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45354U -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45354U
CN207445354U CN201720397060.0U CN201720397060U CN207445354U CN 207445354 U CN207445354 U CN 207445354U CN 201720397060 U CN201720397060 U CN 201720397060U CN 207445354 U CN207445354 U CN 207445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point
plate
material folding
fold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9706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飞
周勇
林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in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in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in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in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9706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453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45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453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碳光子治疗仪中碳棒固定效果差、安装精度差的技术问题;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包括安装台,其水平设置;料盒,其固设于安装台上,所述料盒用于储放碳棒,料盒底部设置有出料口夹料座,其至少有两个并与安装台活动连接,所述夹料座用于夹持碳棒;安装板,其立设于安装台上,所述夹料座贯穿安装板;防护板,其与安装板活动连接并将碳棒与安装板隔开,所述夹料座贯穿防护板;碳棒固定于夹料座上,碳棒装夹一致性较好,碳棒的装夹精度较高,碳棒的固定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背景技术
碳光子治疗仪用于治疗颈椎,腰椎,皮肤病,妇科,男科,外创等疾患,其具有控制炎症和感染、修复创面、修复受损神经等效果,对治疗这类疾患有显著的生物学意义,碳光谱有着多重生物效应,是治疗骨质增生及外创控制炎症感染的有效手段,是这一领域的新技术亮点。
碳光子治疗仪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不停更换碳棒,或者针对不同的病症,需要采用不同种类的医疗碳棒。而传统的碳光子治疗仪,大多采用手动换料,例如,申请号为201320052943.X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碳光子治疗仪,包括电机和两组相对设置且用于输送碳棒的输送装置,所述电机通过齿轮组驱动两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一个导电动力轮和两个位对称设置的绝缘传动轮,所述导电动力轮位于两个绝缘传动轮的上方,导电动力轮与绝缘传动轮之间形成碳棒的传送通,所述导电动力轮与电源连接,这种碳光子治疗仪在适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碳棒被手动安装在动力轮与传动轮之间,每次单根碳棒燃烧完后,都需要打开设备,手动更换碳棒,使用麻烦;2、碳棒位于动力轮与传动轮之间,通过动力轮与传动轮转动使碳棒移动,这种方式造成碳棒的固定效果差,稳定性较低,碳棒容易晃动,对碳棒后期的正常工作造成不便;3、这种通过手动装夹碳棒的方式,碳棒装夹一致性差,造成碳棒的安装精度不高,导致后期碳棒的中心无法对齐,影响碳棒的接触与燃烧。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碳光子治疗仪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碳棒固定效果好、安装精度高且碳棒更换较方便的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碳棒固定效果好、安装精度高且碳棒更换较方便的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包括
安装台,其水平设置;
料盒,其固设于安装台上,所述料盒用于储放碳棒,料盒底部设置有出料口;
夹料座,其至少有两个并与安装台活动连接,所述夹料座用于夹持碳棒;
安装板,其立设于安装台上,所述夹料座贯穿安装板;
防护板,其与安装板活动连接并将碳棒与安装板隔开,所述夹料座贯穿防护板;
所述夹料座能脱离防护板并相对安装台转动,且碳棒能由料盒内移出并固定于夹料座上,所述夹料座能在安装台上横向移动且防护板能随夹料座同步移动。
