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03266U - 投掷式灭火弹 - Google Patents

投掷式灭火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03266U
CN207203266U CN201720867825.2U CN201720867825U CN207203266U CN 207203266 U CN207203266 U CN 207203266U CN 201720867825 U CN201720867825 U CN 201720867825U CN 207203266 U CN207203266 U CN 207203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lead
fire
outer barrel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6782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绍文
姜怡明
刘承松
丁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yang Xianglong rhyme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uyang Xianglong Rhyme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uyang Xianglong Rhyme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uyang Xianglong Rhyme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6782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03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03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032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投掷式灭火弹,包括用于封装灭火干粉的外筒以及用于封装触发式爆破机构以使投掷式灭火弹在投掷后被引爆整体破裂并使灭火干粉散布于空气中的爆破内筒机构,外筒具有上封盖和下封盖,灭火干粉填充于外筒与爆破内筒机构之间的封闭空腔内,爆破内筒机构包括用于将爆炸药区设置于外筒中部位置以使爆炸冲击力向四周均匀释放的开包药筒、设于开包药筒上方用于穿设接火引线的引燃套筒、包裹于开包药筒和引燃套筒外的内筒壳体以及用于内筒壳体封口并压紧固定开包药筒和引燃套筒的封口件。可以迅速隔绝空气和掐断火源,从而迅速扑灭火情,适用于各种燃料的火灾险情。可以作为森林、草原、家用、商用、工业的常备灭火器材。

