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05869U - 一种金蝉捕捉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金蝉捕捉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05869U
CN207305869U CN201720992419.9U CN201720992419U CN207305869U CN 207305869 U CN207305869 U CN 207305869U CN 201720992419 U CN201720992419 U CN 201720992419U CN 207305869 U CN207305869 U CN 207305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olden cicada
isolation board
guiding groove
bundling apparatus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924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099241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05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05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05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s For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蝉捕捉器,包括捆绑装置、光滑隔离板、引导槽、捕捉筒、第一卡箍;所述捆绑装置与树体粘接,捆绑装置上部设置光滑隔离板,光滑隔离板设置在树体侧面;所述光滑隔离板之间设置引导槽,引导槽固定在光滑隔离板上;所述引导槽包括首端、末端,首端设有固定勾,固定勾与捆绑装置连接,捕捉筒设置在末端的下方,捕捉筒置于地面上。本实用新型利用幼蝉出土蜕壳时爬树的向上爬行性并且设置爬行通道让幼蝉爬到末端时无法返回,就只能选择掉到收集处,结构简单、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捕捉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金蝉捕捉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捉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金蝉捕捉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蝉,又称金蝉猴,是蝉科昆虫的代表种,成熟若虫俗称知了猴、爬蚱等。它在地下生长三至五年,依靠在树本植物的须根上或周边,依赖于植物须根生产的氧和潮气生长,成熟后,掘洞出土来完成它一生最后的三步,即蜕变、交配、繁殖下一代。由于它是依赖于树根生长,出土后,它就本能地知道树的所在方位,并爬向树,借助于树干和树枝,绝大多数倒挂于树干或枝叶的下面,开始蜕壳变异,如果它没有离开地面,找不到适合它蜕变的场所和晾干翅膀的条件,它是不会蜕变的。虽然,金蝉在地面上也能把壳挣开一条缝,但是,却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的,理由是它必须借助地球的引力和自身的重量,才能完成蜕壳,这就是它要离开地面并爬上树后头上尾下蜕变的原因。另外,刚从壳中挣脱出来的乳白色的蝉毫无运动能力,全身都是软软的,必须借助自然下垂伸开它的双翅。事实证明,金蝉的蜕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身体不能平行于底面;2、尾部下方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才能顺利的完成蜕变。金蝉成虫的蜕变基本上都是在夜间出土,而白天基本没有。白天的天敌太多,金蝉若虫要等到夜幕降临,才会破土而出,爬向树木,完成蜕变。
金蝉的营养价值高并且具有风格独特的良好口感,对人体也能发挥多种滋补药效,因此逐渐成为了饭店餐桌上的佳品,很受消费者的欢迎。人工养殖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人工养殖可以利用树下空间,能够将前期孵化时间缩短,整个养殖过程无需喂食管理、防疫等,不占用劳动力。只是无论是直接在金蝉盛产季节捕捉还是养殖金蝉的收获捕捉,都十分麻烦。
目前,人们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方法捕捉、采收金蝉,即在傍晚,手拿着手电筒或者其他照明工具,到树旁,从上到下寻找金蝉的踪迹。在收获金蝉的季节,人们每天傍晚都借助着照明工具周而复始地捕捉金蝉。这种捕捉和采收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会耗费捕捉者大量的时间,而且捕捉的金蝉质量也难以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金蝉捕捉器,利用幼蝉出土蜕壳时爬树的向上爬行性并且设置爬行通道让幼蝉爬到末端时无法返回,就只能选择掉到收集处,结构简单、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捕捉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金蝉捕捉器,包括捆绑装置、光滑隔离板、引导槽、捕捉筒、第一卡箍;所述捆绑装置与树体粘接,捆绑装置上部设置光滑隔离板,光滑隔离板设置在树体侧面;所述光滑隔离板之间设置引导槽,引导槽固定在光滑隔离板上;所述引导槽包括首端、末端,首端设有固定勾,固定勾与捆绑装置连接,捕捉筒设置在末端的下方,捕捉筒置于地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捆绑装置外部设置有第一卡箍,第一卡箍固定在树体上。
