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64793U -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64793U
CN207164793U CN201720729024.XU CN201720729024U CN207164793U CN 207164793 U CN207164793 U CN 207164793U CN 201720729024 U CN201720729024 U CN 201720729024U CN 207164793 U CN207164793 U CN 207164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ynamic
algorithms
dimension code
arithmetic unit
display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2902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涌耀
樊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Wopu Io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Wopu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Wopu Io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Wopu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2902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64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64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64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包括环状保护壳,其上表面与商品的外表面平齐;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包括纵向插入商品内部的圆筒状支架,支架的顶部与保护壳一体式连接,支架的外侧沿周向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前者上下设置指纹传感器和NFC芯片,后者沿周向划分为若干个内嵌RFID芯片的小块,每个小块上分别设置一显示屏,每个显示屏的底端分别设有输入端;以及动态二维码生成单元,包括埋设于商品内部的壳体,所述壳体位于支架的外侧,并与显示屏的位置相适应,壳体的内部设有与各个输入端连接的运算器;其中,指纹传感器和运算器分别与服务器无线通信,服务器还与识别NFC芯片、各个RFID芯片以及动态二维码的手持客户端设备无线通信。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伪标签,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属于防伪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防伪标签是能粘贴和印刷在标的物的表面或标的物外包装上,具有防伪作用的标识,是对那些以欺骗为目的且未经所有权人准许,而进行仿制或复制的活动所采取的自我防护措施。
防伪标签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其防伪特征及识别的方法是防伪标签的灵魂,识别简单和极难仿制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方能称之为有效的防伪,才能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作用。
传统防伪技术可以大体分为两类:材料防伪和数码防伪。材料防伪是最原始的防伪手段,依靠肉眼和经验进行识别防伪,主要包括激光防伪、温变油墨、防伪版文和滴水消失等。数码防伪是在防伪标签上设置一个刮开式或揭开式涂层,涂层内留有一串防伪数码,消费者根据厂家提供的信息通过短信、电话或者上网方式进行查询验证。
但是,上述的防伪标签往往不容易被消费者识别,且极易被不法分子复制,导致产品的仿制和复制现象特别严重,进而扰乱了正当市场的竞争机制,给所有权人和消费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包括:
环状保护壳,其上表面与商品的外表面平齐;
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包括纵向插入商品内部的圆筒状支架,支架的顶部与保护壳一体式连接,支架的外侧沿周向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前者上下设置指纹传感器和NFC芯片,后者沿周向划分为若干个内嵌RFID芯片的小块,每个小块上分别设置一显示屏,每个显示屏的底端分别设有输入端;以及
动态二维码生成单元,包括埋设于商品内部的壳体,所述壳体位于支架的外侧,并与显示屏的位置相适应,壳体的内部设有与各个输入端连接的运算器;
其中,所述指纹传感器和运算器分别与服务器无线通信,所述服务器还与识别NFC芯片、各个RFID芯片以及动态二维码的手持客户端设备无线通信。
优选的,所述保护壳的上表面设有拉环,便于使用者将保护壳向上拉起,从而把支架上设置的指纹传感器、NFC芯片和各个显示屏暴露出来。
优选的,所述保护壳与商品之间通过易碎纸粘结,采用易碎纸双面粘结的方式将保护壳与商品固定在一起,保护壳一旦拉开,易碎纸发生肉眼可见的破损。
优选的,所述保护壳的材质选自PPO、POM、PVB、PC、PMMA、PS、PET、PETG、SAN、MS、MBS、PES、TPX、HEMA、EFP、PVF、EP、PF、AS、BS中的任一种。
优选的,所述支架与商品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薄层,以避免商品运输过程中对指纹传感器和显示屏的撞击磕碰。
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分的表面设有凹陷,指纹传感器与NFC芯片分别固定于该凹陷中,避免了指纹传感器和NFC芯片带来的支架外表面不平整,进而减少了商品运输过程中对显示屏的磨损。
优选的,所述壳体与各个显示屏之间设有套管,其与壳体一体式连接,所述输入端位于各个显示屏的底部,输入端设有连接线,连接线螺旋状穿过套管并连接至运算器,可尽量避免连接线弯折。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套管与显示屏之间有间距,避免套管对显示屏的磨损,并且,套管的开口呈喇叭状,在拉开保护壳,连接线随着支架上升过程中尽量减少套管开口对连接线的磨损。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开关,所述开关与服务器通信,并与运算器连接,手持客户端设备识别的NFC信息和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实时上传至服务器,向开关下达开启指令,运算器开始运算,生成动态二维码并传送至显示屏实时显示,以供手持客户端设备读取识别,手持客户端设备识别的动态二维码信息以及相应的RFID信息也实时上传至服务器,并与前述的NFC信息和指纹信息相匹配,并将该关联信息存储到云数据库,倘若第二人再以相应NFC标记的标签进行防伪识别请求,由于指纹信息不匹配,服务器不会向运算器下达运算指令,显示屏也相应不会显示动态二维码,防伪验证失败,有效防止了防伪标签复制。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内部还设有抗磁干扰装置、控温装置、定位装置、位置信息存储器、警示装置、电源及充电装置(优选为无线充电装置),各个元器件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以避免商品运输过程中对各个元器件的撞击磕碰;具体如下:
