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73654U - 科技综合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科技综合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73654U
CN207473654U CN201721642221.4U CN201721642221U CN207473654U CN 207473654 U CN207473654 U CN 207473654U CN 201721642221 U CN201721642221 U CN 201721642221U CN 207473654 U CN207473654 U CN 2074736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cpu
management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422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喜强
赵璐
李悦悦
李践
臧晓梅
张瑞
李芳�
姜百超
姜维元
李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172164222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736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736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736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科技综合管理系统属于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专业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综合管理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多专业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综合管理系统硬件基础。本实用新型包括CPU、FPGA、按键、触摸显示屏、故障显示部分、磁盘阵列、智能终端和电源充电管理模块,其结构要点CPU的信号传输端口通过以太网与智能终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CPU的信号传输端口分别与FPGA的信号传输端口、磁盘阵列的信号传输端口、触摸显示屏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CPU的信号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故障显示部分的信号输入端口相连,CPU的电源端口与电源充电管理模块的电源输出端口相连。

Description

科技综合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专业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综合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科技管理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科技管理水平发展受到瓶颈。科技管理管理工作任务多,指标重,科技管理人员配置较少,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密度较大,给科技管理人员带来工作压力同时也为科技管理水平提升带来相应的制约因素;
2).科技创新内在动力不足。目前科技创新工作与人资绩效关联度较为有限,只是科技爱好者自发从事零散的科技创新工作,没有有效和系统性组建起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队伍,成群体性有规模有组织性地完成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工作,没有形成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态势转变;
3).多专业融合性创新较为欠缺。目前多为单专业或者单领域、单部门独立“作战”较为强悍,多专业融合的科技创新工作尚缺乏有生力量去整合完成。
4).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环境氛围以及提升通道尚缺火候。科技培养环境需要有组织性建立一批科技团队在良好的人资岗位绩效促动下,形成“赶、学、比、超”的科技创新氛围,并在科技项目实战中历练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相关骨干人才,历练并成长的相关人才促动科技项目完成,最终造就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科技发展环境。
综上问题,其存在内部关联性和逻辑性,需要系统性和有推进性的方案来解决势在必行。因此研究一套基于多专业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综合管理模式是必须要的。
科技项目的完成指标较多,项目程序也较为复杂,同时科技管理工作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多样化且任务量短时也难以消化,且工作量趋势呈逐年扩大化,同时以上工作占用了科技管理专责80%左右的时间,在科技创新培训、人才培养与引导工作所需时间所剩无几,因此科技管理专责不能从繁杂的科技事务性工作解脱出来,由此会引起科技管理工作顾此失彼,弱化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最为核心工作——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此项目能解决该项问题。
目前除了国网和国家委派的科技项目有众多科研机构和供应商参与外,其余如省市公司科技项目和成果、群创等为几家热衷科技项目的单位所参与,基本已经固定,科技工作影响范围有限,参与受众较为单一,科技创新能力和范围有限。此项目能解决扩大科技参与的受众范围,增强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国内尚处在对单一学科技术建设管理、单一对管理手段研究、单一对科技成果深化研究管理,单一区域或领域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证研究。
最新进展研究存在于以下几方面:1)对某一科技管理组织结构发展研究[1];2)重大科技项目管理中协同时间的算法及影响因素分析[2];3)地方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法治研究。4)某一区域的科技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
国外基本研究是针对具体学科的科技管理。
国外最新研究是挖掘科技管理的学术性。
采集重点数据。针对目前地市公司级的科技创新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人数、专业素养、科技成果的数量和性质类别,科技管理工作的指标完成率和工作成效,科技管理工作任务量和指标量,对科技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评价和奖励成效等数据做统计处理。
查找出科技创新人员的人数、专业素养以及参与程度与科技成果品质、性质、应用率等相关性;科技管理人员的人数、专业素质与科技管理工作任务量和指标量完成率的相关性;科技奖励与科技创新人员对科技项目成果参与程度、人才科技能力、素养提高的相关性;多专业融合专业的综合性科技项目成果
利用以上各项数据做出图表,发现几个规律:
1)科技工作任务量和指标量呈逐年缓慢增加,科技管理人员配给基本恒定,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密度呈逐年缓慢增加的态势,给科技管理人员带来工作压力的同时,也给科技工作指标完成率实现带来了瓶颈。