作为优选,所述引导槽为弧形,设置首端、末端和小勾,首端宽度大于末端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引导槽上均间隔设置小勾,首端设置朝上的小勾,末端设置朝下的小勾。
作为优选,所述捆绑装置设置上粘接处和下粘接处。
作为优选,所述捆绑装置呈圆环状,捆绑装置除了两处粘接处外,其余都为光滑面。
作为优选,所述光滑隔离板一侧设置直径为4.2mm的固定孔,第一卡箍穿过固定孔固接。
作为优选,所述捕捉筒底部设置三根圆周分布的扇形立柱,底部呈镂空形式。
作为优选,所述捕捉筒内装有清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计思路源于幼蝉本性,利用幼蝉出土蜕壳时爬树的向上爬行性并且设置爬行通道让幼蝉爬到末端时无法返回,就只能选择掉到收集处完成收集。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捕捉时间,实际收集效果很好,并能保证金蝉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金蝉捕捉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金蝉捕捉器的捆绑装置示意图;
图3是一种金蝉捕捉器的引导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树体;
2-捆绑装置;201-上粘接处;202-下粘接处;
3-光滑隔离板;
4-引导槽;401-首端;402-末端;403-小勾;
5-捕捉筒;
6-第一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捆绑装置2、光滑隔离板3、引导槽4、捕捉筒5、第一卡箍6;所述捆绑装置2与树体1粘接,捆绑装置2上部设置光滑隔离板3,光滑隔离板3设置在树体1侧面;所述光滑隔离板3之间设置引导槽4,引导槽4固定在光滑隔离板3上;所述引导槽4包括首端401、末端402,首端401设有固定勾,固定勾与捆绑装置2连接,捕捉筒5设置在末端402的下方,捕捉筒5置于地面上。
所述捆绑装置2外部设置有第一卡箍6,第一卡箍6固定在树体1上。
所述引导槽4为弧形,设置首端401、末端402和小勾403,首端401宽度大于末端402的宽度。
所述引导槽4上均间隔设置小勾403,首端401设置朝上的小勾403,末端402设置朝下的小勾403。
所述捆绑装置2设置上粘接处201和下粘接处202。
所述捆绑装置2呈圆环状,捆绑装置2除了两处粘接处外,其余都为光滑面。
所述光滑隔离板3一侧设置直径为4.2mm的固定孔,第一卡箍6穿过固定孔固接。
所述捕捉筒5底部设置三根圆周分布的扇形立柱,底部呈镂空形式。可以防止挡住捕捉筒5底部的金蝉出土。
所述捕捉筒5内装有清水。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
本实用新型一种金蝉捕捉器在工作过程中,具体使用时,将捆绑装置2与树体1固定,捆绑装置2用于防止金蝉继续顺着树干往上爬,捆绑装置2的光滑面用于引导金蝉爬向设有爬行轨道的捕捉装置。
捕捉装置包括光滑隔离板3、引导槽4和捕捉筒5,金蝉被光滑隔离板3引导和隔离爬行,光滑隔离板3之间的引导槽4极小,只能容纳一只金蝉爬行进入,光滑的表面引导金蝉顺着引导槽4往前爬,由于在首端401上升段设置的朝上的小勾403和末端402下降段设置的朝下的小勾403,并且设置引导槽4的宽度往前越来越窄,使得金蝉只能往前爬,金蝉在前方无法掉头,只能顺着引导槽4爬出末端402掉到捕捉筒5里面,即完成捕捉金蝉的过程。
本实用新型,设计思路源于幼蝉本性,利用幼蝉出土蜕壳时爬树的向上爬行性并且设置爬行通道让幼蝉爬到末端时无法返回,就只能选择掉到地上摆的小桶完成收集,实际收集效果很好,结构简单、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捕捉时间,并能保证金蝉的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金蝉捕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捆绑装置(2)、光滑隔离板(3)、引导槽(4)、捕捉筒(5)、第一卡箍(6);所述捆绑装置(2)与树体(1)粘接,捆绑装置(2)上部设置光滑隔离板(3),光滑隔离板(3)设置在树体(1)侧面;所述光滑隔离板(3)之间设置引导槽(4),引导槽(4)固定在光滑隔离板(3)上;所述引导槽(4)包括首端(401)、末端(402),首端(401)设有固定勾,固定勾与捆绑装置(2)连接,捕捉筒(5)设置在末端(402)的下方,捕捉筒(5)置于地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蝉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绑装置(2)外部设置有第一卡箍(6),第一卡箍(6)固定在树体(1)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蝉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4)为弧形,设置首端(401)、末端(402)和小勾(403),首端(401)宽度大于末端(402)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蝉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4)上均间隔设置小勾(403),首端(401)设置朝上的小勾(403),末端(402)设置朝下的小勾(40