Description

投掷式灭火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整体投掷式消防灭火装置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投掷式灭火弹。
背景技术
经过各种灭火实验及实际应用查验,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灭火材料。单位容积灭火效率是哈龙灭火剂的2-3倍,是普通干粉灭火剂的6-10倍,是七氟丙烷灭火剂的10倍以上,是二氧化碳的15倍。并且对大气污染几乎为零,且无刺激性、无腐蚀性、无毒害、易清理,储存时间可以长达10年。而超细干粉灭火剂的载体一般采用灭火弹。
现有的灭火弹虽然使用方便,威力大,但是如果操作不当,会造成不能引爆而无法达到灭火效果或提前引爆而对周边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投掷式灭火弹,以解决现有的灭火弹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而造成不能引燃或提前爆炸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投掷式灭火弹,包括外筒以及爆破内筒机构,外筒具有上封盖和下封盖,灭火干粉填充于外筒与爆破内筒机构之间的封闭空腔内,爆破内筒机构包括用于将爆炸药区设置于外筒中部位置以使爆炸冲击力向四周均匀释放的开包药筒、设于开包药筒上方用于穿设接火引线的引燃套筒、包裹于开包药筒和引燃套筒外的内筒壳体以及用于内筒壳体封口并压紧固定开包药筒和引燃套筒的封口件。
进一步地,引燃套筒包括用于套设在内筒壳体内腔中进行固定定位的顶端套筒以及用于将开包药筒的外伸接火引线引入并穿设布置接火引线的引线筒,引线筒固定于顶端套筒内腔的中轴线上并沿顶端套筒的中轴线向下延伸;顶端套筒顶面上开设有用于将引线筒引入的接火引线引出和在接火引线引燃过程中进行气体排放以防止产生高压气体迫使接火引线加速引燃的排气孔,引线筒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接火引线穿设定位并在接火引线引燃过程中进行气体流通的穿引孔。
进一步地,开包药筒的外伸接火引线设置有多根,多根接火引线分别从顶端套筒顶面的不同排气孔引出至点火腔;顶端套筒顶面的排气孔连通至引线筒内腔中,和/或顶端套筒顶面的排气孔连通至顶端套筒与引线筒之间的空腔区域。
进一步地,引线筒与顶端套筒之间采用一体制作成型的整体结构,或者引线筒与顶端套筒之间采用焊接、套接、插接、铆接、螺纹连接中的至少一种;引线筒采用一根整体筒状结构,或者引线筒采用多根筒状结构相互拼接而成;引线筒上开设有多个穿引孔,多个穿引孔沿引线筒的轴向和/或周向分布;引线筒上开设的穿引孔采用矩形开孔、五边形开孔、梯形开孔、菱形开孔、椭圆形开孔、圆形开孔或三角形开孔中的一种;引线筒为直筒结构,或者引线筒底端设置为用于将开包药筒多个方向外伸的接火引线同时引入的喇叭口结构。
进一步地,开包药筒包括用于套设在内筒壳体内腔中进行固定定位的药筒壳体、处于药筒壳体内腔底部用于封闭药筒壳体底端开口以促使爆炸冲击力均匀向四周扩散的固引剂封口段、处于药筒壳体内腔中段用于在引燃后均匀向四周施加爆炸冲击力的爆炸药段以及处于药筒壳体内腔上部用于通过内设接火引线以延时引燃爆炸药段并封闭药筒壳体顶端开口以促使爆炸冲击力均匀向四周扩散的延时引燃段。
进一步地,引燃套筒与封口件之间构成点火腔,点火腔内设有机械式拉火结构;机械式拉火结构包括拉火帽、拉火头、拉簧以及拉环,拉火帽固接于点火腔内,拉火头通过拉簧滑动连接于拉火帽内腔,拉火头与火药共同填充于拉火帽内腔中,拉簧穿过拉火帽并穿过封口件,拉环连接在拉簧伸出封口件的外伸端上;拉环外设置有用于防止拉环意外拉出而被触发的防护件。
进一步地,上封盖采用封盖于外筒与爆破内筒机构之间空腔上的环形盖体结构,爆破内筒机构从环形盖体结构中心孔外露,上封盖与外筒之间和/或上封盖与爆破内筒机构之间采用嵌固连接、胶合连接、锚固连接、铆合连接、榫接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上封盖朝向外筒的部分设置成锥形结构,上封盖的转角部位设置为倒角过渡面或弧形过渡面。
进一步地,下封盖朝向外筒的一面设置成台阶形,下封盖第一阶台阶嵌固于外筒内壁面上,下封盖第二阶台阶嵌固于爆破内筒机构的内壁面上并封堵爆破内筒机构的下端开口。
进一步地,下封盖与外筒之间和/或下封盖与爆破内筒机构之间采用一体制作成型的整体结构,或者下封盖与外筒之间和/或下封盖与爆破内筒机构之间采用嵌固连接、胶合连接、锚固连接、铆合连接、榫接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下封盖的转角部位设置为倒角过渡面或弧形过渡面。
进一步地,爆破内筒机构向上延伸构成用于手持和投掷的投掷手柄;或者外筒和/或爆破内筒机构上设有用于手持和投掷的投掷手柄;或者外筒和/或爆破内筒机构上设有用于临时吊挂的临时吊挂件。
进一步地,外筒、爆破内筒机构的外壳、开包药筒的外壳中的至少一个采用高强瓦楞纸斜转粘合形成的筒形结构,筒形结构的壁体上留有斜转筒纹。
进一步地,封口件沉入内筒壳体的筒口内,形成用于容纳物件的容纳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投掷式灭火弹,在下封盖上组合外筒和爆破内筒机构,利用外筒与爆破内筒机构之间的空腔封装用于灭火的灭火干粉,并利用上封盖进行密封;以开包药筒的形式将爆炸药封装于外筒的中部区域,并通过引燃套筒将接火引线从爆炸药向外引出,以便于引燃爆炸药。通过引燃套筒形成接火引线的布设线路,并能够形成引燃爆炸药的多级引燃线路,有效防止无法引燃爆炸药的问题;同时通过引燃套筒形成接火引线燃烧时的充足空间,以保证接火引线的正常延时引燃效果,避免燃烧空间不足以及内压过大使得接火引线加速燃烧而提前引爆爆炸药而带来的风险。爆炸药的径向以多层筒状壁体与筒状壁体间的粉末状灭火干粉充填料为侧壁,爆炸药的轴向以多层封装和封堵层为上下壁体,从而构成将爆炸药包裹于中心且四周包裹均匀的组合结构。当出现火灾时,引燃投掷式灭火弹并投向火源,投掷式灭火弹中心的爆炸药在火源中心被引爆,爆炸冲击力均匀向四周施加,从而引起四周的组合包裹的壁体均匀爆裂,并利用爆炸冲击力迫使灭火干粉向四周均匀扩散且悬停于空气中,灭火干粉密布于空气中迅速阻隔空气,隔绝火源,达到灭火的目的。