2)科技项目或者成果的数量与科技创新人员参与的数量几乎呈正比,科技项目或者成果的品质、转化应用率与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素养,科技管理人员的有效组织以及科技项目或成果的政策应用环境等有着强相关性。
3)科技的奖励程度、奖励方式、奖励范围、激励引导方式与科技创新人员的参与程度和范围,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科技管理水平有着强相关性,科技奖励程度越深入、形式越适应当时当地环境、范围越广泛,其科技创新者的参与度和范围则广泛,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则越强,科技管理水平则有更大几率提升。
4)多专业融合的综合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与多专业背景的科技创新人员参与数量,参与的有效组织形式,团队合作默契性,科技管理人员的有效引导,科技奖励的范围和程度等有着强相关性。多专业背景的科技创新者参与程度越高,有效组织形式越好,团队合作默契性越好,科技管理人员引导作用越大,科技奖励范围越普遍和程度越深入,则多专业融合的综合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则孵化、培育、应用几率越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多专业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综合管理系统硬件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CPU、FPGA、按键、触摸显示屏、故障显示部分、磁盘阵列、智能终端和电源充电管理模块,其结构要点CPU的信号传输端口通过以太网与智能终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CPU的信号传输端口分别与FPGA的信号传输端口、磁盘阵列的信号传输端口、触摸显示屏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CPU的信号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故障显示部分的信号输入端口相连,CPU的电源端口与电源充电管理模块的电源输出端口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终端采用平板电脑。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故障显示部分采用指示灯。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磁盘阵列用于存储相关信息。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平板电脑将人资管理信息和科技管理信息发送给CPU,CPU将人资管理信息和科技管理信息发送给FPGA,FPGA对CPU输入的数据进行计算后,将计算结果反馈给CPU,CPU将计算信息发送给触摸显示屏进行显示。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按键用于输入修改信息,对FPGA的算法进行修改。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各部件的配合使用,可对相关信息进行准确、高效的计算,使用方便、灵活。
本实用新型能解决科技创新和管理两大难题: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和科技指标完成率问题,且利用公司现有多专业背景人才资源,实以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化规范以及技术和业务引导,即可推广实现。其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较高。
本实用新型影响范围:地市及以上公司的科技人才梯队建立和培养,从事科技创新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岗位绩效,科技项目的管理水平,科技创新出成果率、实际应用率和应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影响深度:科技创新成果出现更为广泛的多专业多学科融合综合性项目,将科技骨干人才输送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科技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制将深化科技管理工作不在出现科技专责因繁杂琐碎的科技管理任务顾此失彼,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出更多的精品。
本实用新型利用人资岗位绩效平台与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工作的业绩联动,来解决科技管理工作核心工作——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科技参与的受众范围,增强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并鼓励原创。
利用多专业背景人才所组成的科技创新或者科技管理小组作为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工作的技术和业务支撑组织,来解决科技管理人员资源相对于完成科技管理工作量的不足,管理水平发展受到瓶颈的最为实际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图。
图3、图4是本实用新型触摸显示屏界面显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几大方面:
1)往年的科技成果数量和应用率;2)往年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人员数量,专业种类,专业素养程度;3)往年的知识产权数量;4)往年的多专业背景的综合性科技项目数量和应用范围程度;5)往年的科技管理工作任务量和指标量;6)科技管理人员从业人数;7)往年科技管理工作的指标完成率和工作成效;8)往年科技培训的参加人数和培训效果;9)往年对科技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评价和奖励成效;10)往年科技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人员、科技项目、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引导成效和服务水平;11)人资岗位绩效平台与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工作的业绩联动后的队伍建设、人才科技能力和素养、成果数量和品质、知识产权数量、成果应用转化率、多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成果和项目数量和实际应用率;
对以上采用的基础数据进行逐年纵向对比以及各公司内的同年度或者同时期的数据横相对比,找出趋势性变化的结果。挖据出各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
基于多专业融合的科技综合性管理属于科技管理咨询性项目。该项目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队伍组建和培养、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与绩效联动、融合性综合管理。
此项目解决目前科技管理工作最为核心的难题——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地市级及以上公司有组织有规划建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并利用人资岗位绩效平台促成该队伍具有“造血功能”,利用科技项目平台历练和发展壮大该队伍,进而提升公司科技管理水平以及优质完成科技管理工作目标的同时培养了公司科技力量,促成多赢局面。
