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70316U - 扬声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70316U
CN207070316U CN201720804248.2U CN201720804248U CN207070316U CN 207070316 U CN207070316 U CN 207070316U CN 201720804248 U CN201720804248 U CN 201720804248U CN 207070316 U CN207070316 U CN 2070703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anent magnet
vibration section
annular
coil
repul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0424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述强
吴增勋
凌风光
闫付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172080424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703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703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703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扬声器装置。该扬声器装置包括振动部、驱动部以及支撑部,振动部包括振膜和支架,振膜与支架连接,在支架上设置有第一磁性元件;驱动部包括线圈,线圈与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驱动磁力,驱动磁力被构造为用于驱动振动部沿平行于轴向的方向振动;支撑部包括壳体和第二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和线圈被设置在壳体上,第二磁性元件与第一磁性元件之间形成支撑磁力,所述支撑磁力被构造为用于在静止时使所述振动部悬浮在所述支撑部的上方并且使所述振动部定位于初始位置;以及在振动时,所述支撑磁力与所述振动部的重力的合力指向所述振动部的初始位置。

Description

扬声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扬声器装置。
背景技术
扬声器是一种常见的发声元器件。在现有扬声器中,振动系统必须通过振膜粘合在外壳上。该扬声器通过振膜与外壳的粘合来定位振动系统,并且利用振膜的弹性来控制振动系统的振动。因此,扬声器的性能往往决定于振动系统中振膜材料的物理性质。
在实际的应用中,出于对扬声器的大频响范围和低谐振频率的追求,振膜需要具有良好的弹性模量和刚性。同时为了减少谐振失真,振膜也具有良好的阻尼。然而,受振膜材料本身物理性质的限制,对弹性模量和阻尼的要求很难同时满足。用户往往需要在两者间做出妥协,因此无法将扬声器的性能做到极致。
此外,由于振膜需要粘合在外壳上,故受振膜本身厚度和粘合定位的影响,在振动过程中,振膜的形变不规律,并且形变产生的应力也不规律。振动系统受力难以精确控制,导致扬声器频率响应不平顺。
此外,现有扬声器的线圈,需要粘合在振膜上。线圈引线也粘合在振膜上。线圈的粘合不良和线圈引线的处理不当也常常影响扬声器的可靠性和声学性能。现有的扬声器的结构,很难通过改善材料和改进结构,来避免以上缺陷,声学性能的提升潜力也极为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扬声器装置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扬声器装置。该扬声器装置包括振动部、驱动部以及支撑部,所述振动部包括振膜和支架,所述振膜与所述支架连接,在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第一磁性元件;所述驱动部包括线圈,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驱动磁力,所述驱动磁力被构造为用于驱动所述振动部沿平行于轴向的方向振动;所述支撑部包括壳体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和所述线圈被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之间形成支撑磁力,所述支撑磁力被构造为用于在静止时使所述振动部悬浮在所述支撑部的上方并且使所述振动部定位于初始位置;以及在振动时,所述支撑磁力与所述振动部的重力的合力指向所述振动部的初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包括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和第三永磁体,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包括第四永磁体、第五永磁体和第六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与所述第四永磁体之间形成第一斥力,所述第二永磁体与所述第五永磁体之间形成第二斥力,所述第三永磁体与所述第六永磁体之间形成用于使所述振动部径向定位的第三斥力,所述第一斥力与所述第二斥力平行于轴向的方向,作用于所述振动部的所述第一斥力与所述第二斥力的作用方向相反,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一永磁体之间,或者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二永磁体之间形成所述驱动磁力。