在上述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中,所述料盒的两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多个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下端与料盒的底部相隔开,相邻两分隔板以及分隔板与料盒内壁间均隔开形成有与出料口相通的储料通道。
在上述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中,在储料通道下方设置有两组限位板,两组限位板分别位于料盒的内部两侧并横向延伸,每组限位板有两个且对称设置,每组的两限位板能同步相向移动并使相应储料通道打开或关闭。
在上述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中,所述夹料座包括
底座,其活动设置于活动板上;
固定块,其立设于底座上;
移动块,其与底座活动连接,所述移动块与固定块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碳棒的料槽;
所述移动块能在底座上移动且移动块与固定块能将位于料槽内的碳棒夹住。
在上述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中,所述底座上活动设置有传动板,所述传动板与活动块相连,所述传动板能相对底座移动并使活动块同步移动。
在上述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中,所述底座上罩设有外罩,外罩上横向开设有与料槽相通的容纳槽,在容纳槽两侧形成有前壳体与后壳体,所述固定块位于前壳体内,所述移动块与传动板位于后壳体内,所述移动块能移入或移出容纳槽。
在上述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中,所述安装台上设置有能随夹料座同步移动的安装架,安装架上固设有位于夹料座上方的旋转电机,在夹料座与旋转电机间设置有分别与二者相连的传动块,所述旋转电机能使传动块摆动且夹料座能在安装台上水平转动。
在上述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中,所述安装台上活动设置有移块且夹料座安装于移块上,所述安装台上设置有齿轮,齿轮与设置于安装台底部的移动电机相连,所述移块上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与齿轮啮合连接。
在上述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中,在安装板与防护板间设置活动板,所述防护板与活动板滑动连接且防护板能相对活动板横向移动,所述活动板与安装台滑动连接且活动按能相对安装台竖向移动。
在上述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中,所述安装台上立设有面板,所述防护板位于面板与安装板之间并与安装板相连,所述面板外部设置有与安装板相连的防护罩,所述夹料座贯穿面板与防护罩并伸入防护罩内,在防护罩的底部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导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料盒具有储存碳棒的功能,碳棒能移出料盒并被固定在夹料座上,其代替了传统的手动装料,装料、换料方便,安全性较高。
2、碳棒移出料盒后固定在夹料座上,碳棒的固定效果好,稳定性较高,碳棒不会轻易出现晃动情形,便于后期碳棒的正常工作。
3、相对手动装夹,碳棒固定于夹料座上,碳棒装夹一致性较好,碳棒的装夹精度较高,使得后期碳棒的中心能准确的对齐,保证了碳棒的正常接触与燃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料盒的俯视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料盒的仰视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料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料座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料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料座与固定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料座与固定架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板与防护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面板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护罩的立体图。
图中,100、安装台;110、固定架;120、安装架;121、旋转电机;130、传动块;131、传动轴;140、移块;141、齿条;142、第一滑块;150、齿轮;160、移动电机;170、第一滑轨;
200、料盒;201、出料口;202、限位孔;203、安装轴;210、分隔板;220、储料通道;230、限位板;240、转动块;250、电磁驱动器;251、驱动轴;252、驱动板;260、底板;261、出屑孔;
