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64702U - Led直管灯 - Google Patents

Led直管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64702U
CN207364702U CN201720837277.9U CN201720837277U CN207364702U CN 207364702 U CN207364702 U CN 207364702U CN 201720837277 U CN201720837277 U CN 201720837277U CN 207364702 U CN207364702 U CN 207364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orescent tube
led straight
led
straight lamps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3727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64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64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直管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LED直管灯的光输出效率低等问题,该LED直管灯包括灯管,以及设于该灯管内的灯板,所述灯板上设有光源;所述LED直管灯外周面包括扩散层,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穿出所述灯管后通过所述扩散层。

Description

LED直管灯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90001018.1、申请日为2015-9-25、发明名称为LED直管灯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LED(light-emitting diode)直管灯及其构件包含光源、电子构件以及灯头。
背景技术
LED照明技术正快速发展而取代了传统的白炽灯及荧光灯。相较于充填有惰性气体及水银的荧光灯而言,LED直管灯无须充填水银。因此,在各种由像是传统荧光灯泡及灯管等照明选项所主宰的家用或工作场所用的照明系统中,LED直管灯无意外地逐渐成为人们高度期待的照明选项。LED直管灯的优点包含提升的耐用性及较长的寿命以及较低耗能。因此,考虑所有因素后,LED直管灯将会是可节省成本的照明选项。
已知LED直管灯一般包括灯管、设于灯管内且带有光源的电路板,以及设于灯管两端的灯头,灯头内设有电源,来自电源的电气通过电路板传递至光源。
现今已有许多公司开始投入生产符合JEL801规范的LED灯管。然而,以松下电工于公元2010年12月24日所提供的LED玻璃灯管为例,其结构设计并不利于在LED玻璃灯管受力(如转动的扭力或自身重力)时将力量均匀地分布于LED玻璃灯管,因而易造成LED玻璃灯管的应力集中等问题。
在LED管灯(具有管形外轮廓的灯,所述灯典型地具有多个作为其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ED)中,结构空间是非常受限制的。此外,由于用于控制LED所需的电子装置(驱动器),在用于放置装配有LED的LED载体的支座和LED之间的侧向间距是重要的。附加地,还需要用于光分布、尤其是光散射的光学系统,以便避免由于使用作为点状光源的LED而引起的不均匀的光分布。
现有的LED直管灯中,视觉上的颗粒感经常发生。位于灯管内部的电路板上所排布的多个LED芯片属于点光源,因为其点光源的特性,未经过适宜的光学处理,整个灯管中的光照一般而言不均匀。因此对于LED直管灯的观察者而言,整根灯管呈现出具有颗粒感或不均匀照明的效果,影响视觉的舒适度,甚而窄化了出射光线的视角范围。换言话说,一般消费者的品质及美观要求将无法被满足。针对该问题,申请号为CN 201320748271.6的中国专利申请案,揭示了将一个扩散管放置于玻璃管内壁,以期降低视觉上的颗粒感。然而,扩散管的设置使得在光的传播路径中增加了一个界面,这将增加光在传播时发生全反射的机率,使得光的输出效率降低。此外,扩散管的吸旋旋光性,将导致光的输出效率降低。此外,现有技术还包括在玻璃管内周面涂覆扩散层。
除此之外,传统的灯管是将LED灯条用粘结剂粘贴在灯管内表面上,这种灯管的发光利用率并不高,很多光通量的损耗,整灯光的效率低。
有鉴于上述问题,以下提出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直管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和优点以及非常规的可选实现方式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LED直管灯,包括灯管,以及设于该灯管内的灯板,所述灯板上设有光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灯管两端的灯头,所述灯头中设有电源,所述光源与所述电源电器连接,所述LED直管灯外周面包括扩散层,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穿出所述灯管后通过所述扩散层。
可选地,所述LED直管灯还包括反射膜,所述反射膜占用所述灯管的部份内周面。
可选地,所述反射膜上开设有与所述灯板对应的开孔,所述灯板设于所述开孔中,以将所述灯板暴露在所述反射膜之外。
可选地,所述反射膜上开设的开孔尺寸与所述灯板一致或者略大于所述灯板。
可选地,所述灯板设于所述反射膜上。
可选地,沿所述灯管的周向方向,所述反射膜在所述灯板的一侧或两侧延伸。
可选地,所述灯头包括一绝缘管和套设于该绝缘管上的导热部;所述绝缘管包括沿灯管的轴向相接的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第二管部的外径小于第一管部的外径,导热部设于第二管部的外周面上。
可选地,所述光源贴设于所述灯管的内周面上;所述反射膜沿所述灯管的周向方向,和所述光源的一侧或两侧接触。
可选地,所述光源贴设于所述灯管的内周面上,所述反射膜上开设有与所述光源对应的开孔,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开孔中。
可选地,沿所述灯管的周向方向,所述灯板位于所述反射膜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灯板沿所述灯管周向的两侧分别具有所述反射膜,所述灯板沿周向两侧的反射膜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别于现有技术,将扩散层设置在灯管外周面可增加粗糙度,有利于灯头组装时加强灯管和灯头的结合性。反射膜能够阻挡LED光源,使得不会直接看到LED光源,从而减少视觉颗粒效应;另一方面,LED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反射膜的反射作用,便于LED直管灯的发散角控制,使得光线更多地朝向未涂有反射膜的方向照射,使得LED直管灯在提供相同水平的照明性能时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率。灯头的绝缘管中的第二管部的外径小于第一管部的外径,使灯头和整个LED直管灯外观可以是平滑的并且可以具有基本均匀的管外表面,使得整个LED直管灯在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力均匀。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反射膜上开设有与所述灯板尺寸一致或者略大于所述灯板的对应的开孔,或是将所述灯板设于所述反射膜上,使所述灯板上的光源出光方向不致于被阻挡,提升发光效率。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灯头包括一绝缘管和套设于该绝缘管上的导热部,使所述灯头不仅可以透过外部加热设备完成所述灯头和所述灯管的黏接,同时绝缘管的设计也可以进一降低安装人员的触电风险。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灯板沿所述灯管周向的两侧分别具有所述反射膜,所述灯板沿周向两侧的反射膜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面积,可以使光源反射后的光线均匀。
本实用新型透过特殊设计,以达成上述其一或其组合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