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第一环形侧壁,所述第一环形侧壁具有腔体,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一端设置有顶壁,并且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与所述顶壁相对的一端是敞开的,由第一环形侧壁的外表面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环形边缘,所述顶壁与所述振膜连接;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和第二环形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第二环形侧壁围合,以形成容纳腔,所述环形边缘和所述第一环形侧壁插入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一永磁体位于所述腔体中并且被设置在所述顶壁上,所述第四永磁体位于所述容纳腔中并且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第一永磁体与所述第四永磁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环形边缘上,所述第五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永磁体与所述第五永磁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外表面上,所述第六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三永磁体与所述第六永磁体相对设置;所述线圈位于所述容纳腔中,并且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永磁体、所述第三永磁体、所述第五永磁体和所述第六永磁体中的至少一个为环形磁铁。
可选地,所述第二环形侧壁包括第一环形表面、第二环形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表面和第二环形表面之间的过渡表面,所述第一环形表面、所述过渡表面和所述第二环形表面形成台阶状结构,所述第五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过渡表面上,所述第六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表面或者所述第二环形表面上。
可选地,所述线圈套设在所述第四永磁体的外侧。
可选地,在所述线圈与所述第四永磁体之间设置有软磁体。
可选地,所述振膜包括中心部和由所述中心部向外延伸形成的锥面,所述支架与所述中心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线圈、所述第一永磁体和所述第四永磁体同轴设置。
可选地,所述振膜由金属、高分子、碳纤维、陶瓷、金刚石或者纸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在现有技术中,振膜与外壳粘接以及振膜与音圈粘接,这种结构导致扬声器声学性能不理想。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实现的技术任务或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未想到的或者没有预期到的,故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扬声器装置通过支撑磁力实现振动部的定位。振膜不与壳体连接,而是悬浮在支撑部上方。在振动时,线圈接收电信号产生电磁场。线圈与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驱动磁力。驱动磁力驱动振动部沿轴向振动。振膜带动空气振动,以发出声音。
由于振膜不与壳体连接,振膜的振动不受壳体的影响。因此,扬声器装置的声学性能受振膜材料的物理性能影响小,声音效果好。
此外,由于振膜不需要与壳体以及线圈连接,故在振膜制作时,不需要同时兼顾弹性模量和阻尼。振膜只需具备足够的强度即可。这样,降低了振膜的制作难度。
此外,由于在振动过程中振膜不发生形变,故该扬声器装置的使用寿命长。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扬声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扬声器装置的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永磁体;12:第二永磁体;13:第三永磁体;14:振膜;15:支架;16:顶壁;17:第一环形侧壁;18:环形边缘;19:锥面;21:线圈;22:软磁体;31:壳体;32:第二环形侧壁;33:底壁;34:第四永磁体;35:第五永磁体;36:第六永磁体;37:第一环形表面;38:第二环形表面;39:过渡表面;51:中心部;52: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扬声器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扬声器装置的原理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装置。可选地,扬声器装置为大型扬声器或者微型扬声器。
该扬声器装置包括振动部、驱动部以及支撑部。振动部包括振膜14和支架15。振膜14与支架15连接。在支架15上设置有第一磁性元件。
其中,振膜14为平面振膜14或者锥形振膜。优选的是,支架15与振膜14的中心部连接。这样,驱动磁力能够更均衡地作用在振膜14上,使得发声效果良好。
进一步的,振膜14由金属、高分子、碳纤维、陶瓷、金刚石和纸中的至少一种制作而成。
支架15主要起支撑作用。第一磁性元件按照设定的方向设置在支架15上,以使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之间形成沿平行于轴向的方向的磁力。可选的是,支架15由金属、高分子、碳纤维、陶瓷、纸和木材中的至少一种制作而成。