300、夹料座;310、料槽;320、底座;321、转动部;321a、轴承;322、限位圈;330、固定块;331、固定槽;340、移动块;341、夹块;341a、夹槽;342、连接轴;342a、弹簧;343、导杆;350、传动板;351、第一丝套;360、驱动电机;361、第一丝杆;370、固定座;371、导套;372、传动孔;380、外罩;381、容纳槽;382、固定板;383、前壳体;384、后壳体;390、基座;391、固定轴;
400、安装板;410、第一容纳孔;420、升降电机;421、第二丝杆;430、第二滑轨;440、导向槽;450、定位板;451、定位槽;
500、防护板;510、容纳缺口;520、第三滑块;530、限位槽;
600、活动板;610、第二丝套;620、第二滑块;630、第三滑轨;640、导向部;
700、面板;710、第二容纳孔;720、卡槽;
800、防护罩;810、背板;811、第三容纳孔;820、罩板;821、连接板;822、导出口;823、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设备用于碳光子治疗仪中,其目地在于,能实现碳棒的自动安装、拆卸与更换,无需手动对碳棒操作,使用方便、安全、效率高且碳棒安装精度高、稳定性好。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碳棒自动更设备置,其为碳光子治疗仪的一部分,该设备包括安装台100、料盒200、夹料座300、安装板400与防护板500。
安装台100横向水平设置,在安装台100的后端安装有一高出安装台100并向伸入安装台100中部的固定架110,料盒200轴向固定安装在固定架110上并位于整个安装台100上方中部,料盒200为方形内空结构,其顶部具有用于放置碳棒的开口(图中未标注),如图5所示,底部具有能使碳棒移出的出料口201,夹料座300有两个且轴向设置于安装台100的两侧,在每个夹料座300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并固定碳棒的料槽310,每个夹料座300均与安装台100活动连接并能在安装台100上转动与横向移动,安装板400横向竖立安装于安装台100前端,如图11所示,在安装板400上横向开设有第一容纳孔410,两夹料座300分别穿过该第一容纳孔410,防护板500有两个且分别与两夹料座300对应,两防护板500均与安装板400活动连接并能相对安装板400移动,所述夹料座300贯穿防护板500,而防护板500将碳棒与安装板400及安装台100后方隔开。
工作时,防护板500移动并与夹料座300分离,夹料座300座转动至料盒200下方接收碳棒,待两夹料座300夹持碳棒并回转至初始位置后,防护板500移动且夹料座300贯穿防护板500,两夹料座300同步相向并相互靠近,两碳棒的一端接触后通电并燃烧,从而产生碳素光,待碳棒的工作长度燃烧完后,两夹料座300移动并相互远离,夹料座300移动过程中,两防护板500始终随两夹料座300同步移动,始终将碳棒接触燃烧的部位与安装板400以及安装台100内部相隔开。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实现了碳棒的自动安装、拆卸与更换,碳棒安装的稳定性好、安装精度高、碳棒更换较方便,其自动化程度较高,完全代替了传统技术中的手动换料,同时,碳棒燃烧产生的碎屑被隔绝在防护板500外,无法进入到安装台100内部,环保作用较强,保证了整个碳棒自动更换设备的正常工作。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细化。
如图4、图6所示,所述料盒200的两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多个分隔板210,该分隔板210与料盒200一体成型,优选的,在每侧内壁上均设置有三个沿前后轴向方向设置的分隔板210,分隔板210下端与料盒200的底部相隔开,两侧的分隔板210一一对应,同侧的三个分隔板210相互隔开形成有储料通道220,靠近料盒200前后内壁的分隔板210与料盒200内壁隔开也形成有储料通道220,也就是说,每侧的三个分隔板210在料盒200的相应一侧均形成四个储料通道220,碳棒的两端能分别进入两侧相对应的储料通道220内。
分隔板210将整个料盒200分隔成多个储料通道220,而每个储料通道220中可分别储存不同种类的碳棒,使用过程中,碳棒的选择性更强,使用更加灵活。
如图5、图6所示,在每个储料通道220的下方均设置有两组限位板230,两组限位板230分别位于料盒200的内部两侧并横向延伸,每组限位板230有两个且对称设置,每组的两限位板230能同步相向移动并使相应储料通道220打开或关闭,也就是说,四个储料通道220中,每个储料通道220的下方均设置有两组限位板230,一组设置于储料通道220一侧,一组设置于另一侧,而每组具有对称设置的两个限位板230,通过两限位板230的移动来实现两限位板230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达到使储料通道220打开或关闭的效果,从而随意控制碳棒移出。
通过设置限位板230,能随意控制储料通道220的开或闭,以实现对碳棒移出的自动化控制,即在需要移出时,打开储料通道220,使碳棒移出,无需碳棒移出时,将储料通道220关闭,使得碳棒的储放和移出相当方便。
如图6所示,在料盒200相对两内侧壁上相应设置有限位孔202且限位板230伸入限位孔202内,所述限位板230能在限位孔202内移动并使储料通道220打开或关闭。
限位板230位于限位孔202中,使得限位板230安装在料盒200上,不易与料盒200分离,限位板230在限位孔202内移动,使得限位板230的移动行程固定,避免限位板230移动过多。