可以通过调节爆炸药量以及通过调节灭火干粉的径向和轴向的填充量,控制灭火干粉的扩散面积和扩散时间。通过径向以及轴向的多重组合壁体,形成多层的阻隔作用,同时弥散的灭火干粉使得空气密度增加也能够形成爆炸冲击力的阻隔和阻挡,避免中心位置的爆炸药所产生爆炸冲击力对周边环境及人员造成伤害,使用安全。当出现火灾险情时,采用投掷方式直接作用于火源中心,可以采用手投掷也可以采用机械投掷或者采用空投,能够避免靠近火源而出现风险,可以迅速隔绝空气和掐断火源,从而迅速扑灭火情,适用于各种燃料的火灾险情,特别适用于无法靠近的高风险火情以及高压水和消防云梯无法到达的高层火情。可以作为森林、草原、家用、商用、工业的常备灭火器材。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投掷式灭火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引燃套筒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引燃套筒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外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外筒;101、上封盖;102、下封盖;2、爆破内筒机构;201、开包药筒;2011、药筒壳体;2012、固引剂封口段;2013、爆炸药段;2014、延时引燃段;202、引燃套筒;2021、顶端套筒;2022、引线筒;2023、排气孔;2024、穿引孔;203、内筒壳体;204、封口件;205、点火腔;206、机械式拉火结构;2061、拉火帽;2062、拉火头;2063、拉簧;2064、拉环;2065、防护件;3、灭火干粉;4、接火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投掷式灭火弹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引燃套筒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引燃套筒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外筒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投掷式灭火弹,包括用于封装灭火干粉3的外筒1以及用于封装触发式爆破机构以使投掷式灭火弹在投掷后被引爆整体破裂并使灭火干粉3散布于空气中的爆破内筒机构2,外筒1具有上封盖101和下封盖102,灭火干粉3填充于外筒1与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的封闭空腔内,爆破内筒机构2包括用于将爆炸药区设置于外筒1中部位置以使爆炸冲击力向四周均匀释放的开包药筒201、设于开包药筒201上方用于穿设接火引线4的引燃套筒202、包裹于开包药筒201和引燃套筒202外的内筒壳体203以及用于内筒壳体203封口并压紧固定开包药筒201和引燃套筒202的封口件204。本实用新型投掷式灭火弹,在下封盖102上组合外筒1和爆破内筒机构2,利用外筒1与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的空腔封装用于灭火的灭火干粉3,并利用上封盖101进行密封;以开包药筒201的形式将爆炸药封装于外筒1的中部区域,并通过引燃套筒202将接火引线4从爆炸药向外引出,以便于引燃爆炸药。通过引燃套筒202形成接火引线4的布设线路,并能够形成引燃爆炸药的多级引燃线路,有效防止无法引燃爆炸药的问题;同时通过引燃套筒202形成接火引线4燃烧时的充足空间,以保证接火引线4的正常延时引燃效果,避免燃烧空间不足以及内压过大使得接火引线4加速燃烧而提前引爆爆炸药而带来的风险。爆炸药的径向以多层筒状壁体与筒状壁体间的粉末状灭火干粉3充填料为侧壁,爆炸药的轴向以多层封装和封堵层为上下壁体,从而构成将爆炸药包裹于中心且四周包裹均匀的组合结构。当出现火灾时,引燃投掷式灭火弹并投向火源,投掷式灭火弹中心的爆炸药在火源中心被引爆,爆炸冲击力均匀向四周施加,从而引起四周的组合包裹的壁体均匀爆裂,并利用爆炸冲击力迫使灭火干粉3向四周均匀扩散且悬停于空气中,灭火干粉3密布于空气中迅速阻隔空气,隔绝火源,达到灭火的目的。可以通过调节爆炸药量以及通过调节灭火干粉3的径向和轴向的填充量,控制灭火干粉3的扩散面积和扩散时间。通过径向以及轴向的多重组合壁体,形成多层的阻隔作用,同时弥散的灭火干粉3使得空气密度增加也能够形成爆炸冲击力的阻隔和阻挡,避免中心位置的爆炸药所产生爆炸冲击力对周边环境及人员造成伤害,使用安全。当出现火灾险情时,采用投掷方式直接作用于火源中心,可以采用手投掷也可以采用机械投掷或者采用空投,能够避免靠近火源而出现风险,可以迅速隔绝空气和掐断火源,从而迅速扑灭火情,适用于各种燃料的火灾险情,特别适用于无法靠近的高风险火情以及高压水和消防云梯无法到达的高层火情。可以作为森林、草原、家用、商用、工业的常备灭火器材。灭火干粉3采用超细干粉灭火剂。可选地,外筒1和/或爆破内筒机构2的径向截面形状采用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梯形、菱形、矩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中的一种。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引燃套筒202包括用于套设在内筒壳体203内腔中进行固定定位的顶端套筒2021以及用于将开包药筒201的外伸接火引线4引入并穿设布置接火引线4的引线筒2022。引线筒2022固定于顶端套筒2021内腔的中轴线上并沿顶端套筒2021的中轴线向下延伸;顶端套筒2021顶面上开设有用于将引线筒2022引入的接火引线4引出并在接火引线4引燃过程中进行气体排放以防止产生高压气体迫使接火引线4加速引燃的排气孔2023,引线筒2022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接火引线4穿设定位并在接火引线4引燃过程中进行气体流通的穿引孔2024。