控温装置,设定高温和低温两个阈值,控温装置在外界温度高于高温阈值、或低于低温阈值时自动工作,将壳体内元器件的温度控制在高温阈值和低温阈值之前,保障各元器件的寿命;
定位装置和位置信息存储器,能够记录标签的位置变化信息;
警示装置,设定报警事件,当报警事件发生时,警示装置发出机械波或电磁波进行警示。
优选的,所述防伪标签带有固定装置和自毁装置,固定装置用于实现防伪标签与商品的连接,自毁装置在固定装置发生位移或破损时自动启动进而造成以下结果中的至少一种:指纹传感器功能丧失;和/或显示屏功能丧失;和/或运算器功能丧失;和/或保护壳发生人体肉眼可见的破损;和/或显示屏显示标签失效信息。
优选的,所述RFID芯片记载有被事先赋予的标签身份信息(ID),该ID具有唯一性,即每个标签只有唯一对应的ID。
优选的,所述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能够显示动态二维码,避免了静态二维码容易被复制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运算器能够计算动态密码,动态密码转化为动态二维码输出至显示屏上加以显示,计算动态密码的算法与远程认证服务模块相一致。优选为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生成动态密码,时间作为变动因子,以10s-60s作为单位自动生成加密随机数,进一步优选为15s-30s。
进一步优选的,采用SM3杂凑算法与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动态密码: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
进一步优选的,采用SM3杂凑算法与RC4算法组合生成动态密码。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动态密码按照如下一种运算方法或任意多种运算方法的结合方式生成:
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的动态密码生成方法,其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种子文件,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计算动态密码时即以时间数据、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直接从动态密码显示单元输出、或者将动态密码转换成至少一个数字或文字后输出;和/或
基于事件同步机制的动态密码生成方法,其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种子文件,种子文件中记载了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计算动态密码时即以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直接从动态密码显示单元输出、或者将动态密码转换成至少一个数字或文字后输出;和/或
基于挑战/应答机制的动态密码生成方法,其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手持客户端设备、指纹传感器,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然后运算器以第一频随机数和标签ID为计算因子,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动态密码: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直接从动态密码显示单元输出、或者将动态密码转换成至少一个数字或文字后输出。
进一步优选的,采用动态密码基于挑战/应答机制生成,防伪标签中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种子文件,同时动态密码生成过程中需要附加一个能够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手持客户端设备、指纹传感器,动态密码按照以下方法中的一种进行计算:
(1)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标签ID,在运算器接收到第一频随机数的同时,种子文件中增加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并且与第一频随机数无关的第二频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运算器将第一频随机数、第二频随机数、时间数据、标签ID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2)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种子文件中记载了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在运算器接收到第一频随机数的同时,种子文件中增加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并且与第一频随机数无关的第二频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运算器将第一频随机数、第二频随机数、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3)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在运算器接收到第一频随机数的同时,种子文件中增加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并且与第一频随机数无关的第二频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运算器将第一频随机数、第二频随机数、时间数据、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4)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标签ID,运算器根据第一频随机数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第二频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运算器将第一频随机数、第二频随机数、时间数据、标签ID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5)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种子文件中记载了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