值得说明的是,与每个储料通道220对应的限位板230,也能是一组,即一组中的两限位从料盒200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两限位板230的两端分别伸入料盒200两侧的限位孔202内,因此,本案中的限位板230不限于上述一种情况。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230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限位孔202为竖向设置的弧形孔,当限位板230移动至两限位孔202上端时,两限位板230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碳棒的直径,当两限位板230移动至两限位孔202的下端时,两限位板230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碳棒的直径。
两限位板230分别在两限位孔202内移动,使得两限位板230下端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距离增大时,储料通道220打开,碳棒能从相应储料通道220内移出,距离缩小时,储料通道220关闭,碳棒受到限制而无法移出,而限位板230与限位孔202均为弧形,使得限位板230在水平方向的移动距离较短,从而节省了空间,避免料盒200的体积过大。
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每组限位板230的移动,所述料盒200的外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两转动块240,也就是说,每个储料通道220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转动块240,相应的限位板230穿过限位孔202并与转动块240固连,限位板230与转动块240能一体成型,也能通过后期安装形成一整体,在料盒20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安装轴203且两转动块240与安装轴203铰链连接,两转动块240能相向转动并使限位板230在限位孔202内移动。
安装前,先将限位板230安装在转动块240上,然后,在将限位板230插入相应限位孔202中的同时,将两转动块240安装在同一个安装轴203上,通过安装转动块240,实现了从料盒200外部控制限位板230的移动,操作方便。
进一步的,在料盒200的两侧竖立固定安装有与四个储料通道220对应的电磁驱动器250,所述电磁驱动器250具有可移动的驱动轴251,驱动轴251上连接有驱动板252,转动块240位于驱动板252与料盒200外表面之间,驱动板252将转动块240挡住,防止转动块240与安装轴203分离,在驱动板25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挤推块(图中未示出),两转动块240位于两挤推块之间,每个挤推块均有一个角与两转动块240相对,所述电磁驱动器250能带动驱动板252移动,两挤推块能依次分别与两转动块240接触并使两转动块240相向转动。
工作状态下,当驱动板252上端的挤推块挤推转动块240时,限位板230向限位孔202的下端移动并使储料通道220关闭,当驱动板252下端的挤推块挤推转动块240时,限位板230向限位孔202的下端移动并使储料通道220打开。
电磁驱动器250作为驱动源,其能实现驱动板252的上下移动,从而使得上下两挤推块同步移动,其反应迅速,控制精度较高,采用这种结构,限位板230在使储料通道220打开后,能马上将其关闭,避免多个碳棒从储料通道220内掉出,通过电磁驱动器250将驱动板252的移动转化为转动块240的转动,从而实现限位板230的转动,这种传动结构简单且构思巧妙,所占空间较小,传动效率高。
如图5所示,所述料盒200本体的底部具有一底板260,所述底板260自前后端向中部倾斜设置,所述出料口201设置在底板260的中部,所述底板26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贯穿底板260的出屑孔261,所述出屑孔261位于相应储料通道220的下方。
碳棒由储料通道220移出后,直接落在倾斜设置的底板260上,碳棒在自重下能在底板260上滚动并由出料口201滚出,从而实现碳棒的出料,无需通过外力将碳棒移出料盒200本体,碳棒出料方便且出料效率高,碳棒进入储料通道220后会与分隔板210产生摩擦,从而形成碳屑,碳屑积累在底板260上会阻碍碳棒的滚动,易造成碳棒无法正常移出料盒200本体,而出屑孔261的设置,能及时的将碳屑排出,避免上述现象发声。
如图8所示,所述夹料座300包括底座320、固定块330与移动块340,底座320水平设置并呈轴向延伸,底座320活动安装在安装台100上并能在安装台100上转动与横向移动,固定块330立设于底座320前端并突出底座320表面,移动块340安装在底座320的中部并与底座320活动连接,该移动块340能在底座320上沿底座320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料槽310由移动块340与固定块330隔开所形成,所述料槽310用于容纳碳棒,当移动块340在底座320上移动时,移动块340与固定块330能将位于料槽310内的碳棒夹住。
采用这种结构后,碳棒可先进入到料槽310内,料槽310对碳棒起到初步的定位作用,方便碳棒后续的夹持,随着移动块340在底座320上移动,移动块340与固定块330能将位于料槽310内的碳棒夹住,从而将碳棒固定住,这种夹料结构与夹料方式代替了手动装夹碳棒,碳棒夹持后的稳定性更好,装夹精度高,为碳棒后续的正常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还能满足对不同型号碳棒的装夹,使用灵活方便。