排气孔2023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部分排气孔2023用于接火引线4的通道,部分排气孔2023仅用于排气,以实现接火引线4引燃过程中的排气,防止内部气压过高造成的接火引线4加速引燃现象。通过不同排气孔2023与不同穿引孔2024相互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接火引线4的布设通道,从而形成多级的接火引线4点燃线路,相互之间不易发生干扰,当一条线路出现问题无法引燃时,其他线路的接火引线4同样可能实现延迟引燃功能,防止投入到火源时无法引爆的问题。可选地,多组接火引线4点燃线路可以设置于同侧,也可以异侧布设,也可以沿周向均匀分布,也可以沿周向间隔布设。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开包药筒201的外伸接火引线4设置有多根。多根接火引线4分别从顶端套筒2021顶面的不同排气孔2023引出至点火腔205。顶端套筒2021顶面的排气孔2023连通至引线筒2022内腔中,和/或顶端套筒2021顶面的排气孔2023连通至顶端套筒2021与引线筒2022之间的空腔区域。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引线筒2022与顶端套筒2021之间采用一体制作成型的整体结构,或者引线筒2022与顶端套筒2021之间采用焊接、套接、插接、铆接、螺纹连接中的至少一种。引线筒2022采用一根整体筒状结构,或者引线筒2022采用多根筒状结构相互拼接而成。引线筒2022上开设有多个穿引孔2024。多个穿引孔2024沿引线筒2022的轴向和/或周向分布。引线筒2022上开设的穿引孔2024采用矩形开孔、五边形开孔、梯形开孔、菱形开孔、椭圆形开孔、圆形开孔或三角形开孔中的一种。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穿引孔2024以方便接火引线4的穿设布置。引线筒2022为直筒结构,或者引线筒2022底端设置为用于将开包药筒201多个方向外伸的接火引线4同时引入的喇叭口结构。引线筒2022采用多根筒状结构相互拼接而成,且具有多组接火引线4线路,使得爆破内筒机构2构成双节固引点火器或多节固引点火器,从而能够保障使用中接火引线4不速燃,确保点火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有足够的抛出时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开包药筒201包括用于套设在内筒壳体203内腔中进行固定定位的药筒壳体2011、处于药筒壳体2011内腔底部用于封闭药筒壳体2011底端开口以促使爆炸冲击力均匀向四周扩散的固引剂封口段2012、处于药筒壳体2011内腔中段用于在引燃后均匀向四周施加爆炸冲击力的爆炸药段2013以及处于药筒壳体2011内腔上部用于通过内设接火引线4以延时引燃爆炸药段2013并封闭药筒壳体2011顶端开口以促使爆炸冲击力均匀向四周扩散的延时引燃段2014。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引燃套筒202与封口件204之间构成点火腔205。点火腔205内设有机械式拉火结构206。机械式拉火结构206包括拉火帽2061、拉火头2062、拉簧2063以及拉环2064。拉火帽2061固接于点火腔205内。拉火头2062通过拉簧2063滑动连接于拉火帽2061内腔。拉火头2062与火药共同填充于拉火帽2061内腔中。拉簧2063穿过拉火帽2061并穿过封口件204。拉环2064连接在拉簧2063伸出封口件204的外伸端上。拉环2064外设置有用于防止拉环2064意外拉出而被触发的防护件2065。可以通过手对拉环2064施力,以激发点燃接火引线4。也可以在航天器上设置专用挂钩,并且将投掷式灭火弹的拉环挂靠在专用挂钩上,将投掷式灭火弹推出航天器时,利用投掷式灭火弹自身重力拉扯拉环从而激发点燃接火引线4,从而实现空投批量投放灭火,适用于大面积火灾使用。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封盖101采用封盖于外筒1与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空腔上的环形盖体结构。爆破内筒机构2从环形盖体结构中心孔外露。上封盖101与外筒1之间和/或上封盖101与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采用嵌固连接、胶合连接、锚固连接、铆合连接、榫接中的至少一种。上封盖101朝向外筒1的部分设置成锥形结构,上封盖101的转角部位设置为倒角过渡面或弧形过渡面。采用倒角过渡面或弧形过渡面能够方便拼装,同时便于过盈配合连接,以提高结构的整机稳定性。下封盖102朝向外筒1的一面设置成台阶形。下封盖102第一阶台阶嵌固于外筒1内壁面上。下封盖102第二阶台阶嵌固于爆破内筒机构2的内壁面上并封堵爆破内筒机构2的下端开口。下封盖102与外筒1之间和/或下封盖102与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采用一体制作成型的整体结构,或者下封盖102与外筒1之间和/或下封盖102与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采用嵌固连接、胶合连接、锚固连接、铆合连接、榫接中的至少一种。下封盖102的转角部位设置为倒角过渡面或弧形过渡面。采用倒角过渡面或弧形过渡面能够方便拼装,同时便于过盈配合连接,以提高结构的整机稳定性。可选地,下封盖102既作为整个投掷式灭火弹的承托底板,也作为封盖灭火干粉3的下封堵件,同时也作为爆破内筒机构2的内筒壳体203安装定位的安装定位机构。可选地,上封盖101呈环状密封于灭火干粉3。可选地,上封盖101与下封盖102将灭火干粉3压紧密实于外筒1与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上封盖101、下封盖102、外筒1以及爆破内筒机构2构成全封闭的密封空间,灭火干粉3充满整个密封空间内。灭火干粉3装满且不泄漏,空间刚好填满,不产生空隙;能够使得爆裂后灭火范围达到最大,灭火效果达到最好。上封盖101和下封盖102采用环保易分解的材料,不产生污染。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爆破内筒机构2向上延伸构成用于手持和投掷的投掷手柄。可选地,外筒1和/或爆破内筒机构2上设有用于手持和投掷的投掷手柄。可选地,外筒1和/或爆破内筒机构2上设有用于临时吊挂的临时吊挂件。可选地,外筒1和/或爆破内筒机构2的外壁面上设有用于临时吊挂的临时挂钩。可以用于吊挂后的远距离抛投,也可以空投。
