的后表面曲率半径大于等于10.0mm。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相对于天然晶状体轮廓更圆润,在整个后表面与天然晶状体的间距趋于一致,没有发生点状接触的风险,消除环形尖锐接触的隐患,降低白内障发生率。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能够保证在全部屈光度范围内光学部分的直径大于等于5.5mm。
表1示出了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例,其中,Ra为前表面曲率半径,Rp为后表面曲率半径,并且房角、最小间隙(人工晶状体与天然晶状体最近点的距离)均根据ISO标准人眼模型计算,仅作为设计效果的预测。当所采用的人眼模型不同时,房角与最小间隙的结果可能不同,但趋势类似。相对而言,最小间隙是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安全性最重要的指标,结合临床表现,认为最小间隙不低于0.5mm是较为合理的。而房角的最低要求是“不闭合”,通常认为10度以上的房角较为安全,15度以上的房角更加优秀。
表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与现有技术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分直径、房角、最小间隙、球差的对照。可见,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能够保证在房角与最小间隙不变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光学部分直径,从而在保证植入安全性的前提下,减小眩光发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相同屈光度光学部分直径可获得0.8mm左右的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人工晶状体的后表面面形更为圆润,可降低发生接触性白内障的风险。
除此之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具有双凹面形的人工晶状体本身带有的球差更小,植入人眼后能够获得更加优秀的光学质量。
表3为假设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与现有技术人工晶状体采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两种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分直径、房角、最小间隙、球差的对照。可见,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双凹面形可单独为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带来约0.3mm左右光学部分直径的增大,而且同时能够显著减小球差。
尽管已经参照(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确切结构和组成部分,而且在不偏离如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从前面的描述可明白各种修改、变化和变形。本实用新型不受步骤的所示排序的限制,因为一些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和/或与其它步骤同时进行。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具体实施例,而是将会包括落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所述人工晶状体被植入到天然晶状体与虹膜之间,所述人工晶状体包括光学部分和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被支撑在睫状沟内并且与睫状沟尺寸匹配,所述光学部分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所述前表面是所述人工晶状体植入到人眼后离人眼角膜较近的那个表面,所述后表面是所述人工晶状体植入到人眼后离人眼角膜较远的那个表面,所述人工晶状体具有负的屈光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均是凹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与所述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之比在0.11到184.22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与所述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之比在0.39到184.22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分的直径大于等于5.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晶状体由软性可折叠丙烯酸酯类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可折叠丙烯酸酯类材料的折射率为1.46~1.5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可折叠丙烯酸酯类材料的折射率为1.48~1.5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晶状体的后表面曲率半径大于等于8.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晶状体的后表面曲率半径大于等于8.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晶状体的后表面曲率半径大于等于10.0mm。
CN201720014947.7U 2017-01-06 2017-01-06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Active CN2074928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14947.7U CN207492838U (zh) 2017-01-06 2017-01-06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14947.7U CN207492838U (zh) 2017-01-06 2017-01-06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92838U true CN207492838U (zh) 2018-06-15

Family

ID=62495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14947.7U Active CN207492838U (zh) 2017-01-06 2017-01-06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928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8652A (zh) * 2017-01-06 2018-05-29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8652A (zh) * 2017-01-06 2018-05-29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54016B2 (en) Prosthetic capsular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JP4234584B2 (ja) 多焦点眼内レンズ及びその作成及び使用方法
US8137399B2 (en) Implantable prismatic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US7229475B2 (en)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same
CN103211664B (zh) 后房型人工晶体
EP2043556A2 (en) Intraocular lens with accommodation
JP6592137B2 (ja) 眼内レンズにおける光効果を低減するための縁部設計
US9855134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coating for an implanatable lens
KR20140005183A (ko) 안구내 렌즈
WO2013107288A1 (zh) 后房型人工晶体
CN108078652A (zh)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CN203208162U (zh) 非球面人工晶体
JP2023160931A (ja) 改善された支持部力分布を有する眼内レンズプラットフォーム
EP3123979B1 (en) Intraocular lens
CN207492838U (zh)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
US20030055499A1 (en) Low profile intraocular lenses
JP7455744B2 (ja) 前方に偏った光学設計を有する眼内レンズ
CN103040544A (zh) 眼内透镜
US20160287379A1 (en) Stable, plate-style intraocular lens facilitating decreased incision size
RU2785137C2 (ru) Интраокулярные линзы, имеющие смещенную вперед оптическую конструкцию
KR20240144467A (ko) 공막 힘 분포가 개선된 안구내 렌즈 플랫폼
CN103211665A (zh) 后房型人工晶体
BR112020010506B1 (pt) Lente oftálmic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2200 No. 9 Xingchang Road, Changping Distri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Beijing

Patentee after: Abbott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2200,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super Road, No. 37, building 1, 6 North Zone

Patentee before: Eponode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