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84390U - 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84390U
CN207484390U CN201720761014.4U CN201720761014U CN207484390U CN 207484390 U CN207484390 U CN 207484390U CN 201720761014 U CN201720761014 U CN 201720761014U CN 207484390 U CN207484390 U CN 2074843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mboo
ecological
sediment trapping
administer
trapp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6101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卓慕宁
谢金波
李定强
袁再健
谢真越
廖义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Soil Sciences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2076101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843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843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843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包括设置于崩岗沟口或下游的谷坊或拦沙坝,还包括设置于谷坊或拦沙坝前的竹类植物带,所述竹类植物带沿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方向按行种植竹类植物;所述谷坊或拦沙坝包括坊基或坝基轮廓线和结合槽,所述结合槽是沿谷坊或拦沙坝的轴线中心,从崩岗沟底至两侧沟坡经开挖后分层填土夯实而成。本实用新型科学设计谷坊或拦沙坝和竹类植物种植带的整体结构,发挥竹类植物迅生快长、根系固结力强和耐淹埋等特性与谷坊或拦沙坝的结构特征的协同作用,很好地达到蓄水拦沙的目的,在此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可以简单易行地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进一步改良崩岗沟口淤积区域的土壤条件,从而解决现有单纯谷坊或拦沙坝治理崩岗侵蚀存在的不足。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背景技术
崩岗侵蚀是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广泛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区,严重的崩岗侵蚀可破坏土地资源、毁坏基本农田、恶化生态环境和加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国土、生态及公共安全。崩岗治理一般采用“上拦、下堵、中间绿”的方法,在崩岗顶部开沟拦截集水坡面地表汇水,在崩岗沟口或下游修建谷坊或拦沙坝拦堵径流和泥沙,在崩岗内部崩壁、崩积堆等裸露坡面修建平台种植植物。但这种治理思路涉及到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时往往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较少采用。目前一些地方较常见的只是在崩岗沟口或下游修建土谷坊或土质拦沙坝,用于拦蓄泥沙,以防止或减轻崩岗侵蚀泥沙直接下泄对下游区域的影响。但由于崩岗上部集水坡面的汇流作用和崩岗内部坡面高陡,沟头溯源侵蚀、崩壁冲蚀及坍塌、崩积堆二次侵蚀等不断发生,径流挟带泥沙从上而下直接下泄,导致泥沙在谷坊或拦沙坝前淤积,部分泥沙甚至随径流从溢洪道排入下游。经过长期的不断侵蚀与淤积,崩岗底部沟口区域成为泥沙淤积地,植被生长条件变得十分恶劣,大多会成为不毛之地,即使种上乔灌植物也不易生长成林,谷坊或拦沙坝的安全稳定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出现裂隙或损毁现象,从溢洪沟排出的高含沙径流也直接威胁到崩岗下游区域的生态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崩岗侵蚀治理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提供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包括设置于崩岗沟口或下游的谷坊或拦沙坝,设置于谷坊或拦沙坝前的竹类植物带,所述竹类植物带沿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方向按行种植竹类植物;
所述谷坊或拦沙坝包括坊基或坝基轮廓线和结合槽,所述结合槽是沿谷坊或拦沙坝的轴线中心,从崩岗沟底至两侧沟坡经开挖后分层填土夯实而成。
坝址可以选择沟道比降较缓、可淤地面积较大处,通过谷坊或拦沙坝在崩岗沟口形成一道人工屏障,拦蓄泥沙和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准面,并通过整地改良,创造一个较大的植物适种区域。
在谷坊或拦沙坝前沿水流方向垂直的方向按行种植竹类植物,发挥竹类植物迅生快长、根系固结力强和耐淹埋等特性与谷坊或拦沙坝的结构特征的协同作用,每行竹类植物间隔一定的距离,形成竹子植物带,利用竹类植物纵横交错的根系和盘根错节的竹墩,减缓径流流速,拦截径流泥沙。
优选地,所述拦砂坝的坝高为4.5m,长102米,坝顶宽2m。
优选地,所述结合槽的槽宽为0.5m~1.0m,槽深为0.5m~1.0m。
优选地,所述分层填土的每层填土0.25m~0.3m。
优选地,所述分层填土前疏松上部土层3cm~5cm。
优选地,所述竹类植物带竹类植物的种植穴的穴距为3m,行距为5m。在崩岗底部至崩岗口下游谷坊或拦沙坝之间的区域平整土地和挖种植穴,可视谷坊或拦沙坝与崩岗之间区域面积的大小适当调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种植穴的规格为长0.8m,宽0.6m,深0.4m。在此基础上,可以在开穴后每穴施足基肥,基肥可用复合肥或有机肥,施用量复合肥为0.25kg/穴,有机肥为40~50kg/穴,若土质含沙量较高,可适当加入耕植土改良土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竹类植物为麻竹、绿竹、硬头黄、勒仔竹或笋竹。