驱动部包括线圈21。线圈21与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驱动磁力Fa。驱动磁力Fa被构造为用于驱动振动部沿平行于轴向的方向振动。
在此,线圈21产生的电磁场可以与第一磁性元件之间产生磁力,也可以是与第一磁性元件沿轴向的方向的部分之间产生磁力。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轴向指的是振动部振动的方向。径向指的是与振动方向垂直的方向。
线圈21在通电后产生电磁场,该电磁场与第一磁性元件的磁场相互吸引或者排斥,以对振动部进行驱动。
进一步地,线圈21的轴线方向与轴向平行。线圈21产生的电磁力的方向平行于轴向。这样,能够防止振动部发生偏振。
可选的是,线圈21由铁、铜、银、铝、铁铝合金、铜合金和铝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制作而成。
支撑部包括壳体31和第二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和线圈21被设置在壳体31上。第二磁性元件与第一磁性元件之间形成支撑磁力。支撑磁力被构造为用于在静止时使振动部悬浮在支撑部的上方并且使振动部定位于初始位置;以及在振动时,支撑磁力与振动部的重力的合力指向振动部的初始位置。
其中,初始位置,即振动部在非振动状态时的平衡位置,即为由支撑磁力与振动部的重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平衡位置。
如图1所示,振动部与支撑部沿轴向上、下排列。第二磁性元件的结构与第一磁性元件相匹配,以形成支撑磁力。
在非振动状态时,振动部悬浮在支撑部上方的设定位置。该位置为振动部的初始位置,在该位置处支撑磁力与振动部的重力间的合力为零。振动部和支撑部之间具有设定的间距。该间距为振动部的振动提供了振动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轴向定位是指在非振动状态时,振动部沿轴向的位置固定。在振动部位于初始位置时,支撑磁力与振动部的重力相等,振动部受力平衡。当振动部沿轴向偏离初始位置时,支撑磁力随着偏离距离增大而增大。该力与振动部的重力的合力的方向指向初始位置。
径向定位是指在悬浮时,振动部沿径向的位置固定。在振动部位于初始位置时,支撑磁力围绕振动部。振动部受力平衡。当振动部沿径向偏离初始位置时,支撑磁力随着偏离距离增大而增大,该力的方向指向径向的初始位置,以使振动部回复到径向的初始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扬声器装置通过支撑磁力实现振动部的定位。振膜14不与壳体31连接,而是悬浮在支撑部上方。在振动时,线圈21接收电信号产生电磁场。线圈21与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驱动磁力Fa。驱动磁力Fa驱动振动部沿轴向振动。振膜14带动空气振动,以发出声音。
由于振膜14不与壳体31连接,振膜14的振动不受壳体31的影响。因此,扬声器装置的声学性能受振膜14材料的物理性能影响小,声音效果好。
此外,由于振膜14不需要与壳体31以及线圈21连接,故在振膜14制作时,不需要同时兼顾弹性模量和阻尼。振膜14只需具备足够的强度即可。这样,降低了振膜14的制作难度。
此外,由于在振动过程中振膜14不发生形变,故该扬声器装置的使用寿命长。
此外,由图2可知,在该扬声器装置中,通过线圈21与第一永磁体11的驱动磁力提供驱动力,而不是通电线圈21切割磁感线的安培力提供驱动力。本申请的工作原理与传统动圈式扬声器、动铁式扬声器完全不同。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2所示,第一磁性元件包括第一永磁体11、第二永磁体12和第三永磁体13。可选地,第一永磁体11、第二永磁体12和第三永磁体13采用粘结剂被分别设置在支架15的设定位置上。第二磁性元件包括第四永磁体34、第五永磁体35和第六永磁体36。第四永磁体34、第五永磁体35和第六永磁体36被分别设置在壳体31的设定位置上,并且分别与第一永磁体11、第二永磁体12和第三永磁体13一一对应。支撑磁力包括平行于轴向的方向的第一斥力F1、第二斥力F2以及平行于径向的方向的第三斥力F3。
第一永磁体11与第四永磁体34之间形成第一斥力F1。并且,第一斥力F1随第一永磁体11和第四永磁体34之间距离减小而增大。
第二永磁体12与第五永磁体35之间形成第二斥力F2。并且,第二斥力F2随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之间距离减小而增大。
第三永磁体13与第六永磁体36之间形成用于使振动部径向定位的第三斥力F3。
作用于振动部的第一斥力F1与第二斥力F2的作用方向相反。线圈21与第一永磁体11之间,或者线圈21与第二永磁体12之间形成驱动磁力Fa。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在局部设置相互吸引的磁体组件,以增大振动部的驱动磁力Fa。
如图2所示,作用在振动部上的第一斥力F1平行于轴向的方向向上。第二斥力F2平行于轴向的方向向下。两个斥力的合力与振动部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使振动部悬浮在支撑部上。振动部悬浮的初始位置与支撑部具有设定的距离。
当第一永磁体11和第四永磁体34之间距离减小时,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之间的距离等量增大。反之,当第一永磁体11和第四永磁体34之间距离增大时,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之间的距离等量减小。当振动部偏离初始位置时,两个斥力以及重力的合力指向初始位置。