图1A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管两端的灯头具有不同尺寸;
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显示图1的LED直管灯;
图3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头的前部及顶部;
图4是一立体图,显示图3的LED直管灯的灯头的底部;
图5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头及灯管的连接部分;
图6是一立体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全塑料灯头(内有导磁金属件与热熔胶);
图7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全塑料灯头和灯管通过感应线圈被粘接在一起;
图8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全塑料灯头的绝缘管具有一支撑部及一凸出部;
图9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图8中的全塑料灯头沿X-X线截取的绝缘管和导磁金属件的内部结构;
图10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全塑料灯头内的导磁金属件的表面上具有开口;
图11是一平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全塑料灯头内的导磁金属件的表面上具有压痕/浮凸;
图12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图8的灯头的绝缘管和灯管结合后,沿灯管轴向方向的结构,其中导磁金属件为圆形环结构;
图13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图8的灯头的绝缘管和灯管结合后,沿灯管轴向方向的结构,其中导磁金属件为椭圆形环结构;
图14是一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LED直管灯中的又一灯头结构;
图15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中灯管的端部结构;
图16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图15中灯管的端部的过渡区的局部结构;
图17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灯管沿轴向方向的内部结构,其中两个反射膜分别在LED灯板两侧沿灯管周向延伸;
图18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管沿轴向方向的内部结构,其中反射膜仅在LED灯板一侧沿灯管周向延伸;
图19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管沿轴向方向的内部结构,其中反射膜位在LED灯板下且在LED灯板两侧沿灯管周向延伸;
图20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管沿轴向方向的内部结构,其中反射膜位在LED灯板下且仅在LED灯板一侧沿灯管周向延伸;
图21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灯管沿轴向方向的内部结构,其中两个反射膜分别邻接于LED灯板的两侧且沿灯管周向延伸;
图22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LED直管灯的LED灯板为可挠式电路板且其末端爬过灯管的过渡区而与电源的输出端焊接连接;
图23是一平面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LED直管灯的LED灯板的可挠式电路板具双层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新的LED直管灯。将参照附图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描述本公开。本文中所呈现的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下列描述仅用于图示和示例的目的,而不是旨在排他性的或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这些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示例,并且不需要本文提供的细节的许多实施方式和变化是可能的。还应强调的是,本公开提供了替代示例的细节,但是这些替代的陈列不是排他性的。而且,各种示例之间的任何细节的一致应被理解为需要这样的细节,毕竟对于本文中描述的每个特征陈列每一种可能的变化是不实际的。在确定本实用新型的要求时应参照权利要求书中的记载。
在附图中,构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可以为了清楚而放大。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组件。
本文所使用的技术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中,单数形式“一(a)”或“一个(an)”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外指出。在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中,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所列术语中的任一术语和所有组合,并且可简写为“/”。
应理解的是,尽管本文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组件、构件、区域、层或步骤,但是这些组件、构件、区域、层和/或步骤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指出,否则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组件、构件、区、层或步骤与另一组件、构件、区域、层或步骤进行区分,例如作为命名约定。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在说明书中的一个章节中讨论的第一组件、构件、区、层或步骤可在说明书的另一章节中或权利要求中被命名为第二组件、构件、区域、层或步骤。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在说明书中不使用“第一”、“第二”等描述术语,但是该术语可能在权利要求书中仍被称为“第一”或“第二”以对记载的不同组件进行彼此区分。
还应理解的是,当在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或“包含”时,这些术语列举所记载的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组件和/或构件的存在,但是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组件和/或构件的存在或添加。
应理解,当组件被称为“连接”或“耦接”到另一组件或另一组件“上”时,该组件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另一组件或另一组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组件。相反,当组件被称为“直接连接”或“直接耦接”到另一组件时,不存在中间组件。用于描述组件之间的关系的其它词语应以类似的方式(例如,“之间”与“直接之间”,“相邻”与“直接相邻”等)进行解释。然而,本文使用的术语“接触”指直接接触(即,触碰),除非上下文另外指出。
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将通过理想的示意图参照平面图和/或剖视图来描述。因此,示例性视图可取决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进行修改。因此,所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在视图中所示的那些,而是包含在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形成的配置的变型。因此,在图中示例的区域可具有示意性质,并在图中所示的区域的形状可示例性列举组件的区域的形状,但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并不限于此。