如图8所示,所述移动块340与固定块330相对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夹块341,所述夹块341能随移动块340同步移动且夹块341与固定块330能将碳棒夹住。
进一步的,在夹块341的底部横向设置有夹槽341a,在固定块330底部相应设置有固定槽331,所述夹槽341a与固定槽331相对并均与料槽310相通,当移动块340与固定块330夹住碳棒时,所述碳棒同时位于夹槽341a与固定槽331内,优选的,所述夹块341采用软性材料制作。
通过设置夹块341,避免移动块340直接与碳棒接触,而设置夹槽341a与固定槽331,使得碳棒与夹块341和固定块330的接触面积更大,同时将碳棒的上下左右各个方向都限制住,防止碳棒在夹块341和固定块330间晃动,进一步提高了碳棒的稳定性,另外,当相对两碳棒接触时,这种结构也能避免碳棒相对夹块341和固定块330移动,提高碳棒的固定效果。
而夹块341采用软性材料,能有效减少夹块341与碳棒的硬性接触,避免碳棒受力过大断裂,有效的保证了碳棒的完整性。
如图8所示,所述底座320上活动设置有传动板350,所述传动板350与移动块340相连,所述传动板350能相对底座320移动并使移动块340同步移动,也就是说,移动块340的移动是通过传动板350的移动来实现。
进一步的,在移动块340与传动板350间设置有连接轴342,连接轴342一端与移动块340的中部固连,另一端与传动板350伸入传动板350的中部并与传动板350活动连接,在连接轴342上套设有弹簧342a且弹簧342a两端分别抵在移动块340与传动板350上。
传动板350与移动块340相连,传动板350对移动块340起到推动作用,实现了移动块340在底座320上移动,而弹簧342a的设置,对移动块340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移动块340移动对碳棒产生的推力过大,也能防止碳棒受力过大而断裂。
如图7、图8所示,所述底座320上安装有驱动电机360,优选的,在底座320的后端固设有一固定座370,该固定座370为一内空结构,驱动电机360位于固定座370内并固定于固定座370上,在驱动电机360的电机轴上连接有第一丝杆361,所述传动板350上安装有贯穿传动板350并与传动板350固连的第一丝套351,所述第一丝杆361与第一丝套351螺纹连接。
传动板350的移动通过驱动电机360与螺旋传动的方式实现,其结构简单,容易实现,所占的空间较小,避免整个夹料座300体积过大,当然,传动板350的驱动,也能通过其它现有的驱动方式实现,例如,通过气缸直接推动传动板350移动。
如图8所示,所述移动块340两侧设置有沿其移动方向延伸的导杆343,两导杆343贯穿传动板350,在固定座370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导套371,所述导杆343位于导套371内并能在导套371内移动。
导杆343与导套371相配合具有导向和限位功能,使得移动块340与传动块130的移动精度较高,避免移动块340与传动板350移动时向底座320的两侧偏离,保证移动块340与传动板350在正确的轨迹上移动,从而提高了碳棒夹持的稳定性。
如图7、图8所示,所述底座320上罩设有外罩380,外罩380上横向开设有与料槽310相通的容纳槽381,容纳槽381的底部具有一固定板382,该固定板382嵌入底座320上表面并与底座320固连,在容纳槽381两侧形成有前壳体383与后壳体384,所述固定块330位于前壳体383内,所述移动块340、夹块341与传动板350位于后壳体384内,所述夹块341能移入或移出容纳槽381,也就是说,移动块340、传动板350均在外罩380内移动,当夹块341随移动块340移入容纳槽381内时,料槽310的宽度小于容纳槽381的宽度,当夹块341随活动开移出容纳槽381时,料槽310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容纳槽381的宽度,此处设置外罩380,底座320、固定块330、移动块340以及传动板350均位于外罩380内,使得整个夹料机构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整体,整体性更强。
如图3、图9、图10所示,所述安装台100上设置有能随夹料座300同步移动的安装架120,优选的,该安装架120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安装台100的两侧,安装架120为竖立设置的“L”形板状结构,其上端向安装台100的内部弯折,安装架120下端固定在安装台100上,安装架120上端竖立安装有旋转电机121,旋转电机121位于夹料座300上方且电机轴与相应的夹料座300相连,当旋转电机121工作时,其能带动相应的夹料座300在安装台100上水平转动,也就是说,通过两个旋转电机121,分别控制两个夹料座300在安装台100上水平转动。
如图9、图10所示,在夹料座300与旋转电机121间设置有传动块130,该传动块130水平设置,所述电机轴与传动块130一端固连,传动块130另一端固设有传动轴131且传动轴131伸入夹料座300上的固定座370内,工作时,旋转电机121首先带动传动块130转动,传动块130再带动夹料座300转动。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旋转电机121安装在安装架120上,而夹料座300安装在安装台100上,虽然安装架120随夹料座300同步移动,但旋转电机121与夹料座300在安装时存在精度上的差异,无法保证旋转电机121的电机轴与夹料座300的旋转中心处于同轴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夹料座300的旋转时的阻力较大,旋转不灵活,旋转电机121瞬间的扭矩会加大,容易导致旋转电机121损坏。
