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38832U - 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38832U
CN207438832U CN201721383229.3U CN201721383229U CN207438832U CN 207438832 U CN207438832 U CN 207438832U CN 201721383229 U CN201721383229 U CN 201721383229U CN 207438832 U CN207438832 U CN 2074388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ing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heating unit
uni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8322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博
翟振坤
彭光前
车雯
吴俊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72138322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388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38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388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和空调器。该加热装置包括冷媒流通室(1),冷媒流通室(1)内设置有沿冷媒流动方向延伸并对冷媒进行加热的加热板(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能够增大冷媒与加热装置的换热面积,避免冷媒加热温度过高。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热泵空调除霜方式主要为制冷逆循环除霜,通过四通阀换向将系统由制热循环切换到制冷循环,在除霜过程中室内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会吸收室内热量,并且四通阀换向的过程也占用时间,致使房间温度下降很多,影响室内的舒适性。此外,热气除霜方式目前也用来进行热泵空调除霜,其在制热循环下增大膨胀阀流量使高温冷媒进入冷凝器除霜,虽不存在从室内吸热的风险,但膨胀阀开大后仍存在节流现象,出口的冷媒温度会大大降低,除霜效果不理想,同时冷媒流量大,缺少蒸发侧,存在压缩机带液运行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电热增焓防结霜装置,其包括一电阻丝以及两层金属管,电阻丝与内层金属管内壁相贴合,内外层金属管密封连接用于填充冷媒。此种管式电热增焓结构冷媒与电加热管的接触面积有限,导致整体电加热管长度很长,在空调器中结构摆放较困难;另一方面,在输送相同热量情况下接触面积不足会导致冷媒被加热的温度较高,存在冷媒物性改变甚至被碳化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和空调器,能够增大冷媒与加热装置的换热面积,避免冷媒加热温度过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冷媒流通室,冷媒流通室内设置有沿冷媒流动方向延伸并对冷媒进行加热的加热板。
优选地,多个加热板间隔设置在冷媒流通室内,并将冷媒流通室分隔为并联的多个冷媒流通通道。
优选地,加热板水平设置,多个加热板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或,加热板竖直设置,多个加热板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加热板嵌设在冷媒流通室的内侧壁上。
优选地,加热板为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上下起伏的波纹板或加热板为平板。
优选地,冷媒流通室的进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冷媒混合室,冷媒混合室与各冷媒流通通道连通。
优选地,冷媒混合室的截面积沿着靠近冷媒流通室的方向逐渐增大。
优选地,加热板为电加热板,冷媒流通室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电加热板的接线端子。
优选地,电加热板还电气连接有限温器和/或熔断器。
优选地,冷媒流通室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保温层。
优选地,壳体还包括金属层,保温层包覆在金属层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装置,包括冷媒流通室,所述冷媒流通室内设置有沿冷媒流动方向延伸并对冷媒进行加热的加热板。本实用新型采用加热板与冷媒接触的方式对冷媒进行加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管加热方式而言,能够增大冷媒被加热的换热面积,有效减小电加热模块装置的整体体积,提高生产效率和可靠性,并使得冷媒换热更加均匀,提高冷媒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冷媒流通室;2、加热板;3、冷媒流通通道;4、冷媒混合室;5、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和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加热装置包括冷媒流通室1,冷媒流通室1内设置有沿冷媒流动方向延伸并对冷媒进行加热的加热板2。
本实用新型采用加热板2与冷媒接触的方式对冷媒进行加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管加热方式而言,能够增大冷媒被加热的换热面积,有效减小电加热模块装置的整体体积,提高生产效率和可靠性,并使得冷媒换热更加均匀,提高冷媒换热效率。