第三永磁体13和第六永磁体36均平行于径向并且围绕振动部。第三永磁体13包括多个第一磁铁。第六永磁体36包括多个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一一对应,并且相对设置。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以振膜14的轴线为中心,间隔相同角度成对设置。通过这种方式,振动部在平衡位置时,受到的平行于径向的第三斥力F3的合力为零。当振动部沿径向偏移时,第三斥力F3的合力不为零,并且第三斥力F3指向平衡位置。第三斥力F3能够防止振动部与支撑部发生碰撞。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支架15包括第一环形侧壁17。第一环形侧壁17具有腔体52。在第一环形侧壁17的一端设置有顶壁16,并且第一环形侧壁17的与顶壁16相对的一端是敞开的。由第一环形侧壁17的外表面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环形边缘18。顶壁16与振膜14连接。支架15的横截面近似于倒立的U形。在此,顶壁16可以为平面或者弧面结构。由敞开端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形成环形边缘18。
振膜14包括中心部51和由中心部51向外延伸形成的锥面19,支架15与中心部51连接。这种振膜14结构简单,不易变形,振动效果好。
此外,该振膜14便于与支架15连接。具体地,可以将支架15的顶壁16通过粘结剂直接与振膜14的中心部51粘接在一起。锥面19的开口方向与支架15相背。壳体31包括底壁33和第二环形侧壁32。底壁33和第二环形侧壁32围合,以形成容纳腔。在装配时,支架15的环形边缘18和第一环形侧壁17插入容纳腔中。通过这种方式,扬声器装置的厚度减小,顺应了电子设备轻薄化的发展趋势。
壳体31的横截面近似于正立的U形。在组装时,支架15扣入容纳腔中。壳体31的容纳腔的延伸方向与支架15的腔体52的延伸方向相反,两个延伸方向平行于轴向的方向。这样,便于扬声器装置的装配,并且装配精度高。
从俯视角度看,振膜14为圆盘形,支架15为圆形,壳体31的容纳腔为圆形。振膜14、支架15与容纳腔同轴设置。在这种结构中,振膜14的振动更均衡,声音效果良好。
在其他示例中,振膜14、支架15以及壳体31的容纳腔均为正方形。这种结构也能实现良好的发声效果。
第一永磁体11位于腔体52中并且被设置在顶壁16上。第四永磁体34位于容纳腔中并且与底壁33连接。第一永磁体11与第四永磁体34相对设置。通过这种方式,第一永磁体11和第四永磁体34的设置充分利用了腔体52的空间,并且振动部的受力更均衡。
第一永磁体11为片状磁铁并且轴向充磁,其被设置在顶壁16的中部。第一永磁体11可以为圆形片状、椭圆形片状、正方形片状等。由于圆形和正方形的受力更均衡,因此第一永磁体11优选为圆形片状或是正方形片状。第四永磁体34可以被设置在底壁33的中部。第四永磁体34与第一永磁体11的形状相匹配。在第一永磁体11的形状为圆形片状时,第四永磁体34可以为圆柱形磁铁,此时其是轴向充磁。在初始状态时第一永磁体11与第四永磁体34之间的距离为振动部能够向下移动的最大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永磁体11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片状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相应地,第四永磁体34还可以是其他与第一永磁体11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正方形截面的柱状。
第二永磁体12被设置在环形边缘18上,第五永磁体35被设置在第二环形侧壁32的内表面上,第二永磁体12与第五永磁体35相对设置。可选地,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均为环形磁铁,并且轴向充磁。第二永磁体12位于环形边缘18的上表面,并且位于第五永磁体35的下方。环形磁体的设置方式能够使振动部受到的第二斥力F2分布均匀,避免振动部因产生扭矩而偏离轴向。在初始状态时,第二永磁体12与第五永磁体35之间的距离为振动部能够向上移动的最大距离。
在其他示例中,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均可以为多个条形磁铁。多个条形磁铁以振膜14的轴线为中心,间隔相等的角度设置在第二环形侧壁32的内表面和支架15的环形边缘18上。这种结构同样能够防止振动部产生扭矩。
在其他示例中,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均可以为多个弧形磁铁。多个弧形磁铁以振膜14的轴线为中心,间隔相等的角度设置在第二环形侧壁32的内表面和支架15的环形边缘18上。这种结构同样能够防止振动部产生扭矩。
当然,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的结构也可以不同。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中的一个为环形磁铁,另一个为分散设置的多个条形磁铁或者弧形磁铁。或是,一个为分散设置的多个条形磁铁另一个为分散设置的多个弧形磁铁。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第三永磁体13被设置在第一环形侧壁17的外表面上。第六永磁体36被设置在第二环形侧壁32的内表面上,第三永磁体13与第六永磁体36相对设置。其中,第三永磁体13和第六永磁体36可以均为环形磁铁,并且径向充磁。第六永磁体36套设在第三永磁体13外侧,二者之间具有间隙,以防止振动时相互摩擦。在这种结构中,第三永磁体13和第六永磁体36相当于磁力“轴承”。当振动部沿径向向任何方向发生偏移,则靠近的一侧的斥力增大。
在其他示例中,第三永磁体13和第六永磁体36可以均为多个条形磁铁。多个条形磁铁以振膜14的轴线为中心,间隔相等的角度设置在第二环形侧壁32的内表面和第一环形侧壁17的外表面上。这种结构同样能够起到磁力“轴承”的作用。
在其他示例中,第三永磁体13和第六永磁体36可以均为多个弧形磁铁。多个弧形磁铁以振膜14的轴线为中心,间隔相等的角度设置在第二环形侧壁32的内表面和第一环形侧壁17的外表面上。这种结构同样能够起到磁力“轴承”的作用。