运算器根据第一频随机数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第二频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运算器将第一频随机数、第二频随机数、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6)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运算器根据第一频随机数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第二频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运算器将第一频随机数、第二频随机数、时间数据、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7)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标签ID,运算器根据第一频随机数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第二频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运算器将第二频随机数、时间数据、标签ID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8)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种子文件中记载了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运算器根据第一频随机数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第二频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运算器将第二频随机数、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9)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运算器根据第一频随机数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第二频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运算器将第二频随机数、时间数据、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优选的,采用动态密码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生成,防伪标签中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种子文件,动态密码按照以下方法中的一种进行计算:
(1)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以时间数据、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生成第一频动态密码;以时间数据、标签ID、随机数、第一频动态密码作为计算因子生成第二频动态密码后,将第二频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2)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以时间数据、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生成第一频动态密码;以时间数据、标签ID、第一频动态密码作为计算因子生成第二频动态密码后,将第二频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优选的,采用动态密码基于事件同步机制生成,防伪标签中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种子文件,动态密码按照以下方法中的一种进行计算:
(1)种子文件中记载了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以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生成第一频动态密码;以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随机数、第一频动态密码作为计算因子生成第二频动态密码后,将第二频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2)种子文件中记载了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以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生成第一频动态密码;以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第一频动态密码作为计算因子生成第二频动态密码后,将第二频动态密码转换成动态二维码后输出。
优选的,建立动态密码与动态二维码之间的对应关系,显示屏显示的动态密码以动态二维码的形式进行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防伪标签采用分散环绕式,整体嵌设于商品内部,有效防止了商品运输过程中对防伪标签各元器件的磕碰损坏。本实用新型采用保护壳保护内部元器件,可以保护显示屏等不受损坏。在纵向插入商品内部的圆筒状支架外侧设置若干个显示屏,每个显示屏显示的动态二维码对应一块RFID芯片,造假难度更大。
2、手持客户端设备识别的NFC信息和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实时上传至服务器;向开关下达开启指令,运算器开始运算,生成动态二维码并传送至显示屏实时显示,以供手持客户端设备读取识别,手持客户端设备识别的RFID信息和动态二维码信息也实时上传至服务器,并与前述的NFC信息和指纹信息相匹配,并将该关联信息存储到云数据库,倘若第二人再以相应NFC标记的标签进行防伪识别请求,由于指纹信息不匹配,服务器不会向运算器下达运算指令,显示屏也相应不会显示动态二维码,防伪验证失败,有效防止了防伪标签复制。
3、本实用新型具有无法被复制,无法被回收,伪造概率低,成本低,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多种商品,伪造成本高等特点。
4、对造假者而言,破解算法仍无法仿制,必须掌握动态密码与动态二维码之间的对应关系才可仿造,有效提高了不法分子的造假难度。
5、动态二维码对应的动态密码可以采用两种或三种、四种计算因子进行加密计算,同时可以采用不同算法的迭代运算,大大增加了防伪性,降低了造假难度。
6、本实用新型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自毁装置结合使用,能够防止标签的复制及回收利用,大大增强标签的防伪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商品,2为保护壳,3为显示屏,4为壳体,5为指纹传感器,6为NFC芯片,7为运算器,8为手持客户端设备,9为服务器,10为拉环,11为支架,12为套管,13为连接线,14为凹陷,15为RFID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应该说明的是,下述说明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其内容进行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包括:环状保护壳2,其上表面与商品1的外表面平齐;
