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60717U - 一种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460717U CN207460717U CN201721546670.9U CN201721546670U CN207460717U CN 207460717 U CN207460717 U CN 207460717U CN 201721546670 U CN201721546670 U CN 201721546670U CN 207460717 U CN207460717 U CN 2074607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lector
- emission electrode
- radiating panel
- radiator structure
- radi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结构,包括绝缘导热板和多个散热板件,所述绝缘导热板一侧为受热安装面、另一侧与各个散热板件导热接触,各个散热板件沿板厚方向依次并列设置,至少一组相邻散热板件中一个设置有针状的发射电极、另一个相对设置有与所述发射电极相配合的集电极,且相对设置的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集电极接入电压源两端时能够形成离子风。在该散热结构中,产生的离子风加速了空气流动,继而提高了散热板件的散热效率。其中集电极和发射电极,体积相比散热电扇非常小,大大缩小了体积,自身结构为静止结构,不会产生噪声。综上所述,该散热结构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器件散热结构体积大、噪声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微电子元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再加上如今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体积的小型化和紧凑式芯片的使用,使得微电子元件功率密度越来越高,电子元件冷却技术的优劣成为了制约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散热方式是风扇与散热翅片结合的散热器,这种方式散热效率不高,若需提高,通常是提高风扇的转速或增加散热翅片的面积和风扇的尺寸与数量。但是提高转速同时会增加热量和加剧风扇的磨损,其他方法也会增加生产和制造的成本。同时风扇带有活动组件难免出现磨损与噪音。目前,公知的散热方式还有水冷散热,热管散热等方法,但都有占用体积大,消耗能量多的缺点。因此,研制出一种结构简单小巧,便于安装拆卸,能耗低,零噪音,冷却效果佳的微电子元件散热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急需解决的难题。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电子器件散热结构体积大、噪声大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器件散热结构体积大、噪声大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散热结构,包括绝缘导热板和多个散热板件,所述绝缘导热板一侧为受热安装面、另一侧与各个散热板件导热接触,各个散热板件沿板厚方向依次并列设置,至少一组相邻散热板件中一个设置有针状的发射电极、另一个相对设置有与所述发射电极相配合的集电极,且相对设置的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集电极接入电压源两端时能够形成离子风。
优选地,所述集电极上设置有贯通所述散热板件两侧的通风孔。
优选地,所述集电极为多个所述通风孔依次排列成网格状的网状集电极,多个所述发射电极沿板面的延伸方向依次均匀排列。
优选地,各个所述散热板件均包括所述网状集电极,各个所述散热板件的同一侧均设置有与其所述网状集电极导电连接的所述发射电极以和与所述发射电极相对的网状集电极能够形成电晕放电。
优选地,所述散热板件包括包覆在所述网状集电极边沿上的绝缘导热条。
优选地,所述网状集电极的通孔为矩形通孔,所述发射电极焊接在所述网状集电极的格点上。
优选地,所述网状集电极为铜片集电极,所述绝缘导热板为导热硅胶板,所述绝缘导热条为氮化硼陶瓷。
优选地,所述绝缘导热板的侧面设置有插槽,所述散热板件与所述绝缘导热板件垂直设置且插装在所述插槽内。
优选地,包括电压源,所述电压源的一端与各个所述散热板件中一组间隔设置的所述散热板件连接,另一端与余下的所述散热板件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控制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温度高于第一预定值时控制相对设置的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集电极之间的电压压差增加,在检测温度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控制相对设置的发射电极与所述集电极之间的电压压差降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结构,具体的该散热结构包括绝缘导热板和多个散热板件。其中绝缘导热板的一侧为受热安装面,即用于与需散热部件的接触或靠近,而绝缘导热板的另一侧与各个散热板件导热接触,其中各个散热板件应当沿散热板件的板厚方向依次并列设置。在各个散热板件中,至少一组相邻散热板件中一个设置有针状的发射电极、另一个相对设置有与发射电极相配合的集电极,且该相对设置的发射电极与所述集电极接入电压源两端时能够形成离子风。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知道,在应用该散热结构时,将绝缘导热板的受热安装面与需散热部件贴靠导热设置,然后对相对设置的发射电极和集电极进行电压加压,使两者产生电晕现象进而形成离子风。在该散热结构中,其中绝缘导热板从需散热部件处到导入热量,然后传递至散热板件处,通过散热板件与空气大面积接触进行散热,而产生的离子风加速了空气流动,继而提高了散热板件的散热效率。其中集电极和发射电极本身就是金属部件,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起到散热的效果,而且两者体积相比散热电扇非常小,大大缩小了体积,自身结构为静止结构,不会产生噪声。综上所述,该散热结构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器件散热结构体积大、噪声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散热板件1、绝缘导热板2、绝缘导热条101、发射电极102、网状集电极10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散热结构,以有效地解决电子器件散热结构体积大、噪声大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板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主要用于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具体的该散热结构包括绝缘导热板2和多个散热板件1。