而传动块130的设置,实现了旋转电机121与夹料座300连接,而旋转电机121与夹料座300的安装精度要求较低,安装较灵活,无需电机轴与夹料座300的旋转中心保持同轴,使得夹料座300能顺畅的转动,夹料座300能正常工作,同时,有效的保护了旋转电机121,使其不易损坏。
如图9、图10所示,所述固定座370上设置有传动孔372,所述传动孔372孔径大于传动轴131轴径,传动轴131伸入传动孔372内并能在传动孔372内移动,旋转电机121带动传动块130转动时,该传动轴131能在传动孔372内移动,当传动轴131抵在夹料座300上时,才会带动夹料座300转动,也就是说,传动轴131与传动孔372也不是同轴设置的。
采用这种结构,降低了传动块130、传动轴131与夹料座300对安装精度的要求,使得传动轴131与夹料座300的装配更加方便,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旋转电机121与夹料座300对安装精度的要求,使得整体安装更加灵活。
如图9、图10所示,在每个夹料座300的底部设置有基座390,相应的夹料座300固定安装在基座390上,所述基座390与安装台100活动连接并能在安装台100上横向移动,在基座390上竖立安装有固定轴391,所述固定轴391伸入夹料座300内且夹料座300能在固定轴391上转动,也就是说,整个夹料座300能以该固定轴391为圆心转动。
如图9、图10所示,所述底座320上设置有转动部321,该转动部321位于整个夹料座300的后端,转动部321内安装有上下两轴承321a,所述固定轴391伸入轴承321a内且轴承321a抵在轴台上,在转动部321的底部固设有限位圈322,限位圈322通过螺钉等连接件与转动部321可拆装连接,限位圈322将轴承321a的下端抵住。
如图3、图9、图10所示,所述安装台100上设置有移块140,优选的,该移块140有两个并与两夹料座300对应,两移块140分别位于安装台100的两侧,与每个夹料座300对应的固定架110和基座390均与相应的移块140相连,在每个移块140的下表面安装有横向延伸的齿条141,所述安装台100上中部设置有齿轮150,该齿轮150与设置于安装台100底部的移动电机160相连,所述齿条141与齿轮150啮合连接。
如图3所示,在每个移块140的底部安装有第一滑块142,在安装台100上横向安装有相隔开的两条第一滑轨170,两第一滑轨170位于齿轮150的两侧,两第一滑块142分别与两第一滑轨170滑动连接,从而使移块140在安装台100上移动。
如图11所示,在每个防护板500的下端设置有向其上端延伸的容纳缺口510,所述防护板500能在安装板400上竖向移动且两夹料座300能移入或移出相应的容纳缺口510,也就是说,夹料座300是通过位于容纳缺口510内来实现贯穿防护板500的,此处,夹料座300与防护板500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夹料座300可理解为移进或移出容纳缺口510,当夹料座300移入容纳缺口510内时,所述防护板500能随夹料座300同步移动,当夹料座300移出容纳缺口510时,所述夹料座300能相对安装台100转动。
如图2、图11所示,在安装板400与防护板500间设置活动板600,该活动板600为条状结构,其呈竖向设置且横向延伸,所述防护板500与活动板600活动连接且防护板500能相对活动板600横向移动,所述活动板600与安装板400活动连接且活动按能相对安装板400竖向移动,也就是说,通过防护板500在活动板600上移动来实现防护板500的横向移动,通过活动板600的竖向移动来实现防护板500的竖向移动。
进一步的,为了给活动板600提供动力源,在安装板400上端固定安装有升降电机420,在升降电机420的电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丝杆421,在活动板600上端固连有第二丝套610,所述第二丝杆421与第二丝套610螺纹连接,当第二丝杆421转动时,所述活动板600能相对安装板400竖向移动。
如图2、图11所示,在安装板400的两侧分别竖向安装有第二滑轨430,在活动板600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二滑块620,两第二滑块620分别与两第二滑轨430滑动连接,通过第二滑块620与第二滑轨430配合,实现了活动板600在安装板400上竖向移动,即防护板500相对安装板400竖向移动。
更进一步的,在活动板600的两侧分别横向安装有第三滑轨630,在防护板500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三滑块520,两第三滑块520分别与两第三滑轨630滑动连接,通过第三滑块520与第三滑轨630的配合,实现了防护板500在活动板600上横向移动,即防护板500相对安装板400横向移动。
如图11所示,在安装板400的中部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导向槽440,优选的,该导向槽440由安装板400正立面向后立面凹陷所形成,如此使得导向槽440的加工简单,在活动板600上相应设置有导向部640,该导向部640也通过活动板600的中部凹陷所形成,该导向部640位于导向槽440内并在导向槽440内移动,通过导向部640与导向槽440配合,对活动板600起到了导向与限位作用,提高了活动板600与防护板500移动时的稳定性,使得夹料座300能顺利进入到容纳缺口510内。