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包括纵向插入商品1内部的圆筒状支架11,支架11的顶部与保护壳2一体式连接,支架11的外侧沿周向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前者上下设置指纹传感器5和NFC芯片6,后者沿周向划分为若干个内嵌RFID芯片15的小块,每个小块上分别设置一显示屏3,每个显示屏3的底端分别设有输入端;以及
动态二维码生成单元,包括埋设于商品1内部的壳体4,壳体4位于支架11的外侧,并与尽量多显示屏3的位置相适应,壳体4的内部设有与各个输入端连接的运算器7;
其中,指纹传感器5和运算器7分别与服务器9无线通信,服务器9还与识别NFC芯片6、各个RFID芯片15以及动态二维码的手持客户端设备8无线通信。
保护壳2的上表面设有拉环10,便于使用者将保护壳2向上拉起,从而把支架11上设置的指纹传感器5、NFC芯片6和各个显示屏3暴露出来。
保护壳2与商品1之间通过易碎纸粘结,采用易碎纸双面粘结的方式将保护壳2与商品9固定在一起,保护壳2一旦拉开,易碎纸发生肉眼可见的破损。
保护壳2的材质为PPO。
支架11与商品1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薄层,以避免商品1运输过程中对指纹传感器5和显示屏3的撞击磕碰。
第一部分的表面设有凹陷14,指纹传感器5与NFC芯片6分别固定于该凹陷14中,避免了指纹传感器5和NFC芯片6带来的支架11外表面不平整,进而减少了商品1运输过程中对显示屏3的磨损。
壳体4与各个显示屏3之间设有套管12,其与壳体4一体式连接,输入端位于各个显示屏3的底部,输入端设有连接线13,连接线13螺旋状穿过套管12并连接至运算器7,可尽量避免连接线13弯折。
套管与显示屏之间有间距,避免套管对显示屏的磨损,并且,套管的开口呈喇叭状,在拉开保护壳,连接线随着支架上升过程中尽量减少套管开口对连接线的磨损。
壳体4内还设有开关,开关与服务器9通信,并与运算器7连接,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NFC信息和指纹传感器5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向开关下达开启指令,运算器7开始运算,生成动态二维码并传送至显示屏3实时显示,以供手持客户端设备8读取识别,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动态二维码信息以及相应的RFID信息也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并与前述的NFC信息和指纹信息相匹配,并将该关联信息存储到云数据库,倘若第二人再以相应NFC标记的标签进行防伪识别请求,由于指纹信息不匹配,服务器9不会向运算器7下达运算指令,显示屏3也相应不会显示动态二维码,防伪验证失败,有效防止了防伪标签复制。
壳体4内还设有开关,开关与服务器9通信,并与运算器7连接,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RFID信息和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NFC信息和指纹传感器5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向开关下达开启指令,运算器7开始运算,生成动态二维码并传送至显示屏3实时显示,以供手持客户端设备8读取识别,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动态二维码信息也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并与前述的指纹信息、RFID信息相匹配,并将该关联信息存储到云数据库,倘若第二人再以该RFID标记的标签进行防伪识别请求,由于指纹信息不匹配,服务器9不会向运算器7下达运算指令,显示屏3也相应不会显示动态二维码,防伪验证失败,有效防止了防伪标签复制。
壳体4的内部还设有抗磁干扰装置、控温装置、定位装置、位置信息存储器、警示装置、电源及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各个元器件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以避免商品运输过程中对各个元器件的撞击磕碰;具体如下:
控温装置,设定高温和低温两个阈值,控温装置在外界温度高于高温阈值、或低于低温阈值时自动工作,将壳体内元器件的温度控制在高温阈值和低温阈值之前,保障各元器件的寿命;
定位装置和位置信息存储器,能够记录标签的位置变化信息;
警示装置,设定报警事件,当报警事件发生时,警示装置发出机械波或电磁波进行警示。
防伪标签带有固定装置和自毁装置,固定装置用于实现防伪标签与商品1的连接,自毁装置在固定装置发生位移或破损时自动启动进而造成以下结果中的至少一种:指纹传感器5功能丧失;和/或显示屏3功能丧失;和/或运算器7功能丧失;和/或保护壳2发生人体肉眼可见的破损;和/或显示屏3显示标签失效信息。
RFID芯片15记载有被事先赋予的标签身份信息(ID),该ID具有唯一性,即每个标签只有唯一对应的ID。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能够显示动态二维码,避免了静态二维码容易被复制的情况。运算器7能够计算动态密码,动态密码转化为动态二维码输出至显示屏3上加以显示,计算动态密码的算法与远程认证服务模块相一致。优选为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生成动态密码,时间作为变动因子,以10s-60s作为单位自动生成加密随机数。
采用SM3杂凑算法与RC4算法组合生成动态密码。
动态密码按照如下一种运算方法生成:
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的动态密码生成方法,其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种子文件,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计算动态密码时即以时间数据、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直接从动态密码显示单元输出、或者将动态密码转换成至少一个数字或文字后输出。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包括:环状保护壳2,其上表面与商品1的外表面平齐;
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包括纵向插入商品1内部的圆筒状支架11,支架11的顶部与保护壳2一体式连接,支架11的外侧沿周向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前者上下设置指纹传感器5和NFC芯片6,后者沿周向划分为若干个内嵌RFID芯片15的小块,每个小块上分别设置一显示屏3,每个显示屏3的底端分别设有输入端;以及
动态二维码生成单元,包括埋设于商品1内部的壳体4,壳体4位于支架11的外侧,并与尽量多显示屏3的位置相适应,壳体4的内部设有与各个输入端连接的运算器7;