优选地,多个加热板2间隔设置在冷媒流通室1内,并将冷媒流通室1分隔为并联的多个冷媒流通通道3。当冷媒流入冷媒流通室时,会分别流入多个冷媒流通通道3内,并通过多个加热板2同时对冷媒进行加热,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媒与加热板2的接触面积,加大冷媒的加热效率,同时由于冷媒与加热板大面积接触,因此每个加热板2同时需要加热的冷媒量较大,可以有效避免冷媒温度加热较高所造成的冷媒物性被改变的问题,保证冷媒工作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板2水平设置,多个加热板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冷媒在冷媒流通室1的入口处进行分流,然后分别进入到各个冷媒流通通道3内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冷媒的加热效率和加热效果。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当中,加热板2竖直设置,多个加热板2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一般而言,加热装置是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当需要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时,经过室内换热器进入加热装置内的冷媒在与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之后,有较大的可能为两相态,在冷媒流动过程中,气态冷媒能够均匀分布在各个冷媒流通通道3内,而液态冷媒则会在重力作用下向加热装置的底部流动,在将加热板2竖直设置之后,则各个冷媒流通通道3是沿着水平方向均布的,各冷媒流通通道的底部高度相同,因此,当液态冷媒流动至加热装置底部时,仍然可以均匀分布在各个冷媒流通通道3内,更加便于实现冷媒的均匀分配,可以避免液态冷媒重力影响所可能带来的冷媒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冷媒的换热效率。
优选地,加热板2嵌设在冷媒流通室1的内侧壁上,可以简化加热板2的安装结构,降低安装成本。
优选地,加热板2为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上下起伏的波纹板或加热板2为平板。当加热板2为波纹板时,在冷媒流动过程中,可以利用加热板2的边际效应使得冷媒发生紊流,位于冷媒流通通道内侧的冷媒可以在流动过程中运动到与加热板2接触的位置,从而使得冷媒流通通道3内的冷媒能够更加充分与加热板2进行接触,进一步提高冷媒与加热板的换热效率。
当然,加热板2也可以为平板,在平板上可以设置能够对冷媒流动形成紊流的凸起或者凹槽结构,以使冷媒与加热板2的换热更加充分。
优选地,冷媒流通室1的进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冷媒混合室4,冷媒混合室4与各冷媒流通通道3连通。冷媒混合室4能够在冷媒进入到冷媒流通室1之前使得冷媒进行预混合,之后能够更加均匀地分配至各个冷媒流通通道3内。此外,在冷媒流通室1的出口端设置冷媒混合室4,能够使冷媒在各个冷媒流通通道3内进行充分换热之后,再次混合流出,从而更加方便与室外换热器之间进行热交换。
优选地,冷媒混合室4的截面积沿着靠近冷媒流通室1的方向逐渐增大。冷媒混合室的作用就是冷媒通过电加热板进行加热,多层电加热板的设置保证了冷媒与电加热的换热面积,使得在相同加热功率条件下,较大的换热面积得到的冷媒升温较小,提高系统安全性。
优选地,加热板2为电加热板2,冷媒流通室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电加热板2的接线端子5。加热装置通过接线端子5对电加热板进行供电,使得电加热板可以快速为冷媒提供充足热量,保证室内制热和室外换热器化霜的所需热量,使得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室内温度不会发生较大温降,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
电加热板通过侧边的接线端子5将连接线引出,并与空调器室外机的控制器相连接。
优选地,电加热板2还电气连接有限温器和/或熔断器。限温器和/或熔断器能够保证电加热模块的安全工作温度和室外机的整体可靠性。
优选地,冷媒流通室1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能够起到保温作用,防止热量大量从加热装置处散失,使得热量能够更加有效地保留在壳体内,从而被冷媒吸收,提高加热板加热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温层可为塑料或者是其他具有保温性能的材料。
优选地,壳体还包括金属层,保温层包覆在金属层外。金属层能够与加热板2配合形成传热结构,从而对冷媒进行更加充分的加热,加热效果更佳,热量利用更加充分。当壳体包括金属层时,在金属层外包覆的保温层例如为保温棉等。
需要说明的是,整体加热装置的尺寸结合其在室外机内部摆放位置,并根据总电加热输入功率及相应的换热面积确定,加热装置可通过螺钉、卡扣等方式与室外机隔板、底座等结构固定,可水平或竖直放置,具体摆放形式不限。