本实施例中,外筒1、爆破内筒机构2的外壳、开包药筒201的外壳中的至少一个采用高强瓦楞纸斜转粘合形成的筒形结构,筒形结构的壁体上留有斜转筒纹。当投掷式灭火弹受到爆炸药爆炸产生的爆炸冲击力时,各个壳体会沿着斜转筒纹均匀撕裂,从而形成均匀破碎的壳体,避免爆炸冲击力仅沿轴向冲击而无法使壳体破碎。封口件204沉入内筒壳体203的筒口内,形成用于容纳物件的容纳槽。方便隐藏和收纳接火引线4或者机械式拉火结构206的拉环2064,防止在运输、搬运、储藏等过程中拉断或者误激发等问题。
实施时,提供一种投掷式灭火弹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开包药筒201制作;b、壳体制作;c、拼装壳体,充填灭火干粉3;d、装配爆破内筒机构2;e、外表面处理和安全封装后得到投掷式灭火弹。步骤a具体为:选用细度为100目~200目的氯酸钾粉末、细度为100目~240目的镁铝合金粉末以及细度为100目~150目的硫粉,按照质量份配比采用40~65份氯酸钾粉末、20~45份镁铝合金粉末、8~30份硫粉进行机械混合,混合料经过100目的筛网过筛两次至五次,达到均匀混合,在药筒壳体2011底部预定区域内填充固引剂,充填预定量的混合料,混合料接上接火引线4,然后采用黄泥充填密封药筒壳体2011上部开口,并使接火引线4向上外露。可选地,镁铝合金粉末也可以采用银粉替代。按照上述配比制作的爆炸药,在引爆后能够形成瞬时真空,确保灭火干粉的有效覆盖。步骤b具体为:上封盖101和/或下封盖102采用纸浆与淀粉混合依次进行压制、烘干以及防潮防霉处理,外筒1和/或内筒壳体203采用高强瓦楞纸沿斜向卷合胶结形成带斜转筒纹的筒体结构。步骤c具体为:下封盖102封盖并固接于外筒1底部开口上,在外筒1的内腔中轴上插接固定内筒壳体203,在外筒1与内筒壳体203之间充填灭火干粉3,灭火干粉3选用细度为200目~800目的细粉,灭火干粉3充填完毕后封盖固接上封盖101。步骤d具体为:将开包药筒201放入到内筒壳体203内腔中并使开包药筒201进入到底部并与下封盖102接触,将开包药筒201外伸的接火引线4插入引线筒2022并通过引线筒2022外壁面上开设的穿引孔2024进行穿插固定,接火引线4中的主线穿入引线筒2022内腔并通过顶端套筒2021上表面的排气孔2023外伸至点火腔205,接火引线4中的辅线通过引线筒2022与顶端套筒2021之间的排气孔2023外伸并一直延伸至爆破内筒机构2外,点火腔205的主线与封装有拉火头2062和火药的拉火帽2061靠近布设,拉火帽2061固定于点火腔205内,连接于拉火头2062的拉簧2063外伸至爆破内筒机构2外并装有拉环2064。步骤e具体为:对外筒1和/或外伸的爆破内筒机构2的外表面进行装饰,封盖爆破内筒机构2端部的外伸拉环2064以及辅线,得到投掷式灭火弹。
实施时,提供一种投掷式灭火弹:包括:
上封盖101和下封盖102,保持从10米-30米高度自由落体至地面不散体、不开裂、无残缺,组装的成品爆炸后能够完碎,在粉末所覆盖的4平方米~8平方米内最大单体碎片不得超过1平方厘米;该产品所用材料必需具有国家环保认证;产品表面平整光滑,套件总重量不高于160克(±5%);在正常情况下储藏,保证3年以内产品不受潮、不霉变。主要采用纸浆、淀粉、石膏、轻质水泥、黄泥、珍珠岩、泡沫塑料等材料混合压制成型。上封盖101:内孔直径为20mm~200mm,径向尺寸为100mm~500mm,轴向高度为10mm~80mm。下封盖102:内凸台直径为20mm~200mm,内凸台高度为10mm~80mm,径向尺寸为100mm~500mm,轴向高度为10mm~80mm。
内筒壳体203,采用高强瓦楞纸卷成,具有斜转筒纹,采用280g或500g的高强瓦楞纸绕5~10圈(圈数根据爆炸药、灭火干粉、需要的爆破范围选择决定);绕卷采用胶水粘接,保证无气味;粘接完成后晒干,确保不变形、不开胶。斜转筒纹的倾斜角度为10°~60°。内筒壳体203:轴向高度为100mm~500mm,径向外尺寸为20mm~200mm,径向内尺寸为12mm~190mm,封口件204封口后用于隐藏接火引线4或拉环2064的隐藏内槽深度为5mm~15mm。
引燃套筒202,采用白色或灰色的聚丙稀pp料,食品安全级,熔点180℃~200℃;总长度为50mm~300mm,最大外径为12mm~190mm。轴向长度过大时至少分为两段,相邻段之间接口处内端为封闭端,沿轴向插接为一根整体结构。分段长度为40mm~80mm。通过封闭端防止接火引线4在引燃时误燃至其他段的接火引线4,从而保证接火引线4的正常延时引燃效果。漏斗处(喇叭口)开四个小长方形固定引线缺口(穿引孔2024)。顶端套筒2021轴向高度为15mm~100mm,径向尺寸为12mm~190mm,排气孔2023径向尺寸为1mm~5mm。引线筒2022轴向高度为42mm~290mm,径向尺寸为7mm~25mm;喇叭口的最大径向尺寸为14mm~50mm,高度为5mm~20mm。穿引孔2024的最小径向尺寸为2.5mm,最大径向尺寸为10mm。
外筒1,采用高强瓦楞纸卷成,具有斜转筒纹,采用280g或500g的高强瓦楞纸绕5~10圈(圈数根据爆炸药、灭火干粉、需要的爆破范围选择决定);绕卷采用胶水粘接,保证无气味;粘接完成后晒干,确保不变形、不开胶。斜转筒纹的倾斜角度为10°~60°。外筒1轴向高度为100mm~500mm,径向外尺寸为100mm~500mm,径向内尺寸为105mm~490mm。
开包药筒201,点火引线(接火引线4)伸出筒口;引燃药要淋到筒口的点火引线(接火引线4)上,并封住泥口(延时引燃爆炸药段2013),引燃药覆盖厚度为1mm~4mm。药筒壳体2011的轴向高度为50mm~300mm,径向外尺寸为12mm~190mm,径向内尺寸为8mm~180mm。
提供一种投掷式灭火弹的制作方法,包括:
一、火药配方优选地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案:
(1)、采用(质量百分比):KClO3为55%、Mg和Al合金为36%、S为9%。
(2)、采用(质量百分比):KClO3为50%、Mg和Al合金为35%、S为15%。
(3)、采用(质量百分比):KClO3为50%、银粉为20%、S为30%。
二、原材料目数
KClO3为160目,Mg和Al合金为180目,S为100目,超细干粉(灭火干粉)为300目~800目。
注:目数对应原材料颗粒粒度的大小,目数越大,粒度越小。
三、火药生产工艺
1、将火药配方材料单料粉碎;
2、将火药配方材料机械混合;
3、混合料经过100目筛网筛三次;达到混合均匀。
四、双节固引点火器(爆破内筒机构2)部件工艺
1、采用塑料套筒,见图1;
2、引燃套筒202的工艺要求:
(1)采用聚丙烯树脂经高温溶化压形;
(2)机械式拉火结构206:铜拉簧、铜拉火帽安装到点火腔中;
(3)将主引线一端经排气孔插入到铜拉簧中,另一端经漏斗上方开槽处插入,引导进入到漏斗中央;
(4)备用引线由外排气孔进入(留30mm在外),沿漏斗外缘开槽处进入漏斗中央;
(5)主引线为Ф2.0mm,备用引线为Ф1.8mm。
五、开苞药筒制作工艺
1、用280g高强瓦楞纸机械加工成外径28mm、内径24mm、高122mm的直转筒纹圆柱形筒壳;
2、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将细碎黄泥土、固引剂、延时引线和火药等原料,按顺序装入圆柱形筒壳中;
3、在延时引线的露头端用引燃药覆盖;
4、延时引线为Ф2.5mm。
六、手柄筒和外筒制作工艺
1、用280g和500g高强瓦楞纸机械加工而成的斜转筒纹圆柱形筒壳;
2、手柄筒为外径28mm、内径24mm、高279mm,外筒为外径118mm、内径110mm、高172mm。
七、上下底盖制作工艺
1、具体技术参数见上下底盖图样;
2、将新型环保的原辅材料经高温高压蒸煮后压形而成。
八、整体制作工艺
1、将手柄筒与下底盖连接处用射钉固定;
2、将外筒与下底盖连接处用射钉固定;
3、填装超细干粉;
4、将手柄筒一端穿过上底盖,并将上底盖与外筒连接处用射钉固定;
5、将开苞药筒装入手柄筒下端;
6、将双节固引点火器装入手柄筒上端压紧;
7、将圆形拉环与铜拉簧外端连接结实;
8、将不同形状彩色招纸粘贴到外筒、手柄筒、上下底盖外表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投掷式灭火弹,包括外筒(1)以及爆破内筒机构(2),
所述外筒(1)具有上封盖(101)和下封盖(102),
灭火干粉(3)填充于所述外筒(1)与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的封闭空腔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包括用于将爆炸药区设置于所述外筒(1)中部位置以使爆炸冲击力向四周均匀释放的开包药筒(201)、设于所述开包药筒(201)上方用于穿设接火引线(4)的引燃套筒(202)、包裹于所述开包药筒(201)和所述引燃套筒(202)外的内筒壳体(203)以及用于所述内筒壳体(203)封口并压紧固定所述开包药筒(201)和所述引燃套筒(202)的封口件(2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掷式灭火弹,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燃套筒(202)包括用于套设在所述内筒壳体(203)内腔中进行固定定位的顶端套筒(2021)以及用于将所述开包药筒(201)的外伸所述接火引线(4)引入并穿设布置所述接火引线(4)的引线筒(2022),
所述引线筒(2022)固定于所述顶端套筒(2021)内腔的中轴线上并沿所述顶端套筒(2021)的中轴线向下延伸;
所述顶端套筒(2021)顶面上开设有用于将所述引线筒(2022)引入的所述接火引线(4)引出和在所述接火引线(4)引燃过程中进行气体排放以防止产生高压气体迫使所述接火引线(4)加速引燃的排气孔(2023),
所述引线筒(2022)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所述接火引线(4)穿设定位并在所述接火引线(4)引燃过程中进行气体流通的穿引孔(20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掷式灭火弹,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包药筒(201)的外伸所述接火引线(4)设置有多根,多根所述接火引线(4)分别从所述顶端套筒(2021)顶面的不同所述排气孔(2023)引出至点火腔(205);
所述顶端套筒(2021)顶面的所述排气孔(2023)连通至所述引线筒(2022)内腔中,和/或
所述顶端套筒(2021)顶面的所述排气孔(2023)连通至所述顶端套筒(2021)与所述引线筒(2022)之间的空腔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掷式灭火弹,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筒(2022)与所述顶端套筒(2021)之间采用一体制作成型的整体结构,或者所述引线筒(2022)与所述顶端套筒(2021)之间采用焊接、套接、插接、铆接、螺纹连接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引线筒(2022)采用一根整体筒状结构,或者所述引线筒(2022)采用多根筒状结构相互拼接而成;
所述引线筒(2022)上开设有多个穿引孔(2024),多个所述穿引孔(2024)沿所述引线筒(2022)的轴向和/或周向分布;
所述引线筒(2022)上开设的所述穿引孔(2024)采用矩形开孔、五边形开孔、梯形开孔、菱形开孔、椭圆形开孔、圆形开孔或三角形开孔中的一种;