其中,指纹传感器5和运算器7分别与服务器9无线通信,服务器9还与识别NFC芯片6、各个RFID芯片15以及动态二维码的手持客户端设备8无线通信。
保护壳2的上表面设有拉环10,便于使用者将保护壳2向上拉起,从而把支架11上设置的指纹传感器5、NFC芯片6和各个显示屏3暴露出来。
保护壳2与商品1之间通过易碎纸粘结,采用易碎纸双面粘结的方式将保护壳2与商品9固定在一起,保护壳2一旦拉开,易碎纸发生肉眼可见的破损。
保护壳2的材质为PMMA。
支架11与商品1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薄层,以避免商品1运输过程中对指纹传感器5和显示屏3的撞击磕碰。
第一部分的表面设有凹陷14,指纹传感器5与NFC芯片6分别固定于该凹陷14中,避免了指纹传感器5和NFC芯片6带来的支架11外表面不平整,进而减少了商品1运输过程中对显示屏3的磨损。
壳体4与各个显示屏3之间设有套管12,其与壳体4一体式连接,输入端位于各个显示屏3的底部,输入端设有连接线13,连接线13螺旋状穿过套管12并连接至运算器7,可尽量避免连接线13弯折。
套管12与显示屏3之间有间距,避免套管12对显示屏3的磨损,并且,套管12的开口呈喇叭状,在拉开保护壳2,连接线13随着支架11上升过程中尽量减少套管12开口对连接线13的磨损。
壳体4内还设有开关,开关与服务器9通信,并与运算器7连接,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NFC信息和指纹传感器5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向开关下达开启指令,运算器7开始运算,生成动态二维码并传送至显示屏3实时显示,以供手持客户端设备8读取识别,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动态二维码信息以及相应的RFID信息也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并与前述的NFC信息和指纹信息相匹配,并将该关联信息存储到云数据库,倘若第二人再以相应NFC标记的标签进行防伪识别请求,由于指纹信息不匹配,服务器9不会向运算器7下达运算指令,显示屏3也相应不会显示动态二维码,防伪验证失败,有效防止了防伪标签复制。
壳体4的内部还设有抗磁干扰装置、控温装置、定位装置、位置信息存储器、警示装置、电源及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各个元器件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以避免商品运输过程中对各个元器件的撞击磕碰;具体如下:
控温装置,设定高温和低温两个阈值,控温装置在外界温度高于高温阈值、或低于低温阈值时自动工作,将壳体内元器件的温度控制在高温阈值和低温阈值之前,保障各元器件的寿命;
定位装置和位置信息存储器,能够记录标签的位置变化信息;
警示装置,设定报警事件,当报警事件发生时,警示装置发出机械波或电磁波进行警示。
防伪标签带有固定装置和自毁装置,固定装置用于实现防伪标签与商品1的连接,自毁装置在固定装置发生位移或破损时自动启动进而造成以下结果中的至少一种:指纹传感器5功能丧失;和/或显示屏3功能丧失;和/或运算器7功能丧失;和/或保护壳2发生人体肉眼可见的破损;和/或显示屏3显示标签失效信息。
RFID芯片15记载有被事先赋予的标签身份信息(ID),该ID具有唯一性,即每个标签只有唯一对应的ID。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能够显示动态二维码,避免了静态二维码容易被复制的情况。运算器7能够计算动态密码,动态密码转化为动态二维码输出至显示屏3上加以显示,计算动态密码的算法与远程认证服务模块相一致。优选为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生成动态密码,时间作为变动因子,以15s-30s作为单位自动生成加密随机数。
采用SM3杂凑算法与RC4算法组合生成动态密码。
动态密码按照如下一种运算方法生成:
基于事件同步机制的动态密码生成方法,其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种子文件,种子文件中记载了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计算动态密码时即以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直接从动态密码显示单元输出、或者将动态密码转换成至少一个数字或文字后输出。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包括:环状保护壳2,其上表面与商品1的外表面平齐;
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包括纵向插入商品1内部的圆筒状支架11,支架11的顶部与保护壳2一体式连接,支架11的外侧沿周向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前者上下设置指纹传感器5和NFC芯片6,后者沿周向划分为若干个内嵌RFID芯片15的小块,每个小块上分别设置一显示屏3,每个显示屏3的底端分别设有输入端;以及
动态二维码生成单元,包括埋设于商品1内部的壳体4,壳体4位于支架11的外侧,并与尽量多显示屏3的位置相适应,壳体4的内部设有与各个输入端连接的运算器7;
其中,指纹传感器5和运算器7分别与服务器9无线通信,服务器9还与识别NFC芯片6、各个RFID芯片15以及动态二维码的手持客户端设备8无线通信。
保护壳2的上表面设有拉环10,便于使用者将保护壳2向上拉起,从而把支架11上设置的指纹传感器5、NFC芯片6和各个显示屏3暴露出来。
保护壳2与商品1之间通过易碎纸粘结,采用易碎纸双面粘结的方式将保护壳2与商品9固定在一起,保护壳2一旦拉开,易碎纸发生肉眼可见的破损。
保护壳2的材质为PETG。
支架11与商品1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薄层,以避免商品1运输过程中对指纹传感器5和显示屏3的撞击磕碰。
第一部分的表面设有凹陷14,指纹传感器5与NFC芯片6分别固定于该凹陷14中,避免了指纹传感器5和NFC芯片6带来的支架11外表面不平整,进而减少了商品1运输过程中对显示屏3的磨损。
壳体4与各个显示屏3之间设有套管12,其与壳体4一体式连接,输入端位于各个显示屏3的底部,输入端设有连接线13,连接线13螺旋状穿过套管12并连接至运算器7,可尽量避免连接线13弯折。
套管12与显示屏3之间有间距,避免套管12对显示屏3的磨损,并且,套管12的开口呈喇叭状,在拉开保护壳2,连接线13随着支架11上升过程中尽量减少套管12开口对连接线13的磨损。
壳体4内还设有开关,开关与服务器9通信,并与运算器7连接,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NFC信息和指纹传感器5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向开关下达开启指令,运算器7开始运算,生成动态二维码并传送至显示屏3实时显示,以供手持客户端设备8读取识别,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动态二维码信息以及相应的RFID信息也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并与前述的NFC信息和指纹信息相匹配,并将该关联信息存储到云数据库,倘若第二人再以相应NFC标记的标签进行防伪识别请求,由于指纹信息不匹配,服务器9不会向运算器7下达运算指令,显示屏3也相应不会显示动态二维码,防伪验证失败,有效防止了防伪标签复制。