此种科技综合性管理模式有利于对科技管理工作的前沿课题、共性问题进行研究,此模式下组建的科技团队为行业、国网公司提供科技发展趋势和动态咨询,推动科技领域内的产、学、研、用协同化发展,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化和产品化快速发展,进而推动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创新。
利用科技综合平台,组织发展策划部、基建、人资部、营销、运维检修部等管理部门联合运行、检修、试验、继电保护、施工安装、计量、抄核收等专业成立有多个的科技管理团队或者项目团队。这些团队组成或者按专业划分,或者按照项目划分,或者按照创新点划分,统一接受科技部管理指导,按照公司科技发展规划和愿景,部署安排科技管理工作,并定期组织具有执行性或者建设性的交流培训,选拔科技优秀骨干推向省公司或者国网公司层面的创新团队组织或者工作室。由此形成具有内在科技创新意愿、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科技管理素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经验的科技创新队伍,在提升公司创新水平的同时,将现有科技工作分解给该科技队伍,缓解公司科技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更有利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在组建队伍的同时,加强科技队伍的培养工作,利用科技创新队伍自发的项目,与国网、省公司科技项目融合的子项目以及第三方项目来促动和培养科技队伍建设,在项目中历练和成长,并邀请相关科技管理和技术专家交流拓展相关人员的视野和技能。
在队伍组建的同期,将个人或者团队科技创新能效与人资岗位绩效挂钩,产生联动效应,即按照科技创新是否形成成果,是否形成专利和知识产权,是否产生应用实效等层级和方面形成人资对相关科技人员的绩效奖惩梯度,进而促动科技从业人员对科技项目及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为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多献计献策,形成个人科技能力和发展需求与公司科技管理发展水平联动,从而利用科技队伍人才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力去化解科技创新难和创新不足的问题,提升科技管理创新水平。
在队伍建设和培养以及与人资绩效联动后,具有多专业背景的科技队伍人员一定时期内按照专业或者项目所属性动态成立多专业融合创新组,设立跨专业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性科技项目,并按照项目式管理模式形成项目负责人制,划清创新组内各专业人员所辖分工和责任,项目负责人对科技项目的进度、质量、造价等进行把控,掌握科技管理流程,并承担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并就科技创新项目对科技管理专责负责,同时在科技项目中历练一批科技管理人员辅助科技专责做好公司级日常科技管理工作,如科技项目会议主持,科技项目实施督导和科技项目资金拨付等。融合式综合管理不仅促进了科技创新项目有的放矢实施,同时促进科技工作指标的完成,培养了科技工作的有生力量,以上工作相得益彰,良性循环,形成多赢的局面。
针对本项目的模式建立主要两种模型:
1.科技创新队伍组织模型
以科技人员专业背景为依托,建立国网公司科技管理工作最小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小组和科技管理小组,并在地市公司有效组织下将各科技创新小组和科技管理小组编制为一个地市级公司的科技团队,负责科技项目或者科技成果的“产、学、研、用”,直接归地市级公司科技管理和领导,以此类推,将各地市级公司的科技团队编制为省公司级别的省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室或创新俱乐部,负责对科技管理工作的前沿课题、共性问题进行研究,直接归省公司科技管理和领导,最终成立国网公司的国网公司科技创新专家队伍或者创新中心,负责对科技发展趋势和动态咨询以及对科技工作做全方位指导和技术支撑,直接归国网公司科技管理和领导。
2.人员绩效模型
人资绩效与科技业绩联动的分解如下模型:
根据测算,其科技创新人员的人资绩效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通过fpga进行计算)
其中:M为实得奖金和工资;N为奖金和工资基数;λ为加权系数;β为二级加权系数;Aj为当月个人岗位分数(动态)分数;Bj为单项评价项目当月部门基础岗位分数。其中,各参数分解表如表1所示。
表1科技创新人员的人资绩效各参数分解表
根据测算,科技人员管理的人资绩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科技管理人员本身岗位绩效管理测算,另一部分是作为科技创新人员的绩效管理测算,如下面的公式:
(通过fpga进行计算)
其中:M为实得奖金和工资;N为奖金和工资基数;科技岗位系数α;月绩效考核系数ω;λ为加权系数;β为二级加权系数;Aj为当月个人岗位分数(动态)分数;Bj为单项评价项目当月部门基础岗位分数。其中,各参数分解表如表1所示。
表2科技管理人员本身岗位绩效各参数分解表
以上对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创新人员的绩效考核模型,计算出的参数得分越高越说明该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创新人员作出的业绩越突出。进而决定
将此应用的效果及时反映,并由针对性的调整模型参数和本项目策略,使其适应当地地市级或者省公司的科技工作环境,建立适合当地发展的基于多专业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综合管理模式。
1)人资关于科技创新者和科技管理人员的岗位浮动测算和绩效评估考核测算。
2)如何组织多专业背景的人才进行融合项目的开发
利用人资岗位绩效平台与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工作的业绩联动。科技成果越多,形成的知识产权商品越多,科技成果应用范围越广泛,人资岗位绩效奖励越显著,以此促动众多科技参与者完成科技创新工作,增强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创新者的积极性,并加大奖励原创,既解决科技创新不足和科技指标完成力度弱的问题,又有效解决人资部门关于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问题。
利用多专业背景人才所组成的科技创新或者科技管理小组作为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工作的技术和业务支撑组织,并将各小组融合组织成为公司级化的工作室或者科技团队可以作为一个平台,既可以成系统性或者组织化地解决科技项目或者任务难题,也可以与公司或者系统内外的科技团队成规模化交流融合,开发出更为广阔的科技综合平台。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综合管理系统,包括CPU、FPGA、按键、触摸显示屏、故障显示部分、磁盘阵列、智能终端和电源充电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CPU的信号传输端口通过以太网与智能终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CPU的信号传输端口分别与FPGA的信号传输端口、磁盘阵列的信号传输端口、触摸显示屏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CPU的信号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故障显示部分的信号输入端口相连,CPU的电源端口与电源充电管理模块的电源输出端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采用平板电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故障显示部分采用指示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盘阵列用于存储相关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电脑将人资管理信息和科技管理信息发送给CPU,CPU将人资管理信息和科技管理信息发送给FPGA,FPGA对CPU输入的数据进行计算后,将计算结果反馈给CPU,CPU将计算信息发送给触摸显示屏进行显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用于输入修改信息,对FPGA的算法进行修改。
