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18488U - 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18488U
CN207118488U CN201721158539.5U CN201721158539U CN207118488U CN 207118488 U CN207118488 U CN 207118488U CN 201721158539 U CN201721158539 U CN 201721158539U CN 207118488 U CN207118488 U CN 207118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gger
tread
planting groove
interior
symbio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585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伟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HU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
Original Assignee
LISHU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SHU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 filed Critical LISHU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
Priority to CN20172115853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18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18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184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8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r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包括顶罩、外撑柱、内撑柱、梯面、薄膜、防虫网、太阳能发电膜、钢丝网、种植槽框架、灌溉管和防水布,所述内撑柱同轴设置在外撑柱的内侧,内撑柱和外撑柱之间连接有梯面,该梯面为等速螺旋线结构,所述内撑柱和外撑柱的顶部连接顶罩,所述顶罩、外撑柱、内撑柱和梯面构成的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本体外罩有防虫网或覆膜。本实用通过螺旋式结构提升鱼植共生构建的面积,使得其产量剧增的同时不会占用太多面积,同时能够科学合理的分布种植环境,使得作物共生,鱼植共生。同时本实用结构简单,远离方便输送,适合各种地形上建造,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
背景技术
鱼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Aquaculture)与水耕栽培(Hydroponics)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随着鱼的排泄物积累,水体的氨氮增加,毒性逐步增大。而在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水被输送到水培栽培系统,由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然后被硝化细菌分解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直接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鱼菜共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更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最有效方法。
但是现有的鱼菜共生需要很大的面积去搭建设备,且构建的面积直接影响产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包括顶罩、外撑柱、内撑柱、梯面、薄膜、防虫网、太阳能发电膜、钢丝网、种植槽框架、灌溉管和防水布,所述内撑柱同轴设置在外撑柱的内侧,内撑柱和外撑柱之间连接有梯面,该梯面为等速螺旋线结构,所述内撑柱和外撑柱的顶部连接顶罩,所述顶罩、外撑柱、内撑柱和梯面构成的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本体外罩有防虫网或覆膜,同时顶罩上连接有一层薄膜或太阳能发电膜,所述梯面为钢丝网结构,梯面表面沿着其螺旋防线平行固定安装多排种植槽框架,种植槽框架的侧壁固定连接板材以构成种植槽,种植槽内铺设防水布,种植槽内填充栽培陶粒基质并铺设灌溉管,灌溉管顺种植槽中线作螺旋线式铺设;所述内撑柱的内侧设置蓄水池,该蓄水池可直接利用内撑柱的钢构网架作为支撑,内撑柱的内侧壁上连接铁丝网,铁丝网围成后水体围栏后直接于水体围栏内铺设防水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种植槽上的灌溉管均通过结构接入灌溉主管的输出端,灌溉主管的输入端连接动力水泵的输出端,动力水泵的输入端设置在蓄水池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动力水泵在山地无电网情况下选择太阳能水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种植槽的底部均通过管道连接诶回流管的一端,回流管的另一端对应设置在蓄水池的养殖水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撑柱、内撑柱、梯面和顶罩均由多个等长的热镀锌管拼接构成,具体拼接时以一个三角形为一个单位形成网状结构,多个热镀锌管在相交位置开设供螺杆一端穿插的同轴通孔,螺杆的一端与螺帽螺纹连接,螺帽和相邻的热镀锌管之间设置垫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铁丝网选用丝径2.5—6.0mm的钢丝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种植槽框架按照宽为0.6米,深为0.4米,而宽6米的梯面作四排布局安装种植槽框架,排间距为2米,两边侧的种植槽紧贴内外梯柱布设。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灌溉管选用25#PVC管或者软质胶管,铺设完毕灌溉管后,灌溉管的表面上按照间距0.6米打孔,孔径为4-6毫米,作为灌溉出水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通过螺旋式结构提升鱼植共生构建的面积,使得其产量剧增的同时不会占用太多面积,同时能够科学合理的分布种植环境,使得作物共生,鱼植共生。