壳体4的内部还设有抗磁干扰装置、控温装置、定位装置、位置信息存储器、警示装置、电源及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各个元器件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以避免商品运输过程中对各个元器件的撞击磕碰;具体如下:
控温装置,设定高温和低温两个阈值,控温装置在外界温度高于高温阈值、或低于低温阈值时自动工作,将壳体内元器件的温度控制在高温阈值和低温阈值之前,保障各元器件的寿命;
定位装置和位置信息存储器,能够记录标签的位置变化信息;
警示装置,设定报警事件,当报警事件发生时,警示装置发出机械波或电磁波进行警示。
防伪标签带有固定装置和自毁装置,固定装置用于实现防伪标签与商品1的连接,自毁装置在固定装置发生位移或破损时自动启动进而造成以下结果中的至少一种:指纹传感器5功能丧失;和/或显示屏3功能丧失;和/或运算器7功能丧失;和/或保护壳2发生人体肉眼可见的破损;和/或显示屏3显示标签失效信息。
RFID芯片15记载有被事先赋予的标签身份信息(ID),该ID具有唯一性,即每个标签只有唯一对应的ID。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能够显示动态二维码,避免了静态二维码容易被复制的情况。运算器7能够计算动态密码,动态密码转化为动态二维码输出至显示屏3上加以显示,计算动态密码的算法与远程认证服务模块相一致。优选为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生成动态密码,时间作为变动因子,以10s-60s作为单位自动生成加密随机数。
采用SM3杂凑算法与RC4算法组合生成动态密码。
动态密码按照如下一种运算方法生成:
基于挑战/应答机制的动态密码生成方法,其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手持客户端设备、指纹传感器,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然后运算器以第一频随机数和标签ID为计算因子,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动态密码: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直接从动态密码显示单元输出、或者将动态密码转换成至少一个数字或文字后输出。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包括:环状保护壳2,其上表面与商品1的外表面平齐;
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包括纵向插入商品1内部的圆筒状支架11,支架11的顶部与保护壳2一体式连接,支架11的外侧沿周向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前者上下设置指纹传感器5和NFC芯片6,后者沿周向划分为若干个内嵌RFID芯片15的小块,每个小块上分别设置一显示屏3,每个显示屏3的底端分别设有输入端;以及
动态二维码生成单元,包括埋设于商品1内部的壳体4,壳体4位于支架11的外侧,并与尽量多显示屏3的位置相适应,壳体4的内部设有与各个输入端连接的运算器7;
其中,指纹传感器5和运算器7分别与服务器9无线通信,服务器9还与识别NFC芯片6、各个RFID芯片15以及动态二维码的手持客户端设备8无线通信。
保护壳2的上表面设有拉环10,便于使用者将保护壳2向上拉起,从而把支架11上设置的指纹传感器5、NFC芯片6和各个显示屏3暴露出来。
保护壳2与商品1之间通过易碎纸粘结,采用易碎纸双面粘结的方式将保护壳2与商品9固定在一起,保护壳2一旦拉开,易碎纸发生肉眼可见的破损。
保护壳2的材质为MS。
支架11与商品1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薄层,以避免商品1运输过程中对指纹传感器5和显示屏3的撞击磕碰。
第一部分的表面设有凹陷14,指纹传感器5与NFC芯片6分别固定于该凹陷14中,避免了指纹传感器5和NFC芯片6带来的支架11外表面不平整,进而减少了商品1运输过程中对显示屏3的磨损。
壳体4与各个显示屏3之间设有套管12,其与壳体4一体式连接,输入端位于各个显示屏3的底部,输入端设有连接线13,连接线13螺旋状穿过套管12并连接至运算器7,可尽量避免连接线13弯折。
套管12与显示屏3之间有间距,避免套管12对显示屏3的磨损,并且,套管12的开口呈喇叭状,在拉开保护壳2,连接线13随着支架11上升过程中尽量减少套管12开口对连接线13的磨损。
壳体4内还设有开关,开关与服务器9通信,并与运算器7连接,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NFC信息和指纹传感器5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向开关下达开启指令,运算器7开始运算,生成动态二维码并传送至显示屏3实时显示,以供手持客户端设备8读取识别,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动态二维码信息以及相应的RFID信息也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并与前述的NFC信息和指纹信息相匹配,并将该关联信息存储到云数据库,倘若第二人再以相应NFC标记的标签进行防伪识别请求,由于指纹信息不匹配,服务器9不会向运算器7下达运算指令,显示屏3也相应不会显示动态二维码,防伪验证失败,有效防止了防伪标签复制。
壳体4的内部还设有抗磁干扰装置、控温装置、定位装置、位置信息存储器、警示装置、电源及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各个元器件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以避免商品运输过程中对各个元器件的撞击磕碰;具体如下:
控温装置,设定高温和低温两个阈值,控温装置在外界温度高于高温阈值、或低于低温阈值时自动工作,将壳体内元器件的温度控制在高温阈值和低温阈值之前,保障各元器件的寿命;
定位装置和位置信息存储器,能够记录标签的位置变化信息;
警示装置,设定报警事件,当报警事件发生时,警示装置发出机械波或电磁波进行警示。
防伪标签带有固定装置和自毁装置,固定装置用于实现防伪标签与商品1的连接,自毁装置在固定装置发生位移或破损时自动启动进而造成以下结果中的至少一种:指纹传感器5功能丧失;和/或显示屏3功能丧失;和/或运算器7功能丧失;和/或保护壳2发生人体肉眼可见的破损;和/或显示屏3显示标签失效信息。
RFID芯片15记载有被事先赋予的标签身份信息(ID),该ID具有唯一性,即每个标签只有唯一对应的ID。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能够显示动态二维码,避免了静态二维码容易被复制的情况。运算器7能够计算动态密码,动态密码转化为动态二维码输出至显示屏3上加以显示,计算动态密码的算法与远程认证服务模块相一致。优选为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生成动态密码,时间作为变动因子,以15s-30s作为单位自动生成加密随机数。
采用SM3杂凑算法与RC4算法组合生成动态密码。
动态密码按照如下两种运算方法的结合方式生成:
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的动态密码生成方法,其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种子文件,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计算动态密码时即以时间数据、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直接从动态密码显示单元输出、或者将动态密码转换成至少一个数字或文字后输出;和
基于事件同步机制的动态密码生成方法,其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种子文件,种子文件中记载了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计算动态密码时即以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直接从动态密码显示单元输出、或者将动态密码转换成至少一个数字或文字后输出。
实施例5: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包括:环状保护壳2,其上表面与商品1的外表面平齐;
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包括纵向插入商品1内部的圆筒状支架11,支架11的顶部与保护壳2一体式连接,支架11的外侧沿周向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前者上下设置指纹传感器5和NFC芯片6,后者沿周向划分为若干个内嵌RFID芯片15的小块,每个小块上分别设置一显示屏3,每个显示屏3的底端分别设有输入端;以及
动态二维码生成单元,包括埋设于商品1内部的壳体4,壳体4位于支架11的外侧,并与尽量多显示屏3的位置相适应,壳体4的内部设有与各个输入端连接的运算器7;
其中,指纹传感器5和运算器7分别与服务器9无线通信,服务器9还与识别NFC芯片6、各个RFID芯片15以及动态二维码的手持客户端设备8无线通信。
保护壳2的上表面设有拉环10,便于使用者将保护壳2向上拉起,从而把支架11上设置的指纹传感器5、NFC芯片6和各个显示屏3暴露出来。
保护壳2与商品1之间通过易碎纸粘结,采用易碎纸双面粘结的方式将保护壳2与商品9固定在一起,保护壳2一旦拉开,易碎纸发生肉眼可见的破损。
保护壳2的材质为PVF。
支架11与商品1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薄层,以避免商品1运输过程中对指纹传感器5和显示屏3的撞击磕碰。
第一部分的表面设有凹陷14,指纹传感器5与NFC芯片6分别固定于该凹陷14中,避免了指纹传感器5和NFC芯片6带来的支架11外表面不平整,进而减少了商品1运输过程中对显示屏3的磨损。
壳体4与各个显示屏3之间设有套管12,其与壳体4一体式连接,输入端位于各个显示屏3的底部,输入端设有连接线13,连接线13螺旋状穿过套管12并连接至运算器7,可尽量避免连接线13弯折。
套管12与显示屏3之间有间距,避免套管12对显示屏3的磨损,并且,套管12的开口呈喇叭状,在拉开保护壳2,连接线13随着支架11上升过程中尽量减少套管12开口对连接线13的磨损。
壳体4内还设有开关,开关与服务器9通信,并与运算器7连接,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NFC信息和指纹传感器5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向开关下达开启指令,运算器7开始运算,生成动态二维码并传送至显示屏3实时显示,以供手持客户端设备8读取识别,手持客户端设备8识别的动态二维码信息以及相应的RFID信息也实时上传至服务器9,并与前述的NFC信息和指纹信息相匹配,并将该关联信息存储到云数据库,倘若第二人再以相应NFC标记的标签进行防伪识别请求,由于指纹信息不匹配,服务器9不会向运算器7下达运算指令,显示屏3也相应不会显示动态二维码,防伪验证失败,有效防止了防伪标签复制。
壳体4的内部还设有抗磁干扰装置、控温装置、定位装置、位置信息存储器、警示装置、电源及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各个元器件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以避免商品运输过程中对各个元器件的撞击磕碰;具体如下:
控温装置,设定高温和低温两个阈值,控温装置在外界温度高于高温阈值、或低于低温阈值时自动工作,将壳体内元器件的温度控制在高温阈值和低温阈值之前,保障各元器件的寿命;
定位装置和位置信息存储器,能够记录标签的位置变化信息;
警示装置,设定报警事件,当报警事件发生时,警示装置发出机械波或电磁波进行警示。
防伪标签带有固定装置和自毁装置,固定装置用于实现防伪标签与商品1的连接,自毁装置在固定装置发生位移或破损时自动启动进而造成以下结果中的至少一种:指纹传感器5功能丧失;和/或显示屏3功能丧失;和/或运算器7功能丧失;和/或保护壳2发生人体肉眼可见的破损;和/或显示屏3显示标签失效信息。
RFID芯片15记载有被事先赋予的标签身份信息(ID),该ID具有唯一性,即每个标签只有唯一对应的ID。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能够显示动态二维码,避免了静态二维码容易被复制的情况。运算器7能够计算动态密码,动态密码转化为动态二维码输出至显示屏3上加以显示,计算动态密码的算法与远程认证服务模块相一致。优选为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生成动态密码,时间作为变动因子,以15s-30s作为单位自动生成加密随机数。
采用SM3杂凑算法与RC4算法组合生成动态密码。
动态密码按照如下三种运算方法的结合方式生成:
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的动态密码生成方法,其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种子文件,种子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计算动态密码时即以时间数据、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直接从动态密码显示单元输出、或者将动态密码转换成至少一个数字或文字后输出;和
基于事件同步机制的动态密码生成方法,其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种子文件,种子文件中记载了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计算动态密码时即以运算器触发次数、标签ID、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利用计算因子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直接从动态密码显示单元输出、或者将动态密码转换成至少一个数字或文字后输出;和