本文可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下”、“下方”、“下”、“上方”、“上”等以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组件或特征与另一组件或特征的关系。但应理解的是,除附图中描绘的取向之外,空间相对术语旨在涵盖器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翻转,那么被描述为在其它组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组件或特征将被取向成在其它组件或特征“上方”。因此,术语“下方”可以涵盖上方和下方的取向。所述装置可以其它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取向),并且本文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都应被相应地解释。
本文参照取向、布局、位置、形状、尺寸、数量或其它量度时使用的术语如“相同”、“相等”、“平面”或“共面”不一定意味着恰好相同取向、布局、位置、形状、尺寸、数量或其它量度,而是旨在涵盖例如由于制造工艺可能导致的可接受变化范围内的几乎相同取向、布局、位置、形状、尺寸、数量或其它量度。在本文中可使用术语“基本”来反映该含义。
术语如“约”或“大约”可反映仅以相对小的方式和/或以不显着改变某些组件的操作、功能或结构的形式变化的尺寸、取向或布局。例如,从“约0.1至约1”的范围可涵盖例如在0.1附近偏差0%-5%以及在1附近偏差0%至5%的范围,特别是如果这种偏差维持与所列范围相同的影响。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公开所述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术语,例如那些在常用字典中定义的,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和/或本申请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的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进行解释,除非本文明确如此定义。
如本文使用的,被描述为“电气连接”的项被配置成使得电信号可以从一项传递到另一项。因此,物理连接到无源绝缘构件(例如,印刷电路板的预浸料坯层、绝缘粘合剂连接的两个器件、绝缘底层填料或模层等)的无源导电构件(例如,导线、焊盘、内部电气线路等)不电气连接到该构件。此外,彼此“直接电气连接”的项通过一个或多个无源组件,诸如导线、焊盘、内部电气线路、电阻等电气连接。如此,直接电气连接构件不包含通过有源组件诸如晶体管或二极管电气连接的构件。
被描述为热连接或热连通的构件被排布成使得热量会跟随构件之间的路径,以允许热量从第一构件传递到第二构件。仅因为两个构件是相同器件或板的一部分并不能使它们热连接。一般,导热的或直接连接到其它导热或发热构件的构件(或通过中间导热构件连接到这些构件或如此接近使得允许热的大量传递)将被描述为热连接到这些构件,或与这些构件热连通。与此相反,之间有热绝缘材料的两个构件不被描述为彼此热连接或热连通,其中该材料显着阻止两个构件之间的热传递,或只允许附带的热传递。术语“导热”并不适用于提供附带的导热的任何材料,而是旨在指通常被认为是热的良导体或已知具有用于传递热的用途的材料,或具有与这些材料类似的导热性能的构件。
请参照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LED直管灯,其包括:一灯管1、一设于灯管1内的LED灯板2,以及分别设于灯管1两端的灯头3。灯管1可以采用塑料灯管或者玻璃灯管,两端灯头3的尺寸大小为相同或不同。请参照图1A,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端灯头的尺寸可以是另一端灯头尺寸的约30%至约80%。
在一实施例中,LED直管灯的灯管1采用具强化或钢化结构的玻璃灯管,以避免传统玻璃灯易破裂以及破裂因漏电而引发触电事故的问题,以及塑料灯容易老化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化学方法或是物理方法对玻璃制灯管1做二次加工强化或钢化。
请参照图2与图1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提出的LED直管灯的玻璃灯管具有结构强化端部,说明如下。玻璃制灯管1包括主体区102、分别位于主体区102两端的两末端区101(或仅端部区101)和分别套设于末端区101外的灯头3。至少一个末端区101的外径小于主体区102的外径。在图2与图5的实施例中,两个末端区101的外径均小于主体区102的外径。此外,末端区101的剖面与主体区102的剖面平行。具体地,玻璃制灯管1的两端通过强化处理,末端区101形成强化结构。在某些实施例中,灯头3分别套在强化后的末端区101上,且灯头3外径与灯管主体区102外径的差值变小,甚至完全相平。例如,灯头3外径可与主体区102外径相同或基本相同,使得灯头3与主体区102之间不会有缝隙产生。这样,在运输过程中,包装承托物不会只接触灯头3,而是能够同时接触灯头3和灯管1,使得整支LED直管灯受力均匀,而不会使得灯头3成为唯一受力点,避免灯头3与灯管末端区101连接的部位由于应力集中发生破裂。因此,提高产品的质量,并兼具美观的作用。
一实施例中,灯头3外径与主体区102外径基本相等。这些直径公差可例如在正负0.2mm(毫米)内,或者在一些情况下达正负1.0mm。对于典型的产品应用,根据灯头3的厚度,末端区101与主体区102外径之间的差值范围可以为约1mm至约10mm。在一些实施例中,末端区101与主体区102外径之间的差值范围可以放宽至约2mm至约7mm。
参照图15,灯管1在末端区101与主体区102之间进一步形成有过渡区103。一实施例中,过渡区103是形成为在两端具有弧面的弯曲区,以分别平滑地连接末端区101与主体区102。例如,过渡区103的两端沿灯管1的轴向的剖面呈弧线状。进一步地,过渡区103的两端的弧面其一连接主体区102,另一连接末端区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弧面的弧角大于九十度,且末端区101的外表面为一连续面且从沿灯管的轴向的剖面观之与主体区102的外表面仍维持平行。其他实施例中,过渡区103的外形可以不是弯曲状或呈弧形。在某些实施例中,过渡区103沿灯管1的轴向的长度为约1mm至约4mm。在实验时,发现如果过渡区103沿灯管1的轴向的长度小于1mm,则过渡区的强度不够;如果过渡区103沿灯管1的轴向的长度大于4mm,则会减小主体区102的长度,减小发光面,同时需要灯头3的长度相应增加以与主体区102配合,造成灯头3的材料增加。
参照图5与图16,在某些实施例中,灯管1采用玻璃灯管,并且具有末端区101、主体区102和过渡区103。过渡区103在两端具有两个弧线形弧面以形成S形;过渡区103之接近主体区102的弧面呈向外凸状,而过渡区103之接近末端区101的弧面呈向内凹。一般而言,过渡区103和主体区102之间的弧面/弧线的曲率半径R1小于末端区101和过渡区103之间的弧面/弧线的曲率半径R2。R1与R2的比例R1:R2可以在约1:1.5至约1:10的范围内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较佳的范围为约1:2.5至约1:5,最佳的范围为约1:3至约1:4。如此一来,靠近末端区101的过渡区103的弧面/弧线处于内层受拉,外层受压的状态;而靠近主体区102的过渡区103的弧面/弧线处于内层受压,外层受拉的状态;从而达到增加玻璃灯管1之过渡区103强度的目的。
以T8的标准灯管为例,强化后的末端区101的外径范围为20.9mm至23mm,如果小于20.9mm,则末端区101的内径过小,导致电源部件无法插入灯管1中。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区102的外径范围为约25mm至约28mm,如果小于25mm,则以现有的工艺条件,不方便对其两端作强化部处理,如果大于28mm,将不符合行业标准。
请参照图3与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LED直管灯的灯头3包括一绝缘管302,一套设于绝缘管302上的导热部303,以及设于绝缘管302上的两支空心导电针301。所述导热部303可以是一管状的金属环。