所述引线筒(2022)为直筒结构,或者所述引线筒(2022)底端设置为用于将所述开包药筒(201)多个方向外伸的所述接火引线(4)同时引入的喇叭口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掷式灭火弹,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包药筒(201)包括用于套设在所述内筒壳体(203)内腔中进行固定定位的药筒壳体(2011)、处于所述药筒壳体(2011)内腔底部用于封闭所述药筒壳体(2011)底端开口以促使爆炸冲击力均匀向四周扩散的固引剂封口段(2012)、处于所述药筒壳体(2011)内腔中段用于在引燃后均匀向四周施加爆炸冲击力的爆炸药段(2013)以及处于所述药筒壳体(2011)内腔上部用于通过内设所述接火引线(4)以延时引燃爆炸药段(2013)并封闭所述药筒壳体(2011)顶端开口以促使爆炸冲击力均匀向四周扩散的延时引燃段(2014)。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掷式灭火弹,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燃套筒(202)与所述封口件(204)之间构成点火腔(205),所述点火腔(205)内设有机械式拉火结构(206);
所述机械式拉火结构(206)包括拉火帽(2061)、拉火头(2062)、拉簧(2063)以及拉环(2064),所述拉火帽(2061)固接于所述点火腔(205)内,所述拉火头(2062)通过所述拉簧(2063)滑动连接于所述拉火帽(2061)内腔,所述拉火头(2062)与火药共同填充于所述拉火帽(2061)内腔中,所述拉簧(2063)穿过所述拉火帽(2061)并穿过所述封口件(204),所述拉环(2064)连接在所述拉簧(2063)伸出所述封口件(204)的外伸端上;
所述拉环(2064)外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拉环(2064)意外拉出而被触发的防护件(2065)。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掷式灭火弹,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封盖(101)采用封盖于所述外筒(1)与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空腔上的环形盖体结构,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从环形盖体结构中心孔外露,所述上封盖(101)与所述外筒(1)之间和/或所述上封盖(101)与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采用嵌固连接、胶合连接、锚固连接、铆合连接、榫接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下封盖(102)与所述外筒(1)之间和/或所述下封盖(102)与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采用一体制作成型的整体结构,或者所述下封盖(102)与所述外筒(1)之间和/或所述下封盖(102)与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之间采用嵌固连接、胶合连接、锚固连接、铆合连接、榫接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掷式灭火弹,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封盖(101)朝向所述外筒(1)的部分设置成锥形结构,所述上封盖(101)的转角部位设置为倒角过渡面或弧形过渡面;
所述下封盖(102)朝向所述外筒(1)的一面设置成台阶形,所述下封盖(102)第一阶台阶嵌固于所述外筒(1)内壁面上,所述下封盖(102)第二阶台阶嵌固于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的内壁面上并封堵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的下端开口;
所述下封盖(102)的转角部位设置为倒角过渡面或弧形过渡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掷式灭火弹,其特征在于,
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向上延伸构成用于手持和投掷的投掷手柄;或者
所述外筒(1)和/或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上设有用于手持和投掷的投掷手柄;或者
所述外筒(1)和/或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上设有用于临时吊挂的临时吊挂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掷式灭火弹,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1)、所述爆破内筒机构(2)的外壳、开包药筒(201)的外壳中的至少一个采用高强瓦楞纸斜转粘合形成的筒形结构,筒形结构的壁体上留有斜转筒纹;
所述封口件(204)沉入内筒壳体(203)的筒口内,形成用于容纳物件的容纳槽。
CN201720867825.2U 2017-07-17 2017-07-17 投掷式灭火弹 Active CN207203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67825.2U CN207203266U (zh) 2017-07-17 2017-07-17 投掷式灭火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67825.2U CN207203266U (zh) 2017-07-17 2017-07-17 投掷式灭火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03266U true CN207203266U (zh) 2018-04-10