优选地,所述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优选,竹种植的行距为5m,株距为3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在两排竹之间种植荆棘、糖蜜草等灌草,加大植被的泥沙拦蓄量。优选,竹种植的行距为5m,株距为3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科学设计谷坊或拦沙坝和竹类植物种植带的整体结构,利用竹类植物带的合理布置,发挥其迅生快长、根系固结力强和耐淹埋等特性与谷坊或拦沙坝的结构特征的协同作用,组成崩岗沟口区生态拦沙系统,达到蓄水拦沙的目的,在此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可以简单易行地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进一步改良崩岗沟口淤积区域的土壤条件,从而解决现有单纯谷坊或拦沙坝治理崩岗侵蚀存在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崩岗沟口生态拦沙系统平面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崩岗沟口生态拦沙系统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除非特别说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原料及设备或方法为本技术领域常规的原料及设备或方法。
实施例1
在活动型崩岗沟口沟道比较平直、沟口狭窄、容积大、基础良好的地方选址修建土质拦沙坝,拦沙坝设计坝高4.5m,长102m,坝顶宽2m。施工时先在地面划出坝基轮廓线进行清基,清除地面的浮土、草皮、树根和石块等,沿坝轴线中心,从沟底至两侧沟坡开挖结合槽,槽宽1.0m,槽宽0.5m,然后分层填土夯实至坝高,填土前探松每层上部紧实土层3~5cm,每层填土0.25~0.30m,填后立即夯实。在拦沙坝至崩岗底部区域平整土地,并挖种植穴。种植穴纵向穴距5m,横向穴距3m,开穴规格为0.8m×0.6m×0.4m,开穴后每穴可以施复合肥0.25kg。
整地挖穴后,于每年3~4月种植,竹种选择杆粗1.2~1.5cm的二年生竹条,连蔸挖出,斩去竹梢,留杆1.5~2.0m和2~3个盘枝,并保持竹种的根茎完好,尤其要保护好芽眼和根点。种植时从节间中斜行切断,竹杆末端斩成斜口。将竹种放入穴内,覆土全埋。制种时注意保护竹种的根茎,尤其是芽眼和根点不能受到伤害。竹子品种为麻竹、绿竹、硬头黄、勒仔竹或笋竹等。
种植时与水流方向垂直成排种植,将竹种放入种植穴内后覆土,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或勒仔竹,行距5m,株距3m。在两排竹之间种植荆棘、糖蜜草等灌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加大植被的泥沙拦蓄量。通过调查与监测,竹子4月份种植,当年抽笋率达65%以上,生长6个月后,一株单竹可分蘖3~5条。根系发达形如网状,并向下集结在30~40cm深土层,固结土壤,且根幅大,形成一个个的竹墩,分散并延缓径流,保护土壤免受冲刷流失。
本实用新型以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生态拦沙系统,将竹类植物与谷坊或拦沙坝组成一个生态拦沙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崩岗沟口及冲(洪)积扇侵蚀防治系统,可达到明显的崩岗治理效益。合理种植分布的竹类植物具有自然繁殖能力及抽笋分蘖性强、生长速度快、枝杆挺拔和枝叶茂盛等特性,当年种植,当年抽笋分蘖,第二年便可成林,第三年即可有效封堵崩岗,发挥拦沙蓄水、保护谷坊或拦沙坝安全运行的功能。竹类植物根系发达,呈扩散形向四周扩展生长成网状,并可向下集结在较深土层内,与发达的鞭根形成簇状竹墩,纵横交错的根系和盘根错节的竹墩,可有效减缓、分散径流,拦蓄泥沙。实施了种竹治理后,崩岗沟床和冲(洪)积扇土壤有机质及氮磷等养分含量显著提高,土壤得到改良,植物生长条件得到改善。
通过监测表明,在相同的降雨量条件下,生态拦沙系统比对照区的年径流量减少56.0%,径流系数降低63.0%,侵蚀模数减少74.3%,保水保土效益显著(见表1所示)。种竹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40.5%、46.0%、33.3%、14.3%(见表2所示),土壤肥力明显提高,植物生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种植竹子后还可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竹子具有生长快、周期短、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家具、造纸、工艺编织等。
表1生态拦沙系统的水土保持效益
表2种竹区的土壤养分含量

Claims (24)

1.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包括设置于崩岗沟口或下游的谷坊或拦沙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谷坊或拦沙坝前的竹类植物带,所述竹类植物带沿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方向按行种植竹类植物;
所述谷坊或拦沙坝包括坊基或坝基轮廓线和结合槽,所述结合槽是沿谷坊或拦沙坝的轴线中心,从崩岗沟底至两侧沟坡经开挖后分层填土夯实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沙坝的坝高为4.5m,长102米,坝顶宽2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槽的槽宽为0.5m~1.0m,槽深为0.5m~1.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填土的每层填土 0.25m~0.3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沙系统的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的竹种植的行距为5m,株距为3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在两排竹之间种植灌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草为荆棘和/或糖蜜草。