当然,第三永磁体13和第六永磁体36的结构也可以不同。第三永磁体13和第六永磁体36中的一个为环形磁铁,另一个为分散设置的多个条形磁铁或者弧形磁铁。或是,一个为分散设置的多个条形磁铁另一个为分散设置的多个弧形磁铁。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线圈21位于容纳腔中,并且与底壁33连接,线圈21与第一永磁体11相对设置。其中,线圈21的轴线方向可以平行于轴向。
优选的是,线圈21套设在第四永磁体34的外侧。这样能够节省安装空间。可选地,线圈21、第一永磁体11与第四永磁体34同轴设置。通过这种方式,线圈21与第一永磁体11之间的驱动磁力Fa,以及第四永磁体34以及第一永磁体11之间的第一斥力F1的作用方向能够更准确。
在线圈21与第四永磁体34之间设置有软磁体22。软磁体22能够聚拢线圈21产生的电磁铁的磁感线,提高电磁铁的磁感强度。通过这种方式,振动部受到的驱动磁力Fa更大。振动部的响应速度更快。
可选的是,软磁体22由纯铁、低碳钢、坡莫合金、铁硅系合金、铁铝系合金、铁硅铝系合金、铁钴系合金、软磁铁氧体、非晶态软磁合金和超微晶软磁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制作而成。
如图2所示,当线圈21通电时,线圈21会产生电磁场。这样,线圈21与第一永磁体11之间形成驱动磁力Fa。产生的驱动磁力Fa破坏处于初始位置时,振动部的支撑磁力与重力间的平衡,使振动部偏离初始位置产生一定的位移。当第一永磁体11受到向下的驱动磁力Fa时,驱动磁力Fa破坏支撑磁力与重力间的平衡,由于驱动磁力Fa为作用在第一永磁体11上且向下的力,因此振动部会向下移。由于第一永磁体11与第四永磁体34距离变小,故第一斥力F1增大。二者距离越小,则第一斥力F1越大。同时,由于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之间的距离变大,故第二斥力F2减小。二者距离越大,则第二斥力F2越小。此时,由于第一斥力F1变大,第二斥力F2变小,因此变大后的第一斥力F1、变小后的第二斥力F2以及振动部的重力的合力沿轴向向上。由于振动部已经偏离初始位置向下移动,因此变大后的第一斥力F1、变小后的第二斥力F2以及振动部的重力的合力可以认为是指向初始位置。在振动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斥力F1不断变大,第二斥力F2不断减小,从而在振动部向下移动到一定位置后,使得变大后的第一斥力F1、变小后的第二斥力F2、振动部的重力以及驱动磁力Fa间的合力为零。此时,振动部受到的四个力的合力为零,从而可以重新达到平衡,即为在当线圈21通电时,产生的电磁场与第一永磁体11相互吸引时,振动部向下移动,并在移动到一定位置时,振动部会在初始位置下方重新受力平衡,并在不改变线圈21的通电电流方向及大小的情况下,此位置即为振动部的重新平衡位置。该平衡位置位于初始位置的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振动部向下移动是指振动部向靠近第四永磁体的方向移动。
当振动部向下重新达到平衡时,线圈21的电流方向发生改变。此时,第一永磁体11受到向上的驱动磁力Fa。驱动磁力Fa为作用在第一永磁体11上且向上的力,变大后的第一斥力F1向上,变小后的第二斥力F2向下,振动部的重力向下。由于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因此振动部会向上移。在振动部到达初始位置之前,四个力的合力指向初始位置。由于第一永磁体11与第四永磁体34距离变大,故第一斥力F1减小。二者距离越大,则第一斥力F1越小。同时,由于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之间的距离变小,故第二斥力F2增大。二者距离越小,则第二斥力F2越大。振动部在四个力的合力作用下逐渐靠近初始位置,在达到初始位置时,第一斥力F1,第二斥力F2及振动部的重力三者合力为零,但是由于振动部还收到向上的驱动磁力Fa的作用,此时振动部越过初始位置继续上移。并且,振动部上移过程中,第一永磁体11与第四永磁体34距离变大,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第一斥力F1逐渐变小,第二斥力F2逐渐变大,振动部受到的变小后的第一斥力F1、变大后的第二斥力F2以及振动部的重力的合力的方向与驱动磁力Fa的方向相反,由于振动部已经偏离初始位置向上移动,因此变小后的第一斥力F1、变大后的第二斥力F2以及振动部的重力的合力可以认为是指向初始位置。在振动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斥力F1不断变小,第二斥力F2不断增大,从而在振动部向上移动到一定位置后,使得变小后的第一斥力F1、变大后的第二斥力F2、振动部的重力以及驱动磁力Fa间的合力为零。此时,振动部受到的四个力的合力为零,从而可以重新达到平衡,即为在当线圈21电流反向时,驱动磁力Fa向上,振动部向上移动。在移动到初始位置以上的设定位置时,振动部会在初始位置上方受力平衡,并在不改变线圈21的通电电流方向及大小的情况下,此位置即为振动部的平衡位置。该平衡位置位于初始位置的上方。
这样,通过改变线圈21的通电电流的方向,振动部受到的驱动磁力Fa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会打破振动部的平衡状态,使得振动部向相应方向移动,振动部的移动会使得第一斥力F1和第二斥力F2大小发生改变,即为第一斥力F1和第二斥力F2起到了磁力“弹簧”的作用,使得振动部上、下振动。在该结构中,振膜14不与壳体31连接,不需要振膜14提供弹性回复力。
此外,振动部的径向定位通过第三斥力F3实现。振膜14不与壳体31连接,不需要振膜14提供用于径向定位的力。第三斥力F3取决于第三永磁体13和第六永磁体36的物理性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15和壳体31的结构能够保证第一斥力F1与第二斥力F2同轴,并且第三斥力F3沿径向围绕振动部。通过这种方式,扬声器装置的振动更稳定。
此外,支架15和壳体31的结构顺应了电子设备小型化、轻薄化的发展趋势。