基于挑战/应答机制的动态密码生成方法,其包含一个关联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和防伪标签的手持客户端设备、指纹传感器,手持客户端设备在识别标签ID,并将其与指纹传感器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匹配后,接收到远程认证服务模块发送的第一频随机数,并将第一频随机数发送到运算器,然后运算器以第一频随机数和标签ID为计算因子,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算法生成动态密码: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生成动态密码后,将动态密码直接从动态密码显示单元输出、或者将动态密码转换成至少一个数字或文字后输出。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状保护壳,其上表面与商品的外表面平齐;
动态二维码显示单元,包括纵向插入商品内部的圆筒状支架,支架的顶部与保护壳一体式连接,支架的外侧沿周向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前者上下设置指纹传感器和NFC芯片,后者沿周向划分为若干个内嵌RFID芯片的小块,每个小块上分别设置一显示屏,每个显示屏的底端分别设有输入端;以及
动态二维码生成单元,包括埋设于商品内部的壳体,所述壳体位于支架的外侧,并与显示屏的位置相适应,壳体的内部设有与各个输入端连接的运算器;
其中,所述指纹传感器和运算器分别与服务器无线通信,所述服务器还与识别NFC芯片、各个RFID芯片以及动态二维码的手持客户端设备无线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绕式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的上表面设有拉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绕式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与商品之间通过易碎纸粘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绕式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与商品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薄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绕式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表面设有凹陷,指纹传感器和NFC芯片分别固定于该凹陷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绕式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开关,所述开关与服务器通信,并与运算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绕式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部还设有抗磁干扰装置、控温装置、定位装置、位置信息存储器、警示装置、电源及充电装置,各个元器件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绕式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标签带有固定装置和自毁装置。
CN201720729024.XU 2017-06-22 2017-06-22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 Active CN207164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29024.XU CN207164793U (zh) 2017-06-22 2017-06-22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29024.XU CN207164793U (zh) 2017-06-22 2017-06-22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64793U true CN207164793U (zh) 2018-03-30

Family

ID=61711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29024.XU Active CN207164793U (zh) 2017-06-22 2017-06-22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647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4746B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产品溯源系统
CN109726780B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包装材料验证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062466A (zh) 互联网应用中的身份证信息防篡改防伪造的系统和方法
CN107822208A (zh) 电子烟及电子烟激活系统
CN103020697A (zh) 智能卡及其通信方法
CN105959119A (zh) 随机加密物理信息区块链防伪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3530785A (zh) 一种基于nfc功能的双重防伪系统与方法
CN206849030U (zh) 一种嵌入式动态条形码防伪标签
CN109117611A (zh) 一种基于动态条形码的内嵌式防伪标签
CN207541639U (zh) 一种基于纹理图像特征和二维码识别的防伪系统
CN103226771A (zh) Nfc指纹手机和电子标签结合式物品身份验证及防伪系统
CN205015906U (zh) 电子证件防伪验证系统
CN107657199A (zh) 行动装置、验证装置及其验证方法
CN206849078U (zh) 一种基于动态条形码的内嵌式防伪标签
CN207164793U (zh)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
CN206849069U (zh)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旋转式防伪标签
CN207164791U (zh) 一种基于动态条形码的分散抽拉式防伪标签
CN206849077U (zh)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环绕式防伪标签
CN206849079U (zh) 一种基于动态条形码的扣帽式防伪标签帽式防伪标签
CN206849067U (zh)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嵌入式防伪标签
CN207473631U (zh) 一种基于纹理图像特征和条形码识别的防伪系统
CN207164792U (zh)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旋转式防伪标签
CN109117925A (zh) 一种基于动态二维码的分散环绕式防伪标签
CN207165100U (zh) 一种基于动态条形码的抽拉式防伪标签
CN105590219A (zh) 基于彩色立体涂层的防伪系统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