请参照图5,一实施例中,导热部303的一端伸出灯头3的绝缘管302面向灯管1的一端,并且通过一热熔胶6粘接到灯管1的端部。进一步地,灯头3通过导热部303延伸至过渡区103。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部303与过渡区103紧密连接,使得导热部303和灯管1通过热熔胶6粘接时,不会有热熔胶6溢出灯头3而残留至灯管1之主体区102。此外,绝缘管302面向灯管1的一端未延伸至过渡区103,即绝缘管302面向灯管的一端与过渡区103之间保持一定间隔。本实施例中,绝缘管302的材质并不限定使用塑料、陶瓷等材质,主要是在一般状态下不是电的良导体即可。
再者,热熔胶6是一种组成物,包含一种为焊泥粉的材料,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下列中的一种或更多种:酚醛树脂2127#、虫胶、松香、方解石粉、氧化锌、乙醇等。松香为一种增粘剂,具有溶于乙醇,但不溶于水的特性。一实施例中,具有松香的热熔胶6能够在高温加热的条件下,改变其物理状态发生大幅膨胀,达到固化的效果,加上本身材料的粘性,从而可以使灯头3与灯管1紧密接触,便于LED直管灯实现自动化生产。于一实施例中,热熔胶6在高温加热后会呈现膨胀并流动,随后冷却即会达到固化的效果。在该实施例中,当热熔胶6从室温加热到摄氏约200至250度的温度时,热熔胶的体积将膨胀至原来的约1.3倍。当然,本实用新型热熔胶成份的选用并不限定于此,亦可选用高温加热至预定温度后随即固化的成份。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中提供的热熔胶6能够相对于由于电源等发热元器件发热形成高温环境而保持耐久。因此,可以在不降低LED直管灯的可靠性的情况下将灯管1与灯头3彼此固定。
进一步地,在导热部303伸出部分的内周面与灯管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热熔胶6填充于该容置空间中,如图5中虚线B所示位置。换言之,热熔胶6可以在如下位置填充到容置空间中,在该位置处与灯管1轴向垂直的第一虚拟平面(如图5中虚线B所画过的平面)会通过导热部303、热熔胶6和灯管1的外周面。热熔胶6涂覆厚度可以为约0.2mm至约0.5mm。在一个实施例中,热熔胶6会膨胀后固化,从而与灯管1接触并将灯头3固定于灯管1。过渡区103引起末端区101和主体区102两者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从而避免热熔胶溢出到灯管的主体区102部分上,免去后续的人工擦拭过程,提高LED直管灯的产量。通过外部加热设备将电气施加到导热部303,从导热部303接收热来加热热熔胶6,使热熔胶6膨胀后冷却固化,从而将灯头3粘接在灯管1上。
请参照图5,一实施例中,灯头3的绝缘管302包括沿灯管1的轴向相接的第一管部302a和第二管部302b,第二管部302b的外径小于第一管部302a的外径,两个管的外径差值范围为0.15mm至0.3mm。导热部303设于第二管部302b的外周面上。导热部303的外表面与第一管部302a的外周面共面或基本平齐。例如,导热部303和第一管部302a从一端到另一端具有基本均匀的外部直径。结果,灯头3和整个LED直管灯外观可以是平滑的并且可以具有基本均匀的管外表面,使得整个LED直管灯在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力均匀。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热部303沿灯头轴向方向的长度与绝缘管302的轴向长度比为约1:2.5至约1:5。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灯头3和灯管1之间粘接的牢固性,第二管部302b至少部分套设于灯管1外,容置空间还包括第二管部302b的内表面和灯管1的末端区101外表面包围的空间。热熔胶6有部分填充于第二管部302b的内表面和灯管1的末端区101的外表面之间的重叠区(图5中虚线A所示)中。例如,热熔胶6可在如下位置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在该位置处与灯管1轴向垂直的第二虚拟平面(如图5中虚线A所示)会通过导热部303、第二管部302b、热熔胶6及末端区101。
如图5所示,热熔胶6并不需要完全填满整个容置空间,尤其是在导热部303与第二管部302b之间保留或形成的间隙。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熔胶6可仅被部分填充到容置空间中。在制造LED直管灯期间,在导热部303和末端区101之间涂覆的热熔胶6的量可以适当增加,使得在后续加热的过程中,热熔胶能够由于膨胀而流动至第二管部302b和末端区101之间,冷却固化后进而将第二管部302b和末端区101粘合连接。
在制作LED直管灯时,灯管1的末端区101插设于灯头3中的一个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灯管1的末端区101插入灯头3部分的轴向长度占导热部303总轴向长度的约三分之一(1/3)到三分之二(2/3)之间。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保证空心导电针301与导热部303之间具有足够的爬电距离,通电时两者不易短接使人触电而引发危险;另一方面,由于绝缘管302的绝缘作用,使得空心导电针301与导热部303之间的爬电距离加大,更容易通过高电压测试而不使人触电而引发危险。
进一步地,对于第二管部302b内表面的热熔胶6来说,第二管部302b隔在热熔胶6与导热部303之间可能减少热量从导热部303传导至热熔胶6。为解决此问题,参照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管部302b面向灯管1的一端(即远离第一管部302a的一端)设置多个沿周向排列的缺口302c。这些缺口302c有助于增加导热部303与热熔胶6的接触面积,以利于热量快速从导热部303传导至热熔胶6上,加速热熔胶6的固化过程。同时,当用户触及导热部303时,由于导热部303和灯管1之间热熔胶6的绝缘作用,不会因为灯管1有破损而触电。
导热部303可以由各种导热材料制成。导热部303可以是金属片,例如铝合金。导热部303呈管状或环状,套设在第二管部302b外。绝缘管302可以由各种绝缘材料制成,但在一些实施例中具有低的导热性,以避免热量传导至灯头3内部的电源模组上、影响电源模组的性能。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管302为塑料管。
可替代地,导热部303还可以由多个沿第二管部302b周向等距离间隔或者不等距离间隔排列的金属片组成。
灯头3可以设计成具有其他类型的结构或者包含其他组件。请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灯头3除包括绝缘管302外,还包括一导磁金属件9,但不包含前述的导热部。导磁金属件9固设在绝缘管302的内周面上,且因此位于绝缘管302和灯管1之间使得与灯管1沿径向部分重叠。本实施例中,整个导磁金属件9都位于绝缘管302内,热熔胶6涂覆于导磁金属件9的内表面上(导磁金属件9面向灯管1的表面),并与灯管1的外周面粘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粘接面积、提高粘接稳定性,热熔胶6覆盖导磁金属件9的整个内表面。
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LED直管灯于制造时,将灯头3的绝缘管302插设于一外部加热设备中,此一外部加热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一感应线圈11,使得感应线圈11与导磁金属件9沿绝缘管302的径向延伸方向彼此相对或相邻。将感应线圈11通电,感应线圈11通电后形成电磁场,电磁场经过导磁金属件9后转换为电流,使得导磁金属件9发热。来自导磁金属件9的热量被传导至热熔胶6,热熔胶6吸收热量后膨胀并流动,经冷却后使得热熔胶6固化,以实现将灯头3固定于灯管1的目的。感应线圈11主要材质可以为紫铜且由宽度约5mm至约6mm的金属导线所卷曲成的一环状线圈,环状线圈的直径约30mm至约35mm,环状线圈直径稍大于灯头3的外径。由于灯头3的外径相同于灯管1的外径,所以灯头3的外径将取决于灯管1的外径而改变,因而不同型号的灯管可以使用不同直径的感应线圈11。例如,T12灯管的直径为38.1mm,T10灯管的直径为31.8mm,T8灯管的直径为25.4mm,T5灯管的直径为16mm,T4灯管的直径为12.7mm,T2灯管的直径为6.4mm。