在一个例子中,第二环形侧壁32包括第一环形表面37、第二环形表面38以及位于第一环形表面37和第二环形表面38之间的过渡表面39。第一环形表面37、过渡表面39和第二环形表面38形成台阶状结构。第五永磁体35被设置在过渡表面39上,第六永磁体36被设置在第一环形表面37或者第二环形表面38上。
如图1所示,第二环形表面38形成的环的内径大于第一环形表面37形成的环的内径。过渡表面39朝下。第五永磁体35通过粘结剂被设置在过渡表面39上。第二永磁体12被设置在第五永磁体35的下方,并且与第二环形表面38连接。
第六永磁体36设置在第一环形表面上。第三永磁体13与第六永磁体36相对,并且位于第六永磁体36的内侧。
台阶状结构形成对第五永磁体35的沿轴向的止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防止第五永磁体35受到第二斥力F2或者碰撞而掉落。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过渡表面39的朝向、第二永磁体12和第五永磁体35的设置位置。只要台阶状结构能够形成对第五永磁体35的止挡即可。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振动部、驱动部以及支撑部,所述振动部包括振膜和支架,所述振膜与所述支架连接,在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第一磁性元件;
所述驱动部包括线圈,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驱动磁力,所述驱动磁力被构造为用于驱动所述振动部沿平行于轴向的方向振动;
所述支撑部包括壳体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和所述线圈被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之间形成支撑磁力,所述支撑磁力被构造为用于在静止时使所述振动部悬浮在所述支撑部的上方并且使所述振动部定位于初始位置;以及在振动时,所述支撑磁力与所述振动部的重力的合力指向所述振动部的初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包括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和第三永磁体,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包括第四永磁体、第五永磁体和第六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与所述第四永磁体之间形成第一斥力,所述第二永磁体与所述第五永磁体之间形成第二斥力,所述第三永磁体与所述第六永磁体之间形成用于使所述振动部径向定位的第三斥力,所述第一斥力与所述第二斥力平行于轴向的方向,作用于所述振动部的所述第一斥力与所述第二斥力的作用方向相反,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一永磁体之间,或者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二永磁体之间形成所述驱动磁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环形侧壁,所述第一环形侧壁围绕形成内腔,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一端设置有顶壁,并且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与所述顶壁相对的一端是敞开的,由第一环形侧壁的外表面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环形边缘,所述顶壁与所述振膜连接;
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和第二环形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第二环形侧壁围合,以形成容纳腔,所述环形边缘和所述第一环形侧壁插入所述容纳腔中;
所述第一永磁体位于所述内腔中并且被设置在所述顶壁上,所述第四永磁体位于所述容纳腔中并且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第一永磁体与所述第四永磁体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环形边缘上,所述第五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永磁体与所述第五永磁体相对设置;
所述第三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外表面上,所述第六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三永磁体与所述第六永磁体相对设置;
所述线圈位于所述容纳腔中,并且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永磁体、所述第三永磁体、所述第五永磁体和所述第六永磁体中的至少一个为环形磁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侧壁包括第一环形表面、第二环形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表面和第二环形表面之间的过渡表面,所述第一环形表面、所述过渡表面和所述第二环形表面形成台阶状结构,所述第五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过渡表面上,所述第六永磁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表面或者所述第二环形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套设在所述第四永磁体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与所述第四永磁体之间设置有软磁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包括中心部和由所述中心部向外延伸形成的锥面,所述支架与所述中心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所述第一永磁体和所述第四永磁体同轴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由金属、高分子、碳纤维、陶瓷、金刚石或者纸制作而成。