同时本实用结构简单,远离方便输送,适合各种地形上建造,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等速螺旋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顶罩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外撑柱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内撑柱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梯面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热镀锌管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种植槽框架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灌溉管铺设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蓄水池铺设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动力灌溉主管、动力水泵和回流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应用的效果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包括等速螺旋线结构1、顶罩2、外撑柱3、内撑柱4、梯面5、螺杆6、垫片7、螺帽8、薄膜9、防虫网10、太阳能发电膜11、钢丝网12、种植槽框架13、陶粒基质14、灌溉管15、铁丝网16、防水布17、灌溉主管18、动力水泵19、回流管20,所述内撑柱4同轴设置在外撑柱3的内侧,内撑柱4和外撑柱3之间连接有梯面5,该梯面5为等速螺旋线结构1,以便于操作人员上下进行动植物的养护和采摘,所述内撑柱4和外撑柱3的顶部连接顶罩2,顶罩2可以为漏斗状,以便于收集雨水。
所述外撑柱3、内撑柱4、梯面5和顶罩2均由多个等长的热镀锌管拼接构成,具体拼接时以一个三角形为一个单位形成网状结构,多个热镀锌管在相交位置开设供螺杆6一端穿插的同轴通孔,螺杆6的一端与螺帽8螺纹连接,螺帽8和相邻的热镀锌管之间设置垫片7,所述热镀锌管选择20-25#热镀锌管,管壁厚为1.7-2.0mm,采用冲床冲压的方式加工,加工的精度即每根管材的长度以孔中距计,确保误差控制在0.5-1mm范围,冲压的孔径为8.8mm。
所述顶罩2、外撑柱3、内撑柱4和梯面5构成的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本体外罩有防虫网10或覆膜,寒季覆膜保温,高温季节换覆防虫网通风,同时顶罩2上连接有一层薄膜9或太阳能发电膜11,同时顶罩2也可以同时安装薄膜9和太阳能发电膜11。
所述梯面5为钢丝网12结构,梯面5表面沿着其螺旋防线平行固定安装多排种植槽框架13,利用扎丝把铁丝网紧固于梯面钢架或者作点焊固定,通常铁丝网选用丝径2.5—6.0mm的钢丝网,达到建成后管理人员可行走的承重效果。种植槽框架13的侧壁固定连接板材以构成种植槽,种植槽采用板材建设,种植槽框架13按照宽为0.6米,深为0.4米规格建造,种植槽的间距以定植的行距为确定,宽6米的梯面作四排布局,排间距为2米,两边侧的种植槽紧贴内外梯柱布设。种植槽内填充栽培陶粒基质14并铺设灌溉管15。制作好种植槽后,于槽内铺设防水布,做到不渗漏为准,铺好防水布后即可填充陶粒基质14,填充深度约为0.35米。并于基质表面顺槽中线作灌溉管15的螺旋线式铺设,灌溉管15选用25#PVC管或者软质胶管,铺设完毕灌溉管后,用手电钻于灌溉管线上按照间距0.6米打孔,孔径为4-6毫米,作为灌溉出水孔。
所述内撑柱4的内侧设置蓄水池,用于养殖水产,该蓄水池可直接利用内撑柱4的钢构网架作为支撑,内撑柱4的内侧壁上连接铁丝网16(铁丝网16的宽为1.2-1.5米),铁丝网16围成后水体围栏后直接于水体围栏内铺设防水布17即可,水体围栏的高度决定蓄水深度,围网宽可以因实际需要而定。
所述种植槽上的灌溉管15均通过结构接入灌溉主管18的输出端,灌溉主管18的输入端连接动力水泵19的输出端,动力水泵19的输入端设置在蓄水池内,所述动力水泵19在山地无电网情况下可以选择太阳能水泵,如有外源电网供给可直接连接普通水泵即可。
所述种植槽的底部均通过管道连接诶回流管20的一端,回流管20的另一端对应设置在蓄水池的养殖水体内,由动力水泵19产生动力经由灌溉管15进行种植槽的均匀滴灌,经由基质滤化回流到种植槽底处的灌溉水统一接入回流管20回液至中心处的养殖水体,形成闭锁循环,水泵的启闭可以用定时器循环灌溉。
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鱼苗放养及栽培,该系统拟计划养殖罗非鱼、鲫鱼及鲤鱼,购买上述品种的夏花(规格体长约为2.6~3.3厘米)鱼苗,以每立方米80-200尾密度放养,放养前先用3-5%食盐溶液浸法鱼种5-10分钟,并且把握好水温,温差不宜超过3℃。该系统栽培的品种,以无花果、火龙果、番茄、黄瓜、叶菜等进行套种混种与间种为主。四畦种植槽的内外两畦用于多年生的无花果与火龙果种植,中间两畦用于番茄黄瓜等长周期作物栽培,并且结合短周期的叶菜套种混种,实行多年生果树、长周期瓜果、短周期叶菜结合栽培,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及鱼与植物的平衡生长。其中果树种植间距一般控制在1.2-2米之间,瓜果间距一般0.6-1.2米之间,叶菜可以灵活定植。
本实用的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管理,随着鱼苗的生长,耗氧量日益提高,需对养殖水体增设曝气式增氧泵,控制溶氧5ppm以上。随着栽培植物水份的蒸发损耗,需定期观察养殖池水位变化,过低时得注入新水补充,如遇较大的降雨量,顶罩部份收集的雨水过多,得注意外排,在水体最高水位处设溢出口外排。栽培的植物需每隔3-4个月于陶粒基质表面撒施海带粉(饲料级)或麦饭石粉,以补充微量与微微元素的不足。平常还需定期检查灌溉管的出水孔,如遇堵塞得及时清理堵塞物,让灌溉水均匀渗灌。
通过上述设计,314平方米的平面空间创造出1320平方米的梯面表面积及50.24立方米(以蓄水1米计)养殖水体。创造了种植槽线总长为880米,是传统平面式耕作的3-5倍生产效率。特别适合耕地受限的环境下构建立体耕作空间,实现高效生产。该系统预计可年产鱼1256公斤,年产水果与瓜果4400公斤,是普通平面耕作的数倍效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8)