进一步地,感应线圈11还可与一功率放大单元搭配使用,藉以将交流电流功率放大约1至2倍。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线圈11最好与绝缘管302同轴,使得能量传递较为均匀。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线圈11与绝缘管302的轴线之间的偏差不超过0.05mm。当粘接完成后,灯头3连同灯管1将被抽离感应线圈11。随后,热熔胶6在吸收热量后会呈现膨胀并流动,随后冷却即会达到固化的效果。一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可被加热达到摄氏约250至约300度,而热熔胶6的加热温度可以达到摄氏约200至约250度。当然,本实用新型热熔胶成份的选用并不限定于此,亦可选用吸收热量后随即固化的成份。
一实施例中,可使感应线圈11固定不动,允许将灯管1和灯头3移动到感应线圈11中,使得热熔胶6被加热后膨胀并流动,并且当再次将灯头3从感应线圈11抽离时经冷却后固化。可选地,可使灯管1和灯头3固定不动,允许将感应线圈11移动成包围灯头3,使得热熔胶6被加热后膨胀并流动,并且当再次将灯头3从感应线圈11抽离时经冷却后固化。一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的外部加热设备可以采用具有复数个感应线圈11的装置,并且在加热处理期间,将外部加热设备相对于灯头3和灯管1移动。以这种方式,当加热完成后,将外部加热设备从灯头3抽离。然而,由于灯管1的长度远大于灯头3的长度,甚或在一些特殊用途中灯管1的长度可达240cm以上,因此在灯管1及灯头3连动的情况下,感应线圈11和灯头3彼此在以如前所述的前后方向进行相对抽入或抽离时,很可能会因为位置的误差而损害灯头3与灯管1的连接固定。
请参照图6,绝缘管302被进一步划分成两部分,即第一管部302d和第二管部302e,该第二管部302e即为剩余部分。为了较好地支撑导磁金属件9,用于支撑导磁金属件9的第一管部302d的内径要大于不具有导磁金属件9的第二管部302e的内径,并于第一管部302d和第二管部302e交接处形成台阶结构。以此方式,导磁金属件9的轴向一端顶靠在台阶结构上,并且使得整个灯头的内表面平齐。另外,导磁金属件9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呈周向排列的片状或管状等,此处将导磁金属件9与绝缘管302同轴地排列。
请参照图8和图9,绝缘管还可被形成为在绝缘管302的内周面上具有向内突伸的支撑部313,使得导磁金属件9在轴向上顶靠在支撑部313的上缘。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313沿绝缘管302的径向的厚度为1mm至2mm之间。绝缘管302还可被形成为在绝缘管302的内周面上具有向内突伸的凸出部310,使得导磁金属件9在径向上顶靠在凸出部310的侧缘,且导磁金属件9的外周面及绝缘管302的内周面之间以一定间隙间隔开。所述凸出部310沿绝缘管302径向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撑部313沿绝缘管302径向的厚度,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是0.2mm至1mm。
如图9所示,凸出部310与支撑部313沿轴向相连,导磁金属件9在轴向上顶靠在支撑部313的上缘同时在径向上顶靠在凸出部310的侧缘,使得至少一部分凸出部310位于导磁金属件9和绝缘管302之间。凸出部310可以沿绝缘管302周向排列成具有环形构造。或者,凸出部310是在绝缘管302的内周面上排列的多个凸块,凸块的排列可以沿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等距离间隔排列或是不等距离间隔排列,只要能够使导磁金属件9的外表面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同时又能具有固持热熔胶6的功能。在其他实施例中,灯头3还可以作成全金属的,此时需要在空心导电针的下部增设一绝缘体,以耐高电压。
请参照图10,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面向绝缘管302的表面具有至少一开口91,开口91的形状为圆形,但不限于圆形,可以例如为椭圆形、方形、星形等,只要能够减少导磁金属件9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但又能实现导磁金属件9的加热热熔胶6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91面积占导磁金属件9面积的约10%至约50%。开口91的排列可以呈周向等距离间隔排列或是不等距离间隔排列。
请参照图11,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面向绝缘管302的表面具有一压痕/浮凸93,压痕/浮凸93可以为从导磁金属件9的内表面向外表面凸起的浮凸,但也可以为从导磁金属件9的外表面向内表面凹下的压痕。压痕/浮凸减小使导磁金属件9的外表面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同时维持热固化热熔胶6的功能。总之,导磁金属件9的表面形状可选自开口、浮凸、压痕及其结合所组成的群组中的一种结构形状,以达到减小使导磁金属件9的外表面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的目的。同时,应当保证导磁金属件9与灯管1稳定粘接,以实现热固化热熔胶6的功能。
请参照图12,一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为一圆形环。请参照图13,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磁金属件9为一非圆形环,例如但不限于椭圆形环。当导磁金属件9为椭圆形环时,椭圆形环的短轴略大于灯管末端区外径,以减小导磁金属件9的外表面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但又能实现热固化热熔胶6的功能。例如,绝缘管302的内周面上具有支撑部313,非圆形环的导磁金属件9设于支撑部313上,因此,可以使导磁金属件9的外周面和绝缘管30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并又能实现固化热熔胶6的功能。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导磁金属件9设置于灯头3的外部,取代如图5中所示的导热部303,藉由电磁感应原理,亦可实现固化热熔胶6的功能。
请参照图2、3、12、13,在一些实施例中,灯头3可设有用于散热的开口304,藉此,让位于灯头内部的电源模组产生的热能够散去而不会造成灯头内部处于高温状态,以避免灯头内部组件的可靠度下降。在一些实施例中,灯头上用于散热的开口为弧形,特别地,灯头上用于散热的开口为三条大小不一的弧线。在一个实施例中,灯头上用于散热的开口为尺寸逐渐变化的三条弧线。进一步地,灯头上用于散热的开口可以为上述形状中的任一个或其任何组合。
在其他实施例中,灯头3中包含有一用于安装电源模组的电源插槽(图未示)。
参照图17,在一个实施例中,灯管1还包括扩散膜13,扩散膜13被涂覆并结合到灯管1的内周面上,LED光源202输出或发出的光线被扩散膜13扩散并且然后穿出灯管1。扩散膜13的排布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灯管1的内周面或外壁上的涂层,或者涂覆于每一个LED光源202表面上的扩散涂层(图中未示出),或者罩在LED光源202外的单独的膜片。
请再次参照图17,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扩散膜13呈片的形式时,其可罩在光源202外,且与光源202不接触。呈片的形式的扩散膜13通常被称为光学扩散片或光学扩散板,通常是将扩散粒子混合到PS聚苯乙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C(聚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中制成的复合材料。当光线透过该复合材料时能够扩散成在宽范围的空间中展开如同从面光源发出光,因此使得从LED直灯管的亮度均匀分布。
在替代实施例中,扩散膜13呈光学扩散涂层的形式,其主要成分可以是碳酸钙、卤磷酸钙以及氧化铝其中之任一种,或其中任何组合。当利用碳酸钙为主要材料搭配适当的溶液形成光学扩散涂层时,将具有绝佳的扩散和透光达到90%以上的效果。另外,呈光学扩散涂层形式的扩散膜13可涂到具有热熔胶6的末端区101的外表面上,以在灯头3和末端区101之间产生增大的摩擦力。与没有任何光学扩散涂层的示例相比,具有扩散膜13的末端区101对于例如防止灯头3从灯管1意外脱落是有益的。
