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50426U - 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50426U
CN207250426U CN201721027673.1U CN201721027673U CN207250426U CN 207250426 U CN207250426 U CN 207250426U CN 201721027673 U CN201721027673 U CN 201721027673U CN 207250426 U CN207250426 U CN 2072504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s
connection sheet
contactor
contact
elastic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2767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振翔
首英
肖体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2767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504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50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504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一种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所述交流接触器的N极接触板与基座的安装槽相配合,所述N极接触板包括竖向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设有弹性部,所述弹性部沿连接片的宽度方向凸出于连接片的第一侧面,并且,所述N极接触板的连接片的宽度与安装槽相对应部分的宽度相当,使得N极接触板依靠弹性部的弹性形变固定在安装槽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通过设有弹性部,实现N极接触板弹性固定在基座的安装槽内,结构简单,便于安装,降低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和可靠性,有效避免安装时基座破损,保障产品的质量。

Description

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
背景技术
交流接触器是主要用于远距离地频繁接通和分断电路的电器,主要由电磁系统、接触系统、灭弧系统和结构件组成。电磁系统一般由线圈、铁芯、反力弹簧等组成。当交流接触器线圈通电后,线圈中流过的电流产生磁场,使磁轭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克服反力弹簧的反作用力,将衔铁吸合,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触头闭合从而接通电源。反之,线圈断电后,通过反力弹簧的作用,衔铁复位,带动各触头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断开电源。
交流接触器的N极接触板,或通过螺钉固定、铆接固定在基座上,安装麻烦,安装效率低;或通过卡板卡接、过盈配合卡接固定在基座上,装配难度大,而且这样容易会使基座出现破裂的现象,返工率高,制造成本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安装效率高且有效避免安装时基座破损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所述交流接触器的N极接触板1与基座2的安装槽20相配合,所述N极接触板1包括竖向的连接片10,所述连接片10上设有弹性部102,所述弹性部102沿连接片10的宽度方向凸出于连接片10的第一侧面100,并且,所述N极接触板1的连接片10的宽度与安装槽20相对应部分的宽度相当,使得N极接触板1依靠弹性部102的弹性形变固定在安装槽20内。
优选地,所述N极接触板1还包括分别连接在连接片10两端的两个限位片11,所述限位片11呈竖向并凸出于连接片10的第一侧面100,所述安装槽20的两个限位壁201分别与两个限位片11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N极接触板1还包括分别与两个限位片11连接的两个安装片12,每个安装片12呈水平连接在与其相对应的限位片11底端的外侧面上,且每个安装片12上设有安装孔120。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102倾斜设置在连接片10的顶端上,所述安装槽20的与第一侧面100相对的侧壁上设有限位钩200,安装时弹性部102的顶端限位在限位钩200的钩内。
优选地,所述连接片10的顶端上设有相间隔的两个凹槽103、以及位于两个凹槽103之间的凸起104,所述弹性部10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弹性部102分别设置在连接片10的两个凹槽103内。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102的顶端与限位片11的顶端平齐,并低于凸起104。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102为方形片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连接片10的第一侧面100和第二侧面101呈一正一反相对设置,连接片10的第二侧面101上设有用于限位和导向的凸包105,所述安装槽20的对应侧壁上设有与凸包105相配合的导向槽202。
优选地,所述凸包10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包105间隔设置在连接片10的第二侧面101上,并且,两个凸包105可容纳在同一个导向槽202内并分别与导向槽202的两个侧壁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凸包105为与连接片10冲压一体成型的方形凸包,并且,所述凸包105的两侧对称设有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通过设有弹性部,实现N极接触板弹性固定在基座的安装槽内,结构简单,便于安装,降低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和可靠性,有效避免安装时基座破损,保障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与基座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N极接触板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N极接触板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N极接触板与基座的装配结构第一种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5中局部结构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N极接触板与基座的装配结构第二种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N极接触板与基座的装配结构第三种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图8中局部结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9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所述交流接触器的N极接触板1与基座2的安装槽20相配合,所述N极接触板1包括竖向的连接片10,所述连接片10上设有弹性部102,所述弹性部102沿连接片10的宽度方向凸出于连接片10的第一侧面100,并且,所述N极接触板1的连接片10的宽度与安装槽20相对应部分的宽度相当,使得N极接触板1依靠弹性部102的弹性形变固定在安装槽20内。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通过设有弹性部,实现N极接触板弹性固定在基座的安装槽内,结构简单,便于安装,降低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和可靠性,有效避免安装时基座破损,保障产品的质量。
如图3-4和图7所示,所述N极接触板1还包括分别连接在连接片10两端的两个限位片11,所述限位片11呈竖向并凸出于连接片10的第一侧面100,所述安装槽20的两个限位壁201分别与两个限位片11相配合;连接片10与两端的两个限位片11垂直连接形成U形结构,安装时,U形结构套在基座2位于两个限位壁201之间的凸出部分上,限位片11贴附在限位壁201上。限位片和限位壁的相配合设置形成N极接触板卡位装配,实现限制N极接触板水平移动,有效避免安装偏移、不牢靠的情况,提高装配稳定性和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N极接触板1各个部分的宽度略宽于安装时安装槽20与N极接触板1各个部分相对应部分的宽度,两个限位片11之间的距离略大于两个限位壁201之间的距离,以便于N极接触板1弹性变形并安装固定在基座2安装槽20内。
此外,所述N极接触板1还包括分别与两个限位片11连接的两个安装片12,每个安装片12呈水平连接在与其相对应的限位片11底端的外侧面上,且每个安装片12上设有安装孔120。如图7所示,安装时,安装片12放置在基座2的安装槽20底壁上。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弹性部102倾斜设置在连接片10的顶端上,所述安装槽20的与第一侧面100相对的侧壁上设有限位钩200,安装时弹性部102的顶端限位在限位钩200的钩内。N极接触板1安装到位时,限位钩200扣住N极接触板1的弹性部102,使N极接触板1无法向上移动,固定于基座2的安装槽20内。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连接片10的顶端上设有相间隔的两个凹槽103、以及位于两个凹槽103之间的凸起104,所述弹性部10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弹性部102分别设置在连接片10的两个凹槽103内。特别地,所述弹性部102的顶端与限位片11的顶端平齐,并低于凸起104。优选地,所述弹性部102为方形片状结构。
如图1-4和图8-9所示,所述连接片10的第一侧面100和第二侧面101呈一正一反相对设置,连接片10的第二侧面101上设有用于限位和导向的凸包105,所述安装槽20的对应侧壁上设有与凸包105相配合的导向槽202。N极接触板1安装时,N极接触板1的凸包105在基座2的导向槽202内沿导向槽202的侧壁滑行。因基座2导向槽202和N极接触板1弹性部102的存在,安装槽20上半部的宽度大于N极接触板1下半部的宽度,N极接触板1可顺利进入安装槽20上半部且位置正确,保证其与安装槽20的侧壁接近平行。N极接触板1安装到位时,凸包105滑出导向槽202,进入安装槽20内,N极接触板1靠凸包105和弹性部102固定在基座2的安装槽20内。
此外,所述凸包10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包105间隔设置在连接片10的第二侧面101上,并且,两个凸包105可容纳在同一个导向槽202内并分别与导向槽202的两个侧壁相配合。两个凸包与一个导向槽的配合设置,结构简单,便于凸包引导进入导向槽,同时提高安装导向的稳定性和限位牢固性。具体地,所述凸包105为与连接片10冲压一体成型的方形凸包,并且,所述凸包105的两侧对称设有斜面。便于生产制造。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接触器的N极接触板(1)与基座(2)的安装槽(20)相配合,所述N极接触板(1)包括竖向的连接片(10),所述连接片(10)上设有弹性部(102),所述弹性部(102)沿连接片(10)的宽度方向凸出于连接片(10)的第一侧面(100),并且,所述N极接触板(1)的连接片(10)的宽度与安装槽(20)相对应部分的宽度相当,使得N极接触板(1)依靠弹性部(102)的弹性形变固定在安装槽(2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接触板(1)还包括分别连接在连接片(10)两端的两个限位片(11),所述限位片(11)呈竖向并凸出于连接片(10)的第一侧面(100),所述安装槽(20)的两个限位壁(201)分别与两个限位片(11)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接触板(1)还包括分别与两个限位片(11)连接的两个安装片(12),每个安装片(12)呈水平连接在与其相对应的限位片(11)底端的外侧面上,且每个安装片(12)上设有安装孔(1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102)倾斜设置在连接片(10)的顶端上,所述安装槽(20)的与第一侧面(100)相对的侧壁上设有限位钩(200),安装时弹性部(102)的顶端限位在限位钩(200)的钩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10)的顶端上设有相间隔的两个凹槽(103)、以及位于两个凹槽(103)之间的凸起(104),所述弹性部(10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弹性部(102)分别设置在连接片(10)的两个凹槽(103)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102)的顶端与限位片(11)的顶端平齐,并低于凸起(104)。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102)为方形片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10)的第一侧面(100)和第二侧面(101)呈一正一反相对设置,连接片(10)的第二侧面(101)上设有用于限位和导向的凸包(105),所述安装槽(20)的对应侧壁上设有与凸包(105)相配合的导向槽(20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10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包(105)间隔设置在连接片(10)的第二侧面(101)上,并且,两个凸包(105)可容纳在同一个导向槽(202)内并分别与导向槽(202)的两个侧壁相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105)为与连接片(10)冲压一体成型的方形凸包,并且,所述凸包(105)的两侧对称设有斜面。
CN201721027673.1U 2017-08-16 2017-08-16 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 Active CN2072504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27673.1U CN207250426U (zh) 2017-08-16 2017-08-16 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27673.1U CN207250426U (zh) 2017-08-16 2017-08-16 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50426U true CN207250426U (zh) 2018-04-17