其中绝缘导热板2的一侧为受热安装面,即用于与需散热部件的接触或靠近,以从需散热部件处导入热量,进而降低需散热部件表面的温度。而绝缘导热板2的另一侧与各个散热板件1导热接触,以将绝缘导热板2从需散热部件处导入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多个散热板件1通过增大表面积进而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以可以起到提高散热效率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散热板件1与绝缘导热板2之间可以是粘连、螺钉连接或卡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无论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应当保证的是,绝缘导热板2能够与散热板件1之间导热接触,进而起到传热的作用。
其中各个散热板件1应当沿散热板件1的板厚方向依次并列设置,其中各个散热板件1可以呈矩形,也可以呈菱形,还可以呈圆形,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在各个散热板件1中,至少一组相邻散热板件1中一个设置有针状的发射电极102、另一个相对设置有与发射电极102相配合的集电极,且该相对设置的发射电极102与所述集电极接入电压源两端时能够形成离子风,即一组相邻散热板件1中,一个散热板件1设置有发射电极102、另一个设置有与该发射电极102相对设置的集电极,而且上述的发射电极102和集电极还应当满足,在两者接入在电压源的两端后能够产生电晕放电现象,进而形成离子风。需要说明的是,集电极和针状的发射电极102,具体的结构、尺寸、材料以及相对位置关系如何设置才能够发生电晕现象进而产生离子风,均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其中发射电极102可以是横截面呈圆形或矩形的锥体结构。其中为了保证产生离子风效果,此处优选相对设置以及进行电晕放电的发射电极102和集电极,之间压差优选在3千伏至8千伏之间,且之间的距离优选在5毫米至15毫米,两者之间的距离应当是最接近两点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在应用该散热结构时,将绝缘导热板2的受热安装面与需散热部件贴靠导热设置,然后对相对设置的发射电极102和集电极进行电压加压,使两者产生电晕现象进而形成离子风。在该散热结构中,其中绝缘导热板2从需散热部件处到导入热量,然后传递至散热板件1处,通过散热板件1与空气大面积接触进行散热,而产生的离子风加速了空气流动,继而提高了散热板件1的散热效率。其中集电极和发射电极102本身就是金属部件,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起到散热的效果,而且两者体积相比散热电扇非常小,大大缩小了体积,自身结构为静止结构,不会产生噪声。综上所述,该散热结构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器件散热结构体积大、噪声大的问题。
进一步的,为了加速内部气体流动,此处优选集电极上设置有贯通散热板件1两侧的通风孔,以可以沿发射电极102与集电极的相对方向进行气体加速流动,以保证流通效果。其中通风孔可以是圆形孔、可以是方形孔,还可以是其它形状的通风孔。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电晕放电现象的实现效果,此处优选集电极为多个通风孔依次排列成网格状的网状集电极103,且相应的多个发射电极102沿板面的延伸方向依次均匀排列,且优选各个发射电极102设置在网状集电极103的格点上,其中网状集电极103的四周角点也应当属于网状集电极103的格点。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电晕放电效果,此处优选,同一散热板件1上相邻两个发射电极102之间的距离应当大于10毫米,其中各个发射电极102的长度优选在1毫米至3毫米之间,而各个发射电极102的根部直径优选不超过0.15毫米。且优选各个散热板件1上设置的发射电极102数量优选在14个以内。其中网状集电极103可以设置有24个呈四排六列排列的通风孔,各个通风孔均为矩形通风孔,相应的可以设置有八个呈两排四列排列的发射电极102。
进一步的,为了获取更好的散热效果,此处优选各个散热板件1均包括网状集电极103,各个散热板件1的同一侧均设置有与网状集电极103导电连接的发射电极102,以和与发射电极102相对的网状集电极103能够形成电晕放电。在使用时,相间隔的一组散热板件1并联,并连接电压源的正极,剩余的散热板件1并联,并连接电压源的负极,进而组合成多组离子风产生装置,如,具有六个排成一列的散热板件1,沿排列方向,依次编号为第一至第六,则其中第一、第三和第五均与电压源正极导电连接,而其中的第二、第四、第六均与电压源的负极导电连接。其中电压源可以为电子器件的供电电源,也可以配套设置电压源。同时,基于上述分析,其中各个散热板件1可以设置成相同结构以方便制造和安装。而对于位于外侧且发射电极102朝外的散热板件1,可以在该散热板件1的外侧再设置有集电极。在同一散热板件1上,其中发射电极102和网状集电极103导电连接,可以是焊接,也可以一体成型,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进一步的,考虑到网状集电极103与发射电极102之间的压差比较大,为了避免对其它电子器件造成影响,此处优选散热板件1还包括绝缘导热条101,绝缘导热条101包覆网状集电极103的边沿上,可以是四周边沿全部包覆上绝缘导热条101,也可以对靠近绝缘导热板2的一侧不进行包覆。为保证绝缘效果,和导热效果,此处优选绝缘导热板2为导热硅胶板,绝缘导热条101为氮化硼陶瓷。为了方便制造,此处优选网状集电极103为铜片集电极,通过在铜片集电极的中部打孔以形成网格装,而绝缘导热条101包覆在铜片集电极的四周,可以绝缘导热条101的内侧设置有卡在铜片集电极上的卡槽,也可以是使两者进行螺钉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其中发射电极102可以是钨丝或铜丝,并焊接在铜片集电极上,且设置在格点处。为了保证正常放电,此处优选网状集电极103的边沿与散热板件1的边沿距离不小于5毫米,而绝缘导热条101的厚度不大于1.5毫米。
如上所述的,绝缘导热板2与散热板件1之间可以是螺钉连接、卡接,为了连接方便,此处优选绝缘导热板2的侧面设置有插槽,散热板件1与所述绝缘导热板2件垂直设置且插装在插槽内。
进一步的,考虑到电子器件,在不同工作功率下,需要散热的程度不同。基于此,此处优选还包括控制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其中控制装置,在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温度高于第一预定值时控制相对设置的发射电极102与所述集电极之间的电压压差增加,其中增加程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检测温度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控制相对设置的发射电极102与集电极之间的电压压差降低,其中降低程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其中第一预定值和第二预定值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但第一预定值应当不小于第二预定值,而在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在第一预定值和第二预定值之间时,相对设置的发射电极102与集电极之间的电压压差为预定压差值处,具体的应当根据电子器件的大小、工作功率,以及该散热结构的工作效率决定。