本一个实施例中,呈光学扩散涂层形式的扩散膜13的组成成分包括碳酸钙、磷酸锶(例如CMS-5000,白色粉末)、增稠剂,以及陶瓷活性炭(例如陶瓷活性碳SW-C,无色液体)。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玻璃管的内周面上的这种光学扩散涂层的平均厚度落在约20μm至约30μm之间。采用这种光学扩散涂层的扩散膜13可以具有约90%的透光率。一般而言,扩散膜13的透光率的范围约为85%至96%。另外,这种扩散膜13还能起到电隔离的作用,从而使得当灯管1破裂时,降低用户触电的风险。而且,这种扩散膜13可以提供LED光源202发光的改善的照明分布均匀性,从而能够照到光源202的后方和可挠式电路板的侧缘,避免在灯管1中形成暗区,提升空间的照明舒适感。在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扩散膜的透光率控制在92%至94%之间同时厚度范围为约200μm至约300μm。
在另一实施例中,光学扩散涂层也可以碳酸钙为主材料,混合少量的反射材(如磷酸锶或硫酸钡)、增稠剂,陶瓷活性碳以及去离子水。该混合物涂覆于玻璃灯管的内周面上,涂覆的平均厚度落在约20μm至约30μm之间。漫射现象在微观而言,是光线经颗粒的反射作用。磷酸锶或硫酸钡等反射材的颗粒粒径大小会远大于碳酸钙的粒径。因此,选择在扩散涂层中加入少量的反射材,可有效地增加光线的漫射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用卤磷酸钙或氧化铝为扩散膜13的主要材料。碳酸钙的颗粒的粒径大约落在约2μm至4μm之间,而卤磷酸钙和氧化铝的颗粒的粒径大约分别落在约4μm至6μm之间与1μm至2μm之间。当透光率的要求范围落在85%至92%时,整体以碳酸钙为主要材料的光学扩散涂层涂覆的平均厚度约在约20μm至约30μm,在相同的透光率要求范围(85%至92%)下,而卤磷酸钙为主要材料的光学扩散涂层涂覆的平均厚度会落在约25μm至约35μm,氧化铝为主要材料的光学扩散涂层涂覆的平均厚度会落在10μm至15μm。但是,若透光率需求高达92%以上,则以碳酸钙、卤磷酸钙或氧化铝为主要材料的光学扩散涂层厚度则需更薄。
依灯管1的使用场合和透光率需求,可选择光学扩散涂层的主要材料、对应的形成厚度。需注意的是,扩散膜的透光率越高,使用者看到光源的颗粒感会越显着。
继续参照图17,灯管1的内周面上还设有或结合有反射膜12。反射膜12设于LED光源202周围,且沿周向占用灯管1的部分内周面的面积。如图17所示,反射膜12在LED灯板2两侧沿灯管1周向延伸。LED灯板2基本位于灯管1的中间位置并且位于两个反射膜12之间。当从侧面(图17中X方向)看灯管1时,反射膜12用于阻挡LED光源202,使得不会直接看到LED光源202,从而减少视觉颗粒效应;另一方面,LED光源202发出的光经过反射膜12的反射作用,便于LED直管灯的发散角控制,使得光线更多地朝向未涂有反射膜12的方向照射,使得LED直管灯在提供相同水平的照明性能时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率。
具体地,反射膜12贴设于灯管1的内周面上,并具有构造成容纳LED灯板2的开口12a,开口12a的尺寸应当与LED灯板2一致或者略大于LED灯板2。组装时,先将安装有LED光源202的LED灯板2(或可挠式电路板)设置于灯管1的内周面上,再将反射膜12贴设在灯管内周面,其中反射膜12的开口12a与LED灯板2一一对应,以将LED灯板2暴露在反射膜12之外。
一实施例中,反射膜12的反射率一般至少要大于8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90%以上,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达到95%以上,以最有效。一实施例中,反射膜12沿灯管1的周向延伸长度占据整个灯管1内表面面积的30%至50%。也就是说,沿灯管1的内周面,反射膜12的周向长度与灯管1内周面的周长之间的比例范围为约0.3至0.5。在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反射膜12设置在灯管1沿周向的中部位置,使得LED灯板2两侧反射膜12的两个不同部分或区段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面积。反射膜12的材料可以是PET与一些反射材料诸如磷酸锶或硫酸钡或其任何组合,厚度在约140μm至约350μm之间,或在一些实施例中在150μm至220μm之间以达到更佳效果。如图18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射膜12可以只设于LED灯板2的一侧,沿灯管1的周向设置,同时占据相同比例的灯管1的内表面面积(例如,一侧占15%至25%)。或者,如图19、图20所示,反射膜12可以不开设开口,并且直接将反射膜12贴设或安装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然后再将LED灯板2安装或固定在反射膜12上,使得反射膜12被定位在LED灯板2的一侧或两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各种类型反射膜12与各种类型扩散膜13可以被采用来实现单独反射,单独扩散或同时实现反射及扩散的光学效果。例如,灯管1可以只设置反射膜12,并且灯管1内不设置扩散膜13,如图19、图20以及图21所示。
在其他实施例中,LED灯板2(沿灯管周向)的宽度可以加宽以占据灯管1的内周面的周向区域。由于LED灯板2表面包括油墨材料的电路保护层,而油墨材料具有反射光线的作用,因此在加宽的部位,LED灯板2可以起到如上述反射膜12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LED灯板2沿灯管1周向延伸的长度与所述灯管1内周面的周长之间的比例范围为约0.3至0.5。光源发出的光线会藉由加宽的部位反射使光线更加集中。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玻璃灯管的内周面上,可全部都涂上光学扩散涂层,或者是部分涂上光学扩散涂层(有反射膜12之处不涂),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光学扩散涂层最好都要涂到灯管1的末端区的外表面上,以使得灯头3与灯管1之间的粘接更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选用上述扩散膜、反射膜、其他类型的扩散层片、粘接膜或其任何组合,应用于本实用新型光源所发出光线的光学处理。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LED直管灯还包括粘接剂片4、LED灯板绝缘胶片7和光源胶片8。LED灯板2通过粘接剂片4粘贴于灯管1的内周面上。粘接剂片4可以为硅胶,其形式不限。粘接剂片4可以是图中所示的几短段,或者呈长条状的一段。各种形式的粘接剂片4、各种形式的LED灯板绝缘胶片7和各种形式的光源胶片8可互为组合而构成本实用新型之不同实施例。
绝缘胶片7涂于LED灯板2面向LED光源202的表面上,使得LED灯板2不外露,从而起到将LED灯板2与外界隔离的绝缘作用。涂绝缘胶片7时,在绝缘胶片7上预留出与容纳LED光源202对应的通孔71,使得LED光源202设于通孔71中。绝缘胶片7的组成成分包括乙烯基聚硅氧烷、氢基聚硅氧烷和氧化铝。绝缘胶片7的厚度范围为约100μm至约140μm(微米)。如果绝缘胶片7的厚度小于100μm,则起不到足够的绝缘作用,如果绝缘胶片7的厚度大于140μm,则会造成材料的浪费。
光源胶片8涂于LED光源202的表面,光源胶片8为透明材料,以保证透光率。涂覆至LED光源202表面后,光源胶片8的形状可以为颗粒状、条状或片状。光源胶片8的性能取决于折射率和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胶片8的折射率允许的范围为1.22~1.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光源胶片8的折射率为LED光源202壳体折射率平方根,或者光源胶片8的折射率为LED光源202壳体折射率的平方根的正负15%,则透光率较好。这里的LED光源202的壳体是指容纳并承载LED晶粒(或芯片)的结构。光源胶片8的折射率范围为1.225至1.253。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胶片8允许的厚度范围为1.1mm至1.3mm。如果光源胶片8的厚度小于1.1mm,将会盖不住光源202,效果不佳,如果光源胶片8的厚度大于1.3mm,则会降低透光率,同时还会增加材料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LED光源组装到LED灯板的过程中,先将光源胶片8涂于LED光源202的表面;然后将LED灯板绝缘胶片7涂于LED灯板2上的一侧表面上;再把光源202固定或安装于LED灯板2上;接着将LED灯板2与LED光源202相背的一侧表面通过粘接剂片4粘贴固定于灯管1的内周面;最后再将灯头3固定于灯管1的末端区,同时将LED光源202与电源5电气连接。如图22的实施例中所示,利用可挠式电路板2穿过过渡区103与电源5焊接或者采取传统导线打线的方式相连,然后具有图3或图4或图6所示的结构的灯头3通过图5或图7所示的方式接在强化处理的过渡区103,形成一个完整的LED直管灯。