Family

ID=61880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27673.1U Active CN207250426U (zh) 2017-08-16 2017-08-16 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504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20961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coil terminal
CN207250426U (zh) 交流接触器n极接触板结构
CN208221946U (zh) 便于维护的电动拼接显示屏支架
CN202189732U (zh) 一种接触板采用凸包限位的接触器
WO2024022291A1 (zh) 无线充电座及无线充电装置
CN108551249B (zh) 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和无线电子产品
CN205230958U (zh) 直流操作接触器的电磁铁装置
CN203838977U (zh) 磁力真空开关用标示牌
EP2701164B1 (en) Electromagnet device
CN109036966B (zh) 接触器的连锁结构
CN110634708B (zh) 一种永磁式密封接触器
CN104896614B (zh) 电器盒及空调器
KR101202674B1 (ko) 동작스위치 내장형 직류 전자접촉기
WO2016054980A1 (zh) 拨动式磁生电装置
CN106935443B (zh) 一种带有整流功能的继电器
CN202189704U (zh) 新型控制器
CN207140967U (zh) 用于商用车辆的遥控器组件、遥控器以及遥控器底座
CN108962687B (zh) 一种交流接触器
CN202126980U (zh) 断路器触头部件的固定结构
CN201946509U (zh) 一种带安装板的电磁继电器外壳
CN213093139U (zh) 交流接触器磁系统安装底座
CN208422708U (zh) 开关面板
CN208142049U (zh) 一种开关面板支架
CN205177727U (zh) 中断继电式分布开关
CN203250691U (zh) 一种静铁芯卡合于底座上的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