当低温冷媒从系统中经过管路到加热装置时,首先进入冷媒混合室4,冷媒混合室4进出口的管路为尺寸与系统管路相匹配的铜管,两者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然后冷媒进入冷媒流通室1在冷媒流通通道3中流动,并与电加热板接触换热,为增大冷媒与电加热板的接触面积,电加热板的具体数量n根据整体电加热模块尺寸调整,优选的数量为n=2-6片,电加热模块的功率W根据需要给室内供热量及保证化霜速度为前提,则每块电加热板的功率W1=W/n,其中W为电加热板的总加热功率,n为电加热板数量。当冷媒经过电加热板后温度升高,在冷媒混合室4汇合后再进入到室外机中进行化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加热装置。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媒流通室(1),所述冷媒流通室(1)内设置有沿冷媒流动方向延伸并对冷媒进行加热的加热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热板(2)间隔设置在所述冷媒流通室(1)内,并将所述冷媒流通室(1)分隔为并联的多个冷媒流通通道(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2)水平设置,多个所述加热板(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或,所述加热板(2)竖直设置,多个所述加热板(2)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2)嵌设在所述冷媒流通室(1)的内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2)为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上下起伏的波纹板或所述加热板(2)为平板。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流通室(1)的进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冷媒混合室(4),所述冷媒混合室(4)与各所述冷媒流通通道(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混合室(4)的截面积沿着靠近所述冷媒流通室(1)的方向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2)为电加热板(2),所述冷媒流通室(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电加热板(2)的接线端子(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板(2)还电气连接有限温器和/或熔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流通室(1)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保温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金属层,所述保温层包覆在所述金属层外。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CN201721383229.3U 2017-10-24 2017-10-24 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Active CN2074388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83229.3U CN207438832U (zh) 2017-10-24 2017-10-24 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83229.3U CN207438832U (zh) 2017-10-24 2017-10-24 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38832U true CN207438832U (zh) 2018-06-01

Family

ID=62293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83229.3U Active CN207438832U (zh) 2017-10-24 2017-10-24 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388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3556A (zh) * 2017-10-24 2018-04-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3556A (zh) * 2017-10-24 2018-04-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48343Y (zh) 空气能冷热型饮水机
CN100375876C (zh) 一种热融脱落式制冰装置
CN104930584B (zh) 并联式超导太阳能热泵热水洗浴采暖系统
CN211119798U (zh) 一种空调空气能自动检测新风系统油烟一体机
CN104061641A (zh) 多循环间接蒸发供冷水装置及其冷水制备方法
CN207438832U (zh) 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CN107883556A (zh) 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CN103983043A (zh) 饮水机
CN104976859A (zh) 电子冷热一体柜
CN104764082A (zh) 一种无水地板采暖系统
CN204853777U (zh) 一种空调散热回收装置
CN103292557A (zh) 冰箱热水器一体机
CN106123444B (zh) 冰箱
CN110006119A (zh) 制冷机组
CN206176622U (zh) 一种微型空调器
CN211903091U (zh) 一种厨房可清洗空调空气能智能检测新风系统一体机柜
CN202869114U (zh) 一种新型简单高效多功能半导体冷藏暖藏两用箱
CN203880864U (zh) 一种用于空调器和热水器的热交换系统
CN104949195B (zh) 多联式空调机组
CN207991037U (zh) 流体加热结构及冷媒循环系统
CN203011003U (zh) 空气源热泵热水空调机组
CN202016654U (zh) 一种新结构多功能半导体冷藏暖藏两用箱
CN101963413A (zh) 一种有冷媒输出的半导体加热式沐浴水箱
CN201209953Y (zh) 热水空调两用机
CN201697392U (zh) 空调热水两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