1.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包括顶罩(2)、外撑柱(3)、内撑柱(4)、梯面(5)、薄膜(9)、防虫网(10)、太阳能发电膜(11)、钢丝网(12)、种植槽框架(13)、灌溉管(15)和防水布(17),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撑柱(4)同轴设置在外撑柱(3)的内侧,内撑柱(4)和外撑柱(3)之间连接有梯面(5),该梯面(5)为等速螺旋线结构(1),所述内撑柱(4)和外撑柱(3)的顶部连接顶罩(2),所述顶罩(2)、外撑柱(3)、内撑柱(4)和梯面(5)构成的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本体外罩有防虫网(10)或覆膜,同时顶罩(2)上连接有一层薄膜(9)或太阳能发电膜(11),所述梯面(5)为钢丝网(12)结构,梯面(5)表面沿着其螺旋防线平行固定安装多排种植槽框架(13),种植槽框架(13)的侧壁固定连接板材以构成种植槽,种植槽内铺设防水布,种植槽内填充栽培陶粒基质(14)并铺设灌溉管(15),灌溉管(15)顺种植槽中线作螺旋线式铺设;所述内撑柱(4)的内侧设置蓄水池,该蓄水池可直接利用内撑柱(4)的钢构网架作为支撑,内撑柱(4)的内侧壁上连接铁丝网(16),铁丝网(16)围成后水体围栏后直接于水体围栏内铺设防水布(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上的灌溉管(15)均通过结构接入灌溉主管(18)的输出端,灌溉主管(18)的输入端连接动力水泵(19)的输出端,动力水泵(19)的输入端设置在蓄水池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水泵(19)在山地无电网情况下选择太阳能水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的底部均通过管道连接诶回流管(20)的一端,回流管(20)的另一端对应设置在蓄水池的养殖水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撑柱(3)、内撑柱(4)、梯面(5)和顶罩(2)均由多个等长的热镀锌管拼接构成,具体拼接时以一个三角形为一个单位形成网状结构,多个热镀锌管在相交位置开设供螺杆(6)一端穿插的同轴通孔,螺杆(6)的一端与螺帽(8)螺纹连接,螺帽(8)和相邻的热镀锌管之间设置垫片(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丝网(12)选用丝径2.5—6.0mm的钢丝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框架(13)按照宽为0.6米,深为0.4米,而宽6米的梯面作四排布局安装种植槽框架(13),排间距为2米,两边侧的种植槽紧贴内外梯柱布设。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管(15)选用25#PVC管或者软质胶管,铺设完毕灌溉管后,灌溉管(15)的表面上按照间距0.6米打孔,孔径为4-6毫米,作为灌溉出水孔。
CN201721158539.5U 2017-09-11 2017-09-11 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 Active CN207118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58539.5U CN207118488U (zh) 2017-09-11 2017-09-11 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58539.5U CN207118488U (zh) 2017-09-11 2017-09-11 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18488U true CN207118488U (zh) 2018-03-20

Family

ID=61601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58539.5U Active CN207118488U (zh) 2017-09-11 2017-09-11 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184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3138B (zh) 农渔立体生产自动化工程系统
CN103621386A (zh) 一种蔬菜无土栽培基质及其应用
CN205794375U (zh) 一种无土蔬菜栽培装置
CN101803560B (zh) 一种栽培蔬菜的水耕系统与应用
Ummyiah et al. Protected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 crops under temperate conditions
CN105359921A (zh) 番茄树和蚯蚓配合种植养殖方法
CN107517843B (zh) 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方法
CN110859146A (zh) 一种小龙虾的育苗方法
CN106035023A (zh) 一种藤蔓类鲜果蔬菜的无土立体栽培方法
CN107278705A (zh) 生态植物工厂
Rodríguez-Delfín et al. Soil based and simplified hydroponics rooftop gardens
CN106689008A (zh) 农渔林牧养殖系统
CN105309227A (zh) 一种旋转式烤烟育苗装置及其育苗方法
CN205284437U (zh) 番茄树和蚯蚓配合种植养殖系统
CN207118488U (zh) 一种螺旋梯田式鱼植共生构建结构
CN109588369A (zh) 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及套养套种方法
CN216058439U (zh) 一种规模化盆栽蓝莓设施
CN202890079U (zh) 一种大棚供暖供水设备
CN201709208U (zh) 一种栽培蔬菜的水耕系统
CN108541534A (zh) 一种田塘兼用水淹防治虫害的稻鲵生态种养方法
CN108496784A (zh) 一种设施蔬菜栽培装置及栽培方法
CN204860293U (zh) 一种有机蔬菜栽培系统
CN113841541A (zh) 一种规模化盆栽蓝莓设施
CN207561054U (zh) 一种阶梯组合式立体栽培系统
CN206993869U (zh) 生态植物工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