Family

ID=61813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67825.2U Active CN207203266U (zh) 2017-07-17 2017-07-17 投掷式灭火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0326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0880A (zh) * 2017-07-17 2017-11-07 浏阳祥隆泉韵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投掷式灭火弹及制作方法
CN109603046A (zh) * 2018-11-22 2019-04-12 天津城建大学 一种气爆式干粉灭火球
CN114719679A (zh) * 2022-04-07 2022-07-08 湖南翔为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一种消防弹的发射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0880A (zh) * 2017-07-17 2017-11-07 浏阳祥隆泉韵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投掷式灭火弹及制作方法
CN109603046A (zh) * 2018-11-22 2019-04-12 天津城建大学 一种气爆式干粉灭火球
CN114719679A (zh) * 2022-04-07 2022-07-08 湖南翔为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一种消防弹的发射方法
CN114719679B (zh) * 2022-04-07 2024-04-09 湖南翔为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一种消防弹的发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20880A (zh) 投掷式灭火弹及制作方法
CN207203266U (zh) 投掷式灭火弹
US3911823A (en) Pyrotechnic devices
CN104870263B (zh) 双重点火式气体发生器
JP6937590B2 (ja) ハイブリッドインフレータ、かかるハイブリッドインフレータを備えるエアバッグユニット及び車両の安全システム、並びに衝撃波を形成する方法
CN101529195B (zh) 两舱式气体发生器
US3672301A (en) Cartridge
US2742856A (en) Burster
US1951864A (en) Parachute
CN201262535Y (zh) 灭火炮弹
US20180120067A1 (en) Fireworks aerial display shell and method of use
CN104359351B (zh) 用于发射烟火发射体的燃烧室、发射系统、方法和部件
US20050066837A1 (en) Fireworks artillery shell
NO800516L (no) Ikke-elektrisk forsinkelsesdetonator.
CN204027459U (zh) 一种干粉灭火弹发火延时起爆装置及干粉灭火弹
JP3347499B2 (ja) 爆発装置および消火弾
CN110470185A (zh) 一种空中漂浮双室式礼花弹
CN105333774B (zh) 一种干粉灭火弹发火延时起爆装置及干粉灭火弹
CN109985331B (zh) 森林灭火装置
CN113048847A (zh) 一种基于多点火位的梯度式均匀起爆中心爆管
CN110470184A (zh) 一种空中漂浮字幕图案礼花弹效果件
US3906720A (en) Igniter assembly for rocket motors
US3658005A (en) Fuel-air explosive device
CN209771169U (zh) 空投式消防水囊
CN201285255Y (zh) 柱形小礼花弹烟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Chengsong

Inventor after: Jiang Qiming

Inventor after: Ding Zhigang

Inventor before: Zeng Shaowen

Inventor before: Jiang Yiming

Inventor before: Liu Chengsong

Inventor before: Ding Zhiga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02

Address after: 410300 No. 43, 5 District, Jinsha North Road 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 Plaza, Ji Li office, Liuyang, Changsha, Hunan, China 5

Co-patentee after: Jiang Qiming

Patentee after: Liu Chengsong

Co-patentee after: Ding Zhigang

Address before: 410300 No. 43, 5 District, Jinsha North Road 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 Plaza, Ji Li office, Liuyang, Changsha, Hunan, China 5

Patentee before: Liuyang Xianglong rhyme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Ding Zhigang

Inventor after: Liu Chengsong

Inventor after: Jiang Yiming

Inventor after: Zeng Shaowen

Inventor before: Liu Chengsong

Inventor before: Jiang Qiming

Inventor before: Ding Zhiga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312

Address after: 410300, No. 2, No. 5, 43, fireworks square, Jinsha North Road, Liuyang, Changsha, Hunan

Patentee after: Liuyang Xianglong rhyme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410300, No. 2, No. 5, 43, fireworks square, Jinsha North Road, Liuyang, Changsha, Hunan

Co-patentee before: Jiang Qiming

Patentee before: Liu Chengsong

Co-patentee before: Ding Zhig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