本实施例中,LED灯板2通过粘接剂片4固定在灯管1的内周面,这样可以增大LED直管灯的发光角度,扩大可视角,使得可视角可以超过330度。通过涂绝缘胶片7和光源胶片8,实现对整个灯板2的绝缘处理,这样,即使灯管1破裂,也不会发生触电事故,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灯管1内周面或外周面上可覆盖有粘接膜(未图示),用于在灯管1破裂后对灯管1的外部和内部进行隔离。本实施例中,将粘接膜涂在灯管1的内周面上。粘接膜的组成成分包括例如端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二甲苯和碳酸钙,其中二甲苯为辅助性材料。当粘接膜涂覆在灯管1内周面并固化或硬化后,二甲苯会挥发掉。二甲苯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粘度,进而控制粘接膜的厚度。
一实施例中,粘接膜的厚度范围优选为约100μm至约140μm。如果粘接膜厚度小于100μm则防爆性能不够,玻璃管因此倾向于破裂或破碎。如果粘接膜厚度大于140μm则会降低透光率,且增加材料成本。如果防爆性能和透光率要求较宽松,则粘接膜的厚度范围也可以放宽至约10μm至约800μm。
一实施例中,由于玻璃灯管1的内周面或外周面涂有粘接膜,在玻璃灯管破碎后,粘接膜会将碎片粘连一起。因此,不会形成贯通灯管内部和外部的通孔,从而防止用户接触到灯管1内部的带电体,以避免发生触电事故。此外,粘接膜还能够扩散光并允许透光,使得提高整支LED直管灯的发光均匀度和透光率。本实施例的粘接膜可以与前述的粘接剂片4、绝缘胶片7和光源胶片8搭配使用,而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实施例。当LED灯板2为可挠式电路板,从而不需要粘接膜。
进一步地,LED灯板2可以是条状铝基板、FR4板或者可挠式电路板中的任意一种。当灯管1为玻璃灯管时,采用刚性的条状铝基板或者FR4板使得当灯管破裂,例如断成两截后,整个灯管仍旧能够保持为直管的状态,这时使用者有可能会认为LED直管灯还可以使用、并去自行安装,容易导致触电事故。用于LED灯板2的柔性基板因为增加了可挠性与易弯曲性,刚性条状铝基板、FR4板或传统3层可挠式板面临到的可挠性与弯曲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得到了改善。在某些实施例中,LED灯板2采用可挠式电路板,这种LED灯板2在灯管1破裂后将不允许破裂的灯管1继续保持为直管状态,以告知使用者LED直管灯已经不能使用,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以下是对用作LED灯板2的可挠式电路板的进一步描述。
请参照图23,在一个实施例中,LED灯板2包括具有以堆叠方式排列的导电线路层2a和介电层2b的可挠式电路板,其中介电层2b与线路层2a的面积相等。LED光源202被设置在线路层2a的一个表面上,介电层2b被设置在线路层2a的与LED光源202相背的另一表面上。线路层2a电气连接至电源5用以让直流电流通过。同时,介电层2b在与线路层2a相背的表面则通过粘接剂片4粘接于灯管1的内周面上。线路层2a可以是金属层,或者布有导线(例如铜线)的电源层。
在另一实施例中,线路层2a和介电层2b的外表面可以包覆一电路保护层,所述电路保护层可以是一种油墨材料,具有阻焊和增加反射的功能。或者,可以省略介电层,并且线路层2a可被直接粘接于灯管的内周面,并且线路层2a的外表面包覆电路保护层。不论线路层2a具有一层结构还是二层结构都可以采用电路保护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保护层也可以在LED灯板2的一侧表面设置,例如仅在具有光源202之一侧设置电路保护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挠式电路板为一层线路层结构2a或为二层结构(一层线路层2a和一层介电层2b),明显比一般的三层柔性基板(二层线路层中夹一层介电层)更具可挠性与易弯曲性,因此,LED灯板2的可挠式电路板可安装在具有特殊造型或非直管灯的灯管1中,并且配合地安装到灯管的内表面。在一些情况下,优选地将可挠式电路板紧贴于灯管1的内表面。此外,可挠式电路板的层数越少,则散热效果越好,并且材料成本越低。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可挠式电路板并不仅限于一层或二层电路板,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挠式电路板包括多层线路层2a与多层介电层2b,介电层2b与线路层2a会依序交错叠置。这些叠置层与设有LED光源202的最上线路层2a的表面相背,并且与电源电气连通。而且,可挠式电路板的长度大于灯管的长度。
请继续参照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LED灯板2上设有若干LED光源202,灯头3内设有电源5,LED光源202与电源5之间通过LED灯板2电气连通。电源5可以为单个集成的单元(即所有电源构件都集成在一个模块单元中),并设于灯管1一端的灯头3中;或者电源5也可以分为两个单独的单元(即所有电源构件被分成两个部分),并将两个单独的单元分别设于灯管两端的灯头3中。如果灯管1仅有一端通过玻璃钢化处理强化时,电源5优先选择为单个集成的单元,并设于灯管1的强化端所对应的灯头3中。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制造电源5。例如,电源5可以为通过对具有高导热的硅胶(例如导热系数≥0.7w/m·k)注塑成型形成的灌封体。这种方式得到的电源具有高绝缘、高散热、外形更规则的优点,以与组件中的其他构件配合。或者,灯头中的电源5也可以为具有直接裸露的或者用传统热缩管包住的部件的印刷电路板。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电源5可为如图23所示以单片印刷电路板搭载电源模组的形式出现,亦可以单个体模块的形式出现。
本实用新型LED直管灯于各实施例的实现以如前所述。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在各个实施例中,对于同一根LED直管灯而言,包括“灯管具有结构强化端部区域”、“LED灯板采用可挠式电路板”、“灯管内周面涂有粘接膜”、“灯管内周面涂有扩散膜”、“光源外罩有扩散膜片”、“灯管内壁涂有反射膜”、“灯头包括导热部”、“灯头包括导磁金属片”、“LED光源具有支架”、“利用电路板构件连接LED灯板和电源”的特征,可以只在实践中单个或一体地应用,使得仅实施一个特征或同时实施若干特征。
此外,关于“灯管具有结构强化端部区域”、“LED灯板采用可挠式电路板”、“灯管内周面涂有粘接膜”、“灯管内周面涂有扩散膜”、“光源外罩有扩散膜片”、“灯管内壁涂有反射膜”、“灯头包括导热部”、“灯头包括导磁金属片”、“LED光源具有支架”、“利用电路板构件(包括长电路板和短电路板)连接LED灯板和电源”、“整流电路”、“滤波电路”、“驱动电路”、“端点转换电路”、“防闪烁电路”、“保护电路”、“模式切换电路”、“过压保护电路”、“镇流侦测电路”、“镇流兼容电路”、“灯丝仿真电路”、“辅助电源模块”等特征中的任一特征,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任何相关技术点及其变型和它们的任何组合。
例如,特征“灯管具有结构强化端部区域”可包括“所述灯管包括主体区和多个末端区,所述末端区与所述主体区之间具有一过渡区,过渡区连接所述主体区和所述末端区,所述过渡区的两端在沿灯管的轴向的剖面图中皆为弧形,所述末端区各套设于一灯头,至少一个所述末端区的外径小于所述主体区的外径,且灯头的外径与所述主体区的外径相等。”
例如,特征“LED灯板采用可挠式电路板”可包括“所述可挠式电路板与所述电源的输出端之间通过导线打线连接或所述可挠式电路板与所述电源的输出端之间焊接。此外,所述可挠式电路板包括一介电层与一线路层的堆栈;可挠式电路板可以在表面涂覆油墨材料的电路保护层,并通过增加沿周向的宽度来实现反射膜的功能。”