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温度检测装置可以用于检测散热结构表面温度,也可以用于检测需散热部件的表面温度。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结构,包括绝缘导热板和多个散热板件,所述绝缘导热板一侧为受热安装面、另一侧与各个所述散热板件导热接触,各个所述散热板件沿板厚方向依次并列设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组相邻散热板件中一个设置有针状的发射电极、另一个相对设置有与所述发射电极相配合的集电极,且相对设置的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集电极接入电压源两端时能够形成离子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极上设置有贯通所述散热板件两侧的通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极为多个所述通风孔依次排列成网格状的网状集电极,多个所述发射电极沿板面的延伸方向依次均匀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散热板件均包括所述网状集电极,各个所述散热板件的同一侧均设置有与其所述网状集电极导电连接的所述发射电极以和与所述发射电极相对的所述网状集电极能够形成电晕放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件包括包覆在所述网状集电极边沿上的绝缘导热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集电极的通孔为矩形通孔,所述发射电极焊接在所述网状集电极的格点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集电极为铜片集电极,所述绝缘导热板为导热硅胶板,所述绝缘导热条为氮化硼陶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导热板的侧面设置有插槽,所述散热板件与所述绝缘导热板件垂直设置且插装在所述插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源,所述电压源的一端与各个所述散热板件中一组间隔设置的所述散热板件连接,另一端与余下的所述散热板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温度高于第一预定值时控制相对设置的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集电极之间的电压压差增加,在检测温度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控制相对设置的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集电极之间的电压压差降低。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46670.9U CN207460717U (zh) | 2017-11-17 | 2017-11-17 | 一种散热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46670.9U CN207460717U (zh) | 2017-11-17 | 2017-11-17 | 一种散热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460717U true CN207460717U (zh) | 2018-06-05 |
Family
ID=62280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546670.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60717U (zh) | 2017-11-17 | 2017-11-17 | 一种散热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46071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34938A (zh) * | 2017-11-17 | 2018-02-23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散热结构 |
-
2017
- 2017-11-17 CN CN201721546670.9U patent/CN20746071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34938A (zh) * | 2017-11-17 | 2018-02-23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散热结构 |
CN107734938B (zh) * | 2017-11-17 | 2023-03-24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散热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25300B (zh) | 功率模組用複合式散熱器組件 | |
CN105283046B (zh) |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 |
CN107293633B (zh) | 一种用于大功率led的高热流密度冷却装置 | |
KR20120080380A (ko) | 이온풍을 이용한 방열유닛 및 led조명유닛 | |
WO2017092633A1 (zh) | 发电砖 | |
CN101146430A (zh) | 离子风散热装置 | |
CN108551079B (zh) | 一种离子风高效散热器 | |
CN109246987B (zh) | 一种离子风散热器 | |
CN110475466A (zh) | 一种风冷散热器以及电气设备 | |
CN207460717U (zh) | 一种散热结构 | |
CN107734938A (zh) | 一种散热结构 | |
CN101662120B (zh) | 离子风散热装置 | |
CN210118728U (zh) | 一种led散热装置 | |
CN108462058A (zh) | 一种综合配电起动控制柜 | |
KR20160095408A (ko) | 히트싱크 | |
CN207298871U (zh) | 散热片及其大功率led散热器装置 | |
CN105722378B (zh) | 一种微电子芯片散热装置 | |
CN209729894U (zh) | 多级电晕风散热装置 | |
CN205266098U (zh) |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 |
CN208272361U (zh) | 一种离子风高效散热器 | |
CN208874535U (zh) | 热能对流散热型光伏组件 | |
CN207963595U (zh) | 一种负高压离子风散热风管和离子风翅片散热装置 | |
CN106051484A (zh) | 大功率散热led灯具 | |
CN208569540U (zh) | 一种处理器散热装置 | |
CN206099887U (zh) | 一种汇流箱用户外型防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5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