CN201721642221.4U 2017-11-30 2017-11-30 科技综合管理系统 Active CN2074736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2221.4U CN207473654U (zh) 2017-11-30 2017-11-30 科技综合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2221.4U CN207473654U (zh) 2017-11-30 2017-11-30 科技综合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73654U true CN207473654U (zh) 2018-06-08

Family

ID=62257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42221.4U Active CN207473654U (zh) 2017-11-30 2017-11-30 科技综合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736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arpenko et al. Methodological platform of the control mechanism with th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ies
Hu et al. A UNISON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and an illustration
Carrillo 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 as a new economic culture
Ferlie et al. Managing through networks: some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NHS
Chu et 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 empirical study of ITRI
Ramirez et al. 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 in Spanish universities
Schmidt et al. Developing a conceptual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gender equality interventions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ongping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 comparison with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Liu et al. Research on efficiency and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synergetic innovation in China
Zhang et al. A new persp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ecedent path of adop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major project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case study in China
Jinlong et al. Enhanc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participatory forestry management in China
CN207473654U (zh) 科技综合管理系统
Pourfateh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in Kermansha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ran
Garnsey et al.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organisational opportunity
Kosali Human Resources Optimization (Case Study on Private Company in Palembang City)
CN109858720A (zh) 基于多专业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综合管理系统
DeVol et al. State Technology and Science Index
Zhu et al. Schemes for Allocation of Benefits from Contracted Water-Saving: The Case of Irrigated Field Projects in China.
Conroy The rol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in Chin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ystem
Sasaki Issues with THAI WEEE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recycling bill: comparison with other Asian countries
Adnyani et al. Internalization of Braya's Amazing Values as A Management of Business Control In Endek Clothing UKM and Klungkung Songket (Case Study Approach)
Stoops et al. Using health information for local action: facilitating organisational change in South Africa
Warshaw University as knowledge-based 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Zhang “Aid+ Invest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id Project in Mozambique
Gao et al. The state and society of China: A century long ensemble of “Great Power” and “New Citize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