例如,特征“灯管内周面涂有扩散膜”可包括“所述扩散涂层的组成成分包括碳酸钙、卤磷酸钙以及氧化铝中或其任何组合,以及增稠剂和陶瓷活性炭。此外,所述扩散膜亦可为扩散膜片且罩在LED光源外。”
例如,特征“灯管内壁涂有反射膜”可包括“所述光源可设置于反射膜上、设置于所述反射膜开口中、或在所述反射膜之侧边。”
例如,特征“灯头包括导热部”可包括“灯头可以包括绝缘管,在导热部的内周面与灯管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其中热熔胶可以填充容置空间的一部分或者填充满容置空间。”特征“灯头包括导磁金属件”可包括“导磁金属件可以是圆形或者非圆形,并可以通过设置开口或压痕/浮凸来减小导磁金属件的外周面与绝缘管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另外,绝缘管内也可以通过设置支撑部、凸出部来加强对导磁金属件的支撑并减小导磁金属件与绝缘管的接触面积。”
例如,特征“LED光源具有支架”可包括“所述光源包括具有凹槽的支架,以及设于所述凹槽中的LED芯片;所述支架具有沿所述灯管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侧壁,以及沿所述灯管宽度方向排布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低于所述第二侧壁。”
也就是说,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作任意的排列组合,并用于LED直管灯的改进,并且仅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并且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许多变型是可能的。

Claims (12)

1.一种LED直管灯,包括灯管,以及设于该灯管内的灯板,所述灯板上设有光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灯管两端的灯头,所述灯头中设有电源,所述光源与所述电源电器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LED直管灯外周面包括扩散层,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穿出所述灯管后通过所述扩散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直管灯还包括反射膜,所述反射膜占用所述灯管的部份内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上开设有与所述灯板对应的开孔,所述灯板设于所述开孔中,以将所述灯板暴露在所述反射膜之外。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上开设的开孔尺寸与所述灯板一致或者略大于所述灯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设于所述反射膜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灯管的周向方向,所述反射膜在所述灯板的一侧或两侧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头包括一绝缘管和套设于该绝缘管上的导热部;
所述绝缘管包括沿灯管的轴向相接的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第二管部的外径小于第一管部的外径,导热部设于第二管部的外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贴设于所述灯管的内周面上;所述反射膜沿所述灯管的周向方向,和所述光源的一侧或两侧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贴设于所述灯管的内周面上,所述反射膜上开设有与所述光源对应的开孔,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开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灯管的周向方向,所述灯板位于所述反射膜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沿所述灯管周向的两侧分别具有所述反射膜,所述灯板沿周向两侧的反射膜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LED直管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包括碳酸钙材料。
CN201720837277.9U 2014-09-28 2015-09-25 Led直管灯 Active CN2073647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07660 2014-09-28
CN2014105076609 2014-09-28
CN2014105088998 2014-09-28
CN201410508899 2014-09-28
CN201410623355 2014-11-06
CN2014106233556 2014-11-06
CN2014107344255 2014-12-05
CN201410734425 2014-12-05
CN2015100759257 2015-02-12
CN201510075925 2015-02-12
CN2015101367968 2015-03-27
CN201510136796 2015-03-27
CN201510259151 2015-05-19
CN2015102591513 2015-05-19
CN201510338027 2015-06-17
CN2015103380276 2015-06-17
CN2015103734923 2015-06-26
CN201510372375 2015-06-26
CN2015103723755 2015-06-26
CN201510373492 2015-06-26
CN201510482944 2015-08-07
CN2015104829441 2015-08-07
CN2015104834755 2015-08-08
CN201510483475 2015-08-08
CN2015105555434 2015-09-02
CN201510555543 2015-09-02
CN201590001018.1 2015-09-25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90001018.1 Division 2014-09-28 2015-09-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64702U true CN207364702U (zh) 2018-05-15

Family

ID=62422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37277.9U Active CN207364702U (zh) 2014-09-28 2015-09-25 Led直管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64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5620U (ja) Led直管ランプ
CN205244880U (zh) Led日光灯
JP5739982B2 (ja) 照明装置
US9618166B2 (en) LED tube lamp
US9611984B2 (en) LED tube lamp
US10190749B2 (en) LED tube lamp
CN204573639U (zh) Led光源及led日光灯
CN105674111A (zh) Led直管灯
CN112197181A (zh) 一种led直管灯
CN105465639A (zh) Led直管灯
CN205606255U (zh) 发光二极管灯管
CN205261404U (zh) Led直管灯
CN205244929U (zh) 直管照明装置
CN207364702U (zh) Led直管灯
CN205424492U (zh) Led直管灯
CN208281841U (zh) 一种led直管灯
CN206320547U (zh) Led直管灯
CN102537724A (zh) 小型led节能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