如图2、图11所示,所述安装板400的两侧侧边上分别凸设有定位板450,优选的,该定位板450由安装板400的两侧弯折所形成,在两定位板450上均竖向开设有定位槽451,两防护板500的一端分别伸入两定位槽451内并能在定位槽451内移动,在两防护板500的外侧上端分别设置有与定位槽451同向的限位槽530且定位板450能进入限位槽530内,定位槽451对防护板500起到定位作用,防止防护板500前后晃动或摆动,进一步保证防护板500的稳定性,避免防护板500在向下移动时使夹料座300无法进入到容纳缺口510内。
如图1、图12所示,所述安装台100上立设有面板700,所述防护板500位于面板700与安装板400之间,在面板700的下端横向开设有第二容纳孔710,两夹料座300同时位于第二容纳孔710中并穿过面板700,在面板700上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卡槽720,所述定位板450穿过卡槽720并与面板700相对固定,此处设置面板700,将两碳棒的燃烧区域与防护板500、活动板600以及安装板400隔开,避免其外露,一是提高整个防护装置的美观程度,二是避免碳棒燃烧的碎屑进入并堆积在防护板500、活动板600与安装板400间。
如图1、图13所示,所述面板700外部设置有防护罩800,该防护罩800包括一与面板700相贴的方形的背板810以及与背板810周缘相连的罩板820,在背板810上开设有第三容纳孔811,两夹料座300也同时穿过第三容纳孔811,该罩板820整体呈向外扩散状,该罩板820的两侧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连接板821,连接板821截面形状为“C”形,其一侧与罩板820固连,另一侧与定位板450固连,在罩板820的底部开设有导出口822,在罩板820底部设置有与该导出口822相通的导管823。
通过设置防护罩800,其将面板700的四周挡住,防止碳棒燃烧产生的碎屑由面板700的四周飞溅到碳棒自动更换装置的其它部位,进一步的起到环保的作用,而碎屑通过防护罩800能集中起来,并经导出口822与导管823统一排出,从而方便对碎屑进行集中清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初始状态下,两夹料座300分别贯穿两防护板500,即两夹料座300分别位于两防护板500上的容纳缺口510内。
夹取碳棒前,升降电机420带动活动板600向上移动,防护板500随活动板600同步移动并远离夹料座300,两夹料座300均移出相应的容纳缺口510。
两旋转电机121依次分别控制两夹料座300向安装台100的中部转动,当夹料座300转动至料盒200下方时,料盒200内的碳棒在电磁驱动器250的控制下由储料通道220中移出且碳棒的一端落入到夹料座300上的料槽310与容纳槽381内,移动块340在底座320上移动并与固定块330将碳棒夹紧。
当夹料座300夹持碳0棒后,两旋转电机121再次控制夹料座300回转至初始位置,防护板500向下移动且夹料座300进入到容纳缺口510内。
工作时,移动电机160控制齿轮150与齿条141作啮合运动,两夹料座300在安装台100上同步相向移动,两夹料座300相互靠近且两碳棒相互接触,随着夹料座300持续移动,两碳棒始终接触且通电燃烧,当碳棒的工作长度燃烧完后,两夹料座300同步移动并相互远离,剩余的碳棒由夹料座300上落下。
夹料座300移动过程中,在夹料座300的推动下,两防护板500始终随两夹料座300同步移动,始终将碳棒接触燃烧的部位与安装台100内部相隔开,防止碳棒燃烧产生的碎屑进入到安装台100内部而影响。
待两夹料座300移动至初始位置后,两夹料座300再次转动并继续接收碳棒,其步骤按照上述顺序重复。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包括
安装台,其水平设置;
料盒,其固设于安装台上,所述料盒用于储放碳棒,料盒底部设置有出料口;
夹料座,其至少有两个并与安装台活动连接,所述夹料座用于夹持碳棒;
安装板,其立设于安装台上,所述夹料座贯穿安装板;
防护板,其与安装板活动连接并将碳棒与安装板隔开,所述夹料座贯穿防护板;
所述夹料座能脱离防护板并相对安装台转动,且碳棒能由料盒内移出并固定于夹料座上,所述夹料座能在安装台上横向移动且防护板能随夹料座同步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盒的两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多个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下端与料盒的底部相隔开,相邻两分隔板以及分隔板与料盒内壁间均隔开形成有与出料口相通的储料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储料通道下方设置有两组限位板,两组限位板分别位于料盒本体的内部两侧并横向延伸,每组限位板有两个且对称设置,每组的两限位板能同步相向移动并使相应储料通道打开或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料座包括
底座,其活动设置于活动板上;
固定块,其立设于底座上;
移动块,其与底座活动连接,所述移动块与固定块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碳棒的料槽;