9.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填土前疏松上部土层3cm~5c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沙系统的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的竹种植的行距为5m,株距为3m。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沙系统的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在两排竹之间种植灌草。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草为荆棘和/或糖蜜草。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竹类植物的种植穴的穴距为3m,行距为5m。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的竹种植的行距为5m,株距为3m。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沙系统的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在两排竹之间种植灌草。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草为荆棘和/或糖蜜草。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竹类植物的种植穴的规格为长0.8m,宽0.6m,深0.4m。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沙系统的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带的竹种植的行距为5m,株距为3m。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沙系统的竹类植物带在靠近崩岗的地方种植麻竹和/或勒仔竹,冲积扇的淤积地种植绿竹、硬头黄和/或勒仔竹,在两排竹之间种植灌草。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草为荆棘和/或糖蜜草。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类植物为麻竹、绿竹、硬头黄、勒仔竹或笋竹。
CN201720761014.4U 2017-06-27 2017-06-27 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Active CN2074843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1014.4U CN207484390U (zh) 2017-06-27 2017-06-27 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1014.4U CN207484390U (zh) 2017-06-27 2017-06-27 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84390U true CN207484390U (zh) 2018-06-12

Family

ID=62484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61014.4U Active CN207484390U (zh) 2017-06-27 2017-06-27 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843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2521A (zh) * 2021-02-01 2021-06-15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一种利用自增长性柔性坝进行崩岗治理的方法及其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2521A (zh) * 2021-02-01 2021-06-15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一种利用自增长性柔性坝进行崩岗治理的方法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03843B (zh) 防治干热河谷矿山排土场水土流失的植被配置方法
CN105325226B (zh) 条带状活植物栅栏式沙障防护体系建植方法
Singh Bioengineering techniques of slope stabilization and landslide mitigation
CN107165176A (zh) 一种加强崩岗沟口土谷坊或拦沙坝拦沙蓄水的方法
CN103362135B (zh) 防崩岗、护水土的网草护坡
CN207176705U (zh) 一种基岩山体滑坡面综合治理及植被恢复系统
CN110629731B (zh) 一种基于地貌-侵蚀-措施高适配的覆沙砒砂岩粗泥沙控制的综合治理方法
CN207619967U (zh) 一种矿山上生态修复边坡面构造
CN109168382A (zh) 一种沿海地区防风固沙降盐方法
CN104452729A (zh) 电力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方法
CN203583499U (zh) 一种水土流失区崩岗生态治理系统
CN207484390U (zh) 一种用于治理崩岗侵蚀的生态拦沙系统
CN206245283U (zh) 一种河道堤坝生态护坡
CN105393893A (zh) 一种非宜林新围垦滩涂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CN100402756C (zh) 活网栅截泥坝
CN104126343A (zh) 双埂带水土保持方法
CN106613663A (zh) 一种半荒漠风沙区固沙保水方法
CN215759072U (zh) 一种防冲刷的生态护坡结构
Nasrin Erosion control and slope stabilization of embankments using vetiver system
CN207573868U (zh) 一种果园地面基础结构
CN104631424A (zh) 一种大规模机械化沙漠治理方法
CN206916716U (zh) 一种柑橘果园水田壕沟结构
CN110306498A (zh) 能够防止水土流失的活土坝
Sanguankaeo et al. Sustainable vetiver system in erosion control and stabilization for highways slopes in Thailand
Andreu et al. Ecotechnological solutions for unstable slopes: Ground bio-and eco-engineering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