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蝉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绑装置(2)设置上粘接处(201)和下粘接处(20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蝉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绑装置(2)呈圆环状,捆绑装置(2)除了两处粘接处外,其余都为光滑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蝉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滑隔离板(3)一侧设置直径为4.2mm的固定孔,第一卡箍(6)穿过固定孔固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蝉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筒(5)底部设置三根圆周分布的扇形立柱,底部呈镂空形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蝉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筒(5)内装有清水。
CN201720992419.9U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金蝉捕捉器 Active CN207305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92419.9U CN207305869U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金蝉捕捉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92419.9U CN207305869U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金蝉捕捉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05869U true CN207305869U (zh) 2018-05-04

Family

ID=62435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92419.9U Active CN207305869U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金蝉捕捉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0586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5431A (zh) * 2020-08-26 2020-11-20 王轩晨 一种幼蝉捕捉器
CN113475476A (zh) * 2021-07-29 2021-10-0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自动捕捉金蝉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5431A (zh) * 2020-08-26 2020-11-20 王轩晨 一种幼蝉捕捉器
CN111955431B (zh) * 2020-08-26 2022-04-01 王轩晨 一种幼蝉捕捉器
CN113475476A (zh) * 2021-07-29 2021-10-0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自动捕捉金蝉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4601B (zh) 川西亚高山低效云杉人工幼林的改造方法
CN101766102B (zh) 一种苹果郁闭园的三枝靠接的嫁接与树形改形方法
CN103651260A (zh) 一种养殖金蝉的方法
CN206909248U (zh) 一种双层火龙果种植架
CN207305869U (zh) 一种金蝉捕捉器
CN103782868B (zh) 退化梭梭林平茬更新复壮方法
CN106912344A (zh) 梨树的修剪和管理方法
CN210580319U (zh) 果树枝杆整形架
CN204616549U (zh) 藤蔓蔬菜顶端开口式支架
CN103027020A (zh) 一种捕捉金蝉的装置
CN211267867U (zh) 百香果种植架及百香果种植系统
CN102934599B (zh) 移植雪松保形促活修剪方法
Mika Trends in fruit tree training and pruning systems in Europe
CN207201433U (zh) 西番莲栽培装置
CN205584893U (zh) 藤蔓植物攀爬支架
CN212035162U (zh) 一种用于造林初期的小型植物遮阳装置
CN109479572B (zh) 一种用于大棚种植的瓜蒌繁殖架
CN204907188U (zh) 一种采果器
CN209171026U (zh) 冷棚葡萄栽培架
CN208285971U (zh) 一种黄瓜爬蔓装置
CN203105436U (zh) 金蝉诱捕器
CN206629537U (zh) 一种新型的藤蔓蔬菜种植支架
Graz Description and ecology of pterocarpus angolensis in Namibia.
CN205105852U (zh) 一种羊奶果栽培架
CN110521484A (zh) 一种樱桃果树新型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