所述移动块能在底座上移动且移动块与固定块能将位于料槽内的碳棒夹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活动设置有传动板,所述传动板与活动块相连,所述传动板能相对底座移动并使活动块同步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罩设有外罩,外罩上横向开设有与料槽相通的容纳槽,在容纳槽两侧形成有前壳体与后壳体,所述固定块位于前壳体内,所述移动块与传动板位于后壳体内,所述移动块能移入或移出容纳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上设置有能随夹料座同步移动的安装架,安装架上固设有位于夹料座上方的旋转电机,在夹料座与旋转电机间设置有分别与二者相连的传动块,所述旋转电机能使传动块摆动且夹料座能在安装台上水平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上活动设置有移块且夹料座安装于移块上,所述安装台上设置有齿轮,齿轮与设置于安装台底部的移动电机相连,所述移块上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与齿轮啮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板与防护板间设置活动板,所述防护板与活动板滑动连接且防护板能相对活动板横向移动,所述活动板与安装台滑动连接且活动按能相对安装台竖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上立设有面板,所述防护板位于面板与安装板之间并与安装板相连,所述面板外部设置有与安装板相连的防护罩,所述夹料座贯穿面板与防护罩并伸入防护罩内,在防护罩的底部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导管。
CN201720397060.0U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Active CN2074453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97060.0U CN207445354U (zh)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97060.0U CN207445354U (zh)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45354U true CN207445354U (zh) 2018-06-05

Family

ID=62246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97060.0U Active CN207445354U (zh)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453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0658A (zh) * 2017-04-17 2017-08-18 宁波中哲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0658A (zh) * 2017-04-17 2017-08-18 宁波中哲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9872B (zh) 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紧凑型快换机构
CN207445354U (zh)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CN109158391A (zh) 一种光伏汇流箱的清洁设备
CN108512132B (zh) 一种建筑外墙施工电线铺设固定器
CN206677969U (zh) 一种夹料机械手活动装置
CN107088267A (zh)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装置
CN208132880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检修设备
CN207264274U (zh) 一种计算机机箱固定机构
CN107050658A (zh) 一种碳棒自动更换设备
CN207488888U (zh) 一种计算机屏幕支架
CN101858612A (zh) 伸缩式排油烟柜
CN102208768B (zh) 一种抽出式开关电器的驱动装置和抽出式开关电器
CN111181813B (zh) 一种计算机网络信号检测装置
CN209478276U (zh) 一种人工智能设备生产用电路板切割装置
CN106040489A (zh) 一种喷涂装置
CN207412383U (zh) 手指推拿按摩机构
CN216259797U (zh) 一种用于煤矿巷道的全自动喷雾装置
CN219571808U (zh) 一种安全节能智能照明设备
CN109544596A (zh) 一种基于视觉反馈的人工智能双目视觉追踪机构
CN107218487B (zh) 一种电脑主机箱托座
CN220613974U (zh) 一种花纹板专用存放架
CN219248363U (zh) 一种组合式框架结构
CN209181216U (zh) 柜式空调器出风口的导风结构
CN209470480U (zh) 一种pcb烘烤炉后风干线
CN109340232A (zh) 倾斜旋转贴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