CN201720804248.2U 2017-07-04 2017-07-04 扬声器装置 Active CN2070703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04248.2U CN207070316U (zh) 2017-07-04 2017-07-04 扬声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04248.2U CN207070316U (zh) 2017-07-04 2017-07-04 扬声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70316U true CN207070316U (zh) 2018-03-02

Family

ID=61507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04248.2U Active CN207070316U (zh) 2017-07-04 2017-07-04 扬声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7031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77702A (zh) * 2017-07-04 2017-10-20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装置
CN112437363A (zh) * 2020-10-30 2021-03-02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悬浮式扬声装置及音频输出设备
CN113099361A (zh) * 2020-01-09 2021-07-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扬声器、音频模组及终端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77702A (zh) * 2017-07-04 2017-10-20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装置
CN107277702B (zh) * 2017-07-04 2023-09-1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装置
CN113099361A (zh) * 2020-01-09 2021-07-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扬声器、音频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2437363A (zh) * 2020-10-30 2021-03-02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悬浮式扬声装置及音频输出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47549B1 (ko) 다기능 마이크로 스피커
CN100356444C (zh) 电气-机械-音响变换器
CN1695402B (zh) 多功能型振动促动器装置
US7813521B2 (en) Speaker apparatus
JP6005974B2 (ja) 薄型ラウドスピーカ変換器用の強化振動板
CN207070316U (zh) 扬声器装置
EP2512153B1 (en) Loudspeaker magnet assembly
JP6045177B2 (ja) チャネルを有するラウドスピーカ磁石
GB2436905A (en) Vibrator with moving magnetic circuit
EP4240024A1 (en) Loudspeak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029845B2 (ja) 薄型ラウドスピーカ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TW202220459A (zh) 由單一永久磁鐵及一或更多發聲線圈驅動之平面揚聲器
CN107277702A (zh) 扬声器装置
JP2019042661A (ja) 振動子ユニット
JP4133457B2 (ja) スピーカ
CN206908825U (zh) 一种发声装置中的振动系统及发声装置
CN207869354U (zh) 一种发声装置
CN105393557A (zh) 用于麦克风隔膜的稳定器
WO2019184152A1 (zh) 一种膜片及受话器
US20120224728A1 (en) Speake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woofer and tweeter
JPWO2019073697A1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CN216414583U (zh) 隐形弹波超薄型扬声器
CN117560608B (zh) 扬声器及扬声器箱
KR100665716B1 (ko) 스피커
KR102658276B1 (ko) 자성체 진동판